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国际学术动态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陈振明李德国(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厦门361005)
1主要观点综述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术创新,使之更好地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中华留美公共管理学会协办的首届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峰会———“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2月15~16日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名校和海外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近50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近40篇学术论文。学者们就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这次大会是国内首次以“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式”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界少见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
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杨冠琼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邓大松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和陈国权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郝模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建南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张光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和薛冰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傅广宛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王仲辉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侯一麟教授和郭超博士、印第安纳大学环境与公共事务学院James Perry教授和何达基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汉弗莱公共事务研究所John Bryson教授和赵志荣博士、南卡罗来纳大学政治学系王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文轩博士、国立新加坡大学和经纬博士等。此外,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蓝志勇教授也有论文在会上发表。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着“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公共管理教育”、“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等主题进行了热烈又深入的讨论。
1.1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与研究方法改革http:///xiangmuguanli/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上又面临着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围绕着这个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学科发展、范式转变、理论建构和成果评估等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成就与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学者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MPA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后发优势与中国文化特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而学科地位与身份危机、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与舆论影响则是未来需要集中应对的重要挑战。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源于西方,而近年来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又极大汲取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经验。
第二篇:教育论文发表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教育论文发表走向规范化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 30 周年,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光辉历程,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学 术创新,使之更好地回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教育论文发表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 志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中华留美公共 管理学会协办的首届中国公共管理学术峰会—— “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国际学术研讨 会,于 2008 年 12 月 15~16 日在厦门大学公共事务 学院隆重召开。
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科学 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名校 和海外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近50 位领导和专家学 者与会,会议共收到近40 篇学术论文。学者们就公 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等问题进 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
这次大会是国内首次以“公共管理学科边界和 研究范式”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中国 公共管理学学界少见的一次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 盛会。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薛澜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中国 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成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杨冠琼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邓大松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姚先国教授年 和陈国权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郝模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马骏教授、西安期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建南教授、南开大学周恩国 来政府管理学院张光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际 姜晓萍教授、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和薛 学 冰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 术 院傅广宛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王仲辉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行政与政策系侯一麟教授和郭超博士、印第安纳大学环境与公共事务学院 James Perry 教 授和何达基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汉弗莱公共事务研 究所 John Bryson 教授和赵志荣博士、南卡罗来纳大 学政治学系王闻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文轩 博士、国立新加坡大学和经纬博士等。此外,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的蓝志勇教授也有论文在会上发表。主要观点综述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着“公共管理的 学科范式”、“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公 共管理教育”、“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 等主题进行了热烈又深入的讨论。
1.1 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与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 的同时,在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上又面临着种种“成 长中的烦恼”。围绕着这个问题,学者们分别从学科 发展、范式转变、理论建构和成果评估等角度,对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成就与问题 进行梳理和总结。
有学者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的机遇和挑 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MPA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后发优势与中国文化特 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而学科地位与身份危机、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咨询服 务与舆论影响则是未来需要集中应对的重要挑战。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源于 西方,而近年来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又极大汲 取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经验。中美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研究的范式有没有差别?美国的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科范式能为中国
提供何种“本土观 照”?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通过对中美 48 所大学 MPA 导论课程的教学提纲的比较分析,指出中美之 间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范式差异,认为中国的 MPA 教学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较大,而在西方 学界兴起的新治理和公共价值范式在课程中没有实 质性的体现,美国则以传统公共行政为主流,其他新 兴范式亦有所反映。
中国有着独特的改革经验,有着成就显著的公 共部门改革与创新实践,因此,中国公共管理学也应 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发展思路。从这个思路出发,有 学者分析了中国公共管理范式转变的方向以及理论 建构的途径,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正处于 从建国以来形成的政府全面干预模式向政府与市场 和社会合作的转变过程之中;公共管理的理论构建 既要顺应当代世界公共管理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 从中国公共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最终形成能把握 和引导中国公共管理改革的理论。
中国公共管理已经经历了近30 年的发展,应该 如何客观地评价本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呢?基于此,有学者通过统计分析对 1999 年以来国 内公共管理研究进展进行了基本的评估,指出在近10 年来国内公共管理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 出现了学科整合进展缓慢、研究边界不清晰、研究方 法落后、理论建构本土化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 此,必须从整合研究主题、明晰学科边界、创新研究 方法等角度着手,使公共管理研究为推动国家发展 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还有学者基于我国 2003~2008 年上半年量化 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的现状的分析,指 出公共政策研究涉及的主题主要以公共政策问题的 构建和公共政策问题的评估和监控为主,统计分析 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日益成为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 主流方法,运筹学方法也崭露头角。
1.2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分支
公共管理学科的异军突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社会科学领域飞速发展的缩影之一,也是 30 年来公 共部门改革与创新所催生的果实之一。尽管公共管 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在“学科丛林”中找到了自 己的位置,但是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学科分支和价值基础,还是一个亟待梳理与研究的问题。
有学者评析了近代以来依次在公共行政平台上 呈现出的几种理论形态,包括以公共权力的正当性 和合法性为中心的社会契约论、以公共组织的效能 性为中心的官僚制理论、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 中心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为中 心的商谈民主理论,提出公共管理理论的如下逻辑 结构: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公共权力、公共组 织、公共产品为逻辑中介,以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为逻辑凝结。
类似地,有学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以 公共伦理作为价值导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过程,以 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理论逻辑。还有学者从合作 秩序的角度,指出公共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在尊重和 保护私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公共利益。但是,由于公 共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如公共价值的多向性、公益目 标的多元性和公共组织的复杂性等,在公共利益的 实现过程中,基于增进合作收益的目的,必须通过良 好的制度选择与制度设计来实现社会成员的合作收 益共享。显然,这些理论观点契合了近年来我国的服 务型政府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共管理实务 界与理论界的一种新共识。
有学者对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进行了梳 理和解读,指出公共管理是边界
宽广或难有边界的 大学科,使用人类所有学科的智慧和成就,来完成人 类组织建设文明生存环境的目标是其学科使命。但 公共管理学科也有着坚实和合理的内核,即以公共 利益为价值观、以组织方法为手段的软硬件组合。
1.3 公共管理教育
公共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学 科。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也相应地分为两种不同层次 的教育:学术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这一点可以从全 美第一所公共行政学院,也是第一所颁发 MPA 职业 年第硕士学位的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期务学院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该学院的教学传统就是致力于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相互交叉的研究生培 国 养——职业训练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 际 中国 MPA 教育的兴起,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也已经确 学 立这两种不同导向的教育领域。针对这种现象,学者 术 们对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实践技能培训以及学位与研 动 究生教育展开了讨论。
两位来自美国的学者总结了美国公共事务教育(Public Affairs Education),尤其是研究生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Graduate Education)的发展经验,并对 中国公共管理的职业训练领域提出了建议。一位学 者指出,现在公共管理的任务不再由政府单独承担,需要跨部门的合作达成目的,而公共管理的目的就 是要持续地创造公共价值。为了达成这种目的,公共 管理实践领域的教育内容必须从促进民主治理与政 府回应性、促进和尊重法治这两个维度上(包括 NGO 教育,战略管理,公共参与的战略和技术,人力 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进行选择。另外 一位学者则指出,公共管理教育者应该连接起公共 管理实践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有效的公共管理教育 必须植根于广泛接受的社会价值;技术性的教育内 容对于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有效 的,但对于职业卓越(Professional Excellence)则是不 充分的。因此,公共管理教育必须拒绝时髦,注重把 民主治理等融合了社会价值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 中。随着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逐渐被视为公共管 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实践层面的公共管 理教育对象并不应局限于政府官员或公务员,还应 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该学者指出,非营利组织 管理教育就和公共管理教育存在很深的血缘关系,尤其是在非营利组织则逐渐演变成为依赖政府合同 与专业人士的组织之后,也开始呼唤高等教育机构 提供学位教育与专业培训项目以适应非营利部门对 专业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学者对英国公共 管理硕士教育和研究的特点(包括课程模块的相似 性、课程设置院系和学科方向多样性、教育实用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育的国际性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课程设置院系和学科方 向应具备多样性,以满足中国实际需要。年 另一些学者对学术层面的教育进行了讨论有第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应用学科”,学术期研究和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描述和分析层次上,即国 不但要了解一个组织或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更 际 需要想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公共管理的研究 学 问题与教学方向,不能停留在“什么”(What)和“为什 术 么”(Why)层次上,更需要问“如何”和“怎样做” 动(How)。在公共管理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训练、科学 态 分析以外,学生学者还必须具备专业精神,能够用锐利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剖析不同政策决定背后的价值 观和道德意义。
博士学位论文不仅直接反映出博士教育的最终 成果,也是体现学科发展潜力和
教育水准的重要标 志。有学者以美国学者麦克科蒂和科利尔里提出的6 项评估标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理论 检验、因果关系、论题的重要性和论题的前沿性对中 美之间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公共 行政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在知 识创新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国外顶尖学 校相关领域的学位论文尚有较大的距离。未来我们 还需要继续加强方法论、理论验证和因果关系分析 等方面的规范训练,使博士论文成为开创前沿研究 领域,增强学科知识累积性的重要阵地。
1.4 作为公共管理主题领域的公共财政
在美国,公共预算与财政(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PBF)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题领域,大多 数学校的公共管理 MPA 项目都有一些和 PBF 相关 的必修课,可是说是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显 学”。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尽管预算和财政领域的 研究和教学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是处 在相对边缘的地位。那么,为什么美国公共管理领域 中预算与财政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呢?中美之间为 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呢?把预算和财政管理纳入中国 公共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又有何种迫切性呢?一些学 者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指出,美国的 PBF 之所以成为公共管理 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税收、预算和财务管理手段。美国的各级政府都有全面、细 致、透明、参与的(或双)公共预算,政府内 部的财务管理在专业化的同时也日趋市场化和政治 化,政府和社会对相关的专门训练有很大的需求。而 中国的财政税收和预算的大部分决策和实施透明度 不够,因此 PBF 在公共管理中处于相对不受重视的 地位。
有学者从教育财政的角度指出,公共管理的宏 大理论或科学性也许不是我们应该寻求的目标,我 们可以着手开展的是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特定方面 建立一些中级的理论,逐步促进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的发展。在美国,公共管理学者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参与教育财政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及该领域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共管理研究的特点,即解决现实的公共问题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根据财政的特点指出,财政从来都是同 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对于财政问题当然 也要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角度,按照政治学和公 共管理的范式去研究,而不能仅仅局限在经济学领 域中。因此,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教学与研究,不仅是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完善中国财政体制 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需要。收获与总结
总之,本次国际会议的与会者和论文提交者既 对中国公共管理学 30 年来的飞速发展与丰硕成果 作了回顾与总结,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又对当前 中国公共管理学在学科边界和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 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会议所产生的一 系列创新观点,对于更好地明晰公共管理的学科边 界,形成规范的研究范式将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将对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 次国际会议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而言,经过 30 年的发展,公共管理学 科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成就,所存在的问题则是螺旋 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阵痛”。在这 30 年间,公共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 研究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高
素质的领导人才与专业 人才,形成了众多公共管理(公共事务)院系,其成绩 可谓惊人、喜人。尽管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背 后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需要有直面问 题的勇气,理性地反思这些存在问题,积极地应对所 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二,中国公共管理学必须更加积极地回应对 改革开放的实践需求,增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促进 知识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公共管 理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与发 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反过来,要求公共管理学为现 实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作 为一种年轻的学科“范式”,公共管理学必须更注重 如何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 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 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必须更多以实践为导向, 探索把公共预算和财政等实践范畴的内容纳入公共管理教学和研究之中,促使公共管理学 成为一门能够解决现实公共问题,促进公共治理的 学科。
第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边界是动态变化着的,不 可能通过“跑马圈地”的方式来实现,关键是要在方 法论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方法论、核心主题 和研究范式上成为一匹强劲的“骏马”,公共管理学 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上纵横驰骋。公共管理的学术共 同体必须建立起自身的、能够回应实践需求的研究 范式,不能局限于科际整合或知识应用而向别的学 科借取研究成果,身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也应从事 原创研究,建立知识增长渠道,促进理论创新,以供 其他学科分享。
第四,公共管理研究必须更加重视方法论的规 范性和严谨性。方法论的成熟程度和独特性,是判断 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无论何种学科 领域,“最伟大而艰难的奋斗是关于理论基础和研究 方法的”。为此,公共管理研究者必须强化方法论的 自觉意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以更开放的 学术视野建立具有专业性、综合性与多样性的方法 论;同时,必须在公共管理教育中加大研究方法与技 术类课程设置的力度,把《社会科学方法论》、《定性 方法》、《定量方法》一类的课程置于核心地位,为未 来的、潜在的公共管理研究者提供更加充分的方法 论基础。
第五,公共管理教育与培训在重视技术和工具 导向的同时,要更加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公共管理既 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或工具,也是一个能够创 造和分配公共价值的领域;公共管理不能只限于追 求行政效率,还应关心行政体系在实现社会政治价 值方面的作用。因此,核心期刊技术层次的内容只是公共管理 教育与培训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必须 纳入民主、责任、回应、法治和公平等事关价值观与年第伦理观的内容。在一个目标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只有把价值观教育纳入公共管理教育与培期训体系中,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批判眼光和道德良 国 心的公共管理人才,并进一步弘扬那些深刻地影响 际 人类社会发展的民主、正义、公平和进步的伦理理学 念。
第三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公共管理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公共管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或组织对社会的管理。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及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广泛的具有公共性的组织,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体表现则是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保证全社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三、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的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四、公共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以合作关系为纽带的和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统一整体。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新的类型,而人类的社会治理是与人类社会一道生成的,绵延至今,进化成了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治理文明形态
2、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大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工业社会已经走到了自己的顶峰,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先提出。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后工业社会”的认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观是以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据的,他将人类
社会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贝尔所描绘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轴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日益成为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自从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后,在知识界,一场探讨后工业社会并寻求建构方案的运动就展开了。后工业化与全球化为人类带来的是社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危机事件的频发以及2008年开始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表明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公共管理产生于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所要承担的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显而易见,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首先冲击的是政府,它使得由政府这一单一治理主体承担的社会治理的状态变得难以为继。更为重要的是,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社会治理主体重结构的要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的多样化将使公共产品的性质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产生与工业社会的治理危机,表现为人类寻求“善治”的不断努力。公共管理代表了人类社会治理的未来,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加以开拓和建构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3、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
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使原先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分化和分离进程发生逆转,开始走向融合和统一。二,多元公共管理主体都必然是首先以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所有进入公共管理合作体系中的组织又都存在着一个内部的管理即行政的问题,而且就它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而言,其行政无一例外地都应当是“公共行政”,都具有公共性。三,公共管理范畴中的公共行政从属于合作
治理的需要,以合作行政的形式出现。四,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行政在形式上是合作行政,而在实质上则是服务行政。
4、论述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是关于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两门不同的科学,在历史的维度中,它们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在实质上,就公共管理学是关于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科学而言,它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扬弃,一方面,它有继承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科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又实现了对公共行政学的超越,是对公共象征学学科的否定。公共行政学主要以国家的行政系统——政府为研究对象,而且主要是研究政府自身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政府外部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公共管理的侧重点将放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问题上,着重研究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得合作行动。对于公共行政学来说,效率追求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才是第一位的。
5、论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治理活动及过程,它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具体的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共管理学担负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二、公共管理学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建构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
三、公共管理学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五、公共管理学还应承担起对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6、论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制定密切联系。公共政策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那些处于高层次政策管理职位的人,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依此,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向度。就研究取向而言,公共政策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因此,对于这种公共管理论而言,公共政策所代表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柔性面”,而政策分析则代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硬性面”。
7、论述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一,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二,公共管理学是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三,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四,公共管理学体现了公共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8、为什么说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
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也是民主行政的真正实现。既然20世纪后期的政府改革造就了非政府组织等各种各样的社会治理主体,这就确定无疑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政府与这些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的前景。从实践来看,由于政府改革所取得的进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努力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间建立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组织也都学会了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已经开始自觉地与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协商,并以协商的结果作为公共政策的依据。所有这些,都包括着走向造就合作治理局面的积极行动。相信要不了都久,一种成熟的合作治理方式就会成为社会治理的现实,它同时也意味着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成熟。
9、任务型组织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任务型组织的灵活性和动态性机构决定了它可以在承担重大,一次性的和复杂性的任务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任务型组织可以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二,任务型组织可以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任务型组织可以发挥抑制组织规模膨胀的作用。
10、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主要特征是什么?
非政府组织主要是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与政府相对应的一种公共组织形式。特点 :第一,正规性。第二,非营利性。第三,民间性。第四,自治性。第五,自愿性。第六,公益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公益性组织,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其公益性质,是以服务于社会,公众及组织成员为目的的。
11、什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组织在特定环境中以相关人力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那些内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开发,纪律与惩戒四项基本职能。如果把人力资源管理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化流程。则可以看到它是由三个环节组
成的,即公职人员的“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其中“入口”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职位分类,招募甄选等内容;“在职”管理包括薪酬福利,绩效评估,培训开发,激励惩戒,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出口”管理则是指退休,退职,调出,辞职,辞退,开除等内容。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一)人力资源规划
预算准备和人力资源计划;在政府雇员之间划分与分配工作任务;决定工作的价值是多少。(二)人力资源获取
招募,选录,甄补政府雇员。(三)人力资源开发
适应,培训,激励及评估雇员,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纪律与惩戒
确保,保证雇员和雇主之间的期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建立惩戒途径与雇员申述程序;健康,安全以及雇员宪法权利等。
14、政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内涵?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管理,狭义的行下管理就是指政府的内部管理;广义的行政管理除了包括政府自身运行中的管理活动,还包括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的外部职能。所以广义的行政管理概念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社会管理:广义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对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狭义的是指政府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自治、人口发展、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社会服务方面的管理。
15、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
二、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
三、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
五、调整社会管理招待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16、简述公共管理的新兴方法与技术?
指20世纪中后期产生与发展的新兴管理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工程方法、电脑信息技术、PDCA循环技术、ABC重点管理法、复杂性科学方法等具体方法与技术。
17、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社会整体所承载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能够发挥把人的社会生活整合成有机性的和谐整体的作用。
18、简述信息社会的特征
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技术是计算机,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增强人的脑力智能。二是电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革命,产生了大量系统化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三是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共事业取代了工厂,并成为社会的象征。四是信息社会中的主导生产部门是“智力工业”五是在信息社会中,目标原则成为社会活动中的基本原理,主要的社会体系值为目标六是信息社会以实现时间价值为目标。七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量地生产知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需要八是信息社会是分散会的社会,人们可能在家中生产、学习、办公和娱乐。
19、信息社会会对社会治理产生哪些影响?
一、借助信息技术,如电信、计算机办文和办事、远程会议等,打破了时空限制,公共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由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三、住处技术打破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严格界限。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可逐步实现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适当的管理者,这样就改善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的统一协调、动态网络计划成为可能。
20、论述电子政务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电子行政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电子服务为核心的模式。三以电子社会为核心的模式。
21、电子政务是如何推动治理变革的?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将推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二是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了政府的管理创新。三是电子政务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四是电子政务正在促进公共服务整合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22、论述电子政务技术支持系统的构成?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包括网络体系、资源体系)以及基于基础平台的应用体系。此外还包括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安全体系和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依据的标准体系。
23、简述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内容 一是办公环境的安全问题。二是内部网络的安全问题。三是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
24、简述绩效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绩效管理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应是有效的。三是绩效管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四是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沟通和循环过程上。五是卓越的绩效管理应该对组织的成长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
25、绩效管理活动包括哪些环节 一是绩效计划。二是绩效指标体系建构。三是绩效管理实施。四是绩效评估。五是绩效反馈。六是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26、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有3E评价法、标杆管理法、平衡计分卡法和360度绩效评估法。
27、公共危机的特征是什么? 一是突发性和紧迫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危害的易扩散性。
28、公共危机响应包括哪些重要环节 一是接警与初步研判。二是先期处置。三是启动应急预案。四是现场指挥与协调。五是抢险救援。六是扩大应急。七是信息沟通。八是临时恢复。九是应急求援行动结束。十是调查评估。
29、公共危机恢复的内容与过程是什么内容:一是最大限度地限制灾害结果的升级。二是弥合或弥补社会、情感、经济和物理的创伤与损失。三是抓住机遇,进行调整,满足人们对社会、经济、自然和环境的需要。四是减少未来社会所面临的风险。
过程: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验收阶段、反思阶段。30、什么是危机的社会动员。是指为成功地预防和应对非战时状态下的危机而有效地调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的非政府部门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活动。
31、什么是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工作经历的总称,特别包括其职位变迁、职务变化以及个人通过工作实现理想的发展历程。
32、什么是人力资源培训
指公共组织根据自身需要为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及其整体绩效、改善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和素质而实施的知识增进、能力和技能提高以及价值观改造等活动。
33、公共部门中常见的薪酬制度包括哪些?职务薪酬制、职等薪酬制、结构薪酬制、职务级别工资制、技术等级薪酬制、岗位技能薪酬制。
34、什么是薪酬
表面看来,是雇佣关系中受雇用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金钱回报、有形服务与福利等的总和。而在实质上,薪酬则是一种满足员工内在需求的手段和要素,是用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个体层面提高工作绩效的途径。
35、什么是人力资源获取?指在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识别、选取、发掘组织所需人才的过程。它分为广义和狭义,前者是指从组织外部招聘人力资源以及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再配置,即人员的招募、甄选、录用以及公职人员的内部流动等。后者仅指人员的招募、甄选和录用。
36、什么是职位评价:
是公共部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活动的另一重要前提,它以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了组织中各职位的相对价值的大小,为人力资源需求、供给、获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规范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获取的程序。
37、什么是工作分析:又称职位分析,是收集、分析、确定化共组织中职位的定位、目标、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绩效标准、任职资格等因素的过程,其主要成果是职位说明书。
38、官僚制组织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一是权力的层级结构保证了决策的可靠性。官僚制组织的层级节制原则保证了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官僚制组织的一个主要优势。二是官僚制组织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39、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第二步,进行工作流程分析。第三步,初步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第四步,修订绩效评估指标。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公共管理职能,调节分配公共资源,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保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不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具有主体数量的不确定性、实体上的共享性等特征。
1、体现居民长远利益的那些事务
2、体现全局利益因而全体居民都很关心的那些事务。
公共事务是指那些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和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 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二是公民平等享用的社会产品。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社会公共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社会公共项目所谓公共项目是指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
非政府组织 所谓非政府组织, 处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那块制度空间,是相对于政府机构而言,指依照法定程序建立、在组织结构和职能等方面相对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和社会团体。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所选择和制定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政府管制政府运用公共权力,以法律、法规等规则为依据,制定一定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的活动,以实现政府治理目的。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公共企业,就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即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正、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
展等目的建立和经营的企业
政务公开一般是指除属于国家规定保密以外的与公共权力相关的各类公共事务等要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包括政府行政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及党和国家机构的各种事务。
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措施,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在更方便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下,为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高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二、简答题 公共管理的特征(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利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组织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概念辨析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公共行政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共行政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公共行政职责任务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管理好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促进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两者的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都是运用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都受到政治环境的约束;第二、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是两者的核心管理主体; 第三、两者的管理活动都要依法进行,都强调管理过程和管理手段的规范和效率 两者的区别 管理主体不同 ;涵盖的内容不同;主要目标存在差异 ;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公共行政是公务活动,公务员执行的是他人制定的政策,注重的是过程。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更广。
公共部门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差异1,目标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而企业管理则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2,实质不同企业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更多着力于提高效率上,而公共管理不仅要注意到效率问题而且还得研究公平问题。3,特性不同。与企业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更强调责任。4,监督方式不同。公共管理要受到社会大众的监督而企业管理的监督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的内部。5,权力来源不同公共管理中公共组织的权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大众所给予的公共权力,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则大都是私人授权。公共利益的特征1)合法合理性,2)公共受益性。3)公平补偿性。4)公开参与性。5)权力制约性。6)权责统一性。
1、公共利益具有客观性;
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
3、公共利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权力的作用(1)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2)公共权力对某些变化了的社会秩序作出调整,以克服社会内部的一般矛盾与冲突,防止其向对抗方向转化;(3)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公共权力能够推动和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方向演变。公共管理变革的核心理念
1、提高政府生产力
2、引入市场机制
3、建设服务型政府
4、向基层分权
5、提高政府的公共政策设计和实施能力
6、对政府管理的结果负责
市场经济的市场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 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全信息;经济周期性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收入分配不公;非优效品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标准
(1)贡献标准,即按照每个人以其能力和努力程度所作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2)需求标准,即根据生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分配,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形式来实现;(3)机会均等标准,或者说是分配决定过程的公平问题。
我国财富分配体制的内容 第一层分配以市场分配,劳动所取得报酬为主,目的是提高效率。第二层,以国家财政税收及其在分配为主,三层次分配时社会慈善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为了弥补或防止市场失灵,保证和维护经济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凭借手中的权利对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所施加的某种限制和约束,人们称之为“政府管制”,其目的是为市场运行及市场主体行为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
政府管制应遵循的准则管理必须体现公共利益;目的性;管理必须具有透明性:可行性;管理必须遵循法治的原则。
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诉求,政策分析)
2、公共政策的制定(选择决定宣示)
3、公共政策实施(4、政策结果
5、公共政策评估
6、政策修正
政府作为公共组织的主要特点
1、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公共性及其权威性
2、“行政性”的管理方式
3、具有完全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特征
4、政府的管理体制遵循分级和按职能划分的原则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1、发动了民间力量,动员了众多而巨大的物质和人力投入社会,2、是重要的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3、创造就业吸收和运作各种社会资源
4、为企业市场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
5、促使公民发挥潜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6、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国有企业的原因通过国有企业来修补市场缺陷,2、。在分配经济资源3.。实现战略目标
推行政务公开的意义 第一,政务公开规范政府行为,促进公共管理的廉洁高效; 第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有效地提升他律和自律,防止腐败; 第四,政务公开扩大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更好地实现政府领导;
第五,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三个政府”的主要制度保障。6公民知情权
7、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8政府职能转变
9、行政管理高效10,信息化社会的政府运行的需要
三、论述题
现代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 1社会公共问题
2、社会公共项目 公共项目指为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1)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2)仔细考虑每个步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完成每一步骤和整个项目的时间表;(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相符
(三)社会公共资源内容
1、公共信息机构人员的管理;
2、信息文字和数据规范的管理;
3、公共信息载体的管理;
4、公共信息技术设施的管理。
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防止两极分化。
1、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2、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管制职能
公共服务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宏观调控职能经济平稳增长物价基本稳定 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1.政府的政治职能
1、一是构建和维护既有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制度和环境;
2、二是制定维护国家与社会利益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 ;
3、三是建立和维护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经济职能
1、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发展,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
2、二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
3、三是控制垄断行为和外部不经济行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
4、四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
5、五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文化职能(1)发展科学技术;(2)发展教育;(3)发展文化事业;(4)发展卫生体育。社会职能
1、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
2、管理政治、经济事务之外的社会事务 ;
3、阻止污染环境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4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的制度和措施,提供社会福利、保险、救济和慈善服务
“网络问政”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1、政府机关借助网络建立政府组织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广泛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 空 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2 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
3、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 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
4、经由网络系统,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
5、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此必须:制订政府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行政机关内外建立电脑稽核制度;建立政府认证机构,提供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及推动政府机关加密,数位签章等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协
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以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论述“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
.1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合理郊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短缺.2医疗服务观念滞后3病人求医观念有待改进由名医坐诊的专家门诊人满为患,而这其中大多数病人并非疑难重症,.4医疗市场混乱状况不宜低估看病贵的成因.1客观因素疾病谱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社会总体物价指数的上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很多人对健康查体、健康保健提出更高的消费要求,这些都决定了看病费用的升高。.2社会因素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机制尚未健全,医保覆盖范围和层次相对较低,发展也很不均衡。.3体制因素 药品生产体制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价格管理体制医疗体制由于技术性劳务价格相对偏低和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比例偏低,医疗机构难以通过提供技术性劳务获得足以维持正常运营所需要的资金。
(1)调整医院收入结构,规范常规用药,减轻患者负担医疗收入结构不合理的负效益,使现行医疗服务价值与价格相背离。(2)控制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避免乱检查,保护患者利益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与利用过度,受经济基础制约。(3)加强对一次性卫生材料的管理,在符合业务要求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一次性卫生材料的使用范围,并对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购进,减少流通环节或统一零售价格,减少病人支出,减轻患者负担。(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行为,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
第五篇: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
反思双汇“瘦肉精”这一食品安全事件,如何真正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流向了双汇。河南济源双汇肉制品被央视3.15曝光含“瘦肉精”后,双汇集团在5天时间里,两次发表声明,对“瘦肉精”事件表示道歉,并对济源双汇作出停产,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免职处理,同时,对济源双汇所销售的肉制品实行召回。
事实上,“双汇瘦肉精”事件暴漏监管漏洞。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
同时,也是政府监管体制的制约。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下,兽药的使用为农业部门下属的兽药监察机构监管;饲料的生产、交易由质检机构、工商部门分别监管;农业部门对饲料安全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对饲料市场进行抽检,生猪养殖过程的监管归属农业部门下属的畜牧厅、局或乡畜牧站;生猪的市场流通和生猪屠宰环节由国家质检局的动检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众多的监管机构在机构分属上存在交叠重合的现象,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主体不明,易导致对总体监管水平的损害。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责任主体不明确。
还有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法律法规滞后,查禁工作缺乏法律依据。由于生产、使用、经营“瘦肉精”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在国家已有法律中涉及载明的较少,如在《药品管理法》中明确禁止药品生产企业向非医疗机构和个人出售药品和医药原料,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明确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禁止添加激素类药物,屠宰加工企业只对肉猪的病情和疫情进行检疫,至于是否含有“瘦肉精”则不在检查的范围之内,在肉品销售市场的流通中,也只看有没有病情疫情检疫,不看是否有没有“瘦肉精”的检测。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开展安全检测抽样,目前尚缺乏比较明确的法律依据。加工、销售企业对“瘦肉精”的防范意识十分淡薄。这些都是已有法律不够完善的地方。
从“双汇”事件看我国瘦肉精治理。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有相关媒体怀疑,连双汇这样的龙头企业也触及食品安全底线,喂食瘦肉精可能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如果此事属实,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演变成类似奶粉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行业重新洗盘。安全问题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作为此次事件的导火索,双汇公司,其品牌形象必将严重受损,而出事的河南济源双汇公司属于双汇控股公司,河南济源的整改也将直接延缓双汇整体上市的进程。可见,此次事件对于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如何做好进一步的治理工作显得相当棘手。
而相应的针对措施的话,也就是如何真正的落实政府监管责任,我认识有如下几条:
一、制定相关的标准法规,加强执法监督。
早在1987年,欧盟、美国已宣布禁止使用瘦肉精作为兽用饲料添加剂。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规定“瘦肉精”可用于食用动物的促生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盐酸克伦特罗最高残留限量为:肉0.2μg/kg,肝脏0.6μg/kg,肾脏0.6μg/kg,脂肪0.2μg/kg,奶0.05μg/kg。欧盟成员国已将盐酸克伦特罗残留作为肉品进口必检项目,因而这也成了WTO成员国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中国农业部在1997年3月以[农牧发(1997)3号文]严令禁止
肾上腺能激动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外非法使用情况仍非常严重。中国农业部、国家经贸委等多个部门以农牧发[2001]14号文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违法行为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严厉查处此类产品的非法滥用。但目前,实施效果仍不是很理想,我们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
二、加强部门配合,从源头杜绝瘦肉精流入市场。
瘦肉精等违禁药品整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查禁“瘦肉精”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部门多,解决“瘦肉精”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抓源头。需要加强各部门合作,齐心合力,上下联动,标本兼治,打防并举,各负其责,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同时签订有关责任状,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只有各部门共同加大工作力度,加强违禁药品源头、饲料和养殖环节、屠宰和销售环节的整治,才能切实保障畜产品安全。
三、加大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整治投入。
政府应从财政拿出专门的经费,确保查禁“瘦肉精”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五、六十六条明确规定,检测单位在监督取样中不得向检查人收取检验费用,否则当事人将会被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和提高检测频率。应把药物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的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使查禁工作能顺利开展。由于瘦肉精监测成本高,难度大,因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一方面用于检测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用于先进检测器材的采购。除了技术硬件的改善,还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人员从事监管工作,争取将抽检的频率提高一个层次。
四、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打击力度。
饲料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对“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如发现有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企业非法使用或经营“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应依法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从严处罚。对生猪屠宰场、肉品销售市场检测到含有“瘦肉精”的生猪或肉品,应予以销毁,并追溯来源。对饲养场(户)“瘦肉精”残留检测为阳性的生猪,其同群猪必须滞留1个月后,经检测合格才能出栏。对生猪收购贩运环节管理,要建立产地责任和销区准入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将生产、经营和消费三方利益联合起来。要加大检测力度,不给违法者留任何缝隙。对涉嫌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相关人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将执法力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才能对违法者产生真正的威慑作用。
最后,希望“双汇”事件可以给肉类加工行业一个警示,虽然生产的是加工品,但对于原料的来源,即整个生产链的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