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时间:2019-05-13 04: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第一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在2010年7月23日的“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全国产学合作协会副秘书长、上海产学合作协会执行副秘书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陈解放教授,作了题为《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建设》的主题报告。陈教授的专题报告主要阐述了以下问题:

一、示范院校建设首先要把改革的框架梳理好——目前现状好像仅仅是在搞零部件。首先要把框架搞清楚:

1.高等教育改革主线是什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是什么?——校企合作

3.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抓手在那里?——工学结合4.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是什么?——专业建设

总结: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主线,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是抓手,专业建设是平台,课程改革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操作指南。

二、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校企要深度合作

体现5方面:

1.组织基础:校企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立体的,不能仅限于校方合作,而且要在系、教研室、教师等各个层面,要有深度的企业合作。

2.资产基础:要有企业捐赠(资产或设备)。没有资产的运作,不是真运作。

3.系统运作:要建立例会制度;重点要建立作业文件,要保证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且很人性化;要行为化。

4.服务能力:目前校企合作更多是基于个人情感因素,要提高学校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才能保证不会因为一个人调走了,合作就结束。要注意,培训同样是含有技术成分的。

5.政策支持:在服务能力方面要大力抓产学研,教师必须要提高科研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操作指南

1.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2.人才培养方案有2个结构:主题部分、支撑部分.。所以它有可能是一个文件包。

3.人才培养方案有3个功能:给学生看、给教师看(这两部分应放在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给管理者看。

4.四大要素:

专业成长依据:要逐步建立动态机制。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和任职要求相结合,要协调发展。

内容和方法:主要是课程设置

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质量保障。关于质量保障,重点是否能将新评估指标行为化。可能的话,把重要数据行为化,便可成为该学校的质量保证,不用从头再干,而是借鸡(数据采集平台)生蛋!

四、人才培养内涵最核心的是教学为主

无论如何,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但往往学校汇报,都怎么说,以教学为重心,但具体就不能体现。例如,在听到学校介绍时,提到实训基地,有多少设备,投入资金是多少,但却看不出这个实训基地教学的痕迹。

第二篇: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第三篇: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8):6.[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30.[5]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1-4.

第四篇: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

摘要:随着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加强内涵建设”更是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何为内涵发展?内涵发展又导向何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大旗又该哪般飘扬呢?关键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确保实践与反思的足够张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反思性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批地方职业大学建立至今,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这短暂的几十年中,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由“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截止2007年4月13日,我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1109所之多。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教育部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全面开展了以内涵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立项工作。高职教育在当前大好发展形势下,备受社会关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内涵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界家喻户晓的时髦话语,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最响亮的口号。我们经常能听到学校领导在其报告中讲,他们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内涵建设的,如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但内涵在大家的心中又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我们很难从领导者口中问出一个关于“内涵”的所以然来,可谓万人有万般理解。显然把“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结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来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二、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几种常见观点

(一)历史阶段论:与外延扩张相对应的一个发展阶段

该论断往往从宏观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认为高职教育经历了“新兴”(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和“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规模数量扩张)几个发展阶段后,亟待从数量扩展

为重点转向模式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亦即内涵建设的重点。因此内涵建设就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种视角较多的出现在有关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论述之中,亦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确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立论依据之一。

(二)箩筐论:是光芒四射的聚宝盆内涵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这种论调往往在学校对外宣传总结材料中有最具体的体现。只要打开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一搜有关高职内涵建设的文章,必然会有如下论调:比如说某某学校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后面往往列了一大堆的包括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建设及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等等,以及一大串具有“最充分”说服力的阿拉伯数字;如省级、部级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多少个,省级部级精品课程多少门,名师多少位,国家级教材多少部等等。总之,只要是觉得还摆得上台面的东西都往里面装,东西越多,筐子越满,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内涵越丰富。内涵发展就意味着想方设法争取这些所谓具有校际可比性的荣誉和外在话语权。

(三)品牌特色论:内涵就是品牌、特色另一种论调它不是通过一一列举学校所取得的具体成果来说明作者对内涵发展的理解;而是用“品牌”、“特色”之类的词同“内涵”互为解释,学校内涵发展就是学校要树立品牌,要创特色。学校有特色、外在形象好,则学校就有“内涵”。总之是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诠释学校内涵发展应有之意。内涵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性、迫切性)问题以及从什么方面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包括着手点、层次性)的问题,但都回避了谈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而事实上若没有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如水中浮萍般根基不稳。因此笔者认为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得从高职教育的内涵谈起,下文将以高职教育的内涵为基点,就高职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思考

(一)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内涵”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为:1.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

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劳动者。2.内在的涵养:他是个内涵很深厚的青年。本文中所讲的“内涵”主要倾向于第一种释义。笔者认为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之含义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2.其次是一种新兴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之根本得围绕培养“人”展开:眼中首先要有“人”字,然后才是职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不可以拔苗助长;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不可守株待兔。职业性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新技术的吸收;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等要与时俱进。当然不管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想得有多好,课程有多新,如果落实不到位,还是一场空。因此,内涵发展的关键之处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抓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位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要把占时半年之久的实习实训较好地落实到位。

(二)内涵发展是有层次性的,且不可纯粹由外界来推动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对不同的办学者及办学的不同时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有一种观点把以规模求发展、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内涵发展至少有表层(物化的)和深层(理念化)之分。

对当前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规范办学,适度控制高职院校数的急速增加及高职招生人数的扩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具体表现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工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加大投入,改善高职办学条件。而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但不管是全国范围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还是高职院校具体的专业、课程、师资建设,它们都是物化层面的内涵发展,只是一种表层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所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凸现自己。

深层意义上,内涵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就是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学校仍然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回应上级部门的要求。

(三)示范性院校建设中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外在话语权与内在提高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否没有具体的参照系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像学校规模、教学设施等可以具体量化,具有可比性。人们很难对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做出程度上的评判,因此学校往往以获取外在话语权作为对内涵发展的重要诠释。对于单个的高职院校来说,有名声、有牌子就会有钱,有钱才会有发展,而各种名声、荣誉、牌子是需要里里外外争取的。现实往往是学校领导整日忙于打理各种里里外外的关系,学校一味以在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示范性院校建设遴选”等等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为学校最高荣耀。否则别人有了你没有,那么你就要被踢出历史的舞台,未能把握好时势者,必然被历史所遗忘。学校永远被历史的潮流推着往前走,自己没有充分的思考,而至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具体问题,只要不会伤及到上述各荣誉的争取,学校往往是不会太用心去解决的。我们说去争取各种荣誉对学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仅仅把获得多少荣誉作为学校办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当短视的。一所学校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如果学校不注重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只是重视那些当前能争取到外在话语权的人,必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埋下定时炸弹。内部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内涵建设的前提保障,外在话语权只不过是内涵建设取得成效的部分表现形式。

2.改革与反思的关系。学校的改革往往是跟着上面走,学校自身很少去反思学校的各项改革,不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改革而改革,为写宣传材料而改革,改革完成后,往往对最初的改革初衷忘记得一干二净。两年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部鼓励了、支持了,高职学校纷纷匆匆上马,上面一冷静了,改革不了了之。再比如说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学校在作改革设想时就压根没有再计划就改革前后的效果作对比跟踪分析。而且每一届领导下来总要把自己在位时的改革总结成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改革的效果一般会被描绘得五彩斑斓;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改革的真正效果。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绝不可以迷信改革必然意味着进步;要勇于正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勇于对各项改革进行反思,改错了及时纠正过来,不怕承认失败。

3.左顾右盼与勇往直前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可以闭门造车,学校的发展亦不能像孔乙己讲学,整天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需要放宽办学的眼界,但内涵发展绝不可能是简单地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而成。示范性建设立项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式绝不能是左顾右盼,今天

甲校来乙校交流,明天乙校到甲校学习,学习来学习去,学习就变相地成为一种游山玩水之借口。与兄弟院校的比较可以作为鞭策学校发展的动力,但绝不可以把别人的尤物简单搬回,作茧自缚,反过来使自己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

四、结语:长期性与反思创新性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绝不是三五年的一个工程就可以解决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期望着一个工程结束,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会发生什么质的飞跃,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绝不能因为自己拥有了某种牌子而沾沾自喜,甚至自欺欺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绝不是一夜之间高楼满地、师资猛增,也绝不是新名词

第五篇: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李永刚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学习与知识》冯施钰珩 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李永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下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0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本文从对目前高职院校中学风状况的分析入手,从学校、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创建优良学风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途径学风是一种......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申请

    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申请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幸福**建设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度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0年底,改革项目获批立项。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

    浅议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推荐5篇)

    浅议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孔繁晨 [摘要]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团队建设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壮大,高职院校也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层次逐渐拉开,生源多样化,这就给日常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迫于压力......

    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最终定稿)

    职教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大战略创新 随着全国职教改革加速,高职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10年启动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