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及章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及章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韩剑颖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300110)
摘要:本文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现状的分析入手,进一步剖析了章程的“法定内容、自主权内容和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其他内容”所涵盖的基本要素,指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应处理好“权力与责任、自治与监督、内部与外部”三方面的关系,并提出要把凝练办学特色、推动学校改革、监督权力运行作为章程建设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治理结构;高职院校;章程建设
正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水平的提升,事关我国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的成效,事关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建设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与章程建设现状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大学治理结构及治理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章程的制定。章程是衡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制定章程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要求,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提升的需要。
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先后颁布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均对高等院校的章程制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如1999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申办报告„„章程„„”,两法从根本上确立了章程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我国高等院校基本由政府统一管理,办学主体、管理模式及功能定位差异性不大,所以大学章程的制定普遍存在滞后问题,高职院校尤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章程制定率极低,究其原因是举办者、高职院校,包括师生等均对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的社会使命、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及学校章程的作用、性质、内容等认识不足。
二是制定主体不明。我国大学章程的制定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学校的举办者或管理者(政府);二是学校自身;三是学校的董事会或理事会。至于“谁”更适合作为制定主体,现学术界说法不一。笔者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认为:依据我国政府对高校的现实管理权限,章程还是应该由政府统筹制定。特别是就高职院校而言,其举办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办学情况比较复杂,高职院校可在政府制定的章程下规范内部治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确保办学质量。
三是特色内容不足。我国于2012年颁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开始启动大学章程建设。高职院校中的一些领头者率先制定了学校章程,但通过分析这些院校的章程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各校的章程几乎千篇一律,存在很多雷同之处,其间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均不是很明显。
四是运行效果不佳。从目前高职院校执行章程的情况来看,由于章程制定、运行的内外部基础和条件不太成熟,且章程制定过程比较仓促,往往容易导致章程出台以后形同虚设。同时,加之有的高职院校与章程配套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机构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章程落实的难度。
二、高职院校章程内容涵盖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在坚持“以人为本、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等普适性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多元主体”等体现职教特色的原则。按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描述,章程除需要明确章程的作用、意义、地位、内外功能、原则及立法宗旨外,内容上还需要涉及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及师生切身利益等众多问题。就具体内容来讲,可分为法定内容、自主权内容和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内容。
(一)法定内容
章程的法定内容一般包括办学资源(含学校名称、办学地址、学校性质、举办单位等)、办学宗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和教育形式(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其他教育)等。
(二)自主权内容
章程的自主权内容包括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经济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和其他办学主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含办学目的、办学管理、办学需求等)、章程的修改程序、学校的分立和合并及校徽与校歌等学校标志物等。
(三)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内容
章程中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内容是章程制定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学校的领导体制(含决策机制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含学校内部机构和职责及管理体制等)、学校推进教授治学(含学术管理、专业管理及教师聘任等体系)和民主管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含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形式与监督等内容。
三、高职院校章程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不是几个专家研究一个文本出来就完事了,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责权关系;需要明晰党委、行政、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师聘任管理委员会、专业管理委员会等之间的权利边界及相互制衡关系;需要明晰学校与举办者、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在众多的关系当中,应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处理好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运转几乎都是传统的指令化模式,学校知道自己在办学,但办到什么程度、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责任等不清楚。为此,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定,一是要明晰学校与举办者(含政府)、学校与管理者(含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清单,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具体要求,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等。二是要明晰办学主体内部学校与教师、学生;学校与学术组织;学校与合作组织(含企业等)之间的责权边界。高职院校要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构,切实将国家“去行政化”的办学要求落到实处。
(二)处理好自治与监督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自治包括诸多方面,但这里所指的主要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自治和学术自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治既不是绝对的自治,也不是书记、校长或班子成员某个人的自治,而是在一定规章制度框架下的自我治理,在个人领导下的集体决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完善与章程配套的制度,建立健全各种议事规程、办事流程及内部机构组织规则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推动学校的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
(三)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学校章程本来就是联通国家法律和学校内部规则的中介,它一方面应调整大学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调整大学内部的关系。在这里,高职院校还有个特例,其实施的是“多元主体”的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诸多典型合作企业既是学校的办学主体,也是参与章程制定的主体,章程中同样也要明确他们的教育权利和责任。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章程建设,建立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董事会、理事会,依照章程,使社会各方参与学校事务有“法”可依,各使其责,以形成社会参与育人的长效机制。
总之,高职院校要通过章程建设,明确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规范各类权利的运行方式,形成行政权利、学术权利、民主权利良性互动、有机协调、有效制衡的格局,建立让广大教职员工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创建有助于学术创新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努力方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章程还处于讨论、制定阶段,真正实施者寥寥。应该说,各院校努力的空间巨大。但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观点,高职院校的章程制定不能背离中国教育的特色、不能背离广大人民的夙愿、不能背离学校的现实状况。正如总书记所言: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但在章程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章程要成为办学特色的凝练者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发展规模的同时,更多的关注了高职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各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创新与实践,历经近3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职教教育模式。而章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明确发展方向的办学定位,彰显高职教育及学校自身的特色。
(二)章程要成为学校改革的推动者
我国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之一就是高职教育更趋向于以市场化和教育者为主导,故学校的社会使命不同于本科院校,而这种使命的变化,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为此,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直接功能和效益,就是为推促学校治理结构的改革,要通过创新“多元治理”,改变过去封闭的治理模式,形成开放式的治理格局。
(三)章程要成为权力运行的监督者
大学章程往往被认为是大学的“宪章”或学校的“软法”。但无论叫法如何,以上说法足以说明章程具有法定性、权威性。但如前所述,尽管这种权利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但它还是有限的“权利”,因为这种权利必须是在国家大法和学校规章制度约束下的权利,是在广大师生和社会监督下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大学章程:现代大学法人治理的制度保障》 湛中乐、高俊杰 2011年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 马树超、郭扬等 2009年 3.《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2012年
4.《把大学章程作为实现大学治理的根本依据》 求是理论网 2014年 5.《人民大学章程》 2013年 6.《东南大学章程》 2013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
作者简介:韩剑颖(1969—),汉族,女,天津市人,现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分析
【摘要】 会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多年,但其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教材改革跟不上教学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会计 教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培养专业化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财经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几年会计职业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三个方面,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虽然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学生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是改革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我们使用、调查及研究的情况来看,目前会计专业教材存在下列问题。
一、教材缺少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会计是一项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管理工作,会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小组教学”、“学徒制”等各种教学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但教学成绩并不理想。新的教学方法需和与之相适应的教材配套使用,才能达到目标教学效果。但现有的会计职业教育教材还停留在侧重学科知识体系、侧重理论讲授、参照会计学科教材和会计资格证考试教材的基础上。其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应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而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着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现阶段会计专业教材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都还停留在注重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根本无法达到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实践性教材的严重不足、缺乏与企业真正对节的实践性教材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部分院校及教师自编了讲义,编写了《会计仿真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践教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使用“仿真实训”教材中,我们发现,所谓“实训”就是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再次的融合。会计实训教学中淡化基本操作培养,实训教材不“实”不“训”,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最终导致实践和理论两张皮,无法很好地完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材使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仍以纸质书面文字表述为主,形式单一。会计职业工作过程涉及会计处理流程、岗位分工、各种证账表编制、各种银行结算方式应用、财务核算软件应用、纳税申报与税务管理系统应用,以及凭证装订等,仅靠纸质陈述性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的操作与应用技能。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占有较大比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我们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成本会计是实践性、理论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一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填制大量的自制原始凭证、成本明细账,而教材呈现的凭证是已“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表格的填制过程、工作的程序不能完整呈现,导致学生账证意识模糊,把生产费用分配和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的数学计算,不能很好地将生产费用分配表的计算结果和记账凭证一一对应,也未能较好地掌握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与账簿(生产成本明细账)结转的对应关系。例如在辅助生产费用的交互分配法的掌握中经常只局限于算式求解,对于辅助生产车间进行的转进转出往往判断失误。如果在交互分配的过程中能运用账户的结构原理,将各辅助生产车间的明细账同时进行登记,各辅助生产车间的相互分配就一目了然,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
部分院校及教师已认识到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正积极进行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开发,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依据,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建设仍以学科知识为主,编写的教材自成体系,呈现出体系不明、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绝大部分的会计专业教材将其作为《财务管理》课程中重要知识点,但在《财务管理》之前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需运用到“货币时间价值”这一知识点;在《管理会计》中讲述“长期投资决策”时也将其列为重要内容,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重复讲述,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这一特点在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中的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决策分析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教材,相关课程教材内容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其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可避免,不仅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由于教师的理解及表述不一致,也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四、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于会计行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必须跟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核算法律制度时有调整、税收法制制度常有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新月异,会计专业教材也应及时调整更新。由于教材建设力量不足,教材的编制、出版周期较长等原因,导致现有教材更新严重滞后,教学中可选取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税法为例,近几年,我们经历了企业所得税从33%调整到25%、个税起征点2000元调整到3500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变化,但教材的变更至少是政策执行1到2年之后,这使学生所学和工作实际严重脱轨,更谈不上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这些内容落后于经济社会的会计专业教材,不适应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双证制”要求学生在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最新技术、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又要求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得考试科目来看,既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会计基础),又要求从业人员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财政法规与职业道德),同时还要求掌握从业人员必备的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过于侧重应试,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的,突出实践教学。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包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模块。就目前会计专业教材现状来看,要么是纯知识体系的理论教材,要么是会计“仿真实训”教材,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从调查来看,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普遍较低,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校期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忽视了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会计行业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实践技能为重,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实践教学比重要求越来越大。教材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组织实践教学、传播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若要办好高职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教材。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课程和教材。不同的课程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内容又决定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效率,只有建设难易程度合理、知识技能切实、内容形式全面的教材,才能便于教师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学生才能快速吸收知识,随时训练职业技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浩、陈友年、周源:教学做合一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程淮中: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材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3] 高翠莲: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2013(2).[4] 李福荣:浅谈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2).[5] 相翠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技能为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 史进保:完善高职财会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7).[7] 王健梅: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院,2010(17).[8] 黄良杰: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会计专业教与学[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0(8).[9] 吕学典: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毛波军、杨相栋、李晨涛:“双证书”课程体系与教材改革解决方案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6).(责任编辑:刘冰冰)
第四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责任编辑:李锦雯〕
第五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介绍,详细分析了示范建设的立项建设目标界定不清、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等问题,提出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等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国家 示范 高职院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5Thinking and Problems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nstruction
Zhu Fangming, Chen Hua
(Nanjing College of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Nanjing 210048,Chio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as a five-year,by the int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at clearly defined objectives of the model building,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Unfocused,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a model focused on the “model”,“model” should have adequat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masses intelligenc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nationalmodel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blems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启动到今天已经五个年头,如今又开始了新一轮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和反思前100所示范院校建设的成败得失,必将有益于做好后100所骨干院校建设工作。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中计划“2006年,启动第一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7年启动第二批4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2008年,启动第三批30所左右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完成首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继续执行第二批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
1各地在短短一个月时间经过推荐申报、答辩评审,于2006年12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即下发了《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项目建设期为3年。之后,又分别于2007年8月20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2所院校为2007拟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9月8日下发文件确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8立项建设院校;2008年10月7日下发文件确定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为重点培育院校,至此100所立项建设院校和8所重点培育院校的遴选全部完成。
2009年9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2009年11月2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
[2009]13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28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201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42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0〕11号),2010年6月1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文件指出“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42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至此,2006、2007两批立项建设的70所院校全部通过验收。
2010年7月26日,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10年9月17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公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名单的通知》,拉开了新一轮示范建设的序幕。
二、示范院校建设过程及验收问题简析
从两批70所示范院校验收结果回看3年来示范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从示范建设的开始到示范建设的过程,直至最后的验收结果之间都存在一定问题。
1、建设目标界定不清
本科院校“211”工程建设明确是“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验收是对投资的建设项目或学科进行验收,从“211”院校的“帽子”到结果的验收没有任何矛盾。而我们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从开始发文到项目验收,究竟是要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还是他们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是这些院校的“项目”就界定不清。教高[2006]14号文件应该是示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文件中建设的意义和目标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看,应该是指通过一些项目的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院校”,教高函[2006]32号文件也表明是“确定天津职业大学等28所高等职业院校为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然而从建设计划的具体步骤中“示范院校的入选条件”、“启动XX所示范院校的项目建设”看,似乎这些院校已经是“示范院校”,建设的只是这些示范院校的项目。回顾整个建设的实际过程,以及《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和最后的验收看应该都是针对示范院校具体项目的建设。可见,建设的是“示范院校”还是示范院校的“项目”,从一开始建设目标就没有廓清,否则就是文字表述存在问题。
2、建设和验收的重点不够明确
无论是“院校”建设还是“项目”建设,在“国家”、“示范”、“建设”三个关键词的核心理应该落实到“示范”上。然而从示范院校的建设实践和最后的验收结果材料看大多注重了具体“物”的“项目建设”,而忽视了“示范”二字,似乎只要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自然就是“国家示范”了。在几年建设期间,教育部开展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组织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从媒体报道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实现了4个翻番[1](和示范院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翻番,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老师数及其任课数翻番,为企业的研发科技服务翻番,对口支援的地区数和院校数翻番)”看,其实只体现了“量”的增加,而“值”、“质”的效果究竟如何根本无法考量。再看示范建设验收的材料依据:
1、已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2、已批复的《项目建设任务书》,3、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公示版)(2007.9.1~2009.8.31),4、示范验收材料(含:
项目总结报告、项目院校建设情况进展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2009.9.1~2010.1.31)、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这之中同样很难看到“示范”的成份,示范建设的“示范性”只停留在舆论热炒上,具体体现在哪里无从寻找,比如对口支援了多少多少院校,受援院校究竟发生了哪些质的变化都应该有充分的证明。
建设目标不清晰,建设和验收重点不明确,必然导致重“物”的建设、重形式的验收,而轻示范效应。
三、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思考
1、示范性建设的重点在“示范”。
既然是示范院校建设就必须突出其“示范”作用,尤其是“国家级示范”,一定是标准高、要求高、难度大,绝不是仅仅靠巨额费用就能堆砌起来的。记得当初示范建设的要求是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如今“教育部和财政部同意70所项目院校全部通过验收”,在短短3年,70所院校都美美地贴上了“国家级示范”的标签,其实,无论是从这些院校内部的实际情况还是从《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验收材料主体看,充其量只是做到了“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示范,品牌特色专业也好,精品课程也好,教材建设也好,教学改革也好,只要有大量的投入,可能在哪个学校都不难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就建成了70所“国家级示范”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除了用“中国特色”、“中国速度”解释外,其他无从解释。
2、“示范性”应有充分的历史积淀。
示范建设不同于某项评估,有具体的验收标准,不管你什么时候评,符合条件过关,不符合条件免过。示范性建设不只是一般项目的建设,应该是院校方方面面能体现示范的建设。硬件的示范其实只要有投入都容易实现,而软件的示范,特别是一些需多年传承、积累才可能达到的管理水平、教学水平、人才质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却是很难在短时间建设成的,必须有充分的历史积淀。在百所示范建设院校中,那些建校仅仅几年、十几年的院校究竟能有多深的积淀?如何能做出示范?这么短的建设期建成的“示范”,其成果的“示范性”可想而知,必定只是一些显性的、表面的所谓“亮点”罢了。如果说这样就建成了“示范”,那些投入数亿、数十亿、已经建了那么多年的“985”、“211”早就应该贴上“世界一流”的标签了!人们不禁要问,发展高职教育需要这样的“自娱自乐”吗?
3、发展高职应该充分地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
在我国,只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更高一级的领导提出某一观点,有些或许是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句话,也会迅速放大为一项“指导思想”、“办学方针”和“具体政策”。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到“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改革,从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建设到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一路走来,想必都是长官意志的结果!一位本科院校调到高职院校当领导多年的院长说,从调入高职以来只听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几个词,至今还是这几个词,就没有见过新东西。一些基层院校院长们也发出过不同声音,这些专家究竟有几个是真正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又有几人有过实战经验推出过样板?据传在一些示范建设会上,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些领导和专家对一些提出疑义的院校领导大声斥责:能不能做成是你的事!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不是源自学校教学、科研、教师、学生的自身要求,而是来自于各级行政领导、文件引导,政府成为主宰和控制大学的唯一权力中心,这就是我国的现状所在,更是形成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国高职教育应如何发展?组织评估、示范建设等如此浩大的全国性工程是靠几个年轻的政府官员加几个只有理论、没有多少实践的“知名专家”,引导我国高职教育千军万马的庞大队伍前进,还是紧紧依靠广大的基层群众,广泛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高职?是轰轰烈烈组织那么多追求表面繁荣的“工程”,还是平平淡淡做一些实实在在能够提高质量的“小事”?必须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反思。少折腾,不折腾,这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谢洋.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3年取得4个翻番[N].中国青年报,2009-11-3(9)
[2]《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确定2006“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
[4]《关于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建设进展调查的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OO七年六月十三日)
[5]《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8所立项建设院校验收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9]44号)
[6]教育部 财政部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09]13号)
[7]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教高[2010]6号)
作者简介:
朱方鸣(1957-),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陈华(1960-),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教师副教授/高工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教育
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625号210048
025-57025298(办)57793690(传真)***(手机)e-mail:zfm@nj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