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大学*学院
*****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理想中的教师;进入新的时代我国教师教育面临新的问题, 然后本文从问题出发论述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并主要就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的内涵作出解释;还阐述我国教师教育在步入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并重点就大学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大学化
自古以来,我国理想的教师形象似乎都以克己循礼、卧薪尝胆、勤于耕耘甘受清贫无私奉献两袖清风那样的圣人贤者容貌展现于世,教师形象常用“园丁”、“春蚕”、“蜡烛”等来比喻。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天不变,道亦不变”宇宙观的影响,“军权独尊”、“惟命是从”、“崇尚权威”等封建伦理的束缚,师道尊严逐渐走向极端。时代不同了,现在希望教师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都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富于献身精神;都应该具有适应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并且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师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定向性师范教育体系存在的价值基础发生了动摇。因为我国定向性师范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教师,师范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定位在数量满足上,突出特点就是计划性、定向性和封闭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竞争加剧,师范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师范院校如何应对挑战,向何处发展?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走向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这是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保障。它是指根据教师职业自身独特的职业条件和教育体制,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实现学科专业化发展和和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
教师具有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等,其实质和核心是对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培养体系的专业化,是作为提高教师培养人、发展人的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教师职业实现专业化,必须经过专门化教育机构进行训练。教师教育是一门专门化的职业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其个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保障。教师教育专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教学专业化,也就是教学是一种专业;二是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化,这就需要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进行认可和评估。可以说,教师教育的认可和评估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产物,也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和高质量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的目标都是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而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则需要建立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和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的发展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战后的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到了12年,其他国家也普及了年限不等的教育。我国“普九”任务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的发展迷度加快,教师教育在质最上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受教育者的需要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如何把无限丰富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创造能力等问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仅仅把教师作为⋯种职业,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定向或职业分配已经远远不够了。当代青年的培养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这就需要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如果把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该专业必须拥有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教育学和心理学是这一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质”决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使教师教育专业化成为可能;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杜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今天的教育以教会学习、学会学习作为主旨,不再执著于各种确定的知识,而是把激发受教育的学习愿望、兴趣和动力放在首位。今天的教师需要发展的不仅是“三字一话”技能.而且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仅要求会传授知识,而且要掌握与学生沟通和在复杂情境中灵活处理教育问题的能力。,今天的教师传统超越了传统的界限,要求教师能够在多元社会中学会辨别道德是非,并且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他不仅是孩子的道德老师,而且还应向孩子学习,和新一代共同成长。这一切要求教师教育必须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走专业化之路。
教师教育一体化
长期以来,中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有两个互不相关系的体系承担,传统的师范教育主要对在校生进行关于教师的职前培养,教师的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则主要有中小学及地方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承担,这不仅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与延续性,造成教师教育学的脱节,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事实上,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来说,期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不可分离的;而作为一种职业来说,教师是一种终身化、连续化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过程是不断的学习与进修的过程。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统称。在未来的培养中,必须给教师创造一个不断发展继续接受教育的空间。这也是与终生教育的理念相符的。真如有的学者说:“教师教育应该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教育,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
上,职前教育的功能仅仅为教师教育奠定基础,必须经过职中的实践和职后进修,教师才趋于成熟。
就目前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现状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有学者指出,就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而言,至少包括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个方面。所谓内部一体化是指基于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内部实现长度或纵向意义上的一体化、宽度或横向意义上的一体化和深度或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一体化三个维度的一体化,而所谓外部一体化是指教师教育与学校改善的一体化。其中,教师教育内部的一体化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育自身的改造,就其第一个维度而言,实质上就是通常所提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成为一个内部各阶段在功能上各具特点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结构体。而第二个维度则关注对教师的终身专业学习与发展予以促进或协助,即教师教育必须考虑不仅仅在大学、教育学院、进修学校等正规教师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教育机会,而且包括利用图书馆、因特网、工作场所、博物馆等具有教育潜力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在为教师提供有指导的“正规化学习”或 “控制性学习”,也要为教师的自我导向性学习、助性学习,以及类似的所谓“非正规化学习”提供支持。而教师教育的深度或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一体化则将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等认知侧面的发展与情感、意志、态度等社会一情感侧面的发展视为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在之意,而摒弃只强调教师认知方面的技能而忽视教师的社会一情感技能和伦理道德等非认知侧面的传统观念。就教教育的外部一体化来说,主要是指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或学校发展的一体化。教师教育的目的虽然首先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但促进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校的改善或发展。为此,要强调学校中的“协作”,而构成这一“协作”之中心的仍然是教师同事问的“协作”,要求教师作为为了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共同进退的集体的一员,相互讨论,共同找出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当然,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改善的一体化。
教师教育大学化
我国的师范教育,从培养机制上看,正处于中师终结,师专消减,师范院校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教师的培养正在由三级向二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处在大众化发展阶段。高师院校存在的如下弱点制约了其发展:一,人才培养受到制约。由于时间限制,使得培养的人才才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要求常常顾此失彼,陷入两难境地。二,学科的发展受制约。由于学科单
一、专业单一,就师范论师范,从总体上讲,高师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强,社会声誉与学术声誉,逊于综合性大学。三,观念滞后:高师院校办学思想不明确,师范性与学术性问题长期争吵不休,影响学校的定位与发展;重教学不重科研。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大学介入教师教育和我国封闭的教师教育无可避免地走向开放,高师院校和教师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已基本进入教师教育大学化阶段。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内涵是中小学教师由综合性大学来培养,大学按照自身的规律来培养师资。原有培养体制因其封闭、定向等弊端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大学具有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传统,教师教育大学化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独立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独立判断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与则:第一,大学进行教师教育强调学术性。教育学知识内容广博,尽可能的广泛引导学生发展。学科教学法与普通课程和学科课程密切关联。教育学的学习与学科知识并学习驾齐驱。其目的时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教师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日
常教学问题。第三,教师的学历进一步延伸,不仅培养本科生,还包括培养教育硕士教育博士。
在构建机制上,教师教育大学化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实施教师教育大学化战略的一种基本模式是大学教育学院化。它意味着没有教育学院的要建立教育学院而有教育学院的大学在在原有教育学院的制度功能上进行转型,要建立多项目多层次结构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确立教师学位新观念,处理教师执照和证书之间的关系,确立教师教育者地位,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解决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之间、教育学院的教授与文理学院教授之间、教师教育者与教师理论家之间的矛盾,主力教师教育大学化与教师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教师教育大学化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
在培养体制上,教师教学大学化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大学与独立教育学院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许多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是组织形式上的一体化,更重要的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有着任何独立教师教育院校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
我国推进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冲突问题,试图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水准。在解决学术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上,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困境。
首先是学制问题。美国是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的先行者,师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培养模式以“4+1”或“4+2”为主,即在完成学士学位课程之后再进行1年或2年的教师教育课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从事教职。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准学制一般为4年,虽然理论上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均推行学分制,学生毕业年限可以延长至6年,但不具有一般意义。即使不考虑中美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差异,我们在4年时间里培养的教师和美国5年甚至6年培养的教师具有同样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水准,是难以想象的。与同一所综合性大学非师范专业相比,由于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学生需要修读的毕业总学分基本相同,非师范专业学生4年全部学习专业学位课程,其学术性相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较高是自然的。由于师范专业学生需要在修读专业学位课程之外,再修读部分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由于学时学分所限,再加上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其师范性较之非师范专业学生也不会有多强的优势。这也许正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冲突的症结所在,每当修订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际,专业课程教师群体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群体之间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论,折射出的是教育资源的论争与两难选择的现实。延长学制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现实情况,将教师教育专业延长至5年,尚需要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
在改革中遇到了校内教学管理体制的困境,首先是班级管理的问题。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实际是以“单位”为内核的职权分离型模式,教学活动的管理在教务处,教师的管理在人事处,学生的管理在学生工作处。学生的管理是以学院、专业、班级为平台的,开放式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模式,使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给学生管理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带来诸多困难。其次,由于学生修读人数的动态多变,教学资源的配置成为另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课程的选择、编排、教师、教学用房的调配、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考试评价等诸多工作环节十分繁杂,需要多个职能部门与教师教育教学部、各相关学院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如果仅仅依靠文件制度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建构这种协调机制,则难以科学、有效的运行。总之,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进一步强化学科类课程,充实和加强教育类课程,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整体化;打破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建立富有弹性、相对开放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新模式,培养知识面宽厚、学科程度高、职业技能强、视野开阔、就业渠道广的新型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推进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以学分制管理为平台,能够比较好地实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但这种改革涉及经费、人员、学生管理、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课程管理成本增加,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协调一致。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学校层面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但涉及到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责的问题,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的改革。
结语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只有从本质上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体化大学化,才能解决好教师的教育与再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杨志英.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9(2)
[3]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1)
[4]李学农.师范大学综合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江苏高教,2005(2)[5]孙钰华.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昌吉学院学报,2007(1)[6]赵长林王瑛.教师教育大学化必然的趋势与现实的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7(12)
[7]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教育研究,2004.7(16/4)[8]钟秉林.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10]邓志伟.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第二篇:教师专业化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是质量问题。当前教师质量不能满足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 1.流动性大
我校离县城比较近,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很多教师人在心不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象在这里非常突出。以前有一种说法:有本事的进城,没本事的留守。留下的教师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人抱着混日子的想法。
2.专业化低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教师的第一学历为师范的占了近五成,而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学历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专业不对口多,教师跨学科兼课现象严重。
3.精神力弱
人最可怕的就是无欲无求,内需不足外力的推动就成为空中楼阁。当时教师整体观念比较落后,理念更新缓慢,普遍抱着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教学质量能保住乡镇中学中游就已经满足。
4.年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近年来我校没有新分配教师,导致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层次出现严重的失衡,呈现出骨干力量极度缺乏,年轻教师比率过少的特点,年纪大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进行的动力。给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严重的桎梏。
5.教科研意识淡薄
2002年以前,学校教师参与教科研完全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学校每年论文获奖数很少,没有一个县级以上的课题。对于参加科研的行为很多教师还带着些不屑的情绪,认为是在做无用功,对教学根本不起作用。
二、采取的措施
学校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扭转困难的局面,便是当时学校第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经过大家的探讨,我校制定了稳定——发展——提升的三阶段计划,并在工作中得到逐步的实施。
1.外力推动,促发内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
(1)物质保障是基础,依靠政府提供稳定的收入。物质是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基于乡镇中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福利的增加只能是量的略微提升,不可能实现质的转变,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师的付出和回报在现实条件下是不可能同等的。应该说,教师的基本素质、奉献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2)精神内在舒适为目的,提供舒适、幸福、和谐的工作环境。一个人,单纯靠物质促动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提升的,没有一所学校是用金钱堆砌而成的。让教师安心,让学校稳定,就要实现三种和谐。
A.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和谐就是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功夫,让环境有序。学校准备在近几年花大力气致力于教学、运动、休闲、生活四区一体化建设,先后新建设了校园广播系统、篮球场、美化绿化工程、教工车棚、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让校园环境更加精致、清新、亮丽。
B.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是一项公众的事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和周边百姓的和谐共处。学校一方面加强自身形象建设,使我们的教师树立有作为就有地位的思想。另一方面依托政府支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了一大批无证摊点,解决了长期以来“摊点包围学校”的不正常情况。
C.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人际的和谐,通过和谐共建实现学校共同体打造。团队共处,严守一个原则:绝对不在背后说影响团结的话,做影响团结的事,业务上、学习上当面有问题争论。学校内部人际的和谐,横向包括领导之间的团结,教师之间的团结,学生之间的团结;纵向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形成有序的“井”字结构。实现“井”字型和谐结构管理,通过制度治校、文化兴校,来促进“井”字结构的稳定、发展。
领导之间的和谐以民主集体议事制度的完善作为依托,实现分工不分家,互相协作,多自我批评。
教师之间的和谐以活动为载体,主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来加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了教师的和谐发展。
学生之间的和谐通过班团队伍的打造,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推行,构建和谐班集体,让学生明礼知耻,尚荣去辱,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领导与教师的和谐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教师切实体会到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爱。领导提出了工作上认真、生活中亲和的指导思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几次教代会,给予教师充分享受民主的权利,认真考虑学校发展,由衷提出可行方案,通过了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让学校工作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操作公正、公平、公开,人情风、关系风逐渐销声匿迹,良性竞争机制逐渐完善,教师相信学校领导的执政公平,处事公正,过程公开,参与积极性逐渐高涨。校长信箱的来信逐年减少,针对学校师资流动性大的特点,学校没有刻意去阻止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对教师调动继续大开绿灯,制造开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自身建设,让教师能心甘情愿留下来。近年来,逐渐实现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有序。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集中体现在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从细微的师生课堂内外互相问好,到对问题学生的单独导辅,让学生切身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3)精神外在满足为目的,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光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并不是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培养教师才是给教师终身福利,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才是让教师获得真正的幸福。学校从三方面唤醒教师精神力。2.内外联动,铸就师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有了内需,有了自我成长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成长就显得水到渠成,我校确立了初级阶段以质量提升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以教学推动教师,以教师促进教学,并从夯实基础方面着手开展。
(1)制定成长规划。学校以制度为保障,特别强调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建设,从教育教学业务、教科研、师德、未来定位等多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更为细致、更注重过程成长的评价要求和发展目标,旨在通过规范的、规划的手段促进教师的业务发展,并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管理,及时反馈信息,使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更趋科学化、阶段化。
(2)落实常规检查。学校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加强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监督,注重对基础夯实,完善监督体制,落实教学副校长分管,教务处管理、督促,教研组检查实施的三级网络。做到常规检查与随机抽查、教师自查与组长检查相结合,保证了教师教学常规健康、合理展开。在常规中融入反思,我校提出常常要反思,注重对课堂的反馈,提升课堂内涵。同时关注教师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有效期、反馈性。
(3)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提出向课堂要效益。开展了“周周有课堂教学研讨,月月有教学业务比武,人人有教研活动安排”的系列活动。有秩序、有步骤展开学校各科教研活动。在“全员参与,分级展开”的方针指导下,我校一方面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科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另一方面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性质、类别的教研活动。结合自身实际,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教改之路,并开展教师参加质量监测活动,师生同考,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升。
3.搭建平台,措施激励,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学校在质量建设中,确立了“33”核心,即“搭建3个平台,实施3种激励”。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搭建三种平台。(1)搭建常规示范平台
提升教学质量,并不是空中楼阁,仍然要从基础做起,从常规入手,关注细节,特别是学生常规的落实。学生常规重点抓三方面:
首先是抓课堂常规,包括物品准备、课堂纪律等,实行教师监管、学生自律为主,行政领导随堂听课为督查,确保上课教学效率。
其次是抓作业常规,针对学生发展空间差异,提倡分层作业,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特别注重后20%学生作业情况,以抓后进促整体,注重学生作业的批改。提倡作业批改记录有效、有针对性。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作业展示或是抽查作业展示,树立常规示范榜样。
对每次监测进行深入分析,落实到单人、单科,经常反思,及时整改,对监测不理想的学科、班级,充分发挥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功能,集中督查、阶段督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搭建共同体成长平台
质量的提升不是单一教学的努力,必然是多方面的合力,在学校质量建设过程中,致力于三大共同体的打造。
一是打造学校共同体,其内涵包括教学、德育、后勤等各条线工作,学校都予以充分重视,发挥各部门合力,指向质量建设这一共同目标;其外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协作互融,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交流、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共同凝聚办学力量,形成学校共同体。
二是打造教师共同体,主要依托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年级组建设注重年级团队精神塑造,注重和谐氛围营造,注重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教研组建设以继续教育活动日为抓手,以业务主讲为主要活动方式,贯彻集体备课和集体磨课,落实常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竞赛;特别是每月班主任沙龙活动的开展,加强了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人人参与,个个提高,形成团结、共进的教师共同体。
三是打造学生共同体,体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德育理念。培育出帮扶共进共同体、寝室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多种自我建设的共同体,实现强弱学科互助、高低年级互助,在互助中促进学生共同体形成,在形成中完善、发展。
(3)搭建风采展示平台
通过该平台的搭建,给予教师自我展示空间,树立正面引导榜样。两年来,我校先后开展了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外出活动汇报课、中年教师教研课、党团员公开课、骨干教师引领课、每周不少于二次的行政领导随堂听课等系列活动,设立了校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科研积极分子等评比活动,积极主动地向课堂要时间,向课堂要效益。同时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类业务竞赛,以竞赛促教学质量提升。近年来,教师在县级以上业务竞赛上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教师风采。
其次是建立三种激励机制。
学校的发展首先要有机制的完善,根据学校情况,确立了三种激励机制。
(1)建立目标激励机制
学校发展,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确立最近发展区域。首先要有学校目标,即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激励教师持续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的总目标。
其次要有教师目标,树立“六种意识”,即忧患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争创一流意识。党员干部做到“六个带头”,即带头讲政治,做坚定信心,践行宗旨的表率;带头讲学习,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表率;带头讲发展,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表率;带头讲团结,做合舟共济,齐心协力的表率;带头讲实干,做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表率;带头讲廉洁,做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
再次要有学生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2)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学校管理,制度先行,质量的提高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学校近年来,通过教代会民主程序,确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学校发展、质量提升的制度。如《教职工考核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先进班班级主任考核办法》、《班级导师工作管理考核办法》、《校本研训考评办法》、《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班主任研训制度》等,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兑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
(3)建立人文激励制度。
学校管理要依托制度,但是又不能依赖制度,人文激励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学校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从细微处入手,教师生日一份小礼物,拔河比赛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逢年过节一条温馨的祝福……用小事感动教师,从小事关心教师,在充满人性的环境中投入质量建设。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正在不断提升、不断规范的办学道路上摸索、前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教育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中的发展正处在乘风破浪、加速前进的重要时期,面临这项充满希望而又艰巨的新任务,我们将继续创新实干、励精图治、均衡发展、团结拼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升我校办学品位!
第三篇:教师专业化
1、简述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从广义的角度讲,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都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是从狭义的角度讲,它们在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虑,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2、简述教师专业知识的涵义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四块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首先应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对本体知识传递起理论支持作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缺乏的,也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保障。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三块: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评价学生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育经验的积累,能对本体知识的传播起实践指导作用。
(4)文化知识:教师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而博采众长,所以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第四篇:教师专业化专题
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从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我的教学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意识都有很大进步,教学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我善于接受新事物,面对新的挑战,我不会畏惧,而是怀着一份期待,一份欣喜。同时我又是一个工作负责的人,平时无论做任何事都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首先,我感到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以工作代替了学习,导致自己迷失了发展方向。同时,学习上的欠缺,也造成了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理论积淀,使自己的专题研究大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无法提升到理论层面上。课堂教学能力尚可以应付,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方法手段上缺乏新意。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我必须选择专业成长,因为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寻找职业幸福感。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实践,堂堂正正地做人,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现将个人的五年专业成长规划如下:
二、自我认识
在学习中,我深入剖析自身的不足,正视弱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我的教学经验增长了一点,但在教学研究上缺少科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专业知识等。平时思想上有惰性,读书较少,对教育名家及名著的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借鉴、运用一些名家的教法及观点解释教育现象。写作水平较低,很少能抓住教学灵感等写出高质量的教育随笔。没有树立良好的教材观,对教材的把握、开发和利用不够等等。
三、目标定位
倾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住平时的点滴时间读书不止,进行长期的有效的学习,增强理论底蕴,做个学习型教师。用心思考,凡事多思多想,反思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得失,找出成长的方向,做个反思型教师。专心写作,不断提升教科研水平,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做个科研型教师。全心教育,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在创新中构建良好的教学策略,在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个研究型反思性教师。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标理念,观摩名家光盘,汲取名家教学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细而言之,认真备好每一课,备好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善于请教,及时总结。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坚持写教学反思、随笔,坚持写博文,努力成为优秀的博客写手。每年至少研读2本教学理论专著,定期阅读《小学语文教师》、《河北教育》等刊物,做好读书笔记,尤其写好深刻的学习心得,不少于1万字。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教育脉搏。注重自身的修养,发挥榜样的潜移默化作用。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学会用心爱护学生,用民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
第五篇: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容易吗?
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英语教师,面临不断加大的课本信息载体,以及全球化,网络化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师的肩上背负着泰山一样的责任。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教师进修,教师专业化,但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水平真的提高了多少?我不知道在城市怎么样,但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县城,我看到大部分却是浮躁的人心与浮夸的教育。
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进修计划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想要真正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何其难也。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师,我们也想进步,也希望以最好的姿态面对学生,可是谈何容易?
首先,农村的教育教学资源本就缺乏,英语教育更是如此。笔者上中学的时候,各个学校都要求配备语音室供师生学习外语使用,可是当时好像只有学校的尖子生才可偶尔进去感受一下,目的也是为了参加竞赛,笔者有幸参加过几次,觉得对自己的影响极大,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页来源于此。然而今天,我们大多数的学校都花大价钱给各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但是语音室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没有。
其次,如今陕西的高考没有听力题,导致大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英语听力教学,在听说能力上,农村的孩子是一年不如一年。有学校花大价钱专门聘请了外教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件好事,但是笔者认为,本就缺乏资金的农村教育,如果能将这些钱花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师的素质水平上,为教师提供真正有良的环境和学习资源,不失为更好的举措。
再者,教师坐班制得实施,极大的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化步伐。当然,也许大城市环境的优越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笔者所看到的及经历的环境只能说是一种悲哀。比如我们的办公室可以有空调有暖气,却没有网络,硬件环境的优越越发显示出软件能源的不足。在农村,即使我们的领导有豪车开,有别墅住,然而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却连去图书馆里看几本好书的权利都被剥夺,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我们的教师坐在办公室干什么?如何没有网络谈进修,如何没有书籍谈提高?从早上6点上早读直到晚上10点下晚自习的模式,我们的教师是否能够承受?
是什么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脚步呢?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本来教师进修是一件好事,可是却往往演变成一项指标,没有它,你不能评职称,加工资,于是我们很多的教师也将其视作是一项任务,完成了就有饭吃,完不成就可能丢了饭碗,学习不再是一件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在疲惫的工作之余,它甚至成了一副枷锁。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失败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