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

时间:2019-05-13 08: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

第一篇: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

【读书心得】

让教育回归真实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单位:太和县马集乡中心校

姓名:高 蕊

日期:2014年2月20日

让教育回归真实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太和县马集中学:高蕊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的“自由呼吸”。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我校作为太和县课改示范校,积极投身于高效课堂改革,多次受到北京教师报记者及县教育局领导的赞赏。初步形成了“马集真实课堂教学模式”。读罢李希贵老师的书,让我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让孩子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教育回归真实.一.教育让学生心灵之花自由开放

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把受到教育和教育学生的内容丰富的展现出来。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先生逐渐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是啊,这平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实,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感叹学生的难教时,我们是否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爱呢?我们是否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了呢?“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

学生”,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从李老师建立的“学生技能测试站”这种评价方式中,我感受到尊重才是为评价的灵魂。我们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让学生更多的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二.教育让教师享受工作的成就感和乐趣

每一位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个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但都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与启迪。正如阿姆斯特朗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图片来学习知识,那么让他学习文字性的新型材料,他就会难以掌握材料的主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课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的成长。”作为教师的作用就是懂得怎样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所要认识和研究的课题。

教育幸福源于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教师因学生的快乐而快乐着,因学生的幸福而幸福着,这就是教育幸福的真谛。让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感知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享受教育的成功。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写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怎么能够在课

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懈努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才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才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三.教育需要改革实现自由呼吸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李老师说得好:“现实的状况需要改革,事业的发展需要改革,未来的希望需要改革,一路走来,我们需要的正是改革。”

凭心而论,要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但我们都能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李老师的改革很艰辛,但他有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无私无畏,敢为人先,而且他成功了。任何对教育理想的求索都要付诸改革,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总之,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自由呼吸”是一种能力,它的前提是爱心、尊重、平等。“自由呼吸”更是一种博大胸襟的体现,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李希贵的平静的叙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对教育的执著精神鼓舞了我前进,他的成功的事例更对我们的课改、对教育、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心若在,梦就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

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且行且思、继续尝试,在马集中心校课改的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让教育回归真实!

第二篇: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心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一篇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二篇

拜读了周国平老师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后,感觉像遇到了“陌生的熟悉人”,因为周老师所指出的教育观点与我们271教育理念相吻合。

书中说到:“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这正是我们的271教育的信仰--没有学不好的孩子,271教育就是给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可能性提供可能,让每个孩子原本的可能性成为可能。给每一个孩子营造万物共融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都能基于自己的基础,通过自己的努力长成最好的原本的那个自己。

周老师还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最宝贵,第一是生命,第二是头脑,第三是灵魂。现在教育与生命相应的是体育,针对头脑的是智育,针对灵魂的是德育,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和课堂过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智育上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这是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更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我们271教育注重的则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教科书是课程,学校组织的活动是课程,人际关系是课程,吃饭睡觉讲卫生也是课程,总之我们271教育的课程认知是:天地间万事万物,一切一切与孩子生命成长有关系的认知和活动的总和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在这样的环境里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

“教育即生长”,起初是由卢梭提出、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概念,激起了周国平老师的共鸣。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271教育课堂也恰恰提倡坚决捍卫学生中心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让学生自己走心的去认知内化、实践生成,养成了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深思:怎样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一名271人,我感觉很幸运,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三篇

周国平,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学者、作家,我原来读过他的几篇散文,如《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总体感觉是他的散文的美不在语言,不在情感,而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传达出对人生的哲思,这可能和他的职业和习惯有关吧。

周国平不是教育家,然而,“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这是周国平谦虚的说法,因为大家知道,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大量的工作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周国平还尖锐的指出“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所以,读周国平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我的感觉是他的观点真实、辟警,感觉周国平是个真诚实在的人,他不盲从,不逐流,敢于发表自己经过了解和深思得出的观点,单从这一点而论,他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品读。

下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几年来我们不愿回顾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件:一、浙江金华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被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产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过分的关注,一味的要求,终于酿成惨剧。二、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做的事,其思想和行为令人匪夷所思。三、益阳市十三中一名高三学生用刀将其同班同学刺死。原因仅仅是被害者让他倒垃圾,引起他的不满,遂于次日用水果刀连刺王两刀,致使被害人抢救无效死亡。

中学生、大学生杀人的恶性事件可以说举不胜举,然而自杀事件又何尝少呢?前一段时间,我们身边不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吗?他们杀人、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也许因为学习成绩,也许因为男女情感,也许因为与人纠纷,也许因为家庭原因等等等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所有这些都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

一件件,一桩桩血淋淋的触目惊心的惨剧,不得不让我们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找到了答案,孩子们的心理有问题,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些教育的箴言,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简直荒谬不堪,可是冷静思考之后呢,恐怕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实际上,张校长早就多次给我们强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我们学校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更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理念决定方向,也许这正是我们学校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周国平给我们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教育发展的方向,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他像一个战略家,规划教育的前景以及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而实现他的战略目标则要靠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和我们这些冲锋陷阵的勇士----一线教师。遗憾的是,指挥我们这些勇士的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却并没有按照战略家的意图指挥,甚至是相反,所以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时也就好心干坏事,甚至为虎作伥,不幸成为了摧残孩子的帮凶。

当然,我在这里无意攻击政府,中国的国情毕竟太特殊,太复杂,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者,我们的政府不是一直在努力改变吗?

言为心声,敢说出来毕竟也是一个进步,但是我感觉我们说的太多了,而做的太不够了,真诚的希望我们都不要做言的巨人,行的矮子。拯救孩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孩子,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改变自己。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当我第一次周国平写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不是一般的文艺书籍,而是一本关于教育题材的书籍。虽然这本书我没有读完,但是教育的七条箴言点化了我对教育思想,深深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极大的重要性。

周国平作者根据个人的教育成长经验以及与中外古今的教育家的言论,总结出教育的七条箴言。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知识、思想、健康、德育等等)成长,成长就是目的不是要达到某一个终点,例如上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等等,而是要在适应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自己。要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人性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这与271教育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

在2017年11月左右,韩校长跟集团的领导去芬兰国家外出学习,都知道芬兰国家是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韩校长展示出在芬兰国家的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校园环境,教室里的学习氛围、以及墙上张贴出来的学生作品。我看了当时很惊讶,他们为什么课堂上这么自由?我终于发现以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距。

中国教育缺乏自由、老师缺乏自由、学生缺乏自由。总的一个字国家管控太严格。所以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少之又少。

应试教育年代有很多的问题,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现在这些问题还在或多或少的残害着我们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说明之前对教育的本质认知不够,对待教育过于功利化。真正的教育是非常简单的。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性呢?首先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平等对话;我们要求孩子什么样,我们就得做的比这个标准更高,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等等。

关于幸福生活的能力,其实上就是关注精神生活能力的养成。肉体和物质的满足可以带来快乐,但那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应是精神层次的成长,这依赖于阅读能力的养成。

虽然这本书,没有看完,但是许多知识与我产生了共鸣了,有些领导讲过的话,虽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也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读周国平的书,不只是因为他是大师,而是因为他的话语总能叩击我的心灵,曾拜读过他的一本书——《把心安顿好》,感觉受益匪浅。也许有人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很无聊,都是大话套话,的确,我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耐着性子细细读下去就会发现:大师真不愧是大师,虽然看起来说的是一些人竟皆知大道理,细细品来,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内心不断惊叹:是啊,可不就是那样吗?说得真好。这是我初次读周国平书籍时的感受。

说实话,我这个人是不喜欢读书的,这也是我需要做检讨的地方,但是年前开完放假会回到办公室,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周国平的书,我的内心是激动和兴奋的,很高兴我喜欢的书目能和集团主流价值观相互吻合,带着这种心情,我又一次开始了与周大师的对话。

翻开《让教育回归人性》这本书,刚读了两页,就发现“老周”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还是那种感觉,两三句话就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马拉松或许有人说我夸张了,但我读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后来想了想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其实就是我在读的时候不断地将他说的话往自己身上靠拢,这样感受就特别真挚。下面对书中几句发人深省的话发表自己的感悟。

1、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记得经常听人说起,上大学没用,我也曾这么认为过,现在大学生遍地是,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说不定还不如初中就辍学的赚得多。那为什么人们还是对大学趋之若鹜呢?是因为大学给了我们除去知识之外的东西,包括:价值观、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式等。

2、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想想确实有点可悲,适应现实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其实也应了那句话,时势造英雄,在如今稳定和平的年代,似乎大部分人的眼光都变得狭隘了,没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也没有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的霸气,更没有“我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胸襟,有的这是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记得看过高晓松的一个节目——《奇葩说》,有一期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去参加节目,高晓松跟他聊了很多,最后说到毕业干什么的时候,学生说到他只关心能不能在央视找份稳定的工作,高当时就火了,可能是出于对同门师弟的爱惜,更多的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哀叹,他说:名校乃建国之重器,你清华毕业就这么点志向?社会的大潮已经将我们的棱角磨平,我们的下一代难道还要不我们的后尘吗?

让教育回归人性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第三篇: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离孩子近些,离真正的教育也就近些》之感悟

李村小学朱红丽

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去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值此周末拜读了张志勇厅长的这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四个考虑得远一些”、“三个利益的统一”、“三个负责”、“四个竞争力”的解读,感觉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了很多错误的意识。

教育以学生为本。当代的教育已经转型为服务型,家长和社会的口碑是学校立身的保障。我还拿自己上学时教师的标准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我认为教师义务仅仅是教授,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师的成绩。虽说自己今年是上岗第三年的教师,但还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所以自己并没有把时间分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培养上。正如张厅长所说,学生时代的学生的其他素质包括人格、道德、创新等的培养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期,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学生的一生我们耽误不起。教师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成果,而是通过学生的成才来间接创造。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培养孩子不能只看短期目标,即学生现行的成绩,这样的话,学生小学时代的成绩是优异的,但是教师们能保证中学,大学和社会上的成绩都是优秀的吗?不能。教师要高瞻远瞩,以长远目标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生活的本领,教师的劳动成果才能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肯定。以后自己要转变态度,成绩与能力并重为目标,努力朝素质教育发展。

其次自己一直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可是四个月来,似乎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上课经常说话甚至扰乱课堂教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不服之气,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只记住自己对之的批评教育而继续不完成作业等等。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张厅长的这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我应该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教育。一个微笑可能温暖了在学习中迷途的羔羊,一个眼神可能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一次真诚的一对一的谈话可能感化了一颗倔强的心灵。教师都应该向许三多学习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第四篇:让教育回归“本真”2

让教育回归‚本真‛

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艺术又来自于丰厚的底蕴和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有效,高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情智共生的课堂,一直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心、钻研、善思,不断积累、总结,不断提高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教学中,我们应把每篇课文都看作是一个案例,教学前首先分析通过这个案例能给予学生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来确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脚下有路,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培养。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

习惯可以成就成功人生。我们总会认为,孩子还小,怎么会自主学习呢?其实任何事关键都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在不会走之前,一定都想去尝试,我们应该放手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不用前怕狼后怕虎的。这不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学课文,我都是先范读一遍,然后让他们先自己圈划生字、认生字读课文;再在小组每人读生字和课文,小组成员正音、纠错;再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学生在此环节能进行自主学习,发展了他们的识字能力,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会互相教对方,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效果还挺好。这样每个同学的学习效果我只要一问组长就完全了解,并且在小组里是需要一个个当面展示的,学习展示时他们生怕别人看笑话,学习自然就会很精心。

二、让‚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确实有效

在小组学习时,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先给学生引路,先是自学的过程:自己先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圈划出来,然后针对后面的生字表,自己先认一认,再把课文读一遍。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写出来或做标记。其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把生字读一遍,其余认真听,然后指出错误或不规范处;不会的同学由组长负责指导她学会;小组分工共同读完课文,互相指正,纠错。再次小组交流探究:把自己在前面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和疑难处在小组里交流,可以是读懂的问题自己发表个人见解;可以是自己认为是自己的独特之处,向大家展示;还可以是不明白的地方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留到班级集体时解决,老师在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点拨、引导、总结。最后的巩固练习一定让学生自己单独完成,以便检测其学习效果。

三、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9课《乌鸦喝水》一文时,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有的同学拿瓶子装水,有的同学往里边放石子,动作干脆利落。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看,升高了,升高了,水真的升高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同学干脆把乌鸦到处找水喝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特别是看见水时眼前一亮的那眼神,再加以夸大,及最后痛快喝到水的样子表演的淋漓尽致,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演一演故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做魅力教师,圆‚完美教育‛梦想

如何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到成才的目的,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快乐,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还原孩子的成长空间,让教育回归现实。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的生命在自主发展中成长,在教育唤醒中完善。孩子成长是70%的等待和30%的唤醒,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而‚更好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内涵和品质的提升,是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优质教育新的概括和凝炼。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在我们每次的备课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师长的称赞,同伴的认同。你的设计学生喜欢吗?像这样要求合适吗?他们想听你讲还是他们想展示自己的想法等等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时,我这样设计教学: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很勤奋,另一只整天睡大觉。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小狮子身边,你打算怎么劝告这只懒狮子呢?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有的孩子说:‚快醒醒吧小懒虫,今天你的爸爸妈妈出远门了,好几天才能回来,快起来练习本领吧,否则会饿肚皮的?‛还有的同学说:‚小狮子,今天你的父母不让我给你送好吃的了,它说你再这么懒,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啦?快、快起来练本领吧!‛……同学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我随机也跟孩子们开玩笑,班上有个孩子也很懒,我也劝他:‚以后可要好好学习呀,否则也和懒狮子一样长大会饿肚皮的? ‛ 又对另一个孩子说:‚瞧 你这吃的肥头大耳的,靠的全是父母呀,再不勤奋学习,等你的父母年龄大了你靠谁呢?‛同学们又是一片欢快的笑声。可见,一节让孩子沉浸其中的课,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精神愉悦呀!所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你的教学设计下去充分展示自我,去展示、去点评、去完善。做一个像张艺谋一样的电影导演,让学生去‚演绎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他们需要的。

2、潜能是教学的源泉。教育是一个让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发掘潜能的过程。潜能的激发又在推动着我们的教育,这样才产生了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潜能的激发,对于个体能力的延伸是无止境的。它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设置的题目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内,那么当我们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你无法估量的。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会表演得很精彩,也会发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多让学生说,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很能说很会说。多让学生表现,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越来越想展示自己!

3、情感是教学的质量。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否对所学的感兴趣,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信服这个老师。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推动教学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水到渠成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记得有一次,上课之前10分钟课间时间,我处理了学校的一个临时工作。正式上课的铃声响了,我才匆忙的抱起材料跑到教室。一进教室,眼前的情景让我怒不可遏。不少学生在教室里玩‚纸飞机‛,说笑声乱作一团;讲桌上堆满了书本、作业本;桌椅歪歪斜斜,桌面凌乱不堪。我放大声调,要求他们将各自的桌面收拾整齐……自己和学生的心情都被搞坏了。

心情不好,但课还是要上的,于是按预定的教案开始上课。课堂氛围明显受到影响,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愿意举手回答。我越发生气,引导和鼓励的语言也没有心情使用了。于是气愤地说道:‚你们不愿意回答,那就我讲好了‛。本来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我灌输式的讲授给了学生。这堂课明显是失败的。学生可能对知识勉强掌握了,但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情感和态度的熏陶无从谈起。这里面固然有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更有教师自身的原因。首先,教师因事务没有提前到达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其次,当看到学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时,没做到心平气和,调整好个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断升级,应该有的教学调控被废弃,致使教学失败。可见,教师的情绪对教学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及时调整个人的情绪,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和探究的激情,并以此来影响学生,注重激励、启发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这节课,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什么样的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探索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等环节,会让他们学到很多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是学生自己‘长肉’的过程,是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满堂灌的课堂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重知识输灌。现在推行的高效课堂重学生自己拿食,自己吃饭,自己消化。过去容易有拔苗助长的高效,现在的课堂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更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学生也许不适应这个模式,教师也不适应这个模式,一旦大家都适应了,习惯了,掌握了方法,运用灵活了,小组展示交流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名副其实地高效起来。学生还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东西延伸到课外,灵活地运用。‛ 这是贾中华老师一段关于高效课堂的现代新解。

余文森先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讲了一个隐喻,有效性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谁掰的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由此我们对有效教学课堂可以这样理解:第一,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还必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第二,每节课都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第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可见,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并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既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国际视野,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就是成长中的教育家。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教育界浮躁、喧嚣的痼疾,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更找到了成长的阶梯和成功的钥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寻找‛的过程不仅是重新审视、发现、升华的过程,也是走向教育民主、完善人格的过程。只有变昨天的遗憾为今天的反思与提高,才能在寻找中成长。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所以,讲台和课堂应成为学生所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想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那里是他们智慧炫耀的舞台!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逐步上升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完美境界。

第五篇: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的逐步强化,一些学校甚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基本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被淡化,教育评价被简化,教育公平逐渐消亡,而唯有让学生来评价教师,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教育需要“兼容并包”,教育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强化,普遍教师,乃至全社会都认为,就是校长“说了算”,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全凭校长的“一家之言”。教师的教育方法千姿百态,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姿多彩,如果仅凭校长“一家之言”,显然不合时宜。《美国教育》杂志上说:“教育不应该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培养学生勇敢参与学习过程的精神。”《教育角色与发展新探》一书中也指出:“光为‘知识’的教学而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张伯苓也曾说:“只知道压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惜,现在的许多学校教育正陷入“一点也没有用”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而实践证明,惟有先重德育、体育,再重智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光辉的印象: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德育;张伯苓先生的“强我华夏,体育为先”的拳拳爱国教育„„曾激励了多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现在的劳动教育、体育教学能有多少体现?有的也只是《工人日报》上刊载的一位体育教师披露体育教学内幕:“体育教学就是为了比赛,为了比赛胜利,超负荷的训练,可以不管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至于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谁又会给他们多余时间活动?”有的也只有《中国教育报》刊载的有的教师为了不让后进生拖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后退,硬要后进生进行智力测试,甚至智力正常的学生也要说成不正常,以便在考试成绩中可以不算学生数,有利于自己的考核。功利主义教育已到了如此不择手段的地步!!教育的功利性也严重影响的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荣誉”的光圈下,付出的是学生惨痛的代价,据教育部权威统计,初中生近视率超过50%,高中生则达到76%,这对广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还教育以公平,则必须让学生来评价教师,光靠学校领导评价,那样太不可靠。因为,以教育家的身份当校长的学校实在是凤毛麟角,大多是行政上的任命,缺少必须的文化知识修养,有的甚至本身不会教书,只会用行政上的手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指手划脚,以致《教师博览》的编者蔡兴蓉说:“评优秀教师就是看他破坏多少,破坏的越多也就越优秀。”细细想来,很有道理,上级任命的官僚校长,功利思想太严重,功利的校长引领出功利的教师队伍,致使我国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万马齐喑苦读书”的特有现象。中国教育要发展,需要教育家,需要开垦适合教育家成长的土壤,而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基本上已经快把有个性,有思想的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了,甚至一些教师在校长等领导面前除了唯唯诺诺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师的刚正、正直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快消失了!拯救教师,再拯救广大的学生,也只有弱化校长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干预,弱化校长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干预,使教师的个性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天地展现,让每一位学生来评价自己教师的优劣,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否则,把教师的命运寄托在官僚的领导评价之上,除了能让“溜须拍马”的功利教师当上“优秀教师”,其他的还会有什么结果? 中国教育要发展,没有教育公平一切无从谈起,让学生来评价教师,才是对教师的公平,更是对广大学生的公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式的悲剧重演,让教育回归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本真。

下载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教育回归真实读书心得(一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以人为本 让教育回归本真 【摘要】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源仍然是教育的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优质教育的资源不充足。面对问题种种、乱象环生,作为教育人......

    以人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

    以人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老百姓反应强烈的教育质量、应试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择校择班风愈演愈烈的现象,学校减负培训加担的现象,城......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一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一:教育著作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 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

    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一) (5篇)

    管理就是指出目标和方向,管理需要引导,而非推动,让管理回归简单读后感(一)。例:一个老企业家的儿子问父亲怎么做管理:老企业家拿了一根绳子放在桌子上,让他把绳子往前推。儿子就从......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五篇材料)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 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大全五篇)

    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近期拜读了关于教育的一篇文章《让教育回归常识》,回思自己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的传统文化常......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本站推荐)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让礼仪教育回归幼儿生活 无锡市仁和幼儿园 周旻红 论文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出“没有......

    让教育回归本真之路[合集五篇]

    《让教育回归本真之路——定西市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走笔》 陇中曾经苦甲天下,而今教育名噪一方,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定西市安定区近年来打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