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心全意教书 聚精会神育人
勤奋工作教书育人---群众路线大家谈
十八大提出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其后总书记郑重表示:我们一定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自信的庄严承诺,将激励全党团结人民为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进!作为一位教师,可能我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入,但我知道群众线路永久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线路,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托群众,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教育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教育、培养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从事教育工作是光荣的,也是崇高的。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群众路线,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
首先,要有坚定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遵纪守法,依法执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台县教师十不准》及其他教师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做到了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热爱、关心学生。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好的教师形象。
其次,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教书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成长,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尝试三段六环教改模式,努力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再次,加强自身的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作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抓住点滴时间,抓住每一个机会,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能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人民老师。(1)自学。平时我能充分利用书店、阅览室广泛阅读,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拓宽知识面。(2)利用闲暇时机,经常到网上观摩国内名校名师讲学上课;聆听我校有经验的老
师:赵海英老师、胡晓燕等老师上课,努力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不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同时自己也学习了不少知识。(3)交流。我担任三(1)班语文教学,抓住每次语文组研讨会的时机,认真听取每一位与会者的发言,与同行们仔细切磋,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平时我和本校同行广泛交流,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在交流中不断得到提高。(4)培训。参加省级、地级、县级、校级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广泛学习,加强业务,提升能力。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职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培训,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认真抓好落实,切实解决好学生和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
作者姓名:王婷工作单位:西街小学职务:教师
联系方式:***
第二篇:教书和育人
教书要和育人并重
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做事。教书育人二者又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又各自独立。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讲,教师都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问题。
作为中学的教师,我接触着少不更事的少年孩子,他们富有青春的活力,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教学和育人的并重,并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首先要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在生活实际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其次,我们要把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作为工作的理想。我是一位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会学语文,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朱小蔓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于这点,我非常赞同。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评价学生方面,-采用成绩跟踪的方式,鼓励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给予进步生更多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评价多元化,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要不断的汲取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高效的教学课堂,这些是教师的育人之本,相信只有更为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教学的长路,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第三篇:教书更要育人
《西海都市报》载文,前不久,大通某中学一学生为一点琐事而夺人性命,震惊之余,令人深思。校方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把凶残的“刀光剑影”说成是学生的控制能力差而造成的。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东西是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这名学生没有诚恳待人、友善待人、包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人格学说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都有一种成长性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对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这种需求如受到阻碍、被否定或受到压抑,那就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持刀行凶的学生正是如此。此前,他曾与人打架受到校方的严厉处分,但因学校、家庭对他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没能让他深刻地认识到错误,一遇机会,旧病复发,酿成毁灭性的悲剧。这就是育人问题所凸显出的缺憾。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上层建筑特别是学校永恒的课题。育人要育心,以心暖心,使青少年有颗积极向上、金子般的心。上世纪50年代的人崇尚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为祖国而学习,吃苦受累都不怕;而现在的不少孩子满脑子都是玩乐、享受,追求新潮的东西,视学习为包袱,把艰苦奋斗等同痛苦生活……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制定出有震撼力、穿透力的德育方略。年级组、学校对德育工作要立项研究,德育工作不能有盲点、盲区。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作者:薛春海)
第四篇: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双学”先进事迹材料
陈长海、男、汉族、本科学历。1974年4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该同志从教16年来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师德高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将大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能将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自愿自觉地付诸行动。陈老师还能将狂热的激情带进课堂,将科学的教法融进互动,将传授知识与提升能力和谐统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
一、勤勤恳恳把书教,扎扎实实促发展。
1、考纲导向。考纲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陈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总能坚持按考纲要求设计考点训练题,确保教学的高效性。通常为了突破某一考点,他总能设计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的训练,花费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或几个轮回来付诸练习。或利用小黑板出示,或印发系列的资料卡片,确保学生训练量的到位和质的保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形成“在教学中点击考点,在考试中回味教学”的良性循环。
2、吃透教材。语文教材往往是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彰显语言文字的审美内涵。陈老师常常花大量时间挖掘教材的审美要素,链接教材的同类文本,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案,拓宽教材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提升能力的平台、点击考点的窗口。他善于将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提炼、归纳与整合,而呈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体系和能力广角。
3、分层互动。互动是课堂上师生配合的最佳方式。陈老师目前所带的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起来不能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对此,他在课堂上采用分层互动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容易的互动活动,以帮他们找回自信,唤醒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互动设计能促使学生中强者更强、弱者趋强。
4、能力提升。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陈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它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其次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确保训练量的到位,有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并配置一定量的能力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些项目训练量达不到的就利用课余或自习的时间训练到位。因此,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是各种训练材料及时更替,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二、兢兢业业将人育,顺顺利利求转变。
1、法规植根。教育法规是一切教育活动合法化的有力保障。陈老师能熟记教育法规的条款,并用它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他对待品行有缺陷的学生从不打骂,从不用过激的语言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从不歧视和偏爱某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依法执教,俯仰无愧。
2、观念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在逐渐变化,伴随着的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观念。陈老师经常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搜集学生心理现象的种种趋向,吸纳教育专家们对此现象所持的观点。然后他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制定种种预案。“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他能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来正视学生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学生问题,所以总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
3、摸透学生。学生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只有摸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性格差异,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掌握学生的动态,他每天晚上坚持到办公室坐班、巡视课堂。为了摸透学生的性格,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座谈,以教育者的姿态、以同龄人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表白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学生在座谈中声泪俱下,决心痛改前非。陈老师还经常利用休息日骑着摩托车下乡家访,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学生的更多信息,在教育观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从而构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4、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举措要因人而异。陈老师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五中近几年的生源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学生现状良莠不齐。他为班上的后进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每种方案逐一尝试,哪种方案见效就继续,否则就更换。他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时机、场合和方式进行个别教育,在不同的转化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运用相匹配的举措,确保后进生顺顺利利地按预期目的转变。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平凡的日常工作,但陈老师却能把日常工作苦心经营、确保实效。他如此执著的爱岗敬业精神可敬可佩,如此实在的工作举措可圈可点,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充实的人生。
黄陂五中
2009年3月
第五篇:育人先于教书
育人先于教书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南四位小学
王苹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假期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个休息调整的好机会,也是我们为自己充电的一个好时机。我利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学习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
本书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二是据此内容发觉知识的内在魅力,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三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全书的阅读,我知道第一重境界是理想课堂的基础,第二重境界理想课题的关键,第三重境界是理想课题的最终目的。此三者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密闭可分的,是息息相关的。
放下书,细细回味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朦胧中似乎也有一点点“理想”的痕迹。
我热衷于语文教学,因为我觉得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感悟中国语言中蕴含的哲理,并且从中受到一些教育,教他们如何做人。下面是我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则小随笔:
语文教学影响学生的行为意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悯农》是学生们在早已熟诵的一首古诗,诗句的意思他们也能清楚的说出来,可是,有几人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呢?当学生背完这首诗后,我问“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么?”“要爱惜粮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大家争先恐后地说着。最令我欣慰的是,第二天,一名学生交给我一篇她写的周记,题目叫《苹果笑了》,在文中她这样写到:
今天妈妈买了一些大苹果,其中一个长得很奇怪:左边红红的,右边绿绿的。我想,这个苹果一定很好吃。
我洗了洗这个苹果,左边咬一口,右边咬一口,吃了一半就觉得饱了。我刚想把剩下的半个苹果扔掉,忽然听到它说起话来:“别扔我!别扔我!你瞧,我身上还有这么多的肉,扔了多可惜呀!”“可是我不想吃了呀!”“那你就用袋子把我装起来,等会儿再吃。”我想了想,苹果说得也对。听爸爸说,在我们国家的一些贫困地区还有一些小朋友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吃苹果了。我怎么能这么浪费呢?于是,我就把吃剩下的半个苹果找个袋子装了起来。
我到外面和小朋友玩比赛跳绳。跳得我满头大汗,觉得又累又渴,想起刚才剩下的苹果,就跑进屋拿出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苹果就被我吃完了,只剩下小小的苹果核了。这时,我又听见苹果核笑眯眯地说“这才是个好孩子!”我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再也不浪费了。”
我想,学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文来,说明她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意图,并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结合这本书来看,我想,这也体现了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吧。
我知道,这与“理想课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不过,我会继续努力,在新学期开始时就将书中的要求逐条带进我的课堂,不断完善我的课堂教学,力争做到三重境界的理想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