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8: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公益性法律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司法人权和司法公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社会民主与法制健全程度的标志,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在推进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援助工作职能的发挥,直接关联着一时一地社会和谐的实现,让更多弱势群众享受法律的公正。本文拟从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初步实践,结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作一探析。

一、我县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现状

我县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推进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等多项措施,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快速发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建设起步早、标准高。坚持法律援助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始终把“便民高效”的服务宗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法律援助中心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为弱势群众提供便利。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推 行“一站式”法律援助模式,在县城繁华的闹市区晋阳路,人民法院旁,设立沿街落地受理大厅服务窗口,办公场所面积200平方米。在受理大厅内公开办事的程序和制度,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职责、法律援助服务承诺、咨询接待制度、受理审查指派规则、工作流程图、法律援助须知等内容上墙公示。建成了多元化、全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整合了法律援助的各项工作职能和资源,充分发挥“12348”法律服务电话专线、窗口接待咨询、网上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的优势,基本实现了统一规范有序的网络化、具体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全方位工作目标,从而使法律援助“窗口”服务平台成为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服务工作的一个亮点。

(二)法律援助工作制度比较完善。注重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制度,把工作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严格执行统一管理、统一审查、统一指派、统一监督的“四统一”制度。建立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提供服务。推行结案评估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论证制度、援助案件公示制度、援助案件开庭旁听制度、考核奖励制度,通过案件办理的过程监督和结案后对案卷的审查来抓好管理,对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进行监督,切实提高援助案件的办理质量。

(三)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比较健全。在各镇(街道)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支由县司法行政专职人员、律师、公证员、镇(街道)法律援助站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个由县法律援助中心、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点的三级组织网络,构筑了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平台。

(四)形成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调解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非诉讼的方式解决农村、农民和农民工所产生的各类受援案件,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方便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特别是赡养、抚养之类的纠纷,以非诉调解的方法,既不伤当事人的感情,又降低了法律援助的成本,往往能达到事半倍的效果。同时,还采取诉调相结合的方式,与公安交警部门、劳动部门、人民法院联动,诉前解决交通事故、“欠薪”纠纷、工伤事故等受援案件,从而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积极化解突发性的群体事件。由于经济环境不佳,因企业倒闭或无法正常经营造成的拖欠工资的群体性劳动纠纷有所增多,不断有企业因不堪重负而停产关闭,许多企业员工为追讨经济补偿金、欠薪等而发生劳资纠纷,个别业主“不辞而别”,致使企业员工群情激愤,发生了企业员工 集体堵塞道路、到政府部门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认识到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危害性,充分发挥法律职能优势,积极应对,开辟农民工讨薪“绿色通道”。2004至2009年,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群体性劳资纠纷法律援助案件127件,受援人数达3121人次,讨回工资1254余万元,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加大新居民法律援助的力度。针对新居民大量涌入,法律援助需求增多的实际,注重全面落实新居民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做到新居民和老居民一个样,外地人与本地人一个样,并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在县新居民事务局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站,并在各镇、县经济开发区、木业城等集聚区域的新居民事务所设立法律援助服务分站,构筑起新居民法律援助服务的工作体系。

二、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法律援助人员的队伍的量与质决定了法律援助机构服务能力的高下,一支专业、高效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队伍是法律援助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人员少。人员编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三名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承担咨询接待、受理审查、指派、案件质量监督、卷宗管理等任务外,还要负责日常管理、宣传、统计调研等工作,工作任务繁多。二是专职办案人员缺乏。我县法律援助中心3名工作人员中无人具备法律职业资格,仅有了两名兼职法律援助律师又担任司法行政领导职务,没有更多精力承办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几乎全部依赖社会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三是专业培训少。主要是全面系统组织专职援助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少,没有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原因是缺少师资力量和相应的培训渠道。

(二)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有待缓解。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宣传的日益广泛,社会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凸现。首先是专职援助律师少。我县没有形成一支专职的援助律师队伍,仅有法律援助律师2名,且担任司法行政工作领导职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其次是法律援助案件居高不下。我县常住人口38万人,新居民33万人,现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4478人,最低生活保障两倍以下低保边缘户为4195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79659人,残疾人7000人左右,仅以2009年的统计来分析,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90件,接待咨询2358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一件援助案件,10多人次来访咨询。工作人员数量与弱势群体对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法律援助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法律援助站点管理有待加强。尽管我县已建成县法律援助中心、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三级网络已出具规模,但实际工作中,受编制、体制、等因素制约,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仍存在一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有的工作站明确了工作人员,积极谋划开展工作,办理非诉讼法律援助,建立了法律援助台帐,而有的工作站的法律援助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二是工作站的职能未能全面履行,法律援助站的职能中法律咨询解答、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等工作都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三是法律援助工作能力问题,由于基层工作站依托司法所设立,司法所人员少,承担的任务又重,难以有精力保证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部分法律援助站的人员对援助的条件、范围、管辖地等未真正了解掌握。

(四)法律援助受援面较窄。目前,我们执行的法律援助受理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项范围”。《浙江省法律援助条例》较《法律援助条例》就事项范围作了扩大,增加了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其他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事项两项,《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又作了扩大,可将农村发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相邻权、宅基地使用权纠纷,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坑农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种植、养殖业损害 和其他人身损害,以及家庭暴力等涉及民生的事项,逐步列入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二是经济困难标准。除了农民工工伤案件、请求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之外,都需要提供镇(街道)民政部门或新居民事务所出具的经济状况证明。法律援助对经济困难证明只做形式审查,只要申请人提供了相应的证明,都予以认可。三是案情审查。这方面,主要考虑部分不合理、不合法请求,或者缺乏证据没有胜诉可能性的案件等。对法律援助条件的掌握比较宽松,但是从我县法律援助中心往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看,受理范围集中于工伤、交通事故、请求支付劳动报酬、赡抚养等,受援人集中于低保对象和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受理案件范围仍然较窄,经济困难依然门槛较高,大量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五)法律援助管理有待加强。法律援助中心实施的管理是指对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的活动,它贯穿于法律援助实施的整个过程,以确保案件的质量和效率。虽然我们对法律援助的咨询接待、受理申请、审查指派、代理辩护、监督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了规范、完善,但由于中心工作人员少,缺乏专人对法律援助案件的管理尤其是对案件质量进行监督、追踪、评估。

三、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抓好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推进法律援助事业持续发展。根据司法部的测算,一个县(区)的法律援助机构要有效地完成日常咨询接待及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业务指导、与管理、统计及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至少需要5名工作人员,而实际上在现有机构编制内难以有效的解决。法律援助队伍包括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人员和承担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队伍。我们不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在法律援助机构设臵公务员岗位的同时,聘请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担任法律援助律师,保证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中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达到一定比例,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审查、案件指派、监督、管理等工作,法律援助律师作为负责为法律援助审查工作提供专业意见,接待处理法律援助咨询,办理部分法律援助案件,这样可以缓解法律援助机构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整合社会法律服务资源,优化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一是培养专业化专职化的服务人员。由于法律援助案件相对集中,受援人多是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定人群,因而引导法律援助骨干律师、法律工作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一批致力于某一类法律援助案件的专家型律师和其他有专长的办案人员,将更有利于提高法律援助办案效率和质量,也更有利于保护受援人利益。二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 助工作的社会组织目前主要有在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设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这些组织的援助对象一般都是经济困难的职工、农民工、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他们的存在也方便了弱势群众得到法律援助。三是在有关部门或弱势群体集中的地点设法律援助站点。如在法院、劳动仲裁设法律援助接待点,在外来民工聚集地设民工援助站等,方便群众及时得到援助。四是不断更新、及时补充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工作体系,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向基层延伸。随着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保障困难群体合法权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案件中将日益发挥其独特作用,而在村(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有助于困难群众便捷地寻求到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使越来越多的人就近寻求法律援助。规范化的街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应有独立的办公室,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有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值班接待,与法律援助中心接待窗口一起实施标准化服务。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可以依托人民调解室建立,联络人员由专职人民调解员兼任,也可以由法律援助志愿者担任,主要职能是掌握法律援助条件和范围、宣传法律援助工作、接受群众对法律援助的咨询、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对参与初 9 审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等,社区援助站点的工作受街道法律援助站的指导。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要以宣传为突破口,依托法律宣传互动载体,普遍宣传与个案宣传、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结合起来,强化法律援助宣传报道,普及法律援助知识,使弱势群众懂得用法律援助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重点拓宽法律援助宣传渠道,在加强现有报纸、刊物、网络宣传的同时,积极运用广播、电视、工艺广告牌等渠道,实现法律援助宣传手段的立体化,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法律援助。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向特困家庭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举办大量的广场咨询活动等,开展法律援助社区行活动,同时借助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宣传典型案例、法律援助工作,营造全社会支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参与法律援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援助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机制建设,加快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一是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法律援助机构应实行办公现代化,配备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网络等,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传送、数据统计、实现信息网络化、统计规范化;二是建立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完善咨询、受理申请、审查指派、管理监督等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规章制度,制定每道程序的服务标准;三是健 全法律援助质量监管体系,专人负责法律援助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出庭旁听、跟踪办案进程、回访当事人、检查案卷等对案件质量进行评估,确定质量等级,与办案补贴挂钩;四是强化全程监管工作,用好“法律援助信息管理平台”,对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全程监控,增强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工作责任性,提高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五是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篇: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实践与

思考

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法律援助工作站,是构成法律援助网络的基础性单元,是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重要环节,是服务群众“八件实事”的具体体现,是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的最前沿平台,是法律援助工作能够实现全覆盖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法律援助纳入民生工程,法律援助网络建设得以逐步完善,全市共计建立乡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282个,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求助难的矛盾。为推进法律援助站有效开展工作,近年来,绵阳市积极开展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并在梓潼先行开展规范化建设试

点,本文通过对梓潼县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巩固和发展已有成绩,改进和完善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提高整体效能,推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全面发展做一粗浅探讨:

一、基层法律援助站建设的网架结构

法律援助网络,中央、省、市、县都设置了法律援助中心。县的法律援助中心,实为基层法律援助网络的枢纽,乡和县级有关单位、部门的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基层法律援助网络的重要结点,是连结困难群众与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桥梁和通道。自2008年开始,根据梓潼县县委办、政府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绵阳市司法局的安排部署,梓潼县各乡相继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司法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助理员兼职法律援助工作。截至2013年底,梓潼县全县已经建立起了规范化的法律援助工作站39个,其中乡32个,经济

开发区1个,县级有关单位、部门6个,设置了村法律援助联络员329名,覆盖了全县所有城乡街道、社区居民、农户家庭。在全县范围内法律援助网络实现了无缝衔接,体现了现代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管理理念,在全县的城乡,包括边远地区,都有人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建立,完善了基层法律援助的网络架构,是法律援助网络面向基层的有力结点,为梓潼县的法律援助工作带来了显著变化。

二、规范化法律援助站作用突显

法律援助的范围扩大,渠道畅通。过去,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援助难以顾及到广大农村群众。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后,在各个村委会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由村委会书记或者主任担任法律援助联络员,借助他们熟悉情况、贴近群众的优势,为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宣传并为困难群众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扩大和延伸覆盖面,极

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仅2013年,梓潼县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0余件,占全县所有法律援助案件的70%,有效地缓解了基层困难群众寻求法律援助的迫切需求。

对法律援助的认知度提高,意识增强。几年来,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农村,进社区”、派发法律援助宣传资料和法律援助联系卡、法律援助宣传、法律援助联络员培训等活动,让法律援助进村入户、走近群众,有效地提高了法律援助在群众中的知名度。过去领导干部知道法律援助制度的都较少,更不要说广大的普通群众。这几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之村、居联络员的走村入户的宣传和协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再加之近几年县法律援助中心受理、办理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的影响,法律援助这项制度的群众知晓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黎雅法援工作站把法律援助的成功案例,制成专题公示栏目,向公众开放,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通

过不断的宣传,城乡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援助意识普遍增强,逐步形成了依法维权的良好习惯。近两年,群众到各法援工作站咨询法律问题的数量不断增多,仅2013年就达9000多人次。

司法所职能得到进一步充实。司法所担负着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多项工作职能。过去,部分司法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个别甚至出现空白。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后,县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设置工作日志,加强规范管理和业务指导,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一些司法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工作中的独特优势,成功调处了多宗典型案件。如: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双板乡法律援助工作站就成功处理了农民工集体讨要工资案件、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4起重大法律援助案件。乡法律

援助工作站成立及规范运作后,及时主动为受援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有效地控制了矛盾的恶化,化解了社会矛盾。

三、法律援助站面临问题不可忽视

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站发展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县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精神,将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性为“依托乡镇司法所设立的,代表乡政府管理和组织实施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的机构”。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全县法律援助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对切实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在各乡镇司法所加挂法律援助工作站牌子”。据此理解,则法律援助工作站相当于基层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然而,目前司法所是县司法局在乡的派出机构,法律援助工作站既然是依托司法所设立,在人员、经费上要得到人事、编制、财政部门的完全认可,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障碍和困难。

工作站履行职能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

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导致工作不到位,也就谈不上工作的设想和创新;二是对新时期法律援助工作的内涵认识,仍然局限于固有的内容和模式上,工作方式也比较单一,简单地认为法律援助工作就是办理案件,假如群众在这方面的需求不多,法律援助就难以开展;三是工作人员普遍缺少系统的业务培训,部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未能适应法律援助工作的需要,对工作的标准和要求把握不准不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四是司法所人手不足却兼顾着其他繁重的工作,在客观上造成疲于应付,不利于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随着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迅速发展,工作站的规范化建设是否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对全面发挥其工作效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原有的某些规章制度在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等方面已显得

滞后,需要及时修改调整。2014,梓潼县司法局法律援助管理将调研制定和修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法》,其他应当制定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如工作站的内部管理、法援联络员的业务培训制度、考核奖惩等。

三、改进法律援助站工作的对策建议

增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也随之产生。房屋拆迁纠纷、征地补偿纠纷、劳动纠纷、家庭婚姻纠纷、社会职工保险等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出现,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这些不稳定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贫困、表达意愿和依法维权的能力薄弱,在利益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者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获得法律帮助之时,上访就成了他们最低成本的维权“武器”。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则极

易激化为群体性事件,引起一系列消极的连锁反应。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从保护人权和实现司法公正的角度理解法律援助,而对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却认识不深。在实践中,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实现诉求、解决纷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法律援助机构通过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解答法律咨询、进行案件代理,搭起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特别在处理化解某些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更发挥了疏导矛盾、消除对立情绪、指引合法维权途径的独特作用。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各个社会阶层的平等共融、和平相处,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法律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某些“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这不仅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的意义所在。

加强协调沟通,多方解决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的“瓶颈”问题。根据四川省司法厅的信息,今年四川省人大将对《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修改,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要认真学习新的《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弄懂弄透法律援助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绵阳市法律援助程序细则》,逐步将法律援助工作站列入乡镇编制序列,解决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中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办公场所不足等“瓶颈”问题,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在乡基层可持续发展。

当前,由于各地在思想认识、具体操作及所遇难到的困难都不尽相同,因此,要实现这一转变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鉴于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这一转变,建议采取以下办法加以解决:一是从政策层面寻求支持。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应商请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沟

通协调中提供权威性的依据;同时抓住法律援助属四川省全省的“民生工程”契机,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加强与编委、人事、财政等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可适当增加基层司法所的人员编制,使每个司法所有1到2名专职人员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缓解这方面的燃眉之急。三是切实加强对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归类和分析调研,制订出细化的、操性性强的措施。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基层法律援助工作。一是要拓宽工作思路,发掘自身潜力。当前,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已不单体现在诉讼环节的介入、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打官司难这单一的模式上。实践中,其另一项很重要的职能作用——预防和调解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实效来。一方面,在处理矛盾

纠纷的过程中,法律援助主动介入,为群众提供正确的法律引导,防止了矛盾纠纷的扩大和激化,访、调、援工作机制的建立,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还需加强和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各种纠纷的调解,促成双方协商和解,避免诉讼程序的启动,不仅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减轻了审判机关的工作压力。二是要结合区域特点,拓展服务空间。各个乡镇的地域环境、地区经济结构、城乡居民的比例以及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等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只要把工作思维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因地制宜,勇于尝试,就必定能走出一条有特色有成效的创新之路。三是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援助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法律援助活动,不仅适应了困难群众不同层面的法律需求,也与和谐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利于提升法律援助工作的整体效能,扩大社会效果。

着力加强规范化建设,促进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已经步入发展完善的新阶段,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应当是抓规范化建设,以规范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率。县司法行政机关和县法律援助机构是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的执行者和责任人,要按照四川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逐个清理和核实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硬件设施设备、清理和细化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法律援助的宣传、咨询、申请审查、经济困难的调查、对工作站人员及联络员的培训、考核以及各项登记、录入等一系列工作均有章可循,均有时限及质量要求,进一步调动法律援助网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作风、司法为民”和“走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以及“法律七进”活动的开展,主动融入活动之中,扎实开展法

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在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寺庙等具体活动,法律援助工作站都有可为之处,应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独特优势,搞好宣传、扩大影响、搞好服务。

第三篇: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控申检察法律监督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检察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维护公平正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久前相继召开的全国、全省检察长会议,对检察机关围绕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公正”成为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控申检察作为检察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倾听人民群众新诉求、新期待的重要窗口,在检察机关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控申工作是检察机关执法的最后一道关口。在侦查、批捕、起诉等诸多环节中和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中出现冤错案件后,最终都需要在控申部门执法工作中得以纠正。从这一点看,控申部门在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对控申检察工作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提高法律监督能力谈几点认识。

一、近年来临邑控申检察工作的几点探索

(一)强化控申检察软硬件建设。一是强化控申检察组织保障。为了切实提高控申检察工作的规范化程度,院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检察长人组长,分管副检察长为副组长,靠上抓具体工作,控申、自侦、刑检、民行等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事机构设在控申科。领导小组提请院党组研究制定了《涉检信访、举报接待处理办法》,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责任到人、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二是不断加大接访“硬件”设施投入。相继投资12万元,高标准整修了接待室、接访室和公开听证室,购置了电子触摸屏、液晶电脑,设置了公开接访电子显示屏,安装了电脑自动受理系统,开通了举报网站。三是健全信访联系机制。检察长亲自出面协调,与公安、法院、信访局等部门建立了横向联系机制,在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聘请了26名联络员,不断加深信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每周检察长接访和预约接访,全省检察机关涉检信访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期间,检察长全天候接待群众来访,对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能够当场 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均给予热情耐心的解释答复,并落实到责任人限期办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如2006年5月26日,德平镇西关村22名群众不服法院对村支书儿子故意伤害一案的判决结果,打着横幅到检察院集体上访。检察长明确表示,查清问题,限时反馈,使上访人当场打消了越级上访的念头。后经检委会研究讨论,认为法院一审量刑畸轻,依法提出抗诉,二审法院判决后,这起集体群访案件再没有出现反复。

(二)强化全国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一是坚持“八不承诺”。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要求办案人员用情办每一起案子,真诚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真正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人要息诉、事要解决”。为此,我们郑重作出“八不”承诺:即热情接待不冷落,便利群众不怕难,一视同仁不歧视,有访必接不推委,热情服务不厌烦,严格纪律不泄密,公正司法不徇私,践行承诺不护短。二是创造性地开通了举报“绿色通道”,畅通控告申诉渠道。与邮政部门联合向全县公布,凡在临邑辖区内向检察院举报犯罪的信件,只要在信封右上角注明“举报信”二字,不用贴邮票,免费邮寄。三是建立接访工作“征求意见卡”,真诚接受群众监督。来访者可对接访人员的态度是否热情、言行是否文明、提供咨询是否明确、回答问题是否细致、处理结果是否满意等一一填写在卡内相应的栏目内,并可对接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来访者感觉当场有所不便,可带回去填写,然后用我们事先贴好邮票的信封直接寄给检察长。自1997年以来,临邑县院已两度蝉联“全国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三)强化创新涉检信访机制。实践中,我们依靠不断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息诉罢访的新路子。一是尝试推行了与上访人签订《停访息诉协议书》制度。在检察院调查期间当事人停访停诉,检察机关承诺尽快调查处理。去年9月份,省院转来高检院关于王敬满不服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函件。我们首先接触上访人,与其签定《停访息诉协议书》,然后马上责成专人处理此案。经调查,王敬满与当村干部的亲兄弟常年不和,进而发生殴斗,均致对方轻伤。公安机关以情节轻微,双方互有损伤为由没有立案。检察长与法院取得联系,由王敬满提起自诉,法院同意受理,王敬满愉快地接受了处理结果。二是诉讼手段与非诉讼手段并用。2000年,四川籍打工妹屈晓华在临邑打工期间与厂方发生纠纷,温州藉老板拒不支付2000元打工钱。由于屈晓华不懂法,错过了依法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一审二审都输了官司,最后到检察院申诉。鉴于生效判决并没有不当之处,老板已到上海发展,我们就通过温州商会临邑分会会长做工作,屈晓华终于领到了拖欠5年之久的血汗钱。三是举行听证会,通过公开听证处理申诉案件。如农村妇女李庆玲1999年9月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将医院诉诸法院,但无钱作医疗事故鉴定,极不情愿地接受了法院的调解,花费了6000多元的医药费只得到1500元的赔偿。因为手术造成的后遗症需继续治疗,医药费用不断增加,她不断向省、市、县有关部门上访申诉。我们在受理案件后,认为已经时过境迁,事实确实无法认定,就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专业人联合召开听证会,李庆玲对听证结果表示信服,决定罢访息诉。四是实行案件跟踪回访制度,彻底解决案件时息时诉的现象的发生。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件时息时诉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家庭困难,有的受其它案件的影响,有的是受他人的唆使。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中不是一息了之,而是坚持回访考察。如我们对李庆玲回访考察时,与县卫生局领导的多次协商,共同捐资5000元帮助她度过难关,该村村民十余人鸣放鞭炮,送来“扶弱济贫,恩情似海,人民公仆,永暖民心”的锦旗,表达感激之情。五是试行律师参与接访,协助罢访息诉工作。通过检察长出面争取、协调,检察院与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联合会签了《律师参与控申检察接访制度》,由县司法局指定二名律师参与检察机关的接访,为上访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一方面律师可以为上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减轻上访人的讼累和国家机关的负担;另一方面,律师作为上访人的代理人,他们对案件的分析容易被上访人接受,有利于缓解上访人的敌对情绪,做好上访人的说服教育工作。

二、加大办案力度,切实发挥执法监督的职能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控申办案重要性的认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就是办理案件,因此,办案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任务。控申部门是检察机关内设的一个综合性的业务部门,担负着重要的执法职责。控申办案工作既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发挥控申部门的职能作用的主要渠道。控申部门应以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线,突出重点,狠抓办案。以办案促执法,以执法促公平。通过办案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办案履行监督职责,防止错捕、错诉现象的发生;通过办案加强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

(二)抓办案工作要把案件质量放在首位。从多年的实践工作看,申诉赔偿案件比较复杂,工作难度很大。多数案件经过几次复查,许多证据已时过境迁,事实难查,证据难取。有的案件在处理上涉及很多部门,处理难度大;有的案件虽然已做出纠正处理的决定,但善后工作很难落实。控申案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办案中要有一种“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精神,不管怎么复杂,不管涉及到谁,不管涉及到多少涉案款项金额,都要依法公正处理。依法公正就要落实在证据上,有些案件虽经分析推理,原办案并没有错误,但落实到证据上时却又难以认定。对待这类案件也要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该纠正就要纠正。要树立较强的监督意识,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要多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工作开展。要研究新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在办案工作如何增加透明度上下功夫。可以运用听证会、公开程序等方式,让申诉人和申诉人周围的群众了解我们处理案件是公正的、合理的,以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只有这样,办案工作才能提高质量,办案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三)要突出办案工作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对于控申管辖的案件,应做到件件受理,案案复查,按照办案时限正常办理。但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案件,应该有所侧重。如检察长接待的案件;领导交办的案件;申诉人长期上访得不到解决的老户案件;重要刑事赔偿案件等。检察长接待日的接待案件,一定要办好。目前,人们对检察长接待日寄予很大希望,如果不及时依法妥善处理,检察长接待日就要失去作用,人们对检察机关就会缺乏信任。因此,应该重视这类案件的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对交办案件和老户案件,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应采取一定措施,抓紧办理,力争彻底息诉。控告申诉部门受理、办理案件重点是检察机关已做出决定的案件、这类案件,凡属受理范围的,都应受理,并应依法迅速办结。

要依照法律规定和高检院的有关规定加强初查工作。按照高检院的规定,初查是控申举报部门的一项办案任务。控申举报部门应积极地开展初查工作。初查必须按照初查范围进行,不应扩大初查范围,应注意初查方法,加大初查力度,对于检察长批准的初查线索,应认真进行分析,选准初查方向,制定详细得初查方案,提高初查成案率,保证初查效果。

关于案件管辖问题。一是服刑人员刑事申诉案件。这类案件,高检院已经明确划归控申部门管辖,应切实担负起来,研究这类案件复查的方法和程序,需要抗诉的,应与法院搞好衔接。二是是不服不立案案件的复查工作。办理不服不立案案件应按照高检院的分工,一律转侦查监督部门办理,这是高检院的一项新规定,应加强与侦监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相应的办法,使这类申诉案件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三、在控申检察工作中落实宽严相济政策

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适应检察工作新形势的需要,也是维护和保障群众切身利益,解决涉检信访息诉工作这一现实问题的需要。控申部门作为检察机关处理涉法上访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窗口,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访息诉工作尤为重要。

(一)落实宽严相济要以公正执法为前提,从源头上预防缠访、越级访的发生。在司法工作中,宽严相济并不是法外施恩,公正是第一位的。为了实现公正的目标首先要严格执行法律,不管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除了严格执行法律之外,在执法方式方面要更加透明、更加公开,公开和透明是彰显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式。分析重复访、越级访问题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执法不严,宽严相济体现不充分,信访人认为司法机关对该追究责任的不了了之,不该认定犯罪的认定了,办案程序当中有不合理、不合法之处。或者是该解释说理的一推了之,使信访人对案件处理结果不认可。这些问题,信访人在基层办案单位得不到解决或长期得不到解决,只能通过缠访、越级访解决问题。有些上访案件,从案件本身的处理来看,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由于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程序或者处理结果不理解,导致不停地上访。因此,在息诉息访工作中首先要以公正执法为前提。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执法的公开性,以促进当事人对办案程序以及案件处理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在源头上预防缠访、越级访的发生。

(二)要充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建立和完善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制度,体现宽严相济的公平性。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在实体法和程序法当中关于被告人人权保障和无罪推定等法律规范日益完善。如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之下,法律将作出对被告人有利的选择。但如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是息诉息访工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实当中,部分案件的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处理得不好,不仅体现不出刑事诉讼的目的和社会公平性,而且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随之就会带来申诉、上访等问题,进而影响案件的处理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解决被害人权利保障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被害人权利的制度。一方面完善听取被害人的意见的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国家对被害人救助的制度。听取被害人意见不仅是针对其中一个诉讼环节,而是在整个诉讼环节当中都要加入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的规范。被害人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案件中,一般情况下除了要求赔偿之外,还会要求对被告人提出定罪判刑的意见,抗诉意见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经济责任,这是被害人的权利,也是刑罚的目的之一。如果被害人的意见于法无据,要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并同时告知其他相应的救济权利。建立国家对被害人救助的制度,不仅仅是对被害人进行经济上的救助,更是刑罚公正性的体现。在刑事案赔偿是一种事后补偿,要等到判决生效后才生效,并受到被告人支付能力的限制。在此过程当中,如果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得不到国家正常渠道之下的相应救助,可能会加剧其受害感、加重不公平的社会效果。建立被害人求助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基本权利、化解社会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体现,是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力保障。

(三)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应注重司法的社会效果,尽力促成刑事和解结案。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是在控申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精神和落脚点。即对犯罪的人依法能争取的尽量争取,能挽救的尽量挽救,给犯罪人以出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具体而言,对于七类案件(涉及犯罪预备、中止、未遂、自首、从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未成年等法定从轻或减轻情节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特别是对因生活无着落,偶然发生的侵财性轻微犯罪;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因亲友、家庭矛盾引发的轻伤害案件;轻微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认罪悔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或者双方达成和解并切实履行,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属于被害人提起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应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诉讼不是为了制造新的矛盾,更不能激化矛盾,而是为要着眼于解决矛盾,尽可能消除矛盾。在控申检察环节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要注重通过和解、调解、赔偿等方式,促使犯罪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有效地消除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四篇:关于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对新时期组织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革创新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必然性

(一)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是确保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

组织工作历来是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开展、为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工作服务的。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党的中心工作有所不同,因此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工作方式方法也就必须随之而发生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每一项战略任务,无不与组织工作密切相关,无不需要组织工作提供服务和保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各项工作都在深入推进,社会正在转轨转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组织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更好的围绕中心工作、为大局服务是摆在当前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就松山区而言,如何更 1 好地通过组织工作、运用组织手段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上来,迫切需要全体组工干部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下,组工干部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组织工作才能更科学、更有效、更富有生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认可,更好的完成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是实现组织工作始终富有成效的必然选择

实践证明,创新是破解组织工作难题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当前,组织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需要破解的难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如何通过改进实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如何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公正机制,努力营造一个任人唯贤的公平环境,提高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如何通过创新基层组织设臵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广大组工干部不断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规律、方法,正确处理好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用客观规律指导和带动工作,使组织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改进,在改革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确保组织工作始 2 终富有成效。

(三)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是扩大组织部门工作辐射层面的必然选择

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其职能的特殊性确定了组织部门在各部门、各单位中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的地位,组织部门如果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将无法承担这一角色,无法履行这一职责。作为组织工作的推动者和落实者,广大组工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一趋势,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关联度大的优势,自觉充当“交”点,聚合外力,形成合力,进一步实现组织工作层面的延伸和组织部门影响力的扩大,从而增强组织部门在社会中的信任度和感染力,努力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影响组工干部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

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问题一直是组织部门常抓常新的课题。从总体上看,广大组工干部都能够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主动把握新时期组织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为开创组织工作的新局面而积极探索。但是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对组工干部的要求相比,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结构单一阻碍了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但调查显示,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储备量不足是广大组工干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 3 是在组织部工作时间越长,表现的越明显。目前多数同志在组织部一干就是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由于长期从事组织工作,加上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和外在机制不完善,党务知识多,其他相关知识少,知识结构出现了一边倾的现象,偏平且窄;有些知识虽然懂一些,往往也是急用现学,不够深刻、不够系统。这样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效果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创新能力。

(二)个性化趋同限制了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提高。受组织工作严肃性和严密性特点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组织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广大组工干部逐渐形成了谨小慎微的行为习惯,在说话办事、人际交往甚至是行文写作时,很难作到畅所欲言,不敢多说一句话,害怕说错半句话,总是瞻前顾后,三思后行,久而久之造成了个性特点趋同,缺乏活力,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小,有些个性鲜明的人,一旦到了组织部也不得不自我收敛,不敢张扬,从而逐渐抹杀了创新的个性和激情。

(三)定势的思维习惯牵制了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长时间从事组织工作,对组织工作的整体情况和各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步骤、工作方法都比较熟悉,因此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形成了思维定势,往往只凭经验办事,欠缺用全新的视角和眼光考虑问题,摆布工作。面对一些常规工作,不想甚至不愿提出质疑和反面意见;面对组织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善于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仍习惯用老办法去应对,导致效果违背了初衷。

(四)对基层具体工作掌握的不够详实制约了组工干部创新 4 能力的提高。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组织部门都存在着工作人员明显不足的状况,相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部门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繁重,广大组工干部忙于日常工作和完成上级部署工作的时间较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时间非常少,有的组工干部一年也没有一次下乡的机会,对基层工作情况了解掌握的不够,即使了解也是粗枝大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很难找到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五)人的惰性本能影响了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提高。人都有一种本性,在新的环境容易爆发工作激情和想象力,相反在一个工作岗位时间越长创新的激情反而越小。目前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组工干部在组织部门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有的一干就是10多年,流通空间相对狭窄,岗位交流相对缓慢。受人的本性特点使然,虽然仍在无怨无悔的奋力拼搏,仍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工作,但思维上的惰性却悄然在增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创新的激情,在主观上缺乏创新的斗志,创新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组工干部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从内因来讲,要坚持长期学习、思索,通过反复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最终实现质的飞跃,达到创新的目的。从外因 5 来讲,要在组织部门内部、地区乃至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主体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树立坚定的创新理念。一是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要善于琢磨问题,对周围的事物,对身边的事情,对上下左右工作情况充分了解,深入研究和思考;要善于逆向思考问题,变换角度,换位思考;要善于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尤其从基层群众的一些不成熟的思想和做法、不起眼的只言片语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以此找到创新的突破口。二是要有强烈的兴趣。对自己所从事的组织工作有强烈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通过发自内心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结出创造性的成果。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与时代同步,与现实结合,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增强开放意识,树立大组织的新观念,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不断强化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

(二)详实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需知情,每个地区、每个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不同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不同的工作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是要重视并抓好调查研究工作。广大组工干部既要能够熟悉上情,了解掌 6 握上级对组织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最新的理论政策;又要能够经常深入基层,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组织工作的运行状况,吃透自己所在地方组织工作的实情,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抓住最能发挥优势的路子和突破口,找到组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切实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网络。组工干部的工作较多,有时候不能及时掌握上级党委的相关要求,也不可能经常到基层去收集信息,这就需要在整个系统内部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和收集网络,通过网络内的信息上传下达,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的组织工作运行情况,从中发现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三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积极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请教,及时把群众中创新的闪光点进行挖掘提炼,积累总结,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增强能力素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一切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在有利的外部条件下,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改善内部要素,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一是要注重深层次学习。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创新的基础,而知识来源于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抓好学习,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善于学习业务以外的各方面知识以丰富自身智慧,重点学习和掌握那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层次理论和广博的现代前沿科学知识;要由应知应会的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边学边思,深学深想,努力拓展学习成效,以此打牢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二是要培养敢于质疑的 7 个性品质。敢于质疑的品质是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者,才会有创新。组工干部要敢于对各种办法、制度、措施、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成效性进行质疑,并通过大胆的实践进行检验、完善和创新。三是要磨砺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顽强意志、善于进取、力争上游的特殊个性的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对就较强。组工干部要重视培养坚强的意志、强烈进取心,努力克服习惯于做熟悉的事情、习惯于按已有模式和习惯动作来开展工作的惰性,善于打破常规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敢于经受改革的阵痛,通过砺练意志力和进取心增强创新能力。

(四)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内因是根本,外因同样关键。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增强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但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激励机制。一是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组织系统内部营造宽容开明的良好创新氛围。创新本身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实践活动,有成功同样有失败,成功的创新实践能够推动工作的开展,但失败的“创新”实践不但影响工作,对个人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在组织系统内部尤其是领导要对干部的创新实践活动给予辩证的看待,要给实践者以保护,甚至有时候要勇于为组工干部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人人敢创新的浓厚的氛围。二是要为组工干部创造更多的开阔视野的机会。创新既需要掌握实际情况,同样也需要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从而缩短创新的历程,推动工作快速发展。组织部门要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培训,尤其是引导、组织组工干部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 8 和做法,实施开放、互动的培训模式。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倡导以创新促发展的思想,制定创新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对在创新工作中有较好表现的组工部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在提拔使用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开拓进取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的组工干部,从而进一步激发组工干部提高创新能力的热情,不断实现更大的突破。

第五篇:如何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叫印敏,来自内二科,今年31岁,全日制大专学历,本科在读,所学专业为护理学,护师职称。我竞聘的岗位是综合一科护士长。

我认为,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虽然并不十分准确,但却反映了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护理人员对病人体贴入微的精心护理,细心地观察,并及时地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使病人转危为安,与医生密切配合,运用护理程序加速病人康复的进程,不愧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护士长,作为护士团队的负责人,如何搞好团队建设,打造一支态度优良、技术过硬的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进一步改善医院良好服务形象,促进我院更好更快发展,这是摆在各位护士长面前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长期注重护士业务技能的提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技术是构成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过硬技术,那么再好的态度也不能使病人满意。护士从事的工作不只是打针发药、生活护理等简单的劳动,而是包括护理学在内的医学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赋予了护理工作神圣而重要的地位。由于护理要体现在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各种临床工作,尤其是一些治疗性工作,都必须通过护理实现和完成。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长期保持科室经常组织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娴熟的操作技能。把所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提升业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才能赢得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二、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提倡主动服务。

增强服务意识,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这是我们护理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出发点,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思想基础。

转变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改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和治疗效果。一般来讲,住院病人往往都会希望从护理人员的言行中获得安慰、依赖和希望。护理人员应该重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言行态度,这是对病人心理护理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倡主动服务。护士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及时准确的护理服务。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多点体贴、多点微笑、多些关爱,改善服务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

三、创立温馨病房,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患者满意,赢得更好社会声誉。

温馨病房的创立不仅要求护士每天都坚持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做起,还要做到:做到四心、两满意、三一样(治疗精心、护理细心、家属放心、病人安心;病人满意、领导满意;白天晚上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查与不查一个样)。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病人满意,赢得更好社会声誉。

四、创新护理服务,实现病人医院“双赢”。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生理上,还体现在心理上和个性服务。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两个为本,即: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突出两个一切,即: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积极开展四有服务:住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手续有人办、出院有人送。护理服务要创新,多开展护理服务项目,赢得病人肯定和认可。同时,要熟练掌握各项收费标准,用活用足收费政策,达到病人医院“双赢”,实现我院良性发展。

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杜绝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

一是加强制度与职责教育。二是加强重点时段管理。坚持床头晨间、午间、晚间交接班制度,加强重点时段如夜班、中午班、节假日班等的管理,对重点病人的管理,如抢救室的患者和普通病房的危重患者,做为科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三是开展安全忧患意识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护理操作中坚持做到“三查七对”。四是完善护理风险预案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

工作中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在护理岗位上干得突出,业绩显著的,应给予经济的、精神的奖励,作为科室评优的条件。对违反医院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甚至出现医疗差错责任事故的,要实事求是地依据有关制度严肃查处,处罚既要让违规者知错改错,吸取教训,还要使大家受到教育和启发。

七、注意领导艺术

管理是艺术。正确行使权利做到:有权不滥用;以理服人。明确使用权利的着力点在于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护理任务。处理问题必须调查研究,做认真细致的分析,绝不可凭主观的判断。批评同志时注意方式方法,应该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绝不可以势压人,横加指责。护士们欢迎的是有实干精神、平易近人、关心和体贴他们的护士长,而不是指手画脚、官味十足的护士长。只有关心、体贴、理解护士,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她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八、树立医院护理文化,规范护士行为礼仪

护士礼仪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内涵,护士礼仪不仅体现在统一洁净的服装,整齐的发式和极具特色的燕尾帽,也体现在护士举手投足的端庄和优雅,更体现在彬彬有礼的迎送患者的理解和仪式上。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从细节开始,重点关注日常细微的服务言行,制定护理人员礼仪,服务行为规范,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护士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仪表,仪容,做到懂礼节,知仪式,有修养,真正成为美的化身,美的天使!

综上所述,通过提高业务技能、改善服务态度、开展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护理、加强护理管理、树立护理文化等措施,给患者提供一流的服务,为打造护理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院的护理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的以上思路,希望能得到院党委、护理部、科室主任等各位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我决心为创建群众满意医院和实现我院更好经济效益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脚踏实地的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用实际行动创建我院优质服务品牌。

下载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是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新时期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调研思考(5篇范文)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的最基层,承担着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在农业税全面取消、乡镇职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严新英 摘 要:文章根据三年多来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赵向军吕同斌胡进 摘 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

    浅析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浅析如何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法律援助,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汪少勇 随着政治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法制政工”理念的提出,既包含用法的意识来加强政治工作的落实,也具有以法律手段来维......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汪少勇 随着政治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法制政工”理念的提出,既包含用法的意识来加强政治工作的落实,也具有以法律手段来维......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

    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思考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就是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能力,意义重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努力。 提高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