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
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二篇:守望教育(范文模版)
守望教育辛勤耕耘
——2010年副校长考核述职报告黄山区耿城中心学校石磊 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题记
转眼间,从2004年负责中小学教学的副校长,到2007年负责小学部的副校长至今,已走过七年。2010年,不论是于我个人还是学校,都是一个继续的发展;我们把握机遇,勤奋磨砺,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收获着鲜花和微笑。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是充实而有收获的,具体工作分以下五方面述职:
一、在副校长的岗位上找准坐标
身为副校长的我,用心谋事、用心做事,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坚持配合为先、执行为先、团结为先、大局为先的原则,在工作上确保做到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配角,维护校长的核心地位。做到不利于维护核心的话不说,不利于维护核心的事不做,以实际行动做维护核心的模范。善于学习思考,善于调查研究,善于深入实际,为正职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真正为领导起到“高参”的作用。忠于职守,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使分管工作条理分明,干起来有章可循。根据上级和校长的意图,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成精品,出工作成果、出经验成果、出人才成果。努力做到了守位到位,让领导满意,下属佩服,圆满完成学部各项工作和中心校下达的工作目标。
二、在朴实的教育学习中茁壮成长
副校长要想带好一个学部,就得有丰富的管理才能和超群的业务才能。这就要求副校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要善于学习,善要向前人学,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下属学。其次,副校长的业务能力也不可忽视,要业务精通,熟悉一两门课程,要坐得下来,学得下去,要带头学理论,用自己的学者形象去影响教师。
一是坚持学习。一直以来,我都比较注重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2010年完成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的学习,并在校长提高培训班上作了“找准坐标,演好角色——关于如何当好副校长的几点思考“的经验交流;完成省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受聘在2010年4月30日区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暨六年级“整理和复习”教学交流活动中作“小学数学新课标‘空间与图形’的结构变化与教学思考”专题发言,受聘在2010年8月12、13日区2010年教师暑期继续教育“备好课”“上好课”集中问题指导培训班上作“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
乐园”专题报告。同时,我征订了《教师博览》、《小学数学教师》、《现代校长与管理艺术》等教育教学杂志,阅读学习。
二是立足教学。一个好的副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教师,我不论是曾经担任校长期间还是任中心学校副校长几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担任学科教学。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成绩优,习惯好,教师爱接班。副校长只有自己业务过硬才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副校长只有深入课堂,才能体验教师的艰辛,找到教育的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与教师同甘苦,共欢乐。一年来本人先后获得区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称号,受聘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印制作业小学数学《基础训练》的编写工作。
三、在扎实的教育科研中走向成熟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城郊学校,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追求“精致、飘香”的校园,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是营造愿景。努力开创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是课题研究。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激发教师活力,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现有省、市级课题各1个,我亲自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研究与探讨”取得阶段性成果,主编课题组刊物第三期六万字,撰写的“以新课程的实践再观‘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结构’的教改实验”论文在课题组刊物第三期上交流。
三是校本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利用课题辐射,分层制订了目标;在校内实施教师打造工程,每学期开展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开放周”“骨干教师引领课”,使教师不断地成熟。而我做为黄山区小学数学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学科骨干,市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学校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每学期在校内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指导教师。“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一年,方军教师等7人,在省、市、区论文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有6人次教师在区级以上活动中公开教学,王春霞、李荣花老师获市、区农远应用新星评比一、二等奖,王国权老师获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奖;指导的、李键、陶慧静、方雪娇等六名教师分获黄山区第三届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称号。
四、在踏实的教育实践中感受成功
做为副校长要冷静地思考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学习别人固然不是坏事,但正如我们上课,千万不能盲目仿效,人云亦云,墨守前人圣人的框套,是不可能有建树的。不敢站在前人肩上去高瞻远瞩,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就不能领导师生去开创新天地。
1、打造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校园环境优美,四季飘香,这一学年我们制作了教师风采录,设计了校名拼音缩写“H”和“C”组成的动感校徽,积极参与校歌的创作,创办了校刊,使学校散发浓浓的文化气息。一学期出刊一期的《金桥》小学生习作4期已出刊,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石磊、、蒋时英、王春霞等12位教师获全国、市、区15人次荣誉表彰。“霞光满林,桃李飘香”,教师们充满爱的教育就像霞光一样洒满耿城校园,孩子们建康成才,处处桃李飘香,2、开展丰富活动,培养多元智能。一是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工作重点,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人心,让锻炼成为师生一种生活习惯,举办了第7届中小学生体育田径运动会。坚持每月一项主题体育阳光活动,大课间活动常态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其中,享受成功”。二是开展常规教育活动,召开家长会,形成教育合力;举行“爱我家乡,爱我耿城”主题的现场作文竞赛;坚持一周一诗词早操后集体背诵活动;6月1日儿童节,开展“与经典同行”古诗词诵读,全体师生汇集学校操场,自编自导自演,通过朗诵、吟唱、诗伴舞、相声、校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好读书,读书好”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显著,一年来,周驰阳等二十六名同学在市、区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
3、承办校际教研活动,塑造品牌效应。一学年,我们共承办三次区内外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接待兄弟学校来访、交流百人次,受到好评。
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这样写:在耿城学校工作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在忙碌中收获成功,在充实中感受快乐。
五、在严实的教育管理中获得成效
遇事冷静,以大局为重,不因私利而情绪满腹至误公,不为小事而耿耿于怀至寻报复,“多琢磨事,少琢磨人”是我坚守的做人、做事原则。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我总是带头遵守,律已严人,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当然也难免出现磨擦,这个时候,我总是“坚持标准,积极引导”,让大伙都明白,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换来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也只有这样才来换来耿城学校美好的明天。如今,在全体教师的同心协力下,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正规,井然有序,深入好评。
2、抓教学常规管理,保教育教学工作顺畅有序。抓各类计划的落实,抓教学各环节,组织召开学部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落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教育教学具体目标。抓备讲辅批考,抓课堂,明确提出:“主导作用到位,主体全员参与,讲究课堂艺术,师生配合默契,精讲多练,层次分明,因材施教,各有所得”。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找出差距与不足,想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年区统测2/3以上学科班级平均分名列区前1/3,小学毕业班数学统测成绩名列全区前茅,2010年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名列全区中心校第一。
3、以人为本,理解互进。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们吃苦耐劳,顾全大局,年轻教师朝气蓬勃,敢冲能闯。做为中心学校副校长、学部校长,不专行独断也不旁听旁信,对于教师工作中的意见我总是专心倾听,细心观察,耐心讲解。在工作中,我总是善于听取意见或建议,遇到问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她们总是不遗
余力地奔走求解,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常与他们进行交流,要求教师以宽广的胸襟对待工作和生活上的小事,通过换位思考,促进相互理解;通过校务公开、个别谈话、座谈会、工会活动等,加强沟通、消除干群、同事、师生、家校间的小摩擦、小误会。我们还坚持周一教师会,坚持学习、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
4、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时刻关注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制定《安全工作教育要求》,每周安排一名领导二名教师值周,全天候关注师生安全;二是由学校与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三是要求大队部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技能,这一学期放假前还特别开展一次以“防溺水”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四是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五是向家长发放安全教育资料,如期初的《家庭教育须知》、期末《告家长书》,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实现了全年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的安全工作目标。
5、做好教师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时刻关注对村校、教学点工作的业务引领。在工作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一年来与教师个别谈心百人次,下村校、教学点视导、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座谈交流三十余次,有力保障了全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点点滴滴谱写了耿城学校的辉煌,一位教师在总结中这样写:学部校长以身作则,积极向上,学校教师辛勤付出,顺势而进,学校工作蒸蒸日上,硕果累累。
回首一年来的工作,和班子成员紧密配合,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履行了职责。忙碌而不庸碌,艰辛而不艰苦,平凡而不平庸,欣慰而不忘乎所以,普通寻常但不简单随意。坚持发扬了“增强服务,淡化权力,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团结民主,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所有工作要相信大家,依靠大家,只有我们齐心协力,学校才会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我希望和同事们一起为耿城学校的明天继续执着地坚守,踏实地耕耘。
第三篇:守望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读《守望教育》有感
□ 杨磊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敬畏源于无知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诗意的期待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是斯宾塞所说的“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杜威所说的“让儿童更像儿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学会生存”?是新课程所提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觉得,这些都是。在这些追问中,我们可能不会达成共识,但却能够以诗意的心境看待教育问题,对待每天的教育生活,就能够走出嗟叹和自闭,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心灵写诗”“聆听花开的声音”,像薛瑞萍老师那样“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像窦桂梅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爱与爱的交流”,“为生命奠基”„„
我们构勒出“绝对”的“好教育”旨在提醒我们现实教育总是不完美的,总是欠缺的。正如刘教授所言:“我们总在追求‘绝对’的‘好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我们现实教育的品质„„‘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守望教育
面对教育,我们心怀敬畏,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所作为。我们依然可以凭借我们的理智和探索的热情,尽可能地去接近教育事实的真相,把握深层教育问题的脉络”。
由于心仪于“为学术而学术”的问学之路,刘教授也就选择了“思与说”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经历了一段教育思考中的浪漫怀想之后,我开始学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历史与现实社会的深层质地,能更多地思及芸芸众生在人世间的诸种命运,从而尽可能避免那种标准答案似的教育言说,保持对教育问题之复杂性思考的审慎。”
于是,在《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中,他在肯定魏书生“能在那个时期就有着还算独到、丰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时,敢于说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种不越雷池半步的技术性改革,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出“让魏书生从神话中走出”;生在农村,在乡村学校教过书,成为大学教授后,他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在《建立农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面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他“把不便说的也说出来”了,在《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他提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距离才可能有宽广的视界”„„
守望教育,或许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只要我们接近了教育的本真,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睛眼、头脑去关注这个世界中与我们相遇的人们,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去反思和审视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常教育生活。让教授为我们描绘了诗一样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第四篇:《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
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五篇:《 守望教育》读后感
穿越时空与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