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有梦》读后感
《教育有梦》读后感
“人要会做梦。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
——朱永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心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冀与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的心愿化为泡影,有的人甚至认为梦想只能成为梦想!然而,不管你有着怎样的梦想,也不管你的梦想在你的心中沉淀了多少年,只要我们细心经营,予以阳光,相信总有一天梦想终会实现的。教育也因为有梦而更精彩!
从图书室借了由袁卫星老师主编的《教育有梦》一书,这本书记录了“新教育实验”中一些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在散发着馨香的纸页间,我读到了一种更丰盈、更完善、更令人向往的梦,那就是新教育之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的新教育之梦!
这本书,作者对他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理想的课堂、理想的学生等六方面作了概述,以教师、教育研究者专业的眼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理想教育图景:比如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向我们讲述了教师可以和学生这样靠近;在《理想的课堂》中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课堂才富有生命气息;在《理想的教师》中借各位教师的美文向我们阐述着理想的教师就是有梦想的教师……
在书中俯拾即是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教育素材更是让人受益匪浅。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职业的魅力和尊严!而站在建设与批判的交点上实践并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是什么?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每一个学生,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
而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快乐地生活、学习,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目光中快乐地成长。他们自信、自强、自立,脸上应是洋溢着阳光般灿烂无比的笑容,应懂得什么叫坚韧不拔,什么叫永不言败和怎样才能坦然面对。他们能够自己学习,利用手中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去看,去想,去问,去查,去讨论,去写,通过自己的能力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新奇的思维,巧妙的点子,大胆的创举,能在他们身上层出不穷,如不竭的源头。他们对待长辈有理有节,对待误解平心静气,以宽容之心对待一切。
《教育有梦》让我看到了梦开始的方向,那里有我们师生共同实现的梦。
第二篇:读《教育有梦》读后感
读中国教师报《教育有梦》读后感
芜湖市镜湖区镜湖小学
贾逸尘
***
读中国教师报《教育有梦》读后感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教师节那天,我收到了同学发来的短信:‚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常有;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民工兄弟更窝囊。‛读完,我的嘴角不由泛出一丝苦笑。短信尽管充满几分调侃的意味,但却显示出时下一些教师内心的疲惫与无奈。据一家专业的调查机构对600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半数以上的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那么,我们禁不住要问,今天教育的条件改善了,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了,但是,为什么教师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茫然无助?难道工作的智慧、生活的智慧我们教师真的遥不可及吗?
最近,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再次引起了我的深思——有不少教师向特级教师于永正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大家都以为于老师一定会讲一番高深的大道理,但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是这样回答的,他说:‚我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一是读书的习惯,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二是看和听的习惯,每天晚上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必听;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
乍一听,于老师的话似乎文不对题,但是细一琢磨,却对我们不无启发。听惯了框框套套和各种虚巧而空的理论,感觉于老师的话仿佛是一抹清风,我们总是习惯于抱怨、发牢骚,可是我们何不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
状态反省一下呢?
一般来说,教师越是重视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其视野就越开阔,思想境界就越高,敬业精神就越强,教育教学质量就越高。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教师刚参加工作时还激情满怀,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用‚昨天‛来重复‚今天‛,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中将激情、理想丢撒殆尽?我觉得这首先和教师自身的知识贫乏不无关系。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在三尺讲台叱诧风云,写就别一番人生风流,这与他广博的学识显然是分不开的。于老师‚每天的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读到精彩处必记‛,这种习惯怎能不令我们诸多的教师感到汗颜?现在,学校里有多少个老师能静下心来读书呢?一些教师常借口工作忙、压力大,一年也难得读上一本书,更不用说订阅什么书报刊物了。
其次,我觉得教师还应当有所追求。教育者应当思考:我们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永正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三尺讲台,是因为他把教育看成了一项事业,一种愿意为之奉献终生的神圣事业。有的人仅仅把教学当做一种维持生计的手段,把上课当成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由于缺少了精神支柱,缺少了人生信念,所有的工作便都‚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由此带来的自然是情感上的冷漠和无奈,工作上的应付和松懈。这样的职业人生自然是灰色的,是得不到幸福的人生体验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要有所求有所不求。
再者,教师应在思考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相信名师和我们一样,他们也会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同的是他们经历了困惑、思考、探索、研
究,找到了问题根源,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像于永正这样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师,这与他们平素的观察、思考和经常操笔为文的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反观我们自己,有不少老师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后便难得再见到他写什么东西。这种缺乏思考、缺乏反省的行为显然无助于教学工作的改进,甚至也正是这种惰性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教育思想的提升,影响了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门槛的迈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甚至形成文字,变零碎的反思为系统的思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远离‚匠‛气,充满书生气息,走向名师,走向智慧。
最后,我觉得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是一个鲜明的人。教师不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过程就在于使人日益成其为人,它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知识的智者和思想者。教师这个职业决不能被视为只是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还应该被看做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一个智慧的教师,他不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也要博览群书,古今中外,文学、音乐、体育都应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才会旁征博引,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使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有人问于永正:‚你当了特级教师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在他看来,当学生用稚嫩的小手轻轻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时,也就翻开了‚老师‛这本书的第一页,‚老师‛这本书,多点知识性、趣味性,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于老师用最朴素的话说出了一个最鲜明的道理:京剧也好,音乐也
好,书画也好,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是一个生动的鲜活的人,不仅会工作,还要会生活,保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与事业抱负,而不只是一台只会整天工作的机器,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工作,远离职业倦怠,并在教学生涯中更多地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让学校、课堂成为自己实现幸福人生的地方。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一个智慧的教师。他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我们教师这样面对教育和生活了,才会蓦然发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智慧的教师其实并不难。
收笔掩卷之际,想摘几句积累的名言与为师者共勉:‚悟性和灵性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思考中来,从艺术中来‛——这是于永正老师的智慧;‚只有教师自己走进诗意的生活,并心存诗意,才会生成诗意的课堂‛——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智慧;‚教师这个人,左脚抬起了激情,右脚垫起了思想,行走起来便构成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这是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们的。
芜湖市镜湖区镜湖小学
贾逸尘
***
第三篇:教育有乐读后感
读《教育有乐》后感
在假期里,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主编的“新教育文库”丛书中的《教育有乐》。这本书中收录了一篇篇由教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教育故事。书中记录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但写得精彩,而且做得精彩。特别是《我请打架的学生吃饭》和《美丽的放弃》这两个故事。
《我请打架的学生吃饭》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教师用一种随和的心态处理了发生在班上的打架事件,并且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曾经遇到过处理学生打架的事件,但我并没有像上述的那位老师那样对打架的学生采取人文化的教育,而是跟他们板起面孔讲大道理,结果毫无用途。读完这个故事使我领悟到现在的学生喜欢讲理和随和一点的老师,讲究教育艺术和教学艺术,除了有益学生,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啊!
《美丽的放弃》这个故事讲的是老师放弃了对在运动场上玩得兴致勃勃而不做作业的学生大加批评的机会,而是“退一步”让他们写一篇小作文,算是对作业未写的补偿。
结果老师从收到的这几位同学的小作文中发现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正是老师“退一步”后才出现的“海阔天空”。放弃批评不等于放弃教育,而是意味着更人文化的教育。教育有时也因为放弃而更加美丽。我的教龄不足五年,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经常遇到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是:思想教育+补回没完成的作业,但是这些学生却屡教不改,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够艺术,还没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感悟。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借鉴这位老师的教育方法,使不完成作业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的把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件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用爱创造快乐,用心享受孩子,享受幸福,快乐要用心体会,幸福要用心经营,这样才能最终获得激情燃烧的快乐。
第四篇:《教育有悔》读后感
《教育有悔》就是这样的一本反思之作。坦率地说,它诉诸读者的是面对挫折、遭遇失败的教训而非赢得胜利、创造辉煌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可能从中汲取理性智慧的益处和营养,因为它至少可以告诉你有哪些关于教育的心理必须纠正,有哪些关于教育的行为必须克服,有哪些关于教育的理念必须扭转。如果把教育比作是爱迪生发明灯炮的过程,那么,这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案例不正如他在发明钨丝之前所使用的铜丝、铁丝等等东西吗?我们不能说铜丝没有作用,铁丝没有价值,同样,也不能说这些错误和缺憾不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没有“活的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当然最好是无悔的事情,但这只能是理论上的一种假想。教育事实上的可悔之处的出现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是因为我们在实践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实践和行动都存在着“试错”的可能。因此,要教育“无悔”,只有两种情形,第一是远离实践,拒绝行动——不去做事,自然就没有做错的可能、可悔的地方;第二是不愿去发生、承认和领会这一番“悔”意。前者充其量是一个懒汉,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顽固不化的分子。无论是哪一种,都对教育本身有百害而无一益。由此反观,教育的“有悔”,正体现着教育者可贵的责任感和进取意识。
第五篇:红尘若梦读后感:红尘有爱
红尘有爱
读冬雪《红尘若梦》
二版《红尘若梦》问世,冬雪姐再度赠余,甚感念雪姐之情谊,红尘若梦读后感:红尘有爱。卒读良久,多有感悟,又有动笔之念。
吾与雪姐相识,缘于疏烟。其是因感于疏因清丽文笔,雍容态度,一见小文,竞引得文坛大家雪姐前来观注,吾亦因此寻迹而至雪姐博屋,自此幸结识一位文秀德厚之姊,甚幸。
再版《红尘》,是在一版基础之上另增编15篇,吾再次捧起这本厚重的《红尘》,如同捧起一可爱的婴孩,实不忍放下,于是在饭前小读以增食欲,睡前独享,以享美梦。细细品读这《红尘》,恍惚间红尘似梦,淼淼间,梦似红尘,犹如庄生梦蝶,亦或二者本为一物。通读全书,数十万言,在我心中竞幻化而成的就为一“爱”字。此书中,除了少量专业影评之外,无不包含着一个爱字。翻开这本精美的散集,顿觉一缕春风拂面,轻柔如丝巾滑过指间,又如一声轻柔的叹息。行文之雅,如流觞入竹径,甘如巧克力入口,满口芬芳,滑过咽喉,沁心入脾。
我读《红尘》,如读雪姐一般,我看到的是一位飘然、儒雅的女士,手持长卷,在春风里,在杏雨静思,在秋色中,在夏火、在冬雪飞絮中轻吟,在冷色的月下、在幽静林间、在莽莽草原、在潺潺溪间望云卷云舒,漫步、思索。一袭白衣飘过桃菲杏雨,伴草长莺飞。在她的一袭白衣下,千首万阙唐诗宋词流淌的一串音符,她的妙笔,织成如丝春雨,织成心中千结,织成万般柔情。这一份柔情,化作北国的春天,南国秋雁飞,蜀国杜鹃泪,滚滚红尘,寥如梦生。在梦里,唯一不变的是爱,是真情。天府地慈父含下留下的摩挲,北国风光里,有挚友留下的炙热的话语,还有无言成溪的芬芳。烟雨南国,千里浩渺的太湖,点点白帆,纵然远去,孤帆里总会挽留着一缕爱的春风。不做林妹徒伤心悲,满目苍茫亦含情。北国放歌雪曼舞,烟波太湖明月心。人生流离,岁月倥偬。白驹过隙,一个14岁的少女在辗转反侧,高堂明镜,青丝如雪,在辗转中成了人妻,成了慈祥的母亲,成为育人的教师,岁月风铃摇响着时间记忆,但那一袭素衣,飘然的衣袂,甚至没有改变,还有那内心的信念,内心的蕴含,内心的从容,内心的博爱,读后感《红尘若梦读后感:红尘有爱》。
在踏青折柳的清明,忆着曾经含冤九泉的亲慈。
在满月如玉夜晚,举头望月,凝思故里。疏梅筛月影,化作千行思乡泪。在乡愁里传递着那那枚小小的邮票,故乡在梦里,父亲在你里面,你在南国,你在外面,但那一根青丝牵着的是永久思念。
在孤灯月影下,曾经伴着你娇弱的身影,无数双渴望而又迷茫的少年眼睛,在你完成太行山下的夜行后有了爱的滋润,干涸的眼睛里,终于也充满了泪水。
红尘有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蜀国一声天崩地坠声中,我听到你悲切的呼唤,在鸟巢水墨画卷展开时,我听到你赞歌;还有,梦里花落痴情寻着荷西的的三毛,随着落花而去时,你晶莹的泪滴。
阡陌红尘里的一切美好,我听到你的吟哦,家乡的山水,一草一木都被你赋于深情,登临送目,故园依依,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桑梓之情溢于诗文。长城驿站,生死别离,驿动的心,自此难以平息。才华横溢,腹有诗书,居于深林,呦鸣无应。莽莽雪原,万籁俱寂,低吟浅唱,雪声溯溯。一袭长衣,儒雅无比,圣贤之言铭记于心,外修于形,内修于心。我谓青山多妩媚,自是心中有佛缘,明月照禅心。所以不管是风吹浪打,潇潇春雨,关山明月,笔下流淌的是暖暖爱意。王云女士,落梅女士等等知音友人,天涯咫尽,牵挂于心。你思念友人的文字,字字深情,饱蘸浓情。山外夕阳、城外荒草,高山流情,流水和鸣,无声胜有声,此番真情,唯待画檐留絮,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这样的情怀,谁不动容?
读完最后一篇观后感,接着是博友们如潮好评,你的诗情、你的才情,比之为当代易安,淑真再生亦不为过。掩卷而思,凝望封页中,一丝长裙的女子,撑着油纸伞,在红尘小径上走向夕阳,走向温暖,走向充满爱的地方。
红尘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