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教师怎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构成一堂好课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当中既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因素,也包括了其他一些次要但不能忽视的因素;既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有许多时时变化的即时性因素。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最近,再次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不禁感慨万千,前辈已为我们指出了这种提升和完善的路径。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拥有自己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一一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人,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老师领进门》,其中的刘老师给学生讲了一千多则故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能编得出一千多个故事来吗?编不出故事,刘老师还能用生动的“故事法”来吸引“我”听课,引领“我”进入文学的大门吗?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 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竞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l 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
二、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
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三、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莺要标准。
四、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共教育了1 3 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第二篇: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如何上出一堂好课?这是一个令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年轻老师缺乏经验,年长的老师没有了激情,中年的老师也许太忙,没有时间好好准备。对于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今来说,年轻时候的他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但是如今30多年过去后,当他再回过头时,发现只有一辈子去研究和准备,研究知识,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才能在45分钟上出一堂好课。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为什么我就上不出一堂好课?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初出茅庐的我站在讲台前对50多位教师进行“空试教”。漫长的40分钟终于结束了,老师们的评价是:教学语言平淡,没有起伏和高潮,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不动学生的心弦。这次经历逼着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优秀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魅力,我行吗?优秀教师应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厚吗?优秀教师应当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我拥有吗?优秀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具备吗?从此,寂静的校园内出现了一位晨读者,那就是我。伴着朝阳,闻着花的清香,我吟诵着唐诗宋词,美文佳篇。我字正腔圆地读,激情澎湃地诵,入情入境地吟。渐渐地,我的朗读有感染力了,我的演讲有吸引力了。我参加县市级的演讲比赛屡屡获胜,自信心在渐渐增强。我办公室的黑板上也多了一块练字栏。我临柳体的金戈铁骨,仿欧体的圆润端庄。办公室的老师都成了我的书法老师,一下课,我就拽着写字好的陈老师、王老师给我的字“评头论足”。从此,我的办公桌上、枕头边上出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教育名著。伴着名著,我逐渐登上教育的山峦,我结识了苏霍姆林斯基,拜访巴班斯基,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话,与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交流。我体会到什么是教育的最大技巧、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教育的最高境界。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1985年秋季的一天,学校的大礼堂座无虚席,来自省内各市的教学骨干正在听我执教古诗《春望》。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我补充了诗人“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诗歌打动了听课的教师,我的教学也同样感染了听众。课毕,礼堂内响起热烈的掌声。《春望》是我第一堂赢得广泛声誉的公开课。课毕,我静坐反思,这堂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归功于以下几点:其一,为了深入地把握教材,我参阅了十几本教学图书,研究杜甫的诗歌风格,查阅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仔细阅读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把握了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为了吟好这首诗,我闭门练读了两天。其二,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教学设计。对比式教学是大处着眼。而何处讲解,何处设问,何处吟诵,何处留白是小处着手。这种策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三,入情入境的渲染、描述、吟诵也是这堂课成功的保证。“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情感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在课堂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我仿佛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又一次,在江苏省举办的首届青年语文教师大赛上,我作为镇江市代表参加了比赛,执教的是课外读物——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的童话《小溪流的歌》。面对斯霞等一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评委,我沉着走上讲台,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清秀的大字:小溪流的歌。返身问:“同学们,小溪流是什么呀?你看到过吗?”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用黄笔在黑板上画了几座山峰,然后用蓝笔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流。随着教学的推进,黑板上依次出现了枯树桩、小村庄和小河、海洋。课程结束时,黑板上展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小溪流从小到大的彩色图画及相关文字。我的课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赛后,《江苏教育》杂志在封面上这样评价我:“听孙双金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小溪流的歌》产生的反响是权威刊物把我的课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它是一种美的享受,它促成我对人生的不懈追求。从此我走上了研究语文教学艺术的道路。我探索如何朗读后留空白、设问后留空白、板书中留空白、作业中留空白。我研究教学设计艺术,强调教学设计应有主线贯穿始终,讲究教学结构的张弛有度,训练密度的疏密有间,追求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意境。我研究教学高潮的艺术,讲究逐层递进、讲究众星拱月、讲究跌宕起伏。我研究教学细节的艺术,追求导入语、过渡语和结束语的优美动人和出人意料。1989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等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我十分荣幸地代表江苏省参赛,这次我执教的是袁鹰的散文《白杨》。我是最后一天参赛,凭借自己对教材深入的把握和独特的处理,赢得了教师们雷鸣般的掌声。坐在我旁边的北京教师热情地向我祝贺:“小伙子,转眼间你就成了全国有名的教学明星了。”我的课得到评委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一辈子的研究和准备,才能上出一堂好课这之后,各地请我去上课的邀请函纷至沓来,我外出讲学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但是不久我发现我的教学存在问题:同一篇课文我在此地上得很生动,而彼地则很沉闷。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阵,我谢绝了所有讲学邀请,静心反思,在课堂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书籍上思索。经过苦苦思索,我发现原来我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艺术,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研究。不去探究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问,而去琢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不去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去琢磨怎样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我走入了只研究教师、教材,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歧途。反省之后,我案头多了学生主体研究的书籍,备课我再也不闭门造车,而是更多地走近学生„„1999年下半年,五年级一位教师对我说:“孙校长,有些传统教材比较难教,您能上给我们看看吗?”我问:“你认为哪篇课文比较难教?”她说:“《落花生》。”第二周的一个下午我在阶梯教室借班连上两节课,我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结束课文前还以“现代社会,你是想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想做苹果式的人”为话题展开辩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被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被点燃。这一课就像在热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开始提议我讲《落花生》的老师问我:“孙校长,您在备课上花了多少时间?”我说:“真正备课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这让我联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听课时他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老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点评。可那节课太吸引人了,直至下课他笔记本上也没记下一个字。他问那位老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那位历史老师的回答了给我极深的印象。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正因为一辈子都在准备,所以短短的15分钟才能备出如此精彩的课。优秀教师的“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三篇:一堂好课[模版]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叶澜教授在他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课文分析准确深入; 教师讲解清晰、有条理; 师生互动活跃; 学生积极回答、踊跃表现; 课中的启发点多; 课堂秩序活跃而不凌乱;等等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我们经常可以在报刊上看到“有效学习”的提法,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因为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学习”。既然称得上学习,怎么会无效呢?关键是学习效率的高低之别。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高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效率就可以称为高效;只要一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就可以做到高效。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而这样的课一定是有经验的老师上的。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主持课而不是上课,上课有上讲台居高临下的感觉)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我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夸美纽斯建立班级授课制时就强调,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就是集体性。这也正是课堂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把班级课制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那就缺乏教育智慧了。课堂的第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如果一位教师至今还不能认识到学生差异性所蕴藏的巨大作用,那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小先生、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小先生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小先生们”娴熟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记得多年以前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的话:一堂课可以用四个量来衡量--信息量、思维量、媒体使用量和延伸量。这四个量显然是越多越好。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那位教师没有给我解释这四个量的含义,我的理解是: 信息量--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思维量--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只要坚持我所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延伸量--是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个体表现,二是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哪怕是女老师得体的淡妆与漂亮的服饰,都可以影响课堂学习情景的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目标;虽然这只是过渡性目标,不是最终目标,却显而易见地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同样,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欲望,创设解决问题的较为直观的问题情境,也是有经验教师的主要课堂追求之一。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我认为,这种改变主要应当表现在课堂结构的改变上。没有课堂结构的根本改变,就谈不上教学方式的改变。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不久前我提出了“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这样的课你能说不是好课吗?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我曾多次强调过,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小先生”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整理 2016.4.18
第四篇:一堂好课
平时我们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往往会看到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课也许是集众人的智慧精雕细作的结果,也许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式的“作秀课”,就失去了它真实的一面。
我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是: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创设一个让学生“激动”的氛围。如:一个故事、一段幽默„„
2、教师平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即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3、真实,有生命力。
4、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5、教师能体验到成就感,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皆有收获。
我曾听过余映潮老师的《听听那冷雨》,课堂开始让学生自创有关雨的对联,学生特别积极,都想一试身手。气氛热烈了,学生思维打开了,再开始正文。课文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余老师用丰富的学识把它们串了起来,而且问题启发到位。一节课并未使用多媒体,但学生却很好的掌握了内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好课。
1)课堂气氛要活:
(2)学生思维要活:提供一种让学生“心动”的机会。如: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
(3)所学知识要活:搭建一座让学生“互动”的平台。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为每个学生创造机会,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篇:年轻中职教师该如何上一堂好课
年轻中职教师该如何上一堂好课
作者: 方全双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职教师,我面临着其他所有年轻教师都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教学经验尚浅的情况下,如何给学生上一堂好课。这个问题无疑是我们在教育之路上的一重大课题。在这次寒假的校本培训中,听了陈均教授的发言,更是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如何去上一堂好课? 我国优秀教师王晓春老师曾认为,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其次,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再次,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最后,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对于好课这个问题,给我们做校本培训的陈均教授在发言中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陈均教授认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一堂好课有五大标准: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他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陈均教授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
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陈教授说,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他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他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他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他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关于如何去上一堂好课这个问题,我在听了陈均教授的讲话以后,结合自己这几年的上课经验,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要上一堂好课,必须建立在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课前备课、课堂实施和课后反馈练习三者关系。我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课前备课方面
俗话说“有备无患”,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石,备课充分合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备课应该做到:
1、重挖掘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练习,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甚至解释生活。
2、要及时根据社会背景事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
3、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备课时必须紧扣“纲”,教学方能有条不絮而又游刃有余。
二、课堂实施方面
上课过程是教师根据备课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1、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在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后,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课后反馈练习
如何体现好课对学生的作用,其实就在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所以适当给学生布置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些练习不能随意,必须讲求质量;对课堂上讲的重点概念有巩固的作用;并且留给学生的练习必须循序渐进,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对知识接受的水平,不能设计一些连自己都考倒的练习,这也是不科学的;最后,教师也应该经常给自己找练习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题库,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时俱进,教给学生的知识才更贴近生活和社会,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帮助。
教师,就为了给学生传道授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真真切切地认识一堂好课的标准,怎样去落实上好一堂课的工作。那么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定能蓬勃发展,国内的中职生也肯定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