第一篇:润物无声情满校园述职报告
润物无声 情满校园
——2012.述职报告
在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觉一个学年又结束了,站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蓦然回首,我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凭着一份执着,也曾收获了点点快乐,怀揣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用青春和汗水为生在苗庄这片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一、身正为范,做好校长的好助手
俗话说:在其位、务其职、思其政。作为教务主任,我首先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决强化两种意识,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
1、重视合作意识。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必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在校长的指导下,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突出服务意识。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为领导、为师生服务的原则。既要当好领导的助手,又要当好师生的公仆。以身作则,一切为师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严格履行教导主任工作职责,把握准指挥棒的方向,狠抓教学工作不放松,处处以身示范,甘为人梯。
我主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使教学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率。踏踏实实地进行课堂常规管理。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要求教师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做好教
学常规工作,关注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情况以及课内外辅导情况。加强过程管理,通过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笔记、作业批改)、三座谈、问卷(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教学情况,通过不断总结提高,学校的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开展,老师们干劲十足,利用中午不回家的休息时间继续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形成了精益求精的教学氛围。二是抓好教学研究工作。针对本校教师实际情况,我积极带领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我欢迎老师们走进我的课堂,也常常率先做示范课、研讨课,组织老师们相互听课、评课,为教师上课出谋划策。注重培养年轻教师,抓骨干,带全员,在教师中树立 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年轻教师“搭台子,压担子”,使他们在教学中迅速成长,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的良好的教风、学风。
二、勇担重担,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搞好教学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平时分校事务繁杂,但是为了缓和教师短缺的困难,我第16次担起了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人说我傻,有人道我痴,可是再重的担子总得有人挑起,我多担一些,其他老师就稍微轻松一点点。顶着压力,我主动担起了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和科学的教学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周18节的课时量,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不停旋转,旋转------但是我坚信,只要不怕吃苦,肯下功夫,就一定能让教学成绩上一个新台阶。首先,我从备课上下功夫。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教材,我把课本和教学用书读了又读,竭尽全力把能搜集到的资料翻了又翻,还向其他教师虚心求教,力求将备课的每个细节做到最
好,以致有的老师说我太较真,太爱追求完美。我认为只有追求教学的完美才会有比较完美的教学,只有深入细致的把握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其次,我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最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不断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让新理念、新方法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无穷的活力。课堂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精讲精练,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教学,我自己刻印的练习题避免了学生机械性、题海式作业。虽然累了老师,但让学生轻松了许多,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而喜欢是做好的学习方式。最后,狠抓后进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采用“树信心、教方法、反复抓、抓反复”的方式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思想上、学习上给予他们细心的呵护,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无偿给他们补习功课,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有了不言放弃的决心,后进生就有了甩掉后进帽子的希望。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所担任的科目总是成绩喜人,老师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我就顺势利导将自己的工作教学经验倾情奉送,这是开会宣传做研讨的无法达到的教研效果。
三、润物无声,积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提起当班主任,老师们都知道那是一份苦差。但是工作总得有人做,要做就要做好,当班主任虽然苦,虽然累,但是却别有一番充实和快乐在心头。我们常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但光埋怨是没有一点效果的,我们要塌下心来研究管理学生的艺术。大爱无声,我们要把一个老师的爱和责任化作绵绵细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才是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为此,我首先做到“三勤”:眼勤、嘴勤、腿勤。多观察,多询问,多往班上跑,多往学生家里跑,只有深
入细致的了解学生,才能抓住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才能有效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其次,要以班队活动为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疏导学生的思想、心理症结、将不良风气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形成优良的班级风气。再次,加强校内外沟通,积极做好家长工作。通过路遇、电话、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导航。当我在学生的日记中读到那一句句感激的话语,当我收到孩子们一张张节日的贺卡,当我看到家长们信赖的眼神,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欣慰。
四、勤能补拙,任重路远。
回首一年来,我始终把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又创下了一个全年满勤的记录。为了督促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我早已经习惯了早来晚走,从不忍心因为学校的其他工作耽误了学生的课程,只好自觉地加班加点,如果偶尔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师生和门卫都感到新鲜,纷纷问候:“今天有急事啊?”关切的话语让我又是感动又是心酸。为了给学生们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作为一个爱美的女老师主动担起了班里管炉子的重任,生炉子,铲煤------样样熟练,整个取暖期间都生活在煤灰粉尘之中,整日烟熏火燎,灰头土脸,双手全是肉刺------
果实的事业是伟大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的。教务主任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我将不懈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将这叶的事业进行到底。
第二篇:润 物 细 无 声
润 物 细 无 声
———吉春亚老师本真语文培训心得
今天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
在开课之前,先介绍了什么是“本真”?“本、真、实、活”注重学科本体,真正在学,切实学生的发展,采取丰富的形式。“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是本真语文的代表,被老师们称为“接地气”。吉老师始终在一线课堂,执教人教版1——6年级多轮。听完介绍,我对本真语文也有一点理解,多一点实在,少一点形式,多一些实效,少一些花里胡哨,多一点个性化思考,少一点盲目随从。让语文回归本质,回归自然。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小收获。
一、本真、突出语文学科的本体
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的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相互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就能加强。
读的能力大概能分为5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捕捉信息能力,形成解释能力,做出评价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捕捉信息在不同年段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可以捕捉单项信息,中年级可以捕捉多项信息,高年级则培养整合梳理多项信息。形成解释能力包含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联系前后,生活实际,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各种问题。评价能力,指的是评价文中的人物,事件,表达现象。学好语文要掌握语文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低年级,主要是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2、中年级,主要是以段落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度,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加强语言积累。
3、高年级,主要是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本真、精选教材中的例子
1、从单元组合中选例子
2.从单篇课文中选例子
选的文章有顺序,是总分总,还是倒叙插叙等等,如果选择游记那么可以按照游览顺序,如果是具体事物描写,那么可以引导学生是从上至下,远到近,还是内到外等等。
选的课文有具体描写,哪些词提示给学生要开始具体描写了,具体描写是怎么写的,先写的哪里后写的哪里,可以引导学生。
三、本真、利用例子促学生真发展
1.选的例子还可以是有助于学生积累运用的,如成语典故、哲理故事等,还可以是具体的景物描写,积累语言表达,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
2.选的例子有规律认、记、写的汉字。
3.选的例子有特有的表达方式,如在上学期的教学中,许多文章都出现了较多叠词,可以选择叠词的段落。本学期第二单元第九课风铃草中多个“()的()”,可以重点挑出来让学生练习形容词。
4.有助于后续学习的方法,如最近刚学的“搭船的鸟”,文章的最后才揭示了这种鸟叫做翠鸟。当学生在文章开头找不到文眼的时候,可以尝试在文章的结尾找一找等等。
吉老师以潺潺溪流般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叙述着她对语文教学中种种问题的见解,思考与探索的结晶,就在她浅浅的微笑中娓娓道来,毫无保留,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渗透,希望给予学生更多......
第三篇:润 物 细 无 声
润 物 细 无 声
———观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昨天又看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再一次被先生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法所折服。钱先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不漏痕迹的教给学生学的方。,教的自然,学得快乐,真是润物细无声。
一、化繁为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古文是我最头痛的,一是觉得枯燥无味,再就是难度大,学生学的吃力。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而先生却教得如此轻松自然,他没有自己把那些学生应该记住的或者是教师认为重要的罗列出来让学生去记,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之后提问说“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这样教的就十分明确,点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学生会的不用教。在解决这些疑问的时候,老师没有急于解答疑问,而是说“ 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者是互相合作能解决的老师就不讲。实实在在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曲问之妙,言在此而意在彼。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设计要问什么问题就直接问什么,而先生不是这样的。比如“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再如“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计算人数,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常识。巧妙的提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有效挖掘故事的时代意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肤浅地问愚公愚吗?智叟真的智吗?不能很好的挖掘不愚与不智的原因。先生在教学这一课时,能很好地联系实际,深刻挖掘故事的主旨。比如在分析愚公不愚时,他分三步来分析: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一看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二看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还有,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三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至此,很自然的问: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不能算生硬联系,空洞说教。这样逐层剥茧,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总的来说,看了先生的教学实录,先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让我有醍醐灌顶之受益。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向先生学习,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质的提升。
第四篇:润 物 细 无 声
润 物 细 无 声——记湖北省武穴市公安局治安拘留所
这是一个普通又特殊的院子。走进大门,只见四周树木葱茏,满目苍翠,一排排白墙红瓦在花草的掩映中显得格外的齐整,别致的凉亭矗立在小小的鱼池中间,乍看去与一般的度假村别无二致,只有紧闭的铁门和花坛中绿色植物凸现的八个大字“思过悔改”、“遵纪守法“透露出特别的人文关怀,这里就是湖北省武穴市公安局治安拘留所,一座特殊的学校,一个改造灵魂的地方。人文环境影响人
“在我的意识里,到拘留所就是坐牢,吃不饱睡不好,整天关在一个看不见阳光的黑屋子里,臭气熏天,还得经常挨打,这种生活想想就害怕。没想到进来后才发现这里居住环境这么好,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就是拘留所。”因参与赌博而被治安拘留15天的余川县农民王某道出了入所8天来的切身感受。
尽管治安拘留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与看守所在押对象有显著的差别,但由于群众认识上的偏差,往往把治安拘留与刑事拘留等笼统地称为“坐牢”,而监所又大都选址于远离闹市区的偏僻地带,因此对普通群众而言,治安拘留也同样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彻底扭转这一偏见,让被拘留对象更好地转化思想,武穴市公安局拘留所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同时,特别注重在人性化教育上下工夫。他们首先着眼于硬件设施。环境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优美整洁的监所环境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武穴市公安局局长岳阳提出了“建一流监所、创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武穴市公安局筹措资金近200万元用于拘留所的改扩建工程,在短时间内就建成了风格庭院式、环境公园式、布局学校式的治安拘留所。院内有鱼池、喷泉、凉亭,绿化草坪1400平方米,种植了各种花卉树木30多种。16间拘室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并设有专门的女拘室、未成年人拘室和外国人拘留室。图书室、电教室、娱乐活动室、医务室、会见室、小卖部、浴室、晒衣场、户外活动场所等一应俱全。在保障被拘留人员安全的情况下,拘留所实行宽松式、开放式、外紧内松的管理,在拘留区内,被拘留人员除集体活动外能自由活动,他们可在图书室看书刊杂志,可在娱乐活动室打乒乓球,经值班民警批准,还可以到小卖部购买日用品,与亲属通电话,有了小病还可在医务室就近治疗。
拘留所严格规定了“三不”和“三要”,即不发火,不打骂,不体罚,要尊重人格,要关心疾苦,要照顾生活。饮食上,在保证干净卫生、吃饱吃熟的前提下,每周制定菜谱,天天调剂生活。根据季节的变化,定期喷洒消毒药水、杀虫药品,净化空气,杀
灭蚊虫。在被拘留人员患病时,民警们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3月初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凌晨3点多钟,一女拘留人员肾结石发作,疼得脸上冒汗,直在床上打滚,值班民警副所长董志强听到呼喊,来不及穿上外套,就直奔过去,弄清楚原委后忙给医院打电话,又穿着单衣在院子里往返几趟为其端茶送水,直至救护车来到。此情此景让被拘留人员感动不已,他们在感动中感化,在感化中实现了思想和行为的转化。军事管理锻炼人
走进拘留室,只见地面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六张单人床一字排开,统一配置的被褥叠成整齐的“豆腐块”形状整齐的码在洁白的床单上,牙具、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整齐划一。在这短短十几天甚至几天,被拘留人员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完全得益于拘留所的严格管理。
由于被拘留人员普遍存在着不良行为习惯,为了矫正其懒散行为,让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治安拘留所是教育人、挽救人的地方,武穴市公安局治安拘留所 所长张普文带领全所民警创造性的实行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
经过反复地研究、讨论、修改,拘留所从被拘留人员的衣被叠放到日用品的摆列以及早操、跑步、学习、劳动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制定了“集中出操、集中就餐、集中学习、集中劳动、集中收看电视、集中下象棋、打扑克”等“六集中”管理措
施,拘留所将《被拘留人员行为规范》、《被拘留人员一日生活制度》张榜上墙,要求被拘留人员熟读、熟记,使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么做。被拘留人员统一时间起床,统一时间整理内务,统一时间熄灯睡觉。拘留所安装了全方位监控系统,可全天候24小时对拘室内情况进行监视,严格按照军事化管理模式操作,被拘留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被强制性规范,时刻处于被管理、被教育的氛围中。
针对拘留对象时间长短不一,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特点,拘留所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规定每周二、四、六为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民法》、《婚姻法》等10多种法律法规,并适时进行书面考试,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同时还对被拘留对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他们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罪伏法。规律、有序、严谨的拘留生活让一度迷失方向的被管教对象仿佛回到了学校,在民警们的严格管教下,许多被拘留人员出所后能以正常心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成为了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情感教育感召人
刊江办事处梅浦村的陈某,98年11月因税收问题与地税局执法人员发生纠纷进入拘留所。刚进所时他想不开,觉得很冤枉,加上自己是建材厂的副厂长,觉得脸面上丢不起人,因而有点自暴自弃,抵触情绪很大。治安拘留所指导员刘堂义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告诉他要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并结合案例反复
讲解有关法律条文,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积极地配合民警进行改造。2000年他当上了武穴市某石材公司的总经理,两年来不仅主动上缴税收40余万元,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他时刻教育员工,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是民警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出来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刚入所的人员往往心理压力大,思想波动大。拘留所坚持对新入所的拘留对象实行24小时内谈话教育,对其基本案情进行摸底,详尽了解个人经历、性格特点、习惯爱好、身体健康状况等,告知其依法享受的合法权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给每位拘留人员发放学习小手册,上面有各种法律法规、所规所纪和行为规范。通过谈话教育,消除新入所人员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拉近与民警之间的距离。同时,坚持出所教育,在期满出所的前一天,被拘留对象按规定交上自己在拘留所期间的心得体会(不识字人员口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自我总结,自我认识。分管民警负责进行最后一次谈话,使之做到彻底感化、满意出所。在对顽固被拘留人员的教育管理中,情感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顽固被拘留人员郭某进所后,大吵大闹,不听民警的说服教育,以绝食抗拒执法帮教,动辄以自伤自残相威胁,民警们不急不怒、不打不骂,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采取亲情感化教育的方法,邀请她的亲人到所里关心、照顾她的生活,用真情感
动她、唤醒她。一天深夜,她由于心脏病发作引起心力衰竭而休克,值班民警连夜送往医院抢救,医生说,幸亏民警送来的及时,再晚一步就没救了。病愈的郭某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她动情地说:“民警对我真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再也不痴迷邪教了。”出所后,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主动做起了其他被拘留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
民警们用心贴心地帮助去教育和感化被拘留对象,他们抓紧一切机会与被拘留对象交心谈心,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一颗颗曾经迷失、沮丧、沉沦的心就在亲情般的感召下重新回到了正轨,很多曾被拘留人员与民警成了常来常往的朋友,他们感慨地说:“这里的民警好啊,把我们这些有过错的人当亲人,再不好好做人,真是对不起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跟踪帮教改造人
翟某,男,18岁,武穴市大法寺镇青年,因为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成性,已是“几进宫”人员,父母对其早已失去信心,不愿再管教他,甚至主动要求政府多拘留他一段时间。民警们没有放弃,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与教育,告诉他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为社会创造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承认的做人道理,彻底打破他破罐子破摔的错误想法,鼓励他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
者。民警还主动与当地派出所、治保主任取得联系,说服他的父母共同挽救他。出所后,管教民警经常与他联系,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就这样,民警们有诚心和爱心重新扶着小翟一路走好,他发誓要改过自新,彻底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现在靠骑人力三轮车为生。他的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带着礼物来到拘留所,感激地拉着民警的手说:“是政府挽救了我的儿子,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象翟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巩固在所的教育成果,武穴市公安局治安拘留所坚持跟踪帮教,建立被拘留人员表现情况通报制度、回访制度,规定每个民警一年要跟踪帮教12个被拘留对象,定期上门回访,了解其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进一步教育感化被帮教对象。
近年来,该所被拘留人员改好率达到93.7%,“二进宫”人数逐年减少,武穴市治安案件发案数由三年前的5544起,下降到4068起,2002年被拘留对象比前年下降了37.2%。据不完全统计,从拘留所走出的人员中有4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4人成为了共青团员,19人走上了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岗位,63人当上了农村集体厂矿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2001年因债务纠纷进入拘留所的花桥镇代某,回去后在民警们的跟踪帮教下积极要求进步,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村支部书记。群众交口称赞,拘留所是一座教育人改造人的熔炉。
在武穴市“十佳民警”所长张普文的带领下,武穴市公安局
治安拘留所确立了“潜心感化失足者,全面挽救迷路人”工作的思路,以法服人教人育人,以理施教管教帮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年获市政法系统先进单位,2000年、2003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先进治安拘留所,2002年10月,该所抓规范化建设的先进事迹材料在全国治安拘留所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上印发交流。
第五篇: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摘要:低年级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适应步入小学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道德意识的形成到道德行为的内化,品德教育应该如春风化雨,最好是不着痕迹。
关键词:提高认识利用榜样强化行为
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入学,对学校生活充满新鲜、好奇,在兴奋与向往中,一切却有懵懂。根据他们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低年级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适应步入小学后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能感受在班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学会在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在学习中乐学好学。这一教育,任务艰巨,也说明低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较之中高年级显得更加意义重大。但是,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要接受理念是件困难的事,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将等于什么也没告诉。一个外国教育家说得好:“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因此,从道德意识的形成到道德行为的内化,品德教育应该如春风化雨,最好是不着痕迹,以下,便是我在低年级结合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在自悟中提高道德认识
要使低年级学生明白一些道理,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一定的情趣性,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永远受低年级儿童青睐的游戏活动,便可帮助我们承载很多教育的任务。又如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角色互换等手段,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1)创设游戏情境,诱发道德情感。
最大限度的诱发学生的情感,把情感教育与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寓道德情感教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有效途径。适当创设小游戏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深入掌握教材,更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在自我感觉中产生顿悟,提高道德认识。如第三册第四十课《轻一点,再轻一点》。其情感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懂得别人在工作、学习、休息时不能打扰。在教学时,我不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 1
把别人放在心间”,而是开展了一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在写字,让另一位同学去摇动他的手臂,又让四位同学在讨论数学题目,让两位同学在他们旁边大吵大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之后,感受自然特别深刻,从而也就容易明白为什么不能打扰他人的道理,并能孕育起为他人着想的愿望。学文中,我们让学生掌握不打扰别人的正确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学文后,我们还可以把握时机,创设几种“为人着想”的礼仪情境,训练学生尊重他人的文明礼仪行为技能。如:
1、下课了,小红还在思考难题,小明却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小明这样做对吗?
2、老师在办公室备课,你有事找老师,该怎么做?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练一练,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怎样尊敬师长,怎样尊重同学。真正能做到“别人工作不吵闹,别人休息不喊叫,别人学习不打扰”的礼仪要求。
(2)进行角色转换,在自我调控中加深体验。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格一般可分为表层我和深层我,或者是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有时消极的自我会占上风。心理学家又指出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对方的镜子,从对方的眼里观察自己,可以获得全新的体验。低年级小学生具有自我意识的萌芽,通过角色互换,让他们学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认识自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学第二册《狼来了》一课,我不是把“谎话说不得”道理直接塞给学生,也没有设计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讨论,只是让学生变为“放羊的孩子”的好朋友,“面对好朋友的遭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对好朋友自然有话好说。有的说:“我要批评你,是说谎话害了你自己,你要是不改正错误,谁也不喜欢你,不帮你,别的羊还会被吃掉。”有的说:“山下的叔叔为了救你,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耽误了田里的活。”还有的说:“我要告诉他:“让他做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不诚实就会失去人们对他的信任。”„„如此等等,还需过多分析吗?学生已然悟透了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榜样,在感化中实现道德迁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低年级儿童,他们模仿力极强,特别喜欢和善于模仿自己熟悉的或经常和自己在一起的人物的言行。针对这一点,我们便可充分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实现情感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行为教育。
(1)发挥教材中的榜样作用
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一般他们都十分崇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追求、模仿、学习的楷模。我们还感觉到真正的英雄人物本身往往有着健康、理想的人格,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认识观具有较大影响。我们教育者就是要把真正的英雄人物或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田中构建起来,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学习的目的。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伟人和名人的故事,有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有与小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榜样,还有拟人化了的小动物正面形象,抓住这些榜样的力量可以成为道德调节的基础,诱发学生积极、向上、进取、自信等健康的心态,把榜样的精神化入学生的人格培养之中。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要善于开掘榜样人物的心里动态,激起学生的共鸣。如教材中《分橘子》一文,讲述了8岁的刘少奇因不乱摘橘子受到老师的奖励而他又把奖来的橘子分给同学的故事。教学时,可以从“为什么说刘少奇是个好孩子”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刘少奇的心理动态,体会刘少奇是个守纪律,不乱摘别人东西的,关心他人,愿和同学分享快乐的人。同时,让学生与小时侯的刘少奇相对照,找找自己存在的差距,以再现榜样的外部行为和特征,引起学生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内在需要,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又如第四册《不是为了分数》一课,讲雷锋小时侯是怎样对待作业、及时订正错题的。而雷锋这一形象学生在一年级《过桥》一文中是以“乐于助人”的榜样出现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行为辨析题来帮助学生再树一个“热爱学习”的雷锋形象,使学生明白对待作业的正确态度。
此外,像《公鸡的脸红了》,《大象博士请助手》这些文章,由于小学生一般都对小动物有特殊的兴趣,里面的小猫、小兔这些可爱的形象也容易成为他们乐于模仿和亲近的对象。
(2)言传身教,教师更是活榜样。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教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言传身教比任何一种榜样都要有力量。因为小学生往往把教师的言行作为镜子,教师的情感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在小学生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当父母或他人的言行与自己的言行相悖时,这些学生就会说“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就是这么做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教师做为接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富
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生活中率先垂范,以真情实感和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比如教学第二册第四单元,这组课文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不乱丢果壳纸屑,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如果在讲读课文中(如《课桌下的纸团》)直接跟学生说我们应该向谁学习不应该向谁学习,那学生获得的认识无疑是肤浅的,而且也很难使学生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但若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了谁对谁错之后,亲眼目睹到身边的人特别是老师也那么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的话,即使你什么也没说也比什么都说了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比如看见教室地上有纸,我们不妨弯腰将它捡起,看见学生不小心掉东西在地上了,我就躬身帮她拾起递到她手上,无意中与哪一学生撞上了,赶快抢先说“对不起”等等。别看这些举动微小,却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记。此后,大部分学生将自觉仿效。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却如春雨润物,无痕无迹却已动人心弦。
三、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强化道德行为
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不能光靠课堂教学,还必须将课后延伸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班队会,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如在群体交往中,有些低年级学生表现为害怕交往,有的表现为不会交往,有的表现为不愿交往。我们便可以结合班队课进行“爱集体”的主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投入集体中会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同时,在生活中为这些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创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
再如,在学习了课文《南南在家里》后,可以开展“怎样做勇敢的孩子”主题队会,在学习了《最好马上找到他》后,又可以结合班队课拓展“关心他人”,“拾金不昧”等主题教育,加强行为指导。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显然不够,教育必须同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比如教学《谁洗的》,在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后,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进行实践,锻炼自己的机会。而许多家长却是“只要孩子认真学习,大事小事全包揽,再苦再累也心甘”。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品德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生活实践恰恰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再者,低年级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有较大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心理素质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所以更需要重视在生活实践中训练道德行为能力,健全人格,并使他们意识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
起,以“知”促“行”,达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