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历史

时间:2019-05-13 08: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改革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改革历史》。

第一篇:教育改革历史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进入新世纪,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新气象,做出了新贡献。

一、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普及义务教育成就巨大,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2000年我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进入新世纪,我们不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农村教育被摆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中央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多年来影响和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5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程。“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校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继续教育日益成熟和完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通过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加快培养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各级职业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订单培养。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664万,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滑坡的局面得到了扭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蓬勃发展。

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切实加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贯彻落实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与有关部门联合就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坚决贯彻2004年中央8号、16号文件和两次中央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两次重要讲话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高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的良好局面,为全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更加坚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着眼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政策、新机制运行。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施了“阳光工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一次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整体水平大大提高。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近7000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教育优先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严重困难: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都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的差距大;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很大困难;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的各项改革有待继续深化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资源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让子女有学上、有好学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应该看到,当前教育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对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新的提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潜在优势是人力资源,必须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因为和谐社会将是人充分、全面发展的社会,而教育的普及和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因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手段。因为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根本上还是要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还有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择校问题,以及长期以来广泛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根源在于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公平机会。只有发展了,教育中的众多突出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真正提高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真正把我国的教育搞上去,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三大任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坚持德育为先,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学校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把这一关系我国教育长远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全面提升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坚决完成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东、中部地区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确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职业院校要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切实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大力改变一些课程教材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加快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能力。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推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着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统筹城乡教师资源,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切实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认真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做好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工作。大力推进“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家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坚持“绿色通道”制度;积极推进建立职业教育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农村学校中的乱收费行为;信息公开,接受监督,进一步规范非义务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地逐步地解决好“择校”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努力开辟新的空间和渠道,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二篇:高等教育改革历史成就及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至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60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8所,比1977年增加了1504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30年来。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300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还有数千万青年通过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大学学历。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基本满足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数量需求。

同时,自1998年。国家决定在高等学校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迅速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科技文化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极大地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实力。目前,全国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在高等学校。“十五”期间,全国高校争取到科技活动经费达到1300多亿,发表论文146.3万篇,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都超过了全国获奖总数的一半。特别是在重要的国家奖项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04年,高等学校获得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6年空白;2006年,高等学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全部3个一等奖。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全国80%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高等学校,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自高校。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为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构建了高等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以及高等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成就的取得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

第一,全面展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高等学校的学校布局、层次设置、系科专业设置按照计划经济需要安排进行,这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1080所,其中62个国务院部门(单位)共管理普通高校367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36所,剩下的高校都由地方管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条块分割的办学体制.已不能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高等教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自我封闭、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显露,且长期得不到改变。从1998年开始,中央决定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部门除保留少数行业特别需要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的院校划归教育部管理或者下放到省级管理,通过资源共享、优化重组、一批多科性和综合性高等学校应运而生,高等教育的布局更加合理。1998年,中央部门共有高等学校345所.划归省级人民政府管理200多所。到目前为止。除教育部直接管理72所外,中央部门(单位)管理的只有50所左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一批新的综合性大学.为增强我国高等学校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提升我国高等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起到了体制上的保障作用。

第二,深入进行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都是由国家统一举办的,具体可分为中央政府举办、地方政府举办和行业举办,实质上都是政府举办的单一的办学模式。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由此开始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办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新的办学体制和模式。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不懈的长期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一种是社会力量自身筹集全部资源和投入举办的民办高等学校;一种是公办高等学校利用社会的资源,采取民办机制举办的二级学院,即独立学院。强调独立办学、优质资源、民办机制;另外一种是中外合作办学。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除了中外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新的办学实体以外,还进行许多教育项目之间的合作。形成中外合作的办学项目。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众多,各具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向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符合《宪法》关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办学的规定.调动了社会多方面的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

第三.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经费投人实行的是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模式已被《高等教育法》所确认。在实践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主要有六种模式:财、税、费、产、社、基(财政拨款、税收政策、学生缴费上学、举办产业、接受社会捐赠、设立基金),多渠道筹措经费使得高等学校投入资源不断扩大.为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地保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仍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之中,需要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既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最近,有人提出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改变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不完全符合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法律规定。

第四,高等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制度。从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改变了高等学校学生的国家干部身份。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的用人计划是完全结合的,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只要纳入了国家计划,进入了大学和中专.就成为国家干部。实行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不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人员,而成为了自由流动的人才。这样,高等学校招生不再完全受当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增长计划制约,使大规模增加高等学校招生指标成为可能。第二,实行高等学校学生入学缴费政策。让受教育者合理承担一部分培养成本,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解决贫困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国家建立完善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先后推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目前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了全国高等学校。受资助的高等学校学生达400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的20%。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为此与中职学生一起支出500多亿元。这一措施切实推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第三,深化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制度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这一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批自由流动的专门人才。

第五.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1985年以后,为了改变高等学校内部效率低下,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的局面,高等学校普遍进行了以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体现为:(1)精简了学校机构,对建立中国高等教育学校管理实体的层级和结构进行了探索,调动了院、系一级的工作积极性。(2)实现了人员转岗分流,推行职务岗位聘

任制和校内聘任制,进行编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教职工待遇。(3)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中的领导体制改革。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长的职权。(4)普遍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企业管理的模式。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内部组织条件。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了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1993年制定的《教师法》明确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身份是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了教师的待遇和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可以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教师聘任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六,扩大并明确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确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是逐步明确的。从法律条文上看,最早在1995年制定的《教育法》上明确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举办者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按照有关规定,高等学校属于事业法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承担民事责任。当然.由于高等学校的公益性质,其民事活动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确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以分为七个方面.即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学科、自主安排教学、自主进行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及其社会合作、自主开展境外合作交流、自主进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及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调整津贴和工资、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这七个方面的自主权具体体现了高等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

推进制定高等学校章程。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章程自主管理。高等学校章程应当规定学校名称、校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章程修改程序: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目前,已经有不少高等学校重视章程的制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对于高等学校法人地位、办学自主权和学校章程等的明确规定和切实落实,意味着高等学校不仅在与外部社会关系而且在高等学校内部关系上产生了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以《学位条例》和《高等教育法》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立法,深刻体现了立法机关、行政部门高度认同并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的共同意愿,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经验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为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知识和人才基础,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面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激活了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提高了高校的办学效率,成为了社会公共领域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也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得到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人才和优秀成果。回顾总结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完善和实施具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深入研究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措施;积极适应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把高等学校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把握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捕

捉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时机,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观察点和急切实施点,也是人民群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和保障。在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及其策略选择上.时刻注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适应了这一要求,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选择更为灵活的办学和管理政策,主动调整专业和学科,实行教师和人才流动的制度,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支持。

第四.强调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强化高等教育的政府责任,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经费为辅筹措高等学校经费的模式.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改革提供了经费投入基础。事实表明,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下。试图更多依靠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化”,甚至依靠收费、捐赠等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求的,也是不能完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任务和目标,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多的批评意见和新的社会矛盾。

第五.加强高等教育法治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七部教育法律除义务教育法外,均涉及到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法作为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对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法律总结。事实表明,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推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不仅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外部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内部发展的需要;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维护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利和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任务

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特点,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组织和法律主体.高等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高等教育新的改革和发展,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加快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教育领域本身来说,高等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要求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发展和改革思路,以进一步支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这不仅是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改革提出的内在要求。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精心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大幅度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要把力量集中到质量提高和内部建设上来。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计划招生已逾600万人。今后,即使高等学校招生增长数为零,每年招生也在600万人以上。因此.每一所高等学校都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要求,重视内部建设和内涵发展,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发展路径上,以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重点。我国要实现长时期持续健康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加快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集中国家力量,加大投入.促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的发展。

在发展机制上,要注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构建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目前一些高校仍注重在数量上发展,注重规格升级,注重更改校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学校仍然在不断的发展、改革、调整和转型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学校内部尚未完全建立良性的、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机制。为了防止和限制过度的外延式发展,不仅需要必要的管理和限制,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促使高等学校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推进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以培养创新思想为主导.形成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是竞争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国家创新力的培养。高等学校最为主要的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创新教育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把创新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理念,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用创新的方法培养人才,不能简单地用循规蹈矩的方法培养,不能以行政干部的标准衡量和培养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仅在培养中要特别注意创新,在使用上更要有特殊机制。要大胆把人才放到实践中、放到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业务岗位上去培养。第三,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以能否创新为第一标准.以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不断推动高等学校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促使高等学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第四.要在高等学校中建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环境,调动学术创新的积极性。

在改革内容上,着重处理好政府依法管理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关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高等学校的管理和投入上的职责权限,加强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管理、投入职责和政策指导;逐渐调整全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优化高等学校整体布局结构;改进高校自主权和政府行政权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责权限,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高等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加大推进依法治校的力度,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制度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形成法律治理结构。高等学校和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实施高等学校章程,通过学校章程具体界定行政管理的边界。学校内的不同群体利益的确定及其矛盾的解决,也应当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实施得到很好解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健全高等学校的决策、议事、监督机制,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主导作用,保障教职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同时加强对于高等学校的法律监督。

在投入体制上,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高等学校的投入特别是公办高等学校的投入,是当前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问题。今后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规定,毫不动摇地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各自的经费投入责任,明确社会、家庭和学生的投入分担责任,出台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支持高等教育的有关经济政策和优惠办法。在组织功能上,明确赋予高等学校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强化高等学校的综合研究力量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对于世界形势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体系和文化解释体系,努力掌握当代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倡导大学精神确立,形成高等学校良好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创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1978—2010)》(职高篇)主要办学成果

1、完成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为打造示范学校打基础

在高校扩招,职业高中生源质量整体下滑的新形势下,1999年,东城区政府做出了“强强合并”决定,将原财经学校、东城商业学校、商贸外语职业学校三所独立设置的职业高中合并、重组,校名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2003年9月,东城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61中学“强强结合”,校名仍为北京市东城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10年2月,东城区教委做出进一步对区属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将原财经学校和东城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再度强强联合,重组为“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为满足东城区及首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升东城区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12月7日,在重组几个月之后,学校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检查验收。扎实与到位的准备工作,受到北京市教委领导及专家组的高度赞扬,为争创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育改革

姓名:高霞学号:41204035班级:英语师范二班

教育改革对中小学课堂的影响

高考改革的新闻继续发酵,引发社会极大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消息,教育部已制定完成有关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最令社会关注的一项变化是: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考核方式的变化将对中小学课堂产生一系列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影响。

影响一 考试的科目分布更加合理化。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享誉全国的大教育家不计其数,例如孔子,孟子,程朱等等,但自宋但以后,中国教育的弊端逐渐趋于明显。这一现象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等的关系密切,但是于中国教育的内容有 很大的联系。中国的教育向来关注人的内心,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样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邦相望,民老死不相往来”等都是如此。而西方社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致力于人在现实中活的更好,所以不断给个动力,发展工具,而这些方面中国无一树建,究其原因,教育的成分不可忽视。以往高考的三门主项--语、数、外,均属工具类,而多数国家为语、数、科,其导向和效果的差距不言自明;如若中国的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对教学科目的结构不断优化,在基础教育中加入兴趣类,科学类的科目,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观察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将逐步解决应试教育的学科结构问题。

影响二。英语教学内容将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的外语教学本身问题较大、效率极低,学生从幼儿园到博士阶段一直在学习英语,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最基础的目的-----交流。应试教育下的英语学习重心完全错误,学生多以单词和语法为主,但是听说读写能力不佳,导致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和句法,但组织不出正确的词句,口语表现最为明显,中小学学习若干年的英语之后,做不出流利,完整的自我介绍。此外,由于教学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课堂多练习强调语法,忽略发音,语气等等,导致学生口语问题严重,发音错误,影响了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

英语教育改革推行后,英语教学将发生很大的改变。首先,语言的学习应以“交流”为目的,以听说读写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尤其应该重视英语口语与听力理解,强调学生语音的准确性,不断地提高正真正的英语能力,让学生能说出准确,流利的英语。此外,英语教学将改变单一的以课本为主线的教学,可引入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地理知识,在文化为基础的背景下学习,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门语言。且

可以引入英文歌曲,英语名著,科幻小说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影响三 英语教学方式将更加轻松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以往的教育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准,老师讲,照本宣科,不断地重复被视为考点的语法内容,不断地用汉语解释英语的语法规则。学生的任务是听讲,并记下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不断重复记忆。练习多采用题海战术,用大量的习题不断的巩固复习,英语教学难免枯燥,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改变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引入先进的学习方法,加入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英语学习轻松有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切实的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支撑中国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影响四.学生学习更加自主

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压力下强制性的学习,学习的方式只是在题海中不断的枯燥重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没有丝毫的热情与兴趣,但是教育与改革之后,学习会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英语学习会更加轻松有趣,学生会在兴趣的激励下,采取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方法,采用观赏英语英语影片,排练英语话剧,练习英语配音等有趣的方式,自己研究更加实用的英语,以此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英语教育在中国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或缺,长此以来英语教育存在的巨大问题已经不断暴漏并开始着手解决,此次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从长远考虑,利大于弊,改革势在必行!

第五篇: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改革,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就经历了两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迎接高考,而高考的科目里却没有素质教育这一项,遗憾啊!别说高考了,就说我们小学吧,为了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我们的课本是每期都要更改,可改来改去我发现,除了把课文改动了,把题目的标题贴近口语化了,并没看到有其他的起色。打开我们的教本,每一册的语文书都是八个单元,每一单元都基本有四到五篇课文,一年级的课本还要学习拼音,单只这拼音至少就得教一个月,试问,教学任务这么繁重,素质教育该如何进行?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就要进行写作训练,不知道别的老师是怎么安排的,我从带的上一届学生教作文这一块来看,感觉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这一块上,所以,这也就造成了班里作文写得好的只在少数。本人认为这不怪学生,只怪老师的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个薄弱环节上。平时大会小会各级领导都会提倡素质教育,可真正到了考试,特别是考试比赛的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学,首先出版社得改革,而不是只会光喊口号,让我们一线老师举步维艰。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话说,新课改主要有以下几大“改变”:

1、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因为新课改来袭时本人教的是低年级,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新课改。但从课改老师的谈论中,从学生考试的成绩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新课改对于爱学习、有想法的孩子确实有帮助,成绩确实有提高,但对于那些本身就懒散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给他们再次创造了懒散的空间。中国教育究竟该如何改革,我想,还需慎重!

下载教育改革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改革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改革

    [推荐]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字体:小 大】 上课,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教育改革带来的思考作者:刘水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更新时间:10/29/200......

    教育改革

    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 ---教育改革必须落到实处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策略,举足轻重,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浅析教育改革

    浅析教育改革 在六十年代,母校提出过教育革命,当时我和同学们,还有我们的师长,一起从哈尔滨巿到阿城建新校址,在东北的冬季都是冰天雪地,用长木板和砖头搭起长凳子,然后架起黑板,霸......

    教育改革(精选合集)

    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我们将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发展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巩固普及......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魏运华博士在线交流精彩回顾 曾红梅 整理 *mey对*魏老师说:老师要如何面对基础教育改革? *魏老师对*mey说:教师首先要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

    教育改革(5篇)

    又一里程碑!义务教育经费重大改革,五类人群将直接受益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

    澳大利亚教育改革

    澳大利亚教育改革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制度十分完善,中小学教育非常普及。基础教育从本国实际出发,致力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注重实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教育改革情况汇报

    教育改革情况汇报 目前,全县中小学共92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特教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21所,完全小学47所,教学点17所。另有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体育中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