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搞好小学校本教研工作
习酒镇中心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场经验交流会xjzxxedu@163.com
如何抓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习酒镇中心小学罗太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
早上好,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今天我和大家探讨的内容是《如何抓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在强调学校安全的大环境下,很多老师认为,学校工作只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开展一些活动就可以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领导们,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我认为教学质量才是一间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特别是现在村级小学,学生减少情况十分的严重,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外,教学质量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求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镇的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知识结构趋于陈旧,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我认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抓好校本教研,以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们这些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存在的困难:
1、随着现代农民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部分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影响,相继出现农村小学办学规模越来越小。由于一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同一门学科只有一名任课教师,教师之间缺乏同伴互助,这就使得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缺少了针对性和可比性,导致活动的实效性不强。
2、教师的认识不够,主动性不高,加上教师课节较多,感觉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致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那该如何搞好校本教研工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
要提升教师的校本教研的素养,就要培养教师的学习习惯,可以说,现在没有几个老师能够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一读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了。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在一起学习、讨论,以提升理论水平。(如《校本教研面对面》、《新课程教学法》、《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教学策略》等,当然学校也可以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为教师征订一些教育教学杂志或购买一些教师工具书。)
(2)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我建议今后如果学校经费充足,应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让他们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回校后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也可开展校与校之间的联片教研活动,实现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本校教师,所以,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每学期让本校的“名师”准备
一、两节示范课,让大家来学习交流。
(4)抓好推门听课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特别是学校领导要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老师们,要求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也就是要有效的进行评课。
(5)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实现同伴互助,互帮互学
集体备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常见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活动过多的
2体现在备课上,备完以后上课的效果如何,只有上课的教师才知道,这样就导致参与备课的教师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达不到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不足,可以采用集体备课、上课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性。具体做法是由相邻年级同科目的教师共同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参与备课的教师在来上课,使备课的成果能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6)反思交流。
校本教研具备三大要素: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我们这些学校专家型教师缺乏,教学条件有限,个人反思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备课本都要求进行教学反思,可有多少教师进行了反思,能进行反思呢?因此,教研组每学期可对教学反思举行集中交流,促进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反思;再次要引导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展开,使反思具有实效性。
(7)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打造名师,我建议校总部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体质课竞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特别是在评优评先,职称进级中优先考查。同时学校对这些名师要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家长对学校师资的认同感。
(8)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要加强层级管理,就是各个管理层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认为校本教研管理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握校本教研的方向,提供人、财、物、时等方面的条件;二是中坚执行层教务主任,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监督和组织校本教研开展 3
工作,三是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主要职责是:①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②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教科研活动。
(9)抓好每一学月的学业测评工作,分析得失,查漏补缺,并利用教研联盟交流检测的情况,让老师们能横向比较,了解自己班级所处的位置。总之,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校本教研工作新局面。我深信,在钟校长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的辛劳下,我镇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取得质的飞越。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如有说得不当之处,望钟校长及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
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课程建设和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策划?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要把握校本教研的问题性研究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是功利性的,也不会收到研究的效果。不少教研活动就是因为没有问题或问题不明确,导致研究不知要干什么,效果低下自不用说。校本教研所研究的问题,应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它来源于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试卷评析等具体教学实践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等。
二要把握校本教研的目的性目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行为则盲目。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目的来设计,要选择抵达目的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如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可以设计“问题研讨”活动,大的问题,还可以设计“主题研讨”系列活动;针对多数教师教学中某一方面共同的薄弱环节,可以设计“经验交流与互动”活动,让优秀教师讲做法、谈体会,然后其他教师提问题,与优秀教师一起互动交流;还可以设计观摩课、示范课等活动,以课例形式传播优秀教师的经验,引领教师群体共同提高;为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提高备课能力、授课能力等,大力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要把握校本教研的全员性全员性是指让同一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里所说的“参与”,是指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思考者、表达者与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与“陪客”。传统的教研活动不注重全员参与,搞“一言堂”,如一人讲话大家听,不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一人上课大家看,课下只有一人“点评”等。这样的活动显然不利于教师群体智慧的发挥。我们倡导全员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讲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道理、谈自己的设想,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四要实现智慧共享校本教研活动从参与主体上讲,无外乎是教师个体与群体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思考”要自始至终贯穿于全过程,这是每位教师专业提升的基础;在群体层面,其实质是集大家的智慧,实现智慧共享,共同提高。因此,设计校本教研活动,要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释放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潜能。要创建积极向上的教研文化,使教师们积极发言,不耻下问,平等交流,乐于争辩;让心灵碰撞,让智慧闪光,让每一位教师虚心汲取,在碰撞中领悟,在互补中成长,在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通过智慧的碰撞,生成集体的研究成果,使大家分享研究的果实。
五要注重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汇聚大家的智慧之光,对有关问题达成共识,然后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让实践与理论对话。其实质是为大家明方向、指路子并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学校要开展好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要特别注重培养和造就本校的“土专家”,发挥好本校的名师、教学标兵及骨干教师的作用,让他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肩负起“引领”的重要职责。
下面以“问题研讨”为例谈谈如何策划好校本教研活动。
问题的来源: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先由教师个人认真思考与研究,力求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只靠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填入“问题记录表”,提交学校教研组。
问题的汇总与梳理:教研组长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根据学校的实际,分清轻重缓急,筛选确定拟提交教师集体研讨的问题。
教师个人研究:在集体研讨之前,组长告知组内每位教师下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教师个人先独立思考、研究、实践,并形成自己的意见(个人的成果),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集体研讨:(1)组长(或主持人)向组内成员公布本次活动要研讨的问题;(2)问题的提交者讲述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形成与意义,自己的研究情况等;(3)每位教师谈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要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言、交流。
生成研究成果:主持人总结大家的意见,采智慧之光并达成共识,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使人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或主题研究),对价值较大、本校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实施校际联合教研,或请有关专业人员指导研究,或申报课题立项。
第三篇: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立足校本,让教师同学校一起发展
小学校本教研工作交流材料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题。我认为,对小学教育来讲,科研是成功的玄机,科研是发展的基石,科研是立校之本。实践证明:“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提高质量离不开科研”。只有实施科研先导型的办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办学品位、办学效益。几年来,我始终把教科研工作视为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金钥匙。带领广大教干教师紧紧围绕“更新观念、健全组织,建立机制,培养队伍,选准课题,规范管理”这条主线,坚持“科研先导,突出特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靠科研求发展”的办学路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更新观念,形成共识
树立适合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科研的必备条件。
我认为,抓科研和抓素质一样,要从战略高度来抓教育科研,要有长远眼光,我们的做法是“提出一个口号,树立一个意识,转变四个观念”。
1、提出一个口号——“科研是我的事业”
从学校实际出发,我们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从日常教学中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入手,组织教师研究、讨论。让每位教师认识到:科研是什么?是发现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发现就是科研;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反思就是科研;是质疑我们手中的教材,质疑就是科研;是审视我们留给学生的作业,审视就是科研;是探讨我们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探讨就是科研……科研是我的事,是你的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2、树立一个意识——科研兴校意识
首先是学校领导班子更新观念,统一认识,“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教育家苏霍姆林思基的这段话,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
校领导班子围绕“学校大发展、出路在哪里”这一根本性的问题进行调查、思考、论证,最后达成共识:“学校要发展,质量要提高”,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
其次,我让全体教职工接受“科研兴校”,形成“科研使人有为”的认识,培植“科研兴教”理念。为此,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参观学习等,使全体教师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教育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断创新,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活获得生机,寻求发展;“参与教育实验”是教师进步的阶梯;具有独立开展教育实验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使全体教师明确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既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育人的需要,也是每个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转变四个观念——变单一的高分观念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观念;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观念;变学生是教学和研究的对象为学生是学习和科研的主人的观念。
向“科研要质量”已成为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科研的氛围已在校内形成。每个老师都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投身教育实验,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
具体做法是,采取定期集体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座谈会、专题科研方法辅导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培训教师。期末对教师的新理念、新课标和教育科研理论进行测试,真正把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落到了实处。通过学习,广大教干教师提高了认识,转变了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建章立制,健全组织
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我校先后制定了《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教科研工作奖惩条例》、《教科室人员职责》等规章制度。并有专门的教科研管理档案。为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我校“四制改革”对这项工作也作了专门的规定,教师综合积分评定设置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一项。
为高效、有序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学校不断完善教科研组织管理网络。
1、在学校教科室的基础上,拓展功能,成立“教科研发展中心”。除了教育科研,还须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决策,让具有领导管理能力和较高素质的教师主持工作,同时聘请不同学科的教坛新秀为教科员;明确教科员的职责,让他们在教科研活动中担当主角。
2、以教科研发展中心为主体,与教研室、教研组、年级学科组构成职能互补,协调畅通的教科研管理网络,并建立了“罗西中心小学教科研信息网站”,档案管理实行了网络化。
3、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并配备了独立的教科室,教科室主任1人(教育局任命教干),教科员6人(兼职),具体负责全处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实施及管理。教科室配备专用电话、微机、激光打印机、彩色打印机,并上了ADSL宽带网,建立了学校自己的教科研信息网,让学校的教育科研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教科室还专门建立了电子档案(从2004年1月起),对科研资料进行专项归档,对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存档。
三、以重点课题为龙头,拉动新课改
1、进行“备课改革”实验
随着教学管理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改革原来备课形式的基础上,把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人本管理思想引入教学管理。我们认为,在备课管理实践中,必
须根据人本思想,采取科学措施,培养教师的个体精神,并在要求上尽可能结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龄年龄等,使要求与个人的特点能力相适应。
在备课改革上,我们抓了三个环节:一是个人初备探思路,教师是研教的主体,教师依据要求进行个体先周初备,发挥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集体备课定思路,间周周六,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备课交流,修改教案,旨在改进提高教案的质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三是备后测试研思路,周六集体备课最后一节课,我们对各学区各年级教师进行抽查,分学科闭卷测试前两周教材教法。测试只带教材,单人单桌,允许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突破、程序设计等写在课本上,同时未被抽到的教师说课。备后测试和说课促进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实效性.通过测试题的讲评分析,拓宽了教师研教思路。
我们规定教师所教学科必须备课,备实用教案。考试学科每学期初教师必须备大纲、全册备课,单元备课和学科教学模式。语文每一单元、数学每一小节备一课详例,要求环节齐全,体现教师的新教学观念和思路,体现教师的备课能力。考查学科采取备简案(程序教案)或根据本人授课能力写在教本上,必须备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些练习题及辅助训练可在课上设加页。在教师备课管理上,我们采取“互动式备课研讨”检评方式,把教师从备课检评的后台推向前台,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广阔空间。有15位教师的备课被评为市区“优秀教案”。此项改革引起了上级教育教研部门领导的关注,这项市级课题已顺利通过了市教科所的结题鉴定,科研成果在全市推广,并获得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2、加强“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研究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为了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进行了改革,注重对学生知识积累,阅读背诵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编发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积累手册》。每学期末,教科室组织评委分低、中、高三个年级组同时对全处学生,进行了专项技能考核。考查内容分阅读、背诵、口语交际、写作、综合能力等几方面。我们采用较科学的量化测量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这项改革在市教科所专门立项,是“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此项改革走在了全区教改的前列。此项成果也在全省“评价改革会议”上交流,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肯定,并获得一等奖;此项市级课题已经于2004年6月份顺利结题,获获得市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同时被省教科所审定为“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实验基地”和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
我校被省教科所审批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课题“自主合作学习”自2000
年在市教科所立项以来,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严格按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工作,定时召开研讨会,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组织全体实验教师编写了《我的教育故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专辑)。阶段总结成果在全省“创新教育”会议上交流,并被评为一等奖;《回声》课堂教学案发表在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志勇主编的《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一书;有16位教师参加区课堂教学改革讲课比赛获一、二等奖或上公开课。目前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推广全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这项课题实验已按时结题。
四、科研工作果上枝头
我们根据“科研为先导,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研”的宗旨,开展经常性的教科研活动,培养出了一大批教科研骨干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被省教科所确定为“全国重点科研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实验基地”、“山东省创新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会员学校”、“山东省循序自主作文重点实验基地”。省级课题《语文学习评价改革》和《循序自主作文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获省一等奖;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备课改革之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之研究》、《自主合作创新性学习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之研究》都已按时结题,有的成果在全区推广。我们注重了科研课题在教研中的指导作用,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起来,注重了材料的提取和积累,不断分析、归纳、总结,有125篇论文及阶段总结参加省教科研成果评选获一、二等,有300余篇论文获区一、二等奖,有6个学科教学课件获区一等奖。2003年又有6项课题在区里立项,现已取得了阶段成果。
第四篇: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搞好校本教研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车晓光
自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按课改的精神,从学校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确定了以课例反思为载体,构建“问题-研究-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
指导思想
1、突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理念,及时发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以培训促教研,形成教、培、研、改一体化。
基本思路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校本教研的中心,立足本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把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堂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课例反思上,利用自我反思的形式,反思教学中“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教师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专题研究,以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教学行为。
坚持科学性、实效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凸显学校和教师的个性,因此,校本教研地发展,要遵循教育教学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把问题根植与教师和班级中,尊重教师、学生的意愿,追求研究问题的实效性、针对性。
具体实施过程:
1、建立健全组织,负责研讨、培训、考核、验收工作。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村小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结合问卷调查、筛选、论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选择教研课题,形成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的教研网络。
3、通过课例反思,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一、以课例反思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课改的成败最终体现在课堂上,“问题”也来源于课堂,把课例反思作为切入点,通过课例反思,才能较好的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检验新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并及时发现、反思、研讨、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自我反思体现的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校把案例反思贯穿在“问题-研究-实践-提升”的过程中。
课前反思。学校领导精心组织筹划,引导教师反思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收集整理教师普遍关心和困惑的教学问题,然后确定教研专题,在此过程中,一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来源,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假想的问题”。二是注意把握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专题,确定教研专题。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问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关注某个有价值、有必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而且一个人短期内解决不了的,才将其转化为研究专题,进行集体攻关。例如,高秀民老师在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把铅笔长说成是20米,一袋500克盐说成是500千克的现象,甚至在描写爸爸的作文中写到“爸爸身高在170米-180米之间”,于是他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产生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具体的“数感”,于是就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经验。鲁华老师在习作指导中发现学生在写作文是经常不愿意写,再就是写空话,无真情实感,于是就开展了《注重发展个性 激发写作兴趣 写自己的文章》的课题研究。同时根据课改新理念,我们确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等二十个专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仅仅像以往一样,只停留在本节课的得失原因上,而是要深究教学策略、整体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落实情况,这样要求教师结合具体课例将理性认识、应对策略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然后再思考实施操作策略的整个过程,着力解决运用策略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丰富操作策略。
二、完善机制,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
学校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以中心校为中心,以村小、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研究者。为确保校本教研有序的开展,应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如:教研管理制度、教研论文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励制度、教研例会制度等。
同时教管人员要参与到教研之中,负责组织实施,使得每项活动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监督四落实。
三、培研结合,促进校本教研开展
为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教师业务培训,把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注重实效性,坚持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与改革的反思中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求自身发展,以求学校持续发展。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每学期参与一项教研课题研究,每月积累一篇典型案例或心得体会,从中确定有价值的教研课题二十多个。
1、强化教师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强化教师学习力度,认真落实教师培训任务,确保培训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规定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
在教师地学习中我校采取了规定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规定学习是指:在学习中要学习教育局或进修学校推荐的书籍,如,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等。
选择性学习是指教师在学习中可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的理论。
2、互动研讨
互动研讨是一种围绕典型案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与的培训形式。方式是:集体听课、分组讨论、大会交流。过程是:首先是在集体听课中布置思考问题,如:这节课体现了那些新课程理念?存在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在不同可行中渗透新理念等。其次,围绕课例进行讨论,谈自己的收获、感悟,与授课教师一起探讨、研究、解决问题。
3、案例反思
根据实际有意识的收集、提炼典型案例,有针对性的组织专门的案例分析,让教师讲自己的故事,反省自己与他人的实践,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并有所感悟,形成经验。
四、实效
经过以课例反思为载体,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模式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基本实现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即,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提高了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一)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这些有效途径,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经开始体会到它的作用与价值。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教师们善于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现象进行考察研究,乐于扮演教授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热心于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成果、新理念联系起来,缩短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距离,成为了紧跟时代、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的研究性、学者型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2、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打破了自我封闭的现象,促进了教师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宽松、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发扬个性的平台,教师的许多问题得到及时的回应,教师的经验得到关注与分享,是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功感,提升了内在的价值。
3、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
通过“问题-研讨-实践-提升”这个过程,反思是教师的有效经验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同时反思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以及自我上有了深刻的变化,教学行为更加合理。
(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也得到了发展。一些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1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3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有7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有5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省、市发表刊登;《学生发展性评价案例》的研究成果被评为教育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分别获白城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大安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线,也是我们长期思考探索的课题,我们将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
第五篇: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搞好四个结合,开展校本教研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实践,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校园,荡起阵阵涟漪,展现出一派新气象,为我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课改实验,归功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归功于教研向学校、教师、课堂、实践的真实回归。
一、结合课程改革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随着课改的逐步展开,虽然上岗前的通识性培训、对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真解读、对课改特点及实施要领的初步了解,为广大教师参与实验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但面对这次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仍有一部分教师感到不适应,出现了许多难以消解的困惑,遭遇原先估计不到或者是估计不足的困难。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有效课改;如何将课改的先进理念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普遍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素养与能力等等,现实意义下的教研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亟需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紧紧抓住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一有效途径。
学校建立课改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教研,把“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作为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学校成立“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直接领导和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分管校长具体抓好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教育网络上的前沿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零距离接触新课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认真听、评、研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领导建立学校教科研的导向、激励与保障机制,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发展的教研网络,大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先进的校园文化,及时、准确地把好学校课改脉搏,做好决策工作。
学校每学期初及时制定出新学期课改工作思路,要求全体教职工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求课程改革之真,务培养人才之实;求文明建设之真,务养成教育之实;求和谐拼搏之真,务工作创新之实;开展“三查、三看”的自我教育活动:查爱心够不够,看综合反映;查课改真不真,看课堂活力;查工作实不实,看业绩成效;追求携手前进,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的目标。学校领导班子每周一的校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间隔一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研究制定本组的校本教研工作安排,建立以教改办、教研组、备课组为组织形式,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推崇“用目标激励人,用榜样鼓舞人,用正气感召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感情凝聚人”的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课改实验保障机制;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和保障,激励实验教师大胆开展课改实验研究与探索;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状况,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合作研究、分享经验、提高水平;号召教师抓住机遇、敢为人先,提倡创新,鼓励成名成家(成学科名人、课改专家)。
从课改的酝酿准备到实验,校领导、各部门、广大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使命感,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创造性地实施实验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局,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近两年来,老师见面谈课改,潜心搞课改,从“走进新课程”到“决战新课堂”,“激活思维、开拓创新,激活工作、追求艺术,激活课堂,提高质量”,老师们的课改理念在实验中提升,课改行为在实验中规范,课改纯净在实验中展现,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习能力、评价标准、课程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新的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宽松健康、和谐融洽、团结进取、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办学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要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理念先进,业务扎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近年来,我校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校本培训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坚持先校内再校外,超前培训,按无原则培训,在岗培训,与新课程同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学校结合实际制订了《教师培训计划》,构建“集中+自修+反思+研讨”的校本培训新模式,实现校本培训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教师的培训工作重点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运行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行政行为逐步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为教师找寻自我成长的平台,促使研究型教师的快速生成。
学校创设空间,采取切实措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加油站”,给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定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打造“名师”工程。注重教师队伍梯度建设,制定了《关于新进校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实行学习制度、坐班制度、导师制度、定期汇报制度、单列考评制度和教育试勉制度,努力锻造一支有着较强的适应及承受能力,具有良好师德、健康人格、娴熟教育艺术和一定教研成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学校加强新课程培训,用新理念夯实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每周五是雷打不动的集中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手一份),分科学习《课程标准》及《新课标解读》,学习《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湖北教育》、《襄樊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的有关课改书刊,播放课堂实录,及时下载刊印了《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要求》、《成长记录袋的使用、反思与改进》等若干篇体现课改新理念的书籍,供教师们学习研讨。学校将课改培训做为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学校建立校际之间广泛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跨组、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格机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邀请名师、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争取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用新课程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贯穿实验全过程,拓展教师课改思路。学校依据本校实际切实开展校本教研,制定枣阳市一实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作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方式,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研究小组、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学校物色教学业务过硬、教育思想端正、学术民主、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学骨干担任备课组长,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做到“三公开”、“六备”、“五统一”,即公开备课过程,公开教学资料,公开教学经验;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实验、备作业;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资料,统一教学测评,倡导同伴互助、合格研究、集思广益,采用“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国情所限,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大班额状况下进行有一定的普遍性,我校比较突出,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如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学校把“大班额”背景下的有效课改作为“校本教研”的总课题,开展“有效课改与提高学生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坚持“一个月集中交流、研讨一次”的课改学习制度和“以校为本”的中心教研制度(每周由一个学科的两位实验教师作主题发言),课题研究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学实际,既有大样本、长周期的课题,又有“短、平、快”的研究项目,既有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集体协作攻关。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改“开放周”教学观摩,组织一次大型交流研讨会,开展一次“以校为本”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交流研讨,每学年召开一次由“以校为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对学校校本教研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位教师每学年要进行1-2次教学公开授课,认真听取同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要有记录,有评议,通过专题性研讨、沙龙式研讨、“会诊”式研讨、单元教学研讨、个案分析研讨、教研观摩研讨、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教学开放周等各组、各类,分散、集中的研讨活动,注重教研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建立教师个人“以校为本”教研档案、重视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积累和经验总结,在实验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为推动课改实验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开展了“课改抓典型、育人闯新路”活动,对在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学生成长记录代、学生综合素质评定、考试与评价改革、多元智能培养等方面涌现出的执行课标好、课改理念强、好用易学的典型榜样进行收集、发掘,通过个人申报、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形式评出若干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使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以达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目的。
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开展思考、探索,改进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走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研究”、“创新”中获得新生,使学校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三、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撰写学习研究型走私案,以自主、合作、探究、发现、反思、提升、拓展为课堂教学框架,做到教案规范、环节齐全、符合课改实验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意识,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常写常新,要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进行自我剖析、反思和完善,并形成习惯,学校对教师撰写情况认真检查,动态交流,纳入评估,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合理安排座位,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努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的时间与空间,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增强。
通过近两年的课改实验,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结合校本现状,反思成败得失
近两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机构、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加大宣传、强化培训、课题引领,以点带面,有效实施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校初步构建了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研究机制,措施到位,保障有力,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教师们初步具备了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同伴协作的能力,懂得了如何评价新课程的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如何互相启发,平等交流,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教师之间初步形成在实践中反思,在新生中交流,在虚心中吸纳,在领悟中调整,在合作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老师们自加压力、自觉“充电”,通过自修、大、函授、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实提高自我,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们也意识到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观念,全面把握“科研兴校”内涵,转变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兴起并逐步壮大;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攀登莫畏难的精神;再者,专家引领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校本研究共同体的形成还不稳固,如何建立有效支撑校本教研持续运转的稳固共同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为了促进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更加艰巨的工作尚待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完成,因此我们将继续保持开拓创新之锐气,求真务实之作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实践为动力,努力探求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实践,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程改革及教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