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考核教师必读书模拟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请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新课程新在哪里”。
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强调课程功能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上;
2、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
3、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
5、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6、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价值观;
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重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
9、在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共分九部分20条,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表述。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1、“课程结构”一块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②并设置综合课程,③开设选修课程。
2、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在于,①符合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②适应了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③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说到以下意思同样得分:①完善和优化了传统课程的内容;②构建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③构建了均衡的科目结构。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请结合书中有关篇目加以适当阐述。
答:
1、教育要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下述意思同样得分: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2、举例阐述 例:《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守护正义和良知才是人文学的使命。人文学的任务应该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
《教育即解放》:“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对来说是最为公平的。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
《教育的期待》:“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和责罚。”
《审视教育目标》:“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素质最为重要,那我只能说这样的素质:批判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
《真诚的言说》:“多少年来,学生一直有意无意地看着是需要说教和灌输、缺乏选择能力和选择余地的人的集合。难道独立的自由的思想真的是危险的吗?难道我们真要培养一批放弃理性判断、放弃独立与自由、放弃自主思考与选择权利、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吗?要知道这是与自由的价值观毫不相容的,是与民主、先进文明背道而驰的。”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无数美好的教育蓝图,其笔下“理想的教师”有哪些鲜明特质?
答: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
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8、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全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口气给教师提出100条建议,请在以下五条“建议”中任选一条,简述该“建议”的具体内容,并作适当评论。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③“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④“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⑤“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答: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①学生之所以会再现分化甚至落伍到无可救药,是因为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②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有所发展就是进步③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④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①教师是否有时间学习,取决于教师本身工作的方法和性质②好的课是成功积累的结晶,而不是一时准备的结果③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是由于持之以恒地读书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3.“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① 改进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②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后进生脑神经细腻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③可以为后进生提供一些特别的作业或者习题④努力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
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①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②有研究的教师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有又非常严重的缺点③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④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天天上课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请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上来。
5.“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①把发展暂受阻的儿童放在普通学校里进行教育是拯救这些孩子最重要的条件之一②离开对人的整个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影响,发展就是不可能的③造成孩子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内没有受过完满的母亲教育的儿童年是危险的④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要细心地引导他们思考,要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认识的欢乐和取得成绩的欢乐⑤要特别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让他知道自己是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
《有效教学方法》
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所说的“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具体是指哪些教学行为?请就其中一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答:
1、清晰地授课: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
2、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
3、任务导向: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地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多。
4、引导学生投入:限制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
5、确保学生成功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控制教学的起点和难度,尤其是在讲解和传授式教学中。
《陶行知教育名篇》
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生活教育”,影响深远。试就《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简述“生活教育”学说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答:
1、教育观: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学校观: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3、教学观:“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
4、生活观: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5、学生观:要解放儿童,让他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停止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挥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6、教师观:以教人者教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过程》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回答了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请简述布鲁纳在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答:
1、“教什么”: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研究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
2、“为什么教”: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可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科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奖励和竞争;
3、“何时教”:早期教育,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
4、“怎么教”: 发现法,在重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所讨论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在当前形势下,你认为哪项内容是最重要,请简要予以说明。
答:
1、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活动,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技巧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
3、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教师人文读本》
写一段200字以上的书评文字,向未读过《教师人文读本》的教师推荐此书。
答:
1、说出此书的核心价值,同时写出自己阅读文本的具体感受,突出这些人文资源对于个人精神发展和以人为本专业理念形成的作用,可得8—10分;
2、说出此书的核心价值,如用丰富的文、史、哲学知识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用深厚的真、善、美来陶冶教师的情操,健全教师的人格,完善教师的精神,可得6—8分;
3、指出《教师人文读本》全书结构:分上、中、下三册,每册由若干人文主题单元结构而成;选文范围广泛,在注重名家名篇的同时,收进大量人文含量丰富的时文,可得4—6分;
4、不了解此书,仅做一般意义的空洞推荐者,最多得4分。)
第二篇:教师必读书[范文模版]
教师必读书:有效教学方法
(美)鲍里奇
第一章 有效教师
一、什么是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他必须像所罗门王那样高明,像西蒙·佛洛依德那样深刻,像爱因斯坦那样渊博,还要像蓝顶格尔那样富有奉献精神。
二、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的特殊习惯。
2、多样化教学。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
3、任务导向。指把多少课题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是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三、与有效教学有关的一些辅助行为
1、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包括认可、修改、应用、比较和总结学生的回答,从而促成课时目标,并鼓励学生参加。
2、组织。教师用来组织将要呈现的内容,或者总结已经呈现的内容的语言,可以称为组织结构;另一种组织方法是使用强调。
3、提问。作为教师,提问艺术将成为你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4、探寻。是指教师用来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自己或别人答案的陈述。
5、教师影响。教师要有热情,热情是指教师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教师在课堂呈现过程中的活力、能力、投入、兴奋和兴趣。
四、如果你来教五年级的数学(或语文),你会强调哪两种有效教学行为?(自己解答)
第二章 理解你的学生
一、什么是反思型教师? 要求教师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习者的各种要求,先前的履历和经验,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为什么要注意个体差异?
1、通过认识个别差异,你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他们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意义和理解,有了这些知识,你就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更好地协调起来
2、当你向学生提供有关成就和行为方面的建议,或者就次话题与他们的父母谈话时,你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你所描述的现象
三、作为有效教师,你会在课堂上用哪两种方式运用个体差异的知识?
1、把教学方法和个别学习需要相匹配
2、理解个别学习者学业成就背后的原因。
四、什么是适应性教学?
学习者在先前成就、学科倾向和学习风格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让众多学习者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方法。包括:纠正性方法和补偿性方法。
五、叙述环境主义者和遗传主义者有关在学校运用一般智商测验的观点。环境主义者相信各群体之间智商分数的差异可以归因于社会阶层或环境差异。遗传主义者相信决定智力的注意因素是遗传而不是环境。
六、比起一般智商,能力倾向或者因素更可能预测出学生在特定的学校学科或职业中的成功。试鉴别出一些这样的能力倾向或因素
据一些估计,学校学习大约有75%可以用社会能力来解释,只有25%受到智力的影响,如果能够排除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习的影响,预期学习者之间的智商差异回减小。
七、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指的是什么?
他认为:那些以前被认为是自遗传、不可改变的智力特征,实际上能够通过教学来改善。此为还认为不仅智力是可教的,而且课堂正是堂堂正正教授的场所。
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被称为三元理论,因为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1、个体的内部世界;
2、个体如何获得智力;
3、个体的外部世界。
八、学生时期的三个埃里克森危机是什么?
1、成就感对自卑感
2、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3、亲密感对孤独感
九、焦虑
分为两种类型:状态焦虑和特征焦虑。
1、状态焦虑是一种与特定环境状况相联系的害怕或受到威胁的体验。一定程度的状态焦虑对学习是有必要的,分数、报告卡以及作业一般来说可以提供合适的水平的状态焦虑,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2、特征焦虑是一种感到受威胁的普遍倾向,个体把相当范围的情形都理解成有害的。
十、下列哪些表现最能体现状态焦虑,哪些最能体现特征焦虑?
1、考试前显得紧张而疲倦(状态焦虑)
2、别人一问他住哪他就紧张(特征焦虑)
3、不停地梳头化妆(特征焦虑)
4、不断地想上大学(特征焦虑)
5、只要教师一要求口头阐述就会逃学(状态焦虑)
6、总能完成额外学分的任务(特征焦虑)
7、总是吹嘘夸大他约会了多少个女孩子(特征焦虑)
8、经常抄别人作业(状态但也是特征)
9、想成为学校里最受尊敬的运动员(特征焦虑)
10、从来不把分数低于甲的试卷带回家(特征但也是状态)
十一、学习风格
是指学习者偏爱在什么样的课堂或环境条件下学习。它有场依存和场独立的特征。
十二、学习风格中的文化差异:一些警告
1、注意思维定势
2、注意群体内差异
3、在多样化的课堂里可能更难以实施具有文化针对性的教学
4、文化上的应对性关注,可能使人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熟练的常规”上。
十三、确定出两种在课堂上处理扰乱性同辈群体的方法,在各种成员构成的教室里如何运用它们?
由来自不同同辈群体的成员组成性质不同的小组,引导全班学生形式的小组讨论。
十四、如何在课堂上理解并促进家庭—学校的伙伴关系?
1、从系统—生态观来看待家庭。
2、承认美国家庭的变化。
3、用授权式而不是赤字模式来看待父母的参与。
4、在安排机会让父母参与时,要认识到父亲和母亲们的特殊需要。
5、要体谅父母,他们和你一样—经历着周期性的情感、家庭和经济等问题。
6、要理解学校—家庭联系纽带的多样性,尊重家庭对学校事务参与程度的偏好。
十五、据加涅和柏林纳,在你与学生的互动中可能有许多类型的偏见,举出四个。
1、前半/后半
2、女孩/男孩
3、能力较强/能力较弱
4、非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十六、几乎每个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都显示出某种类型的偏见,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避免它们?
1、对那些你确定自己对他们有偏见的学生类型,有意识地安排互动。
2、随即挑选学生完成特殊任务。
3、隐蔽地对你有偏见并出于相对位置的学生,再与各对中的每一个进行互动。
4、在课堂笔记做笔记,以便提醒自己提问那些自己可能有偏见的学生。
十七、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家庭—学校伙伴关系的含义。在课堂上你会怎样促进这一关系?(自己解答)
第三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方针、目的、目标?
方针是表达了为我们提供方向感的社会价值观,但它对于大量个体来说则显得非常空泛。
目的是界定出学生从你的教学中能学到什么,从而鼓励和激发学生。目标是向学生传达需要获得哪些特定行为,展示这些行为需要哪些条件,以及这些行为必须达到怎样的熟练水平。
二、目标有什么用途?
(1)把空泛的方针和目的与实现它们的特定课堂策略结合起来;(2)以某种格式表达教学策略,使你能够测量教学策略对学习者的作用。
三、为什么需要行为目标?行为目标起什么作用?
之所以需要行为目标,是因为教师会很自然地关心自己和教学任务,却偶尔会忽略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
行为目标的作用:
(1)把教学集中在一个具有可观察结果的确切的目标上;(2)界定出在什么条件下学习能够发生;
(3)明确规定行为的水平和数量。期待这一行为将会在规定条件的教学中发生。
四、什么是表示动作的动词?
表示动作的动词可以使教学目标所期待的学习结果变得可操作。
五、当行为这个词出现在目标前面时,它意指哪三个事物?
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并且发生在可以明确限定的一段时间内。
六、编写好的行为目标有哪三个部分?
可观察的行为,观察时的条件,展示的熟练水平。
七、从历史观点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行为目标这个概念?
因为教师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教学任务上,有时就会忽略对学生的影响。
八、把诸如精神健康的公民、全面发展的个体以及自我实现的学龄儿童这些目的转化为行为结果时,为什么必须使用表示动作的动词?
因为动作动词真实地指向期待行为的实现和对实现情况的观察等目标。
九、在一个行为目标中定义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展示行为时的环境。
十、明确规定条件是怎么帮助学生学习和准备考试的? 通过确定行为测验时的条件,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学和学什么。
十一、在努力确定行为目标所包含的条件时,哪一点考虑最为重要,它应该作为你确定行为目标的指南吗?
条件与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该行为时的条件的相似程度。
十二、在行为目标中,标准的水平是怎样定义的? 展示行为必须达到的熟练水平。
十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中的行为是什么? 认知领域中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情感领域中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中的行为,从最不复杂到最复杂依次为模仿、控制、精确、连接和自动化。
十四、在使用目标分类中有哪四个重要警告?
1、没有哪个明确规定的行为一定比另一行为更为人们所期待。
2、较高级的认知技能经常比较低级的认知技能更真实。
3、比起较复杂的行为,较不复杂的行为不一定更容易教授,更省时或者需要更少的资源。
4、执行一个领域中的行为,可能需要同时完成其他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行为。
十五、行为目标的文化根源是什么?
行为目标的根源在于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所持有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最广阔的民族水平上为人们所分享,并通过行为目标转化为实践,课文、课程以及部门和学校的政策是对这些价值观的诠释。
第四章 单元和课时计划
一、准备课时计划时要考虑哪五个方面问题?
了解目的和目标,了解学习者,了解学科材料内容和组织,了解教学方法,了解隐含知识。
二、计划过程中有哪四种主要活动?
确立教学目标,界定学习者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内容。
三、单元计划的两个目的是什么?
(1)把空泛陈述的活动和结果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课时。(2)提供长期目标的图画。
四、什么是垂直单元计划?什么的水平单元计划?
单元垂直计划安排,是强调课时内容的等级关系,以及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序列)。单元水平计划安排,是强调包含跨学科知识的主题,传达出把世界不同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关系和模式。
五、在垂直计划中,方框表示什么?直线和箭头表示什么? 方框阐述了处于各种概括水平的内容领域,或者教学目的。
直线和箭头指出课时序列以及课时结果怎样在彼此的基础上达到单元目标。
六、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单元计划中如何运用等级和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两个概念?
等级帮我们看清个别课时结果和单元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帮我们鉴别出不大不小刚好合适的课时。教师使用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鉴别出教授单元结果所需的恰当的课时序列。
七、垂直单元计划的三个活动是什么?
1、通过一种或多种行为分类法划分单元结果的种类,单元结果的行为复杂水平高于课时结果。
2、安排教学序列,使先前教授的课时结果有助于达到后面的课时结果。
3、在必要的地方重新安排或增加课时内容,从而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八、水平计划的三个活动是什么?
1、确定一个跨学科主题
2、包含跨学科的知识体
3、界定出把世界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关系和模式。
九、等级和与任务相关的学习内容两个概念有什么联系? 两者都能帮我们描绘课时计划的流程和序列。
十、说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中各自的行为复杂水平的名字? 认知的: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的:价值化、组织化、性格化。动作技能:精确、连接、自动化。
十一、解释垂直的图表式单元计划与水平的图表式单元计划有什么不同? 前者必须展示等级和序列,后者不必。
十二、在课时计划的情境中,界定出一些为学生的多样性做准备的方法。你认为在你所教的年级水平或内容领域中哪一个会最为重要?
能力分组、同辈指导、学习中心、回顾、跟踪材料。
十三、说出课时计划中叙述到的七个教学事件的名称?
吸引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激发学生回忆前提学习内容、呈现刺激材料、引发期待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
十四、界定出一个或若干教学事件,对于它(们)来说,多样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最重要。
呈现刺激材料。
十五、界定出一个或若干教学事件,对于它(们)来说,学生成功这一关键行为最重要。
评估行为。
十六、界定出一个或若干教学事件,对于它(们)来说,使学生投入这一关键行为最重要。
引发期待行为。
十七、指出提供反馈和评估行为这两个教学事件如何随着下面两个方面有所变化:(1)提供反馈的评估特性,(2)给出反馈的时间间隔大小。
提供反馈:即时而且非评价性的。评估行为:延迟和评价性的。
第五章 直接教学策略
1、教与学的分类。
学习的两种宽泛划分是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学习(类型1),与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的学习(类型2)。类型1 的结果一般来说代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复杂水平较低的行为;而类型2的结果经常代表这几个领域中复杂水平较高的行为。类型1的教学活动要求把处于知识和理解水平的事实、规则组合成动作序列,动作序列可以通过观察、机械重复和练习来学习。类型1的结果有惟五的“正确答案”,能通过记忆和练习来学习。类型2的教学活动超越事实、规则和序列,帮助学习者创造、综合、鉴别和识别出不能轻易模仿或记忆的答案。类型2的结果可能有许多“正确答案。”这些答案具有构成概念或模式的标准的特点。对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学习,最常用强调知识获得的教学策略来教授;而对概念、模式和抽象概念的学习,最常用强调咨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来教授。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可以通过被称为直接教学模式的过程来最有效地获得。这一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以讲演——朗诵方式传递给学生,其中涉及大量的教师谈话,问与答,回顾与练习,以及对学生错误的迅速纠正。
2、直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直接教学模式的特点有:全班(相对于小组)教学;以你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习;提供详细而反复的练习;呈现材料时使学习者掌握一个新事实、规则或序列,然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正式地安排课堂,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操练和练习。
3、何时最适合使用直接教学?
在下列时候最适合使用直接教学:课文和练习册的内容不是以大小接近的上块形式出现的;为了激发或提高学生的举,需要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教的内容代表着后面学习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
4、每日回顾和检查的技巧包括下列哪些?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鉴别出难的家庭作业。●抽样检查部分学生,看看全班的理解情况。
●明确回顾当天课时所需要的与任务相关的先前学习内容。
5、呈现并组织新材料的技巧有哪些? ●建立部分——整体关系 ●鉴别序列关系 ●发现组合关系 ●寻找比较关系
6、指导学生练习的技巧包括哪些? ●让学生私下作答,然后逐个帮助。●不管学生是否举手都点名叫他们回答。●事先准备问题,随机让学生回答。
7、提供恰当的反馈和纠正涉及了解如何回复一些回答,这些回答有哪些类型:
(1)正确、迅速而肯定;(2)正确但犹豫;(3)由于粗心而出错;(4)由于不知道而出错。
8、对于正确、迅速而肯定的回答,认可它,然后要么再问同一个学生另一个问题,要么很快转向另一个学生。
9、对于正确但犹豫的回答,作出肯定答复,并很快重述正确答案所需要的事实、规则或步骤。
10、对于由于粗心而出错的回答,指出回答是错误的,并很快转向下一个学生,不加过多评论。
11、对于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不知道而出错的回答,通过暗示、探询或一个相关但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寻找正确答案。
12、对于绝大多数涉及知识获得的学习,课时连续部分之间的步骤要足够小,从而在一个练习与反馈期内产生大约60%—80%的正确答案。
13、回顾、再解释和提示在学生回答的准确率达到80%以前是有效的,过了这一百分点,就要简化纠正过程,指导学生学习个性化材料。
14、设计独立练习,从而让学习者把事实和规则组合成动作序列,并使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相似。独立练习的机会要尽快地紧随学习之后。
15、安排教学节奏,使学生在每周和每月例行的回顾中正确、迅速而肯定地回答问题的比率达到95%左右。
16、运用独立练习和家庭作业,使回答准确率,从有指导练习和反馈时的60%—80%,提高到每周和每月回时的大约95%。
17、在多元文化课堂里,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促进学生的投入:认可学习者的独特回答,降低竞争,促进同辈互动,传达出培养之情和关心感。
第六章 间接教学策略
1、什么是间接教学?
间接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一种探寻活动,结果是对未知的发现,学习的背景是一个问题。在间接教学中,学生通过将刺激物转换为一种回答来获取信息,这种回答它不同于(1)呈现的刺激物,(2)学生先前所作出的任何回答。在间接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概括和辨别过程,调整和提炼刺激材料,获得概念、模式和理论。
2、普遍性原理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因此提高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适用范围。
3、辨别过程通过排除那些看似概念而与概念本质层面有别的事例,有选择地界定可接受事例的范围。
4、普遍性原理和辨别过程一起有助于学生将表面不同的刺激物按本质属性的原理归入到同一类属性中。本质属性如同磁石,将同一概念的所有事例聚合到一起,无须亲见或记忆每一个事例。
5、间接教学法提供了激发概括化和辨别活动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
6、间接型的教学职能是什么? ●使用先行组织者
●概念性活动——归纳和演绎 ●正反例的使用
●通过问题引导探索和发现过程 ●利用学生的观点 ●学生自我评价 ●使用小组讨论
7、先行组织者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概念性的预习,为保存和备用而帮助学生储存、标记、组织内容。
8、问题中心法、有层次的决策法和网络工事法是构建先行组织者的三种方法。
9、归纳始于对一组有限的资料所进行的具体观察,得出一个边界较广的概括化理论。
10、演绎是将原则或一般性原理应用于具体事件的推理活动。
11、正反例呈现益于界定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构建出精确的概括化原理。
12、正确使用正反例,包括哪些步骤? ●提供多个例子。
●使用与所定义的概念无关的多样化例子。●使用含有该概念某些层面的反例。
解释为什么反例含有同正例相同的部分特征。
13、在间接教学法中,问题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发现难题的新的层面,或解决两难境地的新方法。
14、间接教学过程中,使用某些问题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 ●重新聚焦
●展现需要解决的矛盾 ●探索更深、更彻底的回答 ●将讨论扩展到新领域 ●将责任传给全班同学
15、学生的观点可以被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围绕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科内容,根据学生个体需要而调整有关反馈,激发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因为这些目标不能成为自身的终点,你必须计划和组织如何利用学生的观点来促进推理、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考。
16、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有时被称为“非指导性发现学习”,允许学生选择学习经验的形式和材料。这适于独立性地进行实验、研究项目、自然科学项目和证明。然而,为确保学生观点的使用和贴近课程内容,常常有必要进行预先组织和指导。
17、间接教学过程中,当你给学生机会来说明他们的答案,这样你和其他同学可以建议他作一些必要的改进时,学生的自我评价回答就出现了。学生最容易以生-生-师交流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在这过程中,你鼓励学生对他们自己或彼此的回答的精确性进行评论和思考。
18、小组讨论使得学生在大范围的学生中连续的反应进行交流。在这些交流活动 中,只有偶尔为了复习或总结时,你才可以打断,或者你安排周期性师生互动,评价每组的进展,并且在必要时为小组讨论重新定向。
19、用于讨论的最好是课本和练习册所没有正式组织好,而且学生对之没有形成高度一致认识的话题。
20、在讨论中,你的调节职责包括哪些活动? ●为学生制定讨论目标
●提供可能需要的新的或更精确的信息 ●复习、总结和讲述观点和事实 ●使观点和信息重新回到讨论的目标
21、小组的意见越趋一致,小组中人数越少,他们领会概念和理论的能力越强,你对小组的权威角色就越应消减。
22、教师通常一并使用直接和间接教学法,你不要使用一种而排除另一种,因为每种皆包含一套职能,构造有效的教授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或者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方法。
第七章 提问策略什么是“问题”
一、判断题
1、最基本的提问顺序是:组织、激发、反应。(√)
2、识记型问题在回答时不需要认知思考过程,而理解型问题需要。(√)
3、学生解决应用型问题须依靠当初的上下文和当初的内容。(×)
4、如果你教的是概念、模式、抽象理论,那么你应该提出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
5、对于忘记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有意问他一个家庭作业上的问题是一种惩罚。(√)
二、简答题
什么是有效的问题?
有效问题是,使学生能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三、论述题
提问的七个具体目的是什么?用你自已的教学内容来给每一个举出例子。获得兴趣和注意,诊断和检查,复述具体事实或信息,管理的,鼓励较高水平思维过程,组织和重新指导学习,允许感情的流露。(举例略)
第八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元认知
一、判断题
1、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法.(√)
2、元认知指的是这样的心理过程,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通过内化、理解、记忆的思维反思>(√)
3、如果你的回应使学生产生不准确但有意义的回答,那么互动将会回到不友善的状态.(×)
4、理解监控策略是学生通过在上课期间不断检测自已的进展来评估他们理解情况的一种策略.(√)
二、简答题
什么叫教师调节?你在教师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了适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你对内容的流速及复杂性所进行的现场调节称为教师调节。你在教师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是,调节指导性对话以帮助学生重新调整他们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向预期的结果靠拢。
三、论述题
要向某个个体学习者教授自主学习的技能,应采取什么步骤?什么样的学生行为会使你决定花费额外时间来教授这些技能?
A、提供新的学习任务。B、要求学生解释他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如,掌握内容)。C、提供学能尝试新方法的学习任免。
D、当学生正在学习新材料之时塑造自我提问行为。E、淡化你作为督促者的角色,提供又一次练习机会。F、通过提问有关理解的情况,核实结果。
第九章 合作学习与合作过程
1、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哪两种基本目标相同?
(1)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促进更高、更复杂类型的思考。
2、在你的课堂教学里,建立合作任务结构需要哪五步? A、将任务具体化 B、组织任务 C、教授合作的过程 D、督促小组表现 E、简要说明
3、花最少时间完成一个具体目标,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大约有多少?你能想像这样一种情景: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小一点,或大一点,而其职能有效运转?
4~5人
4、合作学习结束后,可用什么活动来进行总结?你愿意在你的课堂里使用哪一种?
(1)公开地谈论有关小组的工作情况。(2)寻求怎样提高过程的建议。(3)得到预先任命的观察者的意见。
第十章 课堂管理
一、判断题
1、和学生发展信任关系,作为课堂管理的起点,对教师是十分重要的。(对)
2、教师可追求的五种社会权力或领袖身份有专家权威、参照物权威、角色生成的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对)
3、奖励权力是课堂中有效的工具,它能取代参照物权威和专家权威。(错)
4、课堂的社会气氛可从权威主义到放任主义之间波动。(对)
5、成功的小组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即风暴,形成,规范,作业。(错)
6、组织的气氛同物理的或视觉的安排有关,它由课桌,椅子和教室的其他内部特征决定。(对)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你能在课堂里采用的传达不同水平的权威的三中角色?这三种角色的每一种怎样在学生观点的表达、师生谈话的比重、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功能上发生变化?
(独立的信息提供者(主管),学生观点的转述者或总结者,在创造思想和解决问题时与学生是相同的伙伴;学生观点,学生谈话,自发性将从前者到后者增加。)
2、举几个课堂活动的例子,它们会导致①竞争性的②合作的③个体主义的课堂气氛。
(A、操作和练习B、小组讨论 C、座位作业)
3、在转换过程中有助于避免淘气行为的四种教学实践是什么?你认为哪一种你会用得最多?
(A、不许谈天B、不许超过必要的时间C、根据需要花费的时间,而非需完成的练习来做安排D、留给5分钟和做出2分钟警告)
4、如果你在一个多元文化或异质的班级里教学,你会尝试什么方法来连接不同的文化或在不同的阶级形成一个富有成效的,有凝聚力的班级?
(营造一个公开而没有风险的气氛。按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安排授课。允许与学生文化相宜的活动和责任。)
第十一章 课堂秩序和纪律
一、判断题
1、“你总是在门口聊天,迟进教室。”而不是说,“我们都应该在铃响前坐在座位上。”这是在表达明智的信息。(错)
2、绝大多数纪律问题都是低强度,持续性的,并且与那种较大的,严重的事件有关。(错)
3、行为矫正通过给某种行为施加一定类型的强化来改变或矫正行为。(对)
4、课堂上发生的某些违纪行为是无意中通过强化而增加了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学生所感受的违规行为的后果是理想的。(对)
5、两三次警告后,应该实施惩罚。(对)
6、肉体惩罚对消除违规行为没有什么效果。(对)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开发一项课堂管理计划的六种标准?
(A、建立良性关系B、防止注意力涣散和逃逸工作C、迅速而不张扬地重新校正不良行为D、制止顽固的、长期的不良行为E、教授自我控制F、尊重文化差异)
2、你可能怎样同时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制止某学生不断讲话?试举例说明。
(正强化:在理性行为之后立刻给予奖励。负强化:当理想行为出现时,终止不愉快的状态。)
3、试举课堂教学中具体一例,说明在哪两种情况下运用惩罚最为奏效。(在实施惩罚的时刻向学生说明理想行为,并且与奖励配套使用。例略)
4、举行教师---家长座谈会的两个目标是什么?还可能有其他什么目标?(A、获得父母的支持,使他们承担一部分纪律管理过程的责任。B、设计在家庭和学校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其他目标略)
第十二章 评估学习者:客观测验和论述测验 第十三章 评估学生:表现捍
卫档案评价
1、简答:鲍里奇提出的常模参照测验和校际参照测试具体内容是什么? 评估学生的进展取决于教师的目的:常模参照测验(NRT)所揭示的是学生在群体中相比较而言的地位或等级,之所以称之为常模参照测验,是因为这种测验将一位学生的表现同常模群体的表现进行比较(一个大的、有代表性的学生群体)。当教师需要将一个学生的表现与相同年级或同龄学生相对比时,这种测验取得的信息是有用的。校际参照测验(CRT)揭示出学生的一项技术或一组技术的熟练水平或掌握度,之所以被称为校际参照测验,是因为该测验将学生的表现同一个绝对的标准,即所谓的“校际”进行对比(如75%的正确率)。这样的信息有助于教师判断一位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来达到一种或一组技能。
2、判断:从学生的检测分数完全可以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
3、简答:鲍里奇对检测题中是非判断题的设计提出什么建议?
建议有:在学生开始答题前,清楚地告诉他们怎样标出正确或错误记号;编写准确无误的且不带限制条件的正确陈述或错误陈述,避免出现模棱两可的试题,给学生误导;让真言陈述和假言陈述保持大致相同的长度,确保真言题和假言题数量大致均衡;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的陈述;避免出现不确定程度的术语(如:大、长时间、有规律地)或绝对性术语(如:从不、仅仅、总是);在试题的编排上要避免让学生感觉到有规律的编排方式;不要在没有核实上下文情境的情况下,直接从课文中取出一段陈述。
4、简答:增加检测的可信度的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具体操作? 方法有三种:前测—复测、更替形式、内部一致性。
前测—复测是恰如其分的测评信度的方法。教师对同一位个体两次测验,判断相互关系——前面一组得分和第二组得分的相互关系。
更替形式测试是指如果教师手头有一项测验的两套相等的试题,教师能够运用这两套试题来评估该测验的可信度。教师对一组学生实施这两套测试,判断两组分数之间的关系。因为两套试题题目不同而内容相似,这种测评消除了在前测—复测评估信度中的记忆和练习所导致的问题。同一学生若在假定测量相同行为的两套题得分差异极大,则说明该测验不可信。运用这种方法测量可信度,必须拥有两套相等的测验题,并且教师必须尽可能在近似相等的条件下、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实施测验。
如果测验测量一个单个基本原理,那么可以有理由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解答一道题,那么他正确解答其他的、相似的题目的可能性增加了。也就是说,题目应该相互关联,测验应该具有内部一致性。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该测验的可信度能够通过内部一致性方法进行测量。
5、鲍里奇所说的标准化测验就是指用只含判断、选择、填空题型的试卷检测。()
6、鲍里奇提出的表现测验时什么?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表现测验?
表现测验是基于学生表现的一种评价方法,它运用直接学习测量,要求学习者分析、解题、实验、决策、测量、同他人合作、口头展示或生产产品。表现测验不仅能够评价较高水平的认知技能,而且能够评价非认知的学习结果,如自我指导、同他人共事的能力以及社会意识。
表现测验能够评价过程和成果;表现测验可以包含在教学中;表现测验能够评价情感的和社会的技能。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
2010年教师职称考试新课程理论考试模拟试题及含答案 一, 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的变迁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4.A.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C.知识(D)和价值观知识,技能和方法技能和情感 B.D.情感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5.A.6.斯腾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 B.斯腾伯格 ”C.的学者是杜威 D.(A)赫尔巴特
为(A)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A.7.加德纳—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B.推孟 C.韦克斯勒,一般程序为 D.加涅
:定向——示范—(B)A.C.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8.探究发现式(C)在“对话 互动 D.情境——陶冶式”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A.C.教师是主体9.都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A.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D.都是客体
(B)B.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D.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
10.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A.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11.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B)A.12.备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D.学科课程
B.上课(B)名为《准备学习20世纪90 年代初C.批改作业 D.考试
: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C.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13.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B.D.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A.14.学生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学校(B)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A.15..学生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C.教师 B.教材 C.教师(C)D.校长
D.A.C.学科学习目标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校长
B.一般性发展目标(C)二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多选
D.情感目标 1.程管理体系外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还有(ABCD),重建课A.进教学方式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2.A.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C.档案袋评定 B.,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3.表现展示评定(ABCD)建构主义教育 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D.理成就测验论认为
,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4情境 B.协作 C.会话 A.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D.意义建构
B.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CD)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
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作为一项政府行为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A.管理C.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ABCD)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11.和建设课程的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主要有
(ABD)
12.当今世界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育实践回归A.向学生回归,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4.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BCD)
探索性
(BCD)
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A.(BCD)
B.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C.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D.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三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 判断
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展为本(√.)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本要求和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10.)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
1.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3.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么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5.6.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7.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8.9.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0.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五,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论述.计思想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以学为本”的设2.3.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4.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的关系.四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简答 1.答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 P8 ,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答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P15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答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P34-35 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么 P43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P60-62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6.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P94—95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 具有初步技术能力.7.国家实行,地方“三级课程管理,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的作用是什么 125 ,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①首先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141 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答: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 P150 ,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答:一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P170
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计思想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P26
“以学为本”的设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系.P50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答案要点:
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3.举例略答案要点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
:
(P67—74)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答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P180 与选拔的功能(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淡化原有的甄别,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模拟试题总试题
走进新课程模拟试题
一、填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全面推进()。
2.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与()的过程同时成为()和()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和()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和()。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和()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以及()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和()。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的现状,倡导学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与()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和()的功能。
8.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密切联系学生()和()、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与()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是:()、()、()、()、()。
11.国家课程标准是()、()、()和()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师遵循()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和()。“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而不是()。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以及实施课程的()。1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遵循()、()、()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的学习与学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或(),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建立()制度、()制度、()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评价,优化()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19.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合理处理了()与()的关系,使()中有选择、()中有规范;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与()有机结合起来。
20.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1.()、()、()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22.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
23.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4.高中教育是()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或(),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
25.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26.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和();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的新突破;加强课程的(),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基础性,加强()。
2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28.()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29.教学是()与()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学过程是()、()的互动过程。
30.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将要发生以下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的专业化。31.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和(),对学生进行()、()和()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和(),引导学生()与()。
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与()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和有力的()。
3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发展中的(),帮助学生(),()。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5.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改进(),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6.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和()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杜绝设置()、()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37.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奠定基础。
38.高中课程设置了()、()、()、()、()、()、()和()八个学习领域。39.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学分,总学分达到()方可毕业。
4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课程,逐步增设()课程,学生可()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4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42.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这一体系除包含“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包含()、()、()、()、()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
43.普通高中应促进学生个体在下列四个方面的社会化。一是()的社会化。二是()的社会化。三是()的社会化。四是()的社会化。
44.学生报告单的功能:对家长来说,具有()和()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具有()和()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具有()和()的功能。对学校来说,具有()和()的功能。
45.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4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48.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具体包括:()、()、()、()。
49.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及()等。
50.校本课程是以()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和()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信息()和()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5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中心;改善();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3.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的转移。54.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良好的():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3)妥善的():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4)明确的():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4(9)()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10)()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11)()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12)教师的():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55.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和()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56.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提高课程的(),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7.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的考评制度。
参考答案
1.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2.体系
结构
内容
3.注重知识传授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价值观
4.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5.“难、繁、偏、旧”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学生生活
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
学习兴趣
经验
基础知识
技能。
6.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7.甄别
选拔
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
改进教学实践
8.国家
地方
学校
9.直接经验
自身生活
社会生活
经验
生活 10.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11.教材编写
教学
评估
考试命题
基础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12.促进者
研究者
建设者和开发者
开放教师
13.尊重、赞赏
帮助、引导
反思
合作 14.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15.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16.教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 学生发展
关注点
备课的方式
教学能力
“用教材”
“教教材”
17.要素来源
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8.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 知识技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领域
课程门类
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学生选课指导
学分制管理
校本教学研究
校本
外部
课程自主权
19.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必修
选修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学校
教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1.教师个人
教师集体
专业研究人员
22.教学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行动
教学反思
2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24.追求卓越的大众
健全人格
公民基本素养 25.社会化
素质化
个性化
26.艺术课程
技术课程
学科结构
选择性
课程整合 27.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总结整理
交流评价 28.创新
29.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交往
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
30.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情境
学校生活
教师职业
31.校长
学生
家长 32.针对性
实效性
主动性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创新
实践。
33.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教育环境
学习工具
34.学业成绩 潜能 需求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35.课程内容 教学管理
3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能力 素质 考试内容 课程标准 偏题 怪题
37.提高国民素质 面向大众 终身发展 38.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39.116 6 144 40.必修 选修 跨班级 必修模块 选修课程
41.开放性 探究性 实践性 自主性 重过程
42.培养素质
辐射文化
服务社区
开展交流
发展自身
履行其育人 43.社会生活知识
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
理想目标
44.报告
通知
认识
反思
诊断
决策
管理
指导
45.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
国家课程
语文
数学 46.服务社区
走进社会
47.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48.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
49.校外图书馆
科技馆
珍惜环境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 交流与合作
个性与情感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
博物馆
网络资源
乡土资源
50.学校教师
当地社区
学校
办学思想 51.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
整合。
52.素质教育
学科
学习方式
评价
53.功能
指标
方法
主体
重心 54.班级气氛
学习机会
课程安排
学习重点
学习内容
教学对话
练习应用
支架支持
学习策略
协同合作
目标为本
适度期望 55.教学活动
课堂情境
56.适应性
课程意识
课程创新 57.以校为本
民主科学
专业成长
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B)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 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D)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 ——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 ——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 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2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2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2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6、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的整体提高。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27、(A)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28、阅读是学生的(A)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30、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①)(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31、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①)
(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
32、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1)建构主义理论;
8(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3)多元智能理论;
35、所谓“自我反思”是指(③)
(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
(2)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3)是指教师把自己日常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和研究对象;
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2)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3)案例、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
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A)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3、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44、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7、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 BC)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
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BC)考试、选拔方式。A.学生自由选择
B.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A必然 B必要 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A改革B创新 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A发挥 B发展 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A变革 B改变 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A重要 B必要 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2、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63、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A、嘴 B、耳 C、心 D、眼
64、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65、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A、1/3 B、2/3 C、1/2 D、1/4 67、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69、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74、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D)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B)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B)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A)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A)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B)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D)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C)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89、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C)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D)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C)不知道对不对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A)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生变化中正确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④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A)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9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00.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101、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A)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0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C)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的是(A)、实践锻炼教育法
103、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C)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A、均衡性 发展性 互补性
B、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C、针对性 发展性 综合性
D、针对性 整合性 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A 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8.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A)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C)。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D)次。A、7 B、4 C、5 D、8 118、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A)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C)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21、();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B)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D)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23、()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A)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6、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B)。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27、“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B)的特点。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138.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39.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CD B)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nbs p;(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判断题
0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0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0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0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0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0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0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0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0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20、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 17 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21、4~6年级这一年段教学时,应避免复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
22、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23、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24、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25、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26、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27、“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28、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29、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30、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以合作者、引导者为主。
3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
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3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结构上看,它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33、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34、“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3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师生伦理关系并不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错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评价。正确 38 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指教师教的方法的优化。错
39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应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对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不主张接受式学习。错 41 质疑就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对
43新课程观下,课程就是指文本课程,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错 44 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正确
45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对 46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学习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关于学习的评价。错 47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刺激过程。错
48档案袋评价法、小组评价法都是定性评价的方法。错
49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基本功将不再被重视,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等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能力将逐渐取而代之。对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错 51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课业过重、课程要求过高、内容偏难。错
52出现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马家爵因打牌而残杀四位学友等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马等人的个人品质、素质低下,与社会风气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等关系不大。错 53 义务教育要以培养高级人才、专家、大家为根本目标。错
54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对 55: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绝对没错
56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的中心应该是自己的思想或教案。错
57课本知识就是权威的、绝对正确的。放屁
“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对 59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说的太好了,就是不给分我也要选正确。)
60进行学生评价时,评价内容应是全面的,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需求。正确
61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错
62学生无权评价教师。(就应该这样。)
63新评价观下的教师角色调适就是要教师转变观念,是教师角色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正确
6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正确
65一般认为,强调三维目标就意味着否定“双基”。显然错误 6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6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6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7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7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7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7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7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7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第五篇:语文教师必读书100种(范文)
语文教师必读书100种
新世纪教育文库·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00种(2004版)
基 础 篇(30部)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 《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 《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 《终身教育引论》,(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 《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28,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拓展 篇(50部)
31,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 《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 《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 《人的现代化》,(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 《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44, 《宽容》,(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45, 《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6,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7, 《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 《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9,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 《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
51, 《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52,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 《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55,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57, 《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
58, 《朱兰质量手册》,(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0,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美)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1, 《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4,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65,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8, 《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 《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0, 《教育的经济价值》,(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 《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 《再论教育目的》,(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3,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7, 《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 《成功智力》,(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9,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 《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实践篇(20部)
81,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 《帕夫雷什中学》,(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 《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86,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87, 《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88, 《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0, 《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91,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4,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6, 《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97,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 《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