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教师继续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祖国前途命运。上海市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下三大矛盾阻碍着上海教师继续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师日益提高的培训要求和培训机构一时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比较系统的职务培训后,上海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九五”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十五”的高一层次学历培训,使绝大部分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他们对教师职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继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教师从工作到退休一般要经历5轮以上的职务培训,在教师学历层次达到一定要求后,以提高学历层次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习惯了提供学历培训的教师培训机构,如何在以非学历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校本研修的全面开展和专家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虽然校本研修这种在职培训之实早已有之,但真正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则是最近几年的事。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了《关于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自培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的出台极大的推动了这一师资培训形式的开展。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随着校本研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逐渐深入,它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彰显出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基层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大的障碍是培训资源的缺乏。“教师之间的差异是校本培训不竭的资源”更多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长期接受“标准化”教育的教师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异”可言,缺乏专家引领的校本研修陷于低水平的重复。校本研修呼唤既能高屋建瓴进行理论指导,又能深入基层指导实践操作的专家。
三、集中培训造成的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虽说校本培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集中培训,缓解了工学矛盾,但集中培训的方式仍将长期存在。随着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浮于事的现象逐渐减少,教师大多
1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由集中培训引起的工学矛盾又一次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热门话题。
我们教师的学历层次在提高,眼界在拓展,他们希望能直接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讲座和学术报告,渴望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和新课程的最新成果。他们又期盼在课堂拼搏中得到专家的指导,解决理念与行为的脱节问题。作为从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我们,有责任满足教师的需要。而通过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
于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培训的新模式。为了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我们采用“研训一体”的模式,整合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原教研室)和信息中心的力量,结合二期课改的推进,开出了大量的教师职培课程;为了解决校本培训低水平的问题,我们采用区域推进的方式,把距离相对近的学校组成校本培训联合体,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合作、优势互补等形式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我们把240职培中12个学分授权给基层学校自己培训。(培训中心负责检查和考核)但以上种种培训模式似乎总有“美中不足”!如教研员(包括一些基层的优秀教师)参与教师职培的授课,增强了职培课程在实践操作上的指导性,但职培课程的理论性减弱了,毕竟,他们不是理论研究者。而区域性推进校本培训,提升了校本培训的质量,培训的资源也相对丰富些,但总感觉提高有限,“萝卜烧萝卜”的现象始终存在。同时,我们在协助基层学校聘请专家指导时,困难重重。„„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实施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为我们拓展了工作思路。我们在全国教师网联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单位——华师大网络学院的帮助下,开出了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师远程教育职培课程,受到基层教师的欢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主性和交互性
参加远程教师职培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技术提供的交互系统,使每个教师都能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与学友交流学习体会。
(二)全息性和共享性
授课教师授课的过程、学员在网上学习时所发帖子、交流时的讲话等都能被网络交互媒体记录下来,为资源的共享、学习的反思提供支持。
(三)权威性和前瞻性
由于华师大网络学院提供的教师远程教育课程大多是请一些知名专家和教授授课,课程内容新,理论水平高,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四)兼容性和低成本性
网络学习并不排斥面授,相反,为了更好地实施远程教育,一般还需适时安排面对面的讲授和研讨活动。还可充分利用光盘、书本等媒体协助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网络学习还可为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提供支撑。同时,由于上海已建成了“校校通”,远程网络教育所需的硬件投入已完成,进行教师远程教育已到几乎无须成本投入的阶段。
总之,我们觉得,远程网络教育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培训资源,还改变了教师学习的方式,它将成为继校本培训后又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十一五”的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网络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集中培训、远程教育三足鼎立的运作模式。
第二篇: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铜仁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江口县闵孝中学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了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006年以来,我校的继续教育工作有实践,有反思,有收获,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完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中长期的继续教育规划,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保障措施得力。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各项培训任务分工明确,专人负责,以“研训一体”为主要的继续教育模式。加强集体探讨,研究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思路,要求每位教师所形成的教案要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现状,体现自己的教学特长风格,凸现“以学定教”的备课宗旨,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充分体现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二、抓住教师成长时机
我校抓住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机,让教师学会教学,懂得研究,在实践中练就能力,实现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措施是:①“磨一阵”,奠定成长基础。为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学校要加强对青年的磨练,要求过好“三关”(教育教学基本功关、学科教学关、教育科研关),上好“三课”(常态课、研究课、汇报课),读好“三书”(课程标准、理论专著、教材教参),练好“三技”(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②“扶一把”,引青年教师上路。对有潜质,有培养前途的教师,学校要想方设法,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把他们推上研讨课的舞台,推荐他们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指导他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他们快速成长。③“逼一程”,让青 1
年教师超越。“逼课题”学校规定青年教师每人必须参与校级或校级以上学科课题研究,力求做到:课题研究小步走,具体实施稳步走,并对其成果加以量化,与其切身利益挂钩;“逼超越”参加同级比赛获得一等奖后,不能再次参加本级比赛,只能上一级比赛,依次层层逼上,不断努力,屡结硕果。
三、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
1、挖掘学习理论动力
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教研活动,请教研室的专家到学校讲座,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学校提出“自加压、出成效”的要求,做到“八个一”,即:(1)每学年完成一本学习教育理论记录本,并作摘录至少50篇;(2)每学年确定一个教研课题;
(3)每学期主备、主讲一个单元教材;(4)每学期开一节教研公开课;(5)每学期主评一节公开课;(6)每学期编写一份最佳教案或自拟一份期考卷;
(7)每学年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8)每学期提一条教改合理化建议。
2、给机会——参加培训
建立和完善学校骨干教师梯队的培养,每学年按计划分步骤组织学校领导、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对校本教研中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发挥骨干的作用,给他们委以重任,如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带徒弟等,让他们的特长充分地展示出来。
3、给压力——自主学习
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不断的学习。为此,我校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提倡写学习笔记、教学体会、经验总结,让教师在自我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感悟“课改”精神,并将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
①向文本学。读名著专著、读教育期刊、读课程标准、读教材教参。要求教师能围绕某一个主题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并结合对教育教学实际进
行反思。为了更好地督促教师向文本学习,我们制定学校的“书香伴我行”教师读书计划。同时,学校提供相关的推荐书目供老师自学。对教师读书笔记和读书反思都有相关要求与检查。
②向专家学。
把教师“送”出去——外出培训,并继续实行“一人培训,众人受益”的培训方式。每年,我校都派出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省、地、县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同时,要求选派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归来要写学习汇报材料,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把学到的东西及时传递给其他教师,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把专家“请”进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在请时力求“三讲”:一讲,“请”要讲针对性,要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请,不能随心所欲地请,确保请的目标性。二讲,“请”要讲有序性,要围绕培训的主题规划和开展态势,要与时俱进地请,确保请的有序性。三讲,“请”要讲实效,要聚焦热点,关注焦点,凸显难点,解决疑点。
③向网络学。充分利用现代远程培训平台,利用资源组织教师收看名师教学实录等,开拓教师视野,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4、关注过程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常规的工作外,我们还特别注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活动制度化——活动有定时,内容有布置,教师有准备,人员有参与,活动有开展,时间有保证,结果有小结。我校认真落实课堂开放和随机听课制度,严格按照“说课——集体备课——上课——评课(课后反思)”这一流程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
②内容简单化——通过学习交流,获取相关理论,指导校本实践;通过备课上课,促进教师学习、思考、整合经验,提高专业素养;通过评议反思、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循环渐进,提升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
③引领常规化——学校班子成员参加教研活动,以自己的教研热情感
染、带动教师,并把自身的资源与老师共享,共同探讨解决校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校本教研正常开展。
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
课堂教学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校本教研也应回归课堂。我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案例研究为抓手,扎实开展常态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1、以“同课异构”为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自己
认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的课,并不是为了比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而是教研的需要。其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①展现教师不同的风格。②展示不同要求的课。③展示不同的教学思路。④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2、以“常态课”为载体,扎实开展人人上一堂好课活动
“校本教研”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而这些实际问题,往往是“常态课”发生的。以“常态课”为载体进行教研,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研中,研究的内容缺乏常态基础,研究的人缺乏广泛性,而且赋予“校本教研”新的内涵。几年来,我校要求每位教师设计一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自己最满意的教案,人人上一节研究展示课。课后,教研组进行开放式评课,互相讨论研究课的成败得失,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3、将“课例研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五年来,我校执行以课例为主要形式的“实战”型校本教研,确立以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汇报课、公开课、观摩深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并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微型教研活动(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充分调动教研组、教师开展本教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4、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一张王牌,他们业务精,教学经验丰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至关重要。我校坚持“以点带面”、以局部
促整体的工作思路,采取研讨→集体备课→教学示范→教学反思的教学过程,使全体教师在研中学、教中悟。在正常教研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骨干教师都要比一般教师多做“四个一”,即上1节示范课、多读一本教育教学典籍、多写一组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做一次讲座。
5、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这不但为学校提供了教师评价的依据,而且也便于教师对自我工作的反思和改进。
五、落实检查整改措施
学校以省、地继续教育检查为切机,加大了教育教学常规检查的力度和密度,力求“真”、“实”、“效”,即反映真实问题,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促动的效果,努力使检查与评价成为一种引领、一种服务、一种激励,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每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进行单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教师做好整改工作,做好情况记载。同时,学校还不定期组织相关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各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梳理,除了在大会上进行整体通报外,还以教研组为单位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督促教研组研究、讨论整改方式方法,促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努力构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继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努力。
第三篇: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普通高级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2003-11-17 14:46:10)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1)新课程倡导基础教育新理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建构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学活动是通过师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进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反思、探究、创新为基础。这种理念的建立,关键靠教师。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同样是课程的意义建构者。课程改革是一场关系到从教学观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到课程管理的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的形式变换和课程内容的增减。
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2.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学习化社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实现教师专业化,一是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地位,二是要建立与专业性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健全。
3.师范教育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性
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直接触及到中小学教师,在岗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师范院校的未来教师却对此缺乏了解,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还需要学校进行职前培训,何时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这种滞后性至少表现在:
1)现行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 现在的某些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教育论、教学论、学习论、教育心理、教学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类课程较少。师范院校的教育不能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2)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协调及滞后性
师范院校的教学仍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式似讲解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不能为未来的教师提供示范和成长的平台。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
二、“校本培训”理念与模式建构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培训。“校本培训”紧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缓解了工学矛盾,能够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1.培训理念
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经院式培训,到院校集中进行培训;另一种是在岗进行“校本培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岗进行“校本培训”,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有效方式。我们对“校本培训”的观点是: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教育资源的主体,也是关键。
教师“充电”的重点是教育思想的创新,现代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从伍整体素质是一所学校盛衰兴亡的关键,教师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核心,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2.培训原则
实施校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继续教育的课程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知识相教育教学技能为重点,进行课程的整合;在方式上,应采用专家重点指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互动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象分层次,定目标,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三层次四结合”培训原则:
即:突出教师主体,系统整合课程,专家重点指导,反思升华理念,分步分类推进,提高教育能力。“校本培训”与教学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与教学改革实验相结合;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树立新课程理念相结合。
3.培训模式
我们采取分层培训、分类指导、分步提高的方式。在职教师培训分两个层次进行,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确定发展目标,举行拜师活动,与高级教师结成师徒关系,专人进行辅导。中年教师压担子,分层次按照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进行培养,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说听评”课活动,根据各自的特长确定专修方向,进行教育的反思性研究和案例分析探究活动。优秀专家学者式教师,主动承招教育科研课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创新才能,向名师奋斗,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种模式结构如所示:(图略下同)
4.建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素质结构体系,我们建构了旨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三组十个模块”的课程结构,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
(靳建设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7期)
第四篇:促进义乌模式的创新发展
促进义乌模式的创新发展
地处浙江中部山区的义乌自然资源匮乏,“自古以来是穷乡”,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既无政策倾斜、又无外来投资的情形下,义乌却一跃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小商品市场。
5.8万个摊位,2.5万家工业企业以全球最低的价格提供着全球50万种商品目录中的32万种商品,每天接待客人20万人,1000多个集装箱从这里运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名客商常驻义乌,义乌正在培育着一个辐射全球的大商圈。义乌目前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城市定位,充分表明了商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而,研究义乌经济,必须从市场和商贸入手,考察义乌同与其商业往来密切的区域之间经济互动共赢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联的前后向产业链的形成,进而探究义乌经济腾飞的机理与奥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期。
“义乌商圈”,指的是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这些经济主体和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或借助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平台,把自身的产品销往各地;或通过义乌市场,采购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小商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起到了枢纽和关键作用,以它为中心把国内外的许多贸易商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区域分工合作网络,这便是我们所关注的“义乌商圈”。
义乌的最大优势在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培育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绩效最好的小商品市场。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面积26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5.8万个,经营人员20多万人。市场内汇集了34个行业生产的1502大类、32万种商品,2005年实现市场成交额389亿元。全市由市场贸易带动的制造业企业达2万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义乌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小商品市场的集聚、辐射功能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在实施“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义乌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为标志,形成了“义乌商圈”的核心层,并使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要促进“义乌商圈”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义乌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加大创新力度。具体而言,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继续推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进程;在区域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在区际合作中努力培育“总部经济”,发挥浙中商务中心的作用;在市场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主要是不断拓展“义乌商圈”的范围,并且使更多市场主体通过国际化而获得尽可能大的规模经济。
“义乌商圈”是在“义乌模式”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市场的功能拓展和国际化。不论市场的功能拓展还是国际化趋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在发展理念、运作方式、具体措施上作出较大的转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创新“义乌模式”。如果说,经过20多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和“义乌模式”的形成,是一种在“鸡毛换糖”传统基础上,由改革开放推动的制度变迁和“原始创新”,那么,而今要切实推进“义乌商圈”的发展,必须注重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中实现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创新,以及借鉴、引进国外现代商贸的经营理念、方式、人才并与义乌实际
相结合的再创新。实现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义乌模式”的创新,是推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己任,树立建设浙中商务中心的目标
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是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约占全省土地面积35.75%、人口20.91%的浙江中西部地区,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欠发达县、乡、村比较集中,但这一地区也具有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才等优势。其中一个独特优势,就是拥有堪称欠发达地区共同致富的典型之一的“义乌模式”和集聚辐射功能极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事实上,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和“义乌模式”既是义乌及其周边县市广大群众的共同创造,又对周边县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以致周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县区都无不注重利用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这一共享式交易平台,大力开展来料加工、发展特色产业。这充分表明,“义乌商圈”既是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更是浙江中西部地区共创、共享、共荣的创业平台。把义乌建设成为浙中商务中心,使之成为“义乌商圈”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浙江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分工协作网络,实现区际互动、城乡互动、产业互动、内外互动、国内外互动,是浙江省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之一。要建设浙中商务中心,促进整个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义乌自身就必须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更新观念,推动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功能转变
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产生,是民间力量诱致和政府强力推动的结果。在当前市场面临功能弱化危险的情况下,义乌更应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拓展市场的发展空间。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坚持走开拓国际市场的路子,实现内外贸相结合,做到企业上档次、产品创名牌、产业树特色、经营出国门;尤其是“商城集团”等龙头企业更要把市场的经营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融入国际市场。
形成商务成本洼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推进“义乌商圈”的发展必须坚持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营造义乌城市和市场的新形象,形成商务成本洼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为此,首先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加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为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共享资源。因而必须高度重视以市场为中心的多个“产业链”的培育,使商务活动的各种要素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其次,必须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高地。义乌的人才优势主要是在长期的“鸡毛换糖”传统和改革开放后的商贸实践中培育出的大批民间经商人才,他们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吃苦耐劳、敢冒风险,他们或以他们为核心的团队仍然是推动义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必须看到,随着小商品市场和整个义乌经济日益国际化,尤其是义乌作为浙中商务中心的地位日益确立,不仅义乌原有的经营人才必须扩张、更新、提高,而且必须大力提高现有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大量引进科学技术、宏观经济、公共管理、城乡规划、人文社科、外经外贸等各类人才,并使他们安下心、扎下根、使上劲。再次,必须培育“四个中心”,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义乌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国际性商贸城市”,这一定位与建设“义乌商圈”和浙中商务中心的构想是完全一致的。为了加快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进
程,必须精心培育并充分发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作为国际小商品展示中心、国际小商品信息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
第五篇:创新管理模式,促进教师发展
探索发展性教学管理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刘岗庄小学
2008年2月
各位领导上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
探索发展性教学管理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教育生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培养与塑造。但是,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已经制约了教师的发展,难以统领新课改的实施。因此重建教学管理模式,使之适应课改的需求,推动学校的发展,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工程。那么,如何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呢?我们经过两年来的学习、思考与探索,以课改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整合教学管理资源,深化和谐管理理念,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展性教学管理模式。
发展性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的发展为宗旨,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策略,形成了一切为教师发展的教研模式、培训机制和评价体系。淡化“指挥者”角色,增强“设计师”角色,出发点和终结点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此模式以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实践研究为重点,以教师的需求为内容,切实为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参与型教研管理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力的展现,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确立,是“三个维度”的实施。因此我们改变了检查型和评比型管理模式,由检查备课笔记转向组织研究教材;由检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转向用课程意识研究课堂教学;由检查课堂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转向指导课堂教学;由指挥教学工作转向共同参与教学研究;由教学者终结性评价转向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管理机制:
1.建立参与式研究管理机制。构建 “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的专题校本教研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对话交流;师师互动;教师与领导互动;举办激趣---乐思的课堂教学论坛和其他专题研讨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实施,改进了教学行为,我校今年被评为先进校本教研单位。
2.建立参与式备课管理机制。构建了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主体的集体备课模式。改革备课方式,把教案改为教学设计;改革备课组活动方式,采用案例备课法、反思备课法、问题备课法的研究形式,让教师最大限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建立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管理机制。围绕我校激趣——乐思的校本主题,建立“先点后面,全员参与,逐步推进”的校本教科研“行动研究制度”。重视专业引领、合作分享和实践反思的结合。选择上进心强,教育理论功底深,参与研究积极性高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研究主要经历“行动——研究——实践”三个过程。教师先独立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调整;(即发现问题)然后专业研究人员评课、反思、合作研讨备课、调整提高、上课观摩(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最后观察探讨、反思积累、研讨升华、总结交流。(总结反思)通过以上三个过程的研究,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显的改进了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行动研究和不断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大大提高,产生了自主发展的动力,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研究的精神,让教师建立起较强的进行教学研究的事业心和自信,使教师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以上措施,一年来,我校有10节课获区级奖励,18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奖励。
二、构建阶梯型培训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但是面对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如何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升,都能实现教师自我的不断发展呢?基于此,我们尝试了阶梯
型校本培训模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校外延伸,校内培植,构建阶梯型的校本培训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的学习新课程理论,听取专家的建议,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出错误。看到这一点,我校拓宽渠道,不惜重金到外校,外地参与学习培训,聘请各级专家、人士来校指导工作,夯实了校本培训的基础。
再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了调研,及时地向全体教师进行了分析和反馈,指导全体教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化发展计划”,确定了“四三三制”的阶梯型培训模式:搭建专业人才“四格层次”——即新教师的入格;青年教师的升格;骨干教师的风格及中年教师的定格培养。铺设专业人才三功道路:即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功和教学底蕴功,树立“三心”教育教学理念:即具备对教育的痴心,教学的童心,教师的耐心。搭建“三台”即学习的平台,实践的舞台,展示的露台。实行教师专业发展三步走策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专业培训。确定了以新教师培养和骨干教师提升为重点训练,抓住青年教师的看点进行放大,抓住骨干教师在说课与信息技术的弱点进行系统培训、达标。利用中老教师的亮点和经验进行分析与学习,定出自身风格的教师成长思路。注重骨干教师的创造潜能,增强骨干教师的主体作用、探究作用和引领作用,将骨干教师的培训过程变成新课程培训资源的生成过程,拉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设有效的参与型培训机制。
人才的培养着眼点要立足于自培。学校发展需要人才,但人才从哪里来?关键是要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构筑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促进人才培养的培训机制。
我校主要采用带教性培训、台阶性培训、发展性培训的三大层面的多类型培训机制,完成“四三三制”的培训规划。
(1)带教性培训。带教性培训主要有任职带教、胜任带教等。目标是解决新教师合格任职问题。在一两年内,由学校分别为他们确定班主任和学科教学的带教老师。实践证明,带教性培训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挑起教育教学的大梁。新教师刘琦在督导评估中得到督导室专家的好评。
(2)台阶性培训。台阶性培训目标是解决骨干教师问题,主要采用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研组长培训,利用学科带头人导师带教培训等措施,在任职合格基础上,创造条件,发展提升。用有效的带教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两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有2名教师认定为区级骨干教师,8名教师培养成校骨干教师,占全体一线教师的33%。
(3)发展性培训。发展性培训目标主要培养在区、市有影响的教师。着力培养特色教师,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归纳提升。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不惜资金选派外出培训,进行高层次进修和学习,和手拉手学校成立名师带教,实施发展性培训。近两年,教师外出进修7人次,使他们在学科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王洪枝等老师已成为区级骨干,并在小学语文高质量现场会做展示课。在百名特色教师评选活动中,我校王凤梅、王洪枝同志入选其列。
三、构建成长型评价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制度来保障。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不断的发展。
1.实施“成长型”多元评价策略。
注重运用发展性的评价观,对教师的学习和工作开展“五评”活动,采用台帐式管理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即以现场诊断等形式进行自评、互评、点评和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学生评、家长评,评价要关注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以此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例如: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对任教教
师进行评价;每学期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家长亲临课堂听课,学校提供学科教学评价标准请家长听课、评课。这两项活动收集的信息加上教学管理人员的建议直接反馈给任课教师。让任课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和反思。通过多方力量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实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边系统,评价正确,表扬实事求是,批评恰如其分,就会收到正效应,反之则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评价管理中,既要进行定量的精确评价,又要进行定性的模糊评价。例如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要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的特点不可含糊。对教师素质采取定性模糊评价。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对其评价,要注意人尽其才,要把教师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只要尽力去做,就要肯定其为此付出的劳动,就应该得到赞扬,受到尊重,自我价值才会实现,工作积极性才会激发。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在教学管理中有组织的引导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创新教学管理,必然促进教师的发展,带来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