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

时间:2019-05-13 08: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

第一篇: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

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

所谓人生,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于是就开始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强化自身的各个方面,在这个时候,教育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说,教育是伴随着人生的发展而诞生的。

说到人生与教育,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但通过学习人生与教育这一章节后,我发现原来人生与教育自我们呱呱坠地起,便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通过学习,我还明白了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境界,即我们可以利用教育来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高度。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人生与教育的关系。

小时候,我总喜欢跟伙伴们一起到田里去摘别人田里的农作物,每次当我们被人发现时,总是乐呵呵地拿着战利品快速逃跑,虽然心里会有一丝害怕,但是对于这种不劳而获以及被人发现后逃跑的刺激之感却非常喜欢。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现了我的这种行为后,苦口婆心地对我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而我也开始认识到这种偷东西的行为是错误的,于是便进行了改正。同时,伙伴们在我的劝说之下也纷纷痛改前非……我想在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这里体现的就是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教育,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或行为,为我们指导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让我们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教育这一工具,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正因为通过学习人生与教育后,我对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了解了,所以我决定要以此来进行自我教育,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首先,说到教育,肯定离不开学校和书本,所以我决定好好好珍惜在校的时间,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然后利用其他时间多看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从而使我们以后的目标与行动更有意义。其次,在教育的指导下,人们还能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能够利用它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黑白,避免误入歧途。最后,我们还能按照自己的所长和所好,通过利用教育这一工具去成就自己,从而铸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总而言之,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服务于人生,没有一种教育是能够脱离人

而存在的。它是人类整个生存活动的一部分,与人生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只有善待教育才能更好地善待人生。

第二篇: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读《教育与人生》有感

曾经读过一句话:改变人生的根本方法——圣贤的教育。当时对这句话怀着几分怀疑的态度,近日,拜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对这句话倒是有了颇为深切的体会,明白了何谓“圣贤的教育”。

叶圣陶在《教育与人生》中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书中提到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即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他的具有创新性和远瞻性的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叶圣陶先生将其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上,70多个春秋的积淀,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他的教育思想也显现着整个时代的烙印。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的1919年,他就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敬告创办义务学校诸君》、《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于教育的精神、理想、价值、目的,对于儿童、学习、知识、课程、教师等教育基本问题的观念和见解,而以此为源头,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中问题的不断涌现,他的思想也逐步深入、升华。而《教育与人生》在阐述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的三大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观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其先前的教育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这也是叶老先生教育观点的精华部分,就是“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在本书中阐释清楚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书中选取了《教育杂谈》、《眼窗随笔》、《如果我当教师》和《读书和受教育》等几篇文章,清晰透彻的给我们呈现了这一教育理念是怎样由最初的“帮助学生为学”、“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到“教是为了不教”,最后再到它的终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书中我们看到了叶圣陶先生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也体会到了其教育理念在不同时态的不同意义和新时代的新的内涵。《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由此可见,叶老先生书中总结的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具体教育观点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具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教育与人生》与当今的教育形式紧密结合,体现着叶圣陶关于教育的最具真理性的,对当今尤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已然改变了初衷,即使教育的形式千变万化也不过是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在高考的指挥与约束下,教育已然成为一种改变命运和服务于谋生的工具,具有了功利性。小学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初中的升学率;初中是为了提高考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高中更是与升学率上线率密不可分。老师学生们千辛万苦就为了一纸通知书,教育的目的俨然已经脱离了人生,德育美育虽然也在被慢慢重视者,但教育的主流依旧是单一的重视智育。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探寻教育的宗旨又变得十分必要。我们再来看叶老的教育论著就会有受益匪浅的感觉。原来,一切都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前辈已经总结过的,真理已经存在,而现在只是真理在实践中的一点曲折。

当前很多不良教育现象,历史上都有过类似的表现,叶老对这些现象和表现都提出过自己观点与意见。

现在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并不在学习本身,而是更多的重视写在纸上的成绩,然而如果这唯一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会使得内心与人生统统失衡。那些成功跨过高等教育门槛并利用高知识含量的技术危害社会的人更是呈现递增趋势。为什么?教育究竟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什么?教育应该有什么功能?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难道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现在才出现的吗?显而易见不是。读过《教育与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叶老在1934年就已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并非老生常谈,仍有其积极的时代价值。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再来看目前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的课改,几十年的填鸭式教学,在新形势下实在难以为继,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客位置,其实,这也不是近几年才新提出的议题。在1954年,把学生当瓶子,上课就是拼命装瓶子的教法一出现,叶老就写了《“瓶子”观点》这篇文章,文中敏锐地指出:“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或化合作用。两种作用都不起,还有什么旁的作用呢?”在今天叶老提出的许多教育观点依旧流行。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届尴尬的死角,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而事实上,叶圣陶对于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危机早就说明过了,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学晴窗随笔》、《我呼吁》等文章中尖锐指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诸如此类的真理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有重大意义,在现在也依旧如此。这些文章与论著的集合,是值得人们欣喜、骄傲与回味的!《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中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大家细细研究与探讨的。

如果说“真”是这本书的灵魂,那么“简”就应该算是这本书那美丽动人的皮囊。这里所说的“简”,指的是读者读起来简单便捷,这个“简”主要体现在它的编排形式。

现如今文艺理论作品铺天盖地,如果能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中尽可能简便的掌握某种思想或理论丰厚的内涵,那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而《教育与人生》娴熟的编排技巧和相较成熟的编排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本书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即《导言》、《教育总论》、《德育论》、《教学论》、《教师论》、《语文教育论》、《教育诗》,让读者一目了然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在每一辑中又按时间顺序选辑若干叶老原著篇章,这样组成逻辑与历史、结构与过程统一的活的教育学系统。除此而外,在每辑开头写有《阅读提示》,对该辑的内容进行综述与介绍,在全书最后附了《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参考文献目录》,使该书具有更加鲜明的导读性和指向性,如此简洁便利的编排形式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益,这也算是该书值得肯定与赞誉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从所选文章的代表性还是从所选文章的编排形式亦或是从所选文章所能表现的观点与想法等方面来看,这本书都能很好地完成引导读者、教育读者、帮助读者的任务,使得读者能够更进一步地学习与掌握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如此一本便民利民的好书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回味吗?

第三篇:学习“人生方程式”有感

学习“人生方程式”有感

稻盛先生提出,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有时候我们觉着“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就会成功,其实不然,人生的结果是这三者相乘得来的,而决不是累加就可以取得的。

所谓热情,是指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的程度,这是后天的要素,可由自己的意志来掌控;而能力,也可以说成才能、智商,多半是先天的资质,包括健康以及拥有运动神经等。这两者都可以从0分到100分幅度打分。因为是相乘的关系,有能力但缺乏热情的人与有热情缺乏能力的人,人生方程式的分数都不会太高,结果也不会好;相反能力相对不强,但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满燃烧般的热情,这样的人取得的成果,会遥遥领先于那些有能力的懒人。

然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指的是人的心态,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包括前面讲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等等。因为“思维方式”有正负之分,它可以低于零分,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范围内打分,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 “思维方式”走错了方向,那么就是负值,三个要素乘在一起,结果就导致一个应有的负值。

在我们工作生活中,能力可以被磨练,但不会有很大的突破,可以用瓶颈效应来诠释,只要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人生最大的突破主要取决于热情,也就是从事我们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稻盛先生特别肯定努力的作用,强调做任何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努力到老天爷相助的那一刻。一件事的成功很多时候并非取决于外部条件的优劣,更多是取决于做事人的态度。确实,无论是做什么事,你如果不付出真心的努力,终究会完不成或者是做不好。工作尚且这样,其实生活也是如此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要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从这个方程式我们还可以看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足够的努力才是最关键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能力上的欠缺。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能足够努力才能为发挥能力找到合适的舞台。

人生的成功,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想多远才有可能走多远。在为理想奋斗的征途中,要敢于实践,不怕失败,付出满腔的热情和努力,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功找个出口。

第四篇:《诗词与人生》有感

听闫肃老师讲座《诗词与人生》有感

那天非常荣幸能够倾听闫肃老师的讲座。始知道严肃老师,还是因为他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我曾无数次听这首歌,因为《西游记》寄托了我对童年太多的感受。在那个懵懂的时代,不知道唐僧为何如此不顾道途艰险丢弃身家性命如此执著于前往西天取经。直到现在,当每次毅力不够坚定的时候,仍会听一遍《敢问路在何方》,汲取一些力量。所以,即使那天讲座与我的课程有冲突,我还是愿意前往听他的讲座。只是有点遗憾的是,走进会场讲座已经开始了。

我个人来讲是比较喜欢诗词的,也曾坚持过每天早晨读记一首诗,但终究由于学业紧张而中途放弃。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读诗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吧。还有就是诗能带给人美的感受,有的诗还非常有哲理,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比如说杨万里的《竹枝词》有这样两句“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就对社会对生活看得很开,即使在现在,也有很深的意义。当代的诗也有比较美的,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然,说起诗,还是最喜欢讲爱情的诗,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吧。汉乐府民歌中有一首《上邪》我最喜欢,“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就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最令人悲伤地莫过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好事不用背,重在品味领悟其奥妙。

说完诗词,再说人生。当然,诗词与人生是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的,这样做,只是为了条理清楚,因为我表达有限。谈到人生时,闫老感慨很多,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了许多人生宝贵的经验。他讲到人要有四分:天分,勤奋,本分,缘分。天分就不必说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了。说到勤奋是最重要的。就是他所认识的功成名就的,没有一个不是勤奋的。若想取得成就,必须下苦功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本分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一个人要不守本分,必定走不远的。缘分还很重要。说起缘分,总是想到机遇。机遇源自自己的实力的积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嘛。还有就是那珍贵的四句话:阅历即财富,主动即自由,投入即快乐,修养即尊严。说到主动即自由,还有一段小插曲。闫老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时被指派去基层当兵。坐火车几天几夜终于走到营地,看见环境如此之恶劣,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人啊心里一有怨,就会消极,不论做什么事,都懒散,不上心。浑浑噩噩度过了半年,终于意识到,原来这样是不行的。痛定思痛,变被动为主动。因为主动即自由,就这样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涯。关于做人,闫老给出四点建议:宽以待人,诚以助人,旁若无人,得理让人。还有四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还有些比较有意思的话,“对工作多面手,对同伴拉紧手,对自己有一手”。

总之,听了闫老的讲座,收获很多。感谢闫老以八十五岁的高龄仍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们讲人生、讲诗词。我会谨记您的一些话,过一个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也不枉此生。

第五篇:尝试人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尝试人生,从这里开始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对邱学华及他的尝试教学法我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他的文章和书籍,这个寒假,我有幸从图书室借到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邱学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我感慨于他的勤奋,更钦佩他的执着,走近了他,越发觉得他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坚持不懈,敢于尝试创新的人。从他和他的尝试人生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要热爱教育事业,树立远大理想

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此献身,才能有所成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业都不热爱,当然,不会有成功。邱学华几十年的执著追求、艰苦奋进,如果不用热爱来解释是无法理解的。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原本只有高一文化程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农村小学去做代课老师。刚踏上小学讲台,他就立下志愿,要当一名好老师。为了研究小学教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考取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毕业留下当助教,他又立志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争取做小学教育专家。他克服重重困难,理想均一一实现。“文革”后,他又大胆进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有志气、有雄心,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奋进的动力,这是他给我的有益启示。

二、要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勤奋刻苦地工作

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立下了志愿,也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到达到目的,实现志愿必须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勤奋刻苦地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空谈是永远得不到成功的。

在当农村小学教师的时候,他为了编制口算表,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都到深夜才睡,从制定一张口算表,到设计每个年级配套的口算,不知花了多少心血!他曾到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广泛的调查测验,检测学生达72000多人次,由于条件限制,几万人的数据都使用算盘进行分析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由于勤奋,邱学华还笔耕不辍,从1978年到现在,他编著和主编的著作达250多本,平均每年八、九本,总字数达3000多万字。这期间,他还跑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教师做了600多场次的报告。好多人都疑惑地问他:你的时间从哪里来?他说,是用别人休息和打扑克的时间工作。邱学华说自己并没有很高的天分,只是能吃苦而已。我想,以我们现在的条件,如果也能像他那样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

三、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20多年来,尝试教学法从一个试验班发展到几十万个班级,从小学发展到中学、大学,从普教发展到幼教、职教,他靠的仍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道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邱学华到各地讲学,都是先讲理论,再借班上课,大受欢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尝试教学法”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成就了他今天的成功和辉煌。

四、要相信学生,敢于开拓创新

书中介绍了尝试教学的操作模式,有基本模式、灵活模式和整合模式。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练习、初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一些灵活模式,如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超前式等。每种模式的步骤书中都作了介绍,但万变不离其宗,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不变。这与我们现在搞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要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教育学必须合一。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尝试教学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哲学基础、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又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检验,显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在学习了有关尝试教学法理论的基础上,我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力图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邱学华的人格魅力也使我赞叹不已,我坚信,只要向邱学华那样孜孜不倦执着于教学,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一定会一步步逐渐提高。

总之,我认为,正是凭借以上几点可贵的精神品质,才促使邱学华在70年风风雨雨中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成功。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勇敢地向着理想迈出第一步吧,你将会欣赏到人生路途更多迷人的风光!

下载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人生与教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邱学华老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老师,用他的毕生精力与全部才思所培生出来的尝试教育,像燎原之火一样,点燃了基础教育领域内原生......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模版]

    读《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有感 永年县实验小学单晓玲 今年的这个暑假,我的感觉是尤为充实。因为我拜读了《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一书。邱老师的这本书就犹如一把攀高的云......

    学习《教育及人生》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及人学》心得体会 文倩莹 开学初我从教育局秦杰局长那里飘来一本书,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的《教育即人学》。认真拜读后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的......

    魏书生教育与人生

    魏书生——我根本没有什么新思想 讲座主题:教育与人生 一、我根本没有新思想,我只做了两件事 到现在,我说句实话,我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新思想,我只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守住常......

    读《幽默与人生》有感

    前几天读到一本《幽默与人生》,主要内容:在人际交往中,大家普遍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接触,喜欢与幽默的风趣的人一起工作,共同生活。而幽默风趣的人本身也快乐自在,所以幽默对人对已......

    观《哲学与人生》有感

    观《哲学与人生》有感说实话,虽然到现在孙老师的《哲学与人生》中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无可否认,在观看完《哲学与人生》后,还是深深地感触了一番,开始真正的去仔细思考一些......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