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5 11: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赵向军吕同斌胡进

摘 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为社会服务里取得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第二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严新英

摘 要:文章根据三年多来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院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地区纺织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纺织机电、机械加工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自治区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机电类、纺织类专业的优势,以纺织机电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矿山机电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假期面向地区各县市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创造有力基础。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浙江纺织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承担对本地区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阿克苏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第三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之实践与收获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高等院校应满足社会需求与期望,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中指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这是对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要求和职能定位。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学校服务于社会,不只是通过培养人才这一个渠道,还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人才资源、科研实力和实验实训物质资源,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开展各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有益事业。同时,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因其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对应性强,与各类职业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社会服务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具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应加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事业,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把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领导层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达成共识,组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机构,培育和提升社会服务的人才素质,稳步推进社会服务诸个建设项目,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进程

1.1 院校社会服务的师资力量建设

人力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我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在各系、各专业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上得了讲坛下得了基层,能够全面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同时我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强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在实力。例如我院组织教学实训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管理理念、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等高校管理的培训活动,组织医学分院护理专业骨干教师赴香港进行医疗管理及临床治疗培训学习。我院多年定期举办“宝职院大讲坛”,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术专家、职教培训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和职业培训会,并邀请各县区职教中心与会。

1.2 院校社会服务物资硬件建设

实验、培训基地及相关设备,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所依托的平台和物质保障。在实施和推进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中,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物质硬件建设。

根据《宝鸡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1年)》关于“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的规划目标,学院成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社会化服务的培训实验实习基地。2013年我院护理、机械加工、会计电算化、康复四个专业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了陕西省省级示范基地验收,又通过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验收。形成学院相关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基本硬件支持和保障。结合我院专业对应的职业(行业),组建了医疗、机械电子、农业生物技术、会计、物流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技术鉴定和人才培养评定需要。

1.3 院校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必须有顺畅的服务渠道和有效的服务平台。

我院提出“一个集团,两个基地,三个中心”的社会服务组织建设行动规划。在市政府指导协调下成立了“宝鸡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了两个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三个中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职业教育技术咨询与研发中心”,“校企(行)合作交流中心”。横向示范引领,来实现宽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格局。利用“宝鸡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和物质资源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纵向“以市带县”指导服务,横向示范引领对口支援交流,带动宝鸡12个职教中心和相关职教机构,辐射关天经济区及周边区域,通过开展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口支援交流、技术推广与服务、校企行深度合作等,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途径,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社会服务建设的工作进程与成效

具体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与地方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测试鉴定方面。几年来在工业企业、农业、教育科研、医药医疗卫生、人事劳动、会计金融,民政社区服务进行各类技能鉴定近十万人次。多次承担宝鸡地区财政系统培训、司法机关法律培训、执业资格和职称评定考试、无纸化执业考试。多年来承担了宝鸡市公务员招考、国有事业单位招考、乡村与城市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招考等各类大量繁重的社会招考工作。而且学院同宝鸡地区九个县区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每年对口支持1-2所县区职教中心和一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②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与上海大众汽车、中锐汽车集团成都基地、陕汽集团、第三陆军医院等300余家企业、医院建立了顶岗实习合作关系。为宝鸡石油机械厂、陕西民爆集团、华山车辆厂、关山草原旅游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与上海大众、中锐集团、陕汽集团等企业互派技术人员、学生定向培养合同就业。

③在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科研方面。为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区域特色,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我院加强地方专题性科研攻关,成立了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所、周易文化研究所、国学教育研究所等十多所科研机构。

④在继续教育方面。我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亚太专修学院、中北专修学院、天水卫校以及泰山医学院分别联合招生,开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班。

社会服务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几年来社会化服务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①开展这项工作,使作为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有一个能够发挥自身力量的渠道,为地方民众、为社会做了几件实实在在有益的事情,形成“高等院校反哺社会”的一个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体现着高职院校价值的高低。

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程中,形成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高校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有力推手,同时促使地方政府给予职业高校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形成高校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学院在社会公众、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进而出现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有利局面。

④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践进程中,也加强和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实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社会服务工作也就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最后,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仍然是初步和探索性的,还需要长期拓展和提高。例如以往我们基本上是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开展工作,今后应拓展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这样既壮大了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使这项工作更加广泛而持久,成效更加显著;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使其尽早与社会融合。

第四篇: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思考

新生来自全国大部分省份城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按照成绩、地域等因素分班以后,如果不能很好的在自然班中搞好班级建设,尽快的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方面会直接影响新生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学生的成材成长;另一方面,班级建设不到位影响到学生工作远期目标的实现,弱化人本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一年级的班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凝聚力,实现新生班级的实质性融合

针对新生在报到后由于环境、生活的改变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无法很好实现班级同学间交流这一状况,就需要充分利用好仲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同学过好第一个团圆节,为同学间的交流开辟渠道。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抽签等方法建立班级内部的互动联谊宿舍,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开课后,在班级内部建立“一帮一”学习对子,结伴学习,互相促进,以学习促交流,实现学风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的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极大的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二、以制度促发展,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中的制度性选择,为学生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决定性因素。班级制度性建设是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其搭建大学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保证。在关系班级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化,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上放弃传统的先期指定的方式。采用班级评议,高年级学生干部意见,辅导员考察相结合的“三三制”评选方式,以人为本,更加尊重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为今后班级工作建立模版,进一步规范计票、监督、存档等环节,注重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构建保持班级公平公正谐和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班级工作规范化建设,使班级工作规范化框架基本形成,凡大事、会议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规范的记录,班级同学也日益适应这种阳光透明的制度选择,在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评议过程中,各班程序到位,操作规范,顺利的完成了班级的评议工作,同时也为今后的班级推优和类似的工作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模式,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意识。

三、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设立新生班级的“学生导师”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是在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的新探索。通过从二三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班级建设,充分的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的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的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 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一方面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了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作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

成为老师工作的好帮手,成为新同学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四、实行开放式的学生干部选拔模式,建立班级工作团队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生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新生班级建设的层次和方向,因此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是新生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同样也为了能最大范围的选拔优秀的学生,在新生入校之际,新生班级不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这样传统性的办法开展工作,而是采用了个人申请,分别考察的办法,确定一个大名单,组成几个团队,用无领导分组的办法组建临时班级管理集体,通过他们共同工作,由其自身的表现来自然完成其在班级中的定位。这样对学生干部的选拔由一个点到整个班级的一个面方向转变,在为更多的学生创造锻炼自己机会的同时,把选拔个别变为组建团队,走学生干部培养的群众路线,拓宽了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虽然在工作初期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种选拔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班级学生工作的骨干,为一年级的学生工作积蓄了力量,储备了人才,创造了条件。

五、组建班务参与会,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崭新的环境之后,面对新的生活,具有很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挫折造成失落心理,特别是在班委、学生会、社团产生之后,许多学生没有了参与大学生活的渠道,开始进入“宿舍—教室—食堂—网吧”四点一线的生活轨道,对班级事务不热心,开始进入一个“无所事事”的怪圈,不热心集体,责任意识淡化,团队精神淡薄。为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充分的调动大一新生的参与性,使更多的学生融入自己的班级,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自身综合素质的新平台,在新生班级建设中引入班务参与会机制。班务参与会即在每个班内(60人左右)由每个宿舍推举一名非班委非舍长的同学,辅导员和班委推举三名同学,共计15名同学共同组成班务参与会。再由参与会、班委、舍长、辅导员共同推举参与会中的五名同学作为常委来组织参与会的工作。参与会作为班内部的“民间组织”身份出现,全部由非班委非舍长同学担任,最大限度的反映班级同学的意见和协助班级建设,成员定期轮换以保持参与会的活力和更好的反映同学意志,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样以来,又从一个方面调动了班里很多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班务参与会定期组织会议,征求同学意见,及时掌握个别同学的情况,定期选派参与会同学参与班委会反映同学意见;同时不定期的向班委辅导员反馈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解决同学反应突出的问题。由于班务参与会是由班级普通同学组成的,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种模式极调动了普通同学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为班级建设增添了活力,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班级参与会与班委会、舍长联席会构成了班级建设的组织框架,成为班级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六、鼓励新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精神,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在刚刚组建的一年级班级中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以及各地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使班级内部思想呈现多元特征,加之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陌生,往往造成班级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和共同的班级意识。注重班级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意识形成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在班级建设中的创新思维,是特色

班级文化形成的不竭动力。同时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把人本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管理类某新生班级为例,这个班级贫困生远远超过一般比例,在入学初期就呈现出学生自我封闭意识突出,许多学生不乐意交流,对班级活动被动参与,班级氛围沉闷。针对这种状况,该班级在班级建设中提出了“打开心扉,相亲相爱,自立自强”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在班级工作中突出“真情”,以真情感动人,以真情凝聚人,在生活总关心到每一个同学,组织同学搭伙吃饭,为班级同学募集过冬衣物,特别是在临近期末,贷款等没有到位,不少同学出现生活费紧张,这个班级同学在班委的组织下建立“班级爱心银行”在期末等同学们易遇到生活困难的时期,手头比较充裕的同学自发拿出一部分生活费作为基金存入“爱心银行”,银行行长及会计由生活委员和卫生委员担任。有需求的同学可按需提取,以解燃眉之急。“班级爱心银行”的设立,帮助许多同学解决了临时性困难,使班里充满了家的温暖和温馨,很好的促进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形成。

第五篇:“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与实践

“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与实践

摘 要: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在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提出创业扶贫的“113服务模式”,即:一个统一,即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的目标统一;一个机制,即为职业院校助推“创业扶贫”深入开展的工作机制;三条途径,即为通过农业产业服务、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研究三条途径,大力培养能支撑和带动农民创业脱贫的合格科技特派员。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为引领库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乃至科技创业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扶贫;社会服务;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集成示范计划项目“万州区猕猴桃科技创业示范村建设”,项目编号:cstc2013jcsf-kjfp80011。

“万州区科技创业扶贫试验区”项目是重庆市“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虽然重庆市万州区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在个别地方还有进一步加剧趋势。我们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帮扶绩效。开展科技扶贫,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是今天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决议和《重庆市万州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精神的体现。万州区尚有一百多个贫困村,14万多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重庆市唯一农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高举“立足三峡库区,服务现代农业”的开放办学理念,注重促进地方经济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重庆市市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积极参与重庆市“创业扶贫”研究与实践,通过承担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创业扶贫试点区”项目,形成了体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现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使命主要有: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知识传承与创新、农业社会服务等。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它是高职院校创立的基础和办学的宗旨,是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综合体现与历史使命。

创业扶贫研究与实践,是根据三峡库区乃至重庆市“三农”问题需求的具体情况,经过专家论证而设立的,旨在通过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带动自主创业的农民或者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开展种养殖方向的创业与就业,带动创业农民周边的其他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农业高职院校集中了种养殖及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经济、农村信息技术、生态旅游等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也只有紧密联系当前“三农”问题及农民创业与就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整体促进办学质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全面提高。创业扶贫: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近三年深度参与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研究与工作,累积派出专业教师50余人参与相关工作,帮扶三峡库区种专大户300家,农业企业120个,农村合作社40个,涉及三峡库区区县7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合实际工作,农业类高等职业学院在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事业中应注重一个统一、一个机制和三条途径。

(一)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创业扶贫”目标的统一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中的重点,就是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和农民,帮助他们在现代农业企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形成技术支撑。而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的目标主要就是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带领起步阶段的种专大户或者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产业,发挥就业示范等带领、辐射作用。

重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将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纳入高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创新使用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平台,将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作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考核指标,推动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目标的真正统一和协调。学院在科研考核中,将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扶贫”工作作为双师型教师同等对待和认证,就有力地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成功转化为了农业类专业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初步形成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助推“创业扶贫”深化的灵活机制

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2009年开始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2012年对相关工作形成了制度和更为严格的考核机制。学院也初步形成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和实施办法,但是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相关工作机制上还不能完全跟上农民创业扶贫及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庆市相关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特派员可以享有创业分红、技术入股所占比例大小双方议定;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示范园和农业企业。并在专业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在资金奖励、职称晋升和工作环境改善等三方面制定了激励措施。

重庆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也还要加大力度促进专业教师从单纯的职业教育、纯理论的科技研发向服务地方农业企业和产业转变,从而切实地体现地方农业类职业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农业产业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三)培养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合格科技特派员的三条途径

“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缺乏必要的科技智力支撑和发展现代农业必要的综合素质。而选派科技特派员就是针对这个核心问题而产生和推广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成败关键就是培养和锻炼合格科技特派员队伍和人才。不是每个专业技术工作者都能成为适合指导农民创业与就业的关键人才。

所以,合格科技特派员的培养就成了创业扶贫工作扎实开展的关键和重点,结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培养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培养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转化成合格科技特派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如图)。一是农业产业服务,二是农业职业教育,三是农业科技研究。这三者缺一不可,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途径和环节。农业产业服务能直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能推动专业教师深入探讨专业理论的深度与广度;而农业科技研究能促进专业教师将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系统化地总结和提升,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与指导、农业产业理论研究创新和不断提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等综合效应。

下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陈小波,刘东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发布时间: 2008-7-15【摘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教......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问题与思考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朱方鸣陈华(南京市六合区大厂葛关路 625号,210048)摘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已进行了五个年头,通过对国家示范性高职......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 娅 李晓梅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4期 [摘要]在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兼职教师......

    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徐守江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专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韦荣(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文化品牌的构成、特征、价值、功能等内涵要素,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技能竞......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成长分析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成长分析 摘要: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想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教师是关键。当前一系列创新理念的提出,对高职院系教师教序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刍议张庆云【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