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时间:2019-05-13 07:5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篇: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张新美 张重阳 李素霞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415)

摘 要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调查现有高职教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职教材建设应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 教材建设 现状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专业设置之广,招生人数之多,以及办学条件越来越好,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然而,作为高职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职教材建设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存在以下不足并据以分析:

一、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严重不足

(一)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而成。据调查,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时,有借用同类本科教材的情况,这种做法好像是用来提高高职教学水平,但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教学要求和课时分配也有较大的不同,因而选用的本科教材根本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根本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应具有的特点。同时,因借用本科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能适应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特点,不利于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其发展。

(二)改编中专教材或在其基础上增添部分内容。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有部分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演变而成的,因而有些院校在教材使用上仍延续了过去教育教学的优势,但利用这种中专时期的优势来进行高等教育是相当不足而又落后的。

(三)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这类联合编写的教材大多数是以本科教材为蓝本,是“本科压缩型”或“本科压缩版”。这类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往往只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过重,而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四)特殊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校内讲义。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讲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较多的转抄内容。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尽管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教材,但不能独立作为教学教材,毕竟它只是个别教师的经验总结,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不够完善和成熟。另外,由于校内讲义加工不精细以及印刷质量不好等问题,影响了教材质量。

据调查统计,当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对口”教材还相当缺乏,目前我们乐观估计,真正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还不到1/ 2。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情况更为严重。

二、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缺乏行业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教材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持,因而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三、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的实践性教材无论是权威性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只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和练习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标准等。目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对通用的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不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四、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

早在1999 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了《高职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组建了“教育部高职规划教材”编写队伍,计划出版500 种教材。出版后的教材将覆盖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及辅助课程没有涉及到。

另外,当同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时,其重点、难点的把握,课时的分配,教学计划内容的编制与执行,差别十分明显。因此,同类教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另外,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以“企业管理制度”为例,该内容在《企业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等教材中均将其列为重点章节。因而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加之任课教师对其理解的深浅与角度的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围绕各种具体专业,制定统一的、规范性的高职教材建设标准迫在眉睫。

五、现行教材版本偏老或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由于目前高职教材大多数是按传统教材编写的,往往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反映到教材中来,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能及时与高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这与高职院校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六、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或“双证互通”是高职教育的又一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涉及教育内外部因素,又要涉及各个学科问题;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研究问题。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目前虽然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编写了一批高职教材,但远远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编写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点的教材呢?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加快高职院校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步伐,理清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根据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顺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化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为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积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特征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进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注:该论文为湖北省2005 年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组课题的研究成果)

摘自:《科教文汇》

第二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浩、陈友年、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 高翠莲: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013(2).[4] 李福荣:浅谈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5] 相翠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技能为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 史进保:完善高职财会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7).[7] 王健梅: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院,2010(17).[8] 黄良杰: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教与学[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0(8).[9] 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毛波军、杨相栋、李晨涛:“双证书”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解决方案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6).(责任编辑:刘冰冰)

第三篇: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院校是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较差的中专学校或职工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已很难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并逐渐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以下讨论就是本人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一些认识。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众所周知,无论是经济实力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它们的核心均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便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知识、新理论、新学科、新课题的不断涌现,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规划设计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培养这一层次人才的艰巨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肩上。高职教师只有在结合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智力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才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

1.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自身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这一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技能训练,一般各类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要达到40%以上,要求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队伍是行不通的。

1.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改变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一部分是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他们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稔,但一般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了解不多的问题;一部分是接纳的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能很快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便是教学,所以,要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4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

高职毕业生一般要在生产现场从事操作和管理工作,如在引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先进设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过程中,都有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的,这无疑对教师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践,不断培养和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2.1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学科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学科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是学科建设的旗帜和领路人,所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学科领导职责,又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以此带动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和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2 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到2005年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方面,教授与副教授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数的比例,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15~2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离这个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读研的老师要积极参与高校的科研课题,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地派青年教师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2.3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高职教师不仅要能讲,更要能干,即教师-技师-体型。动手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技能素质,关系到能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直

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按周期抽调一定比例的教师在校内外基地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跟踪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的轮回锻炼机制,鼓励他们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

(2)对于新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地使用实训工具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做到能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

(3)鼓励结合教学需要,自行研制实习、实验设备,即可节省经费,又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2.4 优化教师结构

针对有的高职院校专业师资起点较低,很难满足双师要求的现状,一方面采取各种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又要大力引进“双师型”的专业带头人,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从生产第一线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或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2.5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让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3. 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1 “双师型”教师的确认

1“双师型”教师的确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规定如下:

2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部规定和标准,应注意到不要把“双师型”标准看成简单的条文,也不要为了应付评估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权宜之计。

3.2 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

各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双师型”标准成为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如规定学校认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二项科研成果,才能获得入选资格;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和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被评为学校学科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专项津贴或报销一定数量的书报费。

在评定职称、任职、调薪、晋级工作中,用什么标准衡量人才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是事关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局,对高职教师的指挥棒作用很大,目前各类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上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标准,按照专科、成人高校层次,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而对教师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没有考核标准,这些都不利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人事部门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着手研究、制定高职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第四篇: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现状与对策思考

——由2009年招生工作引发的思考

孙义军招生办主任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招生工作关系到各高职院所的生死存亡,这是高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现状与困境入手,通过对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工作调研透析招生困境的成因,从而提出若干走出招生困境的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困境;对策

引言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自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较快的发展成效。从1998年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311万人,增长了6倍,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900万人,增加了6倍。可见,高职教育不仅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而且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可持续发展。然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难以独善其身,出现了招生计划、合格生源和报到率“倒挂”与比例失调的“反常现象”。透过高职学院招生的困境,发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出现了缺少统一规划、缺少系统性思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战略层面思考招生工作,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思考。

一、我国高职学院招生的现状与困境

(一)生源数量减少

生源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生源就谈不上生存。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初中毕业生,通过“3+2”的方式,进入“五年制的高职班”;

(2)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进行高职考试;(3)高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的方式进入高职录取。由于初高中学生生源总量锐减的客观影响,以及高职院校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同质化趋势,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招生形势非常严峻,甚至面临由于招不上生而被迫倒闭的危险。

(二)生源质量下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一般安排考试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就是在有限的生源中,有的学生会通过复读,或者选择名牌大学的函授等途径,而放弃进入高职教育。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不好,从而使高职教育陷入“招生难——质量差——招生难”的恶性循环中。

(三)社会对高职学校的满意度不高

即使通过高职教育可以培养高技能型的社会急需紧需人才,但是很多就业单位、学生和家长对于高职教育都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当前社会用人的标准追求高学历,这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难免受到严重影响和挤压。

(四)招生市场混乱

随着考试生源的减少,以及大学扩招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诸多不足,迫使高职院校不得不重视招生的宣传工作,以应对高职教育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从而,有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会进行虚假宣传,并采用乱发录取通知书、给招生回扣等各种不正当手段扩大招生。

二、高职学院招生工作调研:透析招生困境成因

为了更加透彻地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招生困境成因,本文进行了相关调研。本调查的对象是湖南科技职业学院2009年新生(共800人,占到校生总数的21.6%),采取了问卷的形式,目的是深入了解高职教育招生困难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

(一)招生简章和指南是考生了解学院招生信息的主要途径

调查发现,对“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该学院的”,选择“招生简章、报考指南”的占56.15%,而选择“网络”和“通过家人、朋友介绍”的分别占32.45%和11.40%。可见,招生简章、报考指南和校园网站是学院对外宣传的主要平台,是考生了解和认识招生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考生填报志愿和提高报到率的主要依据。

(二)就业率是考生报考高职院校最关心的问题

调查发现,对“您报考该院校最重要的原因”,选择“就业率”的占54.56%,而选择“专业偏好”、“找不到其他院校”和“其他”的分别占4.75%、30.44%和10.25%。可见,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考生选择学院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样也影响着学院的招生工作。

(三)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考生不满意的重要方面

调查发现,对“校舍面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是否满意”,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是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2.66%、8.65%、22.00%、45.34%和21.35%。

(四)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只有部分考生可以认识和理解

调查发现,对“对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否的认识”,选择“能学到实用技术”的仅占36%,而选择“只是一个学习经历”的占52%。

三、若干走出困境的对策研究

练好内功无疑是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招生录取率的法宝。

(一)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第一:专业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要提高竞争力,需要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应该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因此,高职教育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考生家长的心愿和考生求学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和实践模式,从而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比如,可以与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形成毕业生就业网络,从而实现以高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的生源的目标。

第二:教师要以“双师型”为标准

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具备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要求,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二)加强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

要实现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需要优化招生工作的宣传工作,推动招生宣传工作成为向考生和家长提供升学和就业信息的服务平台,从而最大效果地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

第一:提升招生宣传理念

高职院校招生宣传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简单地为了招生而宣传,而是需要将院校的内涵形象宣传与招生宣传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进行战略宣传部署,高度重视院所整体形象的宣传。

第二:丰富宣传策略

因为高职院校具有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其招生工作也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从而吸引考生、家长和社会企业的积极关注。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在招生宣传时,邀请知名企业家来学校宣讲,邀请出色校友回校演讲等等。

第三:适时召开现场咨询会

招生现场咨询会是高职院校招生效果很好的平台。高职院所应该专门组织招生团队,积极有效地向考生及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招生宣传,尤其是在每年6月中旬考生报志愿前和7月末高职报志愿前这两个关键时段,大力让考生和家长了解院校的办学目标、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等情况。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离不开校友、家长和社会相关力量的配合,他们都是院所招生宣传有效的资源。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相关招生材料在小区分发,从而加强学校与社会力量的联系,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十一五”时期“普及、发展、提高”等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新的战略部署。“生源是基础,课程是关键,投入是保障,就业是生命”,这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要素。总之,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虽然面临招生工作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在政府社会极为重视的有利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学校应该采取诚信办校和宣传招生,走出一条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瑶祥.高职招生宣传工作的实践探索和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7(14).[2]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3).[3]黄灿,玉恩德.影响高职高专考生择校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招生实践为例[J].科学教育家,2009(6).[4]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协调与招生制度改革[J].民办高等

教育研究,2006(1).

第五篇: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范文]

我国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班级:高专会计111班

姓名:陈思颖

学号:201112451 摘要: 我国汽车保险业务创办至今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汽车保险正逐步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性和社会性正逐步突显.但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险业务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尝试在分析我国国内汽车保险市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及解决方案.关键字:汽车保险、险种多元化、骗保现象、代理人素质。

一、汽车保险现状与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汽车拥有量大幅攀升。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运输管理的滞后,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酷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汽车保险的重要性。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保险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这既会对国内汽车保险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带来客观挑战。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汽车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促进我国汽车保险长期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车险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汽车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地位显著

1、近几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且增长比例稳中有升。近几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逐步上升,且增长比例一直持续在12%以上,而且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我国车险市场的潜力巨大,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2000年以来,车险业务量占财险业务的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车险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例一直持续在60%以上,车险市场发展状况对于财险市场的发展财险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车险业务的效益已成为财险公司效益的晴雨表。

(二)人们的需求不断扩大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汽车保险市场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经营的创新,在基本险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附加险种,较好的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被保险人的分散风险的需要。

(三)车险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复杂程度和相关程度都大大提高,由此导致保险人不断扩大保障范围,针对不同保险人和不同汽车特点的各类附加险,种类齐全,保障充分。

(四)市场营销电子化

电话销售和网上销售等销售方式在保险界首先被应用到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销售上,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公司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利用网站介绍公司背景,推介车险等产品,提供客户服务等。

三、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问题

(一)车险业务盈利情况恶化

国内多家保险公司声称,自2003年费率市场化以来,车险业务盈利困难,甚至出现亏损状态。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些保险行业协会的证实。

(二)骗保现象频发

目前我国保险诈骗在机动车险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最为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破获的广东胡氏兄弟保险诈骗案。胡氏兄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骗取赔款141.44万元。尽管胡氏兄弟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但是我国机动车辆保险领域的保险诈骗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或减少,恰恰相反,近两年机动车辆保险领域诈骗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三)全民保险意识不强

据统计,我国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的承包占比都在逐年下降,就是汽车保险也是保险增幅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比例。

四、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问题的建议解决方案

(一)关于车险业务盈利情况恶化的建议解决方案:

保险公司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适时提供市场需要的新型车险产品,释放车险市场潜能,推动市场扩容,增加业务收入。同时,要加强精算和保险核算力量,通过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加强费用管理降低车险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要通过自律进行理性竞争,避免非理性和恶性竞争。

(二)关于骗保现象频发的建议方案

1、从保险公司内部做起,从根本上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

2、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保险代理人,现场勘验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

3、研究建立和强化投保人信用管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

4、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共同加大对保险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

(三)关于全民意识不强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大车险业务的宣传程度。

2、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设计不同的保险险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些忠实的客户。

(四)关于保险代理人素质较低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快培训专业车险人才,提高车险从业人员素质。

2、改变低成本的扩张策略,提高代理人佣金,提高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

3、改变以人海战术为主的个人保险营销制度,鼓励推广团队式营销。

4、政府应加强保险代理人的社会保障。

结论

从我国的汽车保险业务创办到现在来看,这其中的巨大进步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经济不断地发展,科技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汽车已经被大多数家庭所拥有,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汽车保险正逐步成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性和社会性正逐步突显。但是我们在使用他们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我们解决,我们可以着重于最突出的方面,使之变得更好,更加完美。文中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方案,帮助我们去解决汽车保险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拥有汽车的同时,了解它所出现的弊端,更好的去克服它,这样我们使用汽车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对于汽车保险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全体人民都应该树立好的 3 意识去保护它,是它能够更好的发展。不过在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来监督,制定好规章制度,让大家能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周延礼 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 2001 2.龙玉国;龙卫洋;胡波涌 汽车保险创新和发展 2005 3.葛清;陈晨 保险代理制:亿万财富背后的残酷生存法则 2007 4.S.S.Huebner(美)财产和责任保险 2002

下载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

    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与规范化建设 李艳梅 (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家政服务业是为家庭提供多种类服务的一种行业, 在第三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及改进的法律思考 发布日期:2005-1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喜梅 论文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从现实状况出发,我国电子政......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摘要:巨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空间和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描述了我国50.60年代、改革开放和当前阶段的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