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一点认识
关于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一点认识
陶行知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时至今日,我们的历城教育肯定是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是2003年开始实施立足本地的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最大的不公乃教育不公”。资金投入的城乡不对等,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缩小差距。我区的做法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硬件水平。举一个例子来说:在2005年高考中,历城二中接纳了4700多名考生,是全省最大考点;在2006年高考中,历城二中又接纳了2800多名考生,是全市最大考点;历城二中城区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5%左右。历城二中教师张蕊参与了这两次高考的准备,她说:“从浩浩荡荡的考生队伍可以看出教育硬件的承载力。”
仅仅搞好硬件是远远不够的,既然说要两手抓,那就要软硬件齐头并进的发展。我们施行城乡师资交流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师资水平;我们以培养高级技工为中心,强化职业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这也更符合我区的特点。历城区农村面积广大,做不好农村的教育就等于没有做好教育。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实施4年来,我区的农村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农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的落脚点,应该突出乡村自然、淳朴、真切、野性的特有魅力,深入发掘农村民俗地域文化和生活实际中的精华部分;实现“立足生活而教、通过生活而教、为了生活向上而教”。总之,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
第二篇:找准切入点,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进程
找准切入点,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进程
华山镇实验小学:蔡可峰
城市化的教育,是相对于农村教育来讲的,农村教育城市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中的一个阶段。我区近几年来,提出来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让历城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口号,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找准切入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办学投入机制的原因,原先,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处于“联合办学,小学村办”的办学情况。只是能够勉强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要想在教育装备方面有大的发展改观是不可能的。像班班多媒体,塑胶操场,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等,这些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城乡学校的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的差异。要想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首先要解决农村教育装备现代化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异。现在,各级领导已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最近,借区“两创”之东风,我校投入50多万元,实现了“班班多媒体”的安装。这可以说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的一次革命,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课堂的教学效率。二,采取多种形势,缩小家庭教育差距:
造成城乡教育差距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家庭教育方面的差距。家长,是孩子的每一任教师。由于经济,环境,文化,教育,信息,视野等诸方面,城市的家长优势相对比较明显,如学历,知识层次等。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用在孩子身上的投入相对更多,对孩子的培养相对更全面,教育方式相对更民主,提供的家庭条件相对更优越。这也是造成城乡学生在言语表达,知识视野,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做为学校来讲,是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差距的,但也以尽量弥补,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讲座,家长论坛等不同形势,经常同学生探讨交流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现状等方面的问题,在积极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进行配合支持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认识,对一些教育方法的掌握和一些教育现象的处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观:
相对于前两项,这应该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做为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小学,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追求高分数,还是为了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成绩固然得要,但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以及文明的素养。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学校和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分数”而教学,日光加灯光,水多泡倒墙,盯着学生的分数不放。教师很累,产生职业倦怠;学生很苦,对学校失去兴趣。学校,做为学生发展的地方,成长的地方,应该是学生喜欢向往的地方,是能给学生一生中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因此,做为乡村小学的管理者及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否则,可能我们农村教师非常苦,非常累,可辛辛苦苦所努力去做的,却很有可能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事情。因此,让每一个孩子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多元评价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理念,要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并且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只要在管理思想及教育理念上真正实现转变,真正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从事我们的事业,农村教育城市化的目标必定会越来越近,指日可待。
第三篇:农村教育科研“五认识”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然而,作为经济、教育都相对滞后的农村来说,农村教育普遍对教育科研(研究)有一种“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之感。下面就此谈一些认识:
一、认识教育科研的必然性
教育科研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认识和有效的改革教育时间,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首先明确它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应该离我们“很远”,我们更不应该有“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之感。教育教学实践有力的证明,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能够培养教师的勤学、好学的习惯,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能够使教育达到“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能够使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农村教育的优势性
农村教育是教育的一块“处女地”。由于相对的滞后,很多的教育思想、理念在这里都会有很大的“冲击波”。这一“冲击波”的发现、总结、整理,就是第一手实实在在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研迈出成功的最基础一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校本研究”,也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教师和学校自行确定课题,自主地实施研究的一种科研行为。农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活水源头”,教师置身其中,对此最敏感,最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原始动力”。从实践中不断进行的教育反思才是最厚重、最质朴的“原始研究”。
三、认识农村教育科研的区别性
农村中小学进行的教育科研,不同于专业研究者,不是为了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在理论方面提出新学说、新观点、新方法,而是一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方案、计划、对策和建议等。农村教育科研是根据教育的不断总结,是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的不断整合。
四、认识农村教育科研的取向性
教育科研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必然行为,除学校有一定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理论、实践整合的研究外,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并关注问题,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如果教师完全按照其既定的程序、方法去进行教学,那么,问题就很难被捕捉到;就态度而言,教师就算发现了问题,如果他不想更多地去关注这些问题,教育研究仍然不可能发生,教师只有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问题,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为,才能激发研究的热情和动力。
五、认识农村教育的基本性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价值的、能够研究的课题、问题,所选问题应该突出主要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教师应该具有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如兴趣、知识能力结构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实验法、文献法等,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改进,保持职业的敏感和探索的习惯,要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勇于同大师、学者对话,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
农村教育科研是洋溢着教师思想和智慧的行动,让我们勇敢地去发现真理,建构真理,让教育科研返璞归真,体现其应有之义。
第四篇:农村教育科研“五认识”
农村教育科研“五认识”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然而,作为经济、教育都相对滞后的农村来说,农村教育普遍对教育科研(研究)有一种“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之感。下面就此谈一些认识:
一、认识教育科研的必然性
教育科研是指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认识和有效的改革教育时间,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首先明确它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应该离我们“很远”,我们更不应该有“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之感。教育教学实践有力的证明,教育科研有助于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能够培养教师的勤学、好学的习惯,培养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能够使教育达到“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能够使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认识农村教育的优势性
农村教育是教育的一块“处女地”。由于相对的滞后,很多的教育思想、理念在这里都会有很大的“冲击波”。这一“冲击波”的发现、总结、整理,就是第一手实实在在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研迈出成功的最基础一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主要是
一种“校本研究”,也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教师和学校自行确定课题,自主地实施研究的一种科研行为。农村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活水源头”,教师置身其中,对此最敏感,最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原始动力”。从实践中不断进行的教育反思才是最厚重、最质朴的“原始研究”。
三、认识农村教育科研的区别性
农村中小学进行的教育科研,不同于专业研究者,不是为了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规律,在理论方面提出新学说、新观点、新方法,而是一种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方案、计划、对策和建议等。农村教育科研是根据教育的不断总结,是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的不断整合。
四、认识农村教育科研的取向性
教育科研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必然行为,除学校有一定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理论、实践整合的研究外,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并关注问题,而这又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如果教师完全按照其既定的程序、方法去进行教学,那么,问题就很难被捕捉到;就态度而言,教师就算发现了问题,如果他不想更多地去关注这些问题,教育研究仍然不可能发生,教师只有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因素、问题,努力尝试最好的
教学行为,才能激发研究的热情和动力。
五、认识农村教育的基本性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价值的、能够研究的课题、问题,所选问题应该突出主要问题,具有典型性、普遍性,教师应该具有研究问题的基本条件,如兴趣、知识能力结构和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实验法、文献法等,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改进,保持职业的敏感和探索的习惯,要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勇于同大师、学者对话,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
农村教育科研是洋溢着教师思想和智慧的行动,让我们勇敢地去发现真理,建构真理,让教育科研返璞归真,体现其应有之义。
第五篇:构建与城市化相适应的农村教育机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教育;人口素质
[论文内容提要]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化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而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特点
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数量多质量低的特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导致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2004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9年,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与日本相比,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仍旧低于日本0.8年而且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有资料表明,2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提升较快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社会服务业,而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交通通信卫生教育科研和机关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的就业比重变化幅度较小
二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学历提高和在职培训方面,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职后培训的机构还不健全,机制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畅,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较低,各教育机构对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满足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方面,内容单一,方法落后,与城市经济发展针对性不强,导致职业教育层次不高,普及面较窄,主要以城市青年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人群为主,而一些临时工城市民工都排除在职业教育之外,他们大多是“放下锄头就盖楼”的农民工,基本上很少接受过相关的技术教育培训,更难做到持证上岗,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型建筑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子女”现象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大量存在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农民工纷纷外出打工的“民工潮”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子女”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现象
“留守子女”一般由那些留守在村子里的不能出门的年迈老人照顾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农民工子女“流动”则是家庭条件好一些或者家里没有人照顾,子女们随着父母一同进入城市由于进城农民工学历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大多只能做一些零碎的粗活重体力活或者临时工等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固定的工作,相对于城市居民,他们收入菲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一般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是“流动”工作因此,孩子也跟着他们满城市“晃”,今天插班这个学校明天插班那个学校同样,和农村“留守子女”一样,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农村学生源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成为趋势农村学生辍学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而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农村学生源开始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因为城市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许多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村地区的农民不辞辛苦劳作,只为了孩子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更有甚者,从幼儿园开始就送到城市里面上学农村学生源向城市转移,这不仅仅给农村学校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更多的是使城市教育资源紧张,不能使教育合理布局,进而优化教育质量以北京为例,北京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少年数目增加很快,2002年这个数字是9.8万人,2005已经达到34.5万人,北京本地生源逐步减少,而外来学龄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的流动性,是公办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3.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中那些掌握农业科技农业致富信息农民实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这使得农村教育体系对现实农民的教育与培训难以有效实现在我国农村的绝大多数地区,缺乏掌握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民实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农民无法接受新科技新信息,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方法然而,我国中高等院校每年有大量掌握农业科技的大学生毕业,还有在省市县乡的各个机构中,均设有农业科技站之类的,面向农民和农业的专业政府机构但是,实际上,这些中高等院校毕业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中,真正下基层作农业科技方面工作的人非常少,那些各级政府机构的农业科技站的工作人员,一年到头也很少下乡走到田间地头做指导讲技术,给农民传播的致富信息也往往是虎头蛇尾,“管种不管收”,效益好坏与他们没有关系,即使损失了那也不是自己的,更不说这期间的技术追踪了由此看来,我们怎么能要求我国的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呢?农村怎么会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呢?
其次,农业学校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学校教育受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教育投资有限,再加上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教育教学设施,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过硬,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健全不完善学校老师大多是从中专毕业的本地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从教多年受国家政策照顾转正的当地农民一位小学老师可以身兼“数职”,教完四年级语文再教三年级数学,还可以教其他年级的音乐或体育,农忙时节大家就轮流上课,使老师们可以轮流回家做农活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1.科学规划农村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
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是教育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措施之一鉴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乏,农村农民由于时间金钱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限制,都接受正规教育根本不现实,也不可能再者,农村农民的学习需要是现实大多数正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的因此,面向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应采取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村农民的教育需求况且,多元化的培训格局有利于形成培训市场竞争关系,激发培训市场的活力,同时弥补培训资源的不足为此,形成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各行业部门所属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为依托的格局,鼓励有资质和培训能力的民办科研远程教育和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服务于农村农民的多层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网络同时,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广泛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加强教育资源内部流通和共享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和农村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力构建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采取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实用人才三大措施,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使其逐渐由单一的体力型向集智力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转变,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第二三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除了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外,还进行一种关于公民素质的教育,包括道德法制观念城市生活规则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文明行为权利能力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改变其精神上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东西
3.壮大农村教育师资队伍
稳定学校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师待遇,较高的待遇才能有较强的吸引力,才可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师待遇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同时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努力稳定师资队伍
鼓励农业科技师资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农业科技教师参加种类培训,吸收最新信息如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培训智商测试培训微机培训英语培训等,使教师接受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村校管理上坚持网络化管理,即中心校——辅导校——村校三级管理中心校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加强对村校的指导检查和考核,使村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断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撤校并班,在撤并过程中辞退不合格教师,提高师资素质
全方位磨练,在育人中练业务青年教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精力足知识新头脑灵活热情高,但没有经验,容易盲目办事培养教师时应坚持全方位磨练,促进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工作经历可以这样安排:择优任班主任——提拔到业务领导岗位——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这样的青年教师,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业务上既熟悉复式教学,又深谙班主任工作,来自基层,提拔上领导岗位之后,从思想素质到业务都比较过硬,在群众中有威信和号召力
分层次培养,促进青年教师逐步成长对青年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研究学历评优教龄等方面进行全面考究考察,分三个层次针对性地培养第一层教师经过几年锻炼,各方面表现较好,可以大胆使用,让他们担任业务辅导,承担较重工作量;第二层教师在工作上也有一定的起色,但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可以对他们充分信任,扶上马尽快发展,指导他们上好公开课,开展教育研究;第三层针对新教师而言,教育教学工作还没有入门,需要悉心关照,带着他们走,使他们掌握教学的常规
4.建立多元资金投入的教育培训经费机制
农村教育是个社会问题,自然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政府应将农村教育纳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政府预算之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企业直接资助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
个人负担主要是受培训者自己出资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参加教育培训能够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共享,从而增加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因此,作为个人也应积极投资教育培训
混合经费资助是建立在企业直接资助和企业对外集资形式基础上,由国家对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而构成的一种间接资助形式简而言之,培训企业用于或交纳给基金会的资金在一定时候可从国家的税款中以一定比例扣出目前,这种优惠税款有:专门扣出款及时扣除款补偿款和社会福利优惠款等
[参考文献]
[1]张妍.城市化发展与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8).[2]王小红.农村转移人员城市化的教育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8).[3]黄绿萍.度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4]长春77中学课题组.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转型研究结时题报告[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