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些感觉回不去(余华_兄弟_读后)
有些感觉回不去,有些故事很难解。
我讨厌林红,那个在青春时代能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为什么到最后现实得令我恶心?为什么连那一点的贞操都保不住?是真的没有刻骨铭心的爱宋钢吗?也许只是青春的荷尔蒙刺激了她
对于李光头,他有时候精明得要死,有时候又很傻,他很土,很粗俗,最后的那一幕让我失望,但想想又是多么得真实?他念念不忘的是兄弟情,念念不忘的是初恋情,然而却不知道时间磨平了他最初的执着,最后的那一刻,他和林红的疯狂,却也正是在给他画上句号。不管生意如何,他只能是李光头。再也回不去了,那些捉虾的日子,那些扫荡的日子,那些大白兔奶糖的日子……
宋凡平,我敬佩他。敬佩他对爱情的执着,敬佩他对孩子的幽默,敬佩他的坚强,敬佩他的实干,敬佩他那光荣的最后的死场……
李兰,与林红不同的是她的忠贞,她真正拥有了爱情。那为了宋凡平七年没洗的头……
宋钢,他窝囊,让我气结,但他出气时,令我瞠目结舌,他为了爸爸和李光头打架,他为了林红不惜失去李光头。我一直好奇,到底是不是爱情冲昏了宋钢的头脑?我喜欢他后来找工作的时候,强大的背影!不寻求李光头的帮助。可是我可惜,可惜他最后的念想之差,怎么又会去做隆胸?这又都是些什么呢?你为了林红吗?为了林红做这些吗?十几年前,你和兄弟吵架打架,为了林红,现在呢??我无法想象,泪流满面!
Lizeh 2012-3-4
第二篇:余华《兄弟》
读余华《兄弟》有感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前期作品被认为是冷血的,没有人情味的,但后期作品逐渐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我想谈谈我对《兄弟》这篇小说的看法,读完了余华的《兄弟》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不是亲身的兄弟可以如此相亲相爱,李光头和宋刚,虽然不是同一个父母的孩子,但仍然相处得很好,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即使是关系很好的兄弟,也会在现实面前低头的。
文章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兄弟形象
李光头从小或许受父亲的影响,十四岁就偷看刘镇上女孩子的屁股,被称作“李屁股" 而且凭借这一本是,吃到了好多人们寐以求的三鲜面。镇上的人们虽然对这个李光头有点儿反感,但是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本领,而且这些人也希望从李光头那里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这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而李光头对也因自己有如此大的本领而自豪,因为这可以让他有面吃。李光头也是一个自大的人,总以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征服自己喜欢的姑娘林红,但是在知道林红喜欢宋钢的时候崩溃,但是这并没有让他疏远宋刚,对他一如既往的好,而且李光头也是一个有生意头脑,敢想敢干,很有人情味儿的一个男子汉,虽然李光头是一个大粗人,但是很有生意头脑,因为宋钢与林红结婚,李光头愤然结扎,而后想童铁匠,张裁缝,关剪刀,王冰棍,余拔牙,苏妈集资七千块钱打算开个衣服制作厂,自己一人去上海联系顾客。但失败回来了。这些并没有把他打倒,他回来之后
想继续做福利厂厂长,但政府不答应,于是他在县政府静坐示威,而在这期间自己收垃圾开了一个垃圾处理厂,让政府不得不妥协,宋刚刚开始每天给李光头钱买吃的,但是在林红的离婚威胁下,与李光头断绝了兄弟关系。李光头开始收破烂,最后竟成为了一个垃圾收集站,赚了大钱!还清了童张关余苏的钱,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远见的人,而后去了日本,回来之后,在刘镇开了服装厂,洗澡堂,饭店,为刘镇提供了吃喝住,有生到死一条龙服务。成为了刘镇的GDP,每天接见记者等,成为刘振的人大代表,风光一世!
余李光头相比,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孩子,宋刚的父亲宋凡平在文革中被批斗而死,母亲李兰在几年之后因疾病而死。在宋刚的爷爷去世之后,跟李光头生活在一起,相依为命,后他们俩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宋刚在五金厂,李光头在福利厂。两个人依然感情如故,这期间,李光头在福利厂干的很出色,成为了自封的李厂长,两个兄弟感情出现破裂那是因为林红,宋刚喜欢林红,但碍于对母亲生前的许诺,拒绝了林红,内心的痛苦让他上吊自杀,被李光头及时救起。而后两个人结婚了,在一起了。从此两个兄弟感情疏远了,宋刚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在五金厂老老实实工作,下岗后做了搬运工,扭伤了腰,生活拮据,李光头让他做副总裁,他不去。他跟林红的感情也慢慢的冷却!最后无路可走在林红的请求下去找了李光头,李光头给他钱治病,派他出去宣传,不惜隆胸。在这期间,林红与李光头也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宋刚知道之后卧轨自杀!而李光头在宋刚死之后也过期了隐居的生活,研究俄语,最后小说以李光头说
宋刚是外星人而结尾。
这篇小说的结局发人深省,两兄弟的感情由近而远,最终宋刚无奈而死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生活的现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爱情和金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的,因为爱情两兄弟感情渐渐疏远,又是因为金钱因为生活,两兄弟的自身利益自身欲望已经不能顾忌伦理道德了,从而造成了这种结果。
余华的这篇小说不仅生动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不是亲兄弟,却可以有那么深的感情,真是让人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弱点,讽刺了人们的这些真善美在现实的利益诱惑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引起人们反省。
第三篇:余华兄弟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品完了余华的《兄弟》,没有震撼,只剩悲凉与无奈。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中世纪的欧洲。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兄弟》的开头多少有些恶俗,这也许是这部小说遭受批评的一大原因。套用何所依先生的话就是“实在太烂了”。光“太烂了”还不够,前边还加了个“实在”两字。但越往下看,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就越来越多,看的也越来越深。同学和我同一天开始读这本书,却早我几天看完。她说:“你怎么还没看完啊!”我说:“你那是看书,我这是品书。价值观不同。”她戏说:“余华的文字很浅显,不用品就能懂。”我冷笑,不以为然。
终于,当“本书完”这几个大字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笑了。合上书,闭上眼,我开始从头回想: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很明显,余华想写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令人反感的“少儿不宜”镜头,可我一时间又找不到些合适的词句来断夺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个人感觉,余华更多地是以这所谓兄弟俩的不同命运来诠释在社会变化的大潮中,人如果按照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来按部就班,早晚会遇见天理人欲的冲突。这本书写的还有人性的冲突,包括固守和变革,选择与放弃,精神与物质生活。而文革至今的华夏,也不过是最好的人性试炼场。
作者刻画那原本贪婪好色到后来不懈奋斗,让我从闻之作呕到萌生敬意的这么一个人,目的何在?是为了批判文革时期的丧尽天良并且反映当时腐败社会的现实吗?宋刚憨厚老实,憨厚老实到了有点“傻”的程度。他的生活中心一直在别人身上,换句话说,他生命中的主角从来都是别人,自己只是在某一瞬间当过瞬间的主角!这么一个人,是否被文革封杀了自我,因文革泯灭了思想?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书城的一幕。当时爸爸带着我,给我选了几本书,其中有余华的《活着》。准备离开书城的时候,看见一旁有一群人围着,最前面放着一摞一摞的《兄弟》,记不清是签售还是什么了。喜欢凑热闹的我挤进人群准备瞧瞧这余华的另一本书写的是什么。可是还没等我拿起书,工作人员就走到了我面前,说:“小朋友,这本书不适合你看。”当时的我只好灰溜溜的走了。现在想起来,对那个工作人员,我不知该作怎样评价。虽然书中穿插了种种所谓的“少儿不宜”,可是金子始终是金子,仍会发光。那个工作人员实不应侵占我阅读的权利。只要撇开次要,看到主要,以清透的头脑来品析即可。
李光头,宋刚……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要经历许多无法选择的命运,和命运讨价还价,不是妥协就是胜利。有时候,作为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幸福的。也许生活就是在爱与恨,笑与泪,欲望与压抑,挣扎和打击之间艰难向上,这是我们本质上都无法选择的,只能默默彼此祝愿一路走好!
一部感动到自己落泪的小说。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甚至无法承受。或者说,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后悔永远是上天对于放纵的惩罚。
我读故我知,我思故我在。
第四篇: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评论家李敬泽在对《上部》时就指出:“余华不擅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兄弟》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针对《下部》更多的人说它荒诞,离奇。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放肆的年代,例如革命电视剧中插播
性病广告,女顾客为了拿走商场促销的羽绒服不惜如店家所说脱光了去抢等事件都有发生。余华要表达的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严锋)。而《兄弟(下)》不过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受人关注,被人批评正是说明了它的可存在性。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第五篇:余华《兄弟》有感
余华《兄弟》 感
2011.10.20晚 广州南沙
做事一定要积极主动,这时之前经验总结。乘着刚刚看完这部小说的一点点热情,把这想法赶紧用书面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兄弟》看起来会觉得是大张旗鼓一部渲染兄弟感情的小说,读起来却不仅仅是这些。我越来越喜欢这种细节性的描写了“一顿饭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眼神,脸上的表情…”。
我看的另外一些东西:宋凡平的顽强与乐观,林兰的爱与坚强,李光头的嬉戏与机智,宋刚的古板与勇敢。
李光头用一种滑稽的方式引人注意,却把它当做自己的一种资源,并且运用的如火纯青的地步。在与人交涉的过程中,必须要着自己的资源(别人的需求)才能得到对方的注意和尊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描述偷看过的女人屁股来换取了一年的三鲜面、童铁匠的板车、余拔牙的藤椅…),所以首先就是得加强自己的力量;交涉的过程中夸奖对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实随时随地都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他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好处。李光头在得到余拔牙的藤椅的时候,运用的似乎恰到好处。
李光头这个几乎被人唾弃的拖油瓶,到最后去太空旅行,从没路可走,从一条狭缝,从一条窄路越走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