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时间:2019-05-13 04:2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第一篇: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总结

南苑小学 王丽华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本学期,我从自我的教学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校的校本研修课题,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做好课堂观察的研究,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理论素养。

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严格要求自我,在每周听节课程之后,会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我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

1、用心听课、研讨,总结优点,发现不足,逐步提高;使自我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自我反思及案例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我备课时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调整教材;反思上课时是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自我是怎样及时处理的;反思自我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我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我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用心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我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我的见识,开拓自我的视野,使自我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1、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我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潜力的方式。

2、研修资料丰富多彩、加强师德培养教书育人,师德为本,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用心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3、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继续深入研究课堂观察的实效性,作研修的重点任务来重点学习。加强通识研修,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一样、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我的这节课到达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忙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工作中,有收获信任的喜悦,也有困惑的苦恼。路漫漫兮我将上下求索,为这最光辉的事业奉献着无悔的人生。

第二篇: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基于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方法的研究

发布日期:2006年1月4日

浏览量:1232

作者--陆爱桢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改造„„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反思和研究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活动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参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P90页/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一、校本教研与问题解决

随着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逐步推进,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也由此不断出现,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程专家和教研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校本教学研究,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校本教学研究是最直接的校本研修方式,它的根本是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28页/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吴刚平)。青浦区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叙事为抓手的校本教学研究,实现把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紧紧结合起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在《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式,即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周卫提出五环节校本教学研究模式,即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总之,校本教学研究必须是以问题研究为前提,而问题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课堂实践。

有不少学者尖锐地分析了当前校本教学研究中存在着的问题,例如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使得校本教学研究难以真正走进学校,贴近教师课堂教学。笔者也曾遇到不少类似的问题,学校立了一项课题,往往比较重视宣传包装,重社会效应,却忽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课题活动频繁,“开题”要隆重一些,研讨要讲规模,总结要媒体助威,“结题”要大张旗鼓地展示成果,而与课题相关的主题研讨却难以深入,深入教师、学生的调查研究难以落到实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成了一句空话。一些学校(教师)研究讲速度,重结果,“善”模仿。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教师,当他人研究分层教学的时候,在他自己对分层教学研究成果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他竟然也以分层教学为主题像模像样地设计了一份课题研究方案。一些学校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功利主义思想,课题结了题,所有研究也就到此为止,不做深入的追踪研究,不对研究结果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成果难以发挥对学校(教师)的实效;再次是高枕无忧论,认为有了课题就万事大吉,对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不做全盘的综合考虑,没有忧患意识。总而言之,无论是镀金主义、形式主义、拿来主义、功利主义问题,都集中反映了校本教学研究对于学校或教师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二、课堂观察与问题解决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到设计??再到行动最后到反思的校本教学研究旅程(参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P31页/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刘良华)。但教师在频繁的课堂教学互动中,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很少顾及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另外,长期以来以学生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致使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参考《课堂观察指导》P90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经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其一,它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直接研究;其二,通过课堂观察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问题,找到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这些问题常常是作为其它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的起点(《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任务,凭借自身的感官(耳、眼、口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摄影机、采访机或MP3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指导》P16页/陈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本文涉及的教师课堂观察主要是基于教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手段。

三、课堂观察与实例分析

第一种,依据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开展:

(一)横向差异比较

实例分析:C老师的课与Z老师的课的横向差异比较(略)

1、C老师的课

A、C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C老师把一条活鲫鱼放进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要求一位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实验观察任务,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某一女生抓住鲫鱼,准备用剪刀剪去背鳍,但由于鲫鱼是活体,而且个体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从女生手中挣脱,在盛满清水的玻璃缸内翻腾。顿时,水花四溅,女生的脸上,讲台上,邻近学生的桌子上都是水。

女生停住了自己的双手,眼睛看着老师„„此时,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

接着,教师让女生回到座位,教师自己抓起鲫鱼,很快把背鳍剪去,并把鱼放回鱼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鲫鱼游泳时身体还能不能保持平衡„„

B、课后个别交流

听课老师的话:我认为你不应该让女生回到座位,应该鼓励她继续完成实验,或者请其他学生继续完成。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的方式,与学生全身投入,亲身体验的感觉与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的实验方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你的方案不能代表学生的设计方案,更不能代表全班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设计成另一种或其它多种实验方案。所以我觉得你的实验方案可以进一步改进,建议多准备几个玻璃缸和若干条鲫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形成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最后还可以由学生评判确定哪一种实验方案最佳,这样才算是真正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C老师的话:至少目前我认为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实验,不应该放得太开,学生探究首先是保证按原计划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计划)为前提„„所以当女生无法熟练操作,直接影响上课进程时,临时决定由教师做演示实验。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在于按照新课程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还是按照现有模式化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去评价C老师的课。

2、Z老师的课

A、Z老师教学片段描述

Z老师课前准备了几个鱼缸,一桶清水,几条鲫鱼和剪刀等实验工具和材料。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功能。

在学生1实验探究失败后(一些学生对学生1实验过程产生疑问,认为实验无法证明几种鱼鳍与鱼游泳时身体能不能保持平衡都有关,实验应该重新设计)。

于是教师让学生

2、学生3演示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

B、课后研讨

听课老师的话:你有没有考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可能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问题,比如因学生多次实验失败,影响上课时间的问题、教学进度的问题?等。你有没有考虑长期放开教学带来的各种问题?具体说由于放开教学,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结业考试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等等。

Z老师的话:课前主要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实验设计„„长期放开教学的问题暂时还没有考虑,今天是由于公开教学活动,平时一般不可能采用,所以不会出现你提到的问题

C、听课教师的尴尬

如何评价Z老师,是按照Z老师这节课的即时效果评价,还是按照Z老师真实的理念与行为评价?

3、C与Z老师二节课的不同点

4、C与Z老师二节课的共同点

(二)纵向发展跟踪

实例分析:王老师前后二节课的比较分析

A、课堂教学片段

上课一开始,王老师采用全班习题复习引入新课内容,让全体学生各自完成教师事先用小黑板准备好的二道习题,然后分别让二位学生把完成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之后,王老师采用全班实验操作引出正弦与余弦定理,具体操作是学生各自用工具二次测量图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弦与余弦定理。

接着,王老师又以习题练习巩固新课内容„„一节课40分钟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波折”,王老师几次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问题。

B、课后跟踪交流

听课老师的困惑:学生有问题,老师也已经注意到了学生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学生不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呢?王老师又为什么不把问题提出来讨论呢?

答案:王老师之所以确定学生有问题,是因为每天(每次)作业总是有部分学生只能靠抄袭作业完成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王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直接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不再需要老师提出问题或引导提出问题,少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和领会知识,对于这些学生即使是教师提出问题也是无济于事,甚至有点得不尝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般不考虑这些问题,教案设计也没有涉及这些问题。

2、第二次听课

亮点之一: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结果呈现出来,请学生对作业解答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亮点之二:变换解题的条件,让原本没有问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由此产生一些问题(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王老师的话:后来王老师对我说到了二个“想不到”:一是当初勉强接受的建议,想不到初次尝试就有收获;二是想不到这种收获改变了我的想法,也改变了课堂,同样改变了学生„„

第二种,依据观察主体的组合方式,开展自我回忆观察、同伴互助观察和研究人员引领观察的研究。

1、自我回忆观察

A、课堂观察记录

B、教学反思日记

2、同伴互助观察

A、课堂教学观摩

年10月)B、教学案例剖析 C、教案设计评比

3、研究人员引领 A、专题学术报告 B、学习辅导讲座

C、教学临场指导

第三种,依据观察内容,开展专题观察与整体观察的研究。

1、专题观察

课题研究现场交流活动、各类专题研讨活动等。

2、整体观察

适于各类教学评选活动。主要参考文献

⑴《课堂观察指导》 陈

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⑵《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 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摘要]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是非常具有实践性和实际意义的,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关键是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体验,通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落实等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寻找问题、聚焦问题

首先,以教学课例为载体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就会人人有话说,有问题可谈,教学中的问题才容易被发现,个人的智慧也容易被激发,课改理论较容易与实践相结合);其次,罗列问题;第三,教师围绕所寻找的问题聚焦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循环思考,依据本校、本学科特色,最后确定将进行研讨的问题)。聚焦的问题应是所有问题中最主要的,通过本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解决其它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挖掘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发现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去解决这些困难,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二、规划“校本教研”活动

听课后,活动组织者根据确定的研讨主题制定校本教研活动计划,提前安排好活动环节,做好人员、材料的准备,明确活动分工,确定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时间、地点,确定反馈记录、主导总结的教师。

三、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

规划活动计划后,接着进行集体备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教学过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集体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在寻找问题解决策略中要关注:

(1)教师的自我反思。用心去琢磨、去设计,经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探讨,进而反思,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问题出现之后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2)参与研讨的教师每个人必须有负责任的发言。通过集体备课,每位参与者进行自主独立的思考并将各自的思考讲出,进行碰撞和交流,寻找共性和个性差异。

(3)集体的智慧。针对提出的问题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教研活动提升为促进每个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让青年教师先发言,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教研氛围将更活跃,大家的发言交流就更深刻,更有意义。

四、听课观察

教学策略设计好后,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听课”。

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策略,由授课者将集体智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进行听课观察,关注所设计策略是否合理、有效,并思考采用其他的教学策略是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五、评课分析及时总结,教师反思、提升

通过“行动”即授课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策略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是否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策略。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调整预期安排的教学进程。通过教师反思,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针对问题症结所在,进行反思,并逐步将问题解决。

六、校本教研的持续性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教研过程应咬住问题的尾巴,连环推进,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有新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将会拓展开。

研讨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研讨,观察自己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改进?对研究的认识,对问题的敏感性是否提高?研究过程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逐渐提高自己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质疑、回应同伴的技能;剖析自己的技能;倾听、评课的技能)。

新问题的出现又是一个新的校本教研的活动的主题。因此,通过问题、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模式可以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的随机性和空洞性,我们应以务实的状态投入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第四篇: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小学校 史瑞峰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依靠领导推动,教师主动,制度保障。

在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学校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在传统上打转转,一边大喊教学成绩的重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边依旧鼓励教师题海战术。制度里明确规定一周不少于三小时的教研时间,却仅仅尘封在档案盒里成为应付检查的资料,于是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处在低糜状态。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谋划、研究、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重任,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带头人,校长的推动作用实为重要。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引领人,校长自身要充分认识教研活动意义所在,积极组织学校建立校本教研各项制度,营造浓厚的教、学、研一体的校本教研氛围,保障充足的教研时间,促使教师参与的同时,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实践证明校长亲自抓哪项工作,哪项工作就会有起色。我们的乡镇联片教研更可谓兴师动众,活动效果却甚微,实效性差,关键原因也是领导不够得力,教师没有主动积极参与。

为此,学校要反思教研活动的问题所在。是不是做到了四有:有计划、有主题、有评议、有综述;是不是做到了六到位:准备到位、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效果到位、校本教研奖惩制度落实到位,鼓励多参会的教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有备而来,观点明确,自然

收获颇丰。逐渐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和教师的思想障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相信积极开展有效实效的校本教研,必将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要改进和完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1、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

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

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

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

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

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要加强课题研究

1、注重选题的实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课题选择是其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阶段。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兴趣、特长,关系到课题研究的范围、难度,也会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方向、价值等等。教师要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排序选出最急需解决和最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情况,确定自己可能进行研究的课题。

2、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教师实践。

在实际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够,与研究成果与教师实践脱节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使教师边行动,边反思,在我校,我们提倡以案例为主的课题研究,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如何增强校本教研实效性是一个永久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求真

务实的研究。作为农村小学,只有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才能开创校本教研的新局面;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篇: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从实际出发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目前,我们学校教研活动主要还是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学校教研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学校教研随意化——不讲求质量;

3.学校教研经验化——不重视科研方法。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必须“由形式走向内涵”。

那么如何由形式走向内涵呢?我的思路是: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一、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教研活动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我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前提。在实践中教师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它们提炼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主要是缺乏引领,老师们像一只只无头苍蝇乱飞乱撞。

上学期我校语文组,经过一周的听课,发现了十几个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浓厚的课外读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新课程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与学上;班级自主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问题;文本理解中教师指导策略问题,等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哪些问题是适合校本教研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校确定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而且明确了选择校本教研主题的四大原则:一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二是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这些问题应该是教

研组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四是这些问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理论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灵敏度,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基础。在我校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理论学习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空而无用。如何突破理论学习这个“瓶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对教师主要采取“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拓展式理论学习”和“问题式理论学习”等形式的培训。

我校开展了以“快乐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学校教导处搜集了许多有关“兴趣阅读”的理论文章提供给教师们选择学习,并且要求必须在以后的观课、评课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教师们对这种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反映很好,好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他们觉得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课堂观察的目的明确了,更容易发现问题,也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了,与过去那种为了应付检查的理论学习效果完全不同。

三、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教学中如果只凭感觉、经验是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的,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科研含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所以说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是校本教研由形式走向内涵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发现: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我校教师研究的方法,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更是进行有效教研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对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并对教师提出了课堂观察的三点要求:主题要明确;角度要适当;方法要简便。

四、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行动有了制度的“护航”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所以提高教研制度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内涵的保证。

依据校本教研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我校构建了“我看我自己,我学身边人,我做现代人”的“三我”校本教研制度。大力倡导我校教师进行教研合作和资源共享,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五、实施两大策略。

基于我校教研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确定了推进校本教研的策略,即“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个要素”。一个落点,即校本教研要围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开展,它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归宿;两个主体,即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他们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和主要参与者;三个要素,即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两大策略:

(一)以点带面,积极推进校本教研。

我们学校就曾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以教科室为指挥棒,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中心,带动一级二级及其新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跳出我们自己学校的范围,吸取其他兄弟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而自己上公开课的老师也可以得到众多优秀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因此,这样的活动给我校很多参与的教师极大的帮助,受到我校部分教师的赞赏。这样的活动可以以点带面,推进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创建具体的操作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校本教研三要素的具体操作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科学的课堂观察为手段,以课例分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产生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

我们看到,校本教研的行动促进了我校教研的变化:变独立为合作,变说教为践行,变客串为主角,使我校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研究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到: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它是教师对新课程富有个性的解读和创造;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成就,在研究过程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下载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实效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合集五篇)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河洲中心小学熊美根虽然目前部分学校建立起了校本教研制度,但不少学校的校本教研存在着形式化(没有具体明显的效果)、经验化(没有重视相应科研方法......

    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效性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效性研究 湖北省加鱼县老官中学杨侠林 作为一名偏远地区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师,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体会和我校数学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深刻反思......

    网络教研与提高课堂实效性(5篇模版)

    网络教研与提高课堂实效性——课题阶段小结韩 静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

    课例研究校本教研

    2010年城厢镇中小学校本教研研讨会材料 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主讲人:陆珠艳一、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在专业理论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

    加强教研组建设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写写帮推荐)

    加强教研组建设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 万州区 重庆市万州沙河中学 杜 兵 电话:*** 中 学 内容摘要: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它强调教师......

    立足校本,提高教研的实效性Microsoft Word 文档

    立足校本,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为了打破制约我校教研课改的一些瓶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寻求推动我校教研课改的新的突破点和途径,学校决定开展“立足校本,提......

    找准切入点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共5则范文)

    找准切入点提升校本教研实效性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与学校生......

    提高 课堂实效性(★)

    关于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惠东职业中学叶肖曼 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做出反思,尤其是教学观念、教学定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反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