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1-2-8 7:53:32 点击数:1601 [字体:]
------------------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是我校于2006年12月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三年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依据苏教版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调研与分析,运用调查测试法、行动研究法、教学经验总结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研究。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以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为依托,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编写意图,通过进行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研讨、案例剖析、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教材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研究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立项后,学校数学教研组成立了由主抓教学的杨波校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侯正奎、教导主任刘从林、副校长王海兰、骨干教师刘金传、年轻老师金燕、孙晓燕、张勇为成员的课题实验小组,全体数学老师为课题实验成员。
优秀教师是指在本教学领域有所专长、教育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老师。诸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等。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就是要通过对任教小学数学的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现象做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找出他们课堂教学精彩、成功的共性,以利于普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各年级组长为课题实验小组负责人,分工明确,定期召开座谈会、调度会,坚持学习研究,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领导小组深入实验班听课,了解实验情况,加强理论的学习指导和调控,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统领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力求使课题实验落到实处,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全面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智能。各位老师在实验中不走过场,不摆空架子,注重实验环节、实验过程和阶段性总结,努力完成实验研究课题方案、实验计划所规划的内容,达成实验目标,以确保课题实验稳步有效的推进。
三、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在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并迅速得到普及.促使美国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新加坡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运用案例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观念应与教材改革同步”,“改变单纯的授受式,运用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以上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也掀起了案例研究的热潮,出现了许多理论成果.如郑金洲主编的《案例教学指南》,顾泠沅教授主编的《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等文章,都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和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训练越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为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些工作却很少与教学案例研究相结合,更多的是让教师在理论学习,转变观念下工夫,并没有很好地付之教学实践,没有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直到上学期,我校积极推行教师行动研究,提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才真正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把握教育规律,丰富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
(2)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内容:
(1)从案例教学的形成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研究。
(2)通过观摩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实践研究。
(3)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3、研究重点:
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1)从案例教学的形成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研究。
(2)通过观摩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实践研究。
(3)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研究方法
(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分析法,在听课的基础上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路、效果以及教学具等研究其亮点。
(5)同时访谈法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与优秀教师的访谈,加深对其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
(6)在每一个阶段我们将采用总结评价法,以便对我们的研究成果作出及时的综合评价。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备课,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由年级组长组织本级组的老师进行集体研讨和备课活动。
每次活动他们都事先明确主备人、主讲人,让其精心准备。活动中,他们在疏通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就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讨论。通过扎实的活动,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加以积极的贯彻实施。对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强调以“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核心进行备课,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研究多样化的学生,即研究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和态度;研究学生的智能状况;研究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研究教材和知识。三是具体的设计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合作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要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运用多元智能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学校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集体教研会上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了集体备课模式。
(二)深入开展课改研究,有效促进课题实验。
课题级的老师能按学校行事历的安排,按时上好优秀课。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发挥年级组的智慧,认真对待,积极准备,把最好的课例展示出来,上出了自己的水平。老师们在课堂上都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下几位老师的课例尤其有特色:刘从林、侯正奎、、刘金传、金燕、孙晓燕、张勇为农村教学走进新课程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本学期王海兰老师承担区域研讨课。这节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通过区域研讨这项活动推动农村各级各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推进全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上好课的同时,我们还努力做好评课这一工作。一人上课,同年部的老师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伴互助,共同进步。评课,我们既总结成功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评课时把上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诊断出来,然后再诚恳地提出来,这无疑是对上课教师的莫大帮助。评课时,大家在一起以先进的教学观念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中肯的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共识,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评课的过程是也是教师间互动的过程,它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和交流心得。以评导教,以评促教,发挥评课在课改中的作用。
(三)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促教师迅速成长。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亮点。本学期,我们扎实地开展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落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每学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评选的基础上,每学年精选部分优秀论文编印。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伴随着课题实验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走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设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教师以一名“反思的实践者”和“反思的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并在“反思”中畅所欲言,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优化进程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1、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改进了教法。
通过课题实验,提高了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教师对教
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更和谐。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在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类智能结构提供了全新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智能和综合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课堂所构建的基本模式是:
一、诱发导入阶段(铺垫准备、情景诱发)
二、自主探究阶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归纳整理)
三、实践应用阶段(自主应用、提高引伸)
四、评价总结阶段(目标评价、课堂总结)。在课题实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水平都有质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语言丰富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这一实验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参与意识浓,由
“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创新学习”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空间。积极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努力创设丰富的视觉空间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努力创设语言交流情境,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智能;努力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努力创设体验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努力创设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
通过实验,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有明显提高。在教学中,合作、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一般先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方面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4、实现教研相长,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我们以本课题研究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至目前,我校一支小学数学教科研骨干队伍已成雏形。一批教科研骨干正在逐步成为本地的品牌教师,影响和带动着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他们既是科研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又是教科研的直接受益者。
5、教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从本期单项知识检测及单元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从上期全校期末成绩来看,各年级的成绩都相当不
错。
八、研究后的思考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继续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将新课标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有机结合,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课改在发展,教育教学的理念在不断更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整理前一阶段学习研究成果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迎难而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初期报告
《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初期报告 本课题是《有效发展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员均为我校优秀教师,现已初步完成第一轮的成长历程的自我总结,建立了优秀教师的个人档案。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指导力度,初步形成了我校培养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
(1)独立备课。教师针对课题,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简案。
(2)集体备课。在备课组组长的组织下,上课主讲教师讲解自己的上课思路,描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全组老师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一些素材的把握上,充分体现百花齐放的特点,让所有参议老师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本环节从制订计划、分工,再到会后的集体讨论定稿,都由备课组长牵头负责,并将集体研究的有关材料上交学校。
(3)展示评议。教师充分吸收本组老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教学风格确定的方案,进行公开课教学展示。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组老师参与听课,认真记录上课中表现的点点滴滴,便于课后反思评议。
(4)再备课再展示。教师上课后,同组老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及时进行研讨,认真分析课堂中表现的细节,如何更好地发扬优点和长处,如何回避不足和缺陷,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等全面地发表个人意见。而后要求老师课后再备课,它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在集体议课的环节中我们充分利用本校优秀教师的优势,讲解课堂中动态变化,诠释新课程的理念,让青年老师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反思。
(5)反思提高。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或不足、遗憾,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及时地记录下自
己的成长历程。学校在教师的业务检查时,还要专门检查“教后反思”这一项。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新教师而言,还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许多教师对课题研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我们不是专家,只是教师,做课题就是科研,要有成果报告,要著书立说,我们不行。踏实教好书,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成绩搞上去,那才是本事。但我们始终认为,这种将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放在科研的环境里来打磨,带给老师不仅仅是“课题研究”本身,而是使老师们找到了“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的路径,其实践意义和价值取向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
2、就我校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看,还存在培训与教师个体情况脱节、培训的实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是很规范,还显得“稚嫩”。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分析不同层次教师的具体情况与发展需求,在培训内容与形式上更加贴近教师教学实践,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和谐与到位的服务。学科组备课组职能还需要规范和明确,加强课题组队伍的建设,明确学科组的工作重点,以优秀教师为龙头,继续实践“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讨——教学反思”一条龙的“磨课”活动,重点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立足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了解研究主体的主客观需要,使研究成果为教师理解掌握和实施,让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发展。
3、教师各自为阵和闭门造车,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竞争评比压力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阻碍了资源的共享。课题研究必须拥有合作的团队,才能在互动中寻找到科研的增长点和共同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尊重同行,在借鉴中完善自己,共享经验,彼此支持,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在互补中成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帮助和指导新教师,使其尽快适应;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发挥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新手孤立无助的现象。
4、老师们反思的意识比较淡薄反思氛围不太浓。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比较重,骨干教师尤其如此。备课、作业批改、各种检查、考试,评比,还有年复一年的公开课、观摩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耗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际操作中反思制度暴露了太多的与之相碰撞的制度与要求上的弊端,使得老师们的反思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且套话多,很少有真情实感和理性的分析,于是,“表面文章”、“短期行为”、“应付检查”等现象也就相应产生。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深层次地思考,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学校领导要有服务意识,服务是最好的管理。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外部要素,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民主的学校气氛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极大。学校要给予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的困惑和困难得到及时的回应,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每位教师的成功经验及时与同事分享,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提升其自我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要根据我校的特点,抓好年级组优秀教师引领和同伴互助,形成整个学校的教研一体化。边进行课堂研究,加强案例分析,注重实践研究,使课题实践研究深入开展。继续完善教学展示与比武制度,深化各项校本教研活动,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如 “展示风采、自由表达、认真评课”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继续开展“四大件交流活动”即:一个体现新教学理念和手段的优秀课件,一篇解决教法和学法问题的教学论文,一篇体现团队精神和磨课概念的教
学设计,一篇提供实用教学经验的深刻反思。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等形式进行学习;通过校本研修、博客交流,网络日志等手段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要尝试请专家指导,观摩名师录像课和专题讲座,针对性地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扩大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使课题研究逐步走向校本化、常规化,在校本培训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教师要把学习体会、研究心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形成文字,做好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和归档工作,及时做好阶段性成果展示和经验总结,整理好《学校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留下课题研究的痕迹和过程,起到资源共享,专业引领,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教师一开始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足够的理论准备,同时,一般教师对理论的语言又不很熟悉(对某些术语甚至会有理解上的偏差),这就为教师深入分析问题,准确表述观点等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妨碍其成长进程。另外,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有其偏颇。由教育研究者,教师协作群体和教师个人共同组成研究集体进行“临床诊察”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水平,改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只有此三者精诚合作,和谐的协作关系将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帮助教师逐步形成科研能力,养成科研习惯,提高科研水平。
第三篇: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是“中国基础教育成本与财政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进行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农村地区小学机构成本的现状,了解机构成本的变化特点,为改善现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供有用的信息。
个案学校的选取是根据“中国基础教
育成本与财政研究”项目的实地调研的抽样框架进行的。我们在贵州、江西、甘肃、安徽和四川等五个样本省的10个农村地区贫困县的20个乡共观察了29所小学,其中20所为乡中心小学,9所为村办小学。在进行个案研究的这些小学中,9所学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11所学校位于贫困边远山区。
数据采集的方法是由学校的主管会计找出1991年和1995年的学校经费收支帐本以及资金流水帐本,研究组会同学校的主管会计一起,按成本功能分类和用途分类详细地登录这两年的学校各项收支细目,力争使数据准确、客观。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校成本的分类
教育成本分类受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也就是说,政府拨款的方式和标准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本的分类与结构;另一方面,成本分类也基本决定了成本分析的特性,即有什么样的成本分类构架,也基本上确定了成本分析所适用的方法。
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成本分类的不同方法,相应地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成本分析体系,即经费支出按用途分类的体系、经费支出按功能分类的体系和经费支出按活动性质分类的体系。本文着重分析前两种分类方法。
1)按用途分类的体系(参阅下页图1)经费支出按用途分类的体系将全部教育经费支出分成人员部分、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三部分,这是我国长期来通用的经费分类体系。
2)按功能分类的体系(参阅下页图2)学校经费支出按功能进行分类与按用途的分类体系不同,其特点是将学校经费的支出与教学、行政、设备运转与维修和基建性成本相联系,通过这一分类,可以更为明确地考察学校经费的使用状况,从而为经费合理使用提供判断的基础。
2.单位成本的决定因素
单位成本最能反映经费使用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仅通过单位成本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率往往具有局限性,这是因为,影响单位成本的因素具有复合交互性,又由于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难以区分因素影响或作用大小,因此,在运用单位成本作出评价时就必须十分小心。单位成本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教育经费数量在学生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数量呈高度正相关。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教育经费越多,单位成本越高。
2)教师任职资格、工资水平与教职工数量教职工数量、教师任职资格与工资水平是影响单位成本的决定因素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办教师的数量规模也直接影响学校人员经费的支出总量,尽管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民办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现有的民办教师依然只能获得较低的报酬,这也是影响教育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数量学生数量是影响单位成本的直接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位成本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学生数量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是说,在成本分析中要考虑学生的流动情况,不同的流动特征对成本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如辍学、重读、退学、转学等。
4)固定资产投入:存量与增量研究单位成本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存量与增量。固定资产存量与增量是影响单位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固定资产存量与增量越多,单位成本越高。本研究中,固定资产投入的生均成本,是按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来计算的,因缺乏统一、权威的教育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本文在参考了其他部门的做法后,采用生均固定资产值年平均综合折旧率8%来计算。
5)学制年限计算单位成本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年单位成本和学制周期单位成本。若学生实际花费的学制年限越长,则学制周期单位成本越高。
三、研究结果
1.年生均成本
在核算生均成本时采用了经常性成本和建设性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测算方法,生均建设性成本按固定资产折旧测算。1991年29所样本学校的生均机构成本为256.40元,其中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04.02元,生均建设性成本为52.36元;1995年的生均机构成本为403.90元。与1991年相比,生均机构成本提高了97.96%,几乎翻一翻。各样本省的实地调查学校生均成本见下表。
表1年生均成本统计单位:元
省名
样本学校数
1991年生均总成本
1995年生均总成本
甘肃
6415.36
539.39
江
西
9274.0
3237.93
贵州
4137.86
174.38
安徽
135.41233.27
四川
348.36
370.97
样本平均
256.40
364.69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甘肃省的生均成本在5个样本省中最高,其原因是,甘肃省的6所样本学校规模较小,生均建设性成本较高,1991年生均建设性成本为194.86元,1995年生均建设性成本为290.06元。
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构成分析
在对各地区的生均成本进行分析时,生均经常性成本最具有可比性。因此,下面着重对生均经常性成本进行分析。
1)按用途的年生均经常性成本实地调查的个案学校数据表明,在农村小学,政府财政拨款的绝大部分支出(95%以上)都是用于人头费,即支付公办教职员工的工资和民办教师的国家补助部分;除乡中心小学外,农村初小和教学点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拨款的公用经费,学校实际支出的公用经费均来自学生缴纳的杂费和其他收费。
表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统计 单位:元
省名
样本学校数
年份
生均经常性成本
生均人员成本
甘肃
1991
220.50
205.19
199
5249.33
222.14
江西
1991
273.80
239.13
1995
105.24
98.74
贵州
1991
137.86
122.35
1995
126.26
117.47
安徽
1991
120.75
94.15
1995
207.2
2202.81
四川
1991
274.91
247.42
1995
346.17
299.26
样本
1991
204.03
178.34
平均
1995
331.30
299.32
根据调查结果和实地观察,我们认为,当前,贫困地区小学生均经常性成本最基本水平线应确定在200~300元之间。如果低于这一水平,小学生的培养质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2)按功能的年生均经常性成本按功能支出的年生均成本构成分析是考察教育经费的支出去向,即用于教学、行政管理、物质设备运转与维修以及基建投入等活动的资金投入情况,以分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表31995年生均机构成本统计单位:元
样本生均数学行政管理物质运转与
学校数总成本直接成本成本维修成本甘肃6539.39241.237.890.21江西9237.9381.6718.465.11贵州6174.38117.076.522.67安徽4233.27190.4415.461.32四川4370.97258.0162.3425.82样本平均29364.69286.5732.0312.70
生均建设性
成本甘肃290.06江西132.69贵州48.12安徽26.05四川24.80样本平均33.39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均总成本受教学直接成本和生均建设性成本的影响比较大。象甘肃省和江西省,虽然教学直接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和物质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较低,但他们的总成本却很高。这说明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非常必需的。
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学直接成本主要是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工资支出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与教学文具支出,其他各项支出较少;在行政管理支出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大都由专任教师兼任,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与津贴专项支出极少。受教育经费数量的限制,行政管理公务费主要是维持学校运转最低标准的学校办公费和差旅费支出;建设性支出既包括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折旧),也包括固定资产增量(固定资产的新增投入)。就样本总体而言,教学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70.95%。然而,其它方面的支出主要是依靠多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来能维持日常教学工作,因为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只用于公办教师工资和民办教师补助。
3.学校成本的差异
1)中心小学和村办小学1991年,中心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31.50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174.24元。1995年,中心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352.79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69.49元,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仅相当于中心小学或完小的76.39%。
1991年,29所学校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78.45元,而1995年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仅为13.16元。1991年,乡中心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90.09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41.22元。1995年,乡中心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14.00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10.02元。这表明,在1991年~1995年期间,各校在添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课桌凳、图书资料等建设性方面的投入较少,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经费匮乏。
表4江西省星子县横塘乡中心小学和村办小学学校成本比较(1995年)单位:元
横塘中心小学村办小学专任教师数1911其中:民办教师07学生数458373教育经费支出总额9880270102其中:预算内经费支出4358228165生均经常性成本107.54134.41生均建设性成本(含折旧)56.6416.31生均总成本164.18150.72
一般地,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是贫困地区,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均明显优于村办小学。小学教育经费中,教职工工资和民办教师补助是主要构成部分,中心小学的教师主要是公办教师,而村办小学的教师则有一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这有可能使中心小学的机构成本高于村办小学。然而,由于中心小学在校生数量较多,这一因素降低了生均经常性成本。
2)山区小学和平原地区小学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生均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位置对机构成本的影响主要归根于地区经济的差异。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比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和居民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重视。投入的差异引起成本的差异,引起平原地区小学的生均成本高于山区小学(不考虑寄宿制学校的情况)的生均成本。
表5岔路乡(平原)中心小学和青天乡(山区)中心小学生均成本比较(1995年)
单位:元
岔路乡中心小学青天乡中心小学在校学生数514127生均经常性成本198.45171.07其中:教学直接成本186.77167.09
行政管理成本9.373.36
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1.950.62生均建设性成本(含折旧)97.1827.23生均总成本295.63198.30
3)民族地区小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在教育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双免”和提供学生生活补助。“双免”是免收学生的课本费(语文和数学课本)和免收学生的杂费。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和“双免”使民族地区小学的机构成本相对提高。
4.学校成本的变化特点
机构成本的变化呈以下特点:
1),年生均成本呈递增趋势。年生均成本的递增主要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而引起的,其次是因为物价上涨因素所致。
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的显著增加。教学直接成本的增加促使生均经常性成本的增加。1991年~1995年,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普遍增加。而且还有一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教职工工资的提高和民办教师的转正使得教育经费的支出急剧增加。这是生均经常性成本增加的决定因素。
3),教育经费只能满足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支出,无法提供足额公用经费支出。学校为维持日常教学,只得缩减各项非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支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不能得到及时改善,结果造成部分学校尚未解决“一无两有”问题。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29所样本学校学生中尚有7所学校还未能让所有学生拥有上课用的课桌凳,占学校数的24.14%。
第四篇:农村小学优秀教师
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每到开学季,城市学校人满为患。虽然城里学校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限制农村学生到城里入学,但是效果不佳。原本能容纳四五十人的标准班级一下子装了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室里双人桌都坐三个人,但还是挤得水泄不通。与之相反的是广大农村村小,尤其是一些偏远小学,诺大的教室,新建的楼房里学生寥寥,甚至一个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伴随着学生流失的是农村优秀教师大都涌向城市学校,留在那里的很多都是一些家在本地的老民师、甚至是代课教师。国家一在强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笔者经过调查,而产生这样强烈反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民在乡镇盖房或在县城买房。这些农村或在乡镇城市务工、经商,一旦在城镇购买了房子,他们就携家带子到城镇生活,学生自然也到城镇去上学,这样导致农村学学校生源减少。
二是伴随农民的“打工潮”,农民全家进城或到他乡务工的同时,把孩子也带到城市去上学,这些随迁子女也占了一部分。
三是一些农民去务工的同时,不想让孩子隔代教育,就把孩子送到了城镇的“托教部”,让那里的教师代为管理。这样也造成了农村学生生源的减少。
然而,这些原因仅是农村生源减少的一个原因,另一个深层原因是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
对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缺乏的一些看法
每到一年开学季,很多农村地处偏远的中心校的校长就开始为师资发愁。今年暑假更是焦急万分:某中心校因调动、辞职、退休等原因自然减员教师达22人,然而县里仅仅分配新教师10人,本来该中心校教师就严重不足,加上这个原因就造成了更大的人员紧缺,很多学校不得不包班上课,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现将原因总结如下:
一是农村小学虽然经历了改薄等项目,但整体条件仍然很差。不少学校缺乏必要的住宿条件,大多数住校教师寝室、办公、厨房三房合一,甚至有学校几个人挤在一起办公。某小学教师住在屋顶漏雨的面积不到8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有的学校一到显旱季饮水都困难,离街十多里路仍然是土路,买菜都很困难。这些恶劣的办公条件让教新分配教师望而却步。
二是由于教师工资地区差别较大,每年的特岗招教招聘把关不严,新分配到偏远乡镇的特岗招教教师重新到发达地区报名,一旦考上,就千方百计辞掉工作,到发达地区任教。
三是各地招教政策不一,时间不一,造成教师既报特岗,又报招教,在这个县报考以后又到别的县报考,一旦被多个县区录用,一定会到待遇较好的县里工作。
四是城区学校每年都要从农村学校选聘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一些教师刚刚在农村培养成才,教学成绩刚有起色,便被选调到城市任教。由于在城区教师很多办有托教班,每年收费不菲,所以很多教师热衷于进城任教,造成农村学校教师流失。
五是由于二孩政策的放开,很多学校女教师赶年龄计划生育“二孩”,今年秋期正好赶上请“产假”,加之现在产假的延长,学校教师缺口加大。某小学共有8名教师,今年秋期4位教师请产假,中心校没有机动教师,只好由学校违备政策请代课教师上课,并且大都由教师自掏腰包出代课费。
五是每年新分配教师严重不均,所招教师中男教师不足十分之一。新分配的教师大都想到一些离城市较近的乡镇任教,即使分配不到这些乡镇,也想到偏远乡镇的中心学校任教,这样也导致教师分配不均;由于男教师较少,一些几乎全部是女教师任教,造成孩子们缺少刚阳之气,甚至学校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我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特别是对学校校舍等硬件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快对学校教师住房(周转房)的建设,进行新一轮高标准的“五小工程”(小厨房、小浴室、小餐厅、小活动室、小供水系统)的建设,让老师们收住心,留得住,安得家,给老师信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
二、减少教师工资地区差距,加大对贫困农村教育的投入。要建立一套不同地区教师同工同酬的工资体系,对农村贫困地区、偏远地区教师要加大补助,让这些偏远地区的教师不吃亏,能安心工作,长时间工作。这样,因入编教师工资与工龄等挂钩,教师再考特岗与招教,工资就会降低,所以教师就不会辞工再参加考试,这样乡镇教师就相对稳定。
三、统一全国的招教、特岗教师考试,每年在同一天把这两种考试同时进行。可以像高考一样,让这些教师报上志愿,对自愿到偏远、贫困地区的加分或优先录用;或者在特岗、招教的报考志愿里具体填到某乡镇学校,如果第一志愿报发达乡镇的,由高分到低分优先录用;对不能录用的,调剂到偏远、贫困地区;如果这些地区已经招满,即使达到偏远乡镇录用分数线,也不再录用。第一志愿报偏远贫困乡镇的,可以降低分数录用。这样就堵住了一个考生报考多个地方的漏洞。另外,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把关,在这些教师就业协议上签订协议,对已经入编的教师或特岗服务期不到的教师不准重新报考,否则不予调出档案,对于调出的,谁调出,谁负责,谁出事,追谁责。
四、建立城乡教师合理交流机制。每年除了选聘优秀教师到城市任教的同时,也要把一些优秀的城市教师交流到农村中小学来,这些教师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待遇上要优先考虑。加大对城镇教师有偿办班的打击力度,让那些进城教师无利可图,这样就会减少这些教师进城的欲望,让农村留得住好教师。
五、每年特岗、招教考试后分配前,由各位教师自报志愿,然后按志愿进行录取。对于那些不同意调剂的教师,如果发达乡镇指标已够,并且不同意调剂的,不予录用。差额由县教育部门由高到低依次调剂。同时,要保证一定的男教师比例,让一些优秀的男教师走上教学这支队伍。
以上是个人的粗浅之见,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第五篇: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王东亮
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时每个班都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课题。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多年的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每个班的学困生都不少,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研究转化这些学困生的方法,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探讨转化农村学困生的方法。
二、基本情况
小伟:男,七年级6班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农活管不到。小学基础差。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自控能力差,有时逃课去上网。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三、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该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欠佳。比较贪玩好动、倔强,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计算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计算的题不会做,很多要求会灵活运用的不会用,基础非常差,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也使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小伟的父亲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母亲平时只管给钱,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也习惯了不理想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厌学、贪玩,习惯了差成绩。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因素
小伟原来的小学老师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小学这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没有好好把握。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现在老师对他的要求似乎
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四、转化措施
1、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小伟尽管是个学困生,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有好动、组织能力强的特点,在多次的班级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为班上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使他为之一振,逐渐恢复了自信和上进心。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差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差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差生的特点,因人因材施教,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小伟也不例外,虽然找回了自信,有了转变的渴望,可他毕竟是个孩子,由于习惯问题,经常约束不住自己,并且以前的哥儿们经常来找他。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冷落他,更没有认为他“朽木不可雕”。而是多次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有时也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甚至经常“连哄带骗”。因为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
3、挖掘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经常抽空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地理非常感兴趣,我就与地理老师联系,希望地理老师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地理课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地理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课任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地理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
4、用“偏爱”去激励
课堂上,我对他特别关注。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在布置作业时,对他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的不断进步,教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5、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进行字词和写作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让他学有榜样;当他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6、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改掉自身自身不良的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些孩子可能进而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些孩子,使他们走出因成绩不好而造成的各种困惑。
五、转化效果和反思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经常走神,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他也不再迟到旷课,作业也很少抄袭别人的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实现学困
生的转化。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我们教师要有长期付出的思想准备。这是因为差等生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脆弱,稍稍遇点儿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走极端,思想缺乏稳定性,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说教工作,切忌急于求成,或方法简单粗暴。要用诚心去帮助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进而促其改正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