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

时间:2019-05-13 07:5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

第一篇: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

1.三纲五常 伦理包括道德(伦理是整体,道德是部分)2.道德的定义(P3):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的起源与目的(P5):

起源:客观唯心主义伦理学,主观唯心主义伦理学,旧唯物主义伦理学,辨证唯物主义伦理学 目的: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4.道德的本质(P6):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它跟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的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体系。2)社会经济关系直接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5.道德的特殊本质(P8)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的、具与新型师生关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P36)教师职业规范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主要有四种利益存在: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的个人利益,教师的集体利益,社会教育事业利益。发展历史: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1.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其它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比其它职业道德更深远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3.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p40):树立新型人才关;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中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基本内容有:(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五种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协作精神,自律精神。五业:爱业,敬业,精业,勤业,恒业五师:师法(方法、艺术)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集体中的矛盾冲突 3.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①关心集体;②尊重同事;③团结协作;④有益竞争

关心集体(P117)的重要意义: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人据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首先,一个关心集体的教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其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 再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真实的集体(p120):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若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优先性,则是极端个人主义,它与我国的经济基础、根本制度和奋斗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加以反对。反之,若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绝对至上性,也不是真实的集体主义。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其次是一种实践精神,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道德的性质。

6.如何理解“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P7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最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和规范,进而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限制、约束、侵犯,因此就其本身来说,是对人有害的。它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好处,并非是这些管理和约束本身,而是这些管理和约束通过对人的损害所达到的结果、目的、它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不过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某些欲望和自由)手段。因而是一种“必要的恶”,所谓“必要的恶”,“也就是这样一种恶,它能够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世界上不存在不侵犯自由,不压抑欲望的道德规则和道德规范。7.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P8):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8.道德的类型:普通道德与特殊道德;相对道德与绝对道德;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9.道德的基本功能(P1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

第二节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1.职:社会职责、权利、义务。业:专业。所谓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富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定义:职责从事某种职业所应付的责任。

2.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P12)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15):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4.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节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主要有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竞争,友好协作;勤奋学习,熟练业务。5.职业道德特点和作用(P13)特点: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具有有限性;····的规范内容具有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的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作用(P17):首先,职业道德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职业道德是职业的生存条件;再次,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最后,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

第一节 教育劳动的特点(P27)

1.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P27)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 2.劳动对象的特殊性(P29):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P29)答: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答: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时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油本质的不同。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星啊,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却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

☆教育劳动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为: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②教育劳动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教育方式方法具有创造性。

3.教育劳动工具和方式的特殊性:教育劳动工具的特殊性;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教育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劳动效果的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即反映学生个人的成果,也反映社会成果。4.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人才素质的综合化;(2)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能力;(3)人才的多样化

5.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关系众多,组成复杂;网络教育师道(规则)师爱(大公无私)师艺(技能)师表(表率)5.中国目前面临三大任务(p41):一,普及义务教育。二,发展职业教育。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p48)大学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与内核,是现代大学“现代性”的表征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

2.大学精神的作用(p53):定向与规范作用,维系与凝聚作用,激励与驱动作用,感染与教育作用

3.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P55)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怎样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P64):(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基准性2本质性3稳定性4自身独特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66):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3.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和具体要求:确立依据(P6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具体要求(P69):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4.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P70):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5.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6.教育公正的原则的确立依据和具体要求(P73):教育公正原则主要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确立依据:坚持教育公正是社会总体公正原则的要求;坚持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的原则的保证;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具体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 7,依法从教原则的确立依据:依法从教是依法治国原则在教育领域贯彻的要求;依法从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等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贯彻保证;依法从教是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要求;依法从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转型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要求:遵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8.教育人道主义原则(P80):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基本内容:尊重人权的精神,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P88): 教育人道主义确立的客观依据: 1.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2.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3.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P91):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包括(p96):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体系(P97):伦理关系;教育管理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人际关系 3.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4.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对专业或课程的不同的理解与要求;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缺少必要的沟通;“代沟”“心理差距”的存在;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 5.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或道德调节(P104):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无论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第六章.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的人际关系的特点(P113):(1)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由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的集体性质决定的。(2)和其他劳动者所构成的群体相比,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3)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2.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P115):由于教育劳动分工所导致的矛盾;教师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冲突;由于历史的值创造和利益增长。真实的集体主义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尊重同事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P122)要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领导和教师的互相尊重。☆发展性团结协作(P130)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踧踖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事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当面提,“言者无罪,闻着足戒”,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同事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益竞争(P131)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的必要性(P132):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的竞争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的竞争是促进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P133):(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写作的关系;

(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4.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P135-137)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实现的内在根据 1)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 2)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

3)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P142):1.教学是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2.对待教学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3.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2.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学要求的全面性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1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人格的养成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克服自卑感;防止自满情绪;反对迷信权威;正确看待失败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反对学术腐败;建立学术规范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分工协作 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3.学术腐败(P169):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的概括。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伪造或是拼凑包装,浮夸吹嘘,庸俗的关系网和金钱腐蚀。其危害有:对学生的危害;对学术研究的危害;对我国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危害; 学术腐败的原因有好多,从大的社会环境讲,是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出现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有影响;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彻底清楚此现象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1.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特点(P182):首先,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具有人格示范性的特点;其次,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具有道德价值评价上的不确定性:(1)如何看待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2)如何看待高校收费(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和看待“私心”。2.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P183):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是履行社会服务赋予高校使命的必要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有利于促进校际学术交流;

3.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a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b自觉的以道德律令规范社会服务c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d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e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f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社会服务中的道德原则p187:诚信;公平竞争;效率;奉献 4.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88):a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 b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的意义(P195):修养是指整治、提高,养指的是培养、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道德本身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例如,一个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立足本职工作,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要求贯彻落实到职业实践中,不仅会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而且全社第二、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全体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还有的教师只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还有的对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后进生不爱,嫌弃和歧视他们,这些都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第三、严格要求学生。a.要严而有爱。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出于爱心,以深沉的爱为前提,要让学生从教师严格要求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心。b.要严而有格。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标准要适度。不能要求过高,学生不具备达标的条件,陶冶。道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完善自我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建设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师德修养的必要性(P198):师德修养指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似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公忽及所达到的似的水平和精神境界。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师德修养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3.师德修养的过程(P199)1)提高师德的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感(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3)磨练师德意志(磨炼坚强的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然环节)4)坚定师德信念(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在明确的师德意识指导校,依靠师德信念,自觉的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4.师德修养的要求或方法(P20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相结合(一)学习与实践结合:

1、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3)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有用养料;(4)向具有高尚师德水平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注意深入实践。(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2)投身生活实践;(3)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他律与自律的结合:(1)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自律关系的意义(2)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3)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4)在他律和自律德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三)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德结合:

1、服饰。(1)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2)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3)扬长避短,张扬个性;(4)朴实自然,整洁宜人。

2、语言。(1)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2)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3)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3、举止。(1)端庄萧洒、和蔼可亲;(2)仪态应沉稳大方、行为得体;(3)践行公德,讲究礼仪。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如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如何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P206):

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体现在: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在他律阶段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任何跨越他律直接通向自律的彼岸的修养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但是任何修养只停留在他律阶段,不向自律阶段发展,是低级的庸俗的修养。因此,我们强调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教师道德修养他律与自律的关系的意义2.大学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3.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4.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目的性原则 第一要求以真实的目的来引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终极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最高理想来统率现实的目标体系,要通过合理性的具体目标的制定,让教师职业道德恢复到“本真”的面目。第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坚持反对“教育中介目的化”第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方法论意义在于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及其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教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道德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教师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1,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师不同地工作岗位特点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律作业。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内容,既要满足高于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既要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吸收当代中西方的人文精华。

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要求(P242):引导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差异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P252)

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群体才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1)角色认知 即教师对自己这益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体验 是指在扮演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 在职教师师德培养的方法 改变培训方式,注重教师的主体发展;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采用榜样学习的方法;结合反面事例及时进行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强化师德教育;师德教育要与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要坚持长期性教育

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与其特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会的道德水平就有了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的基本途径。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例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人们的职业理想、职业热情,将自我实现与奉行社会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努力去创造不凡的业绩。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风气是道德文明水平的重要表现。社会风气的好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而社会风气的好坏与职业行为密切相连。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大多与行业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贪污受贿、制假贩假、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了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此要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职业行为,增强人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共同理想与职业理想、坚定信念与职业责任感、公民素质与职业素质、文明风尚与文明行业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职业道德的实效性,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2.联系实际论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实现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现在在极少数青年教师身上,政治思想虚无化、物质生活享受化、价值取向惟我化、人际关系庸俗化的倾向较严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完美的道德的形象。一个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哪怕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再高,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第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为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就是说,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与社会的接触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第一、对学生的教育作用。a.对学生的品德有教育定向作用。b.对学生的智能有促进作用。第二、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a能够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制约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权威力量、奖赏力量、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方式方法也体现了教师道德的水平。b能够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能够调节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关系;能够调节优秀教师与落后教师的关系;能够调节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c能够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教师应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地服从领导,努力做好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做,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既不阿谀奉承,也不盲目抵制;理解、体谅领导者的难处,为之分忧,或做出牺牲。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教师应当如何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第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a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b.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c.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它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第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第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全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5、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怎样才能热爱学生?

第一、全面了解学生。a.了解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师不能只了解个别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应广泛地接触学生,密切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和情绪变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b.全面地了解学生。作为老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健康状况。c.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既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点、缺点、爱好、才能,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欢乐和忧愁。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是对学生有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塑造学生的心灵了。

就失去了努力的信心;也不能要求过低,否则就失去了鞭策的意义。c.要严而有方。例如,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千差万别,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善于找出最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方法。d.要严而有恒。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持之以恒,不该时严时松。严格要求包括师生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标准。严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教师做起。

6、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

第一、动机和效果辩证统一关系: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动机和效果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既然动机和效果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的统一,那么在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时,既不能只看动机,也不能只看效果。必须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立足于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第二、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重视行为的动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评价中把行为的动机当成重要的依据,是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的显著区别。2)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一切善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善的效果。是否有善的效果,是判断行为善恶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动机善恶的重要依据。3)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a.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b.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c.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

7、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个性理论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2)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3)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第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互为因果、互为目的。一方面社会进步为教师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2)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社会的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总是提出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一个教师对规范的认识能力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经过教育和修养形成的。3)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道德品质是无数次道德行为的长期积累,是道德主体修养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一定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品质就要不断地进行修养。第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1)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具备辩别善恶、扬善抑恶的能力,这就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2)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都希望教师经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其要求,符合其规范,所以总是从不同的侧面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多种有利的条件包括确立人格理想,提供学习条件等。3)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如果人性是先天的,那么道德修养不可能发生;如果人性虽是后天的,但一旦形成则不可改变,那么道德修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正因为人性是后天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是可以重新塑造的,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和可能。

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通过调节教师的行为,可以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二对调节教师和教师关系的作用。它又可以分为:对调节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的作用;对调节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作用;对调节新老教师的作用三对调节教师和领导关系的作用

第二篇: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心理学 总结精简版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过程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情绪和意志又影响到认知,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

二、心理学派 心理学等价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既有社会科学的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的知识,以哲学,社会科学的观点作指导,以自然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应用心里科学和教育科学为内容的应用性学科。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标志: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教育目标,两种水平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2 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本人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同时还需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是看作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而且看成是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三者的区别突出体现在: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主要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由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而“发展”则主要有发展心理学来研究。2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是学生。当今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否认教师这一教育主体。

四、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扮演着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扮演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教师威信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四平等的对待学生;五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五、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a 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b名片效应(即教育者与被教育双方一致的观点)c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若干相似之处)d好感效应(有好感则易接受对方观点,反之拒绝)

六、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a 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地态度;b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c 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d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七、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智力(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动手操作能力)2.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

八、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分为三种水平: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因循式教学(经过了,但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策略式教学;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九、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自觉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主要由三个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加以有效运用;教学领域内问题解决的效率较高;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

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准备律(学习者做好了学习准备,他就愿意学,学习效果较好。)、练习律(刺激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便越牢固)、效果律(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但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泛化遍及到未建立条件反射的相似刺激范围内)、分化(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分化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高级条件反射; 3、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程序学习。

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强调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2.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a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学习进行方式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愿意的知识结构); b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c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d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其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e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 f“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他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将随着人们认识的程度不断升华; 2学生观: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顺应是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先驱学者马斯洛):被称为“第三种力量”,其基本观点是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人本主义学习论以罗杰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观为代表,内容: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是愉快的;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强调学生自己评价;学生自我引导;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学习动机的涵义: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构成成分: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功能:激活、指向和强化功能 奥苏伯尔《学校学习》提出动机类型: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志个体由自己的学习专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U曲线):美国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和道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动机期望理论:(源于认知论,代表人物托尔曼和勒温):弗洛姆认为个人想要进行某种行为的动力是一切结果的效价,及其行为由于达成这些结果而同时产生的期望强度的积的代数和的单调函数。即个人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对学习目标的价值看得愈大,估计实现的可能性愈高,其激发的动机力量就愈大。成败归因理论(海德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自我实现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顺序: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建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6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第四章 知识、技能的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或基本环节: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教学直观形式:(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感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感知规律的应用): 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的感知到。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活动律:一般来说,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直得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它们同时

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它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a.运用正例和反例b.提供丰富的变式c.科学地进行比较d.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例如,鸡、鸭、鸽子、鹦鹉、鸵鸟都是“鸟”的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知识的巩固: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0.25s-2s)、短时记忆(不超过1min)和长时记忆(1min以上)三种不同系统。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记忆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识记的信心;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保持曲线):表明在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的速度很快,遗忘的内容也很多,接着这种下降的趋势就变得较为缓慢,遗忘速度和数量有所减少,最后则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不再变化。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促进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知识应用的基本环节:1.审题2.课题归类3.重现知识4.解题。技能:技能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过程;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识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增强

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知主要包括原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学习策略的构成:(不同与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记忆编码策略:组块(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块),替换(难记变易记),联想,理解,记忆术(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编织知识网路,描绘事物形象,群集策略(归类),画内容框架图; 记忆保持策略:痕迹消退与复习策略;干扰说与复习材料和复习时间的组织策略;同化说与过渡学习; 回忆策略:主动复述“过电影”;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将给人家听;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阅读理解训练:明确阅读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动员原有的知识背景;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而不纠缠细节;理解阅读内容内隐的意义;监控阅读理解;检验目标达成程度;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解题策略: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关系3.在理解题目的整体意义之后判断题型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6.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进行解题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学习迁移的涵义及其类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以概括化、系统化,更好地支配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迁移地分类: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顺序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内容来分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心理活动的形式)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相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 经验概括说: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 关系转换说: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认知结构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程度越高,新知识掌握越容易。)a)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观念。b)认知结构的可辩识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c)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遵循“综合贯通”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问题解决及其心理过程: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和特征,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的长期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四点: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地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功能固着(只

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鼓励大学生仔细地定界问题;表演示范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提供解决问题的联系机会并给与反馈。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个性特征: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行为特征:a内倾多,外倾少;b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c不依赖于某个集体;d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e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f思维极其灵活;g诙谐,幽默;h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i宁愿一个人独立的工作;j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及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k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l从社会关系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思维的变通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训练;思维的辨证性训练。创造性教学(1)创造性教学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大学生的创造表现,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教学。1)创造性教学不是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相反,它存在于一般教学活动之中,同一般教学活动相辅相成。2)创造性教学以大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3)创造性教学是由“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两部分组成。4)创造性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养成其创造性人格。5)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特别注意提供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2)创造性教学的特征:问题性;探究性;个性化

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品德及其心理结构(P146):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是后天环境中逐步习得的。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瑞士)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柯尔伯格的研究“两难故事法”,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级水平共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1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习俗水平: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 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的定向;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论)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1)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2)通过文艺作品获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3)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

第八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的结构(三个维度)1)从结构形式上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从内容上来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2)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发展的(3)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2 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简答)(1)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3)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又复杂,容易波动(4)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发展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的途径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地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 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群体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群体也可以称为团体和共同体,使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某种方式组织到一起,产生相互作用的,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组合的人群结构2.特点:共同的目标和规范;特定的组织机构;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产生的群体。他没有固定形式和条文限制,志同道合是非正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影响因素: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的影响(活动的难度,个人优势效应);被评价意识的影响;责任意识的影响。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产生原因:1.匿名性2.责任分散3.自我意识。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地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两种倾向:冒险偏移,谨慎偏移。原因:信息互动,群体规范。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它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 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影响因素:本能倾向;榜样效应;相似性。感染: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影响因素:感染双方的相似性;感染的情绪互动;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群体的性质。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的产生是集体成员知识、道德观、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凝聚力的培养:目标整合;心理相容。人际吸引的因素: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人格吸引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用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性良好。二十一世纪健康“健康不仅仅十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像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特点: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同表现(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环境适应教育;智力发展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健康恋爱观教育;择业求职的心理教育 大学生环境适应教育:1.环境与角色的变化[a.生活环境的变化b.学习特点的变化c.人际关系的变化e.管理制度变化]2.适应过程中的问题[a.角色改变导致自我批评降低b.理想与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c.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3.调整心态,迎接新生活[a.尽快提高生活自立能力b.摸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方法c.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d.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e.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智力发展教育:了解智力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自身智力发展水平,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掌握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1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a.动机冲突b.认识障碍c注意障碍];2大学生的学习指导[a.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把握学习方向b.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内在的学习潜能c.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d.培养创造性思维e.科学用脑,劳逸结合f.注意考试心理卫生,掌握应试技巧]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教育: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技能,学会与他人交往,优化人际关系,学会共同生活。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不易交往;不利交往;不懂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1认识障碍[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刻板效应e投射效应f.从众效应];2情绪障碍;3人格缺陷4;能力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1遵循交往的原则[a.平等原则b.相容原则c.互利原则d.信用原则];2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艺术;3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总之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教友就有吸引力,交往内容就丰富、生动,交往面就会扩大2.勤奋学习,学习书面知识,能使自己的知识面广,知识结构新,交谈时会言之有物,学习交往知识,会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吸引力3.善于实践,要大胆参加交往活动,特别是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锻炼中培养各种交往能力。大学生健康恋爱观教育: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康恋爱观,上好人生必修课,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大学生恋爱的特点:浪漫型;冲动性;公开性;轻率性;竞争性;自主性。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心理的困扰: 1.性认识的偏差2.性冲动的困扰3.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4.爱情错觉5.恋爱妒忌6.网恋7.失恋 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1.科学地掌握性知识2.树立正确的恋爱观3.正确对待失恋 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生涯发展规划包含了职业的发展规划,常常是通过对个体的生涯与职业辅导来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法;调查法;访谈法。

第十一章 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人格的含义: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能力与智力的含义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的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有两个:即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随生理成长而变化,随机体衰老而减退,一般来讲,十几岁的人的流体智力便达到高峰,然后逐步衰退。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则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增长,甚至到了70岁左右也没有明显的衰退。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斯滕伯格):人的智力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智力多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中论述了认得七种智力: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工作密切相关。)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智商130以上智力超常;110~129偏高;90~109中常 ;70~89偏低;69以下低常。能力、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能力差异与因材施教:大学生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教学方面,我们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既要考虑到智商一般的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智力超常的部分学生,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是他们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大学生的特殊能力也存在着差距。我们的教学措施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长,扬长补短,因材施教。我们要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进行适当指导。我们不仅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还要采取各种其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的特殊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根据学生的特殊能力因材施教,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学生气质因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在气质存在着个别差异。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措施不仅要适应学生气质的特点,还要主义采取适当的方式弥补学生气质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气质类型与人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相对而言,胆汁和抑郁这两种气质的人,受到不良刺激,遭受挫折,较之其它两种气质类型的人,心理上容易出问题。教育过程中我们对这两类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差异与教育(P264):人与人之间性格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性格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我们的教育工作要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征,还要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因材施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措施要适应学生的特点,二是要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缺陷,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完善学生的性格 气质类型及其特征: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个人主观因素。性格特征与类型 1.性格的特征 a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当情绪对人的影响或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的、经常的客观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情绪特点 d人格的意志特点:人格的意志特点是指一个人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性说。

第三篇:最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_教育法_总结精华版

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活动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的基本特征: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权力和义务性、普遍适用性、维护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性

教育活动,是在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反映种族繁衍、社会延续需要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

依法治国,就是要将国家的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力,并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即要依法治教,而依法治教与依法治国同样是分不开的: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教对于促进依法治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简称,它是国家机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并依照法律的规定来领导和管理教育事务,促进教育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教育的法治化,就是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与治理建立在民主理性的法律规则之上,教育领域的任何主体和任何活动都要严格依法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和阻碍,同时法律保障公民组织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1、主体合法。凡是参与教育领域活动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主体资格要有明确的法律授予。

2、内容合法。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内容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活动内容都应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3、程序合法。活动应遵循法定的程序要求。

4、救济有道。要有完整的教育权法律法律救济体制,发展完备的法律救济制度。

教育法制建设/教育法治化的基本内容:教育立法、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拥有教育立法权的专门机关在其职权范围之内,依据教育立法的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调整教育法律关系,规范社会主体的教育行为,规定社会主体教育权力和教育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教育法的本质,是指教育法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法作为特殊法律现象的内在根据,是教育法内部的必然性联系。具体表现:教育法是统治阶级关于教育的意志的体现(阶级性)、教育法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教育法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物质性)

教育法社会性的主要表现:

1、教育法致力于提高全民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不仅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而且对被统治阶级也是有利的,对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2、教育法依法保障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3、教育法为社会提供特定的教育秩序保障

依法治教的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在教育法律制度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运用,它要求教育法律成为社会教育关系的基本调整体系,实现教育法对社会教育关系的全面控制和调整,确立教育法在教育领域的至上权威,使教育法律规范成为规制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

法的渊源,指法律效力的来源,即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效力的源泉,包括法的创造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制定法,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们法院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等。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我国教育法的渊源主要是由国家有权机关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教育性的规范性文件。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规范性文件是有权制定教育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教育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社会主体的教育性的权力和义务,规定社会主体在教育方面的普遍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

3、教育规范性文件既有普遍的约束力

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有下列法律规范和规范性文件(七个方面表现形式):

1、宪法关于教育的法律规范。

2、有关教育的法律。

3、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教育的行政法规和军事法规。

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

5、地方性教育法规。

6、地方性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有关教育法的司法解释,我国政府加入的及其与外国政府缔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公约和条约。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所构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教育法律体系,是教育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结构,它是指一国现行教育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完整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联系的教育法律的整体系统。教育法的结构系统基本构成由下列教育法律子部门构成:教育根本法、教育基本法、教育主体法、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教学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教育行政法

社会主义道德和教育法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评价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善恶的原则、标准和规范。道德与法律一样都是属于社会调整体系的范畴,它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与教育法具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许多教育法规和规章中都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专门规定,如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纲要、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守则等道德教育的规章。《教育法》第5条规定,我国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贯彻于教育立法之中,是教育立法的道德基础。社会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在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立法者的道德观念对立法目的的去顶、法律价值取向的选择以及法律规范的设计等方面都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3、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得以实现的伦理道德基础。教育法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社会主体自觉遵守教育法,这就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道德,特别是教育伦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以推动我国教育法的高效实施;

4、教育法的顺利运行和高效实现,对于社会主义道德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的运行和实施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意义:

1、教育法的运作和实现本身就包含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得到普及

2、教育法的顺利运作和高效实现也意味着贯彻于教育法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得到贯彻

3、教育法运用国家强制力使一些社会主义道德试图解决而无法调整的教育关系得到调整和规范。

教育法和政策的主要关系:政策是政治对策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处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路线、方针、规范和措施的统称。教育法与政策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不能互相代替:

1、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法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对教育法具有指导作用。教育法只有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的精神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教育法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政策是变化的,而法律是相对稳定的。教育政策应当通过教育法的形式法律化和制度化,以保障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具体的教育政策应当符合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法确定以后,全体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党和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教育法规定的原则和规范的范围内,制定相关政策,教育政策不能抵触教育法。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教育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教育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教育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教育法的七大原则:

1、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原则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还要进行法制和纪律,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2、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优秀成果想结合的原则。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正视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所有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的依法管理和合法监督。

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教育法第8条规定明确界定了教育与宗教活动之间的界限,规定了宗教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教育领域的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在学校这一非宗教活动场所宣传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教徒;

5、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所谓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权力和义务平等,任何权力主体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而在受教育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

6、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包含三层含义: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要及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教育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的原则。教育制度,是指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一国教育互动的各种机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总和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它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的制度。

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

1、国家实行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由国家批准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只是水平和能力测试的一种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在该学校或者该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并完成了相关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证明其完成学业情况的凭证。从受教育者完成学业的情况分: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是评价专门人才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尺度,是由国家批准或者许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给相关人员的一种凭证。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学位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力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我国的学位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7、国家实行扫除文盲教育制度

8、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我国在教育投入上实行的是由国家、社会、集体和公民个人分担教育投入责任的体制。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教育投入的两个提高三个增长《教育法》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人们政府的教育经费的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们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教育经费的筹措途径(七个方面):国家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校办产业社会服务收入、农村教育集资、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资、设立教育专项资金。

教育条件保障(三个方面):学校基本建设的条件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教材教学设备的条件保障(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条件保障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开展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和相互协作活动。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原则。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时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责任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违法行为(这是法律责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指行为人所谓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故意和过失)违反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1种):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和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行为;扰乱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破坏学校财产的行为;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违法向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行为;非法举办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行为;违反国家规定招收学员的行为;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行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违法收费行为(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以行政处分);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和非法举办国家教育考试的行为;违法颁发学业证书行为;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合法权益的行为。

教师是指履行教育教学责任,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专业人员。

《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主要体现: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带有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使教师行业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职业,是制定教师法的主要目的;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和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四个):教师的权利,往往也就是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性特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具有转换性的特征,教师行使权利过度,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发生的。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教师资格的构成要素:国籍要素;思想品德素养;业务;学历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程序的三个环节:申请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受理审核;颁发证书

教师职务任职条件:1应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

2、能够遵守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全面熟练的履行现任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要求

5、身体健康,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教师聘任制度的原则: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教师聘任制度的特点:教师聘任关系平等;聘任关系表现为合同形式;教师聘任形式多样化,聘任过程实行双向选择和择优机制教师聘任制度的四个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违反教师法的民事法律责任:救济责任和财产性责任;违反教师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产生原因是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不是过错而是违法应当成为其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体方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本途径),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等教育学制:就是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各国高等教育法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校设立的总体要求: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高等学校设立的条件:1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2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的教师;3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济来源。高等学校的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及其他权利(7点):高等学校的招生权;专业设置权;教学自主权;科研与服务自主权;海外交流自主权;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财产管理自主权

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力除了享有教育法和教师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还享有以下权利:享有必须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权利;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的权利;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权利;接受公正考核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的义务: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师资格包括1必须是中国公民2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3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品德4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5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6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定合格。高等学校的教师分为四个级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条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的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职务规定的课程和教学任务

聘任合同的类型: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阶段性合同 高校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看书,重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

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

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批同意后,可获得享有的学位授予资格

4、规定了政府组织有关诉主体对象不同;学生申诉的范围较宽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校学生违反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实施作弊行为的法律责任 高等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原则。

3、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4、对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实行帮扶的原则。

5、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6、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原则。

7、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

我国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满足的条件:

1、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设立章程。

2、拥有相应数量的合格教师。

3、拥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

4、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1、招生权

2、专业设置权

3、教学自主权

4、科研与服务自主权

5、海外交流自主权

6、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自主权

7、财产管理自主权

职业教育:是相对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的,是指国家为实现以初中以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通过开办或允许开办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表现为:1)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实行依法治教,使复杂的职业教育活动走向规范化、有序化;3)职业教育立法是为了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是以就业、转业或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活动,使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职业培训的形式: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其他职业性培训

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一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教育分流的原则;二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沟通、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职业教育的原则(四个):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在职业教育中,除向劳动者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强化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劳动者培养起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负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二、实行产教结合的原则。(简答)实行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产教结合原则的含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相适应,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与经济部门、产业界、用人单位等建立紧密地联系与协作。第三、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原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现实地摆在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第四、重视农业、科技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把办好农业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学校要鉴定为农业服务的方向,深化教育改革,使教学内容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结局农业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人才。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1强制性2全面性3权利性 4公共性

义务教育法的概念和特点:义务教育法是国家为了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特点:第一、概括性。《义务教育法》总共只有18条,对义务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的主体、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管理和保障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概括性规定,这样使义务教育法具有极强的原则性和弹性张力;第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就是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根据具体情况,对某些问题作灵活性的技术处理,使原则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有效的贯彻和全面的落实。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修改的主要内容:重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的议题是义务教育法修改最重要的内容,并且承载着社会对解决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最大期望。

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实现民办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民办教育的性质: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公办教育一样);法人是公益性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人 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具体表现:

1、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

2、明确了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升学、就业、社会有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3、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审部门评优评奖、文艺体育活动和课题项目招标要给民办学校的教师职员、受教育者提供同等的机会。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第一、公益性原则。(重点)教育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规定,民办教育法作为教育法的下位法,不得与教育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要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第二、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平等原则。从原则和指导思想上破除了长期以来的民办与公办不平等的禁锢,而且具体规定了学校、教师、受教育者在哪些具体方面享有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享有同等权利,为基本原则的落实和贯彻提供了保障,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使民办教育举办者、学校、教师、学生消除了顾虑。第三、鼓励保护原则。第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原则。

民办学校举办者的权利:享有税收优惠政策的权利和依据协议获得合理汇报的权利。合理回报的度:第一、必须在扣除办学成本、缴纳各种税款后所结余资金中还应留足风险基金,提取发展基金和福利基金,剩余的视为经营性收入(或称利润);第二、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依法纳税,合理回报部分必须依法缴纳利息税、个人所得税。对学校减免的税收和土地优惠应作为国有资本注入资本金中计算;第四、学校终止时的财务清算和回报挂钩,并应鼓励资源承担限制索取回报的年限,对于终止后不愿捐赠的出资人可拿回原始注入的资金,最多包括银行同期利率,但这当中要减除回报总额;第五、严格区分贷款办学与出资办学,贷款办学不得计为个人投资,防止以贷款搞个人虚假注册,而从中牟取非法回报。义务:按照协议提供捐资或集资到位。

民办学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的权利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的权利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的权利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的权利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民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教育侵权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定,直接或间接剥夺其他主体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违行为 教育侵权行为的特征:1违法前提的特殊性2违法主体的多样性3违法性质的双重性4救济方式的综合性

法律救济的特征:1法律救济的事后性2法律救济具有权利性3法律救济具有恢复性和弥补性

法律救济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为权利受到损害的受害者提供法律上的补偿,使受损害的权利得到恢复和补救,二是指通过救济受害者,使被扭曲、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得以矫正和恢复,从而使个别的法律主体仍然可以在恢复正常的法律关系中正当的享有权利。

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即是指学校、公民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受到行政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当行为的侵害时,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矫正、恢复和弥补,使之能正当享有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法律活动。

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的基本原则:

1、事后救济的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育权法律救济行为均发生于教育实体法所赋予的权利遭到侵害之后。换言之,只有侵害教育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之后,受害的当事人才能寻求相应的教育权法律救济,一般不存在事前救济或事中救济。

2、救济主体法定的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有权进行法律救济的国家机关要由法律明文规定,不是任何国家机关随心所欲就可以实施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行为。

3、正当程序原则。这里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在进行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矫正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

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其中本着“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我们可以认为“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是教育权法律救济的最后也是最有利的渠道。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影响其利益的处理决定不服,或者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法形式申诉权,向法定的国家机关声明不服、申诉理由、请求复查或重新处理的一项法律制度。教育申诉制度的特点:

1、教育申诉制度是由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组成(两分性)

2、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法定性)

3、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专门性,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而设立的)

4、教育申诉制度是一项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非诉讼性)教师申诉的管辖类别: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

1、申诉主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本人,特殊情况下也可委托他人行使)

2、被申诉主体(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以及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

3、申诉范围(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享有的合法权益)

4、提出申诉的形式(申诉书的格式)

5、受理申诉的机关

6、教师申诉的管辖(隶属管辖;地域管辖;选择管辖;移送管辖)

7、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处理;对申诉作出处理决定)

申诉书的格式:1申诉主体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电话等,委托代理的,还应包括指定代理人的有关情况;2被申诉主体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性别、职务、住址等;3申诉要求(简明提出);4申诉理由(详细)5附项(物证书证或复印件等)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的不同点:申诉主体不同;被申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及其制度。

行政复议的特征:1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是行政复议的前提和条件;2行政复议以行政相对人为申请人,以行政主体为被申请人;3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活动,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活动。4行政复议以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审查内容。5行政复议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6复议机关包括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和组织。7政府已依法具有不同的法律效率。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便民性原则

行政复议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

4、决定

5、执行。

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的学生如果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都可以向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起行政复议。

教育行政复议机关自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作出受理、不予受理、限期补正等处理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行政诉讼的特征:诉讼前提的特殊性;诉讼被告的恒定性;诉讼主体的多元性;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审理对象的限定性;举证责任的倒置性

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根源都在于行政纠纷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保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审查对象都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都不能主动进行而必须是依申请的行为等;差别:

1、性质不同:司法活动和行政活动

2、受理机关不同:人民法院和行政复议机关

3、适用程序不同:两审终审程序严格和一级复议制程序简便

4、审查范围不同:只审查合法性和审查合法性适当性

5、法律效力的终局性不同:具有最终法律效力,不具有终局效力。

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

教育行政诉讼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作为行政管理的相对人,如果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都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人: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到诉讼中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法院审理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另外还包括执行程序。

承担违反教师法民事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训诫、具结悔过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生产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革命的接班人。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学制: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高等教育的层次,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等。1989年至今实行的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质是集体决策,个人负责。集体决策的表现形式:高等学校的校长在处理前款规定的有关事项时,应当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进行。

聘任合同分为:定期聘任合同;无定期聘任合同;阶段性合同。高等学校教师违反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行为的法律责任,应当由所在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2)高等学校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的法律责任,由所在高等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与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由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情节严重的还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直至刑事责任。(3)高等学校教师弄虚作假的行为的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题:2008年6月A大学三年级学生陈某因在纠纷中致伤同学,经所在学院和校学生处研究并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批准被学校,给予陈某开除学籍的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的文件由陈某所在学院办公室送达陈某,未加盖学校公章。陈某不能接受学校的处分决定,遂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接到申诉后第20日做出维持学校处分决定的复查意见并告知陈某。陈某离校两月后又向省教育厅书面申诉,省教育厅不予受理。陈某认为学校在对其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告知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A大学的处分决定不合法,便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你分析:(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是否合法?为什么?(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是否合法?为什么?(4)你认为法院应如何判决?为什么? 参考意见:

(1)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不合法。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由A大学校长通过校长办公会或校务会议作出,并报省教育厅备案。作出决定之前应听取陈某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决定后应向陈某送达盖有学校公章的正式处分文件,并告知其享有申诉的权利。

(2)A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复查过程和意见不合法。A大学的处分决定程序违法,应要求A大学重新作出处理决定。且作出复查意见的时间也超过了法定的15日期限。(3)省教育厅不受理陈某申诉合法。陈某向省教育厅申诉时已超过法定申诉期限。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陈某的申诉超过申诉期限,省教育厅应当不予受理。

(4)法院应撤销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决定,由A大学依法重新处理。A大学对陈某的处分程序违法,应予撤销。

第四篇: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解题要求与解题范例及思考题)

主讲教师:陈爱华

 解题要求

1.解答简述题要求:论点清晰、观点准确、具有层次、有一定的连贯性。2.解答论述题要求:论点清晰、观点准确、具有层次、上下文具有连贯性,既有历史叙述,又有当代视角,还能通过比较相应的学科特点,深化理论阐述。3.解答案例分析题要求: 运用有关原理或者原则对于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运用的原理、原则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观点准确。

4.答题原则:观点准确、清晰性、层次性、综合性、连贯性与论证性。

 解题范例

1.什么是道德?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解1:道德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4.道德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一般本质

1.由道德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道德的特殊本质

1.特殊的调解方式:非制度化的规范;非权力规范;内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解2:就道德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2)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4)道德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就道德的本质而言,它包括其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道德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道德不仅有其一般本质,还有其特殊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德是特殊的调解方式:其中包括非制度化的规范;非权力规范;内化的规范等;第二,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即,道德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世界的。

2.试述道德的基本功能 解1 :

1.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

2.道德的基本功能: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解2 :道德的功能是由道德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就道德的特点而言,它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和强大的自律性等。再就道德的基本功能而言,它具有调节功能、论证功能、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等。

思 考 题

第1章

导论

1.什么是道德?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 2.试述道德的基本功能。(P.11)* 3.试述职业道德的原则与主要规范。(P.15)* 4.何谓职业与职业道德?

5.试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 6.职业道德有何特点与作用?

第 2 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试述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 2.如何理解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P.31)* 3.试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 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1.教师职业道德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 2.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 2.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 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第 3 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试述大学精神的内涵。(P.48)* 2.现代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何在?*(P.55)

第4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试述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66)* 2.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和贯彻这一原则有何基本要求?(P.70)* 3.试述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P.73)*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6)* 5.试述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依据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P.84)* 第5章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P.100)* 2.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师德要求是什么?(P.104)* 第6章

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试述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 2.如何理解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P.135)*

第7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

1.试述教学工作中有哪些具体道德要求。(P.146)* 2.教学工作有何道德意义?

3.为什么说对待教学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

第8章 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有何道德意义?(P.158)*

2.试述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道德要求。(P.165)** 3.当前学术腐败的表现有哪些?*** 第9章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1.试述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 2.社会服务有何道德意义?

第10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试述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P.195)* 2.试述师德修养的要求。(P.203)* 3.试述自律与他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第11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评价

1.试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 2.试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和最高标准。(P.244)* 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有何依据?(P.231)*

第 12 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试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P.242)* 2.试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P.252)* 3

第五篇:2013岗前培训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 导论

1、道德的涵义: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所有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2、道德的一般本质:指道德作为一种一般社会意识形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①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内心自愿”时,才能加以遵守得到实施。②其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重点)。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3、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4、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范。

5、道德的基本功能:

(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2)道德的论证功能(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任何道德都是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要求人们以一定的善恶标准处事行事,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3)道德的教育功能(即教化作用);(4)道德的导向功能;

6、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

(1系;

(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

标准;

7、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2)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文明竞争、有好协作;(5)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8、职业道德的特征:(2)内容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职业性;(3)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4)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5)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

9、职业道德作用:

(2)是职业生

存的条;(3)对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

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1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祖国,忠于人民教育事业;(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第二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它是以脑力

2、教育劳动的特点:

有社会性);

(2)对象的特殊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3)劳动工具和方式的特殊性(工具的特殊性,主

要是教师的个性;劳动方式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效果的特殊性)

(4)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关系众多、组成复杂;网

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地任意加工有本质地不同。

②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地劳动对象(即客体)而

出现地,又是作为教育劳动地主体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主动权)

③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

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却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得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

性。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二是要求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的能力,三是要求人才多样化。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是当代教师劳动的重要内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

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规定的各种教学大纲,只为教育工作提出最一般的要求,并不能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必须由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

*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在其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教师还是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变换、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安排、重新处理。在劳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将教学内容完全转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才能准确、流畅地教给学生。

*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这里关键的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2)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3)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4、学习与实践教授职业道德的意义:(1)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2)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观念;

(3)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密切相关; 第三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

(2)独立自主的精神(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

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但并非意味者大学完全脱离社会)(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

人才培养;三是指向社会发展);(5)理性批判的精神;

2、大学精神的作用:(2)维系与凝聚作用;

(3)激励与驱动作用;(4)感染与教育作用;

3、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重要)(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4)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

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要求。

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2)为人师表的原则

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 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3)教育公正德原则

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 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4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教育人道主义等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贯彻保证;

是正确处理教师间、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各方面关系的要求。

要求:遵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5)教育人道主义的原则

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局域特殊地位。要求:尊重学生;关系学生;同不尊重学生、第五章 高校教师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1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师生关系的特点:

(2)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

(3)在情感和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4)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3、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原因:

(2)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3)缺少必要的沟通;(4)“代沟”和“心理差距”的存在;(5)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

(6)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

4、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3)关系学生,深入了解学生;(4)严格要求,全面要求学生;

第六章 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准则。

2、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2)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

(3)集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3、教师集体中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

(2)教师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彼此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3)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冲突;

(4)由于历史的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集体中的矛盾冲突;

4、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只有每个教师关系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实现。

具体实现途径:应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2)尊重同事

教育劳动中具体体现;

尊重同事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具体要求: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

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尊重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应相互尊重;领导与教师的相互尊重;

(3)团结协作的工作积极性,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形成育人合力。

分类:维持性团结协作;发展型团结协作。

是促使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如何开展有益竞争:竞争的手段必须合法;

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5、调节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之实现:(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

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2)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七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性工作;

(2)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3)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2、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正确的科学政治理论素养)

(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把握教

材的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力)

第八章 高校科研中的道德问题(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养成;(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研的成功;(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

2、科研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克服自卑感;防止自满情绪;反对迷信权威;正确看待失败)

(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

科学价值;资料的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反对学术腐败。(学术腐败的表现:抄袭剽窃;伪造或拼凑包装;浮夸吹嘘,制造学术泡沫;大搞不正之风))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分工

协作;优势互补。)

(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学术民主的前提;开展学术讨论、争鸣是学术民主的关键;防止学术垄断是确保学术民主的保证;提携后辈。

第九章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问题

务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术组织的兼职劳动。

2、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3)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

(4)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5)有利于促进校际学术交流;

3、高校教师社会服务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应尊重知识产权;

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处理好金钱和道德的关系;按章纳税)

要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第十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自我完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和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实践。

2、道德修养的意义:

(2)完善自我的需要;(3)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师德修养的过程:(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感;(催化和调节、动力)(3)磨练师德意志;(必然环节)(4)坚定师德信念;(核心问题)(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4、师德修养的方法(中华民族传统修养方法):(1)知行合一;

(2)自省慎独;(3)好礼守节:

5、新时期师德修养的要求:(2)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义;(他律是师德修养的外在动力;自律是内在动力;师德修养重在自律)

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主动接受各种师德教育;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主动参与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

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自觉内省;经常反省;努力做到慎独)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3)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的结合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道德价值判断。

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是不确定的,但客体是教 ;

制定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2)必须充分体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律作用;(3)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

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的新界定:“动机、实践态

第十二章 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成长(2)内化性原则;

(3)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4)差异性原则;(5)连贯性原则;

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

(角色认知;角色强化)

(2)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重塑教师精神;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3、在职教师师德培育的方法:

(2)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3)采用榜样学习的方法;

(4)结合反面事例及时进行教育;(5)在急需教育中强化师德教育;(6)师德教育与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7)要坚持长期性教育;

下载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职业道德 总结精简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开展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通知

    关于开展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各系部、各部门: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我校2013年度岗前培训有关事项......

    【精心整理】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大全

    【精心整理】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参考资料(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一、 简答题 1.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对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

    高校岗前培训职业道德

    A.《职业道德概论》题型:1.简答 10’* 4(要点)2.论述15’* 2 (展开论述,并联系实际)3.案例30’(根据所学原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岗前培训(汇编)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岗前培训 一、培训目标1、通过培训,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增强献身教育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提高并重,突出师德为先......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范文模版]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15篇)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1 对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我还路漫漫且任重而道远。说实话,在实习期间,我还一度的审问过自己,是不是能胜任这个神圣而远离神坛的工作。......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岗 前 培 训 心 得 体 会 基础医学系 生物技术教研室:》》 这次学校组织为期10天的新教师培训内容丰富,可以说面面俱到。通过培训,使我对长医教师的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收获良多......

    教师岗前培训总结

    教师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即将踏上讲台的新教师,我很荣幸能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这次准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填写单元设计模版,制作“介绍我的单元”演示文稿,填写培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