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

时间:2019-05-13 08: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

第一篇: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

带着书籍,起航

—— 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

灌云县实验小学张正娟

高万祥老师的《我的教育苦旅》曾是我读的第七本教育理论的书籍,读着读着,总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的教育苦旅》一书共分三辑,分为“精神的雕像”、“人就是目的”、“语文的诗意”。在第一辑中,高万祥老师把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看作是精神的雕像。叶圣陶先生的“我们必须会变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读着经典式的每一句,我也越发地崇敬起他们。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不能再高山仰止了。我不禁责问起自己:为何不早些去读这些书呢?为何在工作好几年后才去探索什么是“教育理论”?为此,我决定去拥有这类著作,去细细品味这些经典,去感悟我自己的教育之旅。

《我的教育苦旅》第二辑“人就是目的”中,我认识了一位爱读书爱学生的高万祥老师。高老师特别注重阅读,他说:“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享受阅读,不需要理由。”他提倡学生阅读的同时,更鼓励老师的孤灯阅读,他认为“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和教育者应有的力量。”是呀,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阅读的寂寞,何曾去感受阅读还是一种力量呢?高老师还教育我们必须拥有爱心,因为“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的‘护照’。”是的,“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因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

在“语文的诗意”一辑中,使我认清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为了考试,我们教师曾把教材看成了“教条”,把“标准”当作了“套子”。高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追求的是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期盼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发,我们谱写的是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曾经教了一年的英语,一年里我忽然

间对语文有了一份更特别的依恋。为此,在自己的不断学习与教学中,我渐渐感受到了语文的美丽与魅力,我也尽力用语文的这份诗意去感染我的学生。

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旅,虽然不一定能像高万祥老师那样伟大,或许是平凡的,但决不能是平庸的。有人曾说“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要把一丛玫瑰从别人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就让书籍,让阅读,感化心灵,引领人生,去感受玫瑰的芳香,去追求教育的真谛!让我们带着书籍,起航吧!

第二篇:感想-我的教育苦旅

读《我的教育苦旅》有感

唐山市丰润区西实验小学 鲁晓青

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而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很空虚和迷茫。10年来我工作在教育的一线,除了教育理论很少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所以虽然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总有一种想突破些什么,又不知是什么需要突破的感觉。阅读高万祥的《我的教育苦旅》,我顿觉心胸开阔,那些教育大家超脱的情怀、可贵的品质和真诚的爱心,使我的生命不再苍白和黯然,而是变得开阔、灵动、鲜亮。我不知应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我的心情,总之,我学习了,收获了,并心中默默感谢着。

在阅读大爱陶子这一章节时。给我印象极为深刻地是陶行知老学者对儿童的了解和关爱。“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学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做了一个纸鸢飞不天,是有齐柏林的飞船造不成功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一个爱人被夺取一般的伤心。”“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读到这些话时,我惭愧无比,回忆起了教学的一幕幕……我性格率直,做事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虽说这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缺点,但也就是由于此性格使得自己在处理孩子问题上,难免有时会简单、粗暴,缺少慈母的关爱,缺少母性对孩子们特有的呵护。尽管心中对他们无限的喜爱,尽管大声的训斥是带着一种恨铁不成的爱意。但孩子们体验到的是老师对他们的排斥、否定,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永远也成不了乖孩子。所以我马上想到可以用两个字来评价这种教学行为——失败。但失败之余,我还是要由衷的感谢陶行知老学者,感谢高万祥老师,因为从他们们的字里行间,我找到了教育失败之根,顿悟出了教育成功之源: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样高,听听孩子们的心声,想想孩子们所想,或者回忆一下孩童时的我,杜绝简单粗暴,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想到此我的孩子们都浮现于我的眼前,多么灿烂的笑脸、多么稚嫩的声音,突然他们长大了,他们是瓦特、爱迪生……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我为此折服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尽管素昧平生,但也有几丝亲切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老先生的思想永远是我教育生涯的座右铭。

除了陶子,高老师为我们介绍的教育大家李镇西带给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老师讲述本校一位青年班主任反映班上学生实在难管,这位校长只是向该教师推荐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三天之后读完此书这位青年班主任便有了工作门道。我既惊异、又高兴,惊异此书之神,高兴我们教育界有如此神话人物。看到书名我们就可以想得到他推崇的教育理念——爱。没错,爱与教育永远也不能分离,如果离开对学生起码的爱,一切教改只是空话。反之我们的教育处处充满爱,将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的班上曾有这样一名学生,课上不听讲,作业不写,课下打架,在校园内也是东躲西藏。任凭老师千言万语,他有一定之规。但后来,我发现他并不笨,而且很聪明。认真听讲时,能说出一些独到见解,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于是,我开始关注他。课上,多提问,多表扬;课下,多观察,多留心。平时找他聊天,建立一种无形的情感。记得有一次,他拿了邓艺的作业本放在陈嘉庆的书包里。当老师调查此事时,全然一幅委屈的样子。放学后,我找到他,对他的闪光点进行了表扬,认可了他的点滴进步。还没等我提及此事,他已经声泪俱下,说了实话,并主动承认了错误。从此,他进步了。

足可见爱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下成长,精神上温暖舒适,行为上也会偶然呈现出惊喜。也许,这个事件或多或少带有几分偶然,然而这也确实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相信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朝朝暮暮,倾注在点点滴滴,我们会天天看到一份份清楚的作业,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越来越懂事的学生。

教育是一种旅程。高万祥先生在二十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遗憾和“心”苦,但愿在高先生为我提供的这个与诸多教育大家对话交流的平台上,能够多多收获,希望我的教育就不是一次“苦旅”,而是一次快乐的旅程。

第三篇:读文化苦旅感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初读《文化苦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平平常常的游记而已嘛,为什么总有人念念不忘余秋雨,又念念不忘这部《文化苦旅》呢?到底是余秋雨成就了《文化苦旅》,还是《文化苦旅》点缀了余秋雨呢?它的苦到底来源于何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步入这次文化的苦旅吧。经过慢慢品味,才发现每个角落中总藏着中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不断地呈现,也许正因为此次的旅途涉及了大量的文化历史而称之为文化的旅程。至于文化苦旅中的苦的来处,也许这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的那样“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吧。而我们在旅途中所看到的风景也许只是历史呈现的一种载体,而当我们慢慢体会其中的文化遗迹时,我们才发现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却潜藏于残景之后。就如一道风景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是一片废墟。也许这会让你去努力回忆它魅力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为它的逝去而痛心,为文化的遗失而烦恼。苦便是在深切感悟后的深深忏悔吧。在一切经历、体验后的感悟中总是离不开苦,衰退的文化让人将历史的灰色变成心中的苦涩;如今璀璨的文化也会给过去的暗淡填了不少淡淡的苦味。也许这也是在<<文化苦旅>>中获得的些许收获吧,因为我们的那么一丝痛代表我们还有着那么一丝觉悟,那

么至少说明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完全被遗忘,我们的文化还有重新辉煌的机会。因为我认为感悟到苦往往就意味着心的觉醒。

<<都江堰>>不过是<<文化苦旅>>中的小小一篇,但要说起都江堰它也是可以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因为它的水利作用,而且是它把四川孕育成天府之国,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浩大的工程居然出自一位对水利完全不懂的外汉--李冰。《都江堰》的写法也许平常但也是一种适宜用于平常的写作中的手法.当我们欲言此物时,何不像他那样先描彼物.<<都江堰>>的开篇就赞许长城的工程宏大,接着慢慢引入话题,不断地凸显都江堰的独特之举.而其中的“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就实实在在地占据了渺远的时间。”这不更好地将都江堰的优势展现地琳琳精致了嘛。作者又认为它毫不夸张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因为有了标志性的象征,而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这样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她生命的李冰!然而关于李冰,人们能追想到的更多的也只有这样一座小有名气的的都江堰,作者也这样称赞道“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也许正是这个疑惑才使我们对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虽然未学过水利然而凭着“以生命为学校,死钻几载”的精神,终于总结出治水三字

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直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这种治水的韬略竟被替代为治人的计谋,这不就是人类的智慧嘛!与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相比,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这正是他被世人永记的原因,民族的延续也正因为有了这样高尚的起点才变得强大。

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这也是李冰赐予都江堰最珍贵的礼物。

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试水位,这“三神石人”的其中一尊就是李冰雕像。因为人们懂得了唯有哪里才是他最适合的岗位。然而我们却应问问自己:活着应该站在何地?死了又该立于何处?也许还会有人觉得这样一个问题是好笑的,但这种职业精神如今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看到“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人一点的人” 这句话,你难道不为人类的这种行为而无地自容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的旅程,更是人类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洗礼吧。若果你的心还能为之有所触动,说明此次苦旅还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苦涩后的回味,还是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都将是一种旅途的收获,更应该是民族历史进程中的收获。

通过《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也不单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师—李冰,更应该是一个民族

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

让你与我心中的那一丝疼痛化作奋起的动力。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吧,取而代之的不再是让你隐隐作痛的苦旅,而是一趟文化的盛典!一本文化艺术修养的作品往往能让我们对生命多了一份灵动的诗情画意,《文化苦旅》就这样丰富着我的思绪,而我将继续品读它其余的精华。

从此次文化旅程中,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的自然风光,也跟随着它穿越时空看到了悠远的历史踪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我们在其中也有所领略。但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藏着的秘密远大于我此时所看到的,那么就让我们一同研究,一同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吧。乔晓光2013-9-25

第四篇:我读《文化苦旅》

我读《文化苦旅》

刚刚读完一部《文化苦旅》,心情是杂乱的。我随着这位文化大师游历了国内名山大川,古朝遗址,心下立时下了决心:以后有机会一定去踩一踩余秋雨踩过的狼山脚下,余秋雨爬过的寂寞天柱山,钻一钻余秋雨钻过的白莲洞,做一做余秋雨做过的西湖梦……

《文化苦旅》共37篇,加自序38篇。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道士塔》作为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诞生于甘肃的一个旅舍里。在钻研中国古代线装本的时候,余秋雨耳边总会响起一大批诗人、学者的脚步声。对于苏东坡把这种放达称为“老夫聊发少年狂”,余秋雨困惑了。为什么他们这些人,稍稍做点学问就变得如此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辉煌的只是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吗?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知识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在这种困惑中,余秋雨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行装,推开了书房的门,从此踏上了一条追寻文化本源的文化苦旅。行至敦煌,他看到那么多敦煌文物被斯坦因和伯希和们拿走,作为一个再过年轻学者,他困惑了,两难了。因为那些东西在中国当时兵荒马乱的大背景下很可能遗失,即便运到京城,路上官员这个拿一把,那个拿一把,损失很多,所以拿到大英博物馆倒是得到保存了。但是他又不甘心,在发现敦煌经文画卷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甲骨文。中国学者凭着甲骨文研究出一个很清楚的商代。这说明中国人还是有研究水平的,中国还是有能力保存这些敦煌文物的。但是,兵荒马乱那么严重,敦煌离北京又那么遥远。余秋雨站在沙漠里,一下子困惑了。正如他所写:偌大的中国,竟藏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事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于是,在两难的境地里,《道士塔》问世了。这篇文章通过敦煌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隐蔽着的文明遭受洗劫后的悲凉。中国文化命运的悲惨,不是被封存,就是被误解,甚至受到外来的冲击侵略。单从《道士塔》一文可以看出,余秋雨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巡视华夏文明是《文化苦旅》的命题走向。之后的行文,深邃苍茫,凝练厚重,柔丽凄美,让我不禁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命运而感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让我踏着他的足迹去追寻那文化的深邃,感知文人那博大的胸怀。余秋雨先生站在今天这一历史高度,重新审视着古老东方的灿烂文化和文人骚客,让我尤为钦佩。他的审视,他的发现,为中国历史文化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名族,更具魅力,更具神秘。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静下心来,品一品《文化苦旅》,想一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看一看历史的风云变幻,便会感知我们人类的渺小,感知自然文化的伟岸。千百年来,他无声无息地淌过岁月的长河,汇聚精华,也容纳糟粕。她既有小桥流水的婉丽,亦有大江东去的壮阔:她既有功成名就的荣耀,亦有壮志未酬的残梦…...余秋雨的笔端是端肃板正、庄严沉重的。于是人文山水在他那里陡增岁月,越加深了其厚重。连他自己也承认:对历史的多情会加重人生的负载,有历史沧桑感引发人生沧桑感。我们年轻的一代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走的时候,能否也像余秋雨一样,站在先人可能也站过的地方,瞭望先人可能也瞭望过得自然景观,聆听先人先人可能也聆听过得风声鸟鸣时,能多一份凝重的思考呢?历史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给它增添的声色和情致。站过绵长的历史文化也会因国人的深切思索而顿生光辉。希望现代年轻人能为丰富和延续中华文明尽一丝绵薄之力。

第五篇:我读《文化苦旅》

每每合上这本书,我的心里总是有一抹酸涩的、似曾相识的恍惚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被作者那种怀揣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在抑郁中膨胀的情感所感染,夹杂着难以名状的无奈。

就拿给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来说吧。

我感伤于作者所见的这座道士塔——“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静白”;感伤于王道士的彻骨的麻木——贪图蝇头小利而将民族利益全然弃置不顾;也感伤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精神上的。

就是在这座破败的塔前,就是在这座写满了屈辱的历史的塔前,终于有一个人用心去走过。作为一个爱国文人,没有什么比卖国求荣更被他厌恶的了。在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笔者杆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作为读者,搭载着作者的动人心弦的文字,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经意间把一个个生僻的角落,变成我心目中的故乡,只是总伴随着些许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爱国热情,被一次次地唤起;心中关于道德的防御底线,也一次次地被冲破。合上书,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乡”……

正是因为读过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难有办法把阅读坚持下去。猛然间发现,我从这本书里隐隐看到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子,并不是说作者相互抄袭,而是对于中华民族的爱恨交织的感情都贯穿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似乎已经说得太久,有些乏了。

中国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滩、贝壳拥挤的“天涯、海角”,有像调色盘中那样深蓝的九寨沟的水,有浓郁着古老祥和的气息的平遥古城……这些只是我所走过的地方罢了,我知道我的足迹还没有遍及到祖国更好的土地上。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变为现实,也让今后的旅行成为纯粹的游山玩水,别再布满如此多的惹人心伤的苦难。

下载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带着书籍,起航____-读《我的教育苦旅》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文化苦旅》(含五篇)

    我读《文化苦旅》 每每合上这本书,我的心里总是有一抹酸涩的、似曾相识的恍惚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是被作者那种怀揣天下、悲天悯人的胸怀在抑郁中膨胀的情感所感染,夹杂着难以......

    读教育书籍有感

    读教育书籍有感 读教育书籍有感 暑假来临了,学校要求在暑假期间读一些有益的教育书籍,大量的阅读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近两日读了我买过来很久却未认真阅读过的唐全腾老师所写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全然没有一般心理学书......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147团小学冯延福 读了张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书以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切地说在开始研读的时候就已经被书中......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容岩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教育的智慧》学习心得 董地中学曹进龙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教育专著 提教学能力 娄底小学:强举民 2018.1.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感触颇深。 作者利用自己的职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一)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