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育文摘有感
读《教育文摘》有感
辛庄小学于启松
在假期里学校开展了让每一位老师读《教育文摘》的活动,我认真阅读了学校下发的《教育文摘》,在读的过程中,我结合着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教育是事业,在其献身,教育是科学,在其求真,教育是艺术,在其创新。我被这话深深地感动着,深深地吸引着。当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宽容是老师应有的一种态度》时,我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对一名老师来说,宽容、理解、与教育的机智会时刻影响着我们自己,会时刻影响我们的学生们。
作为一名老师,当然会希望我们进入教室上课时学生能立刻安静下来。但有时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班级中的纪律有些乱时,我们有些教师一进门,就开始要求学生们马上在学生乱哄哄的情况下立刻安静下来,一些小学生是不会在教师的要求下立刻安静的。这时的有些教师就会对学生们进行批评。点几个教师平日就认
为比较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名字,再就是大声、再大声地批评其他学生。
对于我们作教师来说,宽容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采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面是以正面引导为主,用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寻找良性过渡的途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达到有效性的前提,当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内容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已不再喜欢信任你了,这样的关系就是你说的再有理对学生来说已没有任何效果了。
第二篇: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即墨市通济街道办事处山东小学
郭雪丽
也许是受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熏陶,我从小时候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父亲那样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终于,经过自己的艰辛付出,我走到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正领悟到了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话:读书可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使人茅塞顿开,清楚鄙见,获得新知,修养灵性。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那必须借助大量的书籍,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反思,也因为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教育文摘》一书则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提高。
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教学后记让我们睿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向我们揭示了思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工作,我的切身体会是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有11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做个反思型教师的概念自进入学校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时刻铭记。回想起来虽然我一直记着,但是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偶尔来反思一下。看了这篇文章,我下定决心来改一下这个老毛病,以写促思。其实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毕竟从事教育工作就注定要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虽然很辛苦,但我还要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评,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提升。
看到文章后,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么长时间,就以下方面进行反思:以前备课时,有的方面没有考虑到,比如说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于整个课堂气氛的不同,同样,一堂课要备不同的版本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不能拿备过的课本参考,其实这样是很影响备课的实质性的。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反思的不断深入,我渐渐意识到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不适合不同时期的孩子,因而,在反思之后,注意到备课时要顾及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和知识经验,在备课时将更多的时间投放于分析教材,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接受能力,不断反问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还要认真设计教学活动,细致记录观察笔记,用心撰写反思案例,真正做个教育的有心人。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常常会导致教学情境瞬息变化,情况复杂,随时都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很好的教育机智。
机智,首先应该是真诚的。教师应该用心去打造学生心灵的世界,其次,应该是幽默的。因为只有幽默机智教师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其次,机智应该需要智慧和巧妙。
其实,机智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它是要经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的结合,需要阅读和反思的碰撞。在不断的阅读中,不断的改变,也不断的成长,更是在不断的努力。我渴望自己能继续坚持,让我的职业能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三篇: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莱西经济开发区中心中学迟文先
初次拿到《红蕾·教育文摘》这本杂志,马上勾起了我小时的回忆。不夸张的说,在那个年代,《红蕾》是我的最爱,至今还记得那上面连载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等故事。红蕾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农村小学生没有见到的世界。在阅读了《教育文摘》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吸引。这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栏目有譬如《 素质教育大家谈》、《课改与课堂教学》以及《域外视窗》等,觉得越读越有味道,受益无穷。没有想到,20几年后,《红蕾》(教育文摘)又成为了我的最爱。
在2011年第五期的素质教育大家谈中,刊登了庸万栋的《有一种规律叫做慢》这篇文章,读后颇有感触。文中说道,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静悄悄的革命”。是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做教师急躁不得,更不能越俎代庖,需要耐性等待,就如寒来暑往,静听花开一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对于有些学生的回答,你耐心地等待几秒,精彩就在聆听中产生。对学生的违纪,老师有时慢两拍,放一放,冷处理,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更是一种教育艺术。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我班的于伟坤同学,他是初一时从体校转到我们班级的。刚到班级时,他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简直令人无法容忍:上课讲笑话,课后拽女生的头发,还有几次同学悄悄地的向我反映,他拿周围同学的笔和本子。那个时候,经常对他“暴风骤雨”,真是恨不得三两天就能让他“改头换面”,可是收效甚微。我后来反思这个问题,考虑到他的坏习惯是从小学以及体校时间养成的,不可能突然之间来个180度大转变,他需要的需要的是时间,是“和风细雨”。记得一个周一的早上,他一时疏忽穿了拖鞋到校,马上打电话叫他妈妈给他送运动鞋到学校来,我在班级里表扬了他,号召同学向他学习。就这样,我抓住他的一些闪光点,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的表扬他。慢慢的我发现他进步了,甚至眼神都变清澈了。
教育真是一种慢的教育艺术,一种克制的艺术,只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他们就会绽放光彩。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从今往后,我要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我们的心中要有一个原则——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
第四篇: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读《红蕾.教育文摘》有感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对教师的要求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那么在当今社会,对于小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能够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专家型”、“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受到重视,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读书是很重要的。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教育理想,改变传统的教育的观念,真正让自己站在教育的前沿,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红蕾.教育文摘》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需求,从细微之处入手,让拿此书的人感到温暖,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洗涤。
这本书是一本专门面向教育的书籍,比较权威、全面,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知识,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阅读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毕竟是同一个职业,面对的都是孩子,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各自的感受,提出自己的建议,书写自己的疑惑,在碰撞中共同成长,让我们在教育事业的这条大路上奏响人生的凯歌。
《文摘》里面的文章是来自各大教育报刊杂志和名家名著,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到各种教育案例,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专栏,可以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看国外教育概览可以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所但当的育人重任,需要从教者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有了这样一本好书,会成为我们从教路上的良师益友,会引领我们贴近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最合理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教育随笔能够让我们了解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经验,这有利于我们思想的提升,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处理孩子们的各种事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种爱,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呵护每一颗纯净的心灵,做到让家长放心,让自己安心,成为教育的引领者,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要相应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每每翻阅《红蕾.教育文摘》,总会不时的给我一种惊喜,让我的思维模式也在跳跃中补充着新鲜的血液,让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作为教育者的自豪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崇高的事业,是一个值得我把全部的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的事业。
第五篇:【原创】读青年文摘有感
读《青年文摘》有感之一
这期《青年文摘》的“一期一会”收录的是著名漫画家朱德庸的一篇小文,名为《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现代社会讲求快节奏,一切仿佛都踏上了永不停止且速度越来越快的跑步机。为什么朱德庸要“缓慢行走”呢?
开篇他就说,自己喜欢走路。这些年他走路从不行色匆匆,他的脚步反而是慢慢的。他一边走,一边留意街景人流,体会四季变化。他写到,“不同的植物生长在同一种气候里,都会顺着天性有这么多自然发展;那么,不同的人们生长在同一个时代里,不是更应该顺着个性有更多自我面貌?”
然而现实并不如此。人们顺应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改造自己,却丢失自己的本性。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进步”、“成功”,被压抑本性,盲目地追求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这不能激发人“性本善”,只能造成更多的贪婪。正如朱德庸所说,“长期的违反人性,大家就会生病。当我们‘进步’太快的时候,只是让少数人得到财富,让多数人得到心理疾病罢了。”
这个时代确实太快了,快得让我们在速度与激情之中迷失了自己,社会风气也变得浮躁。书市上,放眼看去尽是一些讲述成功之道的书,那些前人所著的保守自我、探索内心的书籍少有人问津。人们忙着上课、上班,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此般庸庸碌碌,毫无情调、生趣可言。都找不到自己的灵魂了,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今天翻开一本《青年文摘》的时候看到了里面的一篇名为《两个馒头只要一块钱》的文章,深深触动了我。
文章讲述了一个深冬的清晨,大街上凄冷无比,一个年过七旬的捡破烂的老太太在捡破烂的过程中,看见了路边水沟旁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她掂了掂沉甸甸的,借着昏黄的灯光打开了塑料袋,打开塑料袋那一刻她惊呆了,里面装着一包钱,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当时四下无人,她想这钱的主人一定很着急。她走了一个小时把钱送到了几公里外的派出所。值班的民警清点以后发现共有7000块钱。她又带着警察到了捡钱的地方,又回到派出所做了笔录,办完了一切手续已经是上午9点多了,看着满脸皱纹的她,民警保证一定尽快找到失主。老太太转过身即将离开派出所的时候不好意思地说:“同志你可以借我一块钱吗。我想买两个馒头吃。往日这时我已经把废品交到废品站了,拿到钱吃过早餐了。”在场的民警都愣住了,看着桌子上还未收起来的7000块钱,看民警半天没吱声,老太太说不方便就算了,直到这时民警才醒悟过来,争先恐后的掏出自己兜里的钱,往她手里塞,面对递到面前的数十元钱,她坚持只要了一块钱,说到两个馒头只要一块钱,你们快点找失主把钱还给他。
对于一个七旬的还以捡破烂为生的老太太,这些钱就是一笔巨款,能解决她很大的生活问题,提高她的生活质量,一块钱对于我们最多可以乘坐一次公交汽车,也许掉地上很多人都懒得去捡,对于她来说一块钱就能满足她一顿早餐,看了让人心酸,7000块钱都没有激起她的贪念,老太太给我们的上了一课。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是不是从中能领悟到点做人的道理。
冯唐的这篇《好习惯》写得很有意思,虽然是写给即将进入职场的人,但其中一些也值得我学习。
父母师长常对我说要养成好的习惯。可哪些是好习惯呢?作者整理出了十条:及时,近俗,学习,动笔,强身,爱好,常备,执行,服从,收放。
反思自己两年初中生活,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的优点是有自己的爱好,拉丁舞。从小练习拉丁舞,我热爱它而且我跳得不错。它不仅让我享受到了跳舞的乐趣,还让我找到了自己以后想走的路。
而我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是没养成“及时”的习惯,总会拖拉,比如做作业和搞复习。不过,我觉得每个人都不一样,人是多方面发展的,学校和老师总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不现实。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很有热情,可是这种不现实的期待和压迫却让学习知识变得很枯燥和功利。
另外,我认为老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习惯,而不应片面关注学习成绩。有一次,我们去操场练跑步,可是老师却对我们说“跑步有什么用?”。这让我们感到不解和生气。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学习再好也没用。下次我们要拖着老师一起出去锻炼身体才好。
作者用笔之妙在于把枯燥的说教写得很生动,让我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如果修炼出这些好习惯,大可笑傲江湖。
我妈妈一直很欣赏杨澜,觉得她事业有成,而且主持节目也得体大方。最近,杨澜出了一本《一问一世界》。手头上这本《青年文摘》就摘录了杨澜这本书中的采访王光美的一段文字。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对这位老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王光美是刘少奇的妻子,她那一代人都亲身经历我们只能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大事件。在文革**中,她对刘少奇始终不离不弃,任别人如何打压摧残。她曾在牢房里待了十几年,每天都只能透过铁窗窥探外面的世界。
杨澜特别写道,王光美老人有着极好的品味。这跟我印象中受过迫害的人的样子可不一样。当杨澜问起她是否想过去查清到底是哪些迫害过她家的时候,这位老人没有表现出对过去的怨恨,反而平淡地说到“为什么要让痛苦延续下去呢?”,还说“希望中国不要再搞什么运动。呼啦啦地打倒一大片,肯定会冤枉不少人。”
王光美老人还用拍卖掉她母亲遗留首饰所得的钱款设立了幸福工程,来帮助乡村的贫困母亲。这位老人虽然曾遭受非人的待遇,但她仍保留着人性的善良和内心的平和。当她安慰自己的哥哥王光英时,这一幕更是让现场的人都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