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

时间:2019-05-13 08:2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

第一篇: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

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教育水平和程度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大学教育,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就日渐严峻。就业问题的造就因素的是多样复杂的,在这我们从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关系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按照市场经济原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供求关系问题也就是教育供求均衡问题。教育供求均衡是指教育供求双方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教育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平衡。供求关系基本平衡,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就比较顺利;供求关系失衡,毕业生就业总体上就比较困难。

从几何意义上来说,当教育供给曲线与教育需求曲线 相交时,教育市场是均衡的。在这个均衡点上,教育活动正常稳定,人尽其才。从教育供求的总体来看,教育供求均衡主要表现为:教育机会供给与个人需求的均衡;教育产品供给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均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当教育供给与需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教育供求矛盾。教育供求失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数量失衡、质量失衡、结构性失衡和区域性失衡。

从市场角度来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大学生的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但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直至供大于求。

就这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此出现了。

总结:从供求关系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发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初始阶段。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存在并影响就业,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配置要求产生矛盾,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

第二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而根据新浪网站做的关于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担忧。客观原因 学校政府

三、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跟实践有什么关系呢?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Page ? * *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解决方案 现实意义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大规模扩招,到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并在后来的几年里,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2004年的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达到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

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再加上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和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毕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就异常严峻了。主观原因 文字内容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 人文素养差 知识面狭窄 高不成、低不就 现象十分常见 主观原因 文字内容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 人文素养差 知识面狭窄 高不成、低不就 现象十分常见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一直以培养现成专家为目标,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环境单一,基本上是文理分开,学文的人不懂科学技术,学理工的缺乏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致使一部分理工农医学生只埋头于专业教科书,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过分“专业化”,只强调技术教育,其严重后果就是加剧了大学教育中的单一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主观原因 文字内容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 人文素养差 知识面狭窄 高不成、低不就 现象十分常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导致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考试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自然倾向于向学生灌输认知性,培养认知性能力。虽然教改的重要内容是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但事实上收效不大。大学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现

今的大学生往往为了学分和考试,忽略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且大学教育仍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课程繁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教师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偏重于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主观原因 文字内容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 人文素养差 知识面狭窄 高不成、低不就 现象十分常见 在我国教育的大形势下,许多 学校学习有大的变革,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宽松,很多在校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把时间花费在电脑游戏等其他事情上。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境地上,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都是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对学习不是很上心。到真正毕业时,才发现有太多的东西没学或没学好。在后来企业对就职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考核时,他们根本不能完成的整个过程。许多要找工作的毕业生对将要去求职的公司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在面试前,准备不充分。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匆匆忙忙赶到面试地点。这对企业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希望这样的人到他们公司工作。主观原因 文字内容 实践能力差 创新能力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 人文素养差 知识面狭窄 高不成、低不就 现象十分常见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一味追求高薪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在地域选择上,仍然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大部分人认为到基层或西部工作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毕业生怕吃苦,不乐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后果就是到最后,好的工作没签上,而收入相对较少的不愿意去。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近几年来一直在增大扩招比例,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增设新的专业和院系。导致本来就不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专业新,就业就更成问题了。还有的学校把资金主要用于扩建校区,减少了对自己优势专业的投资。这样使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减少,毕业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另外,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同时现在就业市场往往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有人事部门举办的就业人才市场,有教育部门举办的就业人才市场,还有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这就造成了单位和毕业生的重复性“奔跑”,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或找到合适的单位。这一切很大都与政府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宏观的调控不到位有关。客观原因用实践的观点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

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学生就业,是从认识的积累走向认识的实践第一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大学生的意识(即知识结构)与社会、工作的需要有严重断层。实践是改造物质世界,这其中能否把正确的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重要。在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的培养。用实践的观点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论知识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大部分都是正确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作用。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学好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将来的实践做好足够的理论储备,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在有很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能仅拘于书本和课堂,要有目的地参加一些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加强自己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假期和平时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志愿者活动等,使自己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取与就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在拥有雄厚的竞争实力和足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灵活择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到基层工作,在那里我们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更好、更宽广的应用与

发挥。而当前有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或者行业就业,都追求高待遇、好条件的单位工作。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在与广大基层群众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用实践的观点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Page ? * *

第三篇:从劳动法角度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从劳动法角度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它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和谐,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类企业也在不断地出现,增加了非常可观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究其根本,因为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起步较晚,不够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进行细化,使得各类企业有巨大的空子可钻,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有效的维权途径以及巨大的维权成本,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本文主要从完善劳动法的角度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完善劳动法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理解 新生代农民工是与老一辈农民工相对而言的,他们与老辈农民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城市的,是对农村、农业、农民很陌生的一个农村特殊群体。正是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以及所处时代的尴尬,才会出现诸多的就业等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现状 就业权益保障不足,就业困扰明显较多,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虽然国家也一直在强调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但是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侵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案件屡禁不止。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差,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社会保险缴纳不足或不全;就业歧视;正常的休息休假得不到保障;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等。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只言片语能够解释的清的。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几方面原因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政府对就业市场管控力不强,产业结构协调难,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行业需求变化快,第三,职介体系不完善,行业需求信息闭塞,第四,政府立法不严谨,法律权威未受尊重。笔者个人认为,第四条政府立法的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鉴于此,本文也主要从立法方面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政府完善立法内容,加强执法力度 立法内容完善是法律执行全面的基础,没有立法,就没有执法,没有执法,何谈权益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在立法内容上严格起来,充分把关,减少漏洞,以免一些企业钻这些空子,侵犯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却不需要承担责任,政府在立法上要加大对于侵犯劳动法等的企业的惩治力度。在执法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为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提供各方面的强有力保障,使其全面充分执行该执行的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另外,政府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监督引导企业遵守规则,给予员工应有的权益。2.完善劳动法的配套措施,减少维权阻力近几年,政府在完善劳动法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各地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害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或许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不公平不透明现象还有很多。所以,这就要求政府各方面不仅要立法,而且要着眼全国,全面立法,更要加强配套措施的执行。3.细化劳动法的各项规定,减少分歧 案例调查发现,我国各地区存在很严重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各地法官也不是故意这样做,而是法官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劳动法中对很多问题都是一带而过,具体到案件当中,法官也很为难,就只能行使自由裁量权去判决一个案子。在判决的时候,法官不可能征求每一个地区法官的意见,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案件当事人认为判决不公正,进而产生各种不满和纠纷。所以为了统一判案结果,只能在立法上进行细化,给法官一个具体明确的法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满,才能服众。4.赋予工会更大的权力,强调工会的作用 工会就是用来保护劳动者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的,如果工会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那么它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可言。工会不应该是一个形式化的存在,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利益是它的职责和使命。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很多企业的工会人浮于事,工会的高层领导和企业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为劳动者说话就意味着戳自己脊梁骨。甚至有的企业工会领导就是企业的领导。一个人分管两个利益可能直接对立的组织,本身就是荒唐至极的。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明文限制工会的人员组成条件,使工会领导的利益与是否维护劳动者的利益直接挂钩,一个劳动争议出来,如果工会不发挥作用,就是工会失职,工会的各项考评直接受到影响,并受到法律责任追究。5.切实保障劳动者的集体争议权 劳动者集体争议权,也叫产业行动权,是指劳资双方当事人为了建立劳动关系或者改变劳动关系状况,实现其权利主张或者利益诉求,而集体采取的影响集体权益的,单方面的暂时停止经营活动或者不与对方合作,想对方施加斗争压力的权利。只有法律明确保护劳动者在应得利益受损失时的说话权,抗议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整体的权益,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优越性。

五、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不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解决好这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于国家和社会有益无害,政府应提高警惕,加大相关措施的力度,完善劳动法,社会也应该齐心协力,企业应该增强自觉性,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更应该自强自立自信,只有这样,新生代农民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多地体会并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第四篇:从文体角度来教学

从文体角度来教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课文大多是一般记叙文,有时也少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议论文这种文体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为人民服务》作者是毛泽东,是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可能本文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有关议论文的课文。如何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本课教学我想重点让学生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结合本文来理解这些特点尤为重要。本文的论点:为人民服务。论证过程: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第1自然段);然后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第2自然段);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第3自然段);三是搞好团结,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第4、5自然段)。什么是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本文中有关李鼎铭先生是出“精兵简政”就是举例论证。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有关司马迁“人固有一死„„”一个段落,要树立革命的生死观一段就是道理论证。

第五篇: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黄莹 李洋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自十年前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至今,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基数逐年增长。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也越发突出。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高校进一步扩招,而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留在大学校园这个“避风港”继续深造。虽然今年的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可是两三年之后为了规避就业风险而留校深造的学生将面临就业,届时的就业问题将比2008年更为突出。

我国的人才战略没有错误,这个年代是需要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年代,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依然相当大,而且人才缺口依然明显。但是这就矛盾了。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招聘难。这是为什么呢?

就业形势显忧患

我们先来看部分数据: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因为“扩招”才有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的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是25%、17%、10%,到2005年,招生人数已高达530万,短短六年就跃居为世界第二。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额也在“翻番”: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是72508人,2002年就跃升为20.26万人。同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三倍。到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走向社会,并在以后几年,高校毕业生持续保持大幅度的增长。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108万,2009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61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在过去的10年里翻了两番多。同时再加上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根据新浪网站做的关于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仅有20.08%的受调查毕业生表示“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高达42.96%的毕业生表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有28.87%的毕业生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

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另外,有8.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程度上的担忧。

实践能力占主导

由此可以看到,我国正由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带来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会因为学生基数的增多而有所下降。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毕业生数量之庞大,而企业却无法招到合适的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关键。社会生活是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课本理论知识能解决的。一个缺乏实际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就好比一个金鸡蛋,外表看来赏心悦目,让人爱不释手,可是鸡蛋终究是鸡蛋,碰到石头它照样破裂。这就是当代毕业生共通的现象:饱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可是来到企业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能轻摇叹气哀生活之繁琐怨工作之愁苦。

实践能力对学生有多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会计师就是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职业。这里说的“老”不是年龄的“老”,而是经验上的“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经济的学生在大二就开始寻找实习的机会。对于我们工科院校,实践能力更是反映一个学生真实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学生学习非常优秀,但是连怎样上螺丝,怎样使用车床加工都不懂,将来毕业后他将很难成为优秀的机械设计师,甚至会成为同事的笑话。这样的“人才”恐怕也只能沦落为“人裁”。

我院向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严谨的学风、充足的经费、优质的师资、一流的设备、完善的管理、完备的育人理论、专注的钻研精神、与企业的多年合作经验、工科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与发展的后盾与保障。也因为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社会广泛认可,所以我院毕业生向来备受企业青睐,多年来保持非常高的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

学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问题。社会的用人准则是否反映给院校、学校是否着眼社会培养学生、学生是否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是当今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下面将从院校和学生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顾全大局,高瞻远瞩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固然培育人才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和需求,但是其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学术界有这么多常青树,难道他们以前的求学就是为了现在才发挥作用?诚然不是。现在是未来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自然就掌握在手里。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院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设置合理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企业的需要。比如我们机械学院的金工实习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实际生产经验的重要课程。很难想象从来没有接触过金工的工科学生如何立足于社会。

第二、积极号召学生参加各类课业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最直接最有效而且与学生最贴近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各类课业活动。像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需要学生利用好自身已有的知识,有时候还要自行补充额外的知识,然后运用到实际当中,动用自己聪颖的脑袋发挥大胆的想象力设计出既符合要求又充满个性的参赛作品,然后利用自己的双手还有学院提供的一切可利用的机床设备和资源将设计方案落实完成成品。在这过程之中还要想办法解决所有遇到的实际问题。参加这一类课业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提供充足的实习场地和机会。学生就业面临的毕竟是社会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让学生尽早认识社会,认识实际生产,是使学生转变思想实现质的飞跃的捷径。多年来与沈阳机床等企业的合作使我们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企业也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和机会。每年暑期实习回来,同学们都表示获益良多,尤其是从现实中看到了许多课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在了解了实际生产的流程之后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和实践工作。

第四、建立完整的实践育人理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不懂兵法的将军打仗,三道板斧对敌人三十六计,能赢吗?我们既不能纸上谈兵,也不能乱点沙场。要打有准备的仗。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学院每年暑期实习归来都会总结,而且形成实践论文集《七月阳光》出版,多年来的总结使我院的实践育人理论与体系日渐完备,为指导学生实践实习提供理论支持。

结合自身,脚踏实地

首先,脚踏实地,认真学习课内知识。用理论支撑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构架起知识结构的框架,也为将来的实习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其次,主动出击,努力寻找实习机会。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习很重要,它不是食物的佐料,而是厨师的烹饪技术。大学生实习的好处自然不用多说。今年的毕业生当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本身学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在此基础上还担任学生会副主席职务,自身条件十分出众。与此同时,他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假期时间主动联系企业争取到实习的机会,最终在临近毕业跻身社会时,他成为了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上海大众等大企业炙手可热的抢签对象。成为了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这在工科学生当中并不多见。

最后,由表及里,完成思想转变。许多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是他们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只有当思想从校园延伸至社会,逐步培养竞争意识、择业意识和实习意识,形成成熟的思想转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身体力行,水到渠成。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个严峻而长远的社会问题,其解决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而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在于各高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的主动配合。机械学院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域的先锋,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就业新方法、新出路的研究与探索,竭诚与社会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下载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供求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填报志愿角度来考虑

    从填报志愿角度来考虑,可以将招生专业分为三大类: 理工类专业 1、实用技术类 (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 2、公安学类 (包括侦查学......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也马上就要毕业。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好莱坞大片《2012》

    张婷婷 (华南农业大学 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摘 要:《2012》是举世闻名的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2009年拍摄的大片,至从发行之日起观众给予了很多评论,并且人们常常从美国价......

    从行动元角度来分析《狂人日记》

    从行动元角度来分析《狂人日记》 主角:癫狂 对象:狂人(昆仲) 施动者:日记本、眼光 受动者:我、常人世界 助手:狂人的幻想 对头:稳定的传统封建秩序 “行动元”一般为文中的角色,也可......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大三即将结束,对于出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问题,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大学生面临的毕......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

    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