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样例5]

时间:2019-05-13 08:2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第一篇: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教育学

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的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 现当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2.教育结构的多样化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4.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5.教育的终身化、回归化6.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当代教育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上最重要的事件。2.1939,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编写《教育学》的目标。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是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相互关联。3不平衡性(抓住

关键期)。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不平衡;不同方面的不平衡。4互补性(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机体某方面机能受损或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5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个体发展水平差异不仅由先天素质、内在技能差异造成,还收换经济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我选择的影响;必须做好因材施教。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也不能夸大。

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挖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

性3基础性

 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核心)、想象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 如何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任职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在于: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法的好公民。

 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 德育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德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2德育方法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3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5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6要借助集体舆论的影响。7德育手段要创新。 1988、1994和1996年中共中央有关决定我国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

 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由这四要素构成;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相互作用,知为基础,行是关键。多种开端。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2)德育的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通过控制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两道的控制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同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的人应具有怎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收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制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材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任何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进入现代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必然依靠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培养专门化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就是宣传、灌溉、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线路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言论以及教材、文章是宣传某种思想,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族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族的价值,推崇民族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教育在生产劳动力,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集等形式。美国,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宪章”。

 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指明方向,预示结果。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数量、质量)的观念;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网络教育的意义。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校。网络学校是真正意义上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以激发学习者兴趣,为其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 学校文化的特征?1组织文化2整和性较强的文化3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

 个体身心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与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2阶段性(要求教育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的更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 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2激励3评价。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⑵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 教师职业的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⑴专门技术受过专业训练⑵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控制权⑶必须有资格证书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⑵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⑶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⑷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忠于教育事业;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⑴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知识、智力、社会生活经验。⑵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即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⑴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⑵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儿童为中心。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⑴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角色互动关系。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教科书的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帮助掌握教师讲授内容,便于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要求,分析本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本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与其他学科关系,理论与实际联系基本途径与最佳方式,确定该学科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 课程?课程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广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 课程实施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经验相结合: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的体验,这是条认知的捷径⑵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⑴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⑵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⑴正确处理知情意的关系⑵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⑶情感意志兴趣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⑶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 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 教学原则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⑴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⑶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⑶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⑴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⑵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⑶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⑴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⑵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⑵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⑴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⑷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 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问答法3讨论法4演示法5联系法6实验法

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备课2上课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3课外辅导4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备课内容包括?1转眼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课的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上课?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 教室布置作业应遵守?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以适度;明确提出要求,规定完成时间;经常检查和批改。

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 德育的概念?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

 我国中小学生德育目标的总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思想品德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必然伴随思想矛盾和斗争。(2)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待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要有一定理想性和方向性。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于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行使其积极向上。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与其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的要求;认真执行提出的要求。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计划地把对学生教育的各方面影响加以组织、调解,使其协调一致,前后连贯进行。要求: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5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 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补充

 教学原则?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总结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迅速处理某个问题时高度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智慧。

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 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连续教学的一种形式。

 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二.教育与政治紧急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教学的基本任务?1.学习基本知识2.获得基本技能技巧(1.2双基)3.培养情感态度4.发展智力与创造力5.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 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感知知识阶段2.理解知识阶段3.巩固知识阶段4.运用知识阶段

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5.帮助学生搞好学习6.做好学生的操行评定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 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繁重性6高度的责任性

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多

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局限性: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它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 教学基本环节?1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一.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同一性的规律(实施全面发展教育)、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规律(系统性和特殊阶段性的教育)、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4速度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的规律(抓关键时期教育)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 全面发展教育的相互关系?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2.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

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题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 如何理解儿童个体发展: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理论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胜利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把握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儿童发展的特点: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保证教育的主导地位: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 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的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的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 在我国担任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有哪些: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3.具有相更重要,我们的观点所要强调的是,对美育的功能应

有一个教过去更全面的认识。 美育的主要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的标志)(1806)洛克—《教育漫话》斐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卢梭—《爱弥儿》斯宾塞—《教育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教育现象2揭示教育规律3阐明教育理论

思想观点泛智教育或实行班级授课制是谁提出来的?夸美纽斯

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论(孟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

旧中国的学制演变?1.壬寅学制(1902)2.葵卯学制(1903)3.壬子学制(1912)4.壬戌学制(1922)

课程的要素?1课程的目标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课程的实施4课程的评价

教学方法的类型?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二.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

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

6、7),童年期(6、7-

11、12),少年期(11、12-

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上)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二)青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一致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此影响小或没有影响。2岁时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时形状形成的关键期,4-5岁时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们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素质结构。

 教师的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相互尊重、团结协作4.严以律己、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结构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2.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结构1了解学生及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6.自我控制能力四.教师的身心健康1.良好的身体素质2良好的心理品质-公正-自制。

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途径:1.课堂教学活动2.课外活动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二方法:1转变学生角度:学生由配角转变为主角;学生由客体转变为主体2.转变教师角度: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人本化、发展性、个性化的学生观。

 教学方法的运用?1.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掌握整个教学方法的体系2.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3.考虑时间因素,以保证按照完成教学进度4.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符合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 教学基本环节?1.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道德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外在的客观因素:家庭、社会、学校2.内在的主观因素: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内在的思想矛盾斗争等. 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教学管理工作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中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 家庭教育任务: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任务: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适合他们的校外活动,补充、加深校内教育的成果,为青少年、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他们的各种特殊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应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得到积极的休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生活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让他们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生活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 当代儿童发展的基本内涵:综合有关儿童发展的各种思想观点,人们普遍认为,为了能够深刻地揭示儿童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 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公正性原则3.准确性原则  教育目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德育对象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性福生活。这一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等等。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从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依据这一层次划分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具体说来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如何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一定科学只是的获得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智力的发展又能加快只是获得的进程。另一方面,二者互相区别。只是获得与智力发展又有不可替代的关系,智力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理,只是的学习也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必然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只有在他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构成智力的发展的积极因素。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什么: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 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只是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 智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智育与教学是一个 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换言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智育的活动方式,德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途径去完成,而各育在教学过程、原则和方法上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样,智育以教学为自己的重要途径,但这途径又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将两个交叉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极易引起实践上的混乱。长期以来,正是因为将智育与教学相等同,人们往往忘却在教学中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任务。也正是这一概念上的混同,许多人也误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两种倾向都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危害。

 简要评析课程本质的定义:1.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2.课程是经验,这种观点主要是相对于前一观点和反思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为课程。3.课程是活动,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题的功能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4.在世界范围内,这三种观点各有特点:课程是知识这种观点形成较早,并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课程是经验,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并且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课程是活动,这种观点比较新颖,正处于不断的研究与探讨之中。

 美育的功能:1.是对美育的直接功能的认识,2.是对美育的简介功能的认识,3.是对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的探究。对以上三种美育功能的认识也有一个历时性维度,即人们是从对直接和间接功能的认识走向对超美育功能的 认识的。这是人们对学校美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的结果。当然,对美育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越性功能的认识的先后并不表示哪一个功能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中心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儿童中心论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教育的著作。

凯洛夫《教育学》?标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置的实施机构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称学制。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心理学 第一章

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

2.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他更应当成为一种累积性的知识、智慧以及直觉化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教育学面临的问题,虽然教育心理学不能告诉教师在各种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具体应该做什么,但却可以给教师提供作出正确决策的原则,并使教师以规范的言语讨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点。另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是取决于教育工作者的改革热情,而是取决于该改革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想提高改革者的这些水平,教育心理学知识是必须要学习的,他不仅能够给改革者提供新理论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3、中学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A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研究。

4、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美国,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美国,布鲁纳,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1924,廖世承,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二)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之前,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以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 阶段,主要表现在,注重和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如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试验,学习理论方面出现了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同时还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起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如孔子,孟子等的关于学习的理论都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这个阶段是随着清末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6岁以前是动作关键期。

4、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相互作用)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它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其发展过程:○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7、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形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一)人格的发展阶段:(前五个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3主动干对内疚感(4-5);○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反之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社会教育;○3同辈群体。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场独立和场依存。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于它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它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B.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的标准是反映时间与精确性。

C.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思维的特征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表现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

(二)智力差异:1905,比纳、西蒙,世界最著名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后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936,美国,韦克斯勒编制另一套量表,包括年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A.智力的个体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IQ超过140的属于天才,人口中不到1%。B.智力的群体差异:○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偏抽象女偏具体)

9、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应创设施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育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体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0、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性格的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关于特征差异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11、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目得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增强(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C、抽象记忆占优势。(四)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A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a.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B.自相矛盾的情感c.少年的热情与冲动.d.选择性友谊的建立.e.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B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a.个性化的情感b.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另外,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同时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各种观念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总之,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水平.是在动荡中、矛盾中不断提高,是在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第三章

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合理持久的变化。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力,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指示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学习需要,个体再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学习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即学习驱力。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随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为目标。学习期待就起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动机的种类:(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社会意义):前者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后者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其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前者是与学习活动之间相联的,后者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动力来源):前者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力,后者是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力。强化理论:任何学习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人的需要,五种,由其缺乏科学的依据。(二)共同要素说,当两种情景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三)经验类化理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四)关系转换理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

3、现代的迁移理论。观点一:主张认知结构中某些成分视觉动迁一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观点二: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4、迁移与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的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促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

6、促进迁移的教学。(一)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任务。观察时,要认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度。观察后,要求学生作观察记录或报告。(五)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4、知识概括的类型。概括,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概括类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5、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象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整理和反例。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力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二)正确运用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运用变式时,若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常会发生两类错误:○1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2在概

1、人类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 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 ○5态度。

4、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基本规律:○1效果律:试误学习过程中,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作出特定反映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增强,得到烦恼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2练习律: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3准备律。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项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映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史增前反映概率的手段。基本规律:○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2逃避条件作用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6、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联系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苛勒(完形—顿悟)。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布鲁纳(结构学习论),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八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一)学习分类。学习进行的方式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分: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二)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合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确是等值的)。目的: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三)接受学习,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先行组织者技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当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主意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构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不同。○3学生观。教学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第四章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三种功能:激活功能、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级的,含义:a.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b.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成就动机理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代表人物:阿特金森,动机分两类:a.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b.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维纳,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们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良的学习效果削弱学习需要,井底学习积极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要是恶性循环转变成为良性循环,关键在于:○1改变学生的成败经验,使其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2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应掌握评分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就感。(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创设问题情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耶克斯和多德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及其水平最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越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此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无论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第五章 迁移,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是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

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按性质、影响效果);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按抽象与概括水平);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按内容);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按所需内在心理机制),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1、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早期的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而发展的结果。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在选择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编排的标准就是是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网络化,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还不够,必须使其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第六章

知识的类型。(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按反映活动的深度)。感性知识,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按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包括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

1、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智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知识直观的类型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一)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方式。优点: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缺点: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优点:可以认为制作,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1人为的排除一些武官因素,突出本质要素。○2可以根据观察需要,扩大直观范围。缺点:仅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三)语言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的条件限制;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实力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缺点:语言直观所引起的表象,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3、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一)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但仅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又了一定基础,又简化的情景进入实际的复杂情景,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强调乡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础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二)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1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地观察目标,提出明确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2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3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结合方式。要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应以形象直观为主;要使学生获得一般的感性知识,词的描述为主。(三)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1强度律,直观对象作为知识的载体,必须达到一定强度。○2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越容易。○3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4组合律,空间上接近、实践上连续、形状上相通、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失误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三)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的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前者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后者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6、记忆系统(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时间内保存下来。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若这些感觉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而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变弱而消失。当然,如果刺激极为强烈深刻,也可能一次性印入长时记忆系统。(二)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包括两个成分○1 直接记忆,容量有限,约7±2个组块。若信息及时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长久保持○2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中存贮、正在使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三)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脑中长时间保留,永久性贮存,保存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很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无限制。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统一的记忆系统的三种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前两者才能转入长时记忆,没有瞬时记忆的等级]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就不可能长时间贮存在头脑中。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心理学家。遗忘的发展不是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遗忘的理论解释。(一)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二)干扰说,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以往的最重要原因。此理论经大量实验验证,近一个世纪占据统治地位。干扰的两种情况:○1前摄抑制,前面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2倒摄抑制,后面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三)同化说,奥苏伯尔,遗忘的实质,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学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是积极的遗忘。(四)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不能为自我所接纳。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也叫压抑理论。

7、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一)深度加工。人们在获得信息是对它进行深度加工,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提高,并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深度加工,通过对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达到对其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二)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运用联想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三)进行组块编码。组块,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四)适当过度学习。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易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五)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学习20分钟后,知识就被遗忘42%;一天后达到66%,若过了很长时间在复习,等于重新学习。○2分散复习,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集中复习即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新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即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效果优于单纯重复。后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再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前者则可及时发现比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第七章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特点:○1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2一种活动方式,属动作经验;○3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要求,非一般习惯动作。

操作技能,运动技能。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再

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整合(固定模仿阶段的动作,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对象客观性、执行外显性、结构展开性三个特点。

心智技能,智利技能,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安德森);我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对象观念性、执行内潜性、结构简缩性三个特点。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联系;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心理机能的培训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一)复述策略:○1利用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二)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形○3○或改变学生的态度。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

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依据,以免学生困惑,无所适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提供正反两面依据,使学生产生可观、公正感,从而信服,改变态度。学生无相反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以免转移学生注意,误导学生怀疑正面观点。学生原本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面观点,增强学生对错误观点的免疫力。○2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二)树立良好的榜样。○1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次调节自己的行为。2 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重要作用。呈现○

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3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通过严与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或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的示范,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三)利用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此方法基本是诱导性的,而非灌输性、说教性,故教师的作用在于涉及各种活动,运用各种策略来诱发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期 教材的教育因素分类?1知识和智力教育因素2思想教育因素3情感和意志教育因素4技能教育因素  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1外显性2可操作性3可检验性

 编制教学进度计划的步骤和方法?1了解教学对象2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3确定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4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5分配教学时间

 设计课堂教学的技能?1转换教学信息的技能2扩展教学信息的技能3规划学生学习活动的技能4设计课堂结构程序的技能5设计板书的技能6设计课后作业的技能

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1导入技能2讲授技能3提问技能4板书技能5教学演示技能6组织教学技能7强化技能8变化技能9结束技能

 导入技能的三个阶段?1引起注意2激发学习动机3进入学习情景

 提问的作用?1激励2启发3巩固4反馈

 提问的类型?1回忆提问2理解提问3应用提问4分析提问5综合提问6评价提问

 板书技能的特点?1内容概括性2表达方式的直观性3信息的可保留性4板书呈示的低速性

 板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1提示2强化3示范4解析5直观6总括

 运用板书技能的要求?1目的明确2布局合理3时机合适4与讲授结合动机

 惩罚的负效应1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导致退缩逃避及说谎行为的发生2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养成虚伪的不良性格3过多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4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5不恰当的惩罚使学生产生压抑心理,从而妨碍智力及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 对学生奖励的几种形式:1期望激励2环境激励3闪光点激励4榜样激励

 班级管理的地位?1班级管理营造着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2班级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3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4班集体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 班级管理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情理兼容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7目标整合原则8个性化评价原则

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发挥:1树立育人意识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学生3班主任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责任感4科学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5千方百计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6班主任要诚恳地做好学生的导师7做好家访工作

 如何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1应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4要注意强化感情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直到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识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联系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有灵活、综合利用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的问题;有一般的语言文字问题,有一定数量的动手操作问题;有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问题,有适当结合现实的实际问题;可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问题,也可要求其自己提问、编问题。(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1、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2、创造性的培养(一)创造性:个体产生奇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二)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三)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四)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态度的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是表现出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得到的发展阶段论,瑞士,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即他律道德。10岁以后,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即自律道德。(二)柯尔伯格道的判断的三水平:前习俗水平(9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习俗水平(青年和成人);后习俗水平(少数人,20岁以后)。六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2、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二)认同;(三)内化。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是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一)有效的说服。○1教师要像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

待一定的作用。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良种惩罚方式: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扣分、舆论谴责;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医院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焦虑症(二)抑郁症(三)强迫症(四)恐怖症(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六)性偏差(七)进食障碍(八)睡眠障碍。心理健康的教育意义(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评价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心理辅导,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和虎气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目标,两方面:学会调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二)行为眼帘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第十二章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学习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教学目标分为人质、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学技能训练与测评

 教学技能定义?经过练习形成的熟练的、自动化的、完善化的教学行为方式1教学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行为方式,它是为教学服务的3教学技能与一般技能一样,具有熟练性的特点4教学技能是通过训练或练习形成的5教学技能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发地、无意识地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不同。

 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1教育2教学技能3自我完善的技能。其中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  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1掌握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2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分配自己的注意3可以减少教师精力的消耗,延缓疲劳的产生4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5可以使教师去掉讲课时不良的习惯,提高课堂美学水平 教学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论原理?1整体原理2有序原理3反馈原理

 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分解原则3示范原则4实践原则5反馈原则

 教学技能训练的一般程序?1讲解2示范3设计和练习4表演5评价

 教学口语的特点?1行业性和专业性2科学性与严肃性3教育性⑴内容健康⑵情感丰富⑶发音准确⑷启发性4艺术性⑴形象性⑵情感性⑶节奏性⑷灵活性5低速性100-150字/分

 教师口语表达中的弊端?1发音不良2共鸣不当3换气不良4口头禅过多5言语不流畅6形象不佳  书写表达的特点?1可视性2可保留性3表达速度慢4需要辅助手段

 教师的三种语言?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

 体态语言的特点?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2丰富的表现能力3较强的感染能力4表意的模糊性

 体态语言的作用?1言语的表达能力2情绪的渲染作用3直观作用4强化作用5指示作用  组织教学技能中激励的技能?1情绪渲染激励2气氛渲染激励3成功体验激励4适当焦虑激励5奖赏激励

 运用强化技能的要求?1强化要及时2强化手段要多3强化要有社会意义

 运用变化技能的意义?1引起和保持注意2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调节教学气氛

 运用结束技能的要求?1紧扣教学目标2要有针对性3要有启发性4注意系统性与巩固性

 教育法规基础

 依法执教的含义与特点?1执教主体的特定性2执教依据的专门性3执教性质的特殊性4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核心

依法执教的必要性?为什么?1教育法制建设逐步完善2公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3教师法律素质有待提高4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5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 如何依法执教?1增强教育法制观念2 努力学习掌握教育法律基本知识3注重 培养和提高基本能力

 教育法的特点?1行为性2国家性3意志性4强制性5规律性

 教育法的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公共性原则4战略性原则5规律性原则

 教育法的作用?1规范作用⑴指引作用⑵评价⑶教育⑷预测⑸强制2社会作用⑴保障政策正确实施⑵落实教育优先发展⑶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⑷维护合法权益

 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1假定2处理3法律后果  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由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 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对立统一2等值关系3互补关系4主从关系

 教育政策的特点?1政治性2可行性3原则性4权威性5稳定性

 教育立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法的立、改、废活动

 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1正确2合法3及时

 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3责任行政原则

 教育执法的形式?1教育行政措施2教育行政处罚3教育行政强制执行4教育行政救济

 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1行政法律责任2民事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4经济法律责任

 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学权2科研权3指导权4报酬权5建议权6培训权

 教师的义务?1守法2守规3爱国4爱生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6提高

 教师的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3学历达标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 教师资格丧失?1剥夺政治权利2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3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4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 学生的权利?1学习权2资助权3评价权4申诉权  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尊敬师长3学习4遵守校规

学生和团队管理

 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终极目的指向学生人性完善。

 常规管理主要是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 常能管理是指最基本最平常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基本指导精神是把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连接起来。

 德育管理就是德育工作的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德育管理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德育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2德育方法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3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4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5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6要借助集体舆论的影响7德育手段要创新  奖励的负效应1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里。2不必要的奖励会削弱学生的内在学习

 中专学生团干部应具备的素质:1政治上要坚强2以身作则3切实为同学服务4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5刻苦学习学有所长6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教师职业劳动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2教师职业劳动是艺术和创造相结合的过程3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对象是特殊的人4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 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师德适用的针对性2师德要求的双重性3师德内容的全面性4师德功能的多样性5师德行为的典范性6师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标准高2示范领域广(1同行示范2影响学生3学生成长之后间接示范社会4间接影响其他行业)3作用功效长

 教师劳动的特点1对象特殊2内容多样3过程艰巨4示范性强5创造性强6周期较长

 师德基本原则:1教书育人。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师要教好书。(1)教师的职业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职业劳动首先得是知识的奉献,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2)教师还要承担育人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更要育好人。培养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用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学生,是现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更要进行理想道德民主法律和纪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2为人师表。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为人师表是教育目的和规律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它要求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注重身教。3献身教育

 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2廉洁从教3团结协作4尊重家长5爱岗敬业6热爱学生7严谨治学8为人师表9锐意创新

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1强烈的事业心2对学生满腔的爱3要加强理论学习4要注重内省和慎独5虚心向他人学习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法重点题型

教学法(单选)

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2、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是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实物

4、教学方法依存的形式是活动

5、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6、斯金纳提出的教学理论是程序教学理论

7、布鲁纳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8、心理学家维特海默、苛勒、科夫卡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格式塔学习理论

9、场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拓扑心里学家勒温

10、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里学家桑代克

11、加涅认为学习的最主要的外部条件是教学设计

12、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教罗杰斯教学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

13、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

14、认为人类和高级动物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做有反应过程、这种学说被称为顿悟说

15、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16、符号(信号)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

1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掌握学习理论

18、中国社会科学院卢仲衡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19、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及其研究人员所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协同教学模式

20、暗示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是洛扎诺夫

21、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教学模式是范例教学模式

22、教学模式创新必须具备的软环境是正确的教育观念

23、江苏省南通师范就第二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建的教学模式是情境教学模式

24、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的优效性

25、上海北京东路小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是互动教学模式

26、教师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27、演示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

28、教师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对事实和问题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是讲演法

29、根据练习的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练习应包括掌握知识的练习、形成技能技巧的练习和发现和发展潜能练习

30、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31、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学习方法是合作学习

32、衡量默读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对内容的理解

33、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

34、在理解和不漏内容的情况下,快速吸取书中内容的读书方法是速读

35、根据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复习必须及时

36、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技能是导入技能

37、用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板书方式是图示式板书

38、备课最深入、最具体的一步是编写教案

39、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挂图、游戏等各种手段导入的教学称为情境式导入

40、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思考的提问方式是扩展式提问

41、教师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放录像等方式结尾称为趣味式结尾

4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一直达到理想结果的提问方法是跟踪式提问法

43、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是纸笔测验(多选)

1、影响教学方法内容和结构的前提条件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氛围、教师素质

2、教学方法的内容要素主要有语言、实物、活动

3、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的学习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班杜拉认为人类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5、范例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范例性原则

6、教学模式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设计预期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对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7、讲授法具体可划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

8、课后复习的主要方法有回忆、看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

9、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有互相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

10、理答的形式有提示、探究、转引、回问、延伸

11、根据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提问可以分为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

12、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基本特点是全面性、科学性、开放性、反思性

13、纸笔测验的特点包括可操作性、可比较性、测验范围较广

14、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主要特点是操作方便、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

15、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本类型有操练复习型、个别化指导型、模拟实验型、教学游戏型、模拟探索型

16、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有问卷选择法、矩阵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2、教学氛围: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氛围、场景等。

3、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框架和活动程序。

5、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巩固知道、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调研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习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和概念为一体)

9、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0、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简答简述题):

1、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1发展性2情感性3主体性4多样性5技术性

3、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习性质、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学原则5依据教师的素质条件6依据教学目标7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8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4、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1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位中心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5、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意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6、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足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7、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8、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综合性2发展性3递补性

9、简要说明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生讨论5教师讲解

10、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创新的原则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出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则6实践探究原则

11、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

12、简要回答暗示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13、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4、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读书学习法2.讨论学习法3.调研学习法4.实践学习法5.循环学习法

15、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1读书要明确目的2读书要学会使用工具书3读书要动脑筋4读书要不耻下问5读书要学用一致5读书要有创造

16、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进行体育锻炼)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17、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1课前准备(用品、知识、体力、心理)2专心听3仔看4善于想5敢于问6勤于解7重点记

18、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1.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2.教学技能的形式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3.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4.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操作性

19、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备课的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20、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1通过整个课程标准,保证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了解相关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3精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21、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适宜性原则5多样性原则6普遍性原则

22、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1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围2引出部分答案3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4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5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6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方法进行提示

23、中小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些?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24、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1体现多维目标2适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3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25、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26、如何实施课堂观察?1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

27、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1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2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28、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9、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性强3共享性好

30、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网络教学促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4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综合应用题):

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答: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3注重研究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以过去只研究教学逐步过渡到即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学习态度,注重激情引趣}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或优化不在于剔除或偏爱哪些方法,而在于如何依据不同的制约因素对教学方法作出最佳选择

2、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1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的全面统一2教学过程观:启发式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统一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3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在坚持学生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承认学生存在着差异性。4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是积极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创造者。5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是现代启发式教学知识观的重要特征。

3、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1研究性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2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研究学习活动包括观察、考察、归纳、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掌握教学技能(意义)答:1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学技能综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如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正确地把握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等等。这对教学效果、效率和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2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各种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通过演示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联系实际进行结课,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3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具有一定教学技巧,就能够打破常规,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和羁绊,用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方法、奇特的实例去展示教学过程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

5、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答:1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的评价范式抓住学生发展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加以评价,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评价功能转变的关键点}3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要求改变划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积极的、个性化反应。突出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特点}4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富有真是性}5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6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

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习过程)

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评价和反思过程,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____阶段,具有____、____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____、自觉性和____错综的矛盾。少年的____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____,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____作支柱。同时,思维的____和____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半成熟、半幼稚,依赖性,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具体形象,独立性、批判性)

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____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____”向“____”转化,开始出现____。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____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高中,经验型、理论型,辩证思维,人生观)

6、学习准备是指________。(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____和____两个维度。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瑞士心理学家____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0-2岁)、____(2-7岁)、____(7-11岁)、____(11-15岁)等四个阶段。(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____。(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____,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表象或形象模式)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____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____。这个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抽象,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____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____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____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____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命题,假设-演绎推理,成人,补偿性)

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_,二是_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 的影响和干扰;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场独立,场依存)

5、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____。(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6、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7、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____。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____和____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____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9、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____。其公式为:____。(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0、1936年,美国的____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克斯勒)

11、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____和____。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____和____。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____、____、____等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2、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____(又称____)。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____。一般认为,IQ超过____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____。(常态分布,钟形分布,中等,140,1%)

13、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____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________。(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4、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____,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程序教学)

15、性格是指________。(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

1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____和____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18、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与____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和____。(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4、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__。(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相似性,差异)

8、斯金纳是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和____。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____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的制约。(行为主义,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强化规律)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0、强化有____(____)与____(____)之分。(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消惩罚)

1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____。(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12、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

13、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____。消退是一种____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消退,无强化)

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惩罚)

15、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____”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16、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学生从____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____,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____,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____,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____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____中的,一般认为,____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____,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

9、布鲁纳把____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

10、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________。(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1、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2、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____(即____)、____(即____)和____(即____)。(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1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____、____和____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图像、符号)

14、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5、所谓意义学习,________。(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____的影响,也受____的影响。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17、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心理意义)

18、接受学习是________。(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9、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________的人。(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为此,他提出了“____”的教学策略。(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

21、所谓“先行组织者”,是________。(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2、____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

23、____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

24、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________。(2)学习观:____

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反之,消极诱因可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12、____是静态的,____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____。(学习期待,诱因,诱因)

13、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___与____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____和____。(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____和____。(高尚的、低级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4、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利他主义,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15、____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____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6、____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____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____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____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____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一般说来,____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__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行为主义,强化,惩罚)

3、需要层次理论是____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____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需要,____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

4、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____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____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____,一是____。____,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____,即人们

1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____。(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m(a+b)=ma+mb错误地影响到lg(a+b)=lga+lgb。(正迁移,负迁移)

4、水平迁移也称____,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____,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迁移,二是____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5、____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与方法影响到化学、物理学习中去。____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完eye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产生特殊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6、____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同化性迁移。____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____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7、迁移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____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是____,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无条件、自动发生,非常具体、有条件)

3、现代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____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后继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种观点强调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____对迁移的影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35、陈述性知识________。程序性知识________。(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________。认知策略是________。(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____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____,符号学习还包括____。(符号学习,词汇学习,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9、____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

10、___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____和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11、____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和____。如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___学习来进行。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___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

12、____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___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____、____和____。通过____,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在____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____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知识的同化、保持、应用,同化、保持、应用)

14、知识学习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和____。(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4、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____,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____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_____,容量没有限度。(0.25-2秒,5秒到2分钟,7±2,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____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____,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____,呈____型。(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

4、遗忘的理论解释有:____,____,____,____。(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5、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____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____和____。____,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____,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7、合理进行复习,主要有:____,____,____。(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150%)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____;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____。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42%,66%)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所谓技能,________。(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

7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1)开始进步____;(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____;(3)后期进步____;(4)总趋势是____,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练习,快,高原期,较慢,进步的)

9、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____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

10、练习的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____、____与____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11、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1、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有:(1)________;(2)________。(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四是____,五是____。(加里培林,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地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____和____,其中____是关键。(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第一步)

6、____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____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原型定向,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活动的定向阶段)

7、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

97、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____的,针对____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8、元认知策略是________。(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9、资源管理策略是________。(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1、____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

2、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3、____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常用的记忆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臵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

6、____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策略)

7、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____,____,____。(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8、图形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9、表格的类型有:____、____。(一览表、双向表)

10、所谓元认知是指________。(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2、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3、____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

14、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____、____、____以及____。(设臵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征,深层特征,后者)

10、____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____和____。(提出假设,算法式,启发式)

11、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____和____的影响。(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12、____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

1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____,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____来证明。(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其他因素还有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15、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____,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____。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____,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____。(比较容易,比较困难,比较容易,比较困难)

1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习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指________。(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____和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____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____。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真正的创造,类似的创造,首创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____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____,____,____。(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____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____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环境,智力,个性)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____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____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____,也可能____。(4)____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____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

3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____,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____,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9、____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____和____。(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有____,____。(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柯尔伯格采用____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____水平,第一阶段____,第二阶段____;(2)____水平,第三阶段____,第四阶段____;(3)____水平,第五阶段____,第六阶段____。(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____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__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前习俗,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____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伦理,伦理道德)

7、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____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年级)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____阶段的行

54、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____。采用____、____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考试焦虑,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7、抑郁症是以____为特征的神经症。(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8、强迫症包括____和____,____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____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9、____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中学生中____较多见。____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系统脱敏)

10、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____、____或____。人格障碍是个体____与____的产物。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____,奖励他们____,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人格缺陷、品行障碍、社会偏差行为,先天素质、后天教养,良好行为的范例、对良好行为的模仿)

1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可采用____、____予以矫正。(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1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____来治疗失眠。(肌肉松弛法)

1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________。(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既可采用____,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采用____,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标准化的方法,非标准化的方法)

7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建立的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与____。(积极关注、尊重、真诚、同感)

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____方法。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____理论。____是一项具有浓厚____的心理治疗法。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____”。(理性情绪辅导,ABC,理性情绪治疗,教育色彩,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9、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____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由____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紧张、松弛对照训练,雅各布松)

10、____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____首创。(系统脱敏,沃尔朴)

11、肯定训练是通过____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角色扮演)

12、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____: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____。(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臵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________。(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____、____、____等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

3、____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____。(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5、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

9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____,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18、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9、____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知觉)

20、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模仿)

21、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操作)

22、____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准确)

23、____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连贯)

24、____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习惯化)

25、教学目标的____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

26、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1)____,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2)____,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3)____,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7、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____,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____,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8、____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任务分析)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教学情景)

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揭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____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4、____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111、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12、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

13、____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14、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5、个别化教学的几种经典教学模式:____,____,____。(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16、____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____。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____。(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

17、____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18、CAI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19、掌握学习是由____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____的评价项目)。(布卢姆,80-90%)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就是________。(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和____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____和____的功能。(促进、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5、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____和____对课堂管理有

31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________。(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15、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____、____以及____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16、____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其中____的课堂气氛最佳。(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型)

1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8、____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____和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9、____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的____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成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_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20、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_及____为特征。____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____、____和____为特征。(人际吸引,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人际排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

21、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22、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和____的学生。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____和____。(人缘好、被人嫌弃、遭受孤立,被嫌弃者、被孤立者)

23、____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____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合作)

24、____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____。(竞争,合作)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____。____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课堂纪律)

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可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

5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5、____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____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6、____,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____,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配臵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7、____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____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8、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____和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____的评价手段。(认知、情感、技能,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非测验性)

2、____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____,____,____。(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____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

5、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2)主观题,包括____和____等。(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____、____、____。(信度、效度、区分度)

7、信度是指测验的____,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____,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____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可靠性,正确性,区分度)

8、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____、____、____等。记录观察信息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9、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____,____,其他报告方式如个人鉴定、观察报告、与家长面谈等。(评分,合格与不合格)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738-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

第三节、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② 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③ 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④ 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⑤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 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Ⅰ.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 学习能力学习② 专业知识学习③ 教育理论学习④ 信息技术学习

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 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② 参加校本学习③ 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 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 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1)教师职业的责任

① 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②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④ 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角色相似)

① 教师是文化传递者 ② 教师是文明促进者 ③ 教师是智慧开启者 ④ 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

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年3月26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纲要的三大战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重点)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

(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

(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

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形式:(1)积极义务

(2)禁止性义务

(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

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纪守法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义务

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

1、遵纪守法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

5、保护学生权益

6、提高水平

第三节:学生权利和保护(重点)

一、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权

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施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① 面临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 ② 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① 教师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 ② 教师不得随意缺课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①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② 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③ 教师不能歧视学生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① 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 教师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6、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

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① 教师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 ② 教师不能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人际行为规范(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

(1)汤建商,武王灭纣;(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

3、周朝(1)西周: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吉、凶、军、宾、嘉 宗法制度:族制系统(2)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二、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师生关系:① 师生平等

②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③ 宽容学生的缺点; ④ 慎用惩戒; ⑤ 拒绝体罚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① 建立平等关系

② 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 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交往技巧:① 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

②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③ 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① 自尊的需要

② 成就的需要 ③ 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① 尊重领导,相信领导

② 努力工作,作出成绩 ③ 主动沟通,争取支持

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一节:中国历史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彩陶文化”(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

二、奴隶社会

1、夏朝

(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

三、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4)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起辽东—万里长城(5)南统百越:公元前214年

(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2、汉朝(前202-公元220年)

(1)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

养生息”,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东汉: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史称东汉

东汉至219年,共历194年 光武中兴

3、秦汉时期的科技与艺术(1)数学:

汉武帝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律; 汉朝《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2)天文:

汉朝《汉书•五行志》有关于黑子的记录;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汉安帝时,张衡浑天仪,132年,又发明了候风地动仪(3)医学:

秦汉时期建立中医体系;

西汉: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东汉: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东汉名医:华佗、张仲景

(4)造纸术:东汉和帝时“蔡侯纸”

4、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破曹;(3)三国鼎立“魏蜀吴”

(4)西晋统一:265年司马炎宫廷政变,西晋建立;316年匈奴占领长安,西晋灭亡

文化与艺术 1644年3月,明覆灭

1644年5月,清军攻占北京,顺治逐步统一全国

三、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2)太平天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3)洋务运动:“自强”“自富”为口号,曾国藩、左宗棠、圆周率:南朝祖冲之求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

463年祖冲之创立“大明历”,一年365天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马钧:发明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 郦道元《水经注》

5、隋唐时期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隋朝建立;是为隋文帝 废九品中正制,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

604年,炀帝继位,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18年,李渊篡隋,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高宗李治太宗之九子649年即位 683年,高宗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690年,武则天称帝,是为中国唯一女皇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用姚崇、宋璟为相;

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史思明、安禄山叛乱,唐朝名存实亡

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6、五代辽宋夏金元

(1)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辽太祖

(3)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史称北宋,宋太祖。

(4)元昊建夏: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5)东北女真灭辽建金

(6)1127年,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7)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8)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世祖;1276年,南宋灭亡

(9)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10)行省制和宣政院(管佛教和藏族事务)

7、明清时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明太祖 明朝专制统治加强;六部、三司、规定以八股文取士 郑和七次下西洋

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李鸿章、张之洞等

(4)台湾建省:1885年10月,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5)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6)马关条约:1895.3

(7)戊戌变法:1898.6,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8)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10)辛丑条约:1901.9;

第二节:世界历史

一、古代史

1、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

4、古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5、佛教产生:释迦牟尼佛公元前6世纪创立

6、古希腊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7、斯巴达:贵族军事专制统治;雅典:奴隶主共和制

8、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

9、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10、斯巴达克起义: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1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 文学三杰:但丁《神曲》、比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

绘画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二、近代史: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导火索: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议会被否后的新议会召开 成果: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

2、英国工业革命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自此进入“蒸汽时代”; 1807年,(美)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 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3、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爆发;

1941.8 罗斯福、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1 中美英苏等26国发表共同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1776.7.4,杰斐逊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7.14,巴黎人民起义,革命开始; 1789.8.26法国议会通过《人权宣言》,革命成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47.6: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6、1861.3.3俄沙皇废除农奴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7、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9、1862年,普鲁士铁相俾斯麦推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统一; 10、1861.3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普法战争后,意大利实现全国统一 11、1864.9第一国际成立:英、法、德、意、波兰 12、1871.3.1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三、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 1914.6.28,萨那热窝,奥匈帝国王储被杀,一战爆发;1918.11.11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2、十月革命:1917.11.7,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919.1召开;是协约国处置战败的同盟国的和约;

4、《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多国共同支配局面。

5、共产国际成立:1919.3.2列宁主导下共产国际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922.12,苏共一大召开,成立苏联;

1936年,苏共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7、二战:

慕尼黑阴谋:1938.9.28,英法与德意首脑在慕尼黑会晤,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1939.9.1 德国突袭波兰,9.3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9 德意日缔结同盟条约

1941.6.22 德国全面进攻苏联;1942年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成二战拐点;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

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1943.9.3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瓦解 1943.11 中美英《开罗宣言》,讨论三国对日作战问题 1944.6.6 诺曼底登陆成功,史上最大的两栖登陆 1945.2 雅尔塔会议确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1945.4 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5.8德国投降,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1945.7 苏美英签署《波茨坦公告》

1945.8 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45.8.15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8、联合国成立:

1943.10中美英苏首次提出建立联合国; 1945.4.25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隆重开幕;

6.25通过《联合国宪章》和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共约》

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构:

大会、安理会(中英美苏法5个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脑

9、战后世界格局

北约:美英加法等;华约:苏保匈德等 美苏争霸:50年代后期

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引起思想混乱;

1990年,苏联放弃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 1991.12“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10、中东巨变

2011年,中东地区风云突变。多个国家陷入动荡。

原因不一而足: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部落利益、教派冲突„„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相互纠结,加上外部势力或明或暗地介入,民众的不满情绪涟漪般扩散开来,终于在2011年之初爆发。

中东乱局对于世界的各种影响,从石油能源及美元、到苏伊士运河的国际贸易航线,从各种恐怖袭击,到军事对抗的暗战

第三节:中外科技发展史

一、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1、古代

(1)四大发明: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火药

(2)天文历法:

《尚书》记载日食(人类最早记录); 商代出现阴阳历;

《春秋》记载哈雷彗星; 石申《甘石星经》绘制人类第一张星象表; 《汉书.五行志》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和大明历,隋唐学者僧一行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进行测量;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绘制恒星多达2500颗(3)医学成就

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基本原则 东汉末:“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订和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四大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4)数学

最早采用十进制的国家

殷商时四则运算,春秋战国时乘法口诀 商代商高发现勾股定律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最著名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 三国刘徽割圆法求圆周率

南北朝祖冲之圆周率:3.1415926(7)

2、新中国科技成就

1956.7 沈阳飞机厂制出第一驾喷气式飞机;

1958.6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长春一汽造出第一辆红旗轿车;

1959.9.26在黑龙江发现“大庆油田”; 1960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1964.10.16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5年,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第一;

1966年,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196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24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播放《东方红》 1971.8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3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养“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试验成功; 1981.9.20 实现一箭多星;

1983 年,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系统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10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

1984.12.30 南极长城站建立;1989.9.26,南极中山站落成 1984年,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兴建;1994年建成; 1988年,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 1993.10,曙光一号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世界领先; 1994年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 1999.6首赴北极科考

2000.11.29国防科大,类人型机器人问世; 2001年,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009年,南极昆仑站建立

2010.11.14,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二、世界科技史

1543年,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确立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705年,英国哈雷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哈雷彗星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 1666年,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628年,英国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

1665-1676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 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65年,英国哈格里沃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5-1787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1822年,法国安培发明安培定律 1826年,德国欧姆发现欧姆定律

1831年,英国法拉第、美国亨利各自发现电磁感应 1840年,英国焦耳发现电热定律

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

第四节:科学常识

1、广义相对论:现代宇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实验主要包括: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光谱引力红移;光线在引力场中偏转

2、电磁波:可以传递宇宙的各种信息。可以对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

3、核裂变:1938年,德国的哈恩,首次;

19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

4、电磁理论:1864年,麦克斯预言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

为无线电通讯开辟了道路

5、相对论:爱因斯坦创立,描述物体的高速运动和相关的时空性质,引发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现代科学四大理论基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

6、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工程。

目标是测定和绘制人体的24条染色体上30亿个碱基对的全序列。

2003.4.14日,中、美、英、日、法、德六国政府首脑联名发表声明,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提前绘完。

7、生态科学: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重点转向人类社会为主体,重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 第五节:文学常识 陵、维扬;杭州—临安、武林;苏州—姑苏;

一、天文历法

1、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2、五更:一鼓:19-21点;二鼓:21-23点;三鼓:23-1点;四鼓:1-3点;五更:3-5点;

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4干支: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六十甲子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二、古代称谓(p168-169)

三、风俗礼仪: 少数民族禁忌:

蒙古族忌坐在蒙古包西北角;

藏族家有病人或妇女生育忌讳生人入内; 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家的牲口;

佰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向少女送饰物和香烟; 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妇家借家具; 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 锡伯族忌吃狗肉;

鄂伦春族忌比人说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字; 怒族忌讳拒接赠送的礼物

回族、维族、哈塞克族等忌吃猪肉,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

四、古代地理

1、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中华:古代:中原地区,现:中国的别称;

3、九州:徐州、冀州、兖(yan)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4、五岳:东岳泰山(1545米,山东泰安)、南岳衡山(1300米,湖南衡阳)、西岳华山(2155米,陕西华阴)、北岳恒山(2016米,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92米,河南登封)

5、江左=江东;江表=江南

6、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广

福州—三山;成都—锦官城

五、科举考试

1、童试:皆可参考,合格即为秀才、生员;

2、乡试:秀才参考,合格即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其他

为举人;

3、会试:举人和监生参考,合格即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

元,其余皆为贡生;

4、殿试:贡生参考,合格即为进士,第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

探花。

六、中国古代艺术成就

1、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2、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3、唐寅:《骑驴思归图》

4、齐白石:《牡丹》

5、张大千:《来人吴中三隐》

6、徐悲鸿:《八骏图》

7、达•芬奇:意大利画家、雕塑家

8、拉斐尔:意大利,《西斯廷圣母》

9、罗丹:法国雕塑家

10、毕加索:西班牙艺术家

11、卢梭:法国画家

12、商朝甲骨文:发现4500余字,破译1500多字

13、秦朝小篆、汉朝隶书、曹魏时期钟繇楷书;

14、东汉张芝:“草书之祖”;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

张旭和怀素和尚被誉为:“草圣”

15、楷书四大家: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6、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17、2009年,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六节:中国文学

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风》 《雅》 《颂》

2、《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3、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4、屈原:《楚辞》--代表文章《离骚》

5、吕不韦《吕氏春秋》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6、建安诗歌:曹操、曹植、曹丕,曹植七步诗;

7、唐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诗魔、诗王)《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李贺、刘禹锡(诗豪)、杜牧、李商隐;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8、宋文学:宋词

(北宋)苏轼、李煜;李清照、辛弃疾;

(南宋)陆游(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9300多首)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元曲(三种形式:杂剧、散曲、戏剧)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李乔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灯》 ★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梁羽生唐代三部曲:《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7、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3.2成立,鲁迅、田汉、沈瑞先、郑伯奇等7人组成

8、鸳鸯蝴蝶派:在上海“十里洋场”形成的文学流派;

9、建国以后,小说家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元杂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散曲:马致远成就最高

戏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10、明清:小说 明朝四大奇书: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白话小说的兴起: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文学:《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二、现代文学 1、1915.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文学改革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文学研究会:周作人(鲁迅的二弟)、郑振铎、矛盾(沈雁冰)、叶圣陶(叶绍钧)等人发起;

主要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冰心(谢婉莹); 矛盾:长篇小说《子夜》《蚀》;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

3、创造社:1921.6留日文人组成,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

4、新月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5、语丝社:1924年成立,发起人:林语堂、俞平伯;

6、南国社:1927年成立,发起人: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巴金的三套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郭沫若的两套三部曲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的两套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诗歌艾青《大堰河》、郭小川《青纱帐》;

戏剧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散文:巴

金、杨朔、李若冰、刘白羽

10、文革时期文学作品: 八个“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小说: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黎汝清《海岛女民兵》

11、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反思文学: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冯骥才的《啊!》、梁晓声《雪城》、张抗抗《隐形伴侣》、老鬼《血色黄昏》、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12、矛盾文学奖:新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一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1981年设立,1982年举办,每三年评选

一次

13、朦胧诗派:代表诗人: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第七节:外国文学史(208-220)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理想国》 《美诺篇》

2、亚里士多德:《诗学》对希腊文学作出了理论性总结,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3、但丁:《神曲》中世纪最为著名,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每部33篇,加序共100篇。

4、乔万尼•薄伽丘:短篇小说《十日谈》,以反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反对禁欲主义为主题;

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并影响西欧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5、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诗歌》

6、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堂吉诃德》

7、孟德斯鸠:法国第一个启蒙作家,主要文学作品是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

8、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主要从事戏剧创作。

9、让•亚克•卢梭:法国杰出的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论文《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

的起源和基础》

代表作《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及《忏悔录》

10、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青年时期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代表作:《浮士德》,与《荷马史诗》、《神曲》齐名 11、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

拜伦:英国,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德罗20、阿•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

21、法捷耶夫: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青年近卫军》、《毁灭》

22、西奥多•德莱赛:20世纪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嘉莉妹妹》、《珍妮姑娘》

“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美国的悲剧》等

23、海明威:现代美国作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游记》,代表作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英国,《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雀》、《西风颂》等

雨果:法国,《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法国烂漫主义的宣言书,《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亚历山大•大仲马:法国,《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亚历山大•小仲马:作品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为题材。代表作《茶花女》,主要作品《私生子》、《金钱问题》、《放荡的父亲》、《半上流社会》、《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

普希金:俄国,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诗歌《致恰阿达耶夫》、《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茨冈人》等;

农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12、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3、狄更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

《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荒凉山庄》等

14、“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爱格尼斯•格雷》

15、契科夫:擅长剧作短片小说著称;

《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脖子上的安娜》、《套中人》、《樱桃园》等

16、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7、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家,《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等

18、高尔基: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母亲》

19、马雅可夫斯基:俄国诗人,《列宁》、《放开喉咙歌唱》

《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24、马尔克斯:拉丁美洲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作品的三大永恒主题:爱情、战争、死亡

第八节: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2、作品:

卡罗尔(英.数学家):《爱丽丝梦游仙境》; 达尔(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亚米契斯(意大利):《爱的教育》; 伯勒斯(英):《人猿泰山》; 格拉洛芙(瑞典):《骑鹅历险记》; 格雷厄姆(英):《柳林风声》; 蒙哥马利(加):《绿山墙的安妮》; 托尔金(英国):《哈比人历险记》; 安东尼(法):《小王子》 科洛迪(意):《木偶奇遇记》 王尔德(俄):《快乐王子》 格林兄弟(德):《白雪公主》 叶圣陶(中):《稻草人》 迈克尔·恩德(德):《说不完的故事》 安徒生(丹):《安徒生童话》 凯瑟琳.罗琳(英):《哈利.波特》 弗兰克.鲍姆(美国):《绿野仙踪》

第九节: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的概述

1、定义:受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开展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性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

3、特征:A、充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B、充满情感和想象

C、充满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D、充满审美同感和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1、艺术品须通过鉴赏者的再创造才能发挥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受众在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是积极主动的;

3、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都是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优秀作品鉴赏实践;

2、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

3、学习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4、积累生活经历与生活阅历

5、接受美育和艺术教育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样性

2、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

2、感知

3、联想

4、想象

5、情感

6、理解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审美直觉(重要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

2、审美体验(中心环节,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3、审美升华(最高境界)

八、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

1、充分揣摩作品内涵

2、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

3、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导

4、自主探究,实现教育功能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

一、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

1、工具书种类:字典、辞典、书目、索引、年鉴、手册、年表、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

2、工具书检索的一般程序:① 确定检索范围

② 选择合适工具书 ③ 检索

④ 摘录与复制 ⑤ 整理资料

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1、图书检索:

2、中国期刊网

3、网页搜索

三、信息处理

1、信息的筛选与分类

(1)筛选:鉴别真伪、鉴定价值;

(2)分析: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系统分析

(3)提炼:信息内容上、信息载体上

(4)综合:阶段性综合、专题性综合、地域性综合、追踪性综合

2、信息传递(1)口头传递(2)书面传递(3)电信传递

3、信息存储

要求:信息要有价值、要方便利用、要现代化

四、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1、测验种类:

(1)常模参照测验:参照被试群体的实际水平解释分数的测验;

(2)目标参照测验:参照被测达到目标的程度来解释的测验。

2、测量的三要素(1)参照点(2)统一的单位(3)测量工具

3、数据处理:

难度:试卷的难以程度

区分度:试卷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 信度:衡量测验分数一致性或可靠性的指标; 效度:测验有效性或准确性的指标。

五、课件制作(p242)多媒体课件教学功能:

1、图文声像并茂,优化学习环境

2、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3、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

4、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技术性原则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基础知识

1、概念:反应事物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

2、内涵:反应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3、外延:概念的适用范围;

结论: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少;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多。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全同、全异、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关系

4、命题:

(1)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性质: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必须有真和假的区分

(3)分类: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

二、推理

1、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2、分类:

(1)演绎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2)归纳推理: A、完全归纳推理

B、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求同法、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3)类比推理

三、论证

1、论证的有效性:(1)概念的有效性(2)论据的有效性(3)论证方法的有效性(4)结论的有效性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

1、技巧:

(1)语境分析法: A、联系上下文 B、联想文段背景

C、把握标点提示(冒号、破折号一般起注释作用,其后的内容是解释说明的内容)

(2)修辞提示法:比喻、象征、反语、双关、借代和对比(3)划分层次

2、整合信息技巧分析

(1)打枝削叶、巧提主干;(2)删繁就简、去伪存真;(3)合并同类,列举异义;(4)敲骨吸髓,挖掘信息;

第五篇:2011年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师资格证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

下载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香港特别行政区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考试技巧重点

    1、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3、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归纳

    中学资料 2011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业。” 3、教育是什么:(一)、......

    2012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和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法全重点整理

    教学法 一、单选: 一、1教学方法的表达手段是语言 3当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是4教学方法的物质手段是 5教学方法依存的形式是 6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合集5篇)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 1.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

    教师资格证教学法重点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全重点—教学法 简答简述题: 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

    教师资格证考试

    1赵峰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不仅数学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可是,他上课时发言积极,课余时间却不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也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显得有些冷漠。每当有同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3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预测题及答案 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英语教育界泰斗之称的——张道真。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第一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