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林小学三月份课改工作总结(写写帮整理)
黑林小学三月份课改工作总结
3月8日,我镇中心小学召开了2008年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目标,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学校还有不足之处,表现有:一是课堂教学理念陈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低下。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还有待加强。
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分析现状,改变现状。我校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以点带面,典型引路”
本月,我校聘请丹徒支教的两位专家教师,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并针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全员参与,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尤其是校级教学研讨课活动。
本学期,我校于每周三的下午开展数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分别先安排学科骨干上研讨课,然后安排说课、评课,最后由分管学科教学的领导结合我镇小学相应学科教学实践提出要求。并于3月26日对全镇一—六年级语文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汇报。
2008年3月28日
第二篇:黑林镇大树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黑林镇大树小学课改工作总结
开学以来,我校紧紧抓住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结合,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坚定不移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小结。
一、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更新理念。
我校始终将培训学习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进一步了解认同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及评价的重大变革,真正起到了转变和更新观念的作用。
1、组织教师参加举办各类培训。
2、举办专题讲座,观摩优课的录像。
3、开办教育论坛,利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的时间,开办教育论坛。给教师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有利于教师交流信息,互相启迪,开拓思路。
4、倡导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敦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潜心读书,丰厚理论底蕴,捧读课程论专著。了解当前先进的课程理论及实施的方向。
二、认真开展专题研究,做好课改实验工作。
认真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研究推动了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平时我们降低研究的重心,把每堂课作为一份鲜活的案例,一个值得反思和探索的微型实验研究。做好个案的分析,积累工作。
三、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课改主体工作。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把理想的课堂变为现实的课程和有效的课程,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途径。
1、加强课前的研讨,提出合作交流的备课方案。力促备课形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实现了由重“写”向重“思”的转化。增强了思考的力度。由重“统一”向重“个性”转化,体现教学的个性。由重“文本”向重“操作”转化,体现了教案的可操作性。合作交流的过程即共同探索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备课是高效的,是实用的。
2、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
(1)以随堂课、推门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评比,将深化课改的目标定位在狠抓课堂教学上,对每一堂课都要求体现新理念,同时又要注重教学的实效,追求高效率,强调有价值。
(2)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切实转变了教师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
3、提倡个人的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在多次往复中,完成更新理念,并转变为行为的两个飞跃。每位教师每周撰写两篇随笔,一篇教后记。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有所提高,正在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
四、培育学科特色,拓展思维训练。
开学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辅导,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二至六年级开展兴趣小组,为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加强指导。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思维。
2007.9
第三篇:黑林小学科学课改小结
2006-2007学
科学新课改总结
黑林镇中心小学韩华善
由于新理念对我们教学实践中的诸个方面缺失具体的指导性,因此在一些关键的理念没有被实践检验而深刻领会之前,妄加定论,难免会出现表面化的倾向,甚至是误区。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仅就围绕新理念,把小学科学课改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有所侧重地谈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但一些教师在定位角色转换时,不适度地由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至上,变成了学生至上,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理解是学生是主体,要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学生。于是,他们开始走到学生中间甚至背后,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教学完全放开,不加干涉。这是对教师权威、课堂权威否定的一种表象。
这些观念都有合理之处,但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误解。尊崇权威并不是没有个性,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保守落后。新理念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这主要是指人格上的平等,可以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学生是主体,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不能替代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的。教师不能把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而失去其组织引导的职业特性从而走入另一极端;不能一说学生为主体,一说实验探究,课堂就任由学生决定一切,形如散沙,放任自流。事实上,完全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的课堂简直不可思议。
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人们更关注到了每个学生,关注到了他们的主体参与,于是“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成了我们科学课改活动中常提到的观点。提出“动起来”是因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学科多元目标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能力与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主体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动起来”的过程中去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动起来”是必须体现的。这是建立在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
科学课堂的确需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但“动起来”并不等于热闹,热闹也不等于科学课堂。课堂需要主体探究,也不排斥传授、接受,甚至是机械式的科学技能的训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科学思索。它们并不矛盾,是辩证的统一。
二、关于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好奇、遐想而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极爱上自然常识科学课,因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由于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所以,尽管也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但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教师就开始担心这节课预设的目标能否完成。于是许多探究体验的过程被强令而止,学生也不得不从过程中走出来,和教师一起直奔预设的目标。探究搁浅在任务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大不科学的。那么喜欢上科学课的学生只能遇见尴尬与悲哀。
新理念下的科学课堂将帮助学生摆脱这种尴尬。因为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一个个活动探究的全过程,科学探究既是我们课的学习方式,又是我们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那么与我们并不陌生的过去采用的探究教学法有何区别呢?过去我们教学中的探究法,其仅仅作为方法,而不是目标。目标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结论,目标是侧重知识性结论的。笔者认为这是新旧课程区别最大的一个教学理念。
尽管“探究”既是方法又是目标,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途径。但不能放任,因为小学生探究计划性不强,常常随兴所至。需我们进一步辩证认识的“探究”理念还有:探究不是惟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方式多样;探究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探究的重点不在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也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三、关于发展性评价的问题
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以探究为核心”这股课改浪潮澎湃之日,我们的教育评价体制居然几乎未见涟漪。这是我们实施新教学评价理念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的困惑。我们是选择新课程“评价时机全程化、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还是关注传统的很难涉及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很难包含科学素养方方面面的以知识性为主的“应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当然我们都将选择前者,因为这是课改滚滚向前的潮流!但困惑不得不令我们思考: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是否严重影响、阻碍着新理念的推进与发展?
什么是教育评价?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既遵从了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具有一些区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特征。最大的特征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并把它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我们常遭遇这样的一种课堂案例:教师频频用夸奖“你真棒、掌声鼓励”类似的方法评价学生,课堂气氛热烈。初听这整齐节奏强的拍掌确实振奋人心,听久了却不是滋味。这种外在的奖励办法容易使学生产生预期评价的心理,其学习效果往往不佳。另外小奖品也能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但也使人不免担心没有了奖品的下节课怎么上?如果撇开了教学实际一味地强调气氛,那气氛可能的肤浅的、空洞的。因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肢体语言,还是实物性的荣誉卡、小奖品,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乏味,是不利学生自主发展的。
此外,评价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书面的测试;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
学科理念的转变决定了小学科学的课改必然是一种扬弃。我们不能因为改而回避实际与传统,甚至避开规律,矫枉过正。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理念,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辩证地认识课改中的诸多问题,将会使小学科学课改向健康的台阶迈进。
2007.6.18
第四篇:黑林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小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改小结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语文教师,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的潮流中,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虚心请教,不断探究,致力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虚心地接受批评,正视自己的错误,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是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思考的问题之一。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师的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一种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是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很好方法。以下是我这学年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时,深深体会到课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引导学生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多多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人或物去经历、去体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生资源之间,实现有效互动。
课堂需要充满生机,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去表现自己,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他们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有了进步和感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去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自信心就像一个人的耐心、恒心、爱心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同样需要唤醒与点燃、培养与锻炼、实践与坚持。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点燃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一个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在我们班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我在和我们班的男生谈天时,我听到有个小男孩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很笨。”当我初听到这话时,说实话我吓了一大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我们老师平时的不注意,还是„„。于是我又不露声色地问到:“为什么这么说自己?”他说:“我每次考试都考不好,我家里人都说我是猪脑„„”听了孩子的话,我说:“那你自己觉得自己怎么样?”“我说不好。”我于是和他半真半假的开起了玩笑,说:“老师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测你聪不聪明。”孩子好奇心马上就来了。于是我说刚才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后面有10个生字,老师给你一中午准备,如果下午我报听写一个不错,我就把方法教给你。”下午一上班,男孩早就等在办公室的门口,一报听写全对,男孩高兴极了„„我乘着他高兴的劲问到,“你还觉的自己笨吗?”男孩害羞的低下了头。我笑着说“其实每次只要你用心去学,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进步,你的家里人也会说“我儿子真棒!”„„”
在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到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地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课后反思与认知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 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创设更多的有效互动方式,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实现教学效率的高效化.
第五篇:黑林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改小结
兴趣、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改实验小结杨雪
自二00六学年起,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如在教学《认识角》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二..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树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观念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
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我在教学“线段”的认识时,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得空间观念、观察想像力和探索问题得能力。所以,从一开始用消防员滑铁管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得线路结束,整个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境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地简单问题。
三.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2..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书本第67页的试一试:“拿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折出一个直角”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育外,还应该教育学生折完后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培养。
三.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认识方向”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在地方的”四面八方”分别有哪些物体,加深对方向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比较,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位数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读、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