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文摘读后感1
教育文摘读后感
教师成长的法宝
崂山区汉河小学祁丽娜
李镇西成长为教育家的七大关键词中说到机遇,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然后又说到实践、阅读、写作、思考。
说到阅读,我有些惭愧,这几年来,真正的教育理论的书看得并不多,也没有做到学思互补、持之以恒。读书的态度也不够认真,总是想起来就翻两页,一直没能见着这每天读,更没有每天坚持写心得、反思。
李老师成长为教育家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教育理论可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水平,也是帮助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首先教育书籍,会让我们有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的应用自如。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多读书也会提升教师气质,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教师而言,要能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有些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我们都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多读书亦会促进自己的反思能力。学会反思,对教师来说也是教师所需具备的一项技能。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
除了多读书外,还应多思考、勤动笔。李镇西老师曾说:“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应该具有思考精神。要想迅速成长,就必须每天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不断积累自己的教育心得,不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撰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来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把它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才写一篇总结或论文的话,我们的教研水平会不断提升,日积月累,教育日记就是我们教育智慧的宝藏,虽然没
有什么学术包装,但是来自个人经历的教育故事教育思想会源源不断地从心灵的泉水中流淌出来,它是真实的、自然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它会成为日后撰写教育论文教育论著最原始的材料。
最后对学生来说,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谈吐,深邃的见解,都会让他们无限遐想、回味无穷,能给他们心灵以震撼。因此,要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素养,必须多读书,勤思考。多读书,读文化名著,以此来熏陶思想,深厚学养,净化灵魂。唯有不断的融合、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其实,早就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学校的事情一忙起来,我就顾不上读书了。也就更别说是写作了。以后一定要坚持不懈的读下去、写下去、思考下去,最后实践下去,让自己也能快快成长起来,即使不能成为名家也至少能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上更加的灵活自如!
第二篇:《教育文摘》读后感.1
《教育文摘》体会之三—心中有爱
后桃林小学矫红霞
我在看了《教育文摘》这本书后,感想很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教师,可是最根本而言,我们是最平凡的人,是人就需要在一个群体中生
活,而在群体中就会有纷纷繁繁的事情发生,有令人愉快的,就会有令人不与
愉快地,这是现实的生活中每天上演的,有理解,有误会,做人很累,不仅是
工作累,做人的本身就就很多累得实质性内容。
将心比心,我觉得提高人口素质是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围绕着娃娃身边的成人的素质是和我们教育有一样的作用的潜行的教育因素,所以,老师更累了,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更要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力量,通过宣传引导、吸纳家长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合作伙伴,这项工作将会是越来
越艰巨了,因为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效果,需要高素质的。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
会看到无数缺点。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
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
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提高素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平时的工作中的点滴体现。为此,我们要
抓住一个切入点,通过学习书本的内容和自己工作中的感悟,我坚决的从情感
入手,一直坚信爱的力量永远大于一切,爱包括了宽容、理解,接纳等等,正
如书中所言:心中有爱,天高地阔;让爱成为习惯,让爱在我们工作的细节中
展现,爱不会受损,但是爱需要表达,爱的极致就是宽容。每天在孩子们起床
后不论多忙,我都要给女孩子梳头发,工作两年了,爱的信号在一个小小的动
作中传递着,我们给孩子们提提裤子,擦擦脸在交到他们的爸爸妈妈手里,平
凡中累计着爱,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并没有被我们所留意,可是在天真的孩子心中,或许那也是爱的信号。
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是摆在母亲面前的难题,而不同的回答将给孩子指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母亲,是他人生路上另一个指路人,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要三思,不可以掉以轻心哦!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的大潮之中。
第三篇:《教育文摘》读后感
谁告诉你上哪儿买鞋去
新学期开始了,《教育文摘》适时地来了,翻开就是季老的故事,这学期有一篇季老的《夹竹桃》,不觉季老离开有几年了。不觉又想起2月16号那天在微博上看到那天是叶圣陶先生的逝世纪念日,好些人大概也如我一般不知道吧,于是就转发了,这学期刚刚学过叶老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想想那些老前辈,再想想自己的身在这位置,压力陡增。
老师买鞋子,学生给指道,这是多么和谐的一件事啊!我的学生在校园里见到我一般都是避之不及的,这班主任是不太受欢迎的,大约不是一股子学究气看着烦人,而是像一警察吧。买鞋那会儿呢,这老师又展现了正义的一面。
下边有感悟道:
有学识、有智慧的老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老师;与学生无话不谈、成为“哥们儿”的老师;对学生做到细微观察、在乎孩子们感受的老师;同情弱者维护正义的老师„„ 这样的老师,会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
其实主要想说说后面76页有一篇《妨碍教室理解儿童的两个原因》。老师总跟学生有些距离感,常说走到学生中去,其实实际学习生活中并不容易。
文章给列出的两个原因:一是老师对自己的童年印象的模糊;二是老师站在成人角度认为童年这个捣蛋的年代存在是不合理的。不知道总结得对不对。
我想第一个原因,稍稍提出自己一点见解,我认为并不是老师对自己的童年的印象单薄了,可能是因为自己做了老师的原因,相信许多老师在童年时也不是听话的孩子,但是自己做了老师后,就更多站
在老师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也很好理解。如上面所说还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总而言之,试着去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看问题,真正走到学生中去,要不没人告诉你上哪儿买鞋去。
第四篇:《教育文摘》读后感
《杨艳:把故事写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本期《教育文摘》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一篇文章。整篇文章溢满浓浓的以人为本的暖流,无论是老师还是领导还是学生,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没有让人感觉到地位的不同,连接他们的是一种看上去那么自然的人文关怀。
“一提起杨老师,你们会首先想到什么?”
“她对我们的爱!”
一个老师让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你教给他的知识,而是你对他的关怀,或者说老师之于学生的影响,工具性可能不那么深刻,但是人文性却可以跟随他一辈子。
老师固然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颇具水准的专业知识,统领全班的管理能力等等等等,但是我想,有一个字被经常喊来喊去,但是还是那个字是最实在的,那就是“爱”。如果学生们能把你当做妈妈一样看待了,我想很多其他的事情,他都会愿意去做,都会努力去做。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几个细节,让我感慨:
一是杨艳老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率领同学们做瑜伽,我想到的是,老师平时工作很累,但是依然不能让累拖住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还要提一句,老师的生活中,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部。老师还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爱运动、爱娱乐、爱交友„„是一个会享受生活的的人。
二是李镇西会在老师过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实在令人感动,有时候一句话就能使老师在工作上更有动力,那是金钱和荣誉无法替代的。
三是李镇西的这句总结:把故事写进孩子的心灵。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书写孩子的故事,书写自己和孩子的故事,有些故事我们听过,就像这个,今天我们读到了,有些我们没听过,更多的人默默地书写这个反复重复又每天不同的故事,不必觉得失去什么,耐得住寂寞,因为我们的故事写进孩子的心灵,那是无价的,那不就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吗?
第五篇:教育文摘读后感[推荐]
教育文摘读后感
“引导”利学生发展
——读《班会也可以课程化》有感
汉河小学祁丽娜
河南班主任范红破老师觉得班规是用来约束大家行为的,要全面,要疏导,不要“堵”。
这让我想到了教学,亦是要引导,而不是强加或者简单的给予。
学习应是老师帮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强加或者直接给予学生某种观点、结论。想起南师大朱曦老师说过自己的这样一个案例:他的学生不会写请假条,询问老师,而朱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我很赞同这种方法,如果这样小的事情,也等着老师帮忙解决的话,他们永远也学不会主动探求知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动手、动脑能力严重缺失,更不用说什么创新能力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查,经过一番努力得来的知识才能有深刻的印象。而且那些真正想知道的学生必定会想尽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不想知道的,即使老师告诉了正确的答案,他也会很快就忘记。那样的说和不说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在知识学习上面,科任老师要学会放手,用引导学生寻求知识来代替直接给予。
由此联想到班主任工作,我觉得亦是如此,要学会引导、最终放手让学生们来做主,而不是包办代替。
我感觉班主任最轻松的时候就是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所以我的班级能放手给学生做的,我坚决不包办代替。当然这需要一个学生们自己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地引导与鼓励,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自己的职责,自己寻求做事情的方法。
至于包办代替,我觉得恰恰会害了孩子。
家长经常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特别喜欢上网,怎么办?
我想除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学生的自制力差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太安逸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来不用为生活辛苦忙碌。所以他们空虚,他们无
聊,他们想找到自己的快乐,于是将精神寄托于网络游戏或者是小说。我觉得家长应该让学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来,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负责,为家庭负责。。家长包办代替的结果只能是抹杀孩子自己的生存、生活能力,其实是揠苗助长,终究害子!就像蚕化蝶的故事。如果我们为了让蚕省去破茧而出的痛苦,直接帮他们把茧子剪开,他们出来后是飞不起来的。而只有让他们自己亲历这个过程,他们才能真的成为美丽的蝴蝶!
不管是教育还是教学,“引导”都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