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漫话》心得体会01
读《教育漫话》心得体会
我细读了一本17世纪的外国教育名著——《教育漫话》。虽然年代如此久远,但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也就是作者洛克的教育观点,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更是收到了良多启发和教益。
洛克一生未婚,或许因为爱情上的挫折而使他在医学、自然科学及实验科学情有独钟,很有造诣,后来又在哲学、政治学上取得众所周知的更大成就。此外,他在教育上也很有成就,这次我所拜读的《教育漫话》成为世界文化和教育的瑰宝之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至今依然大放光茫。
在这本书中,洛克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至今依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我真的很佩服他,同时也倍感自叹弗如。在本书中,洛克提到了有关教育的诸多问题,涉及体育保健、道德教育、以及学问、知识和技能等智育问题。每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书中针对儿童的健康教育提出:因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是“对于人世幸福状态的一种简洁而充分的描绘”,二者缺一不可。在谈儿童的德育问题时提到:反对溺爱、放纵子女;要宽严结合、奖惩结合;提出说理教育、榜样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等等。再如在智育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很有现实意义的见解:不能强迫儿童学习,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迫使学生去注意;主张启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己去向往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教育孩子“要从明白简单的地方开始”,一次不要学得太多,同时也要激发儿童的努力;应当鼓励并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要培养儿童的动
手能力。此外还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于年幼儿童,可以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等等。以上例举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不是很有指导意义吗?学校这次号召我们每位教师都读一本教育名著,现在看来很有必要,至少我这样感觉到了。再不多读好书并用心思考,真的会变得越来越笨,不如古代人也就很自然的事。
诚然,作为17世纪的教育家,当时提出的教育观点有相当一部分在今天也是不适宜的。比如,本书主要论述的是绅士教育,属于资产阶级事业家的教育,只占教育对象的一小部分,个人主义色彩很浓厚。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当然是不能比拟的。我们既要看到他的不足,更要看到他的精华所在,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想到:作为一线的教师,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思考每堂课怎么教学等,这些固然重要。时代要求当今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讲诚信、负责任、有爱心、会学习,看学生应该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但当今一考定终身又让人感到忧心:普遍忽视德行和教养,过于看重智育和分数,而不重视综合素质。这些现状有时让我也很矛盾,怎么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一考定终身是不对的了,可是谁能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法?还是再多读些书吧,我想上面提到的四看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如何操作有待我们不断努力!
第二篇:读《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读书笔记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谎,对于孩子说谎我们经常持的态度是训斥,时间长了就是打,如果稍微轻的办法就是给孩子讲一个说谎就会鼻子长的善意的谎言,其实这谎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要被孩子识破的,且不说孩子识破谎言带来的后果,就这种教育的方法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说谎的榜样,助涨孩子说谎的威风,无形之中我们大人的行为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从我们家长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是想教育孩子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说谎会带来坏处,可是我们的做法与意愿相违背,我们也尝试探索教育孩子的办法,几天读了《教育漫话》中儿童的撒谎与对策,让我豁然开朗撒谎是遮掩任何过失的一种现成便捷的方法,因此它在形形色色的天人群里面都颇为流行,要是儿童察觉不到别人在各种情况下说谎是很困难的,所以,若不特别留意,小心防范,他们是很难不学会说谎的。但是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所以将一个孩子从小带大时,应尽可能地使他憎恶这种行为。
对于孩子说谎的行为,我们应怎样处理呢?书中的办法可以借鉴。如果有机会当着他的面提到说谎这件事情时,应当总是表示极端的憎恶,将其视为一种与绅士的名声和品格绝不相容的品质,凡是稍有信誉的人都不能忍受说还的非议;他是一个最可耻的标记,一个人会因此落到最可羞辱的下贱境地,乃至跻身于那些极可鄙的人类及极可怖的流氓的行列;凡是想和上流社会人士交往的人,或是在社会上还有点声誉的人,对他全都不能忍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不忍则乱大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从小事做起。对待孩子说谎这件事,我们也应当从细小处入手,密切注意孩子初次说谎,注意正确引导,防微杜渐。当儿童第一次被发现说谎时,你最好将此看做他身上的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表示惊愕,而不可把它当做一种普通的过失去责备。如果这还不足以使之改邪归正,当故态复萌,重犯类似错误时,他就应受到严厉的斥责,并遭到父母以及一切注意到此事的人的唾弃。万一这种办法未奏效,你就应当借助鞭笞了;因为他在受过上述警告之后还有意说谎,那就是一种顽梗的表现,这是绝对不允许不遭惩罚,轻易逃脱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知道孩子说谎了,但无论你怎样说服孩子就是不承认,百般阻挠你识破真相,其实真也是孩子说谎后的真实表现,试想作为大人,我们说谎之后自己都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圆场,让自己尽量别丢失面子更不要说孩子了。儿童由于害怕自己的过失被其他人看得清清楚楚,无所遁形,所以他们也像亚当的其余子孙一样会找借口。这种缺点与虚伪相差无几,而且可导致虚伪,对此行为是不能放任不管的;不过医治的方法宁可采用羞辱,而不是粗暴行为。所以,如果有某事要问儿童时如果他最初的答复是一种遁词,你就严厉警告他,令其说出真相;万一他仍用假话搪塞,就应受到责罚;不过如果他爽快承认了,你就因该表扬他的坦诚,原谅其过失,不管有怎样的过失;既然原谅他了,以后切忌不可在因此而训斥他,或者再次提及此事。因为假如你想使他热爱坦诚,并通过经常时间而形成习惯,你就应当当心,不可使他因为坦诚而感到任何极小的不便;相反,他的坦白认错,除了永远不会令他受到处罚之外,你还应该用一些称誉去加以鼓励。假如你不能证实他的遁词里有虚假的成分,你就姑且把它当成真话,并不要流露出一丝怀疑。你应使他在你的面前尽量保持最好的声誉;因
为一旦他知道自己的名声扫地,你也就是掉了对他的一种重要的乃至最佳的支配权。所以你要在可以尽量避免而又不至于助长他说谎的范围内,使他在你跟前不要觉得自己是个说谎者。他说话有时信口开河,与实施有所出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步步哦,一不可原谅他的;是因为这种过时是一直禁止他犯的。假如他不是有意,本可避免,所以再犯就完全是顽梗的表现,对此有意冒犯行为,应严惩不贷。
第三篇:读《教育漫话》心得体会02
读《教育漫话》心得体会
初入教师这一行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洛克的《教育漫话》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学校最近推荐了一些教育读物,我才有幸与这位大师有了面对面的接触。
这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虽然,它距现在已有了300多年,但我认为书里的一些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教育,甚至,有些还是我们现在还望尘莫及的。
这本书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体育部分,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就写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另外,他针对当时家庭教育的现状,做出了许多的描述也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他提出父母对待子女:绅士应该像诚笃而富足的农民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是由于娇生惯养弄坏的,至少是因此受到了损害。他还从孩子的饮食起居谈到了父母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成长,并针对各种情况开出了良方。他的良方都是一些简单不过的小行动,例如: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多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有了健康的身体,如何使精神保持正常?这就是《教育漫话》涉及的第二个话题:德育。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几点我认为至今受用,我也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如:“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还有就是,“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的时候,我也多次因为学
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每一次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后来在我想发火时,我经常提醒自己: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通过这样的方法,我的教学也有所改进。
读一本好书,如拜一位名师。它为我的心灵输入的智慧与灵感之光,让我对以往、今后自己的教学产生深深的思考。
第四篇:读《教育漫话》体会
读《教育漫话》体会
最近几天,我拜读了本学期我校推荐的读物,是英国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著作《教育漫话》,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洛克指出,“鞭挞或呵斥是应该审慎地避免的”。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或恐怖的心理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其中,他把培养儿童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顺从理性”的指导作为教育的核心。洛克指出,必须培养儿童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的思想,并且要使他们具有“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
洛克极端重视绅士的礼仪,即绅士待人接物的礼貌,礼节和风度,特别是要使人觉得青年绅士体格强健,双眼炯炯有神,举止文雅,颇有风度。他为,礼仪能使青年绅士所具有的理智、智慧等美德闪烁出它的光辉。对于一个绅士来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出生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1.早期教育。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一个重要途径是及早培养。他说;“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练习。”使儿童的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受支配的时候就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
2.要求合理。首先,在对儿童的道德要求上,要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不是理智;另一种是父母不能坚持要求。他提出,对儿童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要求应该坚持。其次,对儿童的要求要宽严适时。他说: “无论需要何种严格的管理,总是儿童愈小愈需多用;一旦施用适度,获得效果之后,便应放松,改而采用比较温和的管教方法。”也就是说,儿童年少无知时,管教要严,切忌放纵亲狎;儿童长大知理后,管束可渐渐放宽。
3.反复练习。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在多记,而在多做。通过儿童自己的反复练习,养成道德习惯,是儿童的道德行为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4.榜样示范。父母与导师的榜样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他指出:“耳闻不如目见”,儿童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他反对把儿童送入普通学校学习。主张把“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习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要求导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儿童做出榜样。
在奖励和惩罚的关系上,他主张多用奖励,少用惩罚,体罚更应慎重。如何运用奖励呢?他反对社会上盛行的拿“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的做法。他说:“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否则,等于教导他们去爱奢侈、骄傲、贪婪,满足和鼓励儿童的嗜欲。
在他看来,“尊重”、“自由”、“称誉”、“赞扬”等是对儿童恰当的奖励方法。“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这件事情最初看去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值得去寻求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寻得以后,还要实行),我认为这是教育上的一大秘诀”。特别是当儿童没
有长大,不能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之前,它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
他还提出了奖惩的几条具体方法:(1)儿童值得受人尊重或被人羞辱的时候,其他各种可爱的或可厌的事物应该伴随来到;(2)父母对儿童冷酷的时候,周围的人应表示同样冷淡的态度,即教育态度要一致;(3)父母实施惩罚后,要等儿童改正错误才可改变脸色,即教育态度应连贯;(4)为了维护儿童的名誉,不要当众宣布儿童的过失,要背着别人私地里执行,儿童应手赞扬的时候,应该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
这些教育儿童的方法,我以往都没有特别注意到,今后在工作中一定加以注意,并和我们的老师相互交流,努力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爱上学习,热爱生活.
第五篇:读《教育漫话》有感
《教育漫话》读后感
九渡河镇中心小学惠慧
偶然看了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他是绅士教育论最系统的代表作,为培养社会型人材而写的,它是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主要论述“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十分通俗易懂,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有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只有大师才能写得出来。书中的许多话都能引起我的思索.有些话引起了我的警醒,我想我们教师的工作要比医师更重要。若不是每位老师认真对待每一堂课,那么也许会培养出更多的庸医,伤及更多人的性命。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它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由此我意识到孩子要从小培养习惯,应从学初就让学生明确班规知道如何做才是对的。而我们在真正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鞭挞的方式,其实这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应该做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想:无论是什么事情,假如他不高兴去做的时候,却有人去打他,用恶言恶语去骂他,非要他玩不可,形式很美观,质料很贵重,里面盛着的东西总不能使他感觉到好吃一样。与此同时,这种棍棒教育在实行的时候,学生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时他们便越会放任,显露出的势头回比约束前更加强烈。
读了《教育漫话》,让年轻的我进一步去思考,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办学教学都有很高的启发和反省,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且反思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根据读后所想,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教育应该养成哪些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优秀品质和独特个性。
一、健康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间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地描绘。”这是《教育漫话》卷首第一句话。约翰•洛克在书中主张,孩子应从幼年起就进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提出童年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过户外生活,多做户外活动,多接近自然,多游
泳,用冷水冼脚从而锻炼意志;饮食要清淡,多吃面食,少吃肉腻食品,不饮烈性饮料;多运动、多睡眠、多呼吸清新空气等许多有益的、具体的见解。约翰•洛克把健康区分为身(身体)、心(精神)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是“能工作、有幸福”的基础条件。“凡是身体和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便得到别的种种,也是徒然。”因此约翰•洛克要求家庭教育要充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着力养成孩子健康的品性。约翰•洛克的“健康”品性,既包括对健康的自觉意识,也包括科学地生活的常识。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家庭教育必须把保障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作为最基础的环节,要采取科学的教育、培养态度和方法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学会客观地对待自己,学会倾听和表达,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压力,控制心态平衡的方法,学会理解和支持他人,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使孩子远离心理疾病,发展健全的精神。这点在我们的社会社会生活中尤为重要。
二、习惯
《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的见解是:“孩子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到来,许多事情他应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良好的原则和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习惯可以在这里是这样,在其它情形下也是这样。” “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习惯是经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去自觉的行为方式。约翰•洛克认为,习惯的形成过程“是给予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之在儿童身上固定起来;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可发生作用了。”这个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言行、品质、个性,说到底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而已,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优秀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教育要着意养成孩子的好的习惯、优秀的习惯、形成将来成功的习惯。好的习惯很多,积极思考的习惯、谦逊的习惯、全力以赴专心致志的习惯、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等。从小处看,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提问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善于反思的习惯,甚至于约翰•洛克提到的早起早睡的习惯、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等。教育要努力发现和保护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优秀的行为,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三、分享
分享意味着彼此共享,分享意味着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漫话》中约翰•洛克提出,教
育要培养孩子与兄弟姐妹、与伙伴、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和快乐的品性。他说,“关于取得事物与占有事物,你要教导孩子,使他们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分给朋友,一点也不要为难,不吝啬,使他们从小就从经验中知道,凡是最大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而且还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分享”可使兄弟姐妹之间来得更加和睦,更有礼貌,且同样推及旁人。“分享”可使儿童养成温厚、对人和善、慷慨、以及得到一种快乐,视为一种值得自豪的事。的确,使学生学会分享,可以使他们学会在关心、欣赏自己的同时,同样关心欣赏他人,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团结合作,有效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效地走出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积极接纳他人和换位思维的技巧。最终,“分享”的品性有利于他们毕生的健康成长。约翰•洛克多次强调,“分享”的品质要从小加以培养,“使儿童经过不断的练习,便能把自己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而不觉为难。”“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要加以培植。”儿童的美德应“建立在大量与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或好的东西去给予别人上面”。这些见解和教育要求无疑都是有益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别人,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一代的性格通病,而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约翰•洛克所提到的这种“分享”品质的培育又是何其缺失。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弥补的根本缺陷,那就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情境会造成孩子的独占性格,而缺乏与他人分享的宝贵经验。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理性、有同情心、有爱心,一个根本不知道关心人、同情人、爱别人的孩子必定会生出阴暗的心理,整个心灵人格也不会健全。因此,必须认真记取约翰•洛克的教诲,在家庭教育中充分注重孩子的分享品质的培养和训练,父母应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学会爱人,学会移情,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民主与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事物、分享知识、分享快乐、分享情趣和其它经验,从而使他们的个性保持健康和丰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因此,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总之即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