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课改的形式下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优秀教师引领:从骨干教师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第二篇:新课改形式下美术教学的创新
新课改形式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美术新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起走进了学校,步入了课堂。广大美术教师为之欢呼鼓舞,觉得有了施展的舞台。然而真正地进入美术课堂时,要把全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时,感觉到以前的教法应该改革创新了。因为师生角色改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美术课堂是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现结合自己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下美术课教学的创新。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相互沟通的基础
在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改进,教师角色的转变,老师与学生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建立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命体验。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自身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常常被学生的创造精神感动。教师教学中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过失、而这更能带来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根据平时上课的体验,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该任课教师,学习起来就格外用劲,这说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放下教师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走到他们的心里去,才能够被他们接受。对表现好的学生督促其戒骄戒躁,继续前进;对成绩相对较差的,要真心帮助他们加倍努力,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希望很大,感到温暖,迎头赶上;对顽皮的学生,要引导其聪明才智用于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闪光点,扎实努力;对安分的学生要提示他们开动脑筋,活动思维。为此教师的所作所为将受到学生的尊敬,从而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微笑”教学,兴趣讲解,使学生总有收获
微笑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温馨的教学环境。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笑容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接近老师,乐意接受知识的传授。当教师面带微笑的走进课堂,学生更认真听,达到更好效果。美术课是一门视觉艺术,所以必须用眼睛观察,在认真学习美术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尽量用实物(静物素描)、范画、照片,尤其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录相、电脑、多媒体„„动用一切可视影像,强化感官,能够增强课堂容量,使课堂信息多样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化宏显微、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情景并存,对学生的能力有帮助,能够及时反馈,让他们接受新的信息,学到新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课堂做范画也非常重要,在同学们多次反复画不好时,老师一定要示范,必须让学生用“眼”看。教师在演示中必须笔笔到位,重点讲解。例如:中国画教学是中学生接触不多的课程,中国画重难点怎样执笔、用墨,什么是中锋、侧锋,这两种笔锋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墨法中的浓、淡、干、湿、焦,这些知识技法,现场示范几次一看就明白,光靠嘴说是绝对不行的。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勇于探究
色彩亮丽的美术课本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一定的趣味性、导向性,使学生一接触便进入意境,以强烈的求知欲去自觉的参与和探求新知识。情境是美术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审美注意的好方法。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如:初三年级美术活动课,设计运动会会徽,上课时先放本班学生入场的镜头,然后展示各种比赛场面的各种运动图片,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了运动场上,情不自禁的哼起了运动员进行曲„„作业评价时,老师为设计最佳者颁奖,在《运动员进行曲》中,老师把奖牌挂到学生的胸前,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创设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起到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
学生大都有好奇、好玩的天性,这就是所谓的“童心”,因此,课堂教学中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堂中,师讲生听、师画生看、师问生答、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这种课堂呆板、缺乏活力的教法已经不适宜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我在上《我们的画展》一课“中国画装裱花边”时,在启发学生用多种手法设计装饰花边环节中,先让学生猜左手中的图案与右手中的白纸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出,此时我慢慢地把右手中的白纸攥成一个纸团,学生一下看出,大声喊:“老师手中纸上的圆圆的图案是用纸团蘸着颜色印出来的。”我趁势启发学生:“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设计装饰图案的工具呢?”学生展开思维,大胆想象,回答道:“可以用橡皮、萝卜、肥皂刻出单位纹样,蘸色盖印,也可以用松枝、菜花、卷起的布条的剖面蘸色盖印完成。”除以上设计方法以外,还引导采用民间扎染技法,平面构成法,电脑设计等进行设计。学生在一种开放、好奇、开创的课堂气氛中,当起了小小“花边设计师”,设计出一幅幅动人的装饰图案,在讲解花边的构图方法和基本规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制作成美丽的国画装裱花边图案,学生做的各具特色。
五、巧用“激励”,提高兴趣
激励是各科老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美术课生动活泼,有实效性。我在平时上课时常用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一)融通式激励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第一堂音乐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美术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通融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情感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二)勉励式激励
这是美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绘画作业,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内在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发挥,画出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生硬的口气,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进行泼墨练习,用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用毛笔蘸墨加水,侧锋卧笔在宣纸上行笔,浓淡关系掌握不好,多练几次就可以掌握了。”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效果比较好,大部分同学对泼墨的浓、淡、干、湿、焦掌握比较扎实。
(三)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这样的备课是从校本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称心。
(四)期望式激励
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鼓励,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稍差的,论过适度,表扬其优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期改变缺点和不足。
六、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特长生
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的补充和延伸,同时,它也是拓宽美术知识,提高美术技能技法,发展特长生的一个有效渠道。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而有针对性的参加相应的小组。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成立了素描速写小组、国画小组、书法小组,并先后在上级举办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近几年,这些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上高中考大学。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最终使他们的兴趣变为自己的技能本领,但是,兴趣小组活动中,如何保持学生兴趣的永久性,使学生始终富有激情的参加某一项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
2、避免学生盲目的选择。
3、注重因材施教。
4、强调循序渐进。
5、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注意到以上几点,学生课外小组的辅导,就会取得较好成绩。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过程中,美术课堂创新教育大有学问,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注入创新意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担当起创造型教学改革的重担,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新课改形式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
孙常青
平阴县栾湾中学
第三篇: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传统体育教学是把增强体质作为第一目的,而新课程则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粗看二者似乎大同小异,其实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一个飞跃,我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是从初一年级开始为突破口的,实施一年来,我校体育组全体教师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那么我们在新课改下到底怎么上好体育课呢?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兴趣 主体 学习方式 受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不单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有课程内容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教师一定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让每位学生都能好学、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是教学的第一步。《课程标准》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一基本理念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过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只要你认真练习,同样也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三、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不太认真,就应该调节一下,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
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以及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也有不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无法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失败感,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课程标准》明确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教师对学生要有期望。期望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和未来体育和课堂表现的积极性推断和预测。教师对学生有了期望,学生才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去努力,去获得进步,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都要去肯定他、鼓励他。并及时表扬和赞美。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教师只要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只要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活动势必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以上就是我在新课改下新的体会和尝试,今后我要进一步抓住教改这一契机,探索出更多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方法,新思路。
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富
县 实 验 中
学
王
艳
玲
第四篇:新课改形式下数学教师的成长方向剖析
新课改形式下数学教师的成长方向
目前,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注重课程设计(课前准备、课堂艺术、课后评价等);提供各类活动的机会(理论总结、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多媒体应用等);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等等。甘肃于2009—2010学才开始尝试新课改,所以我们正处于新课改的茫然和摸索阶段。我有幸参加了2012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这次培训犹如雪中送炭,使我本来持观望的态度、固守的教学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对新课改也有了信心!使我对课程研发如何细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教师角色如何实现转化及课堂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新课改形式下有关教师的成长方向浅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做到“旁征博引”、“四面出击”,彻底改变过去的“一本统天下”的局面。这就让教师不得不思索“如何去教?教什么?”每一门学科都与其它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必然很受学生的欢迎,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数学老师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引用古诗“长河落日圆”或“海上升明月”,学生会在脑海中有一个“动态”的圆—落日,一
条定直线—长河,随着日落,会出现圆与直线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一句古诗形象、生动的展示了这一节课的所有内容。可见,一个教师只有跳出本学科的视野,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学者的风范,学生才能“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进而喜欢这门课。显然,学识渊博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具备真知灼见和良好情操的学生。
二、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课改。新课改的课堂模式是建立在平等、互助合作、发展、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等与本堂课有关的内容,对知识和能力要求要成竹在胸,做到统筹兼顾。即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比如数学中《圆锥曲线》这一章中椭圆的第一定义这一节的讲授,可以准备的教学工具有光滑的线、椭圆规。提前让学生准备光滑的线,上课时,引导学生合作画出一个椭圆,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椭圆的定义,然后让学生之间讨论总结的是否完整,作图验证。参与式教学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定义,有助于抽象问题具体化。备课要刨根问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要“穷追不舍”,“步步紧逼”,做到备课程重难点、备教学环节、备学生、备学科间的联系、备课后拓展等。设计让学生能够融入的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参与的
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当好“演员”,师生才能共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并能自然的应用。
做好反思总结工作,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批判性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教师审视教学实践,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成熟和有见解。收集一些名师的典型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整理并摘抄,然后一一归类,使自己在专业方面更加成熟。
三、教师要扮演好“发展者”的角色
“发展者”指的是既具有师的威严,又具有长者风范,还具有父母的爱心和耐心的教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以填鸭式的“教”为主,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环境下,平心而论很多学生不是出于兴趣才学习的,而是在一种无奈的心态下被迫学习的,单调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恐惧感和厌恶感,于是许多学生就游离于学与不学的边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坚持到底、学有所成。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教师教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要让学生对自
己所任学科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学科之间是互相渗透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从纯碱非碱,截距非距的简单形象比
喻,到精彩的对仗诗词与数学中对偶题的媲美,等等。其次要具有亲和力和善解人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始终“冷脸”相见,学生由于惧怕老师,而不敢接近老师,从而产生了对这门学科的害怕,渐疏渐远。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改变这种现象提供了极好的契机。高中生独立判断是非能力和理性的情感正趋于成熟,因此,一个老师受到学生信赖是他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培训我发现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中,教师个人的涵养素质和亲和力、幽默感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才是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渊博和精通。多给学生鼓励和建议,理解学生,不唯自己所授学科独尊。给学生一个微笑,我们或许会收到无数个微笑。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当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微笑的教室,那会激发我们讲课的激情。为何不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总之,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专家的引领下,努力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
第五篇:新课改的形式有什么
新课改的形式有什么?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学校教学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为此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先导,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以新课改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转变观念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前提,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工作中始终把师资培训与新一轮课改同步推进,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及时将课改的有关内容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本学期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当然本校也组织教师进行教材例题和练习题的分析,特别是有疑或的题目;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课改讲座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二、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引导教师把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是课改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中之中内容。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1、建立适合课改的教学方式。(1)备课。①改善教案编写方式。②恰当处理好教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课程,而应成为课程积极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我们在实验中的做法是:一是教材内容“班本化”。当教师认为教材上提供的情景不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或者有了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景时,可以更换主题情景。其中,教材内容“班本化”是重要的方法。更换后的主题情景更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二是给新教材的封闭题拆封。说到“封闭题”许多老师总以为那是旧教材才有的事,其实,新教材也不乏有许多“封闭题”,这样做以后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新理念。
(2)上课。①情境化的教学。新课程的情境创设已不是课始、课终的“调味”品,而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味”。“主题图”是数学实验教材编写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有的教师在实验中总结出解决的办法是:一是给“主题图”编个故事。方法有:
1、以童话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老师编了“小猴过生日”的童话故事来进行有序教学。
2、以“重大事件”为载体编故事,如教学“认识钟表”以“神舟5号”发射为载体。
3、以“身边事例”为载体,如“高矮”以班级学生“争高矮”为例。二是静态“主题图”动态化。②生活化的教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③算法多样化。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优化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要不要优化视情况而定:一是几种算法没有优劣之分,不要优化;二是有优劣之分,要优化。“优化”有:“选基本”、“选简”、“选新”和“延迟评价”等办法。“选基本”就是几种算法中有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简”、“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延迟评价”就是几种算法中要优化,不是在第1课时就达到,而是在后续学习中逐步达到。
(3)作业。
一是活动式作业。一册数学有许多活动式练习题,包括说和动手做的两种。这种作业我们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二是需要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作业(如算式类)要求做在作业本上。三是不便抄写的题,直接做在课本上,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批改。(4)考试。
一是 改变了试卷卷面的冷面孔。“我会说”、“我会算”、“我会用数学”……等标题,给学生以自信。“题目有点多,做时要仔细”、“真真假假,认真分辨,细心选择”……等卡通的提示,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分数采用120分制。重基础、重思维、重能力,保证及格率,也涌现一些思维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2、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犹如一张白纸,毛泽东说:“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应课改的学习方式。①建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澄清了“自主学习”内涵的模糊认识。我们认为“自主”相对于“他主”,凡是学生主动去学习的行为都是自主学习,包括主动的背书。“自主也不等于自学”,“自主更不等于自由”。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要重视教师的指导。②建立“动手实践,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操作实践的材料。③建立“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一是确定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实验中我们认为“合作不等于合坐”,“为了同一目标而形成的共同体”就是合作。如课堂的辩论中“正方”、“反方”,虽不坐在一起,但却是两个合作共同体。二是达成有效提高合作交流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要求。合作交流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要发给“合作交流学习卡”。第二个环节,汇报交流。教师要适时介入,使合作学习的成果或得到肯定、或提出质疑、或提供示范。第三个环节,总结反思。
3、边实践、边学习。一方面要组织一些课堂教学现场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向特级教师学习。
三、以问题为反思、以建议为促进,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
1、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给实验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年龄、个性、阅历、认识等不同,在课改中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从培训、听课来看,有热情、有干劲,肯钻研的老师,课改效果好。而一小部分教师,从思想认识,课堂教学等与课改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对这些教师加强教育。
2、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目前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课堂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做到:(1)评价内容多项:根据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分项评价。(2)评价主体多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以发展和提高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中,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学生自评、组评、教师评,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自我分析、判断、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3)评价标准多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认可他们达到的不同水平、发展的不同状态,采用等级评定:优、良、及格、需努力。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可设计相应的弹性目标,分层达标,让每个学生实现差异发展。
3、加强典型培养和推广。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还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研究、探索的过程。我们将加大深入课堂、深入教师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典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加速教育思想的更新。我们将依据调研听随堂课、访谈反映的重点、难点、热点或倾向性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经常举行小型教学观摩,积累案例、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广典型,促使课改工作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