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业4:教师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作业4:
为什么强调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教师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林宜照
教师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虽然社会和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其在智力、情感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和处理问题,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2.有利于生理健康
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疾病使人产生焦虑、忧愁、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样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二)教师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的方法
许多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往往会因为忙于追求某种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生活的其他侧面。因此,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是维持和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策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认知结构,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
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可以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些资料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分为三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基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不合谐的人际关系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教师只有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与他人携手愉快地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3.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观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剂良药。积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老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还会陷入烦恼和忧愁之中,如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教师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才能有机会重新恢复心理平衡。
4.合理宣泄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个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另一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学会自我调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调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把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到关系教师生活质量和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培养心理健康、入格完善的学生的高度来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
教师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主体,那么,教师自己应该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把握好“度”。
心理卫生十分讲究“度”的把握,认为“过犹不及”。无论是欲望、感情、个性,还是言谈举止,度的掌握很重要。即使本身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一旦过度就会有失偏颇,甚至走向反面。个性过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情绪过大,工作过多,这些在教师中很容易出现,并且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
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是现代人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其源于比较。比如:把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才巴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比较;与昔日的同窗比较;与自己的理想比较。一些教师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觉得憋气、恼火。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何况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变幻的社会,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寻常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点,方能高瞻远瞩,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和境界。
积极行动。
心理的保健是一个积极实践的过程,比如:多读一点心理卫生的书,知识能变成能力;多与他人交往,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体会沟通的乐趣,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以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变化和外界,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为的心。
劳逸结合。
教师的工作8小时内外的界限常常不分明,晚上要批改作业、备课,甚至家访。因此,如何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也是心理卫生的要求。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悦纳自己。
要心理健康、要心理平衡,就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有所长、有所短。一些教师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总是挑自己的毛病,以为这是为了自己好,其实恰恰是跟自己过不去,不但做不到完美,反而造成紧张,让自己活得太累。人只有喜欢自己,才能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有成功的机会。
第三篇:教师心理2——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崇高的职业,教师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现实呼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教师心理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原因和表现?教师又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本节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我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身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是:○智力、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情绪十分协调;○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在此○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基础上,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标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而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
2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系,并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1认知能力正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常;○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构完善;○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为表现规范;○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您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吗?”——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的地方,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其它职业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教师心理健康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体心理保持最佳状态。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本书主要借鉴了西方学者和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的观点。
1喜欢西方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2自我调适良好;○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4掌握儿童成学生;○
5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及其需要;○6能帮助每个学生满足其基本情绪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课堂气氛;○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需要;○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地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心理问题和表现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1)抑郁
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
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主要有三类表现:○
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人身安全问题;○
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4.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国内几乎没有。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它源于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常发生于从事教育行业和服务行业(尤其是要求与需要帮助的服务对象面对面接触的职业)的个体身上。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惹、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这种状态在根本上由一种不平衡感引起,即觉得帮助别人的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总是不能从工作得到回报(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成功、进步、他人的承认或欣赏)。Maslach将职业倦怠分为三个亚成分:情绪衰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人格解体(指对服务对象作出冷淡和没有感情的反应)、降低的个人成就感。从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上看,它与前所述的种种表现有诸多的交叠,这里不再赘述。
第四篇: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教师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对小学教师个体而言,要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好心理健康的维护,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注意心理调节,确保心理平衡。
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而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非常重要,认识到教师职业既光荣又繁重,生活清苦,本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同样会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但对于已出现心理失衡的教师,在自己有意识调整情绪的过程中, 也可借助于他人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确保心理平衡的良好途径。
第二,合理宣泄,缓解压力。
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在倍感压力与郁闷的同时,要选择听音乐、看书、旅游、谈天等方式宣泄和解压,让自己迅速调整心态,做到收放自如。
第三,给自己定位。
教师应给自己规划好人生方位,朝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实践。在单位是什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是同事们的知心朋友;是领导眼中的中流砥柱。在家是什么角色,是父母的好子女;是孩子的好家长;是为人妻为人夫。在社会是什么角色,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是有修养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第四,扩大交往,丰富生活。
教师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教师应该培养对人的兴趣,乐于合群,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这样一来,就扩大了自己的交往空间,接触的人多了,也自然就不封闭了。
第五,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活在当下,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现实,利用先机,做最好的自己。怀着一份信念与执着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是摆脱苦难的催化剂。勇于去直面矛盾和难题,人生的风浪会不堪一击、急流勇退。而悲观失落的郁郁寡欢责上了挫折的当,意志力被摧毁,人也随之失去航标。
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形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认识,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贡献力量。
第五篇:浅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摘要: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产生了很多的心理压力,教师自身要从方面学会自我调节。
关键词:心理健康原因角色转变工作方式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心理压力重重的今天,而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职业枯竭,自我价值感缺失、焦虑抑郁……,“工程师”的灵魂受到了重创,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一、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会产生一些诸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问题。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因课改带来的教师角色、工作方式、竞争方式等的改变而又产生了新的心理压力。
1.教师角色转变的压力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和教师对教材与知识的独占和绝对权威,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
者,由过去的“惟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转化为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实质上的变革以及教学地位的变迁。很多教师担心随着角色绝对地位的下降,会导致教师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
2.工作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压力
新课改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五个不适应:一是教育思想不适应。二是教学能力不适应。三是职业技能不适应。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不强。四是教学评价不适应。五是知识结构的不适应。这在无形中就会迫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疑,这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新课改中许多新的要求的提出,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3.评价标准的变化带来的压力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它的实施,要求评价标准应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因而,一些学校出现“双面人”现象:对外高举课程改革大旗,大肆宣传,轰轰烈烈地搞课改,对内仍然按照原有评价标准评价教师和学生,以升学人数作为奖励指标,实实在在地抓应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不知道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尽快转变角色,还是保持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兼顾两种标准,使教师身心俱疲,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4.利益关系不平衡带来的压力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就是那种安贫乐道的奉献者,他们只为耕耘不求收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劳动付出,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辽宁省调查,教师常年日均加班50分钟以上,是商业人员的6.3倍、工人的5倍;许多教师的日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得中小学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压力沉重。而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又向中小学教师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教师强大的工作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收入相比属于最低的,而工作强度是最大的。这些都会给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二、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节。
面对压力,作为教师自己,要学会自我调适。所谓自助者天助,自助是一种直接、便捷、根本的救助方法。而且,“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就是育人,他们有这样的优势为自己疗伤。这里推荐一些自助的方法,希望能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学会排解不良情绪
教师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使他们无法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重的如焦虑、抑郁,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里介绍几种非常适用的放松疗法。(1)深呼吸法。深呼吸时应全身放松,吸气的呼气的过程要慢,持续的时间各约4秒钟,平时每天坚持练习两次,每次4-10分钟,可以缓解心理压力。(2)张-弛肌肉放松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让你先紧张后放松,在感觉紧张后再充分地体验放松的感觉。从操作上来讲,一般从上到下,依次进行。(3)想象放松法。即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如海边漫步、草原奔驰、似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等)。由于这种松弛是持久的、有益的,由自身努力形成的,所以容易形成对环境的控制感,而这种控制感对环境压力造成的紧张感的缓解是非常有利的。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心理现象的最高层次“,是个人行为的最高调节者,在心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应抱定自己的理智信念,”天道酬勤",努力工作,定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从自身的工作进步与成就中获取幸福的果实。而且对于任何事物,要学会爱自己所选,才能真正地找到它的意义。对于教师职业,除了是谋生的手段
以外,还可以找到教学中的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回归价值(回归童年、回归学生时代,永葆童心)等;也可以将职业提升为事业,成为艺术。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时,那就会产生无穷的乐趣,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大大提高。
3、调整自我期望值,接纳自我教师们的心理压力中有一类是来自于对自己的高要求——无法接受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这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给教师戴上了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博学、高尚、充满智慧,无所不能……社会对教师的神化是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也是一种高要求,使很多教师无形中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这实际上等同于让自己在“理想自我”状态下工作与生活了。可他们同时也是一名普通人,他们的“现实自我”中有平凡、琐碎的一方面,有缺陷,需要被包容被接纳。如果老是活在“理想自我”的指挥中,将会有很多失意或压力。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自我保护。
4、提高工作能力和技能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工作。
5、要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从中得到乐趣与心理支持。如交几个知心好友,闲时一起吃吃饭聚聚,一起娱乐,一起旅行等。一方面可以放松,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生活面,让生活更充满活力;还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总之,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工作、生活、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的缓解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有了社会支持,教师才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才能在教学中感到不被忽视,从而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育方法。教师有了自身的努力,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这就可有效地应对压力、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