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与人生》有感5篇

时间:2019-05-13 08: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教育与人生》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第一篇: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曾经读过一句话:改变人生的根本方法——圣贤的教育。当时对这句话怀着几分怀疑的态度,近日,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对这句话倒是有了颇为深切的体会,明白了何谓“圣贤的教育”。

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书中提到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即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他的具有创新性和远瞻性的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叶圣陶先生将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上,70多个春秋的积淀,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他的教育思想也显现着整个时代的烙印。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的1919年,他就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精神、理想、价值、目的,对于儿童、学习、知识、课程、教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观念和见解,而以此为源头,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中问题的不断涌现,他的思想也逐步深入、升华。而《教育与人生》在阐述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的三大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观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其先前的教育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也是叶老先生教育观点的精华部分,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在本书中阐释清楚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书中选取了《教育杂谈》、《眼窗随笔》、《如果我当教师》和《读书和受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的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它的终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叶圣陶先生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也体会到了其教育理念在不同时态的不同意义和新时代的新的内涵。《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叶老先生书中总结的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具体教育观点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具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与人生》与当今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体现着叶圣陶关于教育的最具真理性的,对当今尤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已然改变了初衷,即使教育的形式千变万化也不过是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在高考的指挥与约束下,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改变命运和服务于谋生的工具,具有了功利性。小学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初中的升学率;初中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高中更是与升学率上线率密不可分。老师学生们千辛万苦就为了一纸通知书,教育的目的俨然已经脱离了人生,德育美育虽然也在被慢慢重视者,但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单一的重视智育。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的宗旨又变得十分必要。我们再来看叶老的教育论著就会有受益匪浅的感觉。原来,一切都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前辈已经总结过的,真理已经存在,而现在只是真理在实践中的一点曲折。

当前很多不良教育现象,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表现,叶老对这些现象和表现都提出过自己观点与意见。

现在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并不在学习本身,而是更多的重视写在纸上的成绩,然而如果这唯一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会使得内心与人生统统失衡。那些成功跨过高等教育门槛并利用高知识含量的技术危害社会的人更是呈现递增趋势。为什么?教育究竟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什么?教育应该有什么功能?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难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才出现的吗?显而易见不是。读过《教育与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叶老在1934年就已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非老生常谈,仍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再来看目前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课改,几十年的填鸭式教学,在新形势下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客位置,其实,这也不是近几年才新提出的议题。在1954年,把学生当瓶子,上课就是拼命装瓶子的教法一出现,叶老就写了《“瓶子”观点》这篇文章,文中敏锐地指出:“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化合作用。两种作用都不起,还有什么旁的作用呢?”在今天叶老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依旧流行。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届尴尬的死角,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而事实上,叶圣陶对于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危机早就说明过了,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学晴窗随笔》、《我呼吁》等文章中尖锐指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诸如此类的真理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在现在也依旧如此。这些文章与论著的集合,是值得人们欣喜、骄傲与回味的!《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中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大家细细研究与探讨的。

如果说“真”是这本书的灵魂,那么“简”就应该算是这本书那美丽动人的皮囊。这里所说的“简”,指的是读者读起来简单便捷,这个“简”主要体现在它的编排形式。

现如今文艺理论作品铺天盖地,如果能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中尽可能简便的掌握某种思想或理论丰厚的内涵,那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而《教育与人生》娴熟的编排技巧和相较成熟的编排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本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导言》、《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在每一辑中又按时间顺序选辑若干叶老原著篇章,这样组成逻辑与历史、结构与过程统一的活的教育学系统。除此而外,在每辑开头写有《阅读提示》,对该辑的内容进行综述与介绍,在全书最后附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参考文献目录》,使该书具有更加鲜明的导读性和指向性,如此简洁便利的编排形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益,这也算是该书值得肯定与赞誉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从所选文章的代表性还是从所选文章的编排形式亦或是从所选文章所能表现的观点与想法等方面来看,这本书都能很好地完成引导读者、教育读者、帮助读者的任务,使得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掌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本便民利民的好书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回味吗?

第二篇:读《幽默与人生》有感

前几天读到一本《幽默与人生》,主要内容:在人际交往中,大家普遍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接触,喜欢与幽默的风趣的人一起工作,共同生活。而幽默风趣的人本身也快乐自在,所以幽默对人对已都有好处。

美国的一家咨询机构曾经做过一次别出新裁的调查,“你身边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本以为回答会有一个丰富多采的结果,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性:懂得幽默、富有幽默感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其实很多的成功者都善于幽默,幽默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形象、增加了人格魅力,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同情、理解、喜欢与支持。毛泽东、林肯、丘吉尔等中外名人都是善于利用幽默技巧的大师。例如:在转战陕北时,毛泽东率领队伍夜进田家湾。十几个同志与毛泽东挤在一座窑洞里睡,房东大嫂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对不住首长了。”毛泽东笑着说:“我们的队伍太多了,人马太多了,对不住大嫂了。”这样一说,大家都笑了。一下子消除了房东大嫂的不安。书中还讲了一个故事:丘吉尔首相正赤条条地躺在浴缸里时,罗斯福总统突然推门闯进房间,在这尴尬的时刻,丘吉尔神情自若在说:“美国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你面前可是一点都没有隐瞒啊。”这句话立刻化解了俩人间的尴尬。据说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比以前亲密了许多。

其实幽默风趣的人不在于文化的多少或是地位的高低。记得《红楼梦》中刘姥姥就是一个幽默高手:在贾母的一次宴请时,凤姐、鸳鸯择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她的幽默换来了贾府老少主子们的一片笑声,说明刘姥姥是一个善于制造幽默的人。这次宴席,也由于有了刘姥姥,因此一直笑声不断。事后,她意外地得到了许多银子和吃穿日用之物。还有,前两天吃饭时,一个女同学提酒说:我是性情中人,我干了这一杯。另一个男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是性中情人,我也干了这一杯。他这一说完,大家都笑成一团。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权与钱的竟争,少了许多理解和友爱,平常说话都小心翼翼,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郁闷”。所以在工作与生活中,多一点幽默可以使人们和周围环境更融洽,让我们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我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但不善于交谈,更不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我喜欢听幽默风趣的人讲话,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幽默也是一门艺术,以后我要多花点功夫学习幽默,品味生活、享受生活。哪怕是现学现用,也要赢得他人的笑声,更要让我平凡的生活充满欢笑。

第三篇: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我们做人的地方,而且书中众多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学家,现如今仍是很多教育学者竞相效仿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名教师,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要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当然,随

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想、做法并不一定再适合如今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句话虽平实无华,但是却让人觉得震撼。是啊,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学习国外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不用多说,要铭记于心的,试问:世上还有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般有底蕴有内涵,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有人将教师比作给孩子“打底”的工程,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才称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永新的这句话,点出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理应多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国学与人生》,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开阔,只有书读得足够多了,知识积累的足够丰富了,才可以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以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这也正是我未来的奋斗目标。

王小玲

第四篇: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何谓哲学,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

(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

(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

(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最后他指出,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必须树立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首先要培养思考习惯,大家对此会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不会思考?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发生事情时往往凭本能的感觉作出反映,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要掌握整体观点,这点大家不会反对。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就更为圆融。我们平时和别人打交道时,不喜欢听到反面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当中,许多年轻人喜欢有个性,不喜欢说话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人生许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再次,要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给公众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为普通人,也有我们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点的一面,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实际上,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第五篇:读《人生与下棋》有感

怀抱人生

---读《人生与下棋》有感

江西省兴国县鼎龙逸挥中学八(4)班林雪华

指导教师张敏

你教会了我怎样去战胜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困难,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学习。那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词句,仍拨动着我的心弦……

文中说:人生犹如下棋。棋中,赢者要宽容谦雅,输者应恭谦好学,学问之道亦是如此,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而我和学问之道中间则隔了一道永远都不能跨越的深渊…… 输、赢与文中所说差之远矣!当自己考得好时,听见别的同学在说自己的分数很高时,自己心里感到非常的气愤。心想:有什么好的,我的分数比你的高很多。

而就在那时,有同学来问我:“你的分数是多少?”我的心里顿时想开了一朵花一样,美滋滋的。非常自豪地说出了自己的成绩,看着那些人的头想枯萎的花一样垂了下去,那时,我的头不知道扬得有多高;输时,我总是埋怨自己,自己的脾气也像一头疯牛一样乱撞,看了这篇文章,里面的至理名言使我恍然大悟,也正是她泼醒了我,那时的自己……

不懂就问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次的问题自己不懂,想去找老师却又害怕,双脚像是被一根无形的双手紧紧地拉住了,不能前进,自己被一遍遍的如果打败了,那刚刚被打开的一点点缝隙最后还是关闭了,自己只会傻傻的安慰自己:“没有关系,不懂就算了!”

文中的至理名言使我恍然大悟,那一件件的傻事,如果我还会再这样做,那时候的我会躲在自己心灵里的那个黑暗的角落呢?

遇到挫折只会退缩,从不去想既然有这个问题,那怎么会没有解决的方法呢?一样的山,一样的河,一样的森林,再一次地走过去,只会梦想着,河会干,山会倒,树木会被砍光,到自己白发苍苍时,只会怨天怨别人,我会后悔,可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感谢命运让我在千万文章中遇到了她,那句句振奋人心的语句,像一叶扁舟在我的心海里永久的航行。

文中还说道:有些事大局已定,宜速放弃,另谋出路,不可耗空自己;不可空耗一生。

这句话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而我的执迷不悟,已经完全被她覆盖掉,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人生如此,棋道亦如此。文中的人生哲理每时每刻都伴随在我的身边。她,我人生路上的知心友,她是我的警示灯。

人生犹如下棋,这让我深深地感悟……

下载读《教育与人生》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教育与人生》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感悟人生,净化心灵--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读《人生与哲学》有感 曾经看过 傅佩荣先生的《人生困惑问庄子》讲座,从他精彩的讲座中深刻体会到:他从道家思想中的内在理路中分析问题,取其之长,说明他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

    尝试人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尝试人生,从这里开始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对邱学华及他的尝试教学法我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文章和书籍,这个寒假,我有幸从图书室借到了《邱学华与尝试......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邱学华老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老师,用他的毕生精力与全部才思所培生出来的尝试教育,像燎原之火一样,点燃了基础教育领域内原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模版]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永年县实验小学单晓玲 今年的这个暑假,我的感觉是尤为充实。因为我拜读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一书。邱老师的这本书就犹如一把攀高的云......

    读《人生》有感

    读《人生》有感 人,是什么?人生 ,又是何物? 人,是世界之子。人生,是命运的安排。 每个人的人生皆有不同。没有人的人生可以被复制,处在不同时代的众人们都有各自的人生。 在“伤痕......

    读《人生》有感[合集]

    读《人生》有感10篇读《人生》有感1我是在初次听我的语文老师介绍路遥先生的《人生》之后,便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说不定我读了之后也会有所进步呢,抱着这个想法,开始了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