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农村名著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一、研究缘起
众所周知,名著阅读板块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革新的一大亮点,各级教育部门也紧锣密鼓地响应着,进行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农村中学更是难以开展,只是停留在开列书目,让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阶段。平时教学时无评价手段和方式。很多老教师也不曾想过或做过此类课题研究,来改变这种现状。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他们对于本国的母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拓展,都认为大量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自身学业,而认为是他们学好母语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们都积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母语教学中,课程标准对相关的“名著阅读”作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表述。
1、美国
美国的中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专门的公司编订,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是一些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文件,往往也带有“标准”的性质。据美国国家人文科学促进委员会在1984年的时候,请了400多位专家参与,并列出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的一些文学名著书目,共有30多项,其中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麦克白》,惠特曼的《草叶集》,柏拉图的《理想国》,斯坦倍克的《愤怒的葡萄》,更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其中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及《圣经》。
美国的母语教育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形成阅读大视野,这对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世界的责任感都有着深远的意义。2.新加坡
新加坡的教育水平是久负盛名的,在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定学生阅读哪些书,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这些书,每隔一两周老师会利用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给予指导。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书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学段或学年学生读若干本。自由阅读在课堂上一般无法指导讨论。但是学生会有一份阅读记录卡,可供老师随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且学生阅读完后,教师还可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
这些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等文件所列的作家作品,无不以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为主,并注意吸收其他一些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精华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价值自然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接触、熏陶和传承,也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再看国外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们,他们都非常重视名著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更高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好的书籍,无异于照亮人情美和道德美的灯塔,是健康的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光源”,并且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 力背景”,“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美国小说家 1954 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道出了阅读的美妙“阅读名著,你只需要去感受它,而不需要去解释它。”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是一个典籍大国,阅读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阅读经验也有着丰厚的遗产。从孔子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经典教育体系,经过历代教育家的努力,一直沿袭到现在。读书人很注重读成本的书册,如四书、五经,以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我们教育中优良的读书传统。
从五四运动开始推行国语运动,使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课程和目标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对名著阅读的建议和要求出现在教学大纲中。
在 1922 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中,把国语课程分为三大段落,每段落均对略读提出了要求:第一段落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第二段落读《镜花缘》、《爱罗先柯童话集》、《唐宋八大文选》等,第三段落读《国策》、《史记》、《域外小说集》等。并附说明“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学术等文次之。因为少年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之入胜”。
1929 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阅读之略读上建议“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并在毕业最低限度上设置了“会略读名著十二种,能了解大意,并记忆其主要部分,能略知一般名著的种类、名称”。名著一词,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1956 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为了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学大纲后面附有每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其中以文学名著居多,并把这些书目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要求“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籍,不宜少于四本”,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拟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计划”,“规定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谈话之用”,建议把这些课时分散使用。在具体指导方面建议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报告、讨论会、朗诵会等方式”,“还可以指导学生写笔记、摘记、读后感等”,并“可以同青年团、少年先锋队或班会的活动结合起来”,“除了一般指导,还应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学期终了时候,应该举行一次课外阅读的结束谈话,并向学生介绍假期读物„„”关注之强烈,建议之具体,此后的语文教学大纲,包括现在的新课标中再也见不到了。
1963 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需要„„逐渐增长。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注重“因材施教”。
1980 年《全日制十年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仅提到“从长篇作品中节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书或部分章节”。
1986 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外阅读指导,主要是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并未对名著阅读提出任何要求。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设备中明确指出“学校要配备充足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并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西游记》、《水浒》、《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要重 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著阅读”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在教育家的教学理念中,不乏理性的关注和成功的探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先生在对语文的目标定位中就明确表明“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在《中学国文的讲授》中指出“从前的中学国文所以没有成效,正因为中学堂用的书只有那几本薄薄的古文读本”,他主张用“看书”来代替“讲读”,建议“国语文”教学要“看二十部以上,五十部以下的白话小说,例如《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他还就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宝贵意见,如“小说与戏剧,先由教员指定分量——自何处起,至何处止——由学生自己阅读看。讲堂上止有讨论,不用讲解”。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他认为经典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故希望青年们能直接去接触和诵读这些经典。
叶圣陶赞同朱自清的观点,他认为“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咏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并指出“课外
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他们两人广闻博识,编写了《略读指导举隅》,对名著的阅读进行了总体剖析和选例示范相结合的指导。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名著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段力佩校长进行了一场影响颇大的“名著阅读”探索实验,采用自编教材与统编教材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自编教材的安排具体为: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初一下学期读《水浒传》,初二上学期读《镜花缘》、《老残游记》,初三上学期读《红楼梦》,初三下学期读《三国演义》。
著名教师李镇西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不仅仅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而是设立专门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让名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我们会发现,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文学名著阅读已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四、研究内容
因此,想以我们树强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例,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以及自身关于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实践,想研究一种既能在农村中学中供老师借鉴,又能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教与学的方法,以及相对应的较为有效地评价方式,使农村中学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使学生的终身阅读的能力得以培养。
本研究是想全面了解我校师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并进行深刻的分析。因此,该研究将对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展开调查。
本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当今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因此本研究将对农村与城市的初中与高中学生展开调查。鉴于研究力量有限及多方面考虑,将调查对象确定为吉林省内农村与城市的初二与高二学生,调查其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与数据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课外阅读基本现状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及方面:(1)阅读态度与读物来源;(2)阅读时间与数量;(3)阅读动机与阅读媒介;(4)阅读类型与阅读收获;(5)课标所列书目的阅读情况。
2.课外阅读影响因素的调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方面;(2)老师与家长态度;(3)阅读计划;(4)阅读障碍。
通过调查,找出农村与城市初高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促进课外阅读 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王东亮
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时每个班都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课题。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多年的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每个班的学困生都不少,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研究转化这些学困生的方法,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探讨转化农村学困生的方法。
二、基本情况
小伟:男,七年级6班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农活管不到。小学基础差。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自控能力差,有时逃课去上网。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三、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该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欠佳。比较贪玩好动、倔强,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计算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计算的题不会做,很多要求会灵活运用的不会用,基础非常差,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也使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小伟的父亲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母亲平时只管给钱,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也习惯了不理想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厌学、贪玩,习惯了差成绩。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因素
小伟原来的小学老师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小学这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没有好好把握。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现在老师对他的要求似乎
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四、转化措施
1、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小伟尽管是个学困生,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有好动、组织能力强的特点,在多次的班级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为班上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使他为之一振,逐渐恢复了自信和上进心。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差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差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差生的特点,因人因材施教,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小伟也不例外,虽然找回了自信,有了转变的渴望,可他毕竟是个孩子,由于习惯问题,经常约束不住自己,并且以前的哥儿们经常来找他。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冷落他,更没有认为他“朽木不可雕”。而是多次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有时也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甚至经常“连哄带骗”。因为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
3、挖掘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经常抽空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地理非常感兴趣,我就与地理老师联系,希望地理老师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地理课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地理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课任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地理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
4、用“偏爱”去激励
课堂上,我对他特别关注。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在布置作业时,对他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的不断进步,教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5、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进行字词和写作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让他学有榜样;当他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6、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改掉自身自身不良的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些孩子可能进而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些孩子,使他们走出因成绩不好而造成的各种困惑。
五、转化效果和反思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经常走神,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他也不再迟到旷课,作业也很少抄袭别人的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实现学困
生的转化。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我们教师要有长期付出的思想准备。这是因为差等生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脆弱,稍稍遇点儿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走极端,思想缺乏稳定性,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地做好说教工作,切忌急于求成,或方法简单粗暴。要用诚心去帮助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进而促其改正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
第三篇: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成本个案研究是“中国基础教育成本与财政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进行个案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农村地区小学机构成本的现状,了解机构成本的变化特点,为改善现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供有用的信息。
个案学校的选取是根据“中国基础教
育成本与财政研究”项目的实地调研的抽样框架进行的。我们在贵州、江西、甘肃、安徽和四川等五个样本省的10个农村地区贫困县的20个乡共观察了29所小学,其中20所为乡中心小学,9所为村办小学。在进行个案研究的这些小学中,9所学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11所学校位于贫困边远山区。
数据采集的方法是由学校的主管会计找出1991年和1995年的学校经费收支帐本以及资金流水帐本,研究组会同学校的主管会计一起,按成本功能分类和用途分类详细地登录这两年的学校各项收支细目,力争使数据准确、客观。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校成本的分类
教育成本分类受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也就是说,政府拨款的方式和标准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本的分类与结构;另一方面,成本分类也基本决定了成本分析的特性,即有什么样的成本分类构架,也基本上确定了成本分析所适用的方法。
根据国内外基础教育成本分类的不同方法,相应地也就有了三种不同的成本分析体系,即经费支出按用途分类的体系、经费支出按功能分类的体系和经费支出按活动性质分类的体系。本文着重分析前两种分类方法。
1)按用途分类的体系(参阅下页图1)经费支出按用途分类的体系将全部教育经费支出分成人员部分、公用部分和基本建设三部分,这是我国长期来通用的经费分类体系。
2)按功能分类的体系(参阅下页图2)学校经费支出按功能进行分类与按用途的分类体系不同,其特点是将学校经费的支出与教学、行政、设备运转与维修和基建性成本相联系,通过这一分类,可以更为明确地考察学校经费的使用状况,从而为经费合理使用提供判断的基础。
2.单位成本的决定因素
单位成本最能反映经费使用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仅通过单位成本来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率往往具有局限性,这是因为,影响单位成本的因素具有复合交互性,又由于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难以区分因素影响或作用大小,因此,在运用单位成本作出评价时就必须十分小心。单位成本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教育经费数量在学生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教育成本与教育经费数量呈高度正相关。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教育经费越多,单位成本越高。
2)教师任职资格、工资水平与教职工数量教职工数量、教师任职资格与工资水平是影响单位成本的决定因素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办教师的数量规模也直接影响学校人员经费的支出总量,尽管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民办教师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但现有的民办教师依然只能获得较低的报酬,这也是影响教育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数量学生数量是影响单位成本的直接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位成本随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同时,学生数量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就是说,在成本分析中要考虑学生的流动情况,不同的流动特征对成本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如辍学、重读、退学、转学等。
4)固定资产投入:存量与增量研究单位成本必须考虑固定资产的存量与增量。固定资产存量与增量是影响单位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固定资产存量与增量越多,单位成本越高。本研究中,固定资产投入的生均成本,是按照固定资产的折旧来计算的,因缺乏统一、权威的教育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本文在参考了其他部门的做法后,采用生均固定资产值年平均综合折旧率8%来计算。
5)学制年限计算单位成本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年单位成本和学制周期单位成本。若学生实际花费的学制年限越长,则学制周期单位成本越高。
三、研究结果
1.年生均成本
在核算生均成本时采用了经常性成本和建设性成本的概念及其相应的测算方法,生均建设性成本按固定资产折旧测算。1991年29所样本学校的生均机构成本为256.40元,其中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04.02元,生均建设性成本为52.36元;1995年的生均机构成本为403.90元。与1991年相比,生均机构成本提高了97.96%,几乎翻一翻。各样本省的实地调查学校生均成本见下表。
表1年生均成本统计单位:元
省名
样本学校数
1991年生均总成本
1995年生均总成本
甘肃
6415.36
539.39
江
西
9274.0
3237.93
贵州
4137.86
174.38
安徽
135.41233.27
四川
348.36
370.97
样本平均
256.40
364.69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甘肃省的生均成本在5个样本省中最高,其原因是,甘肃省的6所样本学校规模较小,生均建设性成本较高,1991年生均建设性成本为194.86元,1995年生均建设性成本为290.06元。
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构成分析
在对各地区的生均成本进行分析时,生均经常性成本最具有可比性。因此,下面着重对生均经常性成本进行分析。
1)按用途的年生均经常性成本实地调查的个案学校数据表明,在农村小学,政府财政拨款的绝大部分支出(95%以上)都是用于人头费,即支付公办教职员工的工资和民办教师的国家补助部分;除乡中心小学外,农村初小和教学点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拨款的公用经费,学校实际支出的公用经费均来自学生缴纳的杂费和其他收费。
表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统计 单位:元
省名
样本学校数
年份
生均经常性成本
生均人员成本
甘肃
1991
220.50
205.19
199
5249.33
222.14
江西
1991
273.80
239.13
1995
105.24
98.74
贵州
1991
137.86
122.35
1995
126.26
117.47
安徽
1991
120.75
94.15
1995
207.2
2202.81
四川
1991
274.91
247.42
1995
346.17
299.26
样本
1991
204.03
178.34
平均
1995
331.30
299.32
根据调查结果和实地观察,我们认为,当前,贫困地区小学生均经常性成本最基本水平线应确定在200~300元之间。如果低于这一水平,小学生的培养质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2)按功能的年生均经常性成本按功能支出的年生均成本构成分析是考察教育经费的支出去向,即用于教学、行政管理、物质设备运转与维修以及基建投入等活动的资金投入情况,以分析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表31995年生均机构成本统计单位:元
样本生均数学行政管理物质运转与
学校数总成本直接成本成本维修成本甘肃6539.39241.237.890.21江西9237.9381.6718.465.11贵州6174.38117.076.522.67安徽4233.27190.4415.461.32四川4370.97258.0162.3425.82样本平均29364.69286.5732.0312.70
生均建设性
成本甘肃290.06江西132.69贵州48.12安徽26.05四川24.80样本平均33.39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均总成本受教学直接成本和生均建设性成本的影响比较大。象甘肃省和江西省,虽然教学直接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和物质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较低,但他们的总成本却很高。这说明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是非常必需的。
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学直接成本主要是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工资支出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与教学文具支出,其他各项支出较少;在行政管理支出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小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大都由专任教师兼任,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与津贴专项支出极少。受教育经费数量的限制,行政管理公务费主要是维持学校运转最低标准的学校办公费和差旅费支出;建设性支出既包括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折旧),也包括固定资产增量(固定资产的新增投入)。就样本总体而言,教学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70.95%。然而,其它方面的支出主要是依靠多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来能维持日常教学工作,因为政府的财政拨款一般只用于公办教师工资和民办教师补助。
3.学校成本的差异
1)中心小学和村办小学1991年,中心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31.50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174.24元。1995年,中心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352.79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为269.49元,村办小学的生均经常性成本仅相当于中心小学或完小的76.39%。
1991年,29所学校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78.45元,而1995年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仅为13.16元。1991年,乡中心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90.09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41.22元。1995年,乡中心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14.00元,而村办小学的生均固定资产增量为10.02元。这表明,在1991年~1995年期间,各校在添置新的教学仪器设备、课桌凳、图书资料等建设性方面的投入较少,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经费匮乏。
表4江西省星子县横塘乡中心小学和村办小学学校成本比较(1995年)单位:元
横塘中心小学村办小学专任教师数1911其中:民办教师07学生数458373教育经费支出总额9880270102其中:预算内经费支出4358228165生均经常性成本107.54134.41生均建设性成本(含折旧)56.6416.31生均总成本164.18150.72
一般地,无论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是贫困地区,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均明显优于村办小学。小学教育经费中,教职工工资和民办教师补助是主要构成部分,中心小学的教师主要是公办教师,而村办小学的教师则有一大部分是民办教师,这有可能使中心小学的机构成本高于村办小学。然而,由于中心小学在校生数量较多,这一因素降低了生均经常性成本。
2)山区小学和平原地区小学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生均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位置对机构成本的影响主要归根于地区经济的差异。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比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和居民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重视。投入的差异引起成本的差异,引起平原地区小学的生均成本高于山区小学(不考虑寄宿制学校的情况)的生均成本。
表5岔路乡(平原)中心小学和青天乡(山区)中心小学生均成本比较(1995年)
单位:元
岔路乡中心小学青天乡中心小学在校学生数514127生均经常性成本198.45171.07其中:教学直接成本186.77167.09
行政管理成本9.373.36
设备运转与维修成本1.950.62生均建设性成本(含折旧)97.1827.23生均总成本295.63198.30
3)民族地区小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在教育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双免”和提供学生生活补助。“双免”是免收学生的课本费(语文和数学课本)和免收学生的杂费。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和“双免”使民族地区小学的机构成本相对提高。
4.学校成本的变化特点
机构成本的变化呈以下特点:
1),年生均成本呈递增趋势。年生均成本的递增主要是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而引起的,其次是因为物价上涨因素所致。
2),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的显著增加。教学直接成本的增加促使生均经常性成本的增加。1991年~1995年,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普遍增加。而且还有一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教职工工资的提高和民办教师的转正使得教育经费的支出急剧增加。这是生均经常性成本增加的决定因素。
3),教育经费只能满足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支出,无法提供足额公用经费支出。学校为维持日常教学,只得缩减各项非教职工工资与津贴支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不能得到及时改善,结果造成部分学校尚未解决“一无两有”问题。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29所样本学校学生中尚有7所学校还未能让所有学生拥有上课用的课桌凳,占学校数的24.14%。
第四篇:个案研究
对父母溺爱孩子的个案研究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父母都将其视为宝贝,宠爱备至,致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自己却浑然不知,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家长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界线,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现列几种普遍存在的溺爱表现,让父母对照一下,以便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
第一种溺爱表现是一切包办代替
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小皇帝”,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保姆、奴隶,生活上包揽一切,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事例一:女孩王芳,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心痛,为此,代劳一切。每天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时,父母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升不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移到一所乡镇中学,混了个毕业证书。然继父母再托人安排进公交公司当一名售票员。
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让他自己穿鞋子、穿衣服,整理玩具、学习用品。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第二种溺爱表现是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事例二:独生女欣欣,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宠爱她。平时,她只吃牛奶、面包、鸡蛋,一般的饭菜嚼在嘴里迟迟不肯下咽。穿衣服从小要挑花色品种,要比别人漂亮。在家里对父母说话就象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在幼儿园连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门上街走几步路就嚷着要抱。到了5岁时,还不会穿衣服,街坊邻居都说她象个无赖的“小公主”。照这样发展下去,适应社会都很困难,成才就更不用说了。
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教育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做事。
第三种溺爱表现是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事例三:小波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在外做事,是要吃亏的。母亲对小波说,只要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你干,笔者累死也心甘情愿。家长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一味顺从,不惜重金投资学习,但是不顾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结果使小波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没人收。他干脆不进校门,和一帮哥儿门玩乐,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的希望成泡影。
事例四:金晶晶出生在一个令同龄人羡慕的富裕农民家庭。父母前些年开金矿,积攒下万贯家产,成为村里的首富。父亲开的是奥迪A6轿车,母亲开的是捷达王,出门到村里哪家打麻将都要开车去。家庭的富有,使金晶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逸恶劳、任性不羁的非智力因素。她学会了抽烟、喝酒,大把大把花钱,在农村,她每月的开销是、2千元,让别的孩子望尘莫及。没有钱,就向父母要,少则千2千,多则上万。有一次,她撒谎要买东西,向父亲要万元,父亲一甩手给了他一叠百元钞票,数了数是2万2千元,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母亲多次训斥她,金晶晶怀恨在心。后来要不到钱了,竟然伙同男友残忍地用铁锤把母亲砸死。
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过多的物质给予只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甚而会因为得不到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三种溺爱表现是生活懒散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喝酒抽烟,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却对孩子不管不问。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事例五:一位6岁的少年犯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他从小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父亲爱喝酒,几乎天天喝,儿子则常常同桌吃菜,有时也试着偿两口酒,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他7、8岁时就学会了喝酒、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于是,小小年纪,学会了进饭馆,逛商店。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什么:“笔者们家有钱,不让他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学坏后,学习成绩下降。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见管不住孩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
说什么:“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最终进了监狱。
家长应该经常关注孩子,督促孩子学习,不能因为家境富裕就任孩子为所欲为,应该严格要求孩子。
第四种溺爱是平常太溺爱,短暂失去溺爱后的不习惯
事例六:“喂,110吗,我要跳楼自杀了……”3月18日晚8时许,温州新桥派出所值班室接到一个特殊的报警电话。一个想要自杀的人,会报警求救?迅速出警的同时,民警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警情现场位于新桥翠微大道边的一大型建筑工地上,到达现场时,由于该工地较大,楼幢较多,又无路灯,民警一时找不到报警人的位置。这时,听见有人在不远处一幢11层楼的楼顶上大喊:“喂,警察,你们不要过来,我要跳楼了!”顺着声音,民警终于看到报警人在那幢楼顶上。这时,工地宿舍里的建筑工人们也纷纷从宿舍出来,建筑工老黄一下就认出了楼顶上的人,就是他25岁的儿子黄某(男,未婚,福建林元县人)。原来,老黄来自农村,有一子一女,当年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严重,因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传宗接代全指望他,所以老黄从小就对黄某百依百顺。正因如此,也养成了儿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毛病。儿子现在25岁了,还和未成年时差不多,去打工嫌累,嫌挣钱太少,自己又无一技之长,脾气又不好,现在老黄在工地上做粗活养家糊口,儿子又不愿帮忙。儿子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至今还是这个样子,由于黄某无固定收入,常向老黄要钱,但不管老黄给多少钱,黄某总是转眼就花光,回头又向老黄要钱,弄得老黄实在承受不起,也渐渐对儿子失去信心。前段时间,黄某因在家借不到钱,就打电话向妹夫要钱,妹夫也被借怕了,就说自己没钱。黄某怀恨在心,常打电话恐吓妹夫。这天上午,黄某扬言要杀妹夫,结果老黄找到黄某狠狠地批了一顿,哪知黄某竟发起脾气来,当场就把家中的锅给砸了。老黄无奈报警求助,在民警劝说下,总算稳住了他。不料到晚上,又出现了这起跳楼事件。。。现场群众越围越多,但任凭民警怎么劝说,黄某就是不下楼,还不让民警接近。见其情绪激动,为防止意外发生,民警也没贸然接近他。双方僵持了约一个小时。知子莫若父,最后老黄恳求民警撤退,不要理他儿子。民警采纳了老黄的建议,佯装撤离现场,埋伏在暗处观察动静。一个半小时后,围观的群众也渐渐减少,黄某见没人理他,就自己下了楼,回房睡觉。
黄某的举动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是极度渴望被关爱的一种表现。由于黄某从小被溺爱惯了,现在失去了那种感觉,心里极度渴望被关爱,便作出了这样的举动。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科学,切莫过于溺爱,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解决措施
以上就是父母平时对孩子百般疼爱,处处迁就的结果。“爱子之情,人皆有之。”爱孩子是普天下的父母心。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宠爱,会使孩子觉得父母是疼我的,采取得逞政策,只要我要什么,父母总会答应的。这样日久天长,使孩子滋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而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由于父母常用溺爱代替了理智教育,处处庇护孩子,把缺点视为优点,把胡闹视为聪明,使孩子称王称霸,盛气凌人,缺乏同情心。此外,过分溺爱会造成小孩生活上的无能。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做错事的时候,要启发诱导他懂得什么是对,什么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道理。要严
格要求,绝不能迁就。对一些任性、大吵大闹的孩子,最好别理睬他;这样,孩子在无人理睬时会感到没趣而安静下来,事后再指出他的错误。所以,爱孩子一定要做到爱得深,教得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的做到不要溺爱孩子,做到采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各位家长谨言慎行,不要因为爱孩子,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一只小蝴蝶正艰难地将自己柔弱的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便好奇地观察着。几个小时过去了,小蝴蝶仍未成功……接下来,小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已经竭尽全力,很难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小蝴蝶一把: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小蝴蝶便很轻松地脱茧而出了。但是它的身体萎缩着,翅膀紧紧地贴着身子,蠕蠕而动。他屏住呼吸,期待着小蝴蝶展翅飞翔,就像他美妙记忆中的那些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终于,这只可怜的小蝴蝶只是拖着萎缩的身躯和干瘪的翅膀在地上爬行了一阵子,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它还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的世界和这个好心帮助它的人。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出来,是大自然的造化,蝴蝶要通过这一挣扎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够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其实,人也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更需要自身的奋斗乃至挣扎。过分的呵护,只会使生命萎缩,甚至无异于扼杀生命。
第五篇: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11-2-8 7:53:32 点击数:1601 [字体:]
------------------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个案研究》是我校于2006年12月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院“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三年来,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依据苏教版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调研与分析,运用调查测试法、行动研究法、教学经验总结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研究。采用参与式培训方式,以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为依托,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编写意图,通过进行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研讨、案例剖析、教研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教材的教学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研究中逐渐探索出一条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二、概念的界定
课题立项后,学校数学教研组成立了由主抓教学的杨波校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侯正奎、教导主任刘从林、副校长王海兰、骨干教师刘金传、年轻老师金燕、孙晓燕、张勇为成员的课题实验小组,全体数学老师为课题实验成员。
优秀教师是指在本教学领域有所专长、教育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老师。诸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等。
农村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就是要通过对任教小学数学的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现象做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找出他们课堂教学精彩、成功的共性,以利于普通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各年级组长为课题实验小组负责人,分工明确,定期召开座谈会、调度会,坚持学习研究,统一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领导小组深入实验班听课,了解实验情况,加强理论的学习指导和调控,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统领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力求使课题实验落到实处,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全面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智能。各位老师在实验中不走过场,不摆空架子,注重实验环节、实验过程和阶段性总结,努力完成实验研究课题方案、实验计划所规划的内容,达成实验目标,以确保课题实验稳步有效的推进。
三、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在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教学方法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并迅速得到普及.促使美国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新加坡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运用案例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观念应与教材改革同步”,“改变单纯的授受式,运用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以上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也掀起了案例研究的热潮,出现了许多理论成果.如郑金洲主编的《案例教学指南》,顾泠沅教授主编的《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
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等文章,都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和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且有明确目的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训练越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为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这些工作却很少与教学案例研究相结合,更多的是让教师在理论学习,转变观念下工夫,并没有很好地付之教学实践,没有很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直到上学期,我校积极推行教师行动研究,提倡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才真正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四、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把握教育规律,丰富教学案例研究的理论。
(2)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内容:
(1)从案例教学的形成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研究。
(2)通过观摩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实践研究。
(3)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3、研究重点:
通过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1)从案例教学的形成出发,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研究。
(2)通过观摩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实践研究。
(3)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做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研究方法
(4)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分析法,在听课的基础上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路、效果以及教学具等研究其亮点。
(5)同时访谈法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与优秀教师的访谈,加深对其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
(6)在每一个阶段我们将采用总结评价法,以便对我们的研究成果作出及时的综合评价。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备课,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由年级组长组织本级组的老师进行集体研讨和备课活动。
每次活动他们都事先明确主备人、主讲人,让其精心准备。活动中,他们在疏通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就日常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讨论。通过扎实的活动,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加以积极的贯彻实施。对提高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强调以“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为核心进行备课,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研究多样化的学生,即研究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和态度;研究学生的智能状况;研究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二是研究教材和知识。三是具体的设计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合作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要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智能强项,运用多元智能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学校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在集体教研会上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了集体备课模式。
(二)深入开展课改研究,有效促进课题实验。
课题级的老师能按学校行事历的安排,按时上好优秀课。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发挥年级组的智慧,认真对待,积极准备,把最好的课例展示出来,上出了自己的水平。老师们在课堂上都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下几位老师的课例尤其有特色:刘从林、侯正奎、、刘金传、金燕、孙晓燕、张勇为农村教学走进新课程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本学期王海兰老师承担区域研讨课。这节课具有一定的示范性,通过区域研讨这项活动推动农村各级各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推进全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上好课的同时,我们还努力做好评课这一工作。一人上课,同年部的老师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伴互助,共同进步。评课,我们既总结成功之处又指出不足之处,评课时把上课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诊断出来,然后再诚恳地提出来,这无疑是对上课教师的莫大帮助。评课时,大家在一起以先进的教学观念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中肯的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共识,这在一定意义上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评课的过程是也是教师间互动的过程,它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和交流心得。以评导教,以评促教,发挥评课在课改中的作用。
(三)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促教师迅速成长。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亮点。本学期,我们扎实地开展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活动。要求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落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每学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在评选的基础上,每学年精选部分优秀论文编印。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伴随着课题实验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反思也走过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设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教师以一名“反思的实践者”和“反思的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并在“反思”中畅所欲言,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优化进程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1、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改进了教法。
通过课题实验,提高了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教师对教
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更和谐。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智能。
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争论研究,表演操作,在教学中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人类智能结构提供了全新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智能和综合智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我们数学课堂所构建的基本模式是:
一、诱发导入阶段(铺垫准备、情景诱发)
二、自主探究阶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归纳整理)
三、实践应用阶段(自主应用、提高引伸)
四、评价总结阶段(目标评价、课堂总结)。在课题实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水平都有质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语言丰富了,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这一实验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参与意识浓,由
“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创新学习”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空间。积极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努力创设丰富的视觉空间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努力创设语言交流情境,发展学生数学语言智能;努力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努力创设体验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努力创设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
通过实验,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有明显提高。在教学中,合作、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挑战性的问题,一般先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方面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4、实现教研相长,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近几年来,我们以本课题研究为龙头,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至目前,我校一支小学数学教科研骨干队伍已成雏形。一批教科研骨干正在逐步成为本地的品牌教师,影响和带动着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他们既是科研课题的参与者、研究者,又是教科研的直接受益者。
5、教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从本期单项知识检测及单元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从上期全校期末成绩来看,各年级的成绩都相当不
错。
八、研究后的思考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
2、继续深入进行课题实验。将新课标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有机结合,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研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课改在发展,教育教学的理念在不断更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整理前一阶段学习研究成果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迎难而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