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教书育人到育人教书
从教书育人到育人教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以后,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既然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教书育人还是育人教书呢?
教书育人和育人教书,众所周知,就在于教书和育人,我们应该将谁置于首位。
教书育人,顾名思义,先教书,后育人。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支配下,形成了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
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一天天真正向我们走来,教书育人的观念更加显得片面而过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过分注重知识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育人教书逐步深入人心。育人教书,将育人置于教书之前,亦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再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据现在的国情和体制,放眼望去,中国有很多读书人不但没有读出名堂,而且读出了悲哀和痛苦。本是求得精神快乐和解放的读书,在物欲横流的江河中,诱惑成以读书达到为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目的。读书使人安宁的心情没有了,读书不但没有使人减少浮躁,却使人更加浮躁。
在现如今既经济又实惠的社会里,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诚诚恳恳待人的同志见得不多了,人文科学的东西已大大的贬值了,而走捷径、找关系、问门
路,取巧的人多了。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人文教育将在此经济建设中被扼杀,若没有了人文科学教育的存在,世界将是凄凉而可怕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和对人的尊重,失缺了人最本质的人文情怀,那么所有的教育都是失败的。
所以,教书先育人,成才先成人,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从“教书育人”走向“育人教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牢固确立“育人教书”的理念,把“育人”放在首位,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第二篇:教书和育人
教书要和育人并重
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做事。教书育人二者又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又各自独立。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讲,教师都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问题。
作为中学的教师,我接触着少不更事的少年孩子,他们富有青春的活力,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教学和育人的并重,并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并重,首先要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念。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在生活实际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其次,我们要把为祖国培养有用的人才作为工作的理想。我是一位语文教师,语文的教学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会学语文,而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朱小蔓教授指出,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工作,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于这点,我非常赞同。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树立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在评价学生方面,-采用成绩跟踪的方式,鼓励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给予进步生更多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实现评价多元化,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要不断的汲取崭新的教学理念,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和高效的教学课堂,这些是教师的育人之本,相信只有更为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教学的长路,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第三篇:教书更要育人
《西海都市报》载文,前不久,大通某中学一学生为一点琐事而夺人性命,震惊之余,令人深思。校方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把凶残的“刀光剑影”说成是学生的控制能力差而造成的。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东西是学生的思想品质问题。这名学生没有诚恳待人、友善待人、包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人格学说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都有一种成长性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对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这种需求如受到阻碍、被否定或受到压抑,那就会引起心理障碍。而持刀行凶的学生正是如此。此前,他曾与人打架受到校方的严厉处分,但因学校、家庭对他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够,没能让他深刻地认识到错误,一遇机会,旧病复发,酿成毁灭性的悲剧。这就是育人问题所凸显出的缺憾。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上层建筑特别是学校永恒的课题。育人要育心,以心暖心,使青少年有颗积极向上、金子般的心。上世纪50年代的人崇尚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为祖国而学习,吃苦受累都不怕;而现在的不少孩子满脑子都是玩乐、享受,追求新潮的东西,视学习为包袱,把艰苦奋斗等同痛苦生活……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制定出有震撼力、穿透力的德育方略。年级组、学校对德育工作要立项研究,德育工作不能有盲点、盲区。笔者认为,教师不能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作者:薛春海)
第四篇:教书育人,育人为先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
教书与育人是有区别的。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育人是指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教书育人二者又是因果关系,又是互动关系,又各自独立。教书比较容易做到,育人难以实现。作为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一、为人师表,树立楷模
教师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教书是指教学生,育人是指培养学生。教师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师表,要当学生为人处事的楷模。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必须面对和需要审慎处理的主要人际关系。
教师这个称号是很崇高的,教师要对得起国家、社会和人民给予教师的信任,不要辜负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殷切地希望。要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要做到“仰不负于天,俯不负于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摆正人、财、物的关系。金钱是个好东西,有钱可以给我们更加美满的生活。有钱可以得到尊重,有钱可以获得尊严,有钱可以买到生命的延续,甚至有钱还可以„„。
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教师要廉洁从教,不能对学生巧取豪夺,这样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看法和“灵魂工程师”的形象。
二、教师、学生和家长良性互动
教师要密切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既要了解别人,更要被对方了解。要被对方了解和接受,就要了解人、尊重人。尊重人的前提是要了解他,没有了解就没有尊重。沟通应该是双向的。
教师要得到认同。教师的所作所为、是与非、良与莠、对与错,要能够使交往的对象认知。自认为教学活动搞得很热闹,水准挺高,没有鉴别对象的认可没有用。学生的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学生、家长和社会都不会认同。
师生要互动。被认知后,会产生良性的反馈。学生会给予教师支持和鼓励和帮助,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也会获得真知和灼见的。关心学生的一切。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等。
当然,关心要有度。关心学生的一切,不等于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于学生。对于学生的个人隐私,个人的空间也要给予适当的体谅,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总之,被人们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担负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寓于教书之中。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认识,而且要有身体力行的勇气,要自觉约束自己,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坚毅的决心,把知、行、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实到实处。
第五篇: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勤勤恳恳教书
兢兢业业育人
——“双学”先进事迹材料
陈长海、男、汉族、本科学历。1974年4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该同志从教16年来工作认真负责、严于律己、师德高尚。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将大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能将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自愿自觉地付诸行动。陈老师还能将狂热的激情带进课堂,将科学的教法融进互动,将传授知识与提升能力和谐统一,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
一、勤勤恳恳把书教,扎扎实实促发展。
1、考纲导向。考纲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陈老师在平时的备课中,总能坚持按考纲要求设计考点训练题,确保教学的高效性。通常为了突破某一考点,他总能设计由低到高的不同层级的训练,花费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或几个轮回来付诸练习。或利用小黑板出示,或印发系列的资料卡片,确保学生训练量的到位和质的保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形成“在教学中点击考点,在考试中回味教学”的良性循环。
2、吃透教材。语文教材往往是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彰显语言文字的审美内涵。陈老师常常花大量时间挖掘教材的审美要素,链接教材的同类文本,确定教材的处理方案,拓宽教材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提升能力的平台、点击考点的窗口。他善于将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提炼、归纳与整合,而呈给学生的是一个知识体系和能力广角。
3、分层互动。互动是课堂上师生配合的最佳方式。陈老师目前所带的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起来不能整齐划
一、步调一致。对此,他在课堂上采用分层互动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参加较容易的互动活动,以帮他们找回自信,唤醒主观能动性。这样的互动设计能促使学生中强者更强、弱者趋强。
4、能力提升。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陈老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它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其次要求学生运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确保训练量的到位,有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并配置一定量的能力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些项目训练量达不到的就利用课余或自习的时间训练到位。因此,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是各种训练材料及时更替,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
二、兢兢业业将人育,顺顺利利求转变。
1、法规植根。教育法规是一切教育活动合法化的有力保障。陈老师能熟记教育法规的条款,并用它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他对待品行有缺陷的学生从不打骂,从不用过激的语言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从不歧视和偏爱某些学生。和学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依法执教,俯仰无愧。
2、观念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在逐渐变化,伴随着的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观念。陈老师经常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搜集学生心理现象的种种趋向,吸纳教育专家们对此现象所持的观点。然后他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制定种种预案。“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他能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来正视学生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学生问题,所以总给人游刃有余的感觉。
3、摸透学生。学生的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性格是不稳定的。只有摸透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性格差异,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掌握学生的动态,他每天晚上坚持到办公室坐班、巡视课堂。为了摸透学生的性格,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座谈,以教育者的姿态、以同龄人的心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表白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学生在座谈中声泪俱下,决心痛改前非。陈老师还经常利用休息日骑着摩托车下乡家访,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学生的更多信息,在教育观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从而构建“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
4、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能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举措要因人而异。陈老师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五中近几年的生源质量不是很令人满意,学生现状良莠不齐。他为班上的后进生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每种方案逐一尝试,哪种方案见效就继续,否则就更换。他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时机、场合和方式进行个别教育,在不同的转化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运用相匹配的举措,确保后进生顺顺利利地按预期目的转变。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平凡的日常工作,但陈老师却能把日常工作苦心经营、确保实效。他如此执著的爱岗敬业精神可敬可佩,如此实在的工作举措可圈可点,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充实的人生。
黄陂五中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