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总报告简介

时间:2019-05-13 07:3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题总报告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题总报告简介》。

第一篇:结题总报告简介

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结题总报告简介

执笔:杨海芬

一、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探索现代教育规律,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采取日常观察记录、教师座谈、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办法进行操作,采取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行为观察、日常评价、学生发展记录等方式进行分析总结,确定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表现特征。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健全教科研机构,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校建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本课题负责人、副校长杨海芬担任组长,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建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各教研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小课题组长——各教师的教研管理体系。健全的学校教科研管理机构是课题研究得以深化的关键。

(二)建立了以分析“师生教学方式转变”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学校按不同学科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年级小课题,如“学习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数教学中的质疑问难”、“后进生的转化”等;教师则根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障碍、问题,在小课题下确立自己的子课题,开展广泛的研究。课题组教师还围绕研究主题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其他教师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分析思考,研究者与执教者共同面对复杂的教学情景作出合理解释并力求转变教学方式。

(三)建立了以“教学方式转变”为基础的教学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不仅在研究中要围绕有效教学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要树立“教学方式转变”的意识。因此,学校从2010年3月推行“教学六优”,即优化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训练,优化知识衔接,优化课后反思”。“教学六优”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中都要紧密围绕“教师方式转变”来落实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施以教学方式转变为准绳。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将有效教学作为调控标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盯教材和教案,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有长进、学生的收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最后把教学结果的反思作为有效教学行为转变的评估点。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任何课堂都存在着教师状态的调整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得失成败将随机出现。这时就需要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随时抽出时间反思教学行为,调整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的定位,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各种要求,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主要进程及阶段

课题研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课题研究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才可能结出累累的硕果。在研究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实际问题,那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也就成了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因此这也决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务实,既要着眼于问题研究的过程,也要把“研究过程化”做为追求的境界。所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实践能力

(1)上好课题研究汇报课:“教而不研则死,研而不教则枯”,这是一条古老而长青的原则。因此我们把教与研结合起来,每学期开展“三个一”的研讨课活动。此类活动由教师就选材写出一份教案、一份说课稿、组织一节课。教研组组织听评课,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策略和方法应用上的偏差,然后教者在不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上进行反思,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即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也把教与研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互为补充,互促共进,又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真正实现了用行动检验设计的可行性;即在研究、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反馈行动效果,也达到了交流、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目的。

(2)上好“同课异构”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多人施教。参与实验的教师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创造性理解、运用策略、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说课,然后讲课,接着参与评课。每次评课总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学方式地转变往往成为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最后教者写出案例分析,以研究者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问题分析,找到改进的措施与方法。整个活动通过设计——行动——总结,研究——分析——整合,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落实课题研究实效

教师专业化成长对于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1)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为了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提出了“五个一”。即每天上网浏览一次教育信息,每周参加一次电教培训,每月写出一篇教学随笔,每学期完成一册业务学习笔记,每年订阅一本以上教育教学杂志。特别是指导教师撰写教学个案、教学随笔实效明显。如:魏红兴老师的《给学生一双翅膀》、马全录老师的《读法种种,用好为佳》、后水霞老师的《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一篇篇生动具体的教学案例,一个个新鲜典型的事例描述,夹杂着理性的思考,蕴含着智慧与技巧。这些具体的要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成为有效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听评课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是教师间相互借鉴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讨论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困惑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听评课这一朴素的教研形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这块练兵的场所我们一直紧抓不放。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科各类课堂教学活动。有课题研究汇报课、同级教师比武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及外校教师观摩课20余节,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专业素养,也使学校教师队伍得到了迅速的成长。

(3)注重教师科研成果的呈现。课题研究是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按学科分年级制定教学研究小课题,要求教师按实际情况自定子课题,开展实效性自主研究,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科研成果。两年间先后有18篇课题研究类论文获省、市级奖励或发表;另外还有一项课题《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也即将结题。

(4)注重教师专业技术的成长。我校制定了年度教师研修计划、岗位培训计划,其间多次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和“师德论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连续四学期的师德论坛活动,分别是《师德修养与名师成长》、《如何处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时期教师的修养》以及《让爱与教育同行》。论坛中有独到的见解,有精辟的论述,有失误的反思,更有师爱的永恒。每次论坛都是庄严的洗礼,都是思想的碰撞,都有情感的交融,更有无尽的感动。换句话说,我校的“师德论坛”已经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上升为对每一位教师教育思想的再讨论、再认识,使得教师的工作得到理论的支撑,得到质的飞跃。

(5)大力推进“名师工程”,走名师强校之路。我校坚持开展《我与名师有多远》的电教培训活动,聆听课堂实录,解读教材精髓,这无疑拉近了名师与教师的距离;同时还开展了课程标准研修,撰写课标学习感悟,明确教育方向,掌握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解读教材,撰写教材分析并集中研讨,了解各级教材的重难点,以便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另外通过继续教育、网上研修等培训形式,营造教研氛围,搭建研修平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科研能力。教师通过新理念的确立,论文的撰写,快速成长起来,全校教师先后获省、市级荣誉称号的有14人次;有53篇教师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有40件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三级奖励。

(三)及时总结,推进课题研究

1.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推广

方法重于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挑战。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更是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之一。杨海芬老师对《课内外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被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专家认为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这种“课内教方法,课外来拓展”的阅读指导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阅读技能为目标的,在逐步落实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便能充分地“自主探究、快乐阅读”。她在近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收集了一定的资料和案例,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并在学校四年级进行相关课题的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使用和研究教学方法的转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改进,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2.对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了总结研究

课题组成员研究的小课题,都属于新课标下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内容。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入手,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来研究和解决师生教学方式的不适当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收集了许多资料,撰写了许多有价值的案例,阐明了优化师生教学方式,转变师生关系的一些基本做法和思考。

另外,研究本课题我们特别重视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发现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善于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改善教与学方式的情况以及对学生发展性评价几方入手,总体感觉这次课题研究收获颇丰。

四、已取得相关成果的社会评价:

(1)课题负责人杨海芬2009年被评为定西市“骨干教师”,“县级优秀教师”,所带学科在全县同级统一测试中稳居第一;课题组成员李绪明被中英项目聘为《课堂管理》、《儿童学习策略》培训者。

(2)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发表的论文在校内至各兄弟学校均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思维的变化,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造就了一支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经过课题实验研究,从学校领导到教师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及规模,建造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思考,能文能武,在教学中成绩优异,是教学的主力军,在国家、省、州、市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色,成绩优异。现在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能手1名,市级骨干教师7名,县级骨干教师18名。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开展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发表国家级、省、市县级论文11篇;论文获奖5人(次);课堂教学评比获省级奖1节(次)。

(4)全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校 2009年获“岷阳学区语数英三科合格率第一名”;2009、2010年两次在岷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教学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2010年,学校在毕业班统一检测中,获全县第一名。在全省中小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教师杨海芬、郭玉泰、李绪明、柳育荣均获省级二等奖;在全县优质课创新课大赛中,我校教师王永明,李金梅再展风采,分获中年组、青年组一等奖;我校还承办了全县校本教研现场会、全县(区)毕业班研讨会、英语教学研讨会等研究交流活动。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一年多来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我校教师执教县级示范课6节;县级课改研讨课、公开课10多节;课题组成员李绪明老师,在2009年甘肃省中英项目参与式教学评比中,获小学数学组二等奖;另有5位教师在省、地、县语文、数学、劳动技能等课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设想

研究的过程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缺少具体的研究方法,缺少准确的实验数据;研究的持久性不强,很多工作做不到坚持不懈,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开发;对教学评价研究不够;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流于形式;实验研究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理论研究不够深刻。

总之,我们实施的课题研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承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使命,其内容和形式是我们现在教学中急待解决的,其涵盖范围广阔,研究内容丰富。虽然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配合,我们课题组有信心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恳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同意并支持我们继续实施研究,将“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的课题延续下去,以便获取更大的成效。

岷县岷阳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课题组

第二篇:结题总报告

两次调查问卷 一次家长采访

通过两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在经历了两次见习活动之后还是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的,而家长们尽管对于这个项目动用的时间和精力和最终的成效仍处“观望”态度,大部分也都十分支持。

一、第一次见习活动前(学生部分)

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总共收回有效问卷77份。根据同学们对于本卷设计的11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新开展的这个项目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其中也折射出一些项目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的理解漏洞等。以下是问卷分题分析。

1.你对于高二进行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持什么态度?

对于最基本的表态的这一问题,60人表示支持,13人无所谓,4人不支持。对于不支持者的理由实为最有价值的内容。1人未填理由,2人表示更喜欢学农,而有一个同学洋洋洒洒主要写了4点: a.知识储备的欠缺会使这次活动毫无意义

b.过早的生涯定位不利于各门学科均衡发展

c.当各门学科加紧赶进度,不仅加重学业负担,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d.职场上的黑暗面会对学生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些理由的分析,反映出同学对生涯规划实际并未完全理解,职业体验并非大学生见习,需要足够专业知识储备,而是让高中生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一个行业,观察一个行业一个单位的工作流程,从而让自己以后择业,生涯规划时有一个切身体会和方向。而对于这第二点,很明显学生没能理解生涯规划和高三选科的区别,而就这点而言,学校完全可以通过足够丰富,充分的宣传和指导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于这位同学担心的第三点则需要学校老师合理安排因这两周职业体验而受影响的课时,让学生既学到应学知识,又不致囫囵吞枣。而第四点,可能只是这位同学的片面理解踏入社会所需面对的一些问题了。个人认为短短两周生涯体验不致涉及什么”职场黑暗面”,而即使今后面对不公,学生自己也不应该如此脆弱,如此容易便致使性格受到负面影响。不过在体验前产生的顾虑也是很正常的。2.你知道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吗?

大部分同学都很明确指出职业体验是为辅助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于本次体验活动的总方向还是比较明确的。

3.你如何选择见习单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尽管这次职业体验是第一次开展,但是大多数同学在选择体验单位时还是以兴趣为主,而叙述其他的同学则解释说,是综合几个选项来选择的。而C选项“哪个地方人不满就去”占9%,与D、E、F平分秋色,被动的同学还是有一部分的。而主动的同学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是完全靠自己寻找职业体验单位的,比如杂志出版社等,只是一个好的现象。4.是否了解将要去的见习单位?

A不了解(跳转5)

B.了解 5.如何了解的?(若4选A则请跳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其实对职业体验单位不了解的同学竟然占到了35%。那么学生为什么没有了解呢?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对于他所要去体验的单位一无所知时,会不会对他的职业体验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呢?比如体验时非常被动,没能利用好这两周时间充分了解体验的职业,或是去了单位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感兴趣,而选择了浑浑噩噩度过了两周。而对于了解的同学来说,实地了解也是主动了解的一部分,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45%则是听别人叙述,自己无过多了解。说明有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不是特别的高。

6.你自己是否制定个人见习计划? A.是

B.否(跳转8)

7.如何制定见习计划?(若7选B则请跳过)A.比较粗略,制定自己希望了解的生涯体验的内容

B.比较详细,具体到一天或固定的时间段进行什么体验 C.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在听了吴敏老师的建议后作为废题,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来制定所谓的计划,不过我们还是通过调查发现有26%的同学做了计划,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特别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体验计划现在都是由各体验单位安排的。

8.你觉得这两个星期可能会给你带来什么收获?(可多选)

大部分同学觉得会了解某个岗位,和对职业有了亲身的体验,而有一部分同学视此为放松身心的机会,说明对此认识不够深刻。

9.你的生涯规划进展到什么程度?(可多选)

学生们通过学校的教育生涯规划已经有了推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都未开始,对生涯规划并不是十分重视,常常需要学校的强制推进,拨一拨,动一动,缺乏主动性。

10.你在根据学校要求进行的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可多选)

在职业体验前,学生们对职业都缺乏了解,所以这也显示了职业体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其他困难还需要学校进一步的教育与指导。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的配合,重视生涯规划,认清其对自身的意义。

11.你对于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活动以及相关辅助活动(比如社会实践)有什么建议吗?

一个人可以在两个星期去不同的岗位感受不同的职业,而不是只体验一种职业

做好宣传,保证安全 不要取消学农

这次对于体验单位的选择,确定较为混乱,难以去到自己感兴趣的单位体验,而是以方便为选择了自我教被动的选择 多找不同类型公司 安排更加具体,丰富 建立常驻职业体验基地 吃好,睡好,玩好,做好,想好 最好更具自主性,自由选择余地大些 开展有针对性的相关活动

应相对给予工作报酬,使职业生涯体验更真实

应给予适应的工作补贴…使职业生活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可信性,让我们体会工资的来之不易!

希望学校对学生有更多的引导与建议

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比如医院,我想给人开刀,行吗?连站在手术室里看也是不行的吧!所以,我认为不太适用于现实。应统一化,正规化,集中化,细致化 延长时间 资源多提供点!希望继续开展下去

可以在学校中就进行辅导,帮助我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

本题的答案主要涵盖了以下一些方面: 1.选择单位方面希望多元

2.安排具体丰富,落实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3.除了这两个周的职业体验,学校在此前也应进行一些辅导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致的职业方面的概念。

4.在学生的意见中,有一部分希望体验单位的资源能够更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而有些学生认为提供适当的工资能够使体验变得更加真实。学生们十分希望对职业体验与生涯规划有更多具体的指导。学农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期待的经历,所以有些同学对学农仍然念念不忘。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反对的声音,怀疑职业体验是否真的能够让我们体验到职业,因为我们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以上的数据,以及调查问卷下发时碰到的一些问题来看,学生自身和学校宣传教育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本份问卷的用词在吴敏老师的修改前所用的其实就是大家平时所用的描述词,例如,社会实践,见习单位等。而实际上,用词就可以看出这次职业体验的宣传方面的欠缺了。根据本次体验的总负责老师说,用“社会实践”来描述是完全错误的,学农也是社会实践,军训也是社会实践,不可混用,而“见习单位”其实是用在大学生实习上的,那是在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后进行的实习,与体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这点来说,学校在宣传教育的时候,用词一定要完全统一,不然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比如之前提到的又一位同学认为即使去了,有些环节也不可能直接让自己上手操作,甚至连看都不一定能看,没什么意思。其实他是把职业体验和大学生实习搞混了,我们高中生根本连专业知识都没有,让你去给病人开刀,岂不是草菅人命?我们去医院,去出版社,去酒店,关键是去了解一个行业是怎样运作的,有哪些环节等,为以后自己选择专业作一个铺垫,让自己心中有数。而误解往往就是宣传的用词传达时的偏差产生的。

其次,学生应对职业体验持有积极的态度。从学生对体验单位的了解程度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学校的每一个“活动”背后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如果学生认为仅仅学业是最重要的话,那么学生自身将会丧失很多和社会接触、交流的机会,就算进了好的大学,可能以后的人生也会有迷茫。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注重娱乐方面,而忽视了这两周的学习任务,对于这,我只能说学生应当明白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要以片面的“学业”作为单一目标,而任何似乎“偏离”这一目标的时间都立刻用来无意义的玩耍。其实再联系家长的一些反应,比如担心小孩在两周内荒废学业等问题,还是针对一部分学生较差的自控力而言的。要想这个国外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的活动在中国不要夭折,一个关键的因素还在我们学生自己。

二、第一次见习活动前(家长部分)共采访:35人 支持:30 体验父母辛劳,培养社会经验和兴趣 不支持:2人

理由:资源少,体系不完整,整个社会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完善的应对方案,担心学业,有同学体验单位是晚班,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做。不放心孩子外出体验不知道有何作用,毕竟是第一批。不清楚:3人

不了解体验之后的作用,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影响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 建议

活动安排在周末,不要影响学业

希望选择面更宽一些,能够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自己体验时候能主动一些,多学点,多观察 早接触社会,了解一个单位,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时间不要两周,短些

学校,社会重视职业体验,让孩子多锻炼,对今后的生涯规划有帮助 希望学生能通过职业体验,真正理解家长的辛劳 工作环境越艰苦越好 安全第一

希望对学生心灵有触动

通过此活动拓宽学生的接触面,让学生全方面发展,接触单位工作时能比较具体,不仅仅是了解大致的流程,能对其中一个环节深入了解。分析:

通过对随机35名家长的采访,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家长还是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但是,同时他们也发出了疑问之声,这个体验活动到底有什么作用?在表示支持的家长中,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其实还是有些不清楚体验活动的作用的。他们的疑问主要有:不了解体验之后的作用,到底能学到什么?到底影响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这些,只能通过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收获和以后升学选择专业的影响来看了。而不支持的家长,他们的理由还是值得思考的。尽管只有两位家长明确表示不支持,但是他们的理由涵盖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单位资源少,体系不完整,整个社会还没有作出相应的,完善的应对方案。

其次,担心学业,有同学体验单位是晚班,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没事做。不放心孩子外出体验不知道有何作用,毕竟是第一批。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家长对于学校职业体验的尝试表示支持,认为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体会家长的辛苦,会让他们有收获。但作为第一次的尝试,有家长心存疑虑,不知道会不会有收获,这是十分正常的。但是也有家长反对,有的是对学校的管理有不放心,还有的是认为中国的体系不完整,不会有什么收获。在家长的建议中最多的不外乎对于学业的担心,有的因为两周太长,有的希望不要走流程,要深入,安排更具体,还有的觉得学校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业体验中有更多收获。

学业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让家长放心不会影响学业恐怕很多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我们学生自己的控制能力。

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还是非常支持这个体验活动的。

三、通过这次的调查问卷,总共收回有效问卷75份。根据同学们对于本卷设计的9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对于职业体验是持支持态度的,但对职业体验真正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以下是问卷分题分析。1.你的职业体验内容主要是?

选项集中在A、B、C,确实,作为学生前去职业体验,也就这些内容了。大多数同学确实也做到了这些基本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无所事事,毫无收获,这可能与单位的安排有关,这也应当引起重视,可见单位间差异较大,学生的收获也相应有不同。2.两次职业体验你了解、感受并收获到了什么?(可多选)

大多数同学都感受到了某些职业具体内容,运作情况等,也获得了家长所希望的体会他们的辛劳,综合来看收获颇丰,说明职业体验有利于我们中学生的个人成长。

3.寒假中你选择了什么单位?

大多数同学都找到了新单位。

4.寒假中的职业体验与第一次的两周职业体验有什么区别?(可多选)

有了之前的经验,同学们都更适应体验了,尽管第二次的职业体验只有三天,却还是有感悟的。可是由于缺乏学校的监督,和企业的重视,收获欠佳,还有待改进.5.两次职业体验活动对你的生涯规划有什么影响?(可多选)

经过两次的职业体验,同学们更了解一两个行业,让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所在的领域更加清晰了,基本达到了我们活动的一大目的。6.在完成了两次职业体验后,对于此活动你持何种态度?

百分比较之上一次,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通过同学的理由(1.大多是父母所在单位,很少人真的得偿所愿,多是完成任务而已,顺便享受两礼拜的假期2.学校的监督力度完全不够),我们看到了活动存在的一些不足。这些理由较之上次更明确。7.对于学校高一就开始的生涯规划项目,你是如何看待的?

大多数同学还是觉得有用的。

8.对于生涯规划, 学校的措施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可多选)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职业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而且学校对这方面的各种努力逐渐让学生重视起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其意义,并开始了人生的规划。这是令人感到高兴的。

由于我们的问卷没有设置填写负面影响的具体内容,无法了解具体的内容,这是我们问卷的不足,但我们也可看出学校的这方面工作确实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对于选择“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学校的大力宣传依旧没有动摇他们。我们觉得这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业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十分缺失。这是长期而深远的教育目标,短期可能无法改变,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9.对于个人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或学校相关措施, 你产生过矛盾心情吗?遇到过哪些困难?有何想法? 1.想去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但创造不了条件,除了完成任务以外并没有真正收获

2.大家会认为高中生什么都还不会,我们应拿出更积极的态度 3.没有。经验不足,实践生疏。还需要加强。4.有矛盾。单位难找,虽有阻力,但可以进行。

5.学校不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假期实践,学生积极性低。6.没有。对职场较难适应。7.没有。生涯体验还需要更多指导工作,仅靠学生自己容易出现消极影响。8.寒假为期三天的职业体验,单位难找,时间难选,内容自然没有第一次多,质量没有第一次高,有待改进。9.锻炼沟通能力,更好融入社会 10.没有。一步步来比较好。11.有。专业性太强,无法胜任。

12.无矛盾心情。无困难。这是一项很不错的活动,能让我们早一步接触到社会,对人生有指导作用。

13.没。没有啥困难。职业体验让我觉得很有用。14.没有。没遇到困难。想法是还不错。

而通过主观问题的回答来看,我们更能看出同学们担心职业体验还属于试验期,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成熟,比如公司方面不配合,学校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对于监督,我认为完全可以凭学生的自身素质自己克服,自觉完成。而对于找公司进行体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其实职业体验不过是为了让同学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不一定需要那么“完美”,这也体现了现在学生的择业的观念和学校对于职业观念教育的缺失,这点在以后的生涯指导中要加强。而社会方面的不配合则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学生自己给公司留下好的印象,才能逐渐让公司接纳,学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了解公司哪方面的知识,给公司一些参考,更好配合,而且我们可以帮助公司提出我们的建议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来提高公司对职业体验的积极性。

而对于寒假三天职业体验单位难找,时间难选,内容少的问题,则需要学校与更多的单位建立基地,更好地解决找体验单位的问题。寒假三天的职业体验时间难选问题可能就不得不让学生自己调节了,毕竟三天并不多,但可能会和同学的其他活动冲突,不过最后我们还是看到大多数同学仍然完成了职业体验并递交了职业体验小结,可是我们在同学中也发现有不少是为了完成任务伪造编撰的,根本没有在寒假进行职业体验,令人感到惋惜。

职业观念 与实习的区别

重要性、意义

结合专业选择

问题:职业体验和生涯指导不够深入,体验单位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渠道

对单位的了解少

不希望取消学农、时间安排

生涯规划指导不连续、进展缓慢、一些计划没有确实执行、选择体验的单位难,缺乏指导、体验的职业太少、安排不到位,要做什么不知道

需不需要补贴、工资

关于实践和动手、经验缺少

管理、和监督活动是不是可以细致;安全

职业体验先行铺垫没有充分

与学业的矛盾

希望深入

家长支持、单位支持

寒假的管理

深入指导、易出现偏差

完成任务的心态、价值观教育、积极性

对于选择“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学校的大力宣传依旧没有动摇他们。我们觉得这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学业第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对于价值观的培养也十分缺失。这是长期而深远的教育目标,短期可能无法改变,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

比如公司方面不配合,学校没有很好的监督体系。对于监督,我认为完全可以凭学生的自身素质自己克服,自觉完成。而对于找公司进行体验,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定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其实职业体验不过是为了让同学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不一定需要那么“完美”,这也体现了现在学生的择业的观念和学校对于职业观念教育的缺失,这点在以后的生涯指导中要加强

第三篇:2010结题成果简介

《沿海涨薪潮对宜春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成果主要内容

1、涨薪潮的由来

今年2月起,江苏开始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按地区差别分三类调整:一类地区从850元调整到960元,二类地区从700元调整到790元,三类地区从590元调整到670元。三类地区主要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而从4月1日开始,上海和浙江也分别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将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也从8元调整为9元。这是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第十七次调整,涨幅约为16.6%。目前,上海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位列全国之首。

广东今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升幅度超过20%,升幅超过往年。近来屡见报端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自今年10月1日在深圳地区工厂为考核合格的作业员及线组长加薪66%,而在今年6月1日该集团已经宣布为他们加薪30%。自从江苏省率先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14个省市陆续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甚至有省份调整幅度超过了20%。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种迹象都表明,一轮大规模加薪周期已经来到。

本轮加薪可以看作是对2009年工资性收入停滞不前的补偿,然而从更长时段来看,我国的工薪在较低水平已经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是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但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这些年屡屡出现局部性用工荒,以及今年5月以来多处工人要求加薪的现象,都在警告用工企业,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再廉价下去。与此同时,受最低工资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迎来了成本大考。

2、涨薪潮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将由丰富慢慢向偏紧趋势发展,受市场供求因素、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影响,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将是一种长期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把人力成本低廉作为最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赚的就是人力成本差”,一旦为员工加薪幅度增大,就意味着我国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长期引以为傲的低廉价格竞争优势将在瞬间土崩瓦解,企业成本将被无限度的放大,而利润空间将急速缩小。加薪成为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能承受之重。

如此大幅度的加薪引发了珠三角地带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薪**,而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最大聚集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一加薪风潮中势必受拖累,加薪令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急速上升。

面对人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等一系列压力,迫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办法来消化成本压力增加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只有将触角不断深入内陆用工成本压力小的地区,才是生存之道。它们将加速向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脚步,尽管这是一个无奈而艰难的过程。当然,我国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玩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就已经展开。而转移的原因则主要是用工费用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令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而现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慢慢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订单正在逐渐增多,而沿海地区的劳务成本却在继续上涨,正是这些原因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内陆许多地区也纷纷向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抛出了绣球,给出了更加优惠的政策。因此,综合看来,内迁确实能够让在夹缝中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喘口气的机会。

3、政策建议

招商引资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宜春市过好原始积累关和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和现实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宜春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受到投资者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受利益的驱动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沿海地区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已开始向宜春流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宜春市如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1)加大宣传

宜春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在招商引资和产业的选择上,宜春十分注重彰显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宜春市人口超过五百万,其中人口近百万的县市有高安、丰城、袁州区。因此,宜春市应十分注重在各种招商引资系列推介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增进客商对当地的了解。要让广东、福建、浙江等许多沿海发达地区客商都知道宜春有几个百万人口大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内地转移的首选地。

(2)选择招商

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加大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困难,集群整体转移的模式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产业集群转移模式是指一群原本在地理上集中、关系密切的产业群体,整体搬迁到另一地区,产业的网络关系保持不变。因而东部地区开发区和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宜春各县市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用这种合作的方式,既消除了产业集群粘性造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困难,也使东、西部开发区存在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

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过程中,宜春各县市究竟适合承接什么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根据自己产业发展的承接能力和本地区的竞争力优势来判别。目前,宜春分别建有高安陶瓷基地、奉新纺织基地、樟树盐化基地、上高鞋革基地、丰城电能基地袁州医药产业基地、宜春锂电产业基地。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发展情况,积极引导东部产业转移到宜春,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宜春转移。

(3)做好服务

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都是招商引资工作做的比较成功的地区;同时,政策的落实和协议的履行情况都比较好。做好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是最有效的招商引资手段。其实对于许多外商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要明确知道作为投资者所应享有的合理、合法的权益并且这种权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保障,至于优惠多少反而是次要一点。外商最怕的就是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不公开性和有法不依,因为这样他们就无法预测投资的风险和及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果我们做好对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自然会赢得外商的好评;而以商招商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做好基础工作。

要做好招商引资,关键是要有好的招商项目。要把客商引进来和留下来,必须首先准备好一批好项目。各县市要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各产业基地的发展,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本地资源实际的原则,科学论证、精心编制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要着重超前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谋划一批增加地方财源,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中小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项目库。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人力资本、特色资源等比较优势,重点围绕各地的产业基地进行招商。项目选择上,既要突出富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又要注重投资小、风险少小项目,尤其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上下功夫。要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来扩大自身宣传,加强项目推介,提高地方知名度和项目签约率。具体如各种新闻媒体、各地组织的各种大型招商会、各县市的一些驻外办事处、外地招商机构和在外工作人员等。

(5)优化环境

招商引资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地区环境越好,吸引生产力要素的能力就越强,宜春市要坚持“软硬并举,以软取胜”的工作思路,着力改善对外开放环境。要实行比发达地区更开明、更完善的政策,提高外来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当前,除重点要把已有政策落实到位和用好用活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制定各方面的配套措施,适应招商引资需要。认真落实外来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和挂牌保护制度,严格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外来企业和投资者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要大力加强水、电、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市场和民营经济园区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载体。

当前,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沿海涨薪潮给宜春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真正把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宜春发展、进位赶超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来抓,形成大开放促大发展的强烈意识。广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原始积累进程,推动经济突破性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措施,要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完善政务服务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促进宜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课题成果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企业都面临着一轮因工资上涨而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选择了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这为宜春市的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这种新情况,宜春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加大招商引资工作,以便促进宜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课题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通过走访企业、查找有关统计资料、阅读前人关于沿海地区企业涨薪问题及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等方法,深入分析宜春市各县市针对上述的际情况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这对加强宜春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切入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对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政策建议。课题是在深入研究沿海地区涨薪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对宜春市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目前,宜春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内优势产业聚集、整合和升级,实现工业经济的集群化、跨越式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涌现出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建材、医药、机械五大支柱产业和袁州医药、奉新纺织、樟树盐化工、丰城煤电、高安建陶、上高鞋革六大产业基地。为了促进各产业基地经济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是当前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当前,沿海各地的涨薪潮,使沿海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了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宜春各级政府应抓住当前有利的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本课题在对沿海各地企业的加薪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宜春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建议,这对加强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已基本实现,但由于针对上述出现的新情况,应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以期研究出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宜春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课题组将持续关注宜春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将改变研究思路、更新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范围以取得更实用、更具有应价值的研究成果

《沿海涨薪潮对宜春招商引资工作的影响和对策研究》课题组

2010.12.25

第四篇:小学品德课课题结题总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1世纪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也使现阶段的学校德育面临许多矛盾。多元道德的并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道德的多元发展和德育面临的矛盾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学校德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小学德育课程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广大师生面 1 前。它与以往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例如:如何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如何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如何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

鉴于此,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定名为“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本研究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加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为目的,探索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重点突出如何使教学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如何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本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道德潜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所谓“生活化”,即遵循儿童生活的原则,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引领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所谓“活动型”,即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他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习得社会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感悟做人的道理。

所谓“探究式”,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引导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习做人,全面发展。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依据生活德育理论、活动德育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境交互决定论等理论,在继承和弘扬小学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及策略,探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 教学理论,为形成小学德育课程的一套新的教学理论不懈努力,为新课程的实施、为提高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提高新一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形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出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

认真推广实验经验,提高课题效率,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四、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研究目标:

1、探索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在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反映儿童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2、探索符合学生品德发展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力争在如何激发学生道德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鼓励学生道德实践、养成良好道德行力习惯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几个方面的研究。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如:联系生活、自主感悟、合作互动、社会践行等方面的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及实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2006、9——2007、3),发动、准备阶段。召开开题会议;成立课题组,选择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07、3——2010、9),实施实验研究阶段。各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接受总课题组调控指导。分为二个小阶段:

A、(2008、9——2009、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

B、(2009、——2010、9)侧重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课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三阶段(2010、9——2010、12),总结合成阶段,完成课题。以著作的形式呈现。

实验方法:

行动研究法。遵循行动原则、发展原则、生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对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学生品德发展特点、适应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模式、方法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边分析研究,边行动改进,以提高研究质量,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我们课题组总结出的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有:课前布置,自主准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小组交流,互动探究——多元互动,渗透德育——深层探究,导行激情——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一)课前布置,自主准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布置引导下通过“搜集资料、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获取事实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物质或知识的准备。因而重视课前的收集是非常必要的。怎样收集整理呢?学生要在成人(家长、老师等)指导下,通过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搜集资料。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收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儿童对资料整理、筛选、整合,利用资料来交流和分享信息。

(二)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并且通过师生对话明确本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拥有一个好的气氛和开端,这一环节的师生对话讨论应围绕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展开,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价值不大或与本节课学习目标关系不大的探究问题教师应给予梳理和取舍,让本节课的学习探究目标能明确而集中,这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性的基础条件。

(三)小组交流,互动探究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在学习小组内梳理、交流有关资料(包括个人收集的和教材中提供的),进行初步的组内探究,对在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环节中明确的探究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一环节的有效性关键保障是让小组学习是高效的,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分工,设计好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记录员等,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交换角色,让学习小组每一个成员能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并且有新鲜感。

(四)多元互动,渗透德育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和师生间的多元互动,对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思想品德的陶冶教育。本环节要发挥好小组间相互启发、辩论的作用,深化小组内原有的认识和体会,体现思想碰撞可以深化认识的原理。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很好的组织、引导小组间的交流或辩论,杜绝无效的交流,引导交流或争辩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深层探究,导行激情

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深化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环节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探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否找到深入探究的突破口。指导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价值之一,本环节要着重引导学习产生 7 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进行行为实践的积极愿望,让我们的课堂有生成有提高。

(六)拓展知识,迁移发展

1、这个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拓展活动进一步拓展知识,改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认识,巩固和发展课堂所得。可以开展的活动有: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实践活动、手工活动,倡议宣传活动、表演活动等。体现课内外融合,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性。

2、课改氛围日趋浓厚。本课题既是我校的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为校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担任,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3、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生活化 活动型 探究式

—— 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汶上县汶上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0-6-1

第五篇:课题结题总报告123

《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总报告

《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序言:本研究总报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活动引领;研究的目标;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动起来的趣味高效的地理课堂;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首先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接着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最后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是行为研究法辅以逻辑归纳法、文献法、调查法。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分准备、实施、结题三个阶段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和影响,其成果体现在四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2.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3.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4.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课题通过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探索出有效的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从而实现地理课堂的生活趣味化、自主化、高效化。

关键词:活动引领、情趣化、自主化、高效化。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县地理学科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 课题。2015年5月该课题立为市级课题。课题组共有6名教师。

现将课题组的实践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标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设置了活动式课文,纵观我们的地理课堂,有些教师不重视活动课文教学导致远离学生兴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低效。所以我们确立了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研究问题。

其研究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活动课文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活动贯穿地理课堂,让课堂生活化。教师要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让学生感受、领悟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并能有新的突破。

以活动引领的课堂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课堂,即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促使课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案例的情境,情为之所牵,意必为之所动。能够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心理,促进学生思维的觉醒;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源,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实施阶段的重要工作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的顺利进行。

五月,课题立项时,经过课题组成员的交流、讨论,由负责人做了具体详细的开题报告。

在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探索“以活动引领”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最终构建以活动引领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课堂。

我们要把教学活动“活动化”:“从生活导入——在活动中教学——回归生活”。“生活中导”,即课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地理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活泼有趣的生活地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和学习探究的兴趣。

活动中学,以活动课文为载体,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创设特定的生活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接下来是“生活中用”,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第二,在开题报告中将研究内容细化为三大方面 1.创设利于学生活动的学习情境。(1)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通过媒体、信息、语言交流等唤醒学生的经验感受,把遥远的地域风情拉到身边来,由生活导入课堂学习;(2)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转换角色,走入教材情境,融地理学习于生活认识中;(3)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把生活中的游戏如画画、拼图、制作、编儿歌等变为学习的方法,在动手、动口、动脑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4)运用活动引领的教学方法。活动引领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式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可以上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5)练习巩固形式多样、有趣。可以课末进行分组竞赛检测;可以用课内所学来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在课中设计游戏记忆,如编顺口溜记国家名称、猜谜语记物,绘图记地形、线路;还可以板书留白生共同完成,教师在学习中先板书绘图,记忆时由学生来填名称等等。练习巩固也要让学生爱学爱记。(6)使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是平易和谐的,民主平等的。教师要放低姿态,有时是学生的朋友与生一起探索学习;有时是学生的学生,乐于向学生请教;有时是学生的师长,做精到的点播与讲解;有时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与学生一起开辩论会、研讨会、交流会等;有时是学生的欣赏者,适时的评价激励、鼓舞„„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哪种活动都应是与学生交流、聊天式的,没有架子,不施威严,如春风般怡人,当然幽默风趣更是上乘。教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2.联系生活学地理,使活动贯穿地理学堂。

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内容,这些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的。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事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去采撷,对生活世界的基本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即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种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育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地理课堂是开放探究的课堂,应充分借助活动内容创建充满合作、探究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活动内容虽然在教材编排上单独列出,但在教学中应与正文教学融为为一体,不能割裂,利用活动组织课堂探究,对话,辩论等,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能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巩固重点,高效率的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也可作为课堂演示的内容。充分利用教具,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规律,在动手,动脑,2

动口操作中理解地理知识。

3.在教学中融合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资源。(时事、实例、图文)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要有敏感的地理嗅觉,平时注重地理信息的搜集,关注、收集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广播、报刊图片、生活知识中的地理信息,教学中信手拈来,创设学习情境、补充延展教材、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道理等。

第三,初步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教学模式:即“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自2015年初确立了此课题,我县的地理活动都是围绕课题进行的。一月我们举行了“地理教师生本课堂优质课比赛”,在参赛教师培训会和全县教师评课活动及参赛和听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听课感想的撰写要求中,地理课题组成员都围绕“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构建”做培训,提要求。七月的全县暑期培训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及教研员利用七天的学习时间对全县地理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再次做了“构建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的主题培训,辅导与会每位教师做了模拟教学实践。使这一理念深入每个教师心里。十月课题组结合县局教研视导组织名师和新秀上示范、研讨课,进行了关于课题课堂教学的研讨引领。12月课题组进行了课题案例、和研究经验性论文的撰写总结,以促使课题组成员的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

课题组有四位教师的实践研讨课获县级优质研讨课。有两位老师参加了沧州市说课比赛。2016年3月我们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就课题研究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做了更明确的探讨。4月课题组2位年轻教师上课题研究展示课,由课题组结对名师进行辅导,全组进行交流研讨。

目前我们以总结撰写出了十余篇课题实践研究论文。

经过课题组内部活动及全县性系列活动,以点带面,以课题组为龙头带动了全县地理课堂的改革,初步构建起具有我县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益。

(二)研究实施的主要方法

1.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课题主持人每学期听两次实验教师的现场课或录像课或审看教学设计,进行面对面或QQ群或微信的方式交流、指导。学期中实验教师进行研讨课展示,课题组及全县地理教师进行观摩、交流、反思、总结、改进。每学期课题组进行一次课题案例、论文的交流、评比,总结经验,深化课题研究。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实践、总结中形成以活动引领地理学堂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活动展示了十余节优秀课例及教学案例。课题组教师撰写了十余篇有关课题的经验论文、总结及反思。

3.文献法。我们研读有关书籍、报刊、文献,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4.调查法。研究初期、中期及末期分三次以问卷、访谈式对学生进行课题学习方式、内容、效果的调查研究,从学情出发不断调整研究的内容、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年初我们在课题组会议上对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做了对比,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均85%高于非实验班。课题组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以活动引领的课堂学习明显产生了兴趣。对课题组教师所出生活化试卷比较喜欢。

(三)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主要措施及研究经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1——2015、5)

2015年初确立并开始了本课题研究。2015年5月,立项为市级课题,全县6名地理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接下来,在课题负责人的组织下,又通过研讨,制定、审评、修正了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5——2016、3)

在此阶段中,又分化为模式形成(2015、5——2015、10)和完善总结(2015、10——2016、3)两个阶段。

2015年5月,在“开题报告”的指导下,课题研究顺利展开了。每位课题组的成员在深入学习和领悟“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堂实践: 6月上旬,课题负责人组织各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进行交流、指导。而后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利用暑期培训每人又在全县地理教师中上了一至两节(每节10分钟)课题研讨课,让老师们观摩、交流、反思、总结。在听课、评课之后,归结出课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

2015年9月下旬,组织课题组成员交流会,课题负责人对上学期来的课题实施情况作了深入的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课题组每位成员都上交了两篇课题要求下的教学设计,一篇课题论文,并就课题论文进行了交流。会上,还制定了新学期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其重点工作是要完善课题模式。10月初,课题负责人布置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总结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生活中导——活动中学——生活中用”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对传统课内教学模式的超越,是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流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

10月,进行了课题组青年教师的研讨交流课。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3——2014、5)

4月,进行结题的各项准备。5月,课题组分工进行最后的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果分析

课题研究近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乃至国际密切联系和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1.积极开发了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校内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教具的开发上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如,课题组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用废旧木材块稍微加工一下,使其变成山的形状,然后锯成几片,再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用几根铁丝进行环绕、连接,均可制成“等高线模型”,十分直观。

在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时,课题组成员充分考虑到校外课程资源具有种类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特点,将地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以及国际要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其充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时,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查:(1)近几年,本地种植的农作物是否发生了变化?(2)本地发展农业有怎样的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3)农业用地情况怎样?再如,教学“日本”一节时,将日本今年的3.12大地震融入教学,提醒学生密切关注地震的发展和造成的影响等。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学习先进教学思想和优秀课改经验,大力推广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活动利用中形成了一种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的良好学习氛围。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则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教互学的境界,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树立了正确的地理观念

通过课题实践研究,课题组教师普遍反映:第一,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分析图、表的能力,查找资料、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实验班的课堂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敢质疑,敢评价,敢挑战,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第三,实验班的学生能对周围的生活进行仔细观察、思考,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全球的意识得以增强。另外,在分析一些地理现象或问题时,他们能自觉的从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等地理观角度出发,会说行话了。这说明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提高。

(三)提升了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

在课题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地理课堂实现了由无效、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彰显。2015年底,课题组负责人对全县统考的地理成绩作了一个总结,特别是将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与非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以及2014年年底的教学成绩作了认真的比对。其结果发现,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成绩明显高于非课题组老师,高于以往。由此看来,“以活动引领初中地理学堂”的实践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四)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1.课题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教学中,注重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提高了实验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其中,刘义珍老师对课题模式中“生活中导”这一导入环节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导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孙静老师对“活动中学”这一中间环节作了深入研究。她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例、国内外时事热点等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张增强老师则重点研究了“生活中用”这一拓展运用环节。他将所学新知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探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以及学习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的意义;掌握了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技能,增强了生存能力。

3.课题组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绩。成员中又有2人被评为县级地理学科名师。同时,围绕课题上县级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达15节,撰写课题论文数篇。

四、研究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课题研究过程证明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基本要求和理念,突出了“活动引领”的特点,但在实践中如何使活动深入学生内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讨改进。具体表现为:如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高效化,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活动内容落实之间的矛盾等方面。

经过近一年来的课题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活动引领”充分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作为根本出发点。课题组教师们也在实践研究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切实转变的教学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活动引领”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已初具雏形

五、结题后的延伸研究

(一)组织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和领悟“活动引领”教学理念,加强对先进教育思想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

(二)加强集体教研和网络教研。根据课题组成员分散的特点,尤其注重网络教研,充分利用沧县地理教师QQ群、电子邮箱等手段,开展双周一案例活动,积极进行说评课、经验总结。

(三)课题组成员注意推广研究经验,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举办一些特色研究活动。继续完善和总结“活动引领”的教学策略,并逐步在全县进行尝试和推广。

2016年7月

下载结题总报告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题总报告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 (800字)[模版]

    南宁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结题报告)课 题 名 称 课 题 负 责 人 郭 姿 负责人所在单位 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初级中学 写 作 日 期 2010年10月 一......

    课 题 学习总 结

    课 题 学习总 结 在这学期中,我们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工作。现将本学期的研究工作作一阶段性小结: 一、加强了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科研能力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轰......

    总课题组 结题实施方案(范文模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实验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分课题“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学校子课题实验研究验收结题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总结......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