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雄拓读后感
雄拓读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60页《雄拓》,说句心里话,滑稽的是,我越来越读不懂会长东方毅先生的这本书了。
“功利的教育只会滋养功利的教师;功利的教育只能培养功利的学生。““(课堂)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实践,少一些空洞;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说教。”以上两句话均原文摘自《雄拓》第三章《文化中华》第四节“教育拓展塑新人”部分。很明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向国内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开炮”。该章节还提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重塑民族精神,重塑国民性”,“拓展教育,以人为本,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铸造伟大的国民性”等。咱姑且不论”拓展教育”能不能那么神,也不论其教育理念忽悠不忽悠,就冲会长东方毅先生所述内容,关注当下教育,并视办好教育为己任这股劲儿,这份精神,我就愿意为他竖起大拇指——会长好样的!我们一起祈祷“铸造伟大国民性”的优质教育早日到来吧!至于是不是书中所论述的“拓展教育”,我个人认为,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还是今天,上午,协会集团有个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律硕士高材生前来应聘。不瞒您说,当时我就震惊了:尼玛呀,中国当下的教育是肿么了?堂堂法律硕士,一位社会科学顶级殿堂——社科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都找不到工作了?要到这儿来找饭碗?当然,就事儿论事儿,我没有任何贬低协会集团“工作好去处”的意思,也没有丝毫的对上述那位“高材生”能力方面的怀疑。只是想问,我只是想问,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那个推动力会是包括拓展教育理念在内的拓展主义、拓展文化吗?我不知道,至少,目前我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拭目以待吧,时间,唯有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加油!
第二篇:安藤忠雄.读后感
光与影的战歌
——《安藤忠雄》读后感
一切都像安藤自嘲那样,他是游击队中的一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战斗。
谈到日本,大凡有民族感的国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腾一团与生俱来的仇恨。但军国主义不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代表不了现在的日本人。通过安藤,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反思,至少在建筑行业内。
安藤的成功,或者说是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性格。拳击手出身的他,在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先天差距时,安藤对未来犹豫了。“钱不是用来存得的,只有把用在自己身上时,钱才有了价值”。于是,他决定旅行求学。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他小时候既不受欢迎的遭遇,塑造了他执拗,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他改造自家住宅“住吉长屋”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这表达了他对抗在高速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的个人意志。同样在他的第一个都市建筑“表参道之丘”中,他在族中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边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是两个层次的建筑作品,相去甚远。但在安藤心中两者间有一条线,“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住吉长屋、表参道之丘……是他同畸形发展的都市战斗的阵地。
在安藤眼中建筑是有责任的,除了为人遮风避雨,还需对其周围环境负责。在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创意的灵感或者限制都来源于环境。建筑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在环境面前表现得如此谦卑,或许又回到了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的这种责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融合,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环境整体面貌未受大的影响,也使相同风格的建筑能大量和谐地存在,这就出现“造镇”的现象,六甲山集合住宅群,安藤十几年、二十几年持续持续改变当地的风貌;到了21世纪,世界开始注目环保,安藤则在材料、采光、通风上寻求环保。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在做一个设计时,设计的想法不是在接到委托时才开始构思的。他常常给一些空地,或者有意思的基地进行设计思考,很多时候在接到当地委托的时候,他已经思考很多遍了。我想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生活需要发现,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安藤虽说是做一个建筑,但他往往是从宏观方面开始思考的,这使他看到的问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最后,想感谢安藤,让我走入了建筑的殿堂。
第三篇:1500字《精妙雄辩术》读后感
《精妙雄辩术》读后感
这本书看上去很薄,可是内容量却非常的大。一共说了七种雄辩术,分别是反戈一击术,谐讽幽谏术,妙语巧比术,因情就境术,诱敌使趋术,归谬反证术,金蝉脱壳术,每一种雄辩术都是旁征博引,用了大量的事例给我们讲述了怎样去恰当的说话,看起来非常的有意思。看了以后我学习到了很多的说话技巧,并且也经受了洗礼,感受很多:
首先,我的感想是一普遍的现象:茶壶里煮饺子,有货你也倒不出来。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时间如奔腾的江水一样在不停地向前推进,雄辩就是江水中最磅礴有力的一朵浪花,什么时候都能激起千层浪,让世人为之惊叹。在中国,雄辩家所向披靡的雄辩风采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苏秦纵横开阖,使六国得以安;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吴蜀的联手,大败曹军于赤壁;闻一多面对强敌拍案而起当头棒喝;顾维钧巴黎和会一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驳得日本代表无言以对;朱镕基在日本答记者问,“我最喜欢的是国歌,如果我唱你们都得起立”,击退了日本人的不怀好意。在国外,仅以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例,他在最后的辩论击败了希拉里与麦凯恩等人,成功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56届总统。这个事例所具有的代表性足以说明一切问题!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在中国,雄辩家多是古人,而当代知名的雄辩家,也只得几人而已。而在美国,除了奥巴马外,还有很多人口才特别好的人,如卡耐基,以及历届总统,如林肯、克林顿等。可以说,一般的美国人,只要站出来,都能洋洋洒洒地说上一大段。而我们中国人,在身边就能看得见的,唯唯诺诺能开口说话的还好,还有很多人有话根本就说不出来,更别提口才和雄辩了。这就像古人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货你也倒不出来”一样,更何况还有一些人肚子里根本就没什么货。
其次,觉得自己口才有待于提高,要多动脑且多动口加以练习。姜总说过我们做销售工作要有相声演员的口才,能说会道是必须的,要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人话,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语境下说恰当的话。
口才是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不能只靠心想事成,而必须多动脑,多动口。唯有多动脑才能发挥我们的各种思维力,是我们能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面前,做出超出一般人所能达到的纵深度和横阔度的探索,有理有据地拿出高居于社会人群之上的远见卓识来;为有多动口,才能把口才的有关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不断通过实践和总结,扬长克短,积累经验,提高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策略和技巧的能力。
最后,学会自嘲。有一个例子:50年代,美国总统杜鲁门会见十分傲慢的麦克阿萨将军。麦克阿萨将军拿出火柴点上烟斗就抽,抽了一口停下来,对总统说我抽烟你不会介意吧?杜鲁门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在交谈中,有时会遇到对方有意或无意的触犯自己,把自己置于尴尬境地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必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可以采取自嘲的方式,既可以表现自己的大度胸怀,又可以在难看的困境中以自我排解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尊严,掌握了交往中的主动权。姜总以前培训的时候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嘲,这一点很重要,自嘲可以体现你的坦然和淡定,即使自己嘲笑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面子没那么重要的,太自我的人往往是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自我的轨道上面,这样的人很爱面子,也很难去进行自嘲。
你思路清晰吗?你能侃侃而谈吗?你能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吗?你能说服你想说服的人吗?你的话语能让你所向披靡吗?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是否定的,就说明你的口才不行,还差着远呢,还得继续努力。这本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丰富学识,勤加练习,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苏秦一样,都可以像诸葛亮一样,都可以像奥巴马一样,说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四篇:文化苦旅读后感 孙洁雄
《文化苦旅》读后感
孙洁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他越野历险万公里,实地考察了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的兴衰脉络,沿途写下了《文化苦旅》,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找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和《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感叹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却是柔丽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雨天一阁》、《青云谱堕想》等直接把笔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还有文化走向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余秋雨先生凭借着渊博的文化和学史学的功底,他写下的文章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摘自《文化苦旅》
初次与《文化苦旅》结缘是在初中语文课上,那时我们学习《信客》。当时还不知道余秋雨这个人,也不知道《文化苦旅》这本书,只是觉得《信客》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深刻的。后来老师向我们介绍余秋雨也是慈溪人,他的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很精彩。但我看这些文章全是散文,都与文化这个枯燥的话题有关,加之对作者和这些作品的争议也颇多,我也就搁置了看它的热情。
再次与《文化苦旅》遇见是看了老师发下的一篇散文《上海人》,我被它深深地震撼和吸引了。于是,一口气读完了《文化苦旅》,心中感慨万千。虽说跟着余秋雨的笔神游了一圈中华大地,心里并不轻松,倒有些沉重。也许正像余秋雨先生在序中所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的确,他那遒劲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留给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对文化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就《文化苦旅》本身而言,它不仅含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包含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追溯,一种反问和思索。
在全书中,作者以山水风物为载体,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把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于是,在《文化苦旅》中,风景名胜已经不再是风景名胜,而是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是一种“人文山水”。在山水之中蕴含着风土人情,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残肢碎片,而这些正是在《文化苦旅》中得到了疏通与整合,给读者一种文化的启迪和冲击,营造出一种与古人在同一空间点上思考文化的氛围。
《文化苦旅》的开篇是《道士塔》,带有些幽怨。有些人认为这是余秋雨在此篇文章中的一个硬伤,把众多的历史积怨,以文人特有的方式,发泄到一个脆弱的个体身上。但我认为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批评那个“王道士”,而也将“敦煌失窃”的过错归咎于那些官僚们的身上,归咎于那个酿成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上海人》中作者睿智而深刻地分析了上海人的人格结构和他们的优缺
1点,充满了对都市文化的反思。“一部扭曲的历史限制了他们,也塑造了他们;一个特殊的方位释放了他们也制约了他们。”作者面对着这座失落的城市,却在由衷地呼唤着:失落了上海的中国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是《笔墨祭》中的一句话“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
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的确,笔墨书法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也有情感融入,但笔墨何尝不在千年里时时更新着内容?拒绝更新就等于自毁生命的延续。
“白云飘过来了,好像是碰了一下牌坊再飘走的。晚霞升起来了,红得
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闭一闭眼睛再看,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扁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身来,奔逃回家。”这是《牌坊》中的一段话。读完此文,我心中涌出一股莫名的苦涩。也许源自那些牌坊,那些置女性于水深火热、充满封建愚昧守旧思想的牌坊。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我没能领会。
一直以来,外界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但就我个人认为,《文化苦旅》的确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路。这些文章无疑是美的,是动人的,是新颖的。它留给了我了对文化的反省,对人生的思索。
合上书本,心中有些凌乱,凌乱得忘记了书中许多优美的话语,要想记
起来,却又实在很难。我能隐隐约约感到一个身影踏在这片千年的土地上,一边思考,一边眺望,沉重而清晰的脚步,渐行渐远。
现在,我在读《山居笔记》和《摩挲大地》,我希望我能走进余秋雨,走
进对中国文化的思索。
同桌的你
春晚上,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红红火火,引发了很多人对前时同
桌的回忆。看玩小品后,我也不禁地想起了我那个初中同桌。
同桌的你,有着一张娃娃脸。虽然都已经是初中生了,你却还是稚气未
脱。哪一天“东窗事发”,同学和你吵起架来,老师也要为你辩解,说你不过是个小孩,大家要让让他。你的愤怒总是伴随着“我已经上初中了”喷发而出。你总是问我:“我真有这么幼稚吗?”以前我总是一笑而过。现在我想说,其实你的确是。
同桌的你,一张略白略长青春痘的脸上架着一副银白色的塑质眼镜。镜
架上画有一貌似鳄鱼的东西,我常常戏称为“鳄鱼牌”;你身材有些矮小,总是理一头短发,有些平头的感觉,又有仙人球的味道。我总是嘲笑你的头发,说你的头发真像小孩那样,你也总是抱怨。心里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矛盾与挣扎,你还是没有改变发型。
同桌的你,被人视为“甲亢”:你容易激动;你总是在跟人争执时语速加
快,面红耳赤;你总比人吃得多;你的眼睛很大,突出得有些可怕。所以,种种现象表现出来你是个甲亢患者;但我知道真相。其实你不是甲亢,只是我想做“甲亢同桌”。
同桌的你,总是能解出许多数学难题,引得同学的佩服。你总是傲气地
提前交卷,而单元测试卷上却画满了大大的红叉叉,于是嘴上常常嘀咕着“失
误”。你的语文成绩差得要命,上100分能就成为奇闻。你的作文写得相当没水平,总写你的奶奶,你的爷爷,于是分数总在低分的边缘。你不求语文能有所进步,只求自己不要垫底。你说,你理科好,文科不好。我经常想,理科也要考语文。
同桌的你,曾跟我在数学科学培训时大谈电脑游戏,虽然经常被老师看
到,可你还是不知悔过。我心里倒有些无地自容,你却面不改色,还在寻思电脑课上能不能玩几局。后来,我们都不讲游戏了,但竞赛辅导结束了。我懊悔到了现在,你怎么想呢?
同桌的你,喜欢在语文课上跟老师吵,逗得大家笑到卧倒。老师说你影
响课堂秩序,让她没法上课,你却一本正经,“呆若木鸡”。你的孩童形象逐渐消失,捣蛋鬼形象开始发展。老师早已气得在班主任地方告状,你一学期的先进就此bye bye。我认为你至今还稀里糊涂,纳闷那件事。但真相大概除了你以外谁都知道。
同桌的你,总是在体育课上玩得死去活来,大汗淋漓。往往前一节课一
下课便头也不回地夺门而去。你穿着那双黑色的足球鞋,踢着足球,但我一直没看出来你会踢球,你那胡乱踢球,乱窜乱跑的身影至今还回荡在我脑海中。你不太会打篮球,但你会伤人。别人都怕跟你打,因为你是“甲亢”。
同桌的你,字写得很差。你的字就像你的人,像个小孩,歪歪扭扭,没
有阳刚之气。可你总是不承认,偏要说你的字比我的好,还要我们每人写首诗拿给他人鉴赏评论。我为了事实跟你比较,最后虽然不了了之,但我现在都还不服。大概是事实不需要证明。
同桌的你,写作业时总绞尽脑汁地盘算着“偷工减料”。于是你常常向我炫耀你比我做得快。我说你不写步骤,你说你方法简单。交作业时,你的脸上写满得意;而中午,你却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所以,你的作业质量忽上忽下,老师在你作业质量高时时露出得意又欣慰的表情,我在相反的时候露出悲哀又高兴的神色。
同桌的你,身为副班长,自己却老犯错。上课喋喋不休,下课打架。老
师于是下狠心来了个“杀鸡儆猴”,这招成功了,从此再没有“愿后来居上”者。可聪明的你成为这只“鸡”实在很惨。现在的你,还犯错吗?还跟人吵架吗?还被老师批评吗?
同桌的你,很孩子气,爱捉弄人,但你也有颗纯真的心。
同桌的你,乐于助人,天真善良。你喜欢帮助同学,只要有同学找你,你都来者不拒,尽力而为。所以当别人有什么难题解不出时,往往都来找你。而与此同时,我却在一旁做我的事,完全没把这种事放在心上。我一向我行我素,不太乐于帮助他人,也没什么责任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好惭愧。其
实有时候我真的很自私,有许多我做出来的事都害了你,(此处略去几百字)。
同桌的你,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你总跟我讲你奶奶的事,说你要向你
奶奶学习,学习她的节俭。而我总是嘲笑你。但在偷看了你的那一篇篇写你奶奶的作文后,其实我已经被打动了。后来我多少次都在自责,但我始终没将“对不起”说出口。现在我鼓足了勇气,对你说句“对不起”。你大概也已经忘了那些我对你的嘲讽了吧?
同桌的你,是一个十分正直、真诚的人。班级里一有歪风邪气,你就会
向老师报告,所以你得罪了不少人。虽然你不会圆滑处事,你不会八面玲珑,但你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因此我相信你肯定能交到许多优秀的朋友。现在想想,这样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至少你不会交上那些狐朋狗友了。在这里,我衷心地祝愿你能有许许多多新朋友。
同桌的你,实在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好老师。我数学难题不怎么会做,你都能帮助我,给我细心讲解。比老师讲得还细致,还入微。相比之下,我却没有在语文英语方面给你多大的帮助,我真得很差劲。你能犀利地指出我的错误,这是我该感谢你的。在你的影响下,我也吸收了你的许多优秀品质,这将是我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同桌的你啊同桌的的你,我要说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但在这省去一万字也说不清你的为人,述不光你事迹。我希望我和你的同桌生活,像你不会老去的性格一样,永远存在我的脑海中,永远鲜活清晰。在此最后,我希望你能永远健康快乐,积极向上,保持稚气,保持孩童之心。或许哪一天,我们还能成为同桌。
第五篇: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一)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二)一切都像安藤自嘲那样,他是游击队中的一员,从始至终他一直在战斗。
谈到日本,大凡有民族感的国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腾一团与生俱来的仇恨。但军国主义不能代表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代表不了现在的日本人。通过安藤,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反思,至少在建筑行业内。
安藤的成功,或者说是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性格。拳击手出身的他,在看到与顶尖选手的先天差距时,安藤对未来犹豫了。“钱不是用来存得的,只有把用在自己身上时,钱才有了价值”。于是,他决定旅行求学。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和他小时候既不受欢迎的遭遇,塑造了他执拗,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他改造自家住宅“住吉长屋”时,他建构了对外没有任何开口、无表情的清水混凝土墙面,这表达了他对抗在高速经济成长的名义下不断扩张的都市的个人意志。同样在他的第一个都市建筑“表参道之丘”中,他在族中原有的榉木行道树的考量下,压低建筑高度,并以玻璃统一横长的立面,借此表现公共的民意对抗一味追求楼边面积与经济效应而不断侵蚀都市空间的市场原理,并希望留下那存续超过半世纪的风景。在外人看来,住吉长屋与表参道之丘是两个层次的建筑作品,相去甚远。但在安藤心中两者间有一条线,“以建筑来表达对都市的观点”以及“以建筑来对都市有所诉求”的主题间所画的一条线。()住吉长屋、表参道之丘……是他同畸形发展的都市战斗的阵地。
在安藤眼中建筑是有责任的,除了为人遮风避雨,还需对其周围环境负责。在他的作品中,作品的创意的灵感或者限制都来源于环境。建筑这种对环境的尊重,在环境面前表现得如此谦卑,或许又回到了建筑设计的母题。建筑的这种责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初,是使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尽可能的融合,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环境整体面貌未受大的影响,也使相同风格的建筑能大量和谐地存在,这就出现“造镇”的现象,六甲山集合住宅群,安藤十几年、二十几年持续持续改变当地的风貌;到了21世纪,世界开始注目环保,安藤则在材料、采光、通风上寻求环保。
安藤对清水混凝土情有独钟。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混凝土是一种可以吧建筑家的想法有如表情般展现与外在、具有多样的材料。”对建筑不加修饰,以如此骨感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观众不受外在装饰的影响,直面设计本身,或许这样更能读懂设计者;另一方面,混凝土本身具有耐震、耐热、极具表现力的特点,“语气用特殊工法展现自己的特色,不如以平常的方式做出谁也模仿不来的作品,虽然困难,却让创造怀有梦想。”越是平常的食材,就越是考验厨师的能力,建筑也如此。安藤的特色还在于他对光影的理解,光之教堂便是一个极成功的案例。“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他认为光影不只是建筑里的明暗关系,更是人生中的经历,是生命不断拼搏、战斗的姿态。
安藤是一位建筑家,但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使他的目光转向社会,建筑里表现着对不同时期社会的思考。他关注儿童建筑,关注弱势群体……出于这些初衷,他的很多建筑设计都是无报酬的,他甘愿奉献自己。
安藤忠雄在做一个设计时,设计的想法不是在接到委托时才开始构思的。他常常给一些空地,或者有意思的基地进行设计思考,很多时候在接到当地委托的时候,他已经思考很多遍了。我想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生活需要发现,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安藤虽说是做一个建筑,但他往往是从宏观方面开始思考的,这使他看到的问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最后,想感谢安藤,让我走入了建筑的殿堂。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三)很庆幸看到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时,我二十几岁。
“无论你是选择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20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人在感觉敏锐的20几岁时,能否有紧迫感地去生活,对其以后的人生,特别是四五十岁时,是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的分水岭。”这是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为东京大学建筑系做讲座时,对学生们的殷殷忠告。这个叫做“二十几岁时的人生”系列讲座后来被汇编成册,成为了这本《安藤忠雄论建筑》。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
安藤的建筑,是坐在恒河旁闻着腥臭的腐尸味思考而来的。因此和科班出身的不同,他考虑经济性、却不为利,他考虑美学、却不为名。建筑于他,是哲学、自然学、社会学、宗教、美学、经济学,是对生活的抗争,而不是补给。为了完美的作品,他不惜代价、不计得失。
这样,是对梦想怀有真诚的热爱,对此生怀有深切的责任。
“人生的终点无论落在何处,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因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也终究会有倒下去的那一天。”
光教堂、直岛美术馆、住吉的长屋,京都的车站,安藤原原本本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遇到的挫折以及背后的思考。像一个母亲,絮絮叨叨谈着他的儿子,从睡觉的姿态到考试的名次,言语间满满是骄傲和欣慰。这是世间最深沉的眷恋和牵挂。
人生不能只是吃饭睡觉地度过,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不是因为名利和成就,只是希望人生过得有趣一些,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