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实际说明 行动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行动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联系实际说明
1、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两个主要指标:①教师要有研究意识与能力,教师要成为研究者;②
教师能专业自主,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可以自主选择特定的行为。这两项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是专业自主的前提条件,专业自主又可促进教师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2、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与教
育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根本目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① 行动研究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
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行动不断探索,达到对教育教学的正确的看法。教师在这种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教育中,改变以往被动的态度,焕发出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将教育作为一项需要无限追求的事业。因此,行动研究有助于老师教育信念的不断发展。
② 行动研究有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和专业情意,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见,教师的实践、专业技能的主要获取途径是教学实践。行动研究是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可以通过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中的教学问题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③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研究
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行动研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能促进教学其他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教学诊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诊断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诊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
1.教学诊断使教师专业有自身独特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学科知识的社会公共性,传统教育教学理论的缺陷,使得教师专业长期以来缺乏独特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每每被说成是“准专业”。教学诊断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发展的,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有一套教育教学自己的话语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掌握、运用教学诊断的理论和技能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教学诊断理论、技能的形成、发展、运用对维护教师职业的“专业边界”,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教学诊断使教师职业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更加完善。一种职业成为专业,其内在要素是这种职业具有独特的社会不可缺少的功能。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材,而人材标准又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当今的时代,学习化社会已初露端倪,学习型组织已初见雏形,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思考、创新”是社会发展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客观要求。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点。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就应懂得如何检测障碍,采取什么方式克服障碍,就必须掌握、运用教学诊断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总体上讲,人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开展教学诊断不是也不会形成单一的同一类的人材,而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部分智力健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某些学习障碍的存在而使学业困难的情况,如何促进这些学生的转化和进步;还有,有些学业很好的学生是否也存在某些影响将来发展的问题。金洪源先生在开展教学诊断的专著中所举的许多例子很好地予以了回答,证实了开展教学诊断成效显著。如此,基础教育对社会将是多大的贡献,教师的专业地位怎么会不被社会所认可呢。
3.教学诊断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平淡和厌倦。教学工作如果长期重复地“教知识”,难免教师产生职业厌倦,发展动力不足。一般职业和专业的重要区别在于:一般职业是简单重复操作,容易产生厌倦,职业目的以谋生为主,从业者不可能忘我投入;专业是以创造性劳动为内容的,不是工作的简单重复,从业者可以为事业而乐于奉献。教学诊断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要经常记录、观察自身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每天面对的都是发展中的学生,面对着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可以说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本文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取向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单独的某一个取向不可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足够的知识基础、实践一一反思、合作发展”的统一体。而教学诊断恰恰是这个统一体中的核心:一方面,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关于教学诊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反思,以检验、丰富、发展理论,在总结、分析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行为模式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教学诊断能力提高的过程。再一方面,教学诊断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教师个体的努力之外,还必须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诊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平台和载体。
4.教学诊断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团体内的自主、自律和合作。教学诊断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诊断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诊断。对教师教学的 诊断又有教师的自我诊断和合作诊断。无论那一种诊断形式首先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主就是专业性的体现。同时,自主还应有自律,即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严格要求自己,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自主和自律是教师专业化的统一体,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制约,共同促进。由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复杂性,学习科目的多样性和关连性,单靠个别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诊断、指导,必须有教师群体的参与。而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自我诊断,难免会有疏忽,也应借助同行的力量来进行教学诊断,教学诊断应有类似于医务界的“会诊制”。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专业团体的交流研究平台,有利于克服我国教师文化中的保守倾向,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精神。
三、提高教学诊断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教学诊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内在的规定性。教师是开展教学诊断的主力军。事实上,一些中小学已经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教学诊断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教学诊断的意识还不强;教学诊断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诊断还很少,有的教学诊断活动操作还不够规范,还处在一种自在状态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诊断的健康开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诊断的能力。
1.加强教学诊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设。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教学诊断理论上的薄弱是教学诊断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关于教学诊断的论文和专著非常少见,另一方面中 小学教师提供的这方面的事例也不多。建议全国有关教科所、重点师范大学、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合作,联合攻关,加强教学诊断的理论建设。按照曾荣光关于“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门专门学科”的观点,要把“教学诊断学”纳入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中,在师范院校中开设“教学诊断学”课程,并加强这方面的学科建设。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已经改变了过 去教育教学理论只讲“两学一法”(教育学、心理学、中教法)的情况,开设了诸如“学生学习评价”、“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论”、“课程论”等课程。为“教学诊断学”的开设打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要加强对被认定人的教学诊断理论、知识的考核,把好“专业边界”。
2.加强教学诊断的实践探索。教学诊断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应用性很强。一方面,教学诊断的实践是教学诊断理论的源泉。教学诊断理论需要大量的教学诊断的实例,来夯实基础,构建框架;另一方面,教学诊断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应用、检验和发展。作为教学诊断实践主体的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努力学习理论的同时,认真观察、记录、分析、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思维品质、思维特点、学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教学会诊活动。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大力提倡叙事式研究,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展现教学活动的原生状态,揭示教育教学的真谛。3.加强组织管理和政策引导。中小学是开展教学诊断的主阵地,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学诊断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规范管理。虽然现在学生就学高峰已过,班额在减少,但仍要稳定和充实教师队伍,以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诊断中去。要精心组织学科教研组、年段组、全校性的教学诊断,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家庭、社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作用。要完善教师考评的机制、内容和方法,不能只以学生的分数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要把教师的教学诊断的能力提高,教学诊断的成果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要把教学诊断的学习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作为校本培训的载体,改变原来校本培训只是培训地点转换的状况,真正使校本基于学校、为了学校、落实在学校。
开展教学诊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广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论及的只是粗浅的认识,旨在引起专家特别是广大教师的重视,积极投入到教学诊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第三篇: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万红云
——玉带山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讲座稿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微型课题研究”。
1、概念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2、特点
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半年至一年)
3、小课题的优势
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二是方向明。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三是周期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
四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五是收效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怎么就能教学相长呢?靠研究。现实里,我们很多老师更看重“奉献”而字,而很少端详“研究”,甘当人梯,却不思自己也可以爬上高地眺望远处的风景。我们来看看教师的生命图景:新职教师,热情洋溢,摩拳擦掌。因为他面对的是陌生的教育情境,一切都感到好奇,于是很兴奋,于是很投入。几年后,熟悉了环境,明白了套路,陌生感消失了,原来教育工作就这么回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试卷讲评,学期小结,还有一点,要撕得下面子,镇得住学生,千教万教,分数不能少;千学万学,提高分数最重要。得,一切似乎都已参透。于是就这么回事的教育就这么教吧,于是日复一日,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今天的延续,职业的倦怠随之产生,自己也在最具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中沦落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落脚都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聚焦于学生,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到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让学生得益,为什么?
其一、你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当遇到问题时,不会情绪性地处理。冷静意味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老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迁怒于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
其二、你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的。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问题解决的救治。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
其三、你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你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也可以感染。相信学生会从你的眉宇间读出你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再来看一则小课题研究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名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 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王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小课题研究并不神秘,无非就是动脑筋工作,让工作更有效。细琢磨,这则案例告知了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
但是,在我们确立课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很多,不知选什么好。学生自律方面有问题,学习习惯态度上有问题,学习能力、方法有问题。那么多问题,不知抓什么好了。在一些大公司的办公室,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些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什么的写在卡片上,粘贴于墙壁,提醒自己,这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明确近一段时期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上墙”的过程。所以哪一个问题可“上墙”?回答是:急切需要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兴趣解决的先上墙;身边有资源可资问题解决的先上墙。二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知行)
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得拿出个方案来。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
第三,用拟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行知)
王老师运用确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但是,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
第四、总结与反思
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教学案例,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
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因为它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结束语: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在小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你定能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第四篇: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桂平市寻旺乡绥陵小学
何丽英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乡村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乡村教学改革,加快实现乡村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教育信息化给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乡村中小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乡村教育设施的变化,为乡村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撰写论文、工作总结等等,不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收发文件,领导不用再在学校与中心校之间来回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农村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它将会大大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丰富教师的
教学手段,并且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要求全体教师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说,似乎那是城里教师的事,与我们乡村教师没多大关系。为什么?这里边的原因多多。
一、信息技术设施差
乡村中小学的设备比较简单,每间学校多则有十台八台电脑,少则只有一台。不要说教师,就是学校领导也得轮流着用。这样的设施,信息技术能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低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增加必要的信息技术设施,一所学校,连必要的设施都没有,还能谈什么信息技术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要促进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设施问题。
〈二〉乡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从教学模式角度说,乡村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乡村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三〉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
学校积极投入信息化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它表现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提供学科资源、改变教学行为,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基本要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的学习活动,内化信息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式包括教学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五〉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的团队建设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与教学成果,加强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沟通对于学校的团队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教师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及时地沟通有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会给沟通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无限的空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训中不仅在内容上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更注重教师良好的应用习惯,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提高信息意识
提高信息素养,首先要从提高信息意识入手,从改变传统的思想
观念出发,培养乡村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乡村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讲座培训、分组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乡村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乡村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建构新型的、高效的教研模式是目前乡村中小学急需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乡村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信息化环景下的教研模式,应该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为学科教师之间架设合作交流的桥梁。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主动建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有助于建立学校教研的共同体,以便互相促进和共享资源。构建相应的应用平台,让教师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能够通过网络直接点播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后进行民主的分析、评价、交流与研讨。〈七〉培养教学骨干
青年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掌握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设计开发课件,进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总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背景下,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
第五篇: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范文模版)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公众对教师素质的关注、对教育的期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们愈来愈理性地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吕叔湘先生早就指出:教改的问题说到底是教师素质的问题。现代教育冠之于教师素质一个新的名称——教师专业发展,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我们现在的教师队伍:教师间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瓶颈难以突破„„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成就现代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为现代学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我们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形成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从而促进现代学校内涵的发展。本课题于2003年6月正式启动,11月被列为区级重点资助项目。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我们分制定了课题实施的详细方案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人,一年多的研究,确实使大部分教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办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现对课题前一阶段的研究做如下总结:
一、研究成效
1、学生的成长
学生方面,我们以探究型课程和双语教学为突破口,使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活动和双语交流活动中自主发展,从而营造具有封小特色的快乐的校园文化。封小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植物到动物,从校园到社会„„他们在一个新的领域开始体验实践与创新。他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园艺场,走进了菜市场;他们摆脱了教科书,钻进了图书馆,钻进了电脑房;他们离开了习题考卷,投入到小观察、小实验、小调查之中。许许多多的前所未有带领他们渐渐步入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不用拘泥于形式,不用端坐在教室,可以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一点一滴的体验累积了一点一滴的收获:小实验报告、小观察日记、小论文„„曾经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在他们笔下油然而生。学生的多篇探究论文、感受等发表在《芝麻开门》、《少年日报》、《上海市小学生探究小论文》等市级书刊上。学生电子阅览室成了他们阅读、拓展信息量的最好场所,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办理了电子借书卡,两个电脑房中午均对学生开放,并安排志愿者(教师)提供指导和管理。艺术节、教学节、科技节上的各种活动更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天空。封小的英语角是学生快乐交流的场所,封小的墙壁、走廊会说双语,封小的学生感到在浓浓的双语环境中学得快乐、轻松。上半年的调研与各类赛事精彩纷呈,我们紧抓契机历练师生,可谓硕果累累。区四年级语文调研成绩名列第6名;区学生艺术月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学生区级以上获奖198人次„„
2、教师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的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反思、整合,其本质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出发点,要求教师随时反思自身智能结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的了解。
本课题的研究关键在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努力寻求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支持,邀请教学专家与能手来校指导(共计8次),特别是对家常课的指导,让教师们学到实实在在的技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上半年共推出区级课4节、片级课4节、校级课29节,1人获区级评比三等奖。举办了教学节、艺术节、校运会和各类才艺大比武,搭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挖掘潜能,发现人才,累积课件与资料,为封小发展积淀宝贵的文化财富。下半年,积极参与紫荆片的教学评优活动,其中4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4人参加区级中青年教学评优。10月底,朱春玉老师代表嘉定区参加了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们学会了总结与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在区教育教学机智小故事评比中5人获奖;11位教师根据自己个人发展规划,结合学科教学申报了本区级研究课题。
现代教师不仅要会使用教材,上好课,还要会编写教材。我们还是从探究型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着手,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们从一无所知到稍有头绪,从懵懵懂懂到拨开云雾,从举步艰难到昂首阔步,在探究型课程这片处女地上,我们清晰地看到的我们的教师在成长:探究中一个小小细节的领悟,与学生间一个小小问题的探讨,操作活动中一个小小过程的体验,点点滴滴,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积累。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我们由实践到体验,由体验到总结,由总结到反思,由反思到领悟。一点一滴虽然很微小,却很实在;虽然很肤浅,却很有效;虽然很幼稚,却很难得,老师们自己记载下成长的足迹:3位教师参加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小学生《学习包》的编写、《上海教育》对我校的课程建设做了全面的点击,8篇教师论文刊于市级刊物上,多篇发表在区级刊物上,一篇论文在市级评比中获一等奖,多位教师在片、区级层面上作经验交流和发言。在区小学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评比中,我校获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探究型课程研究成果专著《在探究中成长》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我校探究型课程已进入新阶段。上半年教师区级以上获奖32人次。
3、学校内涵的丰富
近年来,我校办学成绩显著,实现了均衡发展中凸现特色品牌,学校先后获上海市学生行规铜牌单位;连续三年获市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区主题活动先进集体;教育局“十佳”好班子;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星”级支部;区文明单位标兵;区德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等。特色品牌探究型课程在市里小有名气,先后举办了一次市级现场会和两次区级现场会,课程建设经验多次在市、区内推广和介绍,市专家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经验专著《在探究中成长》已由东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生的探究型课程校本资料也已出版。有了三年(1999—2002)“三风”建设厚实的基础,在呼唤现代学校建设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办学的方向,把《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列为学校新三年(2003—2005)龙头课题,计划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我们整体构思课题实施方案,规划总体思路,明确职责,通过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开展具体工作,并落实到每一位教师。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对“学校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学校内涵是指教课堂教学创新有发展、校园文化浓郁有个性、学校
办学有特色。现代学校应该是质量均衡发展、特色品牌凸现的优质学校,“练内功、上水平、创特色、打品牌”的是学校内涵发展是必经路。在教师间我们开展了关于“实干与巧干”、“诚信”和“学校文化”的话题讨论,教师们各抒己见,争者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2004年9月,学校被评为嘉定区教育系统“十佳”好班子,10月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11月被列为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校。
二、研究过程
随着管理理念的转变,我们把视角转向对教师的管理研究,从而丰富学校内涵成就现代学校。本课题研究领域主要是教师自我形象设计研究、校本培训行动研究、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分层发展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
2003年9月起,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反思性实践为主要形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初步形成。
我们细化了课题实施方案,方案分三大版块:构建发展平台;开展叙事研究;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在构建发展平台中分校本培训、系列讲座、教研活动、管理论坛和教育科研。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的校本培训分: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学科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探究型课程学习设计培训等。在培训运作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实践反思法、学习指导法、假期培训法、师徒结对法、课题带动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们发现实践反思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让教师从两个角度进行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教学,二是反思别人的教学,培植教师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在反思中成长和发展。我们要求教师在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理论的对照与指导进行案例解读,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对于教师个人发展计划,要求教师定期进行修订调整,不断完善符合自己个性、特长的个人发展目标,使自上而下的管理变成教师自下而上的主动发展。系列讲座从师德、业务、德育三方面进行,使教师在实践中始终把握正确的理论方向。我们开展的叙事研究是比较适合教师的,根据2004教育局工作重点,打造公信教育,我们在教师间开展“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教师系列故事演讲。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我们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让教师们说说自己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资源共享。在教育行动研究版块中,我们紧紧抓住区、镇、校三级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辐射作用,让教师们学有榜样,做有参照。我们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师成长档案袋,通过研讨课、教研活动等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交流实验中的体会,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为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积累资料。我们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坚持发展新理念:人人都是平凡的,但人人都是重要的,实行一对一帮教,以“回忆成长的岁月——编撰美好的明天——交上满意的答卷”为主题开展青年教师成长追踪活动,切实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缩短成长历程。
三、体会与思考
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的行动在不断的深化与调整,在这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1、推行课例研究,形成“学习研究——实践尝试——反思研讨——实践推广”的自培模式(教研模式),使理念真正指导实践;
2、做大做强特色项目。继续深化探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强化双语氛围的营造,突出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3、全方位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有了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从而造就学校的发展,我们锁定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调整教师的专业行为,更好地履行教师的专业职责,树立崭新的教师专业形象,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使每位教师的发展融于学校发展之中,每位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成功同步,在共同进步中体现个性,在个性成长中迎合学校的发展。我们期盼我们的学校既有宽松、和谐、舒畅,又有自励、自立、自强的氛围,教师爱校、爱岗、敬业、乐业,学校成为教师珍惜的乐土、教师成长的热土、教师发展的沃土。
教师和学校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教师以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而学校则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空间。我们相信,在本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会越走越宽,从而不断丰富现代学校的内涵发展,使学校更快地朝着现代学校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