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读《江西教育》有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读《江西教育》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只有保持学习意识,才能使教育事业走在时代的前端。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教育经验有限,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自我教育对于我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向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然而,给我更多帮助的是《江西教育》。从四年前第一次邂逅《江西教育》至今,《江西教育》已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传递了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展示全省先进的教育工作成果,它还将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作为典型示范,传播优秀教育经验。
四年前,我向一位同事倾诉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桩难事时,他将《江西教育》介绍给我,让我从中寻找答案。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江西教育》,其中的内容让我深感震撼。《江西教育》介绍的创新教育思维和先进教育理念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它提供的许多教育方法令人耳目一新。这样一本既专业又实用的教育类杂志,值得每一位教师细心品读、专研,并将适合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作为全省教育工作者共同拥有的学术交流园地,《江西教育》始终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解读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解析时下教育的热点问题,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大量资源以及宝贵教学经验。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所关心的教育问题,就是《江西教育》所关注的。在课改问题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之际,《江西教育》刊登大量文章深度解析这一问题,解除疑惑的同时,为课改提出各种可操作性建议。其中一篇文章——《课改管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指出,立足本土,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符合新课程特点的校本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江西教育》始终走在全省教育最前沿,指导全省教育工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一直以来,《江西教育》打造的“教育时评”、“苦味茶”、“育人艺术”、“杏坛沙龙”等栏目受到全省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精品文章数不胜数。《魏书生心理教育探析》一文对我影响深远。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来,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这篇文章从自信心教育、挫折教育和反思教育三个方面分析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育人先育心”、“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科教学应注重心育的功能”等理论成为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江西教育》的各式理论精华成为引领教育思想的航标,帮助教育工作者改进和完善教育工作,推动全省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视角独特是《江西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它总能发现教育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环节,它也常常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对象。《江西教育》中《谁来保护教师》一文引起很大的轰动。在教育领域里,对学生的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相比之下,对教师的保护显得极其微弱,保护教师问题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江西教育》借由热点新闻将保护教师问题推向大众视野,使得教师的正当权益得到应有的关注,让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尊师重教”的意义和重要性。《江西教育》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工作中,它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它提供
大量教学理论知识,让我不断完善教学、充实自我。在生活中,它和我产生共鸣,同时教给我很多教书育人的道理。
《江西教育》是我的教育生涯中最好的老师、最贴心的朋友!
第二篇:以读品文——听《葡萄沟》有感
以读品文——《葡萄沟》听后感
3月29日,我在本校多媒体教室聆听了小张燕老师的公开课——《葡萄沟》。本文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产生喜爱之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不仅因为这里有最好的葡萄,更因为这里有热情好客、勤劳能干的维吾尔族老乡。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低段孩子又具有好奇、好动,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的特征,课堂内容不丰富或者情境太过枯燥,听讲就很难长久坚持。本课中,张老师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以情感陶冶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整堂课设计了许多朗读环节,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读懂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以读品文,这种方式值得学习。
(一)了解新疆
首先张老师以导游身份,通过一段优美的导入语描述,带学生很快地回顾了近期游历(学习)的各地优美风光、风土人情。接着,以地图定位,学生明确新疆的位置,了解新疆(新疆维吾尔族)、吐鲁番和葡萄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借机教学“疆”。之后,师生交流以初步了解新疆,激发学生的亲近、向往之情,如:新疆舞、新疆水果多、新疆人很热情、那里有火山有沙漠有正宗羊肉串,更有最好的葡萄等。
(二)走进新疆
“你认为新疆葡萄沟是不是一个好地方?”张老师先以这样一个大问题,带着孩子走进新疆,初读课文。读完课文,又引导学生交流对葡萄沟的认识,在交谈中了解葡萄沟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特别是那里的葡萄很受人们的欢迎。张老师又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课件图片直观、形象地展示葡萄沟各种水果,图文并茂帮助强化识记生字和理解词义,借一遍遍的个性朗读让学生产生喜爱之情。
(三)感悟好地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在“游客们,你最想了解葡萄沟什么呢?”一问后,张老师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这段话由四个句子组成。
1.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
1)问梯田;2)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葡萄沟的“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3)板画梯田。
2.“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1)采用板画、板贴和对话交流方式理解“茂密”。张老师拿出葡萄叶让学生在黑板上粘贴,一片一片粘贴,理解该词表示枝叶密密麻麻。教学方式更直观,学生的感悟更深刻。
2)角色感悟读。引导学生“钻进去”感受葡萄架的清凉、舒适,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一遍遍多形式朗读,深入感悟葡萄沟整体景观的美并自然读出凉爽的感情。
3.“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句话引导学生体悟葡萄的颜色多、色泽美。
1)多色葡萄图片,辨颜色,体会颜色多。
2)通过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感悟葡萄色泽美。
3)最后,带上自己的心情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这里教学以“送葡萄”形式展开,抓住重点词“吃个够”,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可能因为葡萄只是图片,部分学生感觉不太真实因而感悟就不太深切了。感谢学校举办这样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比赛,让我有幸欣赏和学习一位位老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希望这样的活动办得更多,让我们也能学习更多、成长更快。
(一办施云华)
第三篇:读《江西教育》有感
读《江西教育》有感
阅读的好处不言而喻,有诗为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无不强调了多读书的好处。阅读《江西教育》这本书一直是我的爱好,它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读了《江西教育》心中颇多体会,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更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怎样教书育人。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飞美国》的作者别出心裁,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的,以教育为己任;以自傲为动力;以爱为根本,我想《江西教育》这本书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吧!
《江西教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文明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了独特人格魅力!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会开出令人不满意的花朵,如果我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继续着“教与学”,这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要想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江西教育》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 在课堂改革中,有了新的教育质量观,还需要重建新的教学评价标准,重建新的好课标准,只有这样,课堂改革才有方向。金伟局长认为:“在好的课堂上,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教师不仅仅关注教学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坚持知行统一”,“不仅关注学生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交流与合作。”要达到这一好课标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如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因为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基层的执行者,他们离学生最近。如果没有好的教师,课改岂不成了空中楼阁?那么,好的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金伟局长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课堂中的角色,切实换“师本位”为“生本位”,沉入课堂的底部,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师长”为“学长”,真正从学生的成长出发,为学生成长提供必需的阳光与营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智力,展示学生的魅力,将自身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紧密对接,这样,离好教师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小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应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授型教学”,向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互动型教学”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受到实效。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给与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定改正的措施。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的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应指导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一个教师的胜利青春不能保持,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 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学海无涯(读《江西教育》有感
学海无涯
——读《江西教育》有感
乐平市洪岩镇段家小学甘水良
我是从部队转业分到教育战线的一名普通教师。说句心理话,无论是从教学水平、班级管理和育人艺术方面都与正规的师范生相差甚远。但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努力,我以成为我镇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乐平市优秀教师,洪岩镇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除了我勤奋工作之外,主要归功于有一位良师益友一直伴随着我,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它就是——《江西教育》。它亲近一线,时刻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江西教育》,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教学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江西教育》介绍了很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案例。这些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的好论文,都是这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从中可反映出我们的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寓思想
教育于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厌学变为想学。通过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纠正学生的偏见,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多赞扬,多鼓励,多赏识。小学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贪玩,缺乏自觉性,平时在家里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娇生惯养。此时,我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从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
《江西教育》中的论文还有很多善于如何当好班主任,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的经典论述,对于我这个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很有帮助。现在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占20%多,留守儿童占70%多。他们缺少父母的管教和温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些心理上、性格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让孩子们改掉这些坏习惯,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努力的大工程。作为班主任,这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江西教育》,我学会了如何把握表扬与批评的适当方式,如何使批评变得甜蜜,如何爱着批评学生。
《江西教育》“生活”栏目我十分关注。里面的故事几乎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是我想写却写不出来、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事情。通过阅读使我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工作境遇,体会到他们对教育的赤诚,对孩子的大爱,对责任的担当。我要学习他们水滴石穿的教育精神,学习他们百折不挠的教育毅力,学习他对教育执着的信仰。
《江西教育》使我开阔了视野,它抒发着教师的人文情怀。刊登
着许多优秀课堂设计,它让我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它使我懂得了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因教育而带来的快乐。从而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江西教育》,你是我的好老师,你让我在奋斗的青春里灿烂着自己,让我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断茁壮成长。我永远喜欢你。
第五篇: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
读《以文化人》有感1500字
占柳英
《以文化人》,在我拿到书的第一个星期,就迫不及待的读完了一整本书,被书中的很多内容深深吸引了,所以,那几天就一直在看这本书,越看越发现自己要提高的有很多方面。
首先谈谈第3章: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带给我的思考。
由于教材的简洁化,规范化,格式化的内在要求,使得数学家当初发现时“火热的思考”变成教材上“冰冷的美丽”,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形态是静止的,内隐在知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常常要从数学史,数学哲学以及人类文化学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数学,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发展,而且要关注数学的研究者……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返璞归真,将课程形态的数学“冰冷的美丽”还原为数学家们“火热的思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种能力,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种基于数学文化的挖掘教材分析视角与自觉,教师要从熟视无睹的教材知识的逻辑链条中去捕捉知识背后的“潜台词”,在陈陈相因的教学习惯中追问知识的来龙去脉,要从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去挖掘蕴藏在水面之下的曲折动人的数学故事。
所以我的思考是,如何去捕捉?追问?挖掘?自己本身的数学文化底蕴就很少,所以很多大师的课我们驾驭不了,是因为我们的功底太浅了,内功不够。
希望自己以后在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中,经常思考并进行一系列的追问:为什么是这样?是谁规定的?一定是这样的吗?还可能是怎样的?除了具体的知识外,学生还能获得些什么?只有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处理由肤浅趋于深刻,才能真正的教给学生更多,才能做一个讲道理的教师。、再来谈谈这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带给我的思考。本书的第四和第五章让我在案例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了怎样去以文化人!
本书96页,告诉我们要深入地去挖掘蕴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元和文化丛,才能寻求在此基础上实现深入浅出。
从书中了解到数学文化丛的挖掘,有以下基本路径,数学内部的联系,数学与哲学,艺术,历史,德育教育,社会学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阅读,而且可以从上面几方面入手,才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深深地觉得自己的数学课更多的是就着知识教知识,()数学课很多时候被上成了解题技能计巧的训练课,学生虽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却依然难以领悟到数学的精髓,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像我每次用电脑做表格一样,知道要在word中做,也基本能完成,但在做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自己也不明白是哪一步出现了错,每次都是通过请教婷婷,她一看就知道我是哪里出问题了,我想,这也是很多学生每次做题目时心里所想的吧,明明我是这样做的,一步一步下来,怎么就是错的呢?心中有个大大的疑惑,说到底,说明我还是对电脑的功能不了解,出了问题也找不到原因,所以每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我对她的认识是片面的,割裂的,我想学生也是一样的吧,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知识体系,他们才能更好地解题,而不是就某个知识点做某道题!
书上146页的案例2《万以内书的认识与表达》,片段2看图写数,将学生学过的四种计数方法集中呈现,由一开始的板条块的计数方法原始且麻烦,到简图法,更加简洁和优化,再将简图符号非本质特征弱化,同样的小圆片,放在不同额数位上,就表示不同的数,从而将位值制的思想进一步凸显出来,并问:以上几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说,它们都是满十进一,最后引导出,十进制,这一段教学片段,回溯到计数法的源点,浓缩地再现从板条块,简图,位值图到算盘的演变过程,这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味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成长性,建构性,对学生无疑是一次思维的历练与智慧的启迪!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明白原来可以将这几种计数方法放在一起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十进制以及符号话思想,我的内心真的是心生佩服,这样的设计让我深深的震撼,同时,明白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多,在教学路上,我也只是一个初学者!庆幸的是,一直与书为伴,从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