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材料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材料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课题)
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验”课题汇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于是,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便应运而生。在九十年代初,我们便提出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在现代化教育和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先行一步,并逐步实现硬件建设网络化、软件建设系列化、潜件建设现代化的目标。特别是承担国家“九五”课题“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验”研究任务后,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胆地尝试CAI软件的开发研制与课堂应用,积极地探索多媒体组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致力于开展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小学数学CAI辅助教学课题组,深化了教改实验;建设了校园管理信息网,使学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进行了计算机全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开发与应用能力,推进了CAI辅助教学的普及;进行了CAI软件开发研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一、我校CAI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
回顾我们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我校的实验研究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①起步阶段。主要以386计算机和一些外来的CAI软件为基础;②普及阶段。主要以多媒体计算机和外来CAI软件加自行开发的软件为基础;③提高阶段,主要以校园网和软件素材库为基础。在起步阶段,因为我们设备的档次低,辅助教学的内容少、形式单一。但是为数不多的CAI辅助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诱人的,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们认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看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潜在能力。在普及阶段,我们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使计算机的功能变得丰富起来,所以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三部分:
1、准备工作
为了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成立了课题组,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当时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辅助教学的软件从何而来;(2)怎样开发CAI软件;(3)怎样推动辅助教学活动开展。从当时的情况看,我国的CAI辅助教学仍属于起步阶段,所以没有丰富的的辅助教学软件资源,市面上的大部分软件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走自行开发辅助教学软件和购买外来软件相结合的思路,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
(1)选择了以AUTHORWARE作为开发工具,并认真研究其使用方法。
(2)培训部分教师应用这个工具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开发。
(3)引进市面上比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
2、普及工作。
在进行了一年的准备工作后,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在学校普及CAI辅助教学活动,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辅助教学研究。主要包括:(1)将数学课与计算机课相结合,开设数学计算机课。(2)开设了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课。(3)每班配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接上了29寸电视进行辅助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
(1)让教师们认识到了CAI辅助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培训了一大批能开发CAI软件的教师,目前我校所有任课教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45岁以下任课教师均能自己开发CAI软件。
(3)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并总结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型。
2、发展阶段。
自97年底我校建成校园网以来,我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校园网为我们进一步进行辅助教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开始进行基于浏览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并开始系统整理软件素材库。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1)怎样才能使现有的软件资源和将来开发的资源重复利用,以提高教学效益。
(2)怎样在一个统一平台下集中各种软件素材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简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以提高辅助教学效率。
(3)怎样在新技术前提下提高教师的辅助教学理论水平,科学地进行辅助教学。
要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关键是建立丰富的软件素材库,并科学地组织以方便教师的使用。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系统地建立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资源库、声音资源库和视频资源库。我们的目标是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简单易操作,且内容丰富,使它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它成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的工具,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对那些基于网络的优秀软件系统直接利用,对一些非网络环境的教学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整理,以适应基于浏览器的辅助教学形式。在教师队伍下一步的培训中,我们将着重培训教师利用浏览器制作教学网页,因为制作教学网页将成为制作辅助教学软件的新形式。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培训学生上网能力,让学生从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
二、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情况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立一个意识——抢占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被称作是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信息时代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面临着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谁领先一步,将领先一个时代,借用最新技术就容易实现超越,所以这个“制高点”必须抢占。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抢占这个“制高点”困难是很多的,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应未雨绸缪,让广大教师真正地认识抢占“制高点”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使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奋不顾身地投入教育改革的洪流。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是培养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坚持“两个更新一起抓”,即观念更新和设备更新一起抓;“两个建设同时上”,即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时上。实践使我们感到:开展CAI辅助教学研究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观念更新是前提。开展CAI软件开发应用实验研究,必须具有现代化的设备作为物质条件,在教育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领导具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才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来保证实验经费,在工作布局上保证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参与实验的广大教师没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也不可能积极参与。因为CAI开发研制属于高科技新产品,在技术上要求很高,这对小学教师来说困难是很大的。
2、建设一支队伍——明确发展点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机器设备有了钱就可以到位,可人才的培养、观念的更新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教育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为了使有限的资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应,我们始终将发展现代化教育的投资比例做到大致为:硬件:软件:师资培训(潜件)=5:3:2。先培训师资,在抓师资培训中主要做到五点:一是超前培训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在硬件设备更新之前完成,如果等硬件武装完了才想起培训教师,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我校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开始有计划培养骨干力
量,让其参加计算机专科、本科进修学习,还到发达地区广州、深圳等地参观学习。二是坚持校本培训。我校目前几位专职开发软件的教师都是吉林师范毕业生,是通过学校的培训,边学习、边实践、边进行本科进修学习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三是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发展。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化教育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抓教师培训中,要着眼于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培训节奏,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观念上常抓常新,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在技术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使自己开发、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抓骨干带一般,形成梯队,分层次推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形成一支懂计算机原理,会开发能应用的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保证培训时间、内容、师资和经费,确立本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培训总体规划和学期计划,编写适应本校教师实际需要和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目前,我们编写的教材已被省教委纳入全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我们这套教材共有四册,分《基础篇》、《开发篇》、《应用篇》和《指导纲要》。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这个培训走过了从制约型集体组织学习,到自觉型个人有选择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本上获取信息资料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新鲜的信息资料的过程。学校建立了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连接国际因特网、国内区域网和校内计算机网的枢纽,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把网络知识作为教师必修内容,使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及时接收、加工、交流、储存所需信息,并创建自己的资料库。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备课系统,有效地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质量。目前,我校现代化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学习计算机操作与软件开发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讲学习、苦练功已形成氛围。其次是加大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的培训,这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被逼无耐到内在需要的过程。广大教师开始对小学教师培训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设计开发并不理解,认为没有必要,我们在做教师思想工作的同时,也有硬性的制约,我们把计算机培训的内容按岗位的需要划分三个层次,制定了三级培训达标标准,如果教师在规定期限内不达到基本要求的不聘任,而对于那些勤奋钻研,大胆尝试的教师给予鼓励,并让其承担省、国家级公开课教学,当他们因为应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获得成功的愉悦时,也给其他老师带来了鼓舞。由于在开发应用中尝到了甜头,由于学校领导执着的追求,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最终取得了成效。目前,学校任课教师都会使用计算机、45岁以下任课教师都能独立开发本学科的教学软件、20%的教师开发的软件达到了较高水平,学校也成为承担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小学数学CAI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实验学校,成为教育部、国家科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高效开发与合理运用”研究的实验基地,并成为教育部首批挂牌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3、加强一个环节——找准结合点
开展“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验,关键是要有好的软件脚本,因此,我们不断规范软件脚本的研制工作,我们发动全校数学学科教师都参与到脚本的制作活动中,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在脚本设计和软件制作上,我们形成了“教师设计脚本——专业人员开发——专家验收鉴定”的思路,教师设计脚本要达到四项要求:明确时代要求和培养目标;了解计算机性能;懂得开发原理;能简单进行操作。在达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出高质量的脚本。专业人员开发要领会编者的意图,按脚本开发,最后再与教师共同研究修改。而专家的验收与鉴定是依据“软件评价标准”,本着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的要求进行的。
4、突出一个渠道——着力应用点
“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验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了提高应用水平,我们强化备课、上课、教研三环节,对教师在备课、上课、教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备课中,要求把握学科特点,掌握电教教材内容或编制所需软件脚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使用方法;上课时,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的氛围,使之成为师生信息传递、反馈的桥梁,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教研时,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外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家庭教育。要明确软件使用的最佳时机,最佳作用点。
经过实验,我们已经探索出几种开放性、网络化的课堂辅助教学模式。主要有“教师讲解、演示模式”;“学生操作、练习模式”;“网络教学模式”;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个别化教学、个别化学习模式”。我们对小学数学CAI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已由“课件”研究向“积件”研究转变,用丰富的“课件”武装了本校的“积件”库。目前,学校教师自制的数学教学软件已达到了横纵两个配套,数学软件的数量达到40件,其他学科教学软件已达60多件。这些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选题科学,注重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统一,知识掌握与知识伦理的统一,实行了交互性和双向教学。二是软件的大容量和生活化。特别注重与生活的结合,成为生活数学、趣味数学,开发研究的小学数学CAI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书本的补充和发展,每个软件都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并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三是软件的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交互性、创新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教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的需要,灵活地调用各个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四是软件形式的超文本和积件库。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从素材库中调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后利用便于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组合。教师还可以调用教学单元库中的习题,还可以通过连网调用网上信息。通过这些活动,使课堂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也使我们的实验工作落到了实处。
5、构建一种模式——突出作用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首先是改变了几百年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它以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不仅能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计算机辅助教学还能增加课容量,提高课密度,因此在因材施教方面也有它的独特性。第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由此它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变革,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强大功能和优势。它解决了很多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可是也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把它仅仅作为一种门面装饰,认为有了几堂多媒体公开课就代表已经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证明了自己的水平。这实际上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乃至现代教育技术的生硬理解。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有时所谓多媒体课的效果反而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这种脱离了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经过实验研究,我们觉得传统教学手段和模式是多少代教育工作者通过辛勤汗水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过分夸大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是不恰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其不可替代性的一面,但它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有在其“不可替代”的情况下才有使用价值。过多过滥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直观性,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把CAI辅助教学的作用点定位在其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从本质上去理解CAI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点是在“辅助”二字上,它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的,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们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牢牢掌握教学目的和难点,了解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以便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继承它的优点,同时要进行补充和提高。不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该明白,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让大家深刻理解它的强大功能,再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主要强调要把CAI融入课堂教学。既然我们把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定位于一种教具,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将知识更加透彻深刻传授给学
生。所以我们动员学科教师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用计算机以外的其他教具实现的情节,或无法向学生演示的情景或专题等摘录出来,由教师本人或专业开发人员用计算机来模拟这些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汇集成册,分学科制作成光盘,这样老师们在讲解一些较晦涩的问题时就可以拿出此光盘,不用再费过多的口舌,又减少了教师的负担和便于学生理解。这个工作只能由教师来完成,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知道学科教学真正哪些地方需要课件,怎样编写这个课件才能更方便于他们的教学。
6、发挥一种优势——强化示范点
作为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和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强化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责。也只有把个体的优势辐射到更广的范围,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和目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优势和经验体会,把实验成果和经验不断的辐射到其它学校。因此在实验研究的开始阶段,我们便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我们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CAI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实验研究,从单科突破到全面辐射,从点上示范到面上铺开,把教师现代素质的提高作为改革的关键,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不断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工作开展的新模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特别是我们针对学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做到实验研究的成果的具有普及性。几年来,我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课在市以上教学竞赛中有12节课获奖,并有4节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有4节获国家级奖,教师录制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课112节,在吉林地区交流。撰写出有关论文或体会160篇,并公开出版了《跨世纪的探索》论文集,从这些课和论文中可明显感受到我校教师素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中得到了提高,开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了吉林省乃至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工作的开展。近两年来,吉林省教委和吉林市教委多次在我校召开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现场会,推广我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工作经验,在地区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也在我校召开课题会,推广我校提高教师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研究经验,我校并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一个现场,接待了全国各地同仁的观摩,相信我们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工作的经验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几年来,学校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30余个,在全省范围内我们不仅对市县级中小学定期开放,而且对乡镇级中心校,村小随时开放,并无尝提供所需典型课的光盘、磁带。特别是对一些贫困校、薄弱校不仅包吃、包住,而且包送课下乡、培训师资,赠送一些设备,帮助他们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做出了贡献!通过实验的开展,我们不但推动了教师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探索出了脚本设计与专业人员相结合;软件开发注重积件思想;课堂应用形成多元化模式的教改新路,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深化了素质教育。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还将继续探索,着力于软件素材库和“积件”的开发与研制,着力于软件开发平台的研制工作,把实验研究工作扩展到其他学科,让计算机真正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把实验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材料
•硚口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汇报•
立足经验建构,优化教学过程,拓展教育时空
硚口区红旗村小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作为支撑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之一,教育信息化成为学校面临新时期发展的突出课题。其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我校作为桥口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在以往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面对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确立“立足经验重组,优化教学结构,拓展教育时空”的整合发展思想,借此机会与诸君共享。
一、立足经验建构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根本,关注学生的自主经历和体验。这一精神突出了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实施途径、方式都必须围绕学生经验建构而展开。这成为我们课程研究的基础。
而信息技术则为促进学生经验建构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唤起学生经验刺激和自主探究提供资源支持;第二,信息技术的虚拟和模拟功能为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可能,有利于促成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效迁移;第三,信息技术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为学生的开放、多元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同时,网络技术也促进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等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第四,信息技术本身的工具功能为学生拓展经验提供了支持。信息技术对时空限阈的突破,为保证学习的延续性和经验的连贯性提供了支持。
正是在经验构建的立足点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本身的发展在经历从以课件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的转变。但是,无论是课件还是资源,都必须面对教学优化的问题。这是学科实施的关键,也必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键问题。
1、信息资源是前提
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节的基本素材,它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充分的补充和拓展。对信息资源,我们非常注意两个方面的,首先,资源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即加强趣味性和针对性。第一,我们非常注意多媒体资源(视频、图片和动画素材)的应用;第二,注重教师对信息资源的再处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结构和认知水平,粗糙的资源会导致粗糙的学习;第三,注重资源使用的针对性和适当性;第四,注意对保证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作为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学也必须注意到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有机整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实验中就非常注重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2、教学流程是核心
我们针对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对教学流程进行了更 充分的设计。
第一,增强情境创设。情境是教学流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从学 生自主经验建构出发的教学设计除了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达到自主经验建构所必需的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而情境正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这种条件和可能性做出设计的结果。通常,我们在语文、英语等学科强调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比如,语文课《捞铁牛》,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重现的捞铁牛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清晰明了的将捞铁牛的步骤一步一步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对捞铁牛的过程的了解。英语课中,通过小动物赛跑的游戏,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节中,实现“脑力风暴”。而对于数学、自然常识等学科则多进行大量实例情境的创设。比如数学《相遇问题》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的两人面对面行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掌握知识要点。因而,情境创设既可以是整体的情境创设,也可以是个别环节的创设,还可以是虚拟的外在激励环境的创设,从而优化教学流程。
第二,增强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学生自主重整经验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自 主性的重要体现。人机交互可以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包括练习、自主学习、游戏等多种方式。第三,提高教学模块设计。模块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客观要求。我 们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模块的设计更强调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对教学环节进行模块化设计中,给学生提供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比如,我们的《圆的周长》一课,就通过设计小试身手、自我修炼和网上纵横三大模块,将学习与提高置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当中。
3、技术功能是补充
我们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学习工具,比如基本的文字处理、图片制作、网页制作、上网等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将学科内容纳入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从而,达到内容与技术的相互运用和补充。
三、拓展教育时空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领域
网络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阈限,为学科与学生的自主经历体验提供了整合支持。我们在思考运用网络运用上,强调网络与实践的结合。下面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案例来阐释我们在网络运用研究上的尝试和探索。
1、基于主题探究的网络学习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各方面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老师收集的资料对学生掌握知识及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有着巨大的作用。我校青年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络日志网站(lengfei81.blogchinese.com),将收集来的各种资料在网上汇总公布,方便学生查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例如冷菲老师在上《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之前,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在课前就上网查看了部分资料,对所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2、基于网络的综合应用
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络相簿,将开展的各项活动相片发布到网上,方便查阅,同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开展工作的情况,扩大影响力。同时在武汉市教科院网站上申请了资源库,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对进一步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起到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经验建构,我们在教学设计和网络运用上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希望可以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第三篇:秀屿区实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汇报doc
挖掘资源有效运用
——秀屿区实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简介
我校坐落在莆田市秀屿区区政府所在地,是一所区直属小学。自2002年9月创办以来,学校坚持“实验立校,实验探路,实验训师,实验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创建名校为制高点,以振兴科研为突破口,以团队精神为原动力”为工作出发点;以“抢占教育制高点,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为抓手,加快教育装备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诸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现开设30个教学班,1665名学生。71名教师全部由各基层小学竞聘上岗,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目前,全校教师都通过了普通话及计算机等级考试,学历实现了大专化,其中本科学历21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48人,约占七成;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6人,约占五成;普通话水平二级甲等以上的有61人,近九成。
近年,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加大装备的投资力度,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备。现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网络主控室、两间电脑室、四间电子备课室,开通了20M光纤宽带网,内部联接核心通过千兆交换机与多个分支交换机进行联接,可实现全校每一台电脑终端的上网和其它信息传输,构建较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先后添置了两台摄像机、一套高功率音响设备、7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一台高清扫瞄仪、多台实物投影仪及光盘刻录机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学校现有的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资产已达42万元。同时,学校现有学校网站(http:// xyqsyxx.ptjy.com)、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每位教师都在莆田教育信息网开通教育教学博客、学科齐全内容丰富的音像教材及电子资料 1
等以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有一支热心于信息教育技术并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骨干队伍。
二、近年来的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关怀,特别是在市区电教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下,按照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及市电教中心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管理,抓好制度建设
学校为适应信息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从组织领导、骨干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予以加强和保证,并进一步健全了信息教育技术的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学校组建了新一届的信息教育技术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分管,并挑选了责任心事业心强,技术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参与课题实验。信息技术领导小组根据市区工作计划及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年规划,每学年初制订出信息教育技术工作计划,并做到定期组织学习,实事求是地分析、讨论本校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先后制定了关于技术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工作职责》《教师教育技术考核制度》等。教务处还把现代技术教育纳入《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
2.加大投入,充实教育装备
为了学校教育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为了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学校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先后投资了 33.6万元,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购置了相应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学校网站建设、校园局域网,使学校的每台电脑实现机机联网。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教师的业务学习、多媒体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校还利用中国移动公司的“爱贝通”网络平台,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这些,为学校早日实现教育教学网络化管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在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加快装备建设的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教师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就越显得重要。为此,学校在师资培训等软环境的建设方面与硬件装备的建设做到同步进行,并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主要表现在:
重学习,转观念。近年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领导的重要讲话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文章,及时向教师介绍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通过学习、讨论有效地提高了老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增强学习、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迫切感。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了对“要深刻认识信息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信息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等讲话精神。
学技术,勤操作。教师除了应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外,还必须掌握相应的现代教育装备的操作技术。为此,学校十分重视输送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电教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以提高骨干教师的技术水平。如选送唐金健、陈俊泉两位老师参加“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选送李密蓉老师赴莆田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有八成教师参加了“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维护等培训活动。同时,我校根据多数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运用的校本培训。近年来,学校在利用假期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平时自行选择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学习,如计算机能力考级培训、网页制作培训、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等,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对各项培训工作,做到“内容、要求、人员、时间”等落实,学期末进行统一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个人档案。
为使教师尽快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及理论水平,2006年起学校就与青年教师签订的计算机等级考核协议,要求在三年内青年教师人人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核一级以上的证书。此举措一直鼓励并促使着青年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2008年,全体教师均已取得了国家级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提前实现了既定目标。现在,教师们都能独立地创建自己的教育博客、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了,其中李密蓉、唐金建、詹朝霞、林丽玲等骨干教师自制的课件,还多次获省市级的一、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作品也多次获全国省市级奖。李密蓉老师多次指导学生电脑动画制作并荣获全国决赛一、二等奖,李密蓉老师因此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优秀指导教师。
4.重在使用,发挥装备效益
加强装备及师资的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使用,在于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的认识,学校为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和家长的迫切要求,根据“福建省义务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和学校的实际,从三到六年级分别增设了信息技术课。同时,全校四至六年级各班还挑选能力较强的学生自制、管理班级网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我们在如何盘活现有的信息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提高装备的使用率,使之在学校教育教学等中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主要表现在:
以常规媒体为主体。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等三机一幕常规媒体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主体。因此,引导并要求教师用好投影仪、录音机等常规媒体是学校信息教育技术的工作重点。平时学校能定时组织人员对常规媒体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率,以充分发挥常规媒体的作用。从平时的使用情况来看,投影仪等常规电教媒体在教师中还是很受欢迎的,使用得也比较好。据统计,上学期教师使用率、学科覆盖率均达100%,课堂使用率达70%以上。
以教学研究促应用。为使教师尽快地掌握及熟练地将现代教育媒体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做到学、用结合,更为了使教师们了解多媒体教育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学校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承担一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课。同时,要求承担区级(或接待兄弟学校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师一律在多媒体教室授课。据统计,仅仅两年,学校累计为县、市等教研活动共开设了六十余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通过教研活动大大地提高了骨干教师信息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应用信息教育技术的氛围,也开阔了全体教师的眼界,提高了认识,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以教育科研求发展。为了促进学校深入开展信息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以真正实现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创建目标。学校组织力量开展了省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为龙头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经费、组织、人员、时间”落实,经过两年规范、有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唐金建老师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一文及许雪前老师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都参加了省级汇编;李密蓉老师的论文《游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获得省级二等奖。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又促进了学校信息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们在省级语文课题的带动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资源与分析、整理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扩大了学习的渠道与途径,使学习真正走向生活。
以口语测试带普及。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学生的普通话、英语教学,我校开展了每学期一次的常规性学生口语面试工作,并将每班学生面试总体水平列入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实内容之中。通过近年来的持续考查,教师对学生语音教学越来越重视,利用播音器、教学录音、点读棒等指导学生的晨读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育为我校顺利通过“福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的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综合实践促提高。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指定性领域中的指标之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校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应用,要引导中年级学生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高年级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会对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从学生们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教育技术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与欢笑。因学生在信息技术等领
域的突出表现,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在各类评比中成绩斐然:共获得分全国一、二等奖4人次,省级3人次,市级2人次。
以评价机制作保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促进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保障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自觉性,提高其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我校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把创建教师博客,实行网络教研,作为教师教学常规进行规范管理。学校以现代化信息媒体为依托, 凭借莆田教育信息网平台,要求每位教师都创建个人教育博客,积极推行网络教研活动。个人教育博客分公开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案例研究、书海探究、学习交流、美文共赏、我评我思、自我展示等十几个栏目,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扩大了辐射范围, 增强了示范效果,构建起学习型校园,使学校管理往教学科研现代化、常规管理动态化、材料归档电子化发展,精美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显示了我校教师较好的综合素养。同时,我们将教师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皆列入《教师考核细则》之中,作为教师考核、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之一。
5.建校园网,发挥装备整体功能
2003年我校率先建立了校园网站,连接了以教育局为中心的“校校通”网络,与各校的资源达到共享,并且已建成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有限电视网络。我们的校园网站及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信息新颖,资源可视率高,其对外宣传功能、日常管理功能、家校互通功能、个性展示功能、校本培训功能等都得到了不断充实。同时,我们接受移动公司的赞助,引入“爱贝通”校园管理网络,扩大家校联系平台,使家校联系电子化、现代化,更加即时、方便、快捷地将课改信息、学生情况传送给家校双方,使教育更到位、更有针对性。
6.情系德育,发挥其在德育中的功能
信息教育技术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我们也作了积极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
信息教育技术是学校自我宣传的有机载体。为了能让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全面、真实、及时地了解我校的工作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每年假期都会利用“告家长的一封信”,把学校的网站向社会公开,引导家长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赢得了家长的广泛好评。同时,我们引入“爱贝通”校园管理网络,扩大家校联系平台,学校知名度进一步得以张扬,在社会上的知誉度也越来越高。
信息教育技术是创建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自从学校“‘七彩童音’广播站”开播以来,我们利用中午学生休息时间定期开办了“校园新闻”、“音乐漫步、“科普之窗”、“文学天地”、“法治在线”等栏目,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思想情操。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还成立了“小记者站”,创办了校刊“原上草”,稿件的来源与刊物的打印、排版大多由学生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今后的工作设想
虽然我校在信息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和运用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硬件设施在县、市范围内已属领先水平,已基本上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但学校离教育发展形势及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提高装备的使用率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经学校分析研究,下一步学校还要不断加强信息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在新学年中争取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选拔、组织学生参加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2.加强教学研究,做好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3.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网站,发挥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4.筹集资金实现每间教室均配置“三机一幕”,完善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等工程。
5.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管理智能化、办公自动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性化、活动多元化、生活信息化”。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汇报材料
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汇报材料
隆回县岩口镇岩口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岩口中学全体师生,对你们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幵对上级领导给予我汇报岩口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这个难得的机会表示感谢。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整合,迚一步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设备,完善设施,加强运用,努力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力地促迚了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对我校近几年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岩口中学坐落在岩口镇的腹地,九龙山脚下。学校占地66968平方米。共有五栋教工宿舍及科教楼、综合楼、教学楼各一栋,总建筑面积5998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面积宽广,人均占有面积达85.6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与生活区分立,教工生活与学生学习互不袭扰,井然有序。我校现拥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2人,教职工61人。
2009年我校纳入隆回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项目学校,县政府投入12万余元,我校自筹资金10万余元,迚行“班班通”建设,每个教室配置了电子白板、电脑、多媒体电脑桌。这项工程的全部竣工,学校教学硬件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越。
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强化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彭凡海为组长,以陈玲华为副组长,以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的领导班子。学校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规划、实验课题实施规划,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
2、强化制度保障。为迚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工作,学校依据上级的有兲规定制订了三大类管理制度:即班班通管理办法,电教室等专用教室使用规则,有兲教师的工作职责。做到学习宣传、落实职责,制度上墙、经常对照,检查督促、共同遵守,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正常运转。
3、强化经费保障。上级教育部门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有比较大的经费支持,几年来,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0年投入经费近20万元,学校也积极筹措专用经费保证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更新升级,对各种设备、器材建立明细账目,保证账物相符。
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
1、我校的硬件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实施现代教育的需要。学校现有微机室1间,2007年,新建多媒体教室一个,学生计算机42台,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科整合的需要。
2、建好了校园局域网。2008年,我校建成校园局域网,幵与互联网宽带联通,网点已经布置到所有教室,可实现资源共享。投入资金近11万元。学校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站和博客,学校骨干教师还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3、硬件建设得到加强的同时,软件配套建设也逐步到位。学校购买了windowsXP、windows 2003等正版操作系统软件、瑞星杀毒软件,为了满足教学所需,学校购买了很多课件制作素材、新课程听课评课优秀案例、新课标优秀课件以及多部爱国主义影片、科普片、教学所需的各种音像资料等电教教材,幵且建立了学校资源库,满足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4、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共享。我们与新课程教育网连接,利用新思考及各种网络平台,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经常地、大量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制作课件、编制试卷、撰写电子教案和论文等,形成了以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为开发主体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建立了电子教案、各学科课件、试卷等教学资源库,形成了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用能力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基本普及了现代教育技术。
1、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题培训。几年来,我校领导和教师先后参加了省、县组织的班主任培训、国家课改中心组织的新课改进程教育培训,英特儿未来教育培训,县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业务培训。
2、认真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我们根据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计算机知识陌生的实际,按照“入门——基础——网络——整合”四步组织教师迚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使90%的教师具备了网络化教研的基本条件。
3、以竞赛的形式促迚培训工作的深化。学校结合培训,开展多媒体制作竞赛、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通过竞赛提高应用水平,营造教学现代化氛围。为了鼓励教师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整体素质,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激励办法,即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列为教学技能考核内容,作为推荐优秀青年教师、推荐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必备条件。我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探讨课、示范课评比和优秀课件制作竞赛活动。
4、我校70%以上的教师具备了开发简单实用的课件的能力,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2009年,我校马晔等教师承担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整合探索》的课题研究,该项成果获邵阳市一等奖。在课题研究中,坚持网络教研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教研活动,促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校领导管理方式的转变。
五、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明显
近三年来,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明显,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迚步。
1、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8年刜三毕业会考,我校迚入全县十强。2009年全县刜一期末调研考试我校总分荣获全县第六名,刜一历史荣获全县第八名,刜一语文荣获全县第五名,刜一生物荣获全县第三名。2009荣获全县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先迚单位,幵荣获县文明建设目标管理工作迚步奖。2009年、2010年刜三毕业会考均为县先迚单位,毕业会考中在同类学校中综合排名第一。
2、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我们坚持不懈地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多次在各级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2008年,文群秀老师制作的《木兰诗》教学课件、教学课例、三优联评均获省一等奖;郭小英老师的论文《农村中小学进程教育应用点滴》省一等奖;肖敬贤制作的《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教学课件获省二等奖;罗明辉老师的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获省二等奖;李百战等五位老师的论文获省三等奖。2009年,马红星老师的《学习师德师风的点滴体会》获全国二等奖;刘斌老师的论文《进程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获省一等奖;黄训志老师的论文《刜三化学教学的体会》获省一等奖。2010年徐菊媚老师的论文《 现代进程教育英语DVD交互式教学之我见》获省一等奖,胡美红等2人教学课件、论文获省三等奖。
3、广大学生群葩斗艳。2008年,学生刘遐在县第九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县文艺汇演中选送的节目《高原红》获刜中组第一名。2009年,学生阳漫在县第二届语言艺术类竞赛荣获一等奖;学生罗刚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荣获刜中男子组400米跑第二名。2010年,学生肖彩虹在邵阳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市二等奖;学生谢剑伟荣获县中小学生“我是90后”征文二等奖;县第五届少年儿童征文绘画比赛活动荣中获优秀单位。
回顾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校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融“学校发展、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全面育人”于一体的教育管理理念,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时代赋予了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学校将继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新步伐,与时俱迚,开拓创新,为岩口教育事业谱写绚丼的新篇章!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总结
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资源检索
参与人员:12小组全体人员---指导老师:赵老师
实验过程: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按照赵老师的要求,分别查找并访问与英语教学及师范教育相关的资源库,且利用其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学习和检索了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资料。我们每个成员还分别访问了中国知网,并在中国知网上找了一些与英语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实验目的: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
心得体会:本实验名为信息及信息检索,在本实验的完成过程中,首先,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按照要求进行了操作,基本达到了实验目的(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随着因特网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师这个职业也不再像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那样,只需要教师,黑板和粉笔等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运用网络快速检索有效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小组每个成员利用我校数字图书馆网站中提供的数字资源对与英语教学有关资源在资源库里进行了检索。(泰克贝思师范教育专题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这些数据库提供的资源非常丰富,类别很全。我们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查找或者检索一些信息就非常方便快捷了。随后,我们登录了中国知网,在知网上检索了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便于日后能够在此网站快速查找到所需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丰富化、多样化和复杂化,从繁琐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之一。所以,掌握并熟练运用数字化图书资源是非常重要。以上就是本小组对此次实验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