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的英雄——《山外是海》观后感
新时代的英雄
——《山外是海》观后感
刘金海是商业时代的英雄,他不甘农村的贫穷,只身逃往上海,之所以说“逃”,是因为家人反对。在上海,因为对木材的了解,刚下车——他偷偷搭了运木材的车——就找到工作,木材厂老板认准了他是识别木材的人才。凭着勤奋,才智与信用,他在上海生意越做越大,并且吸引了很多乡亲前往,大家以他为跳板,也各有成就。他没有忘记自己因饥饿而死的妹妹热爱读书,因此,他成立教育基金会,把自己每年利润的10%作为教育基金投往家乡。然而,商海如大海,必有不测风云,在他想大跨步飞跃时,却遭遇内忧外患,以至资金链断裂(看到这里我不禁眼泪盈眶)。正当他的血本连同乡亲朋友的投资都要打水漂之时,做事冷清周到的哥哥刘金山南下广州,北上北京,连结两地的商会出手相助,最终让刘金海挺过难关,继续把生意做大做强,继续回报故土。
英雄可圈可点的方方面面当然很多,但我现在只想谈谈他对教育的支持,这也就是所谓的三句不离本行。
来投奔他的老乡自然很多,其中不乏教师。一位教师老乡带着两位同事来到上海来跟他大把捞金,对于要发展事业的他来说,拥有高学历的员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他的妻子高雯等喜出望外,然而,他却忍痛割爱,把这三位教师给劝回老家去了,因为孩子们需要好教师。有人戏说“一等教师飘扬过海;二等教师经商下海„„末等教师在讲台上摇摇摆摆”,不能让孩子们跟着末等教师在学校里摇摇摆摆啊!为了家乡的讲台能留住更多的优秀教师,他的教育基金会成立了,不仅奖励教师,而且奖励孩子。是的,说得不好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钱能使鬼推磨”,办教育,得有钱,教师的工作很重要,但必得有相应的收入来衡量,让教师觉得收入与劳动成正比,才能使他们安心教育。想当初,刘金海就是冲着钱闯荡上海的,可见钱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用钱来安抚无可厚非。孩子们也应该用钱来奖励,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知识就是金钱”。刘金海能够筹集资金奖教奖学,确确实实可以为家乡的教育推波助澜。他这样做是有远见卓识的。不失为他的英雄壮举之一。
不过,如何分配基金是当地领导们的智慧,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假如分配基金时不能公平公正,那么刘金海们的基金也就打水漂咯。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当下,政和多个乡镇都有刘金海们,作为教师,我很感谢他们的英雄义举,我会把工作的出发点既立足于自身,又立足于学生,对得起国家工资,也对得起民间基金,不让英雄们的心血付之东流。
第二篇:《山外是海》观后感2
《山外是海》观后感
看了影片《山外是海》后,我的心头思绪万千。
《山外是海》主要讲的是政和熊山的农民刘金海,刘金山,高雯等人在上海拼搏事业的事情。影片主人公刘金海因不愿困在小山村中,而单枪匹马来到上海谋生,想要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我不由得暗暗赞叹他的勇气与抱负。若是让我独自一人来到一个素昧平生的地方,一定会失了分寸,乱了手脚,感到失落。可是他并没有,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先有了工作,再有了自己的小店,最后竟成了上百个员工的老板,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支持。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刘金海和高雯等人在大海边大声宣布自己的理想,他想把乡亲们都接到上海。这伟大而霸道的理想,正是刘金海的抱负,他就怀着这样一颗炽热的心开辟自己的世界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理想而做出了后悔一生的事。
也许是因为太自以为是了,又也许是因为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刘金海居然头脑发热,不顾大哥刘金山的劝告,一意孤行,签订了开发港口的合同,终于落入了贾老板的陷阱中。当他以为真到绝路时,心里不由得悲愤,后悔没听大哥的话。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刘金山又以他冷静的思绪挽回了这笔损失,让刘金海体会到了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这里,我从贾老板身上看到了什么叫无奸不商,在刘金海上看到了自负的后果,在刘金山身上看到了睿智。我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上,万不可夜郎自大,一定要冷静的对待问题。
总而言之,《山外是海》写出了山里人的远大抱负,以及发扬了政和的文化,是一部十分励志的影片呢!
第三篇:《山和海的拥抱》观后感
《山和海的拥抱》观后感
《山和海的拥抱》观后感
“她长的太快,还来不及被确认身份,就已经潇洒漂亮的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滋润下,深圳由边陲渔村发展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她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的历史,但却坐上了当今国内一线城市的第四把交椅,令其它具有百年历史底蕴的老城市难以望其项背。
一个美丽的故事,未必有一个好的开头。改革开放之初,在中国最南端的边防小镇,席卷起了大规模逃港风,两边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铁丝网,警棍和凶险的海潮都抵挡不住海那边的诱惑。或许自从特区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饱受争议,特区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当北京的高层决定打开南方的中国国门时,就不得不需要面对在公有制的土地上能不能架起私人的资本?思路在拓展,朦胧的构想逐渐变得清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说出的他的经济特区的构想,但中央必须要面对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得到国外资本家的信任?资本家在经济特区的投资会不会像建国之初全部无偿被没收?然而中国若想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市场经济中那双“无形的手”的力量是及其强大的,它迫使一些资本家不顾风险踏上了这块危险的土地。香港的中资企业招商局眼光敏锐,捷足先登,在深圳南头海滩开办了一个小小的蛇口工业区,深圳湾在巨大的震撼中结束了数百年的沉寂。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今天的事实证明,蛇口工业区为招商局创造了数百亿的财富,招商局当初的举措无疑是正确的。
深圳要接纳大海,但又不能被大海所淹没,是特区人执着的信念之一。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转更多的钱呢?港商开跑马场的建议不能使深圳人动心,那些花花绿绿的世界并不是特区人民追求的。特区人宁肯要脚踏实地的辛勤,也不要虚无缥缈的成功。推土机刚在泥土堆里推出马路的模样,心急胆大的港商已经闯进来了。建筑工人日夜在工地奋战,扎钢筋的姑娘们不畏辛苦,正是特区建设者们的这种激情,这种执着的信念,七天一层,打破了国内记录,六天一层,逼近了香港记录,三天一层,创造了世界记录!万丈高楼拔地而起,深圳的容貌日换新颜,神话般的深圳速度由此扬名天下,举世瞩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初的深圳,工业基础几近于零,设备落后,效率低下,令企业存活的利润空间及其狭小,甚至亏损。但是外资的涌入,使得国内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合资办厂的运营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原有本地企业的利润,焕发了企业的活力。蓝眼睛和黑眼睛,基督教徒和共产党员都乐于在同一间屋里相聚,或者讨价还价,激烈冲撞,共商盈利生财的大计。钱,是很能起作用的东西,但是钱,又不是唯一能够起作用的东西。邓小平亲自到深圳考察,登上高楼俯瞰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邓小平难以掩饰内心的笑容。打破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招标制的引入无疑为城建插上了翅膀。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益,生机万种,给人印象全新。这是先烈们解放了的土地,也是饥饿者倒下的地方,今天再从烈士碑前走过,不会脸上发烫。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为国内其它城市经济的发展竖起了一根标杆,促
使中国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然而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开放了半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效逐渐显现,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古老的民族拜托了被西方列强蹂躏践踏的命运,将前进的方向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以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大风大浪中搏击,成为不畏艰难困苦的弄潮儿。
特区仍在幼年,奔跑如此迅猛,步调难免偏差。紧缩银根,经济降温使深圳经济开始下滑,但一次困境便是一次挑战,深圳开始痛下决心,放弃铺摊子,建高楼,坚决把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工业,上水平,建立外向型经济,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壮士断臂谈何容易?但深圳不得不面对几十栋在建过程成为烂尾楼,几千家建筑公司倒闭,几十万建筑工人失业,几百万商品积压的后果,市场畸形,结构失调。议论纷纷,传言四起,海外评论针针见血,毫不留情。但是深圳人,受伤,就自己舔尽伤口,绝不屈服,永不倒下,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深圳终究没有倒下,她逐渐成熟,成为一名热血青年,斗志昂扬,阔步前进。
命运待深圳人并不宽厚,有人说,深圳是靠国家的钱养肥的,实际上总共一百八十多亿元的投资,国家投资的只有三亿多元,建了一座海关年检大楼,修了一条特区管理线。国家对特区的最大支持不是给钱,而是给政策。平地而起的城市是用别人口袋里的钱建起来的。而深圳若想在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提高竞争力。继往开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指出深圳,在国内
城市中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位列第四,2011年深圳GDP总量位居大陆第四(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深圳,这位年轻人,如日中升,容颜焕发,昂首阔步,在当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王哲
2010020807
第四篇:《英雄》观后感
对于《英雄》这部电影,我想开门见山的说:好,但只差一点!
先说几句谦虚的话,本人不是电影的内行,对于影片的什么拍摄呀、服装呀、武美呀不是很懂,所以也就不想在这些方面丢人了。
——好!好在哪里,我有这样一个理由。
有句话叫:作品出来以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作品。还有句话说:作者已死,读者万岁。我在这里也想发扬一下这样的“精神”,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表面看来,这部电影好象是部现代人理念里的“刺客列传”,在我这看则不竟然。以我个人的看法,侠和刺客在影片的地位就是一个符号,导演是借了这个符号在给另一批人做传。
真正的“英雄”是谁?影片中回答的很清楚,心怀天下者乃真英雄!
那谁又真正做到了心怀天下呢?翻翻中国的历史,把天下怀成影片中描述的那样的只有一个群体——知识份子阶层!
对!在我眼里,这部影片好就好在:张导演借“侠”为中国的知识份子做了个很悲剧的传!中国有句老话:侠以武乱法,儒以文干政。
在该片中武侠符号后的人就是“儒”,也就是我说的知识份子阶层。心怀天下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份子阶层的一个共性,远的不说,近代的仁人志士哪个不是出自这个阶层。康梁变法、科学救国、甚至后来的两弹一星等等,多少知识分子把捐弃个人做为代价换来一个心怀天下的美名!个人在天下的眼里是渺小的,甚至在知识分子个人的眼里也是渺小的,为了天下,个人是最不足惜的。
当然,中国还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不是按这个前提推理,匹夫们也是英雄了呢?
我想先阐述一下我的对匹夫的个人理解。大体上说人分这几类:当权者、无知匹夫和知识分子。我节外生枝的说明一下,三者之间可以不是截然对立,当权者可以下台成匹夫或是知识分子、匹夫也可以混进知识分子和当权者的队伍。
匹夫即百姓,也就是天下中最最最无辜而且总是被践踏的人。这些人是兴亡的主体,但对兴亡无责。当权者弄天下,也对天下兴亡不感兴趣。惟有知识分子这个“不识时务”的群体对天下的兴亡念念不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绝对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真匹夫!
能为知识分子做传做的这么好、挖掘的这么深的影片我觉得是好影片、至少是个我这样的人看的比较顺眼的影片。
可是,就象我题目说的那样——好,但只差一点!差哪一点呢?
个人以为,学学影片中的台词,它高“看”了一个人——秦王!
如果,影片老老实实的写出秦王这两个字,它就一点都不差了。可是,它画蛇添足的给王字加了个点:王成了主。差就差在这一点上了!
又回到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上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责,义务也!政治课本上早就说过,有权就有责,那反过来有责就意味着有权,至少是“应该”有权。
假设一下,“匹夫有责”这句话要是正确的话。那么,匹夫有了责也就应该有权,而“责”是天下这么大的责,那“权”也应该是天下这么大权。
汉字造的非常漂亮,一个“王”字、一个“主”字,不少就差一点。正常的逻辑是,循序渐进,那就先王而后主。如果不能王,当然就没有办法主了。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王
《庄子.杂篇》第一论“庚桑楚”里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天下乱,因为谁?不单因为有桀、有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因为有秦皇、汉武和“鸟生鱼汤”!
我想把这个观点再推大一点,天下乱,除了权者弄权而坏天下之和谐,更因为人人都想成为“主”。在这种利益驱使下人人都想通过先“王”的方法而后“主”,天下人心乱、则天下自然就乱。
——所以乱在何处,乱在人心!
前面我提到过,张导演为知识分子的悲剧作传,让我觉得顺眼,现在我要解释这句话中的另外两个字——悲剧。
知识分子们傻傻的为天下匹夫舍生取义,希望能够平“兼济天下”、“平天下”,可是,他们轻信了弄权的王、怜悯着想通过先王而后主的乱之源头匹夫,即百姓。如此南辕北辙、轻生取义,可怜又可笑,当悲剧二字无愧!
所以说《英雄》好,但只差一点!
——最后说一句,行文混乱希望大家谅解!
第五篇: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1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2
“要把工作组织好,把孩子安排好。”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一声郑重承诺在新中国史册书写出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
连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无家可归的灾民,被抛弃的孩子,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新中国史册中凝重的一笔。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灾害的影响,上海、江苏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儿,他们严重营养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胁。面对面黄肌瘦、哭闹不止的孩子们,奶粉短缺、保育员人手不够的现实困难,受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提出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让有条件、有能力的牧民们抚养孩子,周总理欣然答应并再三叮咛要照顾好这些“国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车,跨越大半个中国,运送三千孤儿进入内蒙,带去希望和未来。广袤无垠的蓝天,浩瀚无际的草原,奔驰的骏马,追逐的羊群,茁壮成长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靓丽的风景。原本相隔千里,毫无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入草原,演绎了一段跨越血缘、民族、地域的历史佳话。
视觉总要比文字更给人震撼的冲击力,言语的记载也不能完全书写出现实的困难。我从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中窥得一些历史往事,现实的无奈、亲情的羁绊,还有那些被隐藏的情感。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3
《海的尽头是草原》本质上讲,它是一部讲述救赎的故事,看完整个故事你会发现,原来他们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温暖和善良。
先说杜思珩的亲生哥哥杜思瀚,说他有爱是不错,但他也很自私。在当年,听到母亲说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边,送走另一个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顺理成章,他是那个留在母亲身边的人。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自责,他终身未娶,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未主动去寻找亲生妹妹,只是在母亲即将离世,和自己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才去往内蒙寻亲。 再说善良的养母,对于养女杜思珩百般疼爱,但是她终究有没有私信呢?在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据说影片有被剪辑掉关键信息。从故事中其实不难发现,她亲生儿子那木汗因为生病导致失声,因此一直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后面的剧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对杜思珩的情感不仅仅是兄妹之情。所以,养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 这一点也能从养母亲生儿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来,养父养母原本计划丢弃掉杜思珩远赴他乡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谅解,最终更名为“那木汗”成为他们真正的“女儿”。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生中每个人都在自我救赎,都在寻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宁。影片最后,亲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见,拥抱和解,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不过我倒希望结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没那段,但我更担心编剧或导演很难写出后面的剧情,因为那样的人性思考或许更为复杂。 影片是将主题升华到了大爱的高度,但在我看来能够治愈他们的不是爱,而是冗长的时间,只有时间才能做到如此宽容。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4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5
昨天有幸去看了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新片的首映,观影中被故事的温柔打动了,感动的模糊了双眼。不管是当初历史上的民族大爱,还是故事里额吉一家,对于妹妹的温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
电影从一个双胞胎哥哥寻找妹妹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后,将三千名孤儿送入草原,由淳朴的牧民来收养的孤儿的真实故事…虽好整体剧情很平淡,但就是这种平淡的剧情才能更打动观众的心!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陈宝国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每个细节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处,堪称惊喜之作,有笑点,泪点也多,演员演技都不错,尤其是马苏,把牧民伟大母亲演的活灵活现,没想到电影中出现的蒙语都是她通过背诵记忆发音来完成的。
第一次演电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温柔与帅兼备的那种成熟的且负责任的演绎很值得肯定!小演员罗意淳尤其最最让人惊喜的,她的倔强及机灵的感觉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欢了!看了这部电影非常想去看看辽阔的草原,他的壮美,还有内蒙人的善良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如同画卷一般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着的,也时刻浸润着人心的。影片整体是真实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实而感人,有爱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6
《海的尽头是草原》讲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真实事件的电影,感谢尔冬升导演,将一段关于爱的尘封历史以这样鲜活动人的方式展现给20xx年的观众,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挚动人。打动我的,不仅是片中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景色,无边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热闹的那达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对孤儿们那无私的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多么朴实有多么有力的口号,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就是他们最大的责任。
陈宝国老师扮演的双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线索人物,他对同胞亲生妹妹的寻找和追忆,一路带领着观众回顾那段动人往事。我们今天可能无法想象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漫天风沙、豺狼出没、物资匮乏,对于当年草原牧民们来说,他们还是尽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粮食和爱哺育了这些新中国的孤儿们,让他们成为建设者和栋梁之才。
影片中大部分对话都是蒙语,有很多蒙古族演员出演,但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汉族演员马苏扮演的萨仁娜额吉,全程几乎都说蒙语,无论造型、神态还是动作都非常贴近蒙古族妇女,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温柔无私奉献的母亲,特别令人惊艳。
扮演她儿子那木汗的王锵,则将一个寡言沉默却勇敢有担当的哥哥演得非常动人,他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节非常催泪。再次感谢尔冬升导演,让我们了解到那段尘封已久却无比感人的历史往事,只有不忘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7
很久没有去过草原了,对草原连绵无尽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电影满足我心里对草原的无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视觉享受。此部电影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描述了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将上世纪五十年代情景展现在电影中,电影色调有浓厚的历史感,镜头通过不同视角进行拍摄。令人惊讶的是剧中的恶狼也是真的!在电影中有很多素人(当地居民),还有蒙古当地的演员,贴近实际。电影中草原是那样和谐美好,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远处牛羊成群结对,小孩子们在嘻戏,少年们赶马放羊。治愈观众的心灵。影片情绪饱满,在这里最要称赞的就是马苏的演技。汉族人马苏为了拍摄此部电影学习蒙古语数月,树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马苏饰演的萨仁娜,从眼神中就透露出浓浓的牧民热情与淳朴。
最后的哭戏,也哭在我的心坎里,崩溃就在那一瞬间我也不禁落泪。演员陈宝国,老戏骨,演技无可挑剔,真实动人,每一滴眼泪都是发自内心的悲伤。人性之美,都蕴含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娓娓道来。饰演草原阿爸(阿云嘎)演出草原人民宽广胸怀与善良的心灵,用无私的爱接纳了来自遥远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锵)演出草原人民有种骨子里的热情,他们会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一个素不相识识的南方孩子。是那么的真诚。
电影从民族精神上、情怀上还原了当时那一代人。丁程鑫饰演少年马正元,首次登上大银幕便展现出不俗演技。一个实力与魅力兼具的演员,为观众奉上一个充满诚意又无比动人的故事。这是一部讴歌民族团结、传递人间真情与人间大爱的动人之作。展现出草原人民质朴善良的心灵如海般孕育出辽阔的爱!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8
观影过程中,看到阿爸在沙尘暴中赶来把杜思珩紧紧抱入怀中永不言弃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看到那木汗为了救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而被流沙吞没,孩子们哭了;
看到阿爸对着长空明枪,放生了那木汗生前的坐骑,白马长啸一声飞奔而去,孩子们哭了;
看到杜思珩从此改名叫那木汗,为他续写生命,不是他甚是他,与亲哥哥相认、相互倾诉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看到额吉百岁生日,为思珩已经过世的母亲祝福的时候,孩子们哭了......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影片,观看过后,同学们也各抒己见。通过观影,他们被辽阔的大草原所震撼,为可爱的小羊、骆驼而兴奋,为民族大团结而自豪。康龙兴被那木汗的真情所打动,王伟丞为蒙古族对大自然的敬畏所吸引,大家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黄诗淇深有感触地说:“我之前去过内蒙古、云南等地游学,亲身体验过内蒙古族、藏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今天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各族人民都团结友爱!“同样受到影片强烈震撼的颜梦霏同学表示:“我深深地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明主、和平幸福的国家感到欣慰,作为新时代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会更加努力,长大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影片虽已结束,但民族大爱的种子已经种在孩子们的心里,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