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范文]
活用化学教材的几点体会
青原区曾山中学 刘孟桃
化学教材是由专业人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的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施教的“圣经”,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施教的基本素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合理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下面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际,对活用化学教材几点体会。
一、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
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自成体系,各个单元的重点、难点体现得十分清楚,而在教学实际中,有时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常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的单元里的内容编排比较零乱,所以对教材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教学。如:第三单元中,把“课题2,分子和原子”放在课题4之后,使水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也使分子和原子知识与第四单元的《物质构成的奥秘》连在一起了。又如第八单元中的“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就可以先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金属活动顺序及其应用,这样的调整,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二、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标明确提出的一个亮点。实验探究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教材上的一些实验设计,操作方法的结果往往是现象不明显,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第六单元实验
[6-1],证明木炭的吸附性,就可以改用活性炭粉,然后过滤的办法,为了证明,红墨水中的色素不是被滤纸吸附了,还要补做一个不加活性炭粉,只用滤纸过滤的实验,证明红色素的消失不是滤纸吸收了,而是被炭粉吸附了;又如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实验[6-6],就可以直接改用蓝色的石蕊试纸去做“四朵花”实验,这样的改进,使得效果更明显,操作更简单。
三、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习题不再只是供学生练习的题目,而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和拓展的载体。这里的拓展,主要是指通过对习题内函和外延的挖掘,对知识进行适当延伸或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如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习题4(第65页)“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除去„„”。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水垢是如何形成的。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为什么用盐酸可以除去水垢;还可以将硬水与软水的知识,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识等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拓展为实验探究,因为这样的习题本身就为实验提供了素材,而且这种习题涉及到的实验具有趣味性强,取材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知识覆盖面大的特点,对这种习题进行挖掘、整合、延伸,既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复习巩固知识,又能扩大知识的视野,使学生的化学素质得到明显地提高。
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活用教材,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既围绕教材进行教学,又跳出教材的约束,合理地处理了教材、活用教材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才显得生动活泼而事半功倍。
第二篇:基于学情 活用教材
【摘 要】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生长点”是一年级上册的“比多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比多少”教学时,可以在分析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原有认知实情的基础上,遵循以下教学建议:注重比多少关系句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关系句表达比较结果;加强关系句的变式训练,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关系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巧设问题,增加思考机会,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提前渗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把局部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中教学,让比多少学得更扎实,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认知实情 教材分析 比多少
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题时却经常分辨不清该用加法还是该用减法,有的学生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其“生长点”――“比多少”的概念没有建立好。本文旨在分析新入学儿童“比多少”的认知实情,结合人教版(2012年)教材一上“比多少”的教学分析,谈一谈如何基于学生认知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的所思所做。
一、分析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原有认知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他强调了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要性。对于“比多少”,我们也应该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人已经知道?„„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情调查分析得到答案。以下数据就是笔者运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在2015年9月8日~10日期间对本校一年级的438名学生进行测试得到的。
(一)调查一:判断谁多谁少
本题学生的正确率高达97.9%。可见,一年级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足以解决数量在5个以内、“一一对应”呈现的“比多少”问题。
(二)调查二:用“谁比谁多(少)”表述比较结果
通过此题的测查、分析,我们得知:
(1)比多、比少句式理解是学生的困难点,约57.1%的学生能准确完成。
(2)给定前半句(图2)的准确率是64.6%,略高于给定后半句(图3)的准确率60.5%。
(3)“()比()多”的问句要比“()比()少”的问句约高出15%,“比多”的句式比“比少”更容易理解,约有16.7%的学生不能灵活转化“谁比谁多”与“谁比谁少”这两个句式。
(三)调查三: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
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是“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积累感性经验最有效的练习。笔者以图4为素材,增加了“□○□=□”这样的算式进行了测查,结果见表1。
从这一组前测数据来看,学生对相差数的填写没有大的困难,访谈中发现没有填或填错的学生主要是认字太少,题意不理解,当教师把题目读一遍后,几乎都能正确填写。困难最大的是如何用算式表达,正确率仅有26.9%,答案分布情况见表2。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算式的理解情况,笔者特地找了三位能够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进行访谈。
师:你能说说9-5=4表示的意思吗?
生1:不知道,随便写的。
师:那你的9哪来的?
生1:9是9个苹果,5是5个梨。
生2:苹果有9个,梨有5个,减起来就有4个。
生3: 苹果有9个,梨有5个,4就是苹果比梨多出来的4个。
显然,即使正确列出算式的学生,他们对这个算式的意思也表达不清楚。
从以上三项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在理解“谁多、谁少”以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知识比较容易,运用比多比少句式来表达比较结果和列式求相差量则是他们的“困点”和“难点”。
二、活用教材,切实帮助学生解“困点”、破“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知道他们已经“在哪里”,也知道他们将要“到哪里去”,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该“如何去”。那么,教师该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困点”与“难点”?
(一)大花心思解“困点”
“比多少”第二阶段学习用“谁比谁多(少)”表达比较结果是近半数学生的“困点”,教师采用以下三点展开教学以便能有效解开这一“困点”。
1.整体架构,置“局部知识”于“整体知识”中教学。
人教版教材在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第二节课就安排了“比多少”(如图5),通过前面的学情分析我们已经知道:97.9%的学生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那这节课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怎样的提高呢?
图6是教材安排在第17页的第二阶段的“比多少”内容。这节课既要教学两个量的“比多少”又要教学两个数的“比大小”,承载的任务太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调整两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利用两节课的学习时光,把学生的“困点”――关系句式的表达分解到两节课中教学,使他们学会正确表达比多比少关系句。现把调整后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设计意图进行整理,见表3。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关系句的理解与表述上,具体展开如下教学。
师:一只小兔搬一块砖,一次性完成了搬砖任务。再看小猪们,能一次搬完吗?
生:不能,小猪不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3只小猪可以搬3根木头,还多出一根木头。(课件演示:一一对应)
师: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小猪少,连成一句话该怎么说?谁来试一试?
生:木头多小猪少。
生:小猪少木头多。
生:木头比小猪多。
师:我们可以分两个问题来思考这个问题,先想谁和谁比,结果是谁多?(小猪和木头比,木头多)再进一步思考:木头比谁多?(木头比小猪多)
„„
因“比多”句式比“比少”句式容易理解,教学时先学习“比多”句式。片段中教师抓住句式的结构,以“谁多?”――“~比谁多?”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比多”句式的表述,再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少”句式的学习,并比较“比多”与“比少”句式叙述上的相同与不同,训练两个句式的灵活转化,看到一个句式就能说出另一个句式。
2.巧设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不思考的学习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而问题是知识的源泉,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才有研究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主动学习过程。“比多少”教学时,如果按图
5、图6的方式,直接给出结论,那学生潜在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只要换成调查二中图
2、图3那样,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图2与图3是把知识置于问题之中。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困点”,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图6中的信息可以设计成如图7“―比―()”和“()比()多(少)”这样两类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多比少的关系句。数的大小比较也同样用问题形式呈现,如图8所示。这样,把教材中陈述形式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形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思考机会。通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能把“比多少”的句式纳入到原有语言系统之中,犹如平时讲话那般自然运用。
3.变式训练,有利于知识正向迁移、融会贯通。
变式训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还能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比多少”的变式训练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内容上,呈现如图9这样的物体“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问题,虽然内容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完全可以迁移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拓宽学生“比较”的思路,还能激发他们学以致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二是思考角度上,提供如图10这种类型的题,可以促使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根据“谁比谁多(少)”的句式判断谁多、谁少,使“比多少”知识真正得以融会贯通。
(二)小步缓行破“难点”
知识教学应呈现小步缓行、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状态,促使学生在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后逐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前面学情调查可知:在看图求相差数时,仅有26.9%的学生能正确列式。如何巧用教材上的素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算理的“难点”?
1.提前渗透,充分感知。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倡导“最近发展区”理念,他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笔者在“比多少”第三阶段教学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以第一次出现的第33页虫子和小鸟图(如图11)展开教学,实现了一次成功的突破。
课件呈现第一幅图,师问:图中的虫子和小鸟比,比较结果怎么样?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小鸟和虫子一一对应起来就比出来了。(课件对应演示)
师指第二幅图:这样对应起来,就能一眼看出结果是――
生:虫子比小鸟多。
师:虫子比小鸟多几?谁看出来了?(学生很快就举手了,有些忍不住的就说了出来:多1)
师:虫子有4条,怎么只比小鸟多1呢?
生:有3只小鸟,每只小鸟吃掉一条虫子,4条虫子就被吃掉了3条(课件演示第三幅图:斜线划去3条虫子),不就只多1条吗?
师:谁能把刚才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
„„
有趣而相关联的小鸟和虫子组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享受了思考的乐趣。“4-3=1”的出现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是把这一情境融入到刚学习的减法意义之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跳一跳”,成功摘到了“果子”,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2.多次积累,逐级递进。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感悟的过程,在尝试“用算式表示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后,还需要用同类问题进行巩固、提高。人教版教材把看图得出“谁比谁多(少)几”进行分散编排正迎合了这一需求。我们在借用“小鸟虫子”图展开教学后,第56页的“小丑帽子”图、第64页的“雪人萝卜”图以及第80页的“松鼠松果”图等都是巩固发展的好素材,“先知”学生在第一次教学后就能基本理解掌握,再由他们带领“后知”学生在第二次、第三次„„不断感知、积累,学生不但能借助直观图进一步理解比较量与相差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实现“一图一问”到“一图两问”的递进,为相差关系的系统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读懂学生,了解学生认知实情,准确判断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学;读懂教材,厘清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联,教学时才能做到灵活运用教材。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活用”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活用”的认识和体会
何谓“活教”?我认为“活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在“活”字上作文章。“活”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219页见①动有生命;生存(跟“死”相对);⑥形容生动活泼;灵活。以这两项注释看,“活教”就是有生命的教学;生动活泼,灵活的教学。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追求、体验“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教学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为: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以教材为中介相互依存。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它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起着规定和制约的作用。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千变万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知觉、记忆,想象和语言思维等方面,都表现有能力的个性差异,学生在同一方面的思考中,也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必须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必须深钻教材,根据时代要求,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加以改造。也就是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为实现“活教”而服务。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如下看法和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要实现“活教”必须转变观念,创设和谐的校园数学文化。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建立现代数学观;数学教学观和学生观。常言道:教师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平时,我们往往以“课本上的都不会做”为理由来指责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埋怨学生。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还没有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的表现;又如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学生总比不上别人的好。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还没有树立和谐的数学教学观和学生的表现。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立足我国数学课程的现实,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实施“大众数学”的课程策略。既然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指责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埋怨学生呢?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宽,学生需要的帮助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没有树立和谐的数学教学观和学生观,那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自己的学生总比不上别人的好。”我看也无可厚非。有比较才有促进;才会制订更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过,自己的学生哪方面比不上别人的学生?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教师袁滨渤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今年寒假,我遇到了2003年教的一位六年级毕业女生。她跟我聊了目前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交往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思路。我不敢说这些就是学生的悄悄话,但我总觉得我真的好幸福。近来我又收到了几位我只教了一个学期的六年级学生的手机短信和信件。其中的意思都是一些留恋的话语和在学校时难忘的事情,难舍的情怀。我想:尽管那时他们并不曾为我拿回多少奖状和名誉,但这些事实,确让我回忆到“活教”的魅力和“活教”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同时,也对教育的责任或真谛有所领悟,作为数学教师,其重要的任务应该是积极、自觉地促使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证的,模式化的数学观转变。从而有效创设和谐的校园数学文化。也更好地服务“活教”。
二、要实现“活教”,必须全面把握教材结构体系,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分以下七个部分:数与计算,量与计量,比与比例,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和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材结构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知识以及四则运算为主线,以数形结合为重点,把各部分内容按其彼此的内在联系进行编排;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散,螺旋上升;三是把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置于教材的中心地位,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四是寓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之中,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五是把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活动的效果检查,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当时完成,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才完成。这就为我们“活”用教材,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空间和保障。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找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这样,学生必定能从挖苦、漫骂、指责的声海中渡到快乐、幸福的彼岸。从而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追求体验到“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比如:我在教“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时,其复习引入环节,按照教学要求,必须完成如下的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2)明确“除尽”和“整除”的区别。(3)知道整除的两种读法;(4)会用字母表示整除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要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里完成这些复习任务,是不可以的,何况学生是在四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里只简单提出“整除”的例子,至今也近一年的时间了。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我紧紧抓住整除的意义引入教学。至于第(2)、(3)、(4)项教学任务,我通过适当的练习渗透,学生一时回忆不起来,或不会做的,我鼓励学生,允许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掌握。我认为: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活教”策略,要么不完成教学任务;要么新授课时复习环节占用时间过长;要么必须用2课时进行教学。总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努力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着落点。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锐的情境中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这样就是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三、要实现“活教”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活用旧教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千千万万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可是,我们知道《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后,一套新教材又将陆续面世,取代现行的义务教材。在这套新教材全部面世之前,如何做到“活用”旧教材,体现新《大纲》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我认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合理改进课本例题,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比如《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数与代数”这个内容里,规定学生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而义务教材在“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中的例
2、例3(1)、例4及“做一做”和配套的练习十五中的习题,都不乏找到比10大的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是不符的。那么我们教学中就要灵活运用教材,实现“活教”,不能照本宣科。这样,才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才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也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分享生活的乐趣,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加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人文的关怀。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追求数学教学的生命价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力和责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第四篇:体会新课标理念 活用新教材
新课标参评论文
体会新课标理念 活用新教材
实验中学
卢胜利
电话:***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历史大潮中,初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新教材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等特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专家的好评。但在中考选拔制度未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仍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课标,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浅谈自己学习新课标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标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学习其它科目也很有用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重要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新教材、新课标具体特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利用新教材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1、现在的初中数学新教材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利用新课标、新教材的具体措施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初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初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初中新教材《二次函数图像的平衡》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对比试验: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平移不改变图像的形状和大小,通过找平移后的顶点来求出平移后的函数。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二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我们关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我们也更要关注这些新理念的落实,关心课改的实践,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囿于教材,既要凸显教材的导向作用,又要超越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否则又将使此次新课程改革如历次的改革一样,最终被精简为一场教材的改革,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初中数学新课标》
(2)谌业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3)百度文库《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观》
第五篇:开发教材、结构重组、活用资源
开发教材、结构重组、活用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第四中心小学 郑翔穗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利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有选择地进行重组,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可能。
(一)开发教材:精心预设、适时调控、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案,它包括了教师对学生通过教材分析理解后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流程编排和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具的准备、教学媒体的应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操作中要依据实际教学临场做充分、改造和修正,这种教学机智是教师日积月累,是专业知识、人的素养、情感心绪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课堂要做到预设与生成融和,需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写一写认识分数的意义,更好地理解“平均分”,教学中设计这洋一个环节:请每个小组取出信到里棋子的1/2(课前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着棋子的个数各不相同),让学生汇报取出的棋子的个数,学生发现:都是取出信封棋子的1/2,为什么取出的个数各不相同?通过交流、汇报,学生领悟到:虽然都是取出信封棋子的l/2,由于每个信封棋子的数量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个数也不同。这样不仅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还不停留在此认知水平上,现场请同学按要求排成一个纵队:女生人数占总人数1/3,应该排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让学生讨论预设方案。再排一排,说一说,学生从中体验到:随着女生人数的变化,男生人数也随着变化,单位“1”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由此看来,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加以引导可以促进课堂精彩的生成,在生成过程中的即时预设又可以最有效地达到与预设的零距离、零融合,有效地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重构教材: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是必恭必敬,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材牵者教师鼻子走,教师牵者学生鼻子走,丝毫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教学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不应该“统一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真理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苏教版第三册)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重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出示开幕式上鸟巢的照片,教师满怀激情的说:“开幕式上数万人云集鸟巢,演员在指定的地方表演节目,观众在指定的位置坐下,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这里老师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作为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所要学的内容离他们生活那么近,激发了孩子们想学好这部分知识强烈欲望。接着出示例1:小动物排队做操图,所不同的是不出示小猴说的“我在第一排第1个。”小牛说的“我在第二排第3个。”而是设置一个悬念: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四排第三个,你们能找出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谁?同学们跃跃欲试,按照自己思维方式找,结果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老师抓住关键时机说:“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怎么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呢?看来要要有统一的标准》”然后在出示小牛和小猴说的话,从中判断怎样数排(从上往下)数个(从左往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标准的重要性,发展了空间思维能力。活用教材还体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上,课本第50页,原题按要求摆一摆,例如:第()行第()个摆三角形,比较单调,而且不好操作,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寻宝图,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猜、找宝藏的过程中不厌其繁让学生说第几行第几个,在快乐的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正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三)活用资源:开放课堂、“错误”生成、实现内化。
课堂教学中能够生成许多资源,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活用这些资源,特别是一些错误的资源。首先,要允许学生出错,有人曾经说过,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但是,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预设得滴水不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哪还有机会出错!但是,很多一帆风顺的课堂教学背后却掩盖着学生的认知错误,有的学生认知的谜团并没有随着新知的学习而解开。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不是把知识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认知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尝试练习、进行一些开拓性实践活动,并允许学生出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这些活动中难免出现差错,有了错误的“素材”,课堂因此异彩纷尘,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急于解开谜团的学习主人,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有了一定的学习内驱力。此外,更重要的是利用错误资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错误,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充分体现师生是教材的开发者。例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一课中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老师根据各班上报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突然断电,请同学们帮助完成,(已经完成一个班的绘制)因为有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经验,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开始了,教师巡视并不作专门指导,而是选择有差错的作业进行演示,这些错误中有的没有图例、有的没有根据纵坐标间隔确定人数、有的忘记标上数据、有的不美观等等,让学生进行交流指正,从学生错误中教师引导生成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要素:标题、图例、横轴、纵轴、数据等要素,学生从中感受到在今后的绘图中要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养成认真的学习习惯。
总之,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要充分研究教材和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改进和开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之我见
石狮锦峰实验学校 曹 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生成了。
我个人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即课前的精心准备——备课,课堂上就毫无章法,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是无用武之地,学生就不能活学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最终意义。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视角来阐述我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重设英语教学课前预设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要在教学中突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的积极性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和英语的教学实效,我个人认为处理好课改背景下的英语教学预设和生成尤为重要。因此,英语教学中的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体现以下三点:
1、要将落实英语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英语学科的培养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去,进行整体设计;
2、要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新课程下英语教学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主动、协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其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的“生成”;
3、教师如何改变新课程下英语教学方式,形成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充分显示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的优势并体现自身个性和创造性。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设计应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不仅具有较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因素在里面,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体现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应该包含着英语教学的生成,也包含着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二、促成英语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尽管动态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下英语课程的实施精神。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说:“英语教学的‘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清楚新课程下英语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生长点
我们应该弄清楚英语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可以成为“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我认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1、情境变化时
新课程下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时常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如:在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Enjoying Cycling Topic 1 We’re going on a spring field trip.Section A》的英语教学中,当谈到有关旅游的话题时,学生会很兴奋并可能用中文开始聊起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请学生起来说出一些旅游地点的名字,当然若学生说的是中文,可请其它同学帮忙译成英语,教师可从中指导,再由国内地名引向国外的一些著名的地方,这样既收回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从中掌握了许多地名和景点。
2、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如:当教师让学生做这题选择题时(He gives me some ______.A.advices B.suggestions C.suggestion)。但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了错误答案,此时老师可以先表扬学生的大胆回答,再请其它学生(可以不只一位)进行回答并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起到鼓励的作用,也让其他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3、突发灵感后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如:在讲授冀教版九年级下册《Unit 4 Lesson 30 Let’s Work for Peace》这课时,里面有涉及学生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的内容,由于学校没有学生会,所以学生只能从文章中了解一些。当时我突然想到可以结合班委体系来让学生谈一下班委的作用与功能,并如何从班委管理上来实现班内的和平与协作。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好理解了全文,也增强了班级体成员间的凝聚力。
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有效的生成。
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合协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1、努力营造师生间平等互动的对话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协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彼此间的人格魅力。而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没有平等与民主,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也是无法真正进行交流的。
2、努力创设师生间宽松自由的英语课堂的教学环境
我们要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生命是飞扬的,他们“敢开口说英语,不怕说错;有疑就问,敢于问。”如此,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才能活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也才能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真正体现英语课改的意义。
引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的确,“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这种能力素质,否则纵然有高超的专业学识,丰富的教学经历,也难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或说有价值的生成。
三、探寻英语课堂上的动态平衡
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相反,处理好了,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处理好这个问题,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有两点值得注意:
1、在预设中给生成预留空间
英语课堂中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因为英语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有自由度的预设。因为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变的语言教学,其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不同知识结构、多样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英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能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预留足够的空间,使英语教学能更灵活,更有效。
2、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且是非母语的教学,所以英语课堂教学更是千变万化。如果英语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的恶意的搞怪,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在特定情况,甚至极端的恶作剧也是可以被利用来作为教育资源。记得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在我授课的时候,有个学生发出了动物的叫声(我想多数教师也应会有遇到过类似现象。),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班级顿时大乱。此时,我并没生气,而是马上微笑着说,very good,口技学得不错,“Which kind of animal is it?”马上就有学生说:“小狗”,又是一阵笑声,我又用英语问,“What’s “小狗”in English? ”就这样学生按照我的思路,一步一步回答了我的问题,也慢慢的静了下来„„。我最后补充了一句,谢谢这位同学帮我们回顾了一些知识,但上课还是要更认真些会更好)。
教师们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实际课堂情况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先预设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出现断裂。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最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英语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其实,只要教师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为英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当生长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调整预设,促成教育教学的动态生成。这里的调整预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性调整,一种是整体性调整。局部性调整指腾出较短时段处理好预料之外的情况,实现生成,然后迅速回到预设上去,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美丽!倡导英语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英语教学将会闪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两者相辅相承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水在流动碰撞中才最美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问题
山东省菏泽一中 王蕊
我曾经为了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长时间的备课,设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八年来我还是不能预见所有问题,于是我接受了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我以一节《论快乐》中的预设和生成来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预设的目标要正确,指导的方法要具体,课堂上才会有生成。我为本文定的目标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经典语言、把握作者快乐观。
我想解读文章方法大约可有这三个方面:(展示课件)①读懂大意②品读吸纳:好思想、好句子③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商量讨论。
我在次设计了教师的问题生成、学生的发言生成和质疑生成。
二、教师恰当引导促成生成。我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和组内同学从内容、表达方式方面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学生小组活动)为生成做铺垫。如有的学生说:我们组喜欢“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象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因为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快乐指
引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地奋斗,蒙田说过“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进射出来的。(掌声)
我趁机问学生:哪个词说明了快乐的引导作用?学生说“引诱”。我问:这句话精不精彩?该不该背下来?好,开始背!(学生很快就背了下来。)
为了让学生能应用这样的句子,我提醒学生:这样经典的句子应该仿写下来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学生仿写)这句话仿写有一定难度,但是更能考验我们的文采。
生:快乐在人生里,好比指引我们航行的灯塔,更象运动场上催促我们快跑的终点线。(掌声)
生: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我们玩耍的游戏,更象足球场上牵引我们奔跑的球门。(掌声)
生:快乐在人生里,好比诱惑苍鹰翱翔的蓝天,更象田野里引诱小鸟的稻粒。(掌声)
这些生成的东西超出我想象。
三、在质疑中生成,在学生讨论后,我总结,(课件展示)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钱先生说:“你吃了个鸡蛋很好吃,为什么非要看看那下蛋的母鸡呢?”没有接见这位记者,从这件简单的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钱先生淡泊的品格,精妙的语言,和他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钱先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我们也许不可能一时完全领悟,需要大家共同研讨,对本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来,先让我们小组内说说还有哪句话,哪点意思不明白。(进入质疑问难环节)
单独提问。
生:我们组不明白 “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空气喊”到“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这个“ 刺”有什么含义?
生:“刺”是扎在人生里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好,但是人生中却不能逃避,同时也是一种讽刺。(掌声)
师:来,说得精彩也要读的精彩,试着读一读。读的时候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生深情朗读(掌声)看大家读这么好,我也跃跃欲试了。学生鼓掌让老师朗读。老师示范朗读(掌声)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学生再次分别朗读(掌声)
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反复举例、一再强调“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有什么深刻含义?
老师由此问引出时代背景。(课件展示)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受到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阻挠,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四处散布日本“必胜论”.中国“必亡论”,妄图从思想上.精神上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生:是不是说《论快乐》强调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实际上就是鼓励人们永不丢弃理想与追求.文章宣言,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这更是当时抗日到底的精神写照。(掌声)
我趁学生质疑带出了写作背景,也深刻感受到学生的认识是深刻的!
我深信“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表现的超出我们的想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上只是刚刚接触,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只是相信“水在流动碰撞中才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