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3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一股强烈要看的冲动,我一直以为中国教育最需要一股新理念,不要一窝蜂地都去谈欣赏激励教育了,《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但是坦白说当我看到不到三分之一时,我相信,的确我看不下去了。这的确是一种理念,但是它既谈不上新,更谈不上中国教育最需要的。因此这本书的名字定为〈我的教育理念〉再恰当不过。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小学生守则上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对一些人看起来很重要,很有意义。但是这些人肯定没有小学生。

首先,我承认,他写得很全面,可能写得内容,自己都感动得不得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脱离教育实际的人;这是一个违背了毛泽东哲学理论中“实践出真知”基本原则的人;这是一个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人。

其次,我觉得给我成长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之友〉的杂志,上面的例子大多不是编的,对碰到问题学生,上面给出的方法大多的时候用起来效果还不错,而这本所谓的中国最需要的新理念,却让我越看越糊涂了,越看越不知道如何去做了,你想在我(一个中学美术教师)一直想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但是这本书的第十三页去告诉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不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我相信这样的任务,其他教师我不知道,反正我真心虚,在下确实无能为力,还是先学会怎么样教学生画画吧!

最后,我觉得上面的一些教学案例,有一些不是编的,第一个理念“教育需要纯正的教育”中的案例如果是真实的,它就告诉我们不要整天把表扬激励教育挂在嘴上了,是的在教育中,表扬鼓励激励是重要的,但是它就像胡萝卜一样,不能给学生太多,一个整天表扬学生的教师不被学生认为虚伪才怪呢!第二个教育理念“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人”的教学案例,我觉得从书上看到的再多不过了,唯一改变的是名字的不同而己,味同嚼蜡,第三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教学案例,名字为“一切从做人开始”,我承认,我逼着自己看下去的,上面的一句话让我唏嘘不己,“是什么使他们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这要归功于学校开展的做人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一次春游,因为学校开展了做人的教育,那么这本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把这个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的做法印成一本书,让我们看看吧,读后感《《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

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对学生有帮助的老师,能在教学的时候多总结那一种教学方法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去培养人,我觉得在课余我能教给他们扔拉圾时看清楚那边是可回收的,那边是不可回收的,用过的电池不要直接丢在垃圾桶里等等,这些专家们看不上眼的小事,我能让他们注意到我觉得也就知足了。

第二篇:《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共建。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 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说的“ 做” 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说明实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2】

研究性学习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这是符合“社会即学校理念的,也是“做”在新课程上的具体表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查、实验、采访、查阅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顿时丰富多彩起来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临社会实践并得到学习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之一,新课改突出了有利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这一思想与上个世纪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课程理论一脉相承,一理相通。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为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第三篇:《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息烽县南门小学:黄芳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共建。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精神。《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说的“做”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说明实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查、实验、采访、查阅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顿时丰富多彩起来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临社会实践并得到学习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之一,新课改突出了有利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这一思想与上个世纪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课程理论一脉相承,一理相通。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附阅读书目:《与专家谈心理调节》《用坚持把信念变钻石》《金色、、梧桐》《似水流年》《烟雨飘过》《中国教育改造》《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学习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

第四篇:读《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书有感

读《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书有感

暑假闲来读读班主任方面的书籍。一是为了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为自己充电;二也是为解燃眉之急,现在管理学生总觉力不从心,总想从中找到一些秘方。在读了《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一书后,我仿佛找到了灵丹妙药。这本书描述了新理念引导下的多姿多彩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绚丽画卷,让我领略了教育新理念的无穷魅力。全书共四章,分别从班主任角色定位、班主任班级建设、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班主任工作创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用五十个新理念组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下面就谈谈书中的我感触最深的几点新理念。

新理念1 班主任是一名“学科专家”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那你就自然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面了。相反的,如果教师表现出无能和平庸,那么不论你如何温存,在说话时如何耐心,如何善良殷勤,不管你如何体贴关心学生,仍然不会博得学生真正的尊敬。”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首先要在学科教学或者专业技能上征服学生,要让学生迷恋自己的课堂。魏书生、孙维刚、窦桂梅......许多著名的优秀班主任同时又是教学艺术精湛的特级教师,他们首先是在课堂上赢得了学生的心,这是他们成为优秀班主任的必要条件。

新理念2 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校园父母”

学生在校时间长,在家时间短,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学生生病了,他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学生吃不饱了,他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学生受气了,他还会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因 此,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校园父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

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表率、人们的楷模,更是父母的“替身”。特别是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行为偏差生、生理心理特殊生、外来务工子女等,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尤其需要班主任的悉心呵护,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时时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温暖。

新理念3 班主任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去保护孩子的心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用“爱”去正面引导他们,要善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浓浓的爱意。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则认为,只有建立在平等、谦恭的基础上,师生双方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实现。教育应为师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权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

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很不容易,这不但要有平等意识,而且还要有学习和探究的心态。因此,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变换角色,摒弃高高在上的高压管理模式,确立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互相磋商,使学生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

班主任只有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鲜活的生命来看待,来接纳,这种平等不会让学生在言语时感受到班 主任的居高临下,而是感受到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的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粗劣的老师把真理送给学生。”师生平等中的对话,不正是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吗? 新理念4 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开启他们的心灵,他们才愿意亲近你,愿意向你倾诉,愿意与你交流。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卓有成效。

教育专家朱小蔓认为,现在的班主任似乎应有这样的工作范围,就是学生精神关怀的工作。既然我们面对的是新现象、新问题,我们就应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人文观去解决问题,达到沟通、理解,从而“治病救人”。那么这就首先要主动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放下老师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放下老师的身份,学生也能更好地放下自己的防备,把老师当作朋友,与老师讲知心话。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课改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而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可见,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班主任应以博大的胸怀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操折服人;以榜样的示范直接影响和渗透学生 的心灵,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处世。

新理念5 班主任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教师不再孤立,学校也不再和社会隔膜,真正地通出教育的电流,碰出教育的火花,发出教育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这短短一段话,充分说明了班主任与家长沟通问题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

新理念6 班主任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状况,我们从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入手,改变传统的以文化课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模式,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本着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努力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引导学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构建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所谓多元主体,即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科任教师评价以及班主任评价等几个部分构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元化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星级学生”(即诚实之星、团结之星、纪律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的评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明小组”、“先进小组”的评比与表彰,一方面调动全体学生“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班集体的荣誉感与责任感。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星级学生”评比使后进生产生进步的要求与动力)

通过新理念的学习,从今以后,我将用最新的理念去管理自己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善于欣赏学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将更多地去了解班主任管理的新理念,多读书,读好书。

读《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有感

开 发 区 二 刘 卫 国 2013-9-6

第五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下载《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精选合集]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际教......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感觉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渐渐地为书中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风采所吸引,书中的许多鲜活的、耳熟能......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过去常常听说,美国孩子的家长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准备向老师问什么问题?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说今天向老师问了许多问题,家长会非常高兴......

    国际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 邹元妹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国际教育新理念》(作者顾明远,海南出版社),有一点切身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磁涧小学 张爱菊我读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后收获颇多!一、对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战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当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

    新理念读后感论文(本站推荐)

    明晃晃的阳光,一点一点刺痛了我隐藏在眼镜后迷离飘忽的双哞.微微的红色,一点一点霸道地占据了双眼小小的空间.渐渐泛起的水雾,一点一点模糊了眼前的一切. 我站在教室的走廊......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范文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乌加河小学王梅2011.5读了《教育新理念》,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