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那个时候 》读书笔记
生本激扬生命,教育洒满阳光
张慧冲
阅读完生本激扬生命,教育洒满阳光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前置性作业和小组合作。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说着简单,做着难,想说爱你不容易,老师们总觉得前置性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流于形式。所以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本课中,教师都是“不现自我”,他们做的是在一边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其中我感到了浓浓的师爱。教师的爱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宽容和赏识。孩子的讲解也许没有老师的条理清晰,也许没有老师的重点突出,没有老师的绘声绘色,但是老师始终是那样充满信任地微笑着予以支持,正是这种爱给了学生极大的鼓励,给了学生自我成长的舞台。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总是带着很多的不完善,老师的宽容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快乐,这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始终满怀学习的热情。教师的爱也体现在适时的提点中。生本的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但并不是放纵的、散漫的、或者天马行空的,教师的退居幕后并不是无为,教师始终是专心的倾听者,教师对课堂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陷入瓶颈时,当学生的学习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是最有力的帮学者,这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功夫在课外,要让学生学好,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设置需要精心,如何选择根本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研究等等。
第二篇:我们三读书笔记
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读后感】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后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刻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痛苦达到最高潮之后,退 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勇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绘的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然 她的不同,除了书本,除了学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知识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肯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然的晚年?
《我们仨》由钱钟书先生的遗孀、作家杨绛所著。本书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梦”的形式隐喻情感,一部分记述现实。现实部分,从1935年伉俪二人在牛津求学写起,一直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岁老人对家人绵绵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学者家庭,妻子杨绛、丈夫钱钟书、女儿钱媛,一家三口都是单纯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仨”依然饱经战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礼,难以独善其身。在“我们仨”中,女儿钱媛无疑是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杨绛的眼中,女儿懂事、聪慧、好读书,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钱家家长(钱钟书之父)“得意非凡”地宣称:“女孙健汝(钱媛)”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可造之材”,却多病多难,生不逢时。“上高中学时背粪桶,大学期间下乡下厂,毕(转载于:我们三读书笔记)业后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其间的遗憾憋闷,溢于言表。杨绛先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但有得必有失,于生活计,几乎百无一用。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不时地在家做些“坏事”,将桌布染黑了,台灯砸了,门轴弄坏了,均束手无策,唯有苦着脸向妻子杨绛求救。杨绛一一安慰“不打紧”。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钱母感慨这位儿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钟书痴人痴福。”而这对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学者来说,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杨绛在翻译上的造诣颇深,她翻译的《堂吉柯德》,至今为止依然是中译本外国名著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仨”中最“宝贝”的自然是钱钟书。钱钟书是一个纯粹得近乎单纯的文人,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学术事业中。中国的文人,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在几千年的政治文化熏陶下,无非分两种,一种当了官的,一种是想当官而不得的。即使隐士如陶渊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济苍生”,他几次挂冠而去,均是迫于无奈,不是因为嫌官小,就是因为不“合群”。而钱钟书却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一众鸭棚中诞出来的一只天鹅蛋,是文人中的“病梅”,异类中的异类,几千年以来,仅此一枚。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科教文卫的职位,他辞谢了;晚宴要和“极峰”(蒋介石)握手,他趁早溜回来了;收到国宴的请帖,他请病假;即使是社科院文学所的一个顾问衔,他也力辞得免。
钱钟书一生所爱,唯有他的书、他的家。在书里,他是学问的宠儿;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领袖。这两个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与童心。他或许会以为,这两个地方都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这句话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终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杨绛还被人剃成了“阴阳头”,苦不堪言。他们凭借平和的心态以及对学问的执着,挺了过去。但是,女儿钱媛的丈夫王德一却因不堪受辱,愤而自杀。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们仨”开始分头写作各自的《我们仨》。不久,钱媛病逝,次年篇二:三严三实读书笔记汇总
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读书笔记 这次学习的 《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最新的党的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基本理论和中 国当代现实国情的结合的产物。所以说我党的章程是发展的章程是与时俱进的章程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停滞不前的。同时表明我党对马克思理论精髓的掌握并与时俱进与实际 相结合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闪光点在党章的内容中贯彻始终包含 了方方面面的信息。首先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人的先锋队的认识。在以前的党章中共产党一直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为我党是从工人阶级中孕育出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 变迁我国从过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 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从社会的结构组成还是人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 单调的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变为包括私人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社会阶层的混合型社 会结构。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民的思想也变的形态
那肯定不会具有先进性各异。如果我党还要用过去的党章来作为我们党员的行动指南的。所以我们党审时度势护社会 主义的发现新生社会阶层他们大多数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人也是我们社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员。并且我党也不再是带领群众推翻反动政会主义中国的 一员权的革命党而是率 领 13 亿中国人民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的执政党。要完成这个角色转换首先要从我党的行动准则——党章上体现出来。因此新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 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 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国和建党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 “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党和国家工作的新
要求。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笔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讲话、贺信各一篇,在其他专题中涉及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等内容的文献还有10篇。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2012年11月17日,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2345-篇三:三严三实读书笔记2015 三严三实读书笔记2015(最新)三严三实读书笔记_篇一
关于焦裕禄的形象,我们在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熟悉。工作后,又屡次观看了电影《焦裕禄》,屡次集中学习过焦裕禄的精神。小时候只是单纯地以为,焦裕禄是个好人,是个好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岗位的变迁,我对焦裕禄的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和升华。我想,人民之所以一直在怀念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焦裕禄乐善好施仅仅是的一个表象,其本质是焦裕禄的精神是他乐善好施的动力之源。我们学习焦裕禄,学好焦裕禄,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控焦裕禄精神的内涵。我体会,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种情怀”上。一是艰苦奋斗的情怀。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华所在。面对兰考自然灾难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同道不畏困难、不等不靠,带领全县人民自食其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治“三害”、脱贫困,自己的言行对为艰苦奋斗的作风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固然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但焦裕禄艰苦奋斗的精神永久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是我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气力源泉。二是务实为民的情怀。务实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焦裕禄同道在兰考工作期间,始终坚持把亲民爱民作为自己的执政所向和执政所
求。他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人民谋利益。他始终与兰考人民心连心,共患难,心系苍生、情怀百姓。他每一年最少要有60%时间下基层,到农村,进农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焦裕禄同道的公仆情怀和爱民亲民的工作作风,与这次党的群众线路教育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永久值得我们学习和宏扬。三是清正廉洁的情怀。焦裕禄同道以勤政廉洁、克自奉公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任什么时候候都不弄特殊化”的庄重承诺,展现了我党人的高尚情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是每一个从政者应有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对比焦裕禄精神,与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相比,我感到,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理想境地看,焦裕禄在其短短42年的人生旅途中,时时刻刻都做到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对群众、对组织、对事业、对同道清澈无暇、忘我无畏,赤胆忠心。与焦裕禄相比,感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时会存在利己主义思想,有时会有私心杂念,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人生观、利益观等方面仍有很多差距。二是从工作作风看,存在调研少,深进基层不够等题目,不同程度地存在官僚主义行为。例如,对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把握,主要通过听到的和在媒体上看到的,两个渠道来获得。没有像焦裕禄同道那样常常深进基层、深进群众,把握第一手资料。三是从学风看,存在只是学学文件、学学报纸、学学参考资料,浮在表 面、迫于应付的题目,满足于一知半解。特别是没有像焦裕禄那样十分重视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向身旁的人学。四是从生活态度看,有时总是以为,自己从事文字工作,受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心里感到不平衡、有委屈,感到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不能像焦裕禄同道那样,始终保持始终一种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豪情。五是从实际工作效果看,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下一步,我将以焦裕禄同道为标杆,认真依照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找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争做一位组织放心、干部信任、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四个努力:一是努力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面对自己难以支持的身体状态,面对十分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焦裕禄同道每时每刻仍在布满豪情地工作,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我而言,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像他那样,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地,寻求高尚情操,补足精神之“钙”。只有钙足了,自己的骨头才能硬,底气才能足,才会有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精气神。二是努力做一个道德纯洁的人。焦裕禄同道在得了严重肝病的情况下,义无返顾地来到全省最穷最苦的兰考,视百姓为父母,把所有心思全部用在了治 理兰考自然灾难上,把全部精力花在了让偏僻穷苦的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上。对我自己而言,学习焦裕禄,在家就是要正真做到孝敬父母,善待家人。在单位就是要正真做到以仁爱人,以和待人,以礼对人。在工作上就是要正真做到时刻绷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根弦,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三是努力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焦裕禄同道 “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一件棉衣有几十个补钉”,下乡骑的是一辆破自行车。现在我们的物资条件固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自己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果断抵制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保持健康、自然、简单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真正做到既不沉溺于个人欲看,也不迷恋于物资享受。四是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焦裕禄同道“心中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焦裕禄精神的集中体现。焦裕禄同道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往为人民谋利益。今后,我将进一步把自己的职位当做一项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来经营,始终以我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权利、金钱和名利,努力做廉洁自律的榜样,时刻保持我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质。
三严三实读书笔记_篇二 近日,通过学习总书记谈“三严三实”系列讲话精神,并结合前一段时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教育和基层调研的实际情况,我作为一名基层企业的党政负责人,对如何带
领领导班子成员完成公司“转型发展、挖潜提效”的中心工作,推进公司作风建设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总书记“三严三实”的提出是继“八项规定”之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指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带头。一个公司作风建设做的好不好,群众看得是基层党员,基层党员看得是中层领导,而中层领导看得就是领导班子成员,上行则下效,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给中层干部带好头,中层干部给普通党员带好头,形成一层带一层,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公司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我认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作风建设上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身要正。领导班子成员杜绝“四风”,持身以正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班子成员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持用权为民,不以权谋私、心存敬畏、慎独慎微,时刻遵守“为民务实清廉”的总体要求,保持一身正气,做到在工作中忌人心浮躁,忌作风浮夸,忌工作浮表,才能树立威望、赢得人心。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就是为领导干部指明了作风建设的方向。要学习弘扬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篇四:小学三年级如何写读书笔记
小学生读书卡
当下,我们生存的空间(包括校园、企事业单位等,甚至连乡村里也有了专门的阅览室)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开展了诸如“好读书,读好书”“创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等活动,的确,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要把书读好,就要读好多的书。从古到今,从国外名著到中国文学,有数不清的书,给人以知识和力量;好书是正义化身,它帮助我们与邪恶作斗争;好书是我们生活中的向导,当我们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时,它就能给我们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们学校也积极推进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和新教育实验,在师生中逐步确立“读好书,使心灵更舒展充实;好读书,使生命更厚重丰盈”的观念,坚持亲子共读、师生共写,增进亲子、师生交流理解,促进家长、教师和孩子共同成长,为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
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呢?我想,只有努力地读,勤奋地读,刻苦地读,才能把书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记读书笔记。说到读书笔记,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很爱读书,兴趣很高,神话故事、科普、童话统统来者不拒,可就是写不出来东西。这里的东西大概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
其实,你大可不必为孩子担心,只要孩子拥有兴致,一切困惑都会迎刃而解。在这里我给众多家长,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家长朋友推荐一种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制作读书卡。
读书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小时候,老师让写读后感时,我们的写法最简单易行,那就是首先会介绍这本书名字(读一篇文章或者故事就需要介绍它的题目),接着介绍作者(国籍、姓名、主要事迹、喜好等),然后是阅读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事件等)最后再三言两语写出的读书感受(也可以将感受穿插在介绍中,边联系内容边谈感悟)。其实,这就是最早的读书卡的雏形。
今天,我们来写读书卡,就是把这些内容按照一个大概的模式,更简而易行地完成读书收获。这种读书卡的制作和写法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读书卡步骤:
1、书名
2、作者
3、出版社
4、主要内容简介(故事主要人物、情节、结局)也可是好词好句的摘录(大约10个词语,3个句子)
5、感想(也叫心得体会或者读后感)这种模式可以用“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以“卡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读书卡制作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在彩色卡纸上根据自己喜好的造型,勾勒出简单的线条,再裁剪下来就直接填充内容了。免去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构思、绘画、涂色等步骤,做起来更直接、方便。
这类读书卡的特点:漂亮美观,读写绘结合,充分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合孩子装饰在自己的小空间里,挂在墙壁上。也可以让孩子特设一个漂亮的盒子,再起一
个好听的名字或是简约通俗些的“读书大本营”“我的读书空间”等,或者是诗情画意一些的“撷一缕书香”“我是一条遨游书海的鱼儿”“轻轻呼吸,这里书香袅袅”等。
读书卡也可制成表格形式。这种形式更简便易行,这种形式家长可以直接用word形式制作出来统一的模板,(或者手绘也可)孩子每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故事就让孩子填写一次。最后将每一个阶段的读书感悟装订成册,就是孩子的收获,日积月累,孩子的读书就不只是在内心,也在您的关注下留下了深刻、美好的痕迹。
这种读书卡的形式是经济适用,简单易行。
书读好、读好书、好读书,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留下读书的痕迹,启迪智慧,化解疑惑,升华感悟,丰盈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小学生的读书笔记怎样写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但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1.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3)符号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2、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这种方法看起来比较费事,其实是一种省时省力积累知识的好办法。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日后查找起来,面对茫茫的书海,你就能体会到作摘录笔记的优点了。
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
★读书笔记大变身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3)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
第三篇:《我们如何思维》读书笔记范文
《我们如何思维》阅读笔记
甘棠中学
付雨辰
我们如何思维
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
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观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象征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第二节:思维的中心因素
先举例说明一种介于用心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维活动。得出他们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并未见到的事情。还分析得出思考的中心功能: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点明本书所指的思维就是这种思想活动
第三节:思考过程中的要素
通过对第二节举例的解释,谈到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
(1)产生问题,信念受到挑战,变得捉摸不定,出现推测
(2)回答第一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情况,证实/否定了第一步的推测。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
第四节:总结
总结前文的论述,总结了思维缘由和激发,联想与以往经验的关系。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第一节:思维的价值
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即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低级)
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即文明人区别于野人的特征)(属于行为层面,高于前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3、思维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诗歌散文等美的缘由,取决于个人的阅历、经历,是高等文明人的特点)(属于心理层面,远高于前两层)
第二节: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
通过引约翰,洛克的话,思维也会走偏,所以需要引导思维
第三节: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
正确的思维对人类是有益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会走偏,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
树立信念犯错的原因
培根的观点:主要有四点1部族2市场3巢穴4剧院。也就是人的错误想法、交
往、特性、某一时期的时尚习俗。
洛克的观点:(两种表述)1不爱动脑筋学别人2以爱好代替理智3思路不开阔,见识不广想的不周全信条的作用2思想闭塞3利我4盲从权威
两者都说了错误思维的社会原因,所以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人们不但要克服个人的一些毛病还要扭转和纠正社会上千百年积存流传的各种偏见帮助人们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
念。
第四节: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
需要调节(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调节好队联想到的事物赋予信任的条件)。调节充分即可得证明。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
只有有自然资源(一定的经历和实施以引起联想、有迅速,灵活,丰富的联想力、联想要有条理性,连贯性和恰当性)才能接受训练。我们要学的是如何思维而不是思维。
第一节:好奇心
即希望得到充分的体会。我们的身体不论何处都在感受,而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1)好奇心最先表现为一种生命力的外流,一种丰富的有机体能的表露(即身体接触)
(2)在社会次级因素的影响下,好奇心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即社会接触)
(3)好奇心上升到体能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层面,此时是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问题而加以探索。(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前两项接触之上的)
第二节:联想
不论题材重要与否,宽窄与否,人们都会从现在经历的事物产生联想,对尚未见闻的相关事物产生一些想法或信念(不可造就,但无法消灭)
联想有三个方面:
(1)联想的快慢,是人们通常区分聪敏不聪敏的依据(但是不聪敏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很好,对所有事情都反应迟钝和傻里傻气的人还是比较少见的)
(2)联想的范围有宽窄,但这一差别与上述的反应快慢并无关系
(3)深度。表现出他们的反应的实质。
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第三节:条理性:它的本质
思维应该连续而有序,在青少年的正确思维习惯训练中要考虑到他们和成人的区别
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
第一节:导言:方法与环境
要注意学校除了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智力训练方法还要注意非有意识
地因素,即学校氛围和校务之中能对学生好奇心,反应力及有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三类:接触的人的态度习惯、学校所授科目、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第二节:旁人习惯的影响
学生会对环境有反应,教师的习惯岁学生也有影响,所以教师本人的思维习惯需要严格注意,防止其负面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只研究教师的特点而放松对科目的研究
第三节:学业性质的影响
(1)在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目中,存在一种风险,就是使智力活
动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如数学和规范语法
(2)在主要侧重技能的科目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则正好相反,即人们企图
尽可能的走捷径以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舅舅会让这些科目变成机械性的,而不利于智力的培育。如阅读、作文、图画、音乐
(3)在侧重知识,注重信息量和信息准确度的科目中,也存在着差不多同
样的问题。如地理和历史
三类学业特别容易产生偏差,教师要注意避免
此处为何与前处举例顺序不同?不大符合作者的思维方式啊。
第四节:显示目标和理想的影响
1、在教学中,以外在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
2、在学生的操性方面,外在成果的理想也有重大影响
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
第一节:引言:逻辑的意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逻辑(就是从教学课程角度所说的逻辑),实际上是指成年人的受过训练的思维逻辑。实际上,一个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自己的逻辑。有人以为字的的思维倾向无逻辑可言,是错误的,没有看到即便是在一个小学生的生活中,好奇、推理、实验和检测就已经起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纪律与自由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培养律己的精神。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
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活动的早期阶段
宝宝的问题决定了他的思考的内容,儿童很少是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学习的,就是说,他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活动在儿童心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控制身体为思维提供真正的训练。社会活动可生成刺激,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较高层次。模仿能引起思维的进步,但模仿不能引起思维。
第二节: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
在某种情况下,兴趣所在的活动或多或少是偶然的,由于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和一时而起的念头,或受别人的偶然的指使,在另一种情况下,活动因有所趋向,有所成就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
第三节:创造性作业
当前教育上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和联系这些学科,使它们成为养成活跃、持续、富有成效的理智习惯的工具。
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
第一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认为二者是等同的;第二,认为文字是思维的外表和衣服,思维本身并不需要语言,只有当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需的;第三(这是我们这里所要坚持的观点),认为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他对于交流思想,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却是必要的。
第二节:语言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的误用
首先,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情景的经验才能掌握符号的意
义。其次,没有新事物的计入,文字也能提供新思想,但可能有局限。再次,代表观念的文字,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号码,失去本身含义的意义。
第三节: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
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在于用语言形式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语言用来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这个用途居于第三位。如何把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化成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要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1)扩充学生的词汇量;(2)更准确的表达词汇的意义;(3)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的习惯。
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
第一节:观察的性质和价值
杰文斯阐述的原则,即科学工作者从来不把积累观察本身作为目的,而是经常把观察作为取得理智结论的手段,这一原则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原则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认识,那么所谓的观察就将大体上成为乏味呆板的作业,或者是获取技能的形式,而没有理智的价值。
第二节: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
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这种观察要遵循着广博和细致之间的有节奏的变化。科学的观察,并不能简单的代替以享乐本身为目的的观察,后者的观察可以磨炼才智,对于书写、绘画、唱歌等艺术用途大有裨益,而能变成真正艺术的观察,喜欢看喜欢听的人就是最好的观察者。
第三节:知识的传授
1、学校根据合理的假设,即观察使一种主动的过程。
2、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
3、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或仅仅为了爱看爱听。
总之,观察遵循广播和细致之间有节奏的变化。
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指导的阶段
赫尔巴特教学法分析
第二节: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
(1)从学生这一方面说,讲课的第一需要是准备。最好的,实际上是唯一的准
备,是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直觉
作用。
(2)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
(3)运用和总结密不可分。
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
第一节: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理解”作为无意识的假定,“询问”作为有意识的构想。不能通过获得平衡来赋予规则,要避免过度分析。对错误的观察和对真理的掌握,需要有意识的陈述。
第二节:过程和结果
再次阐述玩耍和工作的关系。强调不可做苦差事,也不可以糊弄“玩耍”。要平衡玩耍和严肃这种智力上的想法。
第三节:远和近
学生对于过于熟悉的事情不感兴趣。熟悉的和详尽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做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襄垣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
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问题,就是红色标志的地方。
1、第二章,第二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2、第三章,第二节,第三小条目下,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
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3、第四章,第二节,作者此处的说明与之前的综述顺序不同。作者是逻辑非常清晰的人,此处顺序的颠倒是否有什么意味?
4、第十六章,第三节。对于熟悉与陌生,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
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收获太多了。我知道了
1、什么是思维,2、为什么会有思维
3、我为我经常胡思乱想找到了借口:人是不能控制的4、对于利用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安排课程,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5、对于思维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如何规避,有了一些想法。
6、。。。我以后会多读几遍,这本书真是我看过的学术界的书中最好的了,不枯燥,还有用。希望以后有多多收获。
读书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每天下午很安静的时候。我之前在百度文库中看过一部分这本书。之后百度文库被告了,因为他们侵犯了版权,所以我也没有读完。这次终于有机会读完了。我2~3天就读完了,刚刚又重温了一遍,并写了这篇。
第四篇:《我们怎样思维》读书笔记(推荐)
读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
何雅琴
《我们怎样思维》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0年完成的一篇名著,其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促进人们开始真正关注儿童,“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观点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
什么是学校?
学校即社会,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材?
知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应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怎样学?
从经验中学,做中学。
这本著作的结构与主要观点: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
主要回答:什么是思维、为什么把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学校情境与思维的训练。
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省思维,这种思维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在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中,居于持续的和主导的因素是解决疑惑的需要。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他才能有反省的思维。
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是在于建立必能引起和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
主要回答:反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推论和检验的实例、反省思维的分析、判断在反省活动中的地位、理解观念和意义、系统的方法、经验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
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
思维活动是从疑难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境。思维是由直接经验的情境引起的。
反省思维的功能是把经验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某种失调的情境转变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以及和谐的情境。
第三部分
思维的训练
主要回答:活动与思维的训练、从具体到抽象、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和知识、讲课和思维训练。
从具体到抽象主要从实际操作开始,把兴趣转移到理智,培养思维的爱好。
杜威十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一句“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影响很多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新审视,特别是“做中学”、“教育即生活”。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探索怎样把过去的知识转化为处理未来问题的工具。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的问题是从各种现实的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教育即是生长,生长即是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我对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反省思维、怎样思维又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事实上因为杜威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已经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这些理念出自于杜威先生的教育哲学。在教学中经常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情境有时是为了激活经验,有时是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然后围绕问题组织探索、交 1
流、讨论,解决问题,对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回顾等,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思维的过程。
当然杜威的很多思想要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完全落实还有很多的困难,毕竟文化的、政治的背景差异在此,因此我们有时也可能在课堂中安排“做”,但那样的“做”,是为了“做”而“做”,学生不得不“做”,而且“做”了就要有结果,有效果,立杆就要见影,杜威强调的“儿童中心”,儿童立场应该更明确,而我们基于应试,虽然口头上儿童是中心,但大多数时儿童是知识的“容器”,是在“题海”中拼搏的“健儿”,诸如此还有很多很多。即便有很多的难度,但我想好的教学思想应该是让儿童受益,即使落实上有再多的困难,但她能走的更远,因为这样是思想是有生命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对自己的触动也是很大的,让自己明白了一些道理,特别是怎样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状态等,这在下一步教学中要深入思考,并要深刻琢磨琢磨其中的内涵,争取把囫囵吞下的枣慢慢消化,直至转化为“营养”。
第五篇:我们的孩子读书笔记
我们的孩子读书笔记
在刚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很好奇,一本被称之为讲述美国梦的著作为何会用如此题目。一周后,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更不知如何结出一个答案。
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踏实肯干,只要竭尽全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他们愿意用双手去换来幸福的生活,如此这般美好的梦想,激励这一代都一代美国青年。可世事却总令人难以捉摸,21世纪的美国,整个社会泾渭分明,家族垄断,壁垒森严,种族歧视,阶级,经济,教育,生活环境的改变,让如今的美国千疮百孔,这是一个美国梦的衰落的过程,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反思自我的过程。
首先,我想先从写法上说起,对于美国梦这样一个巨大的话题,作者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那就是追踪最基层人的生活状态,每一章都在讲故事,每一节都在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打动读者的内心,最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作者恰恰抓住这一点,加上大量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鸿沟。我们很难去剖析这个时代,作者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其中较为阴暗的一面向我们诉说着光影背后的故事。作者敢于用笔触去挑战某些真相,是让人敬佩的。从写法来看,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足以让人寒战。
其次,我想从内容上谈谈我的观点。今天的美国仍旧是人们眼中的强者,他们的制度也仍旧让很多人渴望,但时代毕竟是复杂的,一个国家有他光彩的一面就势必会有很多弊病,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甘愿蒙着双眼,不去看罢了。之前看过郝景芳所写的一本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书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元,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元,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马太效应的愈发严重让人们不得不重视,以至于在近些年频繁出现此类著作。
我试着去分析其中的原因,但是,我发现我不能。
我所处的这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并不比书中所写的好多少。寒门难出贵子几乎成了一个定论,有人可能会反驳,“那你怎么解释马云,刘强东这些人的存在,难道他们不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吗?”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马云马化腾发家的时代距离我们快20年了,2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20年一个国家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从我国的发展可以看得出来。其次,他们当时并不是白手起家,马云最初是一名教师,他经商的第一步就是他的海博翻译社,1999年他在杭州拥有一套湖畔花园,数台电脑,在那个时代,这可谓是富人了,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董事。刘强东等极少数人打破马太效应,应该说是很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我国人口14亿,这个比率我想不用算也可以明白。再者,当时的市还没有饱和,百废待兴,不管做什么,只要肯付出努力都会有收获的。而如今20%的人掌握着社会上80%的财富,80%的人掌握着20%的财富,教育上则更是严重,教育隔离让更多中产阶级家庭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教育,毕竟孩子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世界的希望,孩子是人类最后的底线,阶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我国政府也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但效果究竟如何,我想历史总是公正的,一百年后也许没人记得当初的这些诟病,唯有直面这些所谓的可以动摇一个国家基础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人去活着,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