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数学同课异构联合教研通讯(范文)
同课异构促教研 高效课堂增质量 2012年10月19日是个晴朗的日子,欢快的日子。这天,三台县初中语文、政治、历史学科联合教研组“同课异构”研讨会在一中初中部潼川校区隆重举行。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教研室领导周洪贵、周丹、陈志蓉,学区主任、学校校长、全县各片区联合教研组成员和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以及献课教师。
本次研讨会,县教研室领导、专家和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筹备。会上,学区主任、学校校长任孝康同志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教学研究新观念和全国教研教改新策略、新模式、新动态作了精彩发言,会场掌声此起彼伏!献课教师精心准备,大显身手,激情满怀,游刃有余。语文课上,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到了竹林之美、语文之美;政治课堂,意在引导学生正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历史老师,将商鞅变法的历史往事为学生娓娓道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了解了历史知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彰显了教学个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观摩结束,教师们进行分组交流、讨论,与会教师畅所欲言,肯定亮点的同时,结合新课程理念,同课异构研讨会模式和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问题、困惑,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了反思,目标达成圆满成功。
会议结束后,县教研室给献课教师颁奖,给县联合教研组成员颁发了聘任证书。
第二篇:红花岗区数学联合教研---同课异构(简报)
【2016】第2期
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 2016年11月24日
抓教研谋发展 找原因提举措
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结合我校数学组秋季教研工作计划,巧借区内多校联合教研的引领及辐射作用。于11月23日在遵义市第十一中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红花岗区教研中心陆远坤老师主持,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活动根据教学进度,重点研究了课题《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销售中的盈亏》,活动先观摩了两位执教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第一节课由十一中的邹磊老师率先上场,第二节课由四初中的刘爽爽老师执教。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刘爽爽老师教态和蔼,自身素质高,课堂设置凸现教学目标,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迁移点,从激趣引入,环环相扣,以学促学,教学设计巧妙,在教学中突出了自己的风格。
接下来的议课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首先由执教老师对本节课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进行精要阐述,各校老师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效的总结,使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由十一中樊校长作了精彩的点评,对这两节课作了高度评价,课堂都很精彩,都展现了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尽管本次我校数学组的研讨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相信,在王笃弘校长为首的正确带领下,在四初这片沃土上,教研教改之花一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师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精彩与辉煌。
主题词:教研 同课异构 编 辑: 牟勤令 四初数学教研组 2016年11月25日印
第三篇:语文同课异构
由“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到“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两次同课异构的得失及其意义
浙江嵊泗中学 孔建军
(舟山教育)
每年12月为我校的教研月,“同课异构”是我校教研月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2009年教研月我们语文各备课组都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结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同课异构成了“异课”异构。活动结束后,我们总结了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多次理论学习,达成了一些共识。
首先是对“课”的含义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课”等同于课文(文本)。所以“同课异构”也有叫“同题异构”、“同篇异构”或“同篇教学比较研究”的。从这次的“同课异构”来看,教学目标大都不同,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用王荣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的随意性,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一致,至少大致趋同。
但事实是,语文教学的随意性一直存在着(只是“同课异构”将其更加明晰化了),因为我们没法不随意。从早先的语文教学大纲到今天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语文该教什么,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知识性学科因其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就能教什么;而语文的麻烦在于一篇课文能教的东西太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不可教,一些指导性的文件(如课程标准)又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必须很无奈也很费心地在众多可教的内容中自行选择并建构。在个体备课状态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建构就成了一件首要、必须而自然的事。因为不同的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会全然相同,甚至可能大相径庭,对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于是就有了自然状态下的教学内容的“异构”。当下,我们天天必做的功课便是不自觉的无组织的所谓“同课异构”。
这种状态下,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便呈现不同的情况,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也就有了一些差异甚至很大差异,也就人为地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不公平。有组织的“同课异构”,将进一步推进这种不公平,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无规划状态;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将更加迷惘,语文教学整体水平还将继续徘徊不前。
应该说,“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课”的约束和规定。
我们不能将“课”理解为“课文”或者让其成为事实上的“课文”。在我看来,“课”就是在单位授课时间内完成的内容,也就是语文课的“教什么”。“同课”就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应该完成的共同内容。有了教学文本的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有什么就能教什么”了。
其次是“异”的范围。如果阅读教学的“同课”就是同一个单位授课时间内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异构”的当是“怎么教”,即根据“学情”来结构课堂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这属于教法方面的内容。
如果为共同的教学内容来异构“怎么教”,那么首先考虑的当是教学效益的问题。即面对知识和能力层次相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宜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施教,用最少的时间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定区域内(一个省,至少是一个地区)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学校和教师是很难根据学情来自主选择甚至自编教材的;而所有要求升学的学生又都将面临同一份升学试题。这意味着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将接受统一要求下的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同课”也成为一种必然,“异构”的地位就凸显出来。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用同样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来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教学,只要方法得当,在层次低一些的班级里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可能用时略为久一些。这样,方法就成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对于知识和能力层次低一些的学生群体施教,我们可能还要多做些衔接、铺垫的工作,为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清扫一些障碍。
这样,“异构”研究的应该是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异构”须在求“同”(相同的教学目标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意在“殊途同归”。
衡量“异构”是否高效的最重要指标是“学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用时”。学情相似,达到目标用时少的是高效;学情不相类,低层次班级能用同样时间达成与高一些层次班级共同的教学目标的也是高效。
第三“同课”与“异构”。当下那种无共同教学目标,无统一教学内容,最终无基本共识的三无型“同课异构”,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根据前面的分析,“同课”与“异构”实属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课”是同一年级不同学生共同的学习目标及内容,是“异构”的基础,“异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达成教学目标,简言之,即因材施教。而事实上“同课”并不存在,“异构”也就无从附着。这样,求“同”便成了“同 2
课异构”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但目前的问题是,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很困难。语文课程标准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无“教学内容”(哪怕是笼统的),教材中的文本是构成教学内容的素材而非教学内容,教参大多为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意见。我们常常手捧课标、教材、教参,却难以确定教学内容。但再难,我们总不能坐等专家们搞出一套教学内容来再进课堂!我们不妨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文本的体式特征和内容实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来探讨、筛选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作为教师“异构”的共同性内容。
“同课异构”,通常有区域性活动和校本活动两种。当下的“同课异构”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应作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区域性活动,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同课异构”,可先确定教学文本,由包括执教教师在内的研究小组分头细读文本、提出“教什么”及其理由,然后一起研究并确定目标及教学内容,进而由执教者根据实情(学生的、教师的、环境的)设计教学方案并上课,比较其教学内容的落实和目标达成的情况,选择“好课”做成“实录”或完善教案,以“同课异构”的成果而保存、沿用。这样,比给一篇文章任由执教教师“异构”着、上课着,大家评议着,要来得切实、有效。
校本活动,有学科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两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基层组织,是教学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同课异构”的内容和形式可与区域性活动相同。学科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集体备课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同课异构”活动能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
学科备课组的“同课异构”,最好能将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纳入其中,这可能很难做到,主要是受时间所限,但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文本来做“同课异构”,比如每周一篇交由组员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提出教学的主问题及其理由。(课堂教学本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一般包括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集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求“同”,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然后由教师各自设计教学方案施教。备课组宜要求教师根据施教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使之完善,然后选择最佳的几个教案作为“同课异构”的成果存档、沿用,成为集体享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操作富有针对性,简便,有效。
这样,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定篇→求同→异构→实施→成果。3
其中的“求同”是重点也是难点,求同的问题解决好了,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效益。在备课组活动中,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异构”后的施教不一定每次都要进行观课,可采用检测的方式来评价其“异构”的效果。对于通过比较研究而形成的“同课异构”的佳品,我们要加以重视和珍惜,不仅因其为集思广益的结晶,更为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达成了以上共识,2010年12月的这次教研月活动,我校邀请定海一中、舟山二中的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语文老师用不同的班讲了高二语文的《<论语>选读》中的《君子之风》第一课时。一课三讲,同课异构,异彩纷呈,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赏。我以这次同课异构为例,具体谈谈同课异构及其意义。
一、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合理构想、设计,并将构想、设计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
“同课”是可以“异构”,而且也是应该“异构”的。
1、从新课程理论看同课异构的重要性。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认为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建构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课程创造者。新课程的实施强调“创生取向”的动态的体验和主动建构的理念。课程与课堂、资源与教学逐步走向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景的营造,凸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与主动学习与自我建构,创设多纬度、多层次的师生对话与互动平台;实施课堂教学,注重师生关系的角色互换与转化和谐;课堂教学注重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原则的统一、和谐,讲求学思一体,注意动静结合;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入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逐步接轨等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教学注重人文精神通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从新课程理论观看同课异构是十分重要的。
2、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必然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认知主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重组,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素材,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学习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加以重新认知和编码,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也肯定是不同的。
3、从教学方法论看同课异构的必要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学对象的不同„„种种的因素,需要进行“同课异构”。“教无 4
定法,贵在得法。”同课异构,教师才会个性飞扬!同课异构,学生才会灵气迸射!同课异构,课堂才会绚丽多姿!
4、从同伴互助理论看同课异构的发展性。罗宾斯(Robbins)提出,“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支持同伴互助这种方式,将其作为一种获得课程与教学反馈的手段。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人数上可以是两个也可以多个;教师组合上可以是同一类型的教师,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与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课堂教学观摩,还可以是共同研讨、示范教学、共同参与教育研究等。同课异构正是如此,教师同伴互助最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同课异构的“同”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同课异构”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常态教学的活动,所以“异中有同”的取向和蕴涵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的、立体的。
第一,从语文教材观的角度来看,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有规定性的。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它被偏撰者放在教材中的什么位置上,它的教学价值定位就有了规定性。所以不管有多少位老师参加“同课异构”比赛,所有施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大致是相似的。例如《君子之风》同课异构,这次活动三位老师都将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第二,从学生观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的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这次同课异构在我校高二年级三个平行班进行,高二学生已学完了必修内容,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和学科的能力已较为厚实,这就使授课人达成教学目标有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同课异构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这规律既指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更指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堂自主、和谐、高效、真实,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中去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创设了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感悟了孔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三、同课异构的“异”
同课异构的“异”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 5
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研读,构建出不同的意义,然后,为达成目标,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同的教师总是根据自身的能力、习惯和授课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安排做到因材施教。
“异构”概括起来说,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与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以下来看《君子之风》的异构:
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释义——概括哲理——举例应用”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释义”。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学习的6.11、7.16、7.19三章每章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释字义”,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注释,认真阅读文章,自行疏通字词,教师对重点字词予以强调讲解——目的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第二个环节是“释文意”,教师鼓励、启发学生主动寻疑,然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比如7.16章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的比喻义如何理解?同学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浮云”的比喻义,还对“于我如浮云”有所感悟,孔子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达得十分肯定。
第二步是概括哲理。这位老师在学生明晓了章句的意义后,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找出与所学章句揭示的道理相同或相通的论述。比如学了“孔子师徒的表现”这三章后,教师引入了《论语》中孔子安贫乐道的另外三章(内容略),这种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存同求异思维的锻炼十分有效,对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第三步是“举例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来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对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无疑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比如,学习了孔子的义利观后,这位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假医假药、劣质奶粉等丑恶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比如,当学生概括出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后,这位老师很自然地引出这样两个问题:
1、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试举例。
2、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否适用于今天社会?这样的教学,通过“举例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正确、深入的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另一位老师的课堂可概括为“在体验中评析——在互动中评析——在点评中评析”,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自我体验,在体验中完成评析。这位老师在具体章的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评析。比如这位老师在7.16、7.19两章 6
“孔子自道”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示范,带领学生多次朗读,让学生反复揣摩孔子的语气,唤起他们的体验,使其感悟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真正地理解了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第二步是同伴互动,在互动中丰富评析。这位老师创设条件,把学生的评析放到群体性的对话中,让各种意见碰撞交流,对同一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析,从而丰富个体的评析,这位老师主要通过讨论达成了这些目标。比如,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
第三步是专家点评,在点评中提升评析。学生缺乏成人所拥有的“人生经验”和“眼力”,解读《论语》时,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使评析停留在肤浅层面。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为他们“架桥铺路“,把评析引向更深处。学习专家点评应该是提升学生评析层次的有效手段。对《论语》的阐释评点很多,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等,这些评点都是治《论语》者多年研究的成果,较之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内涵深刻,因此学生与这些评点对话时,自然会从中获益。这位老师在小结了孔子安贫乐道,乐以忘忧的精神后,适时引出了《论语心得》中的文字,体会于丹的独特感受: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这实际上就是一位不在场的老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学生则借助评点的指引,抵达了原来抵达不到的层面,体味了原来体味不到的滋味,进而提高了境界。
上述两位老师在“异构“中达成了相同的目标: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到对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终都达成了该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这样看来,同课异构,从形式看是异曲同工,从过程看是和而不同,从目的看是殊途同归。
四、同课异构的意义
同课异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升教师常态教学质量的校本教研形式,相对于其它教研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在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 7
生特点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风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研讨与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它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提升了教师的团队和合作意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策略,在当下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它尊重教师教学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差异,吻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强调教师积极参与课堂观察,增强比较意识,通过互相学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它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和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课异构还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更快的成长,它打开了集体备课的新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高质高效发展,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王荣生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舟山教育)
第四篇:语文同课异构
“语文同课异构”科组教研活动记实
五指山市一小
赖丽洪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教学过程,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未来,也是在智慧的课堂里使学生的生命有了灵性,才能迸发出他们创造性的火花,才能使之知识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满足,他是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在我校日趋完善的研训组织引领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已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有机的课堂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为了配合学校这次开展的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活动。现将我们科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科任教师的听、评课意见记实如下:
5月15日,容丽老师第一次试讲。课题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8》。科任老师们的听评课意见是:
1、容丽老师的课件制作比较好。
2、容老师能够熟练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3、学生读的比较少,读的形式单一。
4、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环节不紧密,显得内容凌乱。
5、课文的内容安排容量过多。
建议:教学内容要重新整合。要把“鸟”和“隹”两个象形部首字先教。本课是看图识字,要注意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要从以下三个环节:识、读、写。扎扎实实去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月23日,容丽老师第二次试讲。科组里的老师听课后大家点评如下:
1、老师熟悉教学大纲,重难点突出。
2、本堂课的教学,体
现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的指导读、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识字写字,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显得前松后紧。
建议: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写字,选几位学生写的字用投影展示出来,并进行点评,还要用红笔把学生写错的地方改正过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把字写好。
5月27日,容丽和韩冰两位老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课。全校语文科任教师听课。老师们对容丽老师上的这节课点评是:老师熟悉低年级识字教学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老师在建立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做得比较好。蓉老师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老师们都用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东西看不见,若是用生字卡片把图像与词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游戏那就更好。
以上是我们科组老师的听评课记实。
2013.5.27
第五篇:[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教研]同课同班异构
同课同班异构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
【校本教研动机】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老师都很头疼,都认为作文指导无从下手,就算是在课堂上大加指导也是效果甚微,学生还是谈“作文”色变。当前学生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三大“软肋”,即结构混乱,生活体验不足,词不达意。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是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了。在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性,淡化并漠视工具性,阅读教学只有言语品读,文本的深度解读,而对于写作指导却大大丧失。失去语文知识教学的语文课是可怕的变异软体动物。钱梦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是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怎么写”的问题就是注重作文教学中的谋篇布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这就是说我们的阅读切不可漠视写作知识的恰当传授和指引。我们应该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学生善于谋篇布局,善于把握写作相关知识。
第十周临近,本次校本教研是笔者主持。活动形式是期初制定好了的“同课异构”。可是以往的“同课异构”都是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相似和重复,我向来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同课异构”可不可以从以文本为例,从专题式教学出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探讨,也许这正是一种向纵向发展的“同课异构”,再说,当前语文教学的趋向是更应强调“教什么”,而不能一味关注“怎么教”。基于此想法,我灵机一动,就把本次校本教研定名为“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探讨。”其中有一个专题就是笔者要着力尝试的“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两位老师教学简历】
林老师,女,刚刚大学毕业。现任七年(9)、(10)班语文教师,教龄2个月。对教学很认真专注。
肖老师,女,从教9年,获得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县优秀教师。现任七年(7)、(8)班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两位老师专题教学简案】
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
执教人:林爱芬
教学过程:
一、真实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沟通的认识
1、引用一个真实的故事,因父母的不理解导致残疾的儿子自杀的事件。告诉亲人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二、请几位学生分析人物个性特征之后,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完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究竟什么事?
(2)文章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能全怪我,那究竟该怪谁啊?并说说理由,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没有和父母沟通就把贵重的礼物送人了,去要回万芳的礼物也不道明缘由。怪
父母:不尊重理解孩子的友谊,态度很生硬,不讲究说话的艺术
此环节伴随朗读,把“我”和父母的怪原因读出来,语气上尽量模仿逼真,更真切体会到父母和“我”的错。
三、重构文本情节,如何化矛盾为和谐? 情节提示(任选其一):
1、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
2、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和妈妈分别应该怎么说怎样做?
“我”:不该欺骗妈妈,坦诚相告
妈妈:该先告知羚羊木雕的贵重不可随意送人,既然已经送人了就得和孩子商量怎么办?而不该站在对立面。要么像奶奶说的: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下次可要注意了哦。要么商量如何去正确告知万芳把羚羊木雕拿回,父母可教孩子怎么说。
请重构文本的两个情节:妈妈逼“我”拿回羚羊木雕的情节;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情节。该如何正确沟通才是?学生探讨,表演。
四、赠言推荐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矛盾,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亲情和友情对我们的意义,老师这里送给大家两句话:
友情,好似一只温情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亲情,就像一杯滚烫的茶,沸腾了你我的感情! 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伟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伟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五、小结
沟通从“心”开始。如果生活中遇到亲情和友情之间的冲突,请同学们做好与父母、朋友之间的良好的沟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六、作业布置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文章,学会与父母沟通。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人生AB剧。
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插叙写作指导
执教人:肖秋桂
教学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注意点。
2.运用插叙进行写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中插叙学习
(一)引出插叙学习:
师设问:
1、三个时间段发生了三件事情。请问哪一件事情是中心事件,妈逼“我”要回木雕,我索回木雕。
2、请问中心事件前后之间写了两件事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插叙的定义: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
(二)插叙的好处
内容: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都有积极作用。
结构: 正是插叙手法的运用,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情节紧凑, 扣人心弦。
(三)运用插叙注意点
(1)请找一找《羚羊木雕》中的提示插叙开始和结束的语句。“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注意文意上的过度和衔接。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文章内容的叙述就会显得不连贯。
(2)、选择插叙的内容,一定是与本文中心紧密相关,不能游离于中心之外,如果说中心事件是花的话,插叙的内容就属于叶子,以叶衬花,花木更艳丽,插叙部分补充中心事件,中心事件才更丰富。
插叙须注意(板书):
1、瞻前顾后,衔接自然
2、紧扣中心
三、我也来试试
看来,同学们磨刀霍霍,想小试牛刀,那就让我们运用以上知识来体验插叙之妙。怎么样?运用刚刚了解到的插叙方法,大家先来讨论《礼物》中这段插叙的内容该如何补充完整。
阅读《礼物》,请合理地补充插叙部分。
要求:运用插叙补足内容
时间:5——6分钟
字数100字左右 师生点评并进行修改总结。
四、总结
《羚羊木雕》这么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离不开插叙的运用,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学到的插叙方法以后能运用到写作中。
五、作业布置
以“亲情”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拟标题,运用插叙的写法来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性文章。
(温馨提醒:本次习作评批的标准:习作中是否有插叙的画面,画面之间的嫁接是否天衣无缝。)【卢老师主持发言】
大家早上好!我们本次研讨的“同课异构”不同于常态的“同课异构”在“切入点”和“文本立意”上做文章,面对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和“文本立意”,其实那是一种同课异班异构向横向的文本开发,而我们这次的探讨也许是一种新尝试:就是面对同一篇文章,却以这篇文本为例子进行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研究从而形成不同专题教学,让课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教学意义。美其名曰:“同课同班异构(纵向深入)”。
比如林爱芬老师的教学专题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谈亲人、朋友之间的沟通艺术。这是立足在本文所反映的文本主题上,本文作者正是有意通过这样一篇真情文章一个真情故事经过艺术真实加工后来真实探讨我们少年时代在对待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正确沟通艺术。而肖秋桂老师的教学专题则是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记叙性写作指导。主要是在林老师教学的文本把握的基础上,再只取一瓢切准这篇文本中的写作可指导点:当文章同时写几件事并重复交叉在一块时,是如何采用插叙等巧妙方法进行合理布局的;还有当文本同时出现几个人物时注意如何安排详略,依次出场。(这一点由于时间有限就没有在课堂呈现)正是因为本文有这样的写作可指导性,我们才立足于形成一节写作指导课。这又给我们呈现了完全于林老师不同的文本设计和教学意义。
今天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和我们认为有意的探讨呢?我们的理念支撑点在于: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中: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我们认为只有从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语文课的阵地,才不致于教了几十年的书还是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教语文,是不是一直在“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我觉得语文只有在先清楚自己的确是在“教什么”才有意义和有价值谈“怎么教”等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魅力。
当然,我们今天的这两节语文课,我们两位老师是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即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内容正确并相对集中。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是我们即将要探讨的如何在“怎么教”上如何再进行改进甚至重构。比如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等教学设计上的艺术探讨上哪些还需要改进的等等。一句话,研究课堂“怎么教”一切都是为了让课堂更好的实现“教什么”服务的。
接下来我们先请今天开课的两位老师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后的最大成功点或困惑点。有请林老师,肖老师—— 【两位老师教后感悟】
林爱芬老师:
对我来说,这是次失败的教学体验,主要失败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估计过高,从而在课堂上出现与自己预期相差比较大时,无法很好地导回正轨。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无法掌握,促使最后的重头戏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来,自然文章的教学内容就不够完整,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无法突出。二是作为一个刚踏上讲台两个月的新教师,课堂语言以及课堂机智远远不够,因此,无法通过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体现文章的教学目标,致使很多老师普遍认为教学目标不明确。
另外,这堂课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对学生评价的缺失。当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其实读得并不是很到位,但我因一直注意到时间的关系,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评价,以致使这次长达八分钟的朗读,变成只是为读而读的状况。二是面向全体的缺失。新课程一再强调,现在的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也一再提醒自己,但在这次课上,却并没有很好的奉行。一堂课,如果连全体学生参与,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很难成为一堂合格的课。这些,都是我今后应该引起重视并改正的,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创生良好课堂的合格教师。
肖秋桂老师: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旨在通过了解《羚羊木雕》中的插叙方法进而学会运用它。
本堂课值得肯定的是思路非常清晰,先是引用曾国藩写奏章的故事导入记叙文写作顺序的重要性这一话题,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插叙的运用,接着通过结合《羚羊木雕》的分析了解什么是插叙,明确插叙的作用,并掌握插叙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补写一段插叙巩固所学内容。
本堂课三易其稿,最初的设想是教研组长提出来的,结合《羚羊木雕》进行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挖掘本课中的写作方法,一是如何将发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几件事巧妙的组织起来,教会学生运用插叙,二是如何将多人出场的人物写得出彩,教会学生安排好人物的次序。通过试教,这两项内容量过多,难度大,后决定删去第二种写作方法的指导,专取插叙的指导。
决定了上插叙写作指导课后,就着手准备材料。应怎样让学生进行插叙的课堂实践,是让他们直接分析一篇文章的插叙作用,还是补写一段插叙,思来想去,决定选取后者,相对于前者教学内容更深入些,能通过学生动笔补写检测他们是否学会了插叙。
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究其原因,一是本身的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二是本人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弱。写作指导课一直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呈现的较为零散,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本人很受启发。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这是我要继续深思的问题。【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各自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成功点和不足之处。都很谦虚。作为刚任教两个月的林老师来说,对于本课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已经很不错了,肖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现请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可以谈今天这两节课在教学内容取舍上以及在教学策略上该如何改进更趋有效;也可以谈我们尝试这样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是否行得通,有没有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等等。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各位听课老师教后研讨评点记录】 〖杨老师评点〗
林老师:
1、林老师的沟通主题上,我们老师是不是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学生间互动沟通与合作;②学生与文本间如何产生共鸣;③师生间如何有效对话,如何做到面向全体;
2、在主问题“那该怪谁?”上因后面没有在“化解矛盾”上做足文章,从而无意强化了学生心中的责怪意识;
3、化解矛盾采用表演的形式来重构文本化解矛盾,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或者说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估计过高了?
肖老师:
1、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也许学生很难进入那种回报式体验,这样以来插叙内容的补充就有难度。〖余老师评点〗
林老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蔡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对学生再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这样就给学生留下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不会硬性漏空让学生单一补写。〖庄老师评点〗 肖老师在运用插叙写作练习中,我是这样想的:假如不以《羚羊木雕》为例进行写作指导,就马上拿课外《礼物》这篇文章,通过我们老师插叙指导,让学生补写插叙内容,那写出来的文段质量是不是也差不多呢? 〖陈老师评点〗
1、教材处理单一,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给我的学习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借助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陈老师评点〗
林老师:
本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来关照教学,林老师这节课的立足点和教学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处理得很明确?
肖老师:
本课教学对我启发很大,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设计精巧,不过在进行插叙练习的指导上是不是再细一点,先对扩展材料进行入文学习,把握主旨后再进行指导学生所插内容要求,是不是更有效。
本次教研:
本次校本教研以读促写,在读中学会写作,这是一次很有效的尝试。〖饶老师评点〗
肖老师的一节课对我启发很大,我反思我本学期实施的短文训练,可不可以也应该立足于文本的某一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写作练习。〖白老师评点〗
本次教研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不过给七年级学生进行插叙写作方法指导是不是太难了,虽然肖老师在这节课中指导很成功。〖李老师评点〗
1、林老师在“怪谁?”这个问题上没有很好的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后面的矛盾化解不是很到位,这是很遗憾的,其实本课教学的情感教育点选择是准的。
2、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是不是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林老师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所起的作用,我认为只能起到熟知文本的作用,其实完全可以让朗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3、肖老师的这节课是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4、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这里的“异构”其实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的教学尝试。【质疑续研】
1、人物性格的理解与朗读如何做到有机结合。在分角色朗读上,是先理出各人物的性格还是先让学生朗读,这一点值得我们再做考虑。
2、在运用写作上对选材应如何把握好度,《礼物》这篇文章对七年级学生是不是过深了?在运用插叙进行写作运用训练时,老师是不是放慢速度,首先让学生对扩展材料进行朗读领会、把握主旨后,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本文可不以先让学生讨论可以在哪些地方插进回忆性的内容,再让学生自选其中一处补写,好让学生留下更自由的补写空间。
3、一堂课在如何设置并解决主问题上,应该慎重考虑。课堂上如何进行良好的师生、生生、生本间的沟通与交流。
4、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更更加有效的整合,如何将写作方法从理论层面逐一化解为教师可操作、学生容易学的实践层面上来。【亮点共识】
1、文本教材处理要单一化,做到一课一得,这两节课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给我的教学启迪是对教材的处理要狠,要忍痛割爱。
2、阅读与写作如何交融,肖老师的这一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基于课例,让写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融合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给我们的写作指导开辟了一块新领域。
3、本次的“同课异构”是一种新尝试,很实在,能立足我们的常态教学进行研究,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很有帮助。这其实也是以相同文本为例进行不同专题教学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