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科研工作
课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科研工作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可以说,学校的教研工作迎来了它的春天。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切实改进和提高当前学校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根据自己对教研工作的体会,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现状分析
应该说大部分学校已认识到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花了一定的气力从组织保障、经费投入、设备改造等诸多方面加强学校的教研工作,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教研组之间的发展还有一些差距。通过和周边一些学校进行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发现现在学校的教研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①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
第一、教育科研等同于应试研究。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研工作是以应付高、中考为出发点而展开的。比如怎样搜集考试信息,如何预测考试热点,甚至是猜题、押题等,这严重扭曲了教科研工作的性质。诚然,考试是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但它不应该成为中学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应植根于教学这块土壤,是以改进自身的教学质量,丰富自身的教学艺术为目的的一种内省活动,而不应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第二、对中学教育科研存在错误的预期。学校乃至许多教师认为所谓的教科研工作必须是从理论的高度来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某类问题的活动,科研的形式是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等。这其实是没有注意到中学教师科研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科研工作与专业的理论工作 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是有区别的,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不必要也不可能处处都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寻找一种理论的解释。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之下导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出现了偏差。君不见现在教师评职称、评先进时往往把教师发表文章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是一票否决。这种体制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又对改进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于事无补。
第三、教研工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形式主义严重,往往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实际收效甚微。
②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还是校长 —— 教务(导)处 —— 教研组 —— 教师的教研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教研工作往往受到教学工作的冲击,加上教务(导)处主任个人的精力有限,他们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科研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教研工作就成为学校工作中的鸡肋,地位也很尴尬。
随着对教研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学校为了加强教研工作的管理力度,单独成立了科研处(教科室),使之与教务处平齐,全面负责学校的教研工作。形成校长 —— 教科室 —— 校级大教研组 —— 年级小教研组的管理模式。但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这又产生了一个“如何协调教育科研机构与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职责不分、权限不明,两个部门都相对独立的开展工作。这样一方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浪费了学校的人力、财力,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学与教研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教研工作的开展,进而还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如何理顺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与教学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作,建立一个高效、富有活力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③常规管理不健全。
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包括科研计划、课题申报及实施、组织机构、队伍建设管理、经费保障、科研制度、科研信息及成果管理等诸多方面。只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管理方式才能使教研工作落在实处。但目前学校的教研常规管理大多有如下不合理之处:
第一、管理的随意性太大。以组织教师的业务学习为例,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业务学习,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或学校教科室临时从杂志上剪接下来的一些内容,这就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对教师没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作用。
第二、活动的主体单一化。每次的教研活动往往成了教研组长或少数几个骨干的一言堂,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活动形式简单化。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种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说教活动,教学常规的检查评比活动只重形式,不重过程等等。
第四、教学研究成果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论证,学校缺乏课题管理方面的制度,对教师的科研指导不够。课题不当、目标不明、方法不科学的情况相当普遍。造成科研是“处处开花”,但却“硕果寥寥”,这对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带来了困难。
对策分析
一、政策及管理层面
1.构建教师评价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形成教学反思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强化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责任,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自己的追求。
具体而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一项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就是教师的职称评聘分开。打破现行教师职称晋升制度重文凭,重资历的一贯模式,真正实现以能力为准绳,不搞终身制,让每位教师都有一种危机感和成就感。将压力与动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为学校的教研工作乃至整个工作创造一个好的用人环境。
2.加强教科室及各科教研组长队伍建设。
许多学校的教科室都是新近设立的,受传统的由教务处统管一切与教学有关事物的影响,教科室还有一个职责的明确,角色的定位问题。如何与教务处保持一种既分又和,相互依赖又相对独立的良好工作关系,对教科室主任是一个首先应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科室主任不仅在业务上过硬,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基于此,学校在选定教科室主任之后,应多从政治上、业务上关心教科室的工作。当好教科室的“后台老板”,给权、放权,让教科室大胆工作、勇于管理、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教研组长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实行与年级组并存的管理模式,许多学校的教研组大多采用两级模式,既有代表学校的由教科室直接领导的校级教研组(现行高考模式下,学校一般设有语、数、外、文综、理综、音体美、电教劳技等几个教研组),还有归属于不同年级的年级教研组(有的学校称之为年级备课组,但笔者认为还是称为年级教研组为妥,因为前者的面太过狭窄,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这使教研组长的队伍人数一下增加很多。一方面,教研组长队伍的扩大、给更多的骨干教师创造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这些组长大多是中青年教师,没有管理人的经验,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在有的学校造成教研工作滑坡的势头,这不能不说与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教研组长队伍建设,重视他们的成长与培养,尤其是年级主任,应把支持和帮助本年级教研组长开展工作当作年级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对校级大教研组长要引导他们加强理论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他们有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远大的理念来指导教研工作。而学校也应从分配政策上对教研组长有所体现,让他们的劳动得以承认。只有教研组长的工作热情高了,才能带动学校整个教研组的建设和发
展。
3.明确管理职责和加强制度化建设。
(1)明确教务处与教科室(科研处)职责
两处职责宜按如下分割:教务处负责教学的日常行政事务及教学二线部门的管理工作,教科室负责教科研、教师培训、教师业务考评工作,直接领导校级大教研组,以教研组为阵地开展活动。
(2)校级教研组与年级教研组职责
校级教研组在教科室的领导下开展全校性的教研活动,并通过年级组指导年级教研组工作。年级教研组在行政上隶属于年级组,但在业务上接受校级教研组的指导与监督。
(3)加强制度化建设
现在学校的管理大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和交叉程度高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管理的链条增加导致管理的成本增多,风险也增大。管理上的漏洞也是制约一个学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比较重要的制度应包括教师业务考评制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骨干教师评聘办法、教师各种获奖情况的登记与奖励制度等等。以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以机制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只有制度建设才能保证一个学校有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这是一个学校所有工作取得进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观念层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学的教育必讲究教育的科学”已是现代教育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传统的“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转变。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还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历史的车轮谁也不可阻挡,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要通过学习帮助我们的教师树立一个正确、健康的教科研观,也即要帮助我们的老师解决好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解决为什么要进行教科研的问题。
教师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来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应付各种考核。新形势下的教科研工作是教学活动一个自然的延伸和扩展,是保证我们还能成为一个合格人民教师的一个基本条件。不学习就要落后,不科研就要掉队,这才是我们参加教科研工作的出发点。总之,我们要多一些专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之心。
其次,教师(特指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怎样定位?
我们这里谈论的教师教科研工作并不是与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一样的“科研”。我们一线教师的“科研”是指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对隐藏在教学之后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进一步地用于指导课堂教学的一种内省活动。帮助教师树立“科研就在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再加上反思也就是一种最实实在在的科研行动”的正确教科研观,而不要误导我们的教师总要寻求从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教研活动,这样只能导致教研工作的“假”、“大”、“空”。
三、操作层面
本着“有主有次,有张有弛”的原则,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为抓手”开展多层面、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繁荣我们的教研事业。
①教研活动常规化
教研组是我们教研工作得以开展的阵地,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级教研组,扎实开展常规的教研活动。
首先是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对教师的业务学习一定要有计划、有主题,而主题的确立可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一经确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就应成为教
师学习的主线。学习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必须让教师了解宏观的教育改革动态及精神,了解人类整个教育理念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这里要着重说一句的是,现在有许多误解,一谈教育改革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新”的,好像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全是传统教育的对立面。其实,人类的进步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只有用历史的眼光才能理性的认识当前的课改。眼前有一些学校正在掀起重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比如苏霍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活动。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活动,让我们的教师在参加工作若干年之后重读这些著作的感受和在大学课堂中读到的感受是不同的。其二是学科专业理论的学习,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规律,组内教研活动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学科在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
其次是认真组织好各项常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教研工作的外显形式,应力求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老师们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及形式的选择应该是有计划的、导向性的。比如可以分学年分别举行公开课比赛——论文评比——普通话比赛——教师才艺表演——电脑课件制作比赛等,一个学期一个主题。又比如对老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传、帮、带”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可以组织老教师上“示范课”,开办“特(高)级教师教学诊室”,以他们丰厚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情操来教育、鼓励年轻老师的成长。还比如对年轻教师重点抓好一年一度的汇报课,每次外出学习培训后的移植课、研究课,以检查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目的,组织普通话比赛,开展“五个一”活动,抓好常规教学检查(如教案检查)工作。
再次是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一是花大气力抓好教师学历达标继续教育,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对重点中学教师中高层次学历的人数有一定要求,因而学校要以战略地眼光,选派一批中青年优秀教师开展研究生学历的继续教育,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二是重视平常的教师培训,实行学分制,教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自己的教研刊物,开辟学校教研的新阵地,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舞台。
②教研活动课题化
所谓教研活动课题化是指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和实践研讨活动。真正实现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符合课改的基本精神,符合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可操作性(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资源与条件,因地制宜,因人而设,忌空忌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开放性(群策群力,让组内教师人人参与,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
2.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当一个课题确立之后,必须有扎实有效的研究过程来保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这是将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保证课题得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必要保证。(2)及时落实课题组的组织机构,做到定人、定时间、定内容,要有专门的课题负责人,该负责人代表学校对该课题组实施管理,负责组织课题的具体事务,负责对成员进行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3)活动形式多样化。要把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合作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紧密结合,穿插进行,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性,调动全体参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4)注意情报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材料的积累。(5)应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3.重视研究之后的总结反思,进行理论上的升华。这里的反思主要是指课题负责人要围绕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地总结和调整科研计划,即我们常说的找问题、想对策、定措施。发挥“总结反思”对整个科研工作的定向和调控功能。其次还包括课题组成员对每个试
验案例的分析,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期总结出具有一定推广作用、带有规律性的结果。
③教研活动人性化
鉴于目前大多数的教研活动教师都处于一种封闭、被动的状态,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在有部分学校提出了组建“教研沙龙”的教研管理模式,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教师的自愿和共同爱好为基础,以研讨小组为基本单位,以交流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论文等来反映自己(或研讨小组)在教育实践中理性认识的一种自下而上的汇报交流教研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教研的人性化,它充分尊重每个个体(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可以作为现行教研模式的辅助形式,以教研组、课题组并存。它可以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更好地融洽领导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利于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利于营造一个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其具体操作程序大多为:学校规划研究方向并对全校公布——教师自愿申请——划分研讨小组,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完成组内的民主管理——小组横向交流(学校领导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检查效果)——集体评价(形式灵活,比如可以由学校领导或相关机构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命制相关的实际问题,由小组成员负责解决)。
这一形式能否推行或者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学校及教师的教科研观的转变上,这不是以考核为目的教研方式,而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归宿。教研沙龙的口号是“你发展,我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成功、承担问题”,“你的思想,你的智慧是我们大家的财富”,它推崇自由探索,倡导尊重科学。事实上,教师这一群体具有强烈的自身价值取向,这种精神上对成功的追求是教育管理中的一种高层次动力,对教师专业成长责任感的引导和利用恰当,相信会比形式的框框更为有效。
我们深信,只要广大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成长责任,在课改的广阔天地中,一定大有可为,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白炳春学校“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思考与实践教学与管理
钟启泉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第二篇:学校课改工作小结
第二实验小学课改工作小结
2014年春,西华教育再次吹响了课程改革的号角,进一步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在教体局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常规管理方法,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步三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广大教师的课改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教学取得了新的突破,带来了新的变化。
变化一:课改解放了学生
首先是课改解放了学生的眼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敢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引向大自然。由于不会看,不敢看,导致学生的视野狭隘,心灵缺乏营养。但这一状况在今天的课改后得到了根本改变。我校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观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学生的敢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死板的教学方法,唯一的标准答案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还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想,也没必要去想,读死书、读书死、死读书的想象比比皆是。而今天,处处可以见到我校的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放飞想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遇到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索,一起思考已经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主流。
再次是课改解放了学生的嘴巴。课改前,学生不敢讲,不会讲,课堂气氛压抑,死气沉沉。现在的课堂学生敢想、敢说,发言踊跃,辩论积极,讨论热烈,敢于质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在课堂上处处呈现。
最后是课改放了学生的双手。学生动手能力差,既不敢也不会做,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今天,这种现象在我校的课堂上得到了彻底转变。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展示才华。尤其是在一些综合性活动中,教师把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对于活动的主题、方案、措施等,教师只做适时点拨。在自由的空间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能力均得到较好的发挥。
变化二:课改解放了课堂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关注点在教学的结果上,今天,我们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使结果和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教师还还高度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以及人格的形成。
变化三:课改解放了教师
课改使教师得到了解放。教师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形成了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观,确立了对话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有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激励者。
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不分年级、不分学科,照搬教学模式,违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
2、有的教师在引领学生展示时,脱离文本,把学生展示的内容与教材分割开来;或者大展示课本上的全部内容,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生成的新的、有价值内容;
3、有的教师在学生独学、互相时,提示不断,影响学生学习;
4、有的课堂,教师不总结、不拓展;
5、个别教师的导学案编写质量不高,使用性不强;
6、个别教师忽视了一些潜能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整堂课默默无语。
7、课堂纪律似乎不如以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是艰辛的,需要付出探索的汗水;课改是痛苦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课改是甜蜜的,小荷初露风采多。课改的道路虽然步履艰难,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在永无止境的课改之路上努力探索前行,只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014年4月15日
第三篇:课改及教科研活动目录
课改及教科研活动目录
1…………………………………………新课程改革计划 2…………………………………………校本教研制度 3…………………………………………校本研修计划
4…………………………………………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5…………………………………………课改学习总结 6…………………………………………听课 说课 评课制度 7…………………………………………教师听课 评课记录 8…………………………………………传帮带计划考评细则 9…………………………………………传帮带计划目标责任书 10………………………………………..传帮带实施记录 11………………………………………..传帮带工作总结 12………………………………………..教学反思
13………………………………………..教案质量检查制度
第四篇:学校课改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学校课改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及指导思想:
我校现有教师190余名,其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我校也是四川省首批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学校教师已具备较高的教学基本功,基本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教师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全校教师都能较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特
制定本计划:
二、教育科研及教研工作:
1、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
加强教科研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教科研组织,以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同时,在科研活动中扶持、培养一批对教科研热心并有一定造诣的先行者,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心的教科研队伍。
2、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培训,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
对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培训,和全体教师一道共同探讨教育科研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
3、规范课题管理,做好立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将继续坚持“全员参与,重点突出”的原则,并为各校级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4、各教研组要规范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①、常规教研要求做到五有:有教研课,有评课,定有单元或章节中心发言人(有其发言材料),有时间保证(间周六),有领导参与活动。
②、小学语文、数学中心教研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教研组每期专题教研活动至少2次,其它教研组专题教研活动每期至少一次。每次活动各组应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研究主题。
③、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工作,各主要学科成立年级学科备课小组,具体负责集体备课的相关工作。
二、师培及相关课改工作:
1、注重新课程改革理论培训,学校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实现教师结构由知识传承型向创新教育型、经验技术型、科研艺术型转变。
2、利用双休日和晚上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课件制作和[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网络知识两个方面,使教师们会制、会用课件,积极为学校网站输入优质资源。教学中使电教手段的学科覆盖率达100,课程覆盖率50以上;实验班外语教师应充公分利用语音室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3、组织课改年级各学科教师参加由各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
4、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的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5、做好各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阶段成果总结工作。
学校全体教师应将自己近两年优质教案、优秀教研论文、高质量的课改手记、案例评析等课改资料进行整理。
6、进一步做好各项教学基本功的练功和竞赛活动。
7、做好省、市、县片区教研室各级教研成果的准备、组织、评审工作。
《学校课改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学校课改工作五年发展规划。
第五篇:学校课改工作阶段总结
Xx学校课改工作阶段总结
2009年,划归小店区教育局管理后,我校课改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2年,借助“一三三区域课改”的东风,我校在学案设计和使用、小组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完善,模式教学初见成效。在我校初中部即将并入x中之际,将课改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目标
1、推进我校教学改革
借全区整体推进教学改革的东风,推动我校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服务,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2、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改模式
在前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把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向深处。逐步构建切合我校实际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培养一批课改能手
通过交流课、学案编写评比、学科教研等活动,切实提高全校教师课改工作的创造性和执行力。最终,使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能脱颖而出,真正带动我校教师队伍建设。
4、形成以学案为核心较为完备的资源库
在教学教研过程中,不断完善课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以学期为单位,组织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补充完善,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开展情况
1、工作开展过程
2011年10月份,4名骨干教师赴江苏洋思学校观摩考察,返校后,为全校教师做了考察工作汇报。按照洋思教学模式,并结合我校实际精心准备,在初中进行了汇报课,让师生近距离了解课堂模式教学的魅力。期中考试后,模式教学在我校部分科目进行试点。
2012年3月初,教导处2位教师参加了区教育局赴昌乐高级研训班的学习。学习回来后,针对洋思、昌乐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我校“先学后教.学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始在七、八年级进行模式教学的尝试。
之后,我校全部教师陆续参加了小店区组织的昌乐专家讲座及公开课观摩学习。
2、重点工作
(1)学案的编写、应用。
学案的编写、使用,是我校模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校教师认真研究了洋思、昌乐两所学校的学案体例和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多次的尝试后,最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点的学案编写体例。对页眉、水印、字号等基本格式进行了统一要求,对不同科目的学案呈现形式、学生活动设计、排版的合理性也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教导处也相应地调整了业务考核要求,鼓励教师编写学案。在借鉴资料、印刷材料上尽最大可能提供便利。
经过1年多的实践,学案工作基本由模仿借鉴过渡到自主编写为主,学案式教学也成为教师授课的一个基本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的学案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获得了很多积极的经验。在2012年小店区教研室标准化验收中,我校提供的学案资料获得了相关领导的好评。(2)小组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学力水平为主,兼顾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小组进行调整。新的学生小组增加了课堂反馈、班级基本工作、学生活动等的职能。
同时,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学生小组的职能,逐步强化师生对学生小组的认同和应用。结合需要对学生不断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新模式的基本要求。
(3)在重点学科重点开展观摩课活动
以英语、数学、政治、化学等四个学科为重点,组织教师按照我校课堂模式进行示范课,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示范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细节。将课堂每个环节操作过程的影像资料记录下来,用文本的方式加以汇总,进行具体点评分析,让教师换一个角度来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改进。示范课的又一个特点是注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将教材、电子白板课件、学案三者进行设计和应用上的整合,将模式教学的推进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三、存在困惑
1、模式教学的统一性与教师个性风格、不同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在“271高效课堂”小店学科培训时,昌乐学校的教师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的摸索出的思路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理念内涵、操作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模式各环节进行灵活的处理,体现对模式应用的实效性。当然,不论怎样调整,有一个重点是不能或缺的,那就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科学设计和合理组织。因为,高效课堂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在这个方面体现。
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数理化科目的任务安排和时间分配,就和语政史科目有较大区别,加大了教师讲解的比重,以适应中差生较多的实际。
再如,当堂检测环节不一定非要放在课堂的结尾进行,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化整为零、穿插进行。
这种尝试可以说适应了我校当下的教学情,但是,模式教学的规模化优势还是难以真正得到体现。
2、评价工作的配套
作为“先学后教.学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学案。进入整体推进阶段后,学案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就与试点阶段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鼓励教师更多更好地编写出具有原创性的学案,如何 鼓励教师用好学案,以完善学案式教学模式,这就需要相关评价体系的介入。但我校目前的工作评价体系还没有在这个方面做出更为给力的规定。
四、努力方向
鉴于我校初中部教师即将并入x中的实际,最后一点就不再赘述。希望在水工学校近2年的课改工作实践,让教师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所帮助、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