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昌县板庙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总结
平昌县板庙小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各种深层次的问题慢慢的得以暴露。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和当前教育形势的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观念上加强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全体教师均自觉地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二、组织健全,保障有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教导主任统筹学校具体实验工作并落实,冉加海主任具体负责实施、操作此项工作。各教研大组共同参与,组员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了课程改革的合力,使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由于我校的教师年龄偏大,但广大教师肯钻研,有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实践,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丰富和多元化,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确保新课程有效实施。学校也想以此为载体,造就一批能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
为更好地发挥教材资源,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在下学期配置了一些设备,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便利。对图书室实施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同时提高计算机房、自然实验室、多媒体等专用教室的利用率,使学校内能利用的设施全面服务于课改。
三、建章立制,培训研讨。
校课改实验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了本学期课改的工作计划,确定新课程实验的总体方案,使课改工作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根据边学习、边实验、边提高的思路,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创造各种机会,让实验教师积极参加研讨培训。
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经常组织听课、评课、说课等集体研讨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形成随时研讨新课程的浓厚教学氛围。一年来,共上了20堂研究课,写了十几篇文章。
四、加强宣传,作好导向。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它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进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沟通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形成共识,使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五、教学举措: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开始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分工钻研”的方法。
1、大家提前对教材进行集体研讨,明确下一阶段整体的教学工作。
2、将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每人按新的理念钻研教材,设计2-3节教学活动,并将教案复印后分发给其他组员,倡导资源共享。
3、在利用集体研究资源的同时,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即拿到别人教案后,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做到“因班施教”。
4、通过实践检验他人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重创
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并以此作位教师六认真考核的依据。
(二)以校为本,协作教研。
学校是课程实验的最基本单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队伍,我们建立了良好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采取分科研讨与协作教研相结合的方法。
(1)交流上周教学体会(包括典型案例分析、困惑与对策、教学体验谈等)。
(2)讨论下一周的设想(包括明确下周具体教学工作,分工钻研教材)。
(三)合作学习,加强实效。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低年级的合作又往往流于形式,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在意义,我们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作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培养组长
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活动最佳主持人是关键。开学初,我们便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批小组长,小组长的确立也一改过去教师指任的办法,由同组内的小朋友推荐,并恰当引进竞争机制,每两周评议一次组长。实践证明,这些小主持人有威信、有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合作调控。
2、注重倾听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易兴奋,善表现自己,但最欠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的能力培养。一年来,使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
六、问题与思考:
1、课程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
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或许,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前的反思,课堂上还需培养对教学的控制。
2、这次课改力度大,对旧观念冲击大,教师虽然参加了多次培训,理论上明确该怎么做了,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年轻的教师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做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往往会出现放得开,难收拢的局面。
3、如何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推向高的层次。
4、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验记录、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工作,工作量较大。在加教师年龄大,教学条件差,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平昌县板庙小学
二00九年七月
第二篇:平昌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平昌二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学期总结
一、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高中新课程改革,建立高中课改组织机构。学校成立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课改办公室、课改实施研究小组、课改实施活动小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学生选课指导委员会、教师管理与评价小组,学生管理与评价小组、后勤保障小组。
二、学校加强宣传高中课程改革。学校利用宣传栏就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以55个题的问答形式展出,以便广大师生、家长阅读和了解。
三、制定和实施《平昌二中高中课改实施方案》。
四、组织课改年级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坚持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上岗。
五、学校开足开齐高中课程。
六、建好普通高中课改相关档案,特别是高中学生成长记录。
七、学校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有关要求,开展了选课指导工作,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自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等,在语文和信息技术、美术系学科中的选修课程中选课,学校订了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并安排了相应的选修课教师。
八、学校正在筹建通用技术实验室。虽我校高中课改工作正有序推进,但也还存一些问题
1、学生基础太差,教材内容太多,学生和教师都 有很大难度。
2、课改对学校的硬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通用 实验室的建立,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均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3、新课程对老师们来说也是新生事物,教师们对 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但部份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学习和研究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个学期,学校在县教研室等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立足学科,结合校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课改工作取得了预想成效。
一、依托教研组,狠抓校本教研,探讨课程改革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中成功经验,我校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立足校情,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平台的校本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建设。首先,选出一批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学,即专题定向学习;研,即专题定向研讨;讲,即确定教师尝试执教教改观摩课;评,即结合学习体会,进行课堂教学评议;改,即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同时,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书面评课”与“口头评课”相结合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一种真诚交流、和谐探讨的课改氛围正在日益浓厚,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强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作用
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校本教研实际而有效的做法。对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定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教导处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抽查,以避免形式化,突出实效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
为及时了解课改实施情况,领导小组坚持经常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及时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通过观摩课和赛教活动,探索课改新方法。
为增强教师交流机会,研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学校积极开展教研组内观摩课和学校统一组织的赛教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能以新课程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氛围,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赛教,涌现出了一批校级教学能手、课改先进,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效地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胆魄、锤炼了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学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继续强化“四指导”,推进课改有效实施
为了切实把“课改”理念和要求落实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推进新课程实施,板桥初中不断强化“课改”中的“六指导”:
一是指导学习。重点是指导学什么?怎么学?向谁学?学校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各级举行的“课改”相关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教师参培率和培训合格率达100%;学校通过集中学、分组学、自学、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以“合格课”、“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为载体,以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为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形成了以“教导处——教研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四点一线”的校本培训网络。学校大力倡导“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鼓励“拜师学艺”和“名师带徒”,通过名师点评和名师引领,使广大教师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二是指导思考。主要是指导自我反思,引导教师及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跟上了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学行为是否正确?教学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是否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三是指导研习、研讨。学校始终把“深入研究新课标,全面实施新课程,正确使用新教材”作为校本教研工作的重点,通过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寻找自己教学切入点和衔接点;按照制度化、常规化、系列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指导教研组活动,积极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为教师展示教研、教改才华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大胆改革,激“活”常规,通过“扶——引——放”,改革教学管理,引导教师“以反思找问题,以问题研究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
四是指导教育教学总结。重点是引导教师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要求教师每天有一句话心得,每周有一段小结,每月有一个教育教学个案或点滴体会,每学期有一篇论文;改教师每学期工作总结为总结工作经验、体会或课题研究报告、教学个案、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等。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课改论文和成果交流评比,并将结果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记入个人档案。学校还成立了教研教改经验论文撰写指导小组,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课改的主要成效
1、课堂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
(1)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一直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常常把注意力主要集中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因素的培养。通过改革,部分教师开始摒弃了“知识核心”,树立了“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在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及其支撑他的独特人格。
(2)从“教师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盛行多年。通过课改,教师正在逐渐摒弃“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3)从“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 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权威理论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通过改革,教师开始注意学生拥有的潜能,建立起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采取了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共同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以期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课堂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变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我校在课改中的重点。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尊重学生们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摩课和赛教活动,大部分教师都注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同时对差生的关注和重视也成为课堂教学新理念体现的亮点。
3、学习评价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
课改中,教师还积极进行评价方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兼顾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的评价中,非数量评价法、分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的运用,较好地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4、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1)、学生巩固率、及格率、优秀率和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保持堰口镇第一名。毕业班中考成绩连续列农村初中前茅,受到县政府奖励。
(2)、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成果
学校积极围绕“课改”进行课题研究,岳富荣老师的省级微型研究课题《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正在申报中;近一年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获奖6篇(其中:省级1篇、市级8篇)。学校还结合校本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偿试课改资源及校本课程开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来自农村,在农村任教,虽然进行了各种培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还是比较慢,教学观念还跟不上,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直接影响课改的效果。
2、目前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再加上中考、综合评估等因素,教师们仍被分数所困扰,课改的深入发展将受到一定影响。
3、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教教材”而不能做到“用教材去教”。关注学生不够,游离在学生之外,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启发不到位,教学实施不到位;钻研教材的力度不够,仍有待提高。
4、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教改的实施。因此,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5、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展缓慢。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诚然,在实践中会面临种种问题和困惑,但我们会以此为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认真总结、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多理解,多支持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新课程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O一四年七月十二日
第四篇:实施新课程改革总结
实施新课程改革总结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不仅全面启动,而且进入更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实施阶段。作为一所县教育局直属的农村单设中学,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和市级示范初中,我们感到任重道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为此,我校把课改工作放在了学校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真抓实干。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一部分领导管理方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利用各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和当前教育形势的学习教育,适时加以引导,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教学观念上加强教师投身课改的自觉性。全体教师均自觉地参加了新课程的培训,并个个结业,个个有《新课程上岗证》,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二、组织健全,保障有力
学校成立了以XXX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XXX同志为副组长,全面指导新课程改革工作。教导主任XXX同志统筹学校具体实验工作,具体负责操作实施此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学校各级教研网络,各教研大组共同参与,组员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了课程改革的合力,使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师资配备上我们对实验年级予以适当照顾,现在我校各个年级均为专职教师任教,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8岁,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他们中既有学科骨干教师,又有教坛新秀,大家肯学习、肯钻研,有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实践,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多元化,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模式三》的顺利开通,有力的推动了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学校也想以此为载体,造就一批能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以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总体水平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资源,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购买电脑3台,专门设立一个课件室,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便利。对图书室实施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鼓励全体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查阅(借阅)相关资料,同时提高计算机房、实验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的利用率,使学校内能利用的设备设施全面服务于新课程改革。
三、建章立制,培训研讨
校课改实验小组根据本校的实际制定了本学期课改的工作计划,确定新课程实验的总体方案,使课改工作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根据边学习、边实验、边提高的思路,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创造各种机会,让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研讨。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模式三的培训,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解决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并逗硬实施考核,决不走“过场”。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经常组织听课、评课、说课等集体研讨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形成随时研讨新课程的浓厚教学氛围。
四、加强宣传,作好导向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同时它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场镇各单位进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宣传。通过宣传沟通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形成共识,使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第二部分 教学教研方面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为了使教师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分工钻研”的方法。
1、大家提前对教材进行集体研讨,研究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布置,统一学情调查,从而明确下一阶段整体的教学工作思路。
2、将教材分成若干部分,每人按新的理念钻研教材,设计5—6节教学活动,并将教案复印后分发给其他组员,倡导资源共享。
3、在利用集体研究资源的同时,注重教师们的独立思考。即拿到别人教案后,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做到“因班施教”。
4、通过实践检验他人教案,并及时以随笔、反思、点评、重创等方式加以评价与分析。
(二)以校为本,协作教研
学校是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基本单位,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我们建立了良好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采取分科研讨与协作教研相结合的方法。
1、每大周星期天学生返校的晚上,为集体学习研讨时间,主要由学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领导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文章),解读各种教育理念或现象,引导教师形成新的课改理念。
2、每大周星期六晚上为分教研组研讨教学时间。主要由各教研组组织学习,探讨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帮助教师走出狭隘的学科圈子,共同走向广阔的新课程。
3、每大周星期五下午开始到星期十下午结束,为分学科按备课组研讨问题时间,我们采取“四定五统一”的方式,让各学科的教师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共同参与备课和问题研讨。
(三)加强交流,横向教研
1、与县内的XXX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加强校际间的横向联合,我们的思路是:通过与高手过招,找出存在的问题,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
2、帮扶学区内的XXX学校,通过与镇乡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发现我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3、学习洋思中学,既学理念,又学实际,在贯彻“三清”方面狠下功夫。
4、努力创建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实现学科教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四)方案约束,考核导向
实行三个“捆绑”的考核制度,即初中一二年级与毕业班教育教学综合质量捆绑,强化毕业班的窗口作用。年级组内同科教师的综合质量相互捆绑,加强组内教师之间的协作。班级目标与任课教师捆绑,突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配合。
(五)尝试评价,激励成功
目前,最让教师困惑的就是评价机制将如何改革?但我校要求教师树立“课堂教学改革不应被评价牵着鼻子走”的观念,更不能你评什么,我教什么。我们以一个崭新的观念尝试评价。即“考试是为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鼓励性评价语言。赞美是一种神奇的催化剂。教师以“期待效应”,“激励语言”评价学生,能减少学生对考试的害怕心理。我校每班都设立有“智慧星”、“大方星”“机灵星”等各种日常评价机制。
2、一次检测与多次检测结合。如果仅凭一次考试来检测学习效果,评定学生成绩是不科学的。为了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综合每次学月检测的成绩,及时以《喜报》的方式向学生及家长通报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对考试的压力,而多次参与
学科检测的过程,正是学生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三部分学生学习方面
(一)合作学习,加强实效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而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探究又往往流于形式,为提高合作学习的实在意义,我们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作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培养组长
小组活动要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小组活动最佳主持人是关键。每学期开学初,我们便有意识地培养了一批小组长,小组长的确立也一改过去教师指任的办法,由同组内的学生推荐,并恰当引进竞争机制,每学月评议一次组长。实践证明,这些小组长有威信、有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合作调控。
2、注重倾听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易兴奋,善于表现自己,但最欠缺的就是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为此,我们注重“听”的能力培养。(1)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听”的习惯。实践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听”的激励性语言。如“××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你把××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等,相信长期坚持课堂上“听”方面的表扬激励,学生自然就会对“听”引起重视。(2)借专项训练,培养“听”的习惯。A、听优点B、听缺点C、听异同(3)靠日常生活,强化“听”的意识。布置“听”的作业(如布置“听故事”、“听广播”、“听新闻”的作业,讲讲主要内容,讲讲哪个情节最感人等。
3、培养意识。
合作习惯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的良好合作习惯并非几个月能完成的。我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培养、渗透。如在教学组织语言中经常用上:“你们是怎样合作的?”“你们小组有什么合作的好方法?”等,努力让学生学会全员参与,树立共同合作的意识。
(二)方法交流,引起共鸣
1、要求各班必须每学月安排1-2名同学在班上作学习方法的经验交流,一改过去教师枯燥的个人说教方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同学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年级组举行学习方法交流的专门会议,让同学们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1、成立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感受到在校园学习的快乐。
2、适时举行集会活动,展示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成果。如:“明日之星校园歌手赛,英语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三好杯足球赛等。
第四部分问题与思考
1、课程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或许,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前的反思,课堂上还需要增强对教学的控制。
2、这次课改力度大,对旧观念冲击大,教师虽然参加了多次培训,理论上明确该怎么做了,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年轻的教师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做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往往会出现放得开,难收拢的局面。
3、如何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推向高的层次。
4、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验记录、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工作,工作量较大。我校师资紧缺,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条件差,容易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第五部分今后的打算
1、继续抓好观念更新的理论学习,通过各种方式使新理念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2、继续抓好集体学习、备课、研究,做到组织、计划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有整改意见,讲究实效。
3、定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研讨活动。
二00六年三月
第五篇:庙沟乡中心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庙沟乡中心学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总结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在我乡全面铺开,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我乡领导以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引领全乡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扮演角色,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乡课改领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并结合我乡实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新的评价方式。经过不断的努力,课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将我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乡加强领导、精心部署、科学规划,在实践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进而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加强领导管理,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我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级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同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课程改革,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也缺不了社会、家长等外在配合力量。为让社会了解、关心新课程实施改革工作,使学校、社会、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乡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做法、汇报新课程的进展情况等。并采取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意见,同时进行相应的整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
首先,我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学期初,安排教师参加市、区的各级新课程培训,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其中,我们特别注重参加市教研室的有关教研活动,让教师开阔更大的眼界。
其次,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经验、案例等。
第三,聘请有关专家、领导来校作相关的讲座、报告。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三、依托教研组,狠抓校本教研,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改革中成功经验,我乡在市教研室的倡导下,根据本校实际,积极开展以教研组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期“以研促教、以研兴教”。
1、加强教研组建设。首先,选出精干、务实、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对其明职责、提要求、压担子。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同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等书籍资料,围绕新课程改革,开展“书面评课”与“口头评课”相结合活动,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在教研活动上都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与思考之中,一种真诚交流、探讨的氛围正在日益浓厚。教师在相互间不断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
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我乡几年来的一惯做法。对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同时,教导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督促,以避免走形式,切实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
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课、观摩课,在实践中探讨实施新课程的良好途径。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程改革的良好途径,我乡要求每位4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能至少开设一节校级或以上的研讨课,供大家学习、交流和探讨。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学生求知的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了课改新理念,获得了教研室领导及兄弟学校教师的好评。
四、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争取形成学校特色
每学期,我们都能按照上级课程计划精神,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尤其像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等均能得以保证。
五、推动评价机制的改革,让评价方式为实施新课改提供保障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提出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我们逐步建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它不再是静止的,单一的和终结性的,而是多维的、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它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有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问卷调查、成长记录。通过过程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结合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家长、教师的评价,使家庭、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发展性评价,使学生更能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热情。
六、课改的主要成效
1、更新了教师课堂教学观念
(1)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常常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的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因素的培养。通过改革,我们摒弃了“知识核心”观念,树立了“创新精神核心”的观念,在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推判性及其支撑他的独特人格。
(2)从“教师本位”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今天的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通过改革,我们摒弃了“教师本位”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3)从“权威教学”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观念
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不敢也不想向权威理论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而通过改革,我们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学生所拥有的潜能,建立起了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采取了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共同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我乡在课改中的重点。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尊重学生们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个性也有了广阔发展的空间。课堂上,学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敢说、敢想、敢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同时,教师创设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他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培养了良好思维品质。
4、变了学习评价方式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积极进行评价方式的探索,努力构建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
5、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面对新课改,教师的热情空前高涨,普遍感到要快速提高自身素质,感到相关知识的储备量不足。学习、研究的氛围较浓,他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乐于探究,敢于创新。
七、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验,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也较多地出现了师生的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的方式多样化了,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课改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困难: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乡是一所农村小学,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还是比较慢,教学观念还跟不上,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
2、校本课程的开发起步较慢。
3、目前考试与评价改革还不到位,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不是以你学校素质教育搞的怎样,新课程改革怎样来评价,他们还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评价学校,我们教师们还是被分数所困扰,课改的深入发展将受到一定影响。
4、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还不够,部分教师还是“教教材”而不能做到“用教材去教”。关注学生不够,游离在学生之外,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启发不到位,教学实施不到位;钻研教材的力度不够,仍有待提高。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诚然,在实践中会面临种种问题和困惑,但我们会以此为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认真总结、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多理解,多支持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新课程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