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第二篇:充分挖掘教材 培养创新意识
充分挖掘教材 培养创新意识
——试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会泽县东风小学
刘晓芸
创新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新课程教材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深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许多激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利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多篇关于科学家和科学发明的故事,如《一块特别的石头》,讲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的故事,由对一块石头的疑问,在好奇心驱使下,不懈探求,终于取得重大成果的故事。类似的课文还有《走马灯的奥秘》讲述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小时侯
爱观察、爱科学、爱动脑的故事;《张衡》讲述了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捞铁牛》宋朝工程学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出八只笨重的铁牛的故事等。
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家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不断的发明创造,只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学生搜集课文中科学家的故事,通过“科学家故事会”、制作“科学家故事”的手抄报、黑板报等方式激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对科学充满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利用科学小品文,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空气在哪里》、《新型玻璃》等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空气和玻璃以及仿生学等科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童话编写,再创作“空气在哪里”,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新型玻璃》中设计拓展活动:“我是未来的设计师”,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出更多新型玻璃,通过推销、成果汇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体验了科学知识给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我是“未来设计师”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他们动手、动脑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挖掘课文创新思维切入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具有的特殊作用,许多课文如果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就可以多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司马光》中通过故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称象》一课的教学
中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一课中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能培养学生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课文看似平常,却可以带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教师深入教材去挖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段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可以续编其他动物的尾巴不同的特点,更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来进行其他特点的归纳、对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有待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科学。
参考资料: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 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崔峦。(网上资料)
第三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朱玉富王志花
第四篇: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洋州镇中小
李花
当孩子在观看蚂蚁时,当孩子在想象中做画时,孩子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保护它吧,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请听专家对你说——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萌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狼子刨底地探索问题罢了。”积极探索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我的一个同事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5岁的孩子在楼下玩,叫他吃饭总也叫不回来。这位父亲想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的儿子,便下楼下次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聚精会神地在看吗蚁搬家,他没有打扰儿子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观察。孩子见爸爸和他一起看,便问:“爸爸,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那么大的食物?”他接着一面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包一同说:“咱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山去。”爸爸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前进了,这时,小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实验做完后父子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饭吃得很香,关于蚂蚁的话题直到饭后还饶有兴趣地谈侃着。这位父亲体察童心,爱护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这就很有利于孩子萌发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富于想象,这一点我深有感觉。我曾对某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过一次有关想象力的测试。要求用5分钟在一张印有20个圈的纸上,用圆作画,画出的东西不得重复。孩子们各自作画,画出娃娃头,眼镜,乌龟,小闹钟„„。有一个孩子在圆形中画了许多由大至小的圈,说这是大树锯断后的横切面。还有一个孩子在圆形的中下部涂了个黑黑的点,说这是猪八戒的大肚皮。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画的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舞蹈等等,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对成人作品的衡量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的创作。在此我想强调,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俗称“过家家”),这是幼儿模仿各种社会角色的游戏,像玩娃娃家、医院、商店、邮局、幼儿园等。在这种游戏中,幼儿不仅在人物及情节上可根据各自的经验与想象进行假装,而且还可凭想象运用代替物,如用半个皮球当小锅,用一块积木当肥皂,用旧纸箱当电视机等等。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孩子们在家里开展角色游戏往往缺少儿童伙伴,家长应抽出时间做他们的伙伴,如充当商店里的顾客、医院中的病人。家长要怀着一颗童心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利孩子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家长要相信幼儿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潜力,必须克服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呼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首先林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去做。建构游戏对孩子动 手动脑培养创新意识很有益处。这种游戏是指孩子运用积木(塑)胶、泥、沙、石、娜等各种材料构建建筑物和其它物体,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这类游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与创新。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进行思索。幼儿特别爱提问题,如:“毛毛虫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一般说来,两三岁的孩子常问”这是什么“再大一点要刨根问底问:”这是为什么?“”那中这什么?“这也是幼儿的天性。有一年我去青岛参观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幼儿园。园长告诉我,有一次请所里一位研究人员来园给孩子讲赴南极考察的见闻。事后,这位科学家说,他也曾应中小学的约请给学生讲过多次,但是提问题最多的数幼儿园的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的表现,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考虑,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
四、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各种景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词汇魅力。大自然是最令孩子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家长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花草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变化多端的花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奇异的士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能增强探索情趣,激发好奇心,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启智慧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家长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幼儿探索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
五、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萌发幼儿创新意识特别需要家长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心理需要,不要形成一切家长说了算,不能把孩子管束成唯唯诺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比如双休日到哪里玩?)要鼓励孩子参与讲座,发表意见。要放手让孩子去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机关报意识的早期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第五篇: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
内容提要:
一、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体现“情、巧、勤”三字的作用,其中情是基础,巧是关键,勤是保证。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三、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四、注重激励学生创设疑境、质疑解惑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建构主义、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疑境、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学会质疑、正文: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的必然要求。教育教学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出: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听、说、读、写、演、讲、练等多渠道充分张扬其个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体现“情、巧、勤”三字的作用,其中情是基础,巧是关键,勤是保证。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前提。而要想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成,老师点拨的技巧才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语文教学不仅把教材中的文章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同时还应跳出书本,体现出一个“活”字,即所谓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充分体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这 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在教学古诗《村晚》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用创新思维来探索古诗教学方法,我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是让学生自学古诗,感悟诗的意思;第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如我问“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出“水满陂”、“寒漪”、“信口吹”、“无腔”这些词语不理解,我不是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提供看图理解、查字典理解、同桌讨论,离开座位向他人请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认为适合自己并能够帮助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自悟诗意,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讨论声非常激烈,学生各抒己见,汇报时,我又让学生回答疑问后并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第三是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启发指导、领悟诗情、诗的韵律、节奏与诗的内容、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品位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才能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行示范,当学生读到一定的火候时,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的读、创造性的读。在读的同时,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就能在头脑中显现出来,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显现;第四是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际操作,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乡村晚景》为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美丽的画面再现出来。学生静思了一会儿快速书写,我相机对差生给予点拨,最后选出几位学生的作业,让他们有感情的读一读,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池塘边长满了小草,池塘中涨满了水,清凉的水面荡起了细小的波纹,映着远出快要落山的太阳洒下的余辉。是放牛的孩子回村的时候了,他快活的横做在牛背上,手握短笛,随口吹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这位学生写得不错,但读得没有感情,现在让大家跟随着音乐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意境,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其乐融 融的氛围。这样的迁移练习,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勤于备课,对学生勤于督促和检查,培养学生勤读书,勤积累,勤动脑,勤发问,勤于总结和归纳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填鸭式”等方式的教学模式,仍凭着一个课标、一个大纲、一本教参、一本教材、一张试卷、一个答案的做法,上下左右绕圈转,不敢超越半步,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来衡量自己。另外作为教师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融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横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久如此,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老化,这会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特别是“韩寒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给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也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我们教师要钻研大量的课外读物,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来对付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站在发展前进的高度,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大处着眼,善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心情受到激励、从而心情舒畅,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动脑思考,动手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乐意主动追求知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注重激励学生创设疑境、质疑解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课堂教学要注意从 “疑”入手,巧设悬念,处处设疑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在语文教学中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并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的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因素、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要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允许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加思维的多向性,减少思维的单向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克服思维的懒惰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 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程度。如开展课堂辩论、课前演讲、即兴演讲、智力竞赛、口头作文等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活动,有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共同参与,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
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
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
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 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
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
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当潇洒一点,开发一点,允许学生主动提问,抢答。允许学生在自学、讨论写作时自由交流,自由辩论。语文教师必须让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去自由飞翔;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创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思维,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交流,学习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拓展,观点得到了充实,语言得到了积累,信心得到了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合格人才。
重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温恒福 2002年12月21日第4版
2、《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新课程改革》作者:赵泽宗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普教信息》创新与创造教育专辑
九九年第一期
上 海市教育学院系统图书资料协作会
5、《创造教育资料汇编》
主编:方启敖
项志康
刘克韬 上海创造教育培训中心
6、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