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小学校 史瑞峰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依靠领导推动,教师主动,制度保障。
在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学校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在传统上打转转,一边大喊教学成绩的重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边依旧鼓励教师题海战术。制度里明确规定一周不少于三小时的教研时间,却仅仅尘封在档案盒里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于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处在低糜状态。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带头人,校长的推动作用实为重要。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引领人,校长自身要充分认识教研活动意义所在,积极组织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各项制度,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氛围,保障充足的教研时间,促使教师参与的同时,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实践证明校长亲自抓哪项工作,哪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我们的乡镇联片教研更可谓兴师动众,活动效果却甚微,实效性差,关键原因也是领导不够得力,教师没有主动积极参与。
为此,学校要反思教研活动的问题所在。是不是做到了四有:有计划、有主题、有评议、有综述;是不是做到了六到位:准备到位、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效果到位、校本教研奖惩制度落实到位,鼓励多参会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有备而来,观点明确,自然
收获颇丰。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障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相信积极开展有效实效的校本教研,必将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要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1、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
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
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
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
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要加强课题研究
1、注重选题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课题选择是其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阶段。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兴趣、特长,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范围、难度,也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方向、价值等等。教师要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排序选出最急需解决和最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确定自己可能进行研究的课题。
2、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教师实践。
在实际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够,与研究成果与教师实践脱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边行动,边反思,在我校,我们提倡以案例为主的课题研究,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如何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是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求真
务实的研究。作为农村小学,只有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才能开创校本教研的新局面;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摘要]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实际意义的,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问题、聚焦问题
首先,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罗列问题;第三,教师围绕所寻找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循环思考,依据本校、本学科特色,最后确定将进行研讨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应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通过本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解决其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挖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现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去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规划“校本教研”活动
听课后,活动组织者根据确定的研讨主题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好活动环节,做好人员、材料的准备,明确活动分工,确定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地点,确定反馈记录、主导总结的教师。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
规划活动计划后,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在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中要关注:
(1)教师的自我反思。用心去琢磨、去设计,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探讨,进而反思,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出现之后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2)参与研讨的教师每个人必须有负责任的发言。通过集体备课,每位参与者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将各自的思考讲出,进行碰撞和交流,寻找共性和个性差异。
(3)集体的智慧。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教研活动提升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让青年教师先发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教研氛围将更活跃,大家的发言交流就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听课观察
教学策略设计好后,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策略,由授课者将集体智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进行听课观察,关注所设计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并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评课分析及时总结,教师反思、提升
通过“行动”即授课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策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是否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策略。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调整预期安排的教学进程。通过教师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针对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反思,并逐步将问题解决。
六、校本教研的持续性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教研过程应咬住问题的尾巴,连环推进,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有新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会拓展开。
研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观察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进?对研究的认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是否提高?研究过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质疑、回应同伴的技能;剖析自己的技能;倾听、评课的技能)。
新问题的出现又是一个新的校本教研的活动的主题。因此,通过问题、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的随机性和空洞性,我们应以务实的状态投入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第三篇:对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
6、对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核心,而校本教研正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双重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理念,也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变革潮流。校本教研作为以校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运营的重点,正悄悄改变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走向,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
为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我校近些年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1、2005年开始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学习教科室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优秀备课组评选办法》,《备课组长职责》《集体备课检查制度》等,要求学期初各备课组长制定教学计划及集体备课安排并上交学校教科室,每周主讲人,讲下一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及难点的突破,交流相关课件,配套练习等,同组教师交换意见。集体备课之后要求教师结合所教班级实际,形成自己的教案。集体备课时间由教科室专职人员负责检查并记录,作为年终评定优秀备课组的主要依据。
2、2009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为更好地开展各学科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制定教学计划,重新设置各学科教研组长,并制定了《教研组长职责》《新课程下校本教研制度》《领导包学科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同时学校把每周四下午七八节做为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研讨新课程标准,研讨高效课堂模式,学习新课程理念等等。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学习培训、研讨,听评课、讲座。
3、开展课题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鼓励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以题促研”也是是我校多年来的教研形式。学校各级课题近200个,其
中国家级电教课题一个,省级课题20多个,基本做到了教师们人人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个科类较为齐全、老中青梯队化、覆盖面广的课题研究网络。
4、充分利用校园网,将外出学习的培训材料、课件,新课改的理论学习资料,各学科新课标考试说明、市县级优质课课件等等上传到校园网供老师们学习、下载;在网上设置教学研讨区,老师们对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一主题参与讨论的又1904人次。
调研表明,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学科的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个别学科的活动存在着形式化、经验化等倾向,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
那么如何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
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发现并科学梳理校本教研问题(主题)的原则(方式、要求):①校本教研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②这些问题(主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有操作 性);③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或学科组教师)都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和浓 厚的校本教研文化。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走向教育家(研究型教师)要跨过两道关键门槛: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研究创新上会遇到技术的难题)、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进行理论创新和操作技术上的突 破,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被更多的人认可,从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这是因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储备,可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操作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如何引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注重借鉴他人的先进实践经验呢?一方面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另一方面我校实行“走出去带回来”的外出学习汇报制度,所有外出学习的老师必须第一时间向本学科组或是全校任课教师做汇报讲座;再比如我们学校每周四下午是教研活动时间,比如学校推行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学校教科室搜集有关的理论文章,印刷后发给所有老师们学习,然后研讨时间交换学习心得。
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 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 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校 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
怎样提高校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呢?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校本教研主旨:“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它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如我们可以创建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三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对于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来说,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课堂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比运用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等技术性要求更高的方式更适合。但这并不是说运用这些更适合于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就不讲技术性、科学性。而恰好相反,我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上讲究科学性,才可能取得实效。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 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发展的主人。
第四篇: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目前,我们学校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教研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学校教研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3.学校教研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由形式走向内涵”。
那么如何由形式走向内涵呢?我的思路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我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前提。在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主要是缺乏引领,老师们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上学期我校语文组,经过一周的听课,发现了十几个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浓厚的课外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班级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问题;文本理解中教师指导策略问题,等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哪些问题是适合校本教研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而且明确了选择校本教研主题的四大原则:一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二是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这些问题应该是教
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四是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理论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在我校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这个“瓶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对教师主要采取“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和“问题式理论学习”等形式的培训。
我校开展了以“快乐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学校教导处搜集了许多有关“兴趣阅读”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以后的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对这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反映很好,好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与过去那种为了应付检查的理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三、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教学中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我校教师研究的方法,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更是进行有效教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三点要求: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
四、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所以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保证。
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我校构建了“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人”的“三我”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我校教师进行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实施两大策略。
基于我校教研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定了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他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两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就曾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以教科室为指挥棒,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中心,带动一级二级及其新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跳出我们自己学校的范围,吸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自己上公开课的老师也可以得到众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因此,这样的活动给我校很多参与的教师极大的帮助,受到我校部分教师的赞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点带面,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创建具体的操作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我们看到,校本教研的行动促进了我校教研的变化: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我校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到: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成就,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第五篇: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河洲中心小学熊美根
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经验化(没有重视相应科研方法的学习和选用)等倾向。要有效克服上述倾向、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本人认为可以从增强“四性”入手:
一、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前提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就不可能有具体明显的实效。因此我们可以说,增强校本教研问题的针对性是促进校本教研由形式化走向实效化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遇到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 本教研的问题(或主题),并分轻重缓急将它们排列出来。如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小学数学复习课和练习课的特征与教学策略问题、各学科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问 题、大班额合作学习中的全员有效参与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与增强教学实效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发现并科学梳理校本教研问题(主题)的原则(方式、要求):①校本教研 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②这些问题(主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有操作 性);③这些问题应该是全校教师(或学科组教
师)都共同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合作攻关”的格局和浓 厚的校本教研文化。
二、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基础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研究是盲目的研究,是难以深化突破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要跨过两道关键门槛:一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研究创新上会遇到技术的难题)、二是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难以进行理论创新和操作技术上的突 破,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被更多的人认可,从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运用)。这是因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丰富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有效的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储备,可 以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增强教师发现并梳理校本教研问题的灵敏度,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操作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实际效率。
有些教师不重视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先进经验)学习吸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持久的、有效学习的教师并不很多。其原因有教 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其实平常的先进理论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吸收是教育科研的准备与积淀);也有学校校 本研修抓得不实、抓而无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如何引领教师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注重借鉴他人的先进实践经验呢?我们可以探索校本研修的新形式,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老师们尽快尝到理论学习的甜头。
比如,我们如果要开展一次以“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为主题(课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2—3周,学校教科室(或学科教研组)就可搜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文章提供老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专题研究(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 的理论知识。这样老师们就会感到这种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的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能使课堂观察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 例和总结提炼校本教研成果。这叫做“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组织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等。
学习是当代教师生存的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 成性。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当然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 增加或者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个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校 本教研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持之以恒地学习。
三、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关键
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
怎样提高校本教研过程的科学性呢?我们的实践和体会是:一是明确校本教研主 旨:“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展开,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 教师,它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二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模式:如我 们可以创建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教研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三是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对于广大基 层学校和教师来说,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课堂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比运用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等技术性要求更高的 方式更适合。但这并不是说运用这些更适合于基层学校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就不讲技术性、科学性。而恰好相反,我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上讲究科学性,才可能取得实 效。比如,拿运用课堂观察法来讲,我们就要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等具体的观察要求。以一堂识字 课的课堂观察为例,我们想以“如何将新课程的理
念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为校本教研活动和课堂观察的主题,就可以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反应作为观察视角,以“复现频次、复现的字词、复现方法、复现情境、识字效果”为视点,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这个观察研究的过程既科学又简便易行。
四、增强研究制度的规范性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保障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校本研修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但实际发挥的作用不大,有的是因为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是因为停留在 纸上、墙上,没有认真落实。这就难以使校本教研持之以恒、卓有成效地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校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 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并做到有条不紊地具体实施,确保了校本教研有序、高效开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运用上述策略,务实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就一定能逐步增强校本教研实效,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