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共5则)

时间:2019-05-12 05: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武威职业学院为例

马 静

(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 武威 733000)

摘要: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建设的内部成因,以一线教师的视角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能采取的对策,即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设 内因 思考 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要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影响高职院校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探究其内部成因和改革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影响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因

(一)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国家对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经比较明确了,对高职教育基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征有明确的规定,但学校管理者和一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于什么是高职教育、为什么要发展高职教育、怎么样发展高职教育这三个问题还有些模糊。主要表现在:面对部门而不是面对市场办学;

多少、结构和比例如何?由于教师责任心有所下降,不能很好地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不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迫切性不够强。职业教育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危机。

(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不断减少。但社会上高学历倾向,一些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得不上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往往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愿望、能力,使相当部分学生对学校生活不适应,对学习不感兴趣,职业教育越来越像“文凭教育”,没有突出对技能的培训特色,导致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不理想。同时,近年来社会的飞速变化,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正朝着学校有关人员所预想不到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学生普遍在物质生活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由于家庭和社会教育能力下降,部分学生日常生活习惯不好、基本规范意识低下,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淡薄,毕业后就业得不到保障,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建设。

二、以教师视角探究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思想是先导”,这是教育改革当中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而且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凡碰到阻力时,背后隐藏的常常也就是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思想观念转变问题既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面

又能使每个学生确实具备针对社会变化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并自觉采取行动的必要素质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强烈的着眼于未来生活的目的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

(三)增加自身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高等大学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高职院校来说,却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教育部明确提出, 到2010 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必须达到60%, 高等职业学院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调自学。我们高职院校是一些技校、职业高中和中专学校合并成立的,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文凭,还有部分教师是自考本科毕业的,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有自学的习惯,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与具体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师要不但能承担专业课教学,还要能教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更要承担新开的一些课程,达到“一人多课”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再次要与具体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则首先要熟悉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辅导、指导实验和实习等等做起,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斯特就指出:受训

可以发挥教师的专长又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才干,而且有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和合理分工,以及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武威职业学院必须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大潮下抓住机遇,加快学院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王伟廉.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维君.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4]高等教学研究(第七辑)[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5]崔奇.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第二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高等数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一们公共基础课,如何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需要更多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尤为重要。但由于生源基础水平整体不高、认识不够,教学中应用性强调不足等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进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成为高等数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一直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贯穿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中,它的作用众所皆知: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于为其他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支持。因此高职教育也应该抓好高等数学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完美与和谐。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转化,各行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时代对传统数学、新分支数学知识的需要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在文学上,数理统计的知识也广泛用于对于文学作品作者的考证等方面,例如《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总之,数学在各个领域已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高等数学是高职学生后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2.1学生学习的弱势表现

首先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不够,认为学数学没有实际意义。其次,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能力也较弱,当有一部分知识衔接不上时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再次,数学中的复杂的运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对产生了恐惧感,许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听课。

2.2教学管理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学生不知道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有什么样的联系,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教学方面,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填鸭式的方式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消极状态,不能提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学思考

3.1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版本比较多,但基本都是延续了传统的知识结构,是对数学专业教材的精简。我认为教学的出发点必须以学生为本,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专业课程,根据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程度,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专业课用不上或使用较少的内容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如应用电子专业应讲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而对于经济类专业则应该加入线形代数的知识和概率统计的知识。

教学中不必对理论推导、证明作过高要求,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精简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过程。降低数学严格论证的要求,简化烦琐的计算过程,讲授数学实验的知识,用计算机代替一些复杂的计算。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讲授中加入一些数学史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了解数学家的生活故事,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激发求知欲。同时加入一些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例,增加学生的数学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出数学中的美。

3.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要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更应灵活化,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运用引导、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启发是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数学思想,点明主线,提出问题。精讲是关键,在讲课过程中围绕内容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提出的疑点,引导学生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中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或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同一个定理,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同时注意类比归纳和对比总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自学,培养发现、归纳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凸显出其优势。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可以用软件制作复杂的空间图形及动画,为学生演示粉笔难以描绘的空间几何图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将传统数学知识与数学软件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采用“粉笔+讲授+计算机演示+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既保留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与学的直接、自然的交互方式,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用计算机代替一些复杂的计算,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3.3教学评价体系

长久以来,高等数学的考核都是闭卷形式的考试。对于数学这类计算性比较强的学科,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准确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具有很好的检验效果。但结合高职高等数学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为专业课程作必要的铺垫以外,另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考核上也应该多元化。我们现在所做的是,狠抓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占30%;传统的期末闭卷占50%;数学感悟占20%,数学感悟内容比较广,可以写出对某个公式或者定理的理解,可以写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可以写出对于某个题目自己思考出的另一种思路。总之,只要与数学相关,都可以写入感悟之中。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体系更能适应高职数学教育,也更能得到学生的赞同。

3.4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应在教研室中作好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业务质量,有利于学科发展。同时,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实践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相对固定于某一专业,这样便于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与交流,把握好所教专业教学的重点,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和总结。改革中应注意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在坚持数学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对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高职数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敏.人文社会学科开展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8,24(3)

[2]黄云美.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中的思考[J].才智.2008,(18)

[3]富爱宁.高等学校文科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李伟.对《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的一点看法[J].大学数学.2008,24(3)

第四篇: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第五篇: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然而,物流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的科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的试探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物流专业的建设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急躁”行为。有些院校对物流职业教育了解不够,但对物流专业建设的工作期望却很高,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工作带来一系列麻烦。实际上,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全方位考虑、综合平衡。结合我院实际,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共有97所本科院校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效仿,也开设了这两个专业(当然,限于实力所限,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开设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并且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了本科院校的体系。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忽视,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承担的是职业教育的重任,是以“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强调的是“零距离”上岗。

实际上,从物流运作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即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零、配件、能源等)采购、储存、生产物流管理、包装、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运输、配送、仓储、信息处理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运输、保管、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等岗位群,此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懂得进出口贸易、报关、通关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掌握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的人才,都是社会高度需求的人才。

所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只一味的效仿本科院校。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当前某些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只是强调,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人才日趋细分,高职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明确目标,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现在用人单位欣赏的是,一到岗位就能马上工作的学生,即“零距离”上岗的学生,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得一点,但并没有某一方面专长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上,命名“物流

管理”可以,但在培养目标上一定要进一步细分,要以培养学生擅长某

一、两项................专业技能为目的(当然,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竞争力,这一点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已经得以充分证明)。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仓储方向的学...................................生,就应着重培养其商品保养、仓库管理、堆垛、码货、库存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机械、物流知识,建立其牢固的“仓储”专业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使学生学有所长。............

二、招生规模一定要适量。

随着物流在我国社会被逐渐重视,物流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专家指出,物流领域的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34万人。巨大的人才供需差距使得物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招生形势一直不容乐观的高职院校,似乎得到了一个“香饽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院校在本校物流教学条件和师资还没有很好建设和培养的前提下,不但不控制招生的规模,反而想方设法扩大招生途径,无限制的招生。

其实,办物流专业并不是某些院校想象那样——门槛很低,物流专业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如果错误的认为一次投入或者短期之内就可以建设好物流专业的话,往往会给后期的专业建设带来一系列的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招生规模上不加控制的话,在后期教学工作当中难以保证质量和效果,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得不偿失。关于这一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先生在前段时期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认为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对此,我们的建议是,高职院校作为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务必要根据自身实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努力做到招生规模与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师资力量相匹配,保证教学质量,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设计强化专业细分特色。

物流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课程自然很多,这种情况导致部分院校在物流教学内容设计时常常难以取舍,认为每门课程都很重要、学生都必须学习,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一味的填塞课程,导致教学内容臃肿不堪。实际上,很多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多门课程不加以改进的填塞,往往会造成科任老师由于内容重复带来的教学困难。并且,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的广泛,往往难以体现教学的专业特色。看到这一点,结合前面的观点,有些同志可能会认为,既然要突出专业特色,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专业细分的特色,大

胆砍掉一些课程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物流是一门知识性广泛的交叉性学科,如果砍掉一些课程,往往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那么,面对这一矛盾,我们该如何解决?我们的建议是,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工夫。具体做法是:可以将物流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专业课程,是任何一个物流专业学生都应学习的课程,如《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类是核心课程,是突

出专业特色的课程,即体现专业细分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仓储方向的《仓储学》、《库存控制管理》、《商品保养》、《仓库规划与设计》、《仓储实务》、《包装学》;第三类是相关课程,是与这个细分专业相关的但不是很密切的课程,(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仍旧以物流管理仓储方向为例),如《配送学》、《运输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等。对于第一、第二类课程我们可以详细讲述并注重实践教学,对于第三类课程我们只做介绍性教学,亦即将几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压缩至一个学期教学,删除重复、不重要的内容(适当的话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讲义),着重介绍基本内容、理念。这么做,我们相信可以较好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有利于真正体现专业细分特色。

当然,在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上,上述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教材选择、内容把握等方面狠下工夫。现在,不论是学校物流教育还是社会物流培训上,存在的问题是: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讲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这很不利于物流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把握上,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更多的注意实际经验、方法、技巧的讲述,结合国内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方法,力争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内物流实际,精心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实用的物流人才。

四、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有些同志,在了解我前面的观点之后,认为,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办学的话,尽管办学效果很好,但必将耗费较大人力、物力、财力,会给办学带来一系列困难,增加学校负担。这个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办学方向上“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提倡坚持走差异化道路。

物流专业建设要坚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方向性问题、也是战略性问题。从资源配置与优化来讲,每所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院系专业的设置等诸多因素,在某些学科领域的师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社会资源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物流专业建设时,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稀缺资源,就可以较低的成本办出专业特色。如果学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上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那么在物流专业细分时,或者说在办学特色上,就应该利用国际货代、国际支付与结算、报关、通关等的办学资源,突出货运代理优势,亦即物流专业细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而如果学校

在工商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就应该在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管理上办出特色;如果学校在生产运作与管理专业上具有优势,应该在生产物流上办出特色等等;甚至,如果学校在汽车生产专业上具有优势,办汽车物流方向也未尝不可。

就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而言,绝大多数院校都刚刚起步,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影响物流专业办学的发展速度、办学成本和办学质量,更关系到所办专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也会影响院校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建设与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与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相信,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用差异化策略,抓住机遇,求实、创新,不断摸索,高职院校就一定能真正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下载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党支部的地位、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探索了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措施,从而对进一步提升高校......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下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本文重点探讨高职学......

    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

    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摘 要:随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入“收官”阶段.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与建设成果起到了对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的“百舸争流带动千帆竞......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

    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本文从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学风状况的分析入手,从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创建优良学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学风是一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申请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请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幸福**建设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0年底,改革项目获批立项。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